【盘点】1998年至今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影响
(以下内容从一德期货《【盘点】1998年至今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影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肖利娜/F3019331、Z0013350/ 一德期货宏观经济分析师 要点速览版 1998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包括1998-2004年、2008年底-2012年、2013年至今,分别对应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应经济“新常态”叠加新冠疫情的三大经济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处于自2013年以来的第三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在2019年底疫情发生以来,财政政策在积极基调之下有所加码,更加注重提效、精准。 考虑今年的财政缺口较去年有所扩大,国债增发也有可能,可参考去年经验,关注10月人大常委会,以及10月、12月政治局会议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释放的积极信号。 1998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包括1998-2004年、2008年底-2012年、2013年至今,分别对应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应经济“新常态”叠加新冠疫情的三大经济发展阶段。 1998-2004年 1 宏观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洪灾),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1998年4月后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政策已先行蓄力,但效果并不明。 2 财政力度 财政支出扩张(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基建发力。 1998年8月,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1998年8月人大常委会批准)提出,将预算赤字从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增发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8-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累计安排项目资金8643亿元,主要投向为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 经济影响 1998-2004年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带动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0年后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2003年后经济增速已突破9%。伴随恢复经济发展、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落下帷幕。 2008-2012年 1 宏观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南方冰灾、汶川地震),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 财政力度 财政支出发力,投资拉动,但收入端政策力度不小。 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年内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地方政府、社会投资总计4万亿元。这4万亿元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等。 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配套措施,分别对应钢铁、石化、纺织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经济结构调整投资。 3 经济影响 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重回“两位数”,达到11.9%,冲击带来的通缩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在全球危机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率先实现复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同时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落后产能过剩问题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2013年至今 1 宏观背景 经济转型、结构矛盾凸显,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总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率。传统产业供给过剩,大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2020年开始疫情持续3年。 2 财政力度 有的放失,收入端发力、支出端结构调整为主。持续时间最长,收入端从结构性转向全面减税降费,支出端逐步由基建转向民生。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预算内赤字率安排仍较为保守。 2016-2020年减税降费规模超7.6万亿元,其中2020年疫情期间减税降费规模逾2.6万亿元。 2016-2020年财政支出增速趋缓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与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相关的支出增速仍保持一定水平。2020-2021年,压缩政府非必要开支,为减税降费政策腾出空间,“六稳六保”提供财政支持。 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2022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财政部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用于偿还当月2007年特别国债到期本金。 2023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国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 3 经济影响 2013年以来财政预算内赤字增速缓和,突出以预算内赤字安排来稳定市场预期的意图,平衡财政政策稳增长和防风险两个方面,为后续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留足空间。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所处外部环境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仍在持续发力。 总 评 当前我国处于自2013年以来的第三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在2019年底疫情发生以来,财政政策在积极基调之下有所加码,更加注重提效、精准。因为历年的财政收支规模及赤字率都是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年度财政预算中确定,因此,财政政策的加码,比如国债的发行需要经过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批准,并不是随意增发的。 在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释放货币宽松政策后,市场期待积极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发力,主要关注存量政策效率提高,包括新增专项债加快发行、推进转化形成实物工作量,投向上也会更加广泛。考虑今年的财政缺口较去年有所扩大,国债增发也有可能,可参考去年经验,关注10月人大常委会,以及10月、12月政治局会议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释放的积极信号。在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置后”的节奏下,截至9月25日,年内还有有7000亿元的额度未发,但也不排除四季度发行加快,且通过提前发行明年的新增专项债来实现年末经济稳增长。 编辑:武宇杰 审核:寇宁/F0262038、Z0002132/ 复核:何牧 报告完成日期:2024年9月25日 交易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38号 免 责 声 明 本研究报告由一德期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德期货”)编制,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38号)。 本研究报告由一德期货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无意针对或打算违反任何国家、地区或其它法律管辖区域内的法律法规。未经一德期货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引用、转载、发送、传播或复制本报告。 本报告所载内容及观点基于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仅反映本报告作者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但一德期货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均不作任何保证,且一德期货不保证这些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中的信息以及所表达意见,仅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一德期货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作出任何担保,不对因使用本报告的材料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服务对象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
作者:肖利娜/F3019331、Z0013350/ 一德期货宏观经济分析师 要点速览版 1998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包括1998-2004年、2008年底-2012年、2013年至今,分别对应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应经济“新常态”叠加新冠疫情的三大经济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处于自2013年以来的第三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在2019年底疫情发生以来,财政政策在积极基调之下有所加码,更加注重提效、精准。 考虑今年的财政缺口较去年有所扩大,国债增发也有可能,可参考去年经验,关注10月人大常委会,以及10月、12月政治局会议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释放的积极信号。 1998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三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包括1998-2004年、2008年底-2012年、2013年至今,分别对应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应经济“新常态”叠加新冠疫情的三大经济发展阶段。 1998-2004年 1 宏观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洪灾),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1998年4月后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政策已先行蓄力,但效果并不明。 2 财政力度 财政支出扩张(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基建发力。 1998年8月,中央财政预算调整方案(1998年8月人大常委会批准)提出,将预算赤字从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增发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8-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累计安排项目资金8643亿元,主要投向为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 经济影响 1998-2004年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带动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00年后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2003年后经济增速已突破9%。伴随恢复经济发展、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落下帷幕。 2008-2012年 1 宏观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南方冰灾、汶川地震),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 财政力度 财政支出发力,投资拉动,但收入端政策力度不小。 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年内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地方政府、社会投资总计4万亿元。这4万亿元投资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等。 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配套措施,分别对应钢铁、石化、纺织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经济结构调整投资。 3 经济影响 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重回“两位数”,达到11.9%,冲击带来的通缩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在全球危机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率先实现复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同时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落后产能过剩问题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2013年至今 1 宏观背景 经济转型、结构矛盾凸显,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总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率。传统产业供给过剩,大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2020年开始疫情持续3年。 2 财政力度 有的放失,收入端发力、支出端结构调整为主。持续时间最长,收入端从结构性转向全面减税降费,支出端逐步由基建转向民生。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预算内赤字率安排仍较为保守。 2016-2020年减税降费规模超7.6万亿元,其中2020年疫情期间减税降费规模逾2.6万亿元。 2016-2020年财政支出增速趋缓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与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相关的支出增速仍保持一定水平。2020-2021年,压缩政府非必要开支,为减税降费政策腾出空间,“六稳六保”提供财政支持。 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2022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财政部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用于偿还当月2007年特别国债到期本金。 2023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国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 3 经济影响 2013年以来财政预算内赤字增速缓和,突出以预算内赤字安排来稳定市场预期的意图,平衡财政政策稳增长和防风险两个方面,为后续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留足空间。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所处外部环境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仍在持续发力。 总 评 当前我国处于自2013年以来的第三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在2019年底疫情发生以来,财政政策在积极基调之下有所加码,更加注重提效、精准。因为历年的财政收支规模及赤字率都是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年度财政预算中确定,因此,财政政策的加码,比如国债的发行需要经过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批准,并不是随意增发的。 在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释放货币宽松政策后,市场期待积极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发力,主要关注存量政策效率提高,包括新增专项债加快发行、推进转化形成实物工作量,投向上也会更加广泛。考虑今年的财政缺口较去年有所扩大,国债增发也有可能,可参考去年经验,关注10月人大常委会,以及10月、12月政治局会议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释放的积极信号。在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置后”的节奏下,截至9月25日,年内还有有7000亿元的额度未发,但也不排除四季度发行加快,且通过提前发行明年的新增专项债来实现年末经济稳增长。 编辑:武宇杰 审核:寇宁/F0262038、Z0002132/ 复核:何牧 报告完成日期:2024年9月25日 交易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38号 免 责 声 明 本研究报告由一德期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德期货”)编制,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2〕38号)。 本研究报告由一德期货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无意针对或打算违反任何国家、地区或其它法律管辖区域内的法律法规。未经一德期货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引用、转载、发送、传播或复制本报告。 本报告所载内容及观点基于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资料,仅反映本报告作者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但一德期货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均不作任何保证,且一德期货不保证这些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中的信息以及所表达意见,仅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一德期货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作出任何担保,不对因使用本报告的材料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服务对象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