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生猪:生猪期货之基础篇
(以下内容从建信期货《【专题报告】生猪:生猪期货之基础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生猪:生猪期货之基础篇 研究员:林贞磊 从业资格号:F3055047 一、猪的经济类型 按经济用途,生猪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脂用型、瘦肉型、兼用型。三种经济类型猪在体形、胴体组成和饲料利用方面各具特点。 1.1 脂肪型猪 体躯短而宽深,一般胸围≥体长。早年的巴克夏为典型代表。胴体脂肪多,瘦肉率在45%以下。这一类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体脂肪,而利用饲料蛋白质转化瘦肉的能力较差,单位增重捎耗的饲料较多。外形特点是头颈较重,体躯宽深而较短,全身肥胖,四肢较短,体长与胸围相等或略小于胸围。 1.2 瘦肉型猪 体躯长胸宽深,头小,肩轻,臀腿丰满,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胴体瘦肉率在55%以上。从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品种,胴体瘦肉率都在60%以上。瘦肉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Pr转化为瘦肉。 1.3 兼用型猪 体形、胴体肥瘦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都介于脂用型与瘦肉型之间。一般胴体瘦肉率在45-55%之间。苏白猪为典型代表。 二、 猪的生物学特征 2.1 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达性成熟 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 初配:6~8月龄 妊娠期:114天(108-120) 发期周期:20-22天 ,平均21天 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 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太湖猪产仔超过15头,最高记录为42头。 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可达2.2-2.5胎/年。 猪的繁殖潜力:猪的繁殖效率并不高。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但一生仅排卵400-2000枚,一个发情期的排卵数为20-30个,个别的可达60个。(成年枫泾猪)通过外激素处理可增加排卵数达30-40枚。公猪:一次射精量200-400ml,含精量200-800亿个。 2.2 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7%,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而且饲料中纤维含量越高对日粮消化率越低。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异。一般,成年猪比幼龄猪、中国猪比外国猪更耐粗食。猪日粮中适宜的粗纤维水平为:母猪:8—10%,大猪:5—8%,幼猪:3—5%。 饲粮以精料为主,控制粗纤维在日粮中的适当比例。 饲料报酬:地方品种3~4∶1;引进、培育品种:2.6~3.5 ∶1. 2.3 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在肉畜中是最短的,比马、牛、羊、驴等都短。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因此,出生时发育不充分,头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1.0—1.5kg)仅占成年体重的1%。各器管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初生仔猪要精心护理。 猪生后为了补偿生长胚胎期的不足,生后两个月内发育特别快,保育猪(1~2月龄)阶段骨骼生长较快;生长猪(3~4月龄)阶段肌肉生长加快;育肥猪(5~6月龄)阶段,脂肪沉积速度显著加快。30日龄的体重为初重的5-6倍;2月龄时为1月龄的2-3倍。一般初生重1~1.5Kg,30日龄6~10Kg,60日龄18~20Kg,160~170日龄90~120Kg,即可上市,相当于初生体重的90—100倍,而牛羊只有5—6倍。猪的生长速度比牛羊马等快10—15倍。 2.4 味觉、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2.4.1味觉 猪的平均味蕾数与其它动物的比较: 猪 15000个 狗 1700个 (猪比狗高8—9倍) 人 900个 (猪比人高16-17倍) 2.4.2嗅觉 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比狗高1倍,比人高7—8倍。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找到乳头,在三天内固定乳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凭着灵敏的嗅觉识别群内的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能嗅到很远的异性的气味,并发出反应。 2.4.3听觉 猪的听觉也相当发达,即使很微弱的声音也能敏锐地觉察到,能迅速地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各种呼名、口令、声音刺激快速建立条件反射。因此,猪场内应保持清静,最好同时给料。 2.4.4视觉 猪的视觉很弱,人们常利用这一点,用假母猪进行采精训练。 2.5 屠宰率高,肉脂品质好 猪的屠宰率因品种、体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达到65%~80%。肉脂品质好,但脂肪中碱固醇含量偏高。 2.6 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家畜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冷热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式和方法(自由采食和限食,舍食和放牧)的适应。因此,除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禁止养猪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以养猪。 2.7 群居、游走群内位次明显 在无猪舍的情况下,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即定居漫游习性。 群体位次明显,位次一旦建立后,按正常秩序生活,当生活环境变化很大或某一次猪健康水平下降,将会重新建立位次。 三、 猪的品种 生猪,即生活着的猪,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国内外生猪品种达300多种。国外种猪主要为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国内种猪主要为宁乡猪、太湖猪、香猪、东北民猪。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 3.1 国外猪品种 3.1.1大白猪(大约克夏猪) 原产英国,被毛白色,体高,耳小而立;乳头7对左右,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63公斤,母猪约224公斤,日增重85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约61%。与本地猪杂交作父本,以引进品种杂交作母本。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产仔较多,胴体瘦肉率高。 特点:(1)体型外貌:耳直立,四肢较长,全身被毛白色,故称大白猪;(2)生长肥育性能;肥育期的日增重可达到800-1100克,料重比为2.3-2.8:1;(3)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母本。 3.1.2长白猪(兰德瑞斯猪) 原产于丹麦,世界上著名瘦肉型猪之一。我国目前饲养的长白猪主要来自丹麦、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家。体型外貌: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体躯前窄后宽呈宽线型;体长,全身被毛白色;乳头6-7对,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46公斤,母猪约218公斤,日增重80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0%-63%。二元或三元杂交父本。 特点:(1)生长肥育性能;出生后5-6月龄,体重可达成100千克,肥育期的日增重为800-1000克,料重比为2.3-2.7:1;(2)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父本。 3.1.3杜洛克猪(原产于法国) 体质结实,生活力强,对饲料要求不高,易饲养,生长快,日增重高,日增重平均可达1000克以上,饲料报酬高(2.51公斤) 原产美国,被毛红棕色(深浅不一),体长,耳中等半下垂;乳头6对左右,产仔数8-9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50公斤,母猪约300公斤,日增重85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2%-63%。三元杂交终端父本。 3.1.4皮特兰猪 原产比利时,被毛花色,耳中等略向前倾,体型呈圆桶型;产仔数10-11头;成年胴体瘦肉率70%左右,应激敏感性强,肉质较差,FSE肉发生率几乎100%。三元或多元杂交终端父本。 3.1.5汉普夏猪 原产美国,被毛黑色,肩部、前肢有白色毛环, 体长,耳中等且直立;乳头6对,产仔数9-10头;成年公猪体重315-410公斤,母猪250-340公斤;90公斤胴体瘦肉率64%左右;日增重725-845克;杂交父本或终端父本。 3.2 国内主要地方品种 我国地方猪种划分为华北、华南、华中、江湖、西南和高原共六大类型。共同的特点是:繁殖力强:性成熟早,产仔数多;肉质优良:肉嫩多汁,肉香味美;抗应激和适应性强:耐粗食、抗寒耐热;躯体矮小;多脂皮厚,生长慢。 3.2.1太湖猪 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包括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焦溪猪(大花脸、二花脸)、礼士桥猪、沙虎闲猪等。 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额宽,面部微凹,额部有皱纹。背腰宽而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 繁殖能力强,奶头一般为8-9对,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初生重0.7千克 。6月龄体重约为65千克-70千克。适宜屠宰体重为75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7%,瘦肉率45%以下。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母猪110千克左右。 3.2.2通城猪 通城猪分布于崇阳、蒲圻、通山、咸宁、武昌、鄂城、大冶等县。 通城猪猪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多稍凹,四肢较结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着生白毛,称“晕带”,躯干、四肢为白色,额上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延至鼻端称“破头花”,有的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二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或“点花猪”,头尾黑毛区较小,黑色区常以两额角为中心联于头顶,称“点头墨尾”。乳头数一般6~7对。 通城猪成年公猪体重97.01±5.64公斤,体长122.45±2.10厘米,胸围107.30±2.17厘米,体高68.71±1.16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94.38±5.05公斤,120.00±0.35厘米,107.69±0.36厘米,60.96±0.18厘米。通城猪具有早熟易肥、骨细、瘦肉率较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体质结构疏松。 3.2.3阳新猪 阳新猪分布于湖北省阳新、武穴、黄梅、圻春一带。 阳新猪体型中等。头型有“狮子头”和“象鼻头”之分。阳新县“狮子头”猪为多,头短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翘,颈较丰满,肥腮大。“象鼻头”猪在黄梅县较多,头较小,长而窄,嘴筒长,口叉深,耳比“狮子头”小,额部皱纹少而浅。有的猪在额、鼻、尾尖、下腹及四肢下端有白毛;其额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状白毛,故群众称“梅花星猪”。耳大下垂。背山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倾斜。四肢粗壮,蹄质坚实。皮多皱褶,毛色全黑或在额、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乳头数6~7对。 阳新猪24月龄公猪体重128.19±9.02公斤,体长139.80±3.47厘米,胸围116.43±3.08厘米,体高67.66±1.59厘米;24月龄母猪相应为:94.30±2.30公斤,123.25±0.96厘米,109.95±0.96厘米,59.23±0.15厘米。阳新猪具有适于湖区放牧、性温驯、母猪发情明显、产仔较多、瘦肉较多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但生长缓慢。 3.2.4赣州白猪 主要分布:江西省赣州、南康、赣县共18个县、市。 主要特征:全身毛白,耳短宽,呈桃形,平伸向前半下垂。 3.2.5陆川猪(两广小花猪) 主要分布:产于广西省陆川、玉林、合蒲等地 ;分布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的浔江、西江流域的南部,包括广东的湛江、肇庆、江门、茂名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 主要特征:皮肤呈一致性的黑白花;头、耳、背、腰、臀及尾为黑色,其余部 位为白色,在黑白交界处有一条4-5厘米白毛黑皮的“晕”。 3.2.6金华猪 主要分布: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三个县。现已推广到浙江全省20多个市、县和省外部分地区。 主要特征:金华猪体型中等偏小,毛色除头颈和臀尾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耳中等大、下垂。 3.2.7内江猪 主要分布:产于四川省内江市,分布于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市、县。 主要特征:内江猪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嘴简短,额面横纹深陷成沟,额皮中部隆起成块。全身被毛黑色,鬃毛粗长。 四、 猪的繁殖 4.1 本交和人工授精 4.1.1本交 用公猪和母猪直接交配。本交猪场的公母配比是1:20-25,本交年配母猪20~30头,产仔猪400~700头/年。本交的受胎率通常优于人工授精,但饲养公猪成本高,适用于中小猪场。 4.1.2人工授精 人工对公猪进行采精,对所采的公猪精液稀释成若干等份,人工用输精管对发情母猪进行配种。采用人工受精猪场公母配比1:100-200。人工授精年配母猪200头以上,产仔猪4000头/年以上。 4.2 杂交 杂交过程中不同祖代定义为一元猪、二元猪、三元猪。其中“祖代”一元猪用来生产二元母猪,为杂交品种初代,主要是长白猪和大白猪。“父母代”二元猪用来生产三元商品猪,母二元猪是一元猪的后代,公二元猪精来自血脉单一纯净的种猪。“商品代”三元猪是二元猪杂交出来的品种。 4.2.1杂交猪 不同的品种的个体交配叫杂交;其后代叫杂交猪; 4.2.2二元杂交猪 二个品种的猪杂交的后代叫二元杂交猪。二元杂交猪集中了二个品种的优势,其育肥性能比单一品种要更好。如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猪杂交,称为长大二元猪,其名称父本在前,母本在后。大长二元猪,就是大白公猪和长白母猪杂交。 4.2.3三元杂交猪 三个品种杂交其后代为三元杂猪,它集中了三个品种的优势,继承了祖代优势基因,其育肥性能比二元杂交猪更好,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内三元猪:含有本地血统的三元杂猪。外三元:全部都是外国血统的三元杂交猪,如杜长大,杜大长。 我国通常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体系,主要三元杂家猪是杜长大,主要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家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三元杂交方式: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选留杂种母猪(长大二元母猪)×杜洛公猪=三元杂交猪(用于培育肉猪)。我国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长白(公)+大白(母)得到二元母猪为“长大”(跟父姓),“长大”(母)+杜洛克(父)得到三元猪“杜长大”(跟父姓)。 4.3 繁殖主要关注的生产指标 4.3.1母猪配怀率 基本配怀率:75%以上,优秀母猪配怀率85%以上。 影响因素;母猪返情率高低;母猪配种后保胎管理,公猪精液质量优劣;猪场配种水平;夏季防暑降温是否到位;母猪群的健康程度,猪场保健管理水平。 4.3.2每胎产活仔数 基本标准:8.5头/窝, 优秀标准10头以上/窝。 影响因素:(1)受胎率:和公猪精液质量,母猪的排出成熟卵子个数,配种时间掌握,猪场夏天防暑降温条件4个方面有关。(2)出生成活率:母猪妊娠期管理,妊娠期健康程度妊娠期母猪营养保健,母猪生产阶段的接生护理,4个方面有关。 4.3.3母猪年产胎数 基本标准:365天/(怀孕周期114天+哺乳期28天+空怀期7天)=2.4胎/年。一般猪场每年1.8胎至2.0胎,优秀的2.2至2.4胎,一般母猪三年或生产八胎后淘汰。 影响因素:(1)母猪、公猪品种;(2)母猪、公猪的用料及饲养管理水平;(3)猪场自身栏舍条件,环境,保健防疫水平;(4)猪场设定断奶天数;(5)母猪胎龄使用,及淘汰,换新方案。 五、猪的生长周期 5.1 猪的生长特点 商品猪出生2-3 个月体重20-30Kg,是骨骼生长期。随着日龄增长体内水分下降,蛋白质轻度下降,体重达到50Kg 后脂肪急剧上升,体重达到100kg 以后脂肪开始大量沉积。 5.2 猪生长阶段的划分 (1)哺乳仔猪:指出生后至断奶前或0-35 天的仔猪,体重达到7Kg。 (2)断奶仔猪(保育):指断奶至25kg左右或者36-70日龄的仔猪。 (3)育成猪:指70日龄仔猪或25kg左右仔猪至4月龄留作种用的幼猪,体重达到60Kg,日增重600-700g。 (4)后备公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5)后备母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6)种公猪:凡已参加配种的公猪均称为种公猪。检定公猪是指12月龄左右初配开始至第一批与配母猪产仔断奶阶段的公猪。基础公猪是指16月龄以上经检定合格的公猪。 (7)种母猪:分为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初产母猪是指生产第一胎仔猪的青年母猪;经产母猪是指生产两胎和两胎以上的母猪;鉴定母猪是指从初配开始至第一胎仔猪断奶的母猪;基础母猪是指一胎产仔经鉴定合格,留作种用的母猪。 (8)肥育猪:用来生产猪肉的猪统称肥育猪。生长猪指体重25-30kg至50-60kg的猪;肥育猪指体重50-60kg至90-100kg以上的猪。 5.3 猪生长的时间跨度 (1)从曾祖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37个月;从父母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14-15个月 (2)从补栏4 个月大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历时约14 个月。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 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经过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 六、 生猪的育肥及成本 6.1生猪各阶段的饲料消耗量 一般来说,猪每天采食干物质量(不含水份)约占体重的5%;采食风干料(约含水12~14%)约占体重的6%;采食青饲料,每天可占到体重的20~30%,(可按25%计算)。有了上述数据,就可计算出任意一头猪的一生饲料消耗量。 (1)乳猪耗料量 方法1. 3周龄前主要吃奶,10日龄开始补料大约平均每天吃料25克;3~5周龄平均每天喂200g;35~60日龄平均每天800g,从12~60日龄共耗料23公斤左右。体重可达13公斤左右。 方法2. 10~20日龄期耗料少;共0.25kg。21~30日龄期耗料1.75kg。31~40日龄期耗料4.25kg。41~50日龄期耗料7.0kg。51~60日龄期耗料10kg。即10~60日龄期耗料23kg,青料12kg. (2)仔猪:.从13kg体重到40kg时,每公斤增重耗料按2.0kg料算(看自已喂料多少决定),共耗料54.0kg. 乳仔猪二项合计用料23+54=77kg./只左右。 (3)待配母猪:2kg/天; (4)妊娠母猪:每日可喂1.8~2.7kg;最后1-2周可增加1~1.5kg;或妊娠前期母猪:2kg/天;妊娠后期母猪:2.5kg/天; (5)哺乳母猪:4.5kg/天。 (6)瘦肉型生长猪: 1-5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2kg; 5-1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46kg; 10-2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91kg; 20-6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1.69kg; 60---9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71kg; (7)肉脂型生长肥育猪: 20-35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1.52kg; 35-6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2kg; 60-9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83kg; (8)成年种公猪:3kg/天。 6.2生猪的饲料消耗总量 猪的各种饲料消耗量因猪的品种、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6.2.1能繁母猪 妊娠期母猪按照采食量2.5公斤/天,妊娠时间为114*2=228天,那妊娠母猪料需要570公斤/年;泌乳期按28天计,泌乳期采食量按5公斤/天计,则泌乳母猪料需要280公斤/年。空怀期有365-228-56=81天,空怀期采食量按2.5公斤/天计,则需料202.5公斤;全年总需要饲料为570+280+202.5=1052.5公斤。 6.2.2育肥猪 在一般情况下,饲养一头育肥猪,从断奶到100 -110公斤重,大约 6个月时间,需吃饲料 250 - 300 公斤左右。 6.3 仔猪成本 (1)后背母猪购置饲养摊销成本:后备二元母猪购置成本 5200元/头(2020年12月价格),后备母猪饲养成本为饲料2.9*240+药费40+运输人工200=936元/头,后备育成能繁母猪成本合计 6136元/头。按照能繁母猪使用年限3年计算,育成成本摊销每年2045元/头。 (2)能繁母猪每年饲养成本:饲料2.9*1100+药物人工480 =3670 元/头。 (3)能繁母猪年均成本:能繁母猪年均成本合计 5715元/头。 (4)仔猪出售成本:按照能繁母猪年怀孕 2 胎,每胎产仔9头,仔猪出生均成本 317元/头。仔猪饲养至 15kg 的成本为饲料2.9*15.6+疫苗人工50=95 元。后备母猪提前于仔猪销售 10 个月,所以10个月后仔猪出售成本合计 412元/头。如果是三元后备母猪,因其生产效率下滑20-30%,导致均摊成本提高,仔猪出售成本相应提高。 6.4 自繁自养养殖成本 (1)仔猪(15kg)成本:5656 /18+95=412元/头。 (2)饲料成本:仔猪15 kg长到当前的130 kg出栏均重,理论算平均料肉比 3:1,则饲料用量3*(130-15)=345 kg,饲料按2.9元/kg,一头仔猪长到130 kg出栏,总饲料成本为 2.9*345=1000 元。 (3)自繁自养总计成本:412 元(母猪生小猪成本)+1000元=1412元。 6.5 外购仔猪养殖成本 (1)仔猪(15kg)购置成本:截至12月16日15kg仔猪价格为81.77元/kg,购买成本15*81.77=1227元; (2)饲料成本:仔猪15 kg长到当前的130 kg出栏均重,理论算平均料肉比 3:1,则饲料用量3*(130-15)=345 kg,饲料按2.9元/kg,一头仔猪长到130 kg出栏,总饲料成本为 2.9*345=1000 元。 (3)外购仔猪养殖总计成本:总成本为1227+1000=2227元。其中,外购仔猪养殖成本中购置成本占比 55%,饲养成本占比 45%。 六、 猪的生长环境要求 要缩短商品猪的饲养周期,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对猪场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才能保证生长育肥猪食欲旺盛,增重快,耗料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7.1 合适的温度 猪是恒温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不适,猪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但需要消耗能量,以致影响猪的生长速度。育肥猪生长的适宜气温是:仔猪20-30℃,体重50公斤以前为20-25℃,体重50-90公斤为18-20℃。在此范围内,猪的增重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有试验表明肉猪在21℃时增重最快,饲料利用率较高。 环境温度过低,猪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产热,以维持其体温,使日增重降低,采食量增多,从而使饲料利用率下降。实践证明,当温度降到10℃和5℃时,猪的采食量分别增加10%和20%,而日增重则下降;当肉猪处于下限临界温度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1~20克,日耗料增加25~35克。在寒冷环境下,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的抗病力降低,常发生气管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因此,在寒冷季节要做好猪的防寒保暖工作,如关好门窗以防止寒风侵袭、保持圈舍干燥、圈内铺以干燥垫草等。 环境温度过高,猪为了散发体热而呼吸频率加快,新陈代谢受到影响,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下降,导致生产力降低。若环境温度升高至25℃和30℃,则采食量分别减少10%和35%。据报道,在28~35℃的高温环境下,15~30千克、30~60千克和 66~90千克的肉猪的日增重比预期日增重分别降低6.8%、20%和28%;当猪处于上限临界温度以上时,每升高1℃,日增重减少约30克,日耗料减少 60~70克。因此,夏季要防止猪舍曝晒,保持通风,勤冲洗圈舍和给猪淋浴,多喂凉水和青绿多汁饲料,尽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猪对湿度的适应力很强,当相对温度从45%升到70%或95%时,对猪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影响不大。但是,在低温高湿度情况下,可使肉猪日增重减少36%,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10%;在高温高湿度时,猪的增重更慢,还可能大大提高猪的死亡率。因此,猪舍内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7.2 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都是不利的。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 7.3 光照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7.4 注意有害气体的消除 猪舍内由于猪的呼吸、排泄以及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猪舍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且产生了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和臭味。高浓度的氨和硫化氢可引起猪的中毒,发生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等,通常情况下,虽然达不到中毒程度,但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有不良影响。舍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含量相对不足时,会使猪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增重缓慢。为此,猪舍中氨浓度的最高限度为26ppm,硫化氢含量以6.6ppm为限,二氧化碳应以0.15%为限,应改善猪舍通风换气条件,及时处理粪尿,保持适宜的圈养密度。尘埃可使猪的皮肤发痒以至发炎、破裂,对鼻腔粘膜有刺激作用;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灰尘上易于存活,对猪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圈舍卫生状况对猪的生长、健康有一定影响。肉猪舍要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因此,应每天清除被污染的垫草和粪便,在猪躺卧的地方铺上干燥的垫草。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必须注意猪场绿化,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7.5 降低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影响猪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降低食欲。 7.6 圈养密度适当 圈养密度越大,猪呼吸排出的水汽量越多,粪尿量越大,舍内湿度也越高;舍内有害气体、微生物数量增多,空气卫生状况恶化;猪的争斗次数明显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从而影响猪的健康、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圈养密度虽可提高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但圈养密度太小也是不经济的。另外,当圈养密度相同而每圈养猪头数不同时,肥育效果也不同,每圈头数越多,猪的增重越慢,饲料利用率越低。实践证明,15~60千克的肉猪每头所需面积为0.6~1.0平方米, 60千克以上的肥育猪每头需0.9~1.2平方米,每圈头数以10~20头为宜。在我国的北方,由于平均气温低,气候较干燥,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在南方的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湿度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7.7 合理组群 不同猪种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组群时应按猪种分圈饲养,以便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另外,组群时还要考虑猪的个体状况,不能把体重、体质参差不齐的仔猪混群饲养,以免强夺弱食,使猪群生长不整齐。组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在饲养期尽量不再并群,否则,不同群的猪相互咬斗,会影响生长和育肥。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生猪:生猪期货之基础篇 研究员:林贞磊 从业资格号:F3055047 一、猪的经济类型 按经济用途,生猪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脂用型、瘦肉型、兼用型。三种经济类型猪在体形、胴体组成和饲料利用方面各具特点。 1.1 脂肪型猪 体躯短而宽深,一般胸围≥体长。早年的巴克夏为典型代表。胴体脂肪多,瘦肉率在45%以下。这一类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体脂肪,而利用饲料蛋白质转化瘦肉的能力较差,单位增重捎耗的饲料较多。外形特点是头颈较重,体躯宽深而较短,全身肥胖,四肢较短,体长与胸围相等或略小于胸围。 1.2 瘦肉型猪 体躯长胸宽深,头小,肩轻,臀腿丰满,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胴体瘦肉率在55%以上。从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品种,胴体瘦肉率都在60%以上。瘦肉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Pr转化为瘦肉。 1.3 兼用型猪 体形、胴体肥瘦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都介于脂用型与瘦肉型之间。一般胴体瘦肉率在45-55%之间。苏白猪为典型代表。 二、 猪的生物学特征 2.1 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达性成熟 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 初配:6~8月龄 妊娠期:114天(108-120) 发期周期:20-22天 ,平均21天 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 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太湖猪产仔超过15头,最高记录为42头。 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可达2.2-2.5胎/年。 猪的繁殖潜力:猪的繁殖效率并不高。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但一生仅排卵400-2000枚,一个发情期的排卵数为20-30个,个别的可达60个。(成年枫泾猪)通过外激素处理可增加排卵数达30-40枚。公猪:一次射精量200-400ml,含精量200-800亿个。 2.2 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7%,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而且饲料中纤维含量越高对日粮消化率越低。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异。一般,成年猪比幼龄猪、中国猪比外国猪更耐粗食。猪日粮中适宜的粗纤维水平为:母猪:8—10%,大猪:5—8%,幼猪:3—5%。 饲粮以精料为主,控制粗纤维在日粮中的适当比例。 饲料报酬:地方品种3~4∶1;引进、培育品种:2.6~3.5 ∶1. 2.3 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在肉畜中是最短的,比马、牛、羊、驴等都短。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因此,出生时发育不充分,头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1.0—1.5kg)仅占成年体重的1%。各器管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初生仔猪要精心护理。 猪生后为了补偿生长胚胎期的不足,生后两个月内发育特别快,保育猪(1~2月龄)阶段骨骼生长较快;生长猪(3~4月龄)阶段肌肉生长加快;育肥猪(5~6月龄)阶段,脂肪沉积速度显著加快。30日龄的体重为初重的5-6倍;2月龄时为1月龄的2-3倍。一般初生重1~1.5Kg,30日龄6~10Kg,60日龄18~20Kg,160~170日龄90~120Kg,即可上市,相当于初生体重的90—100倍,而牛羊只有5—6倍。猪的生长速度比牛羊马等快10—15倍。 2.4 味觉、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2.4.1味觉 猪的平均味蕾数与其它动物的比较: 猪 15000个 狗 1700个 (猪比狗高8—9倍) 人 900个 (猪比人高16-17倍) 2.4.2嗅觉 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比狗高1倍,比人高7—8倍。仔猪生后几小时便能鉴别气味,依靠嗅觉找到乳头,在三天内固定乳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凭着灵敏的嗅觉识别群内的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能嗅到很远的异性的气味,并发出反应。 2.4.3听觉 猪的听觉也相当发达,即使很微弱的声音也能敏锐地觉察到,能迅速地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各种呼名、口令、声音刺激快速建立条件反射。因此,猪场内应保持清静,最好同时给料。 2.4.4视觉 猪的视觉很弱,人们常利用这一点,用假母猪进行采精训练。 2.5 屠宰率高,肉脂品质好 猪的屠宰率因品种、体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达到65%~80%。肉脂品质好,但脂肪中碱固醇含量偏高。 2.6 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家畜之一。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冷热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式和方法(自由采食和限食,舍食和放牧)的适应。因此,除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禁止养猪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以养猪。 2.7 群居、游走群内位次明显 在无猪舍的情况下,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即定居漫游习性。 群体位次明显,位次一旦建立后,按正常秩序生活,当生活环境变化很大或某一次猪健康水平下降,将会重新建立位次。 三、 猪的品种 生猪,即生活着的猪,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国内外生猪品种达300多种。国外种猪主要为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国内种猪主要为宁乡猪、太湖猪、香猪、东北民猪。目前我国种猪主要依靠进口。 3.1 国外猪品种 3.1.1大白猪(大约克夏猪) 原产英国,被毛白色,体高,耳小而立;乳头7对左右,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63公斤,母猪约224公斤,日增重85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约61%。与本地猪杂交作父本,以引进品种杂交作母本。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产仔较多,胴体瘦肉率高。 特点:(1)体型外貌:耳直立,四肢较长,全身被毛白色,故称大白猪;(2)生长肥育性能;肥育期的日增重可达到800-1100克,料重比为2.3-2.8:1;(3)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母本。 3.1.2长白猪(兰德瑞斯猪) 原产于丹麦,世界上著名瘦肉型猪之一。我国目前饲养的长白猪主要来自丹麦、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国家。体型外貌: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体躯前窄后宽呈宽线型;体长,全身被毛白色;乳头6-7对,产仔数11-12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46公斤,母猪约218公斤,日增重80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0%-63%。二元或三元杂交父本。 特点:(1)生长肥育性能;出生后5-6月龄,体重可达成100千克,肥育期的日增重为800-1000克,料重比为2.3-2.7:1;(2)在商品猪生产中的三元杂交体系通常用于做二元母猪的父本。 3.1.3杜洛克猪(原产于法国) 体质结实,生活力强,对饲料要求不高,易饲养,生长快,日增重高,日增重平均可达1000克以上,饲料报酬高(2.51公斤) 原产美国,被毛红棕色(深浅不一),体长,耳中等半下垂;乳头6对左右,产仔数8-9头;成年公猪体重约250公斤,母猪约300公斤,日增重850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2%-63%。三元杂交终端父本。 3.1.4皮特兰猪 原产比利时,被毛花色,耳中等略向前倾,体型呈圆桶型;产仔数10-11头;成年胴体瘦肉率70%左右,应激敏感性强,肉质较差,FSE肉发生率几乎100%。三元或多元杂交终端父本。 3.1.5汉普夏猪 原产美国,被毛黑色,肩部、前肢有白色毛环, 体长,耳中等且直立;乳头6对,产仔数9-10头;成年公猪体重315-410公斤,母猪250-340公斤;90公斤胴体瘦肉率64%左右;日增重725-845克;杂交父本或终端父本。 3.2 国内主要地方品种 我国地方猪种划分为华北、华南、华中、江湖、西南和高原共六大类型。共同的特点是:繁殖力强:性成熟早,产仔数多;肉质优良:肉嫩多汁,肉香味美;抗应激和适应性强:耐粗食、抗寒耐热;躯体矮小;多脂皮厚,生长慢。 3.2.1太湖猪 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包括梅山猪、枫泾猪、嘉兴黑猪、焦溪猪(大花脸、二花脸)、礼士桥猪、沙虎闲猪等。 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额宽,面部微凹,额部有皱纹。背腰宽而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 繁殖能力强,奶头一般为8-9对,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初生重0.7千克 。6月龄体重约为65千克-70千克。适宜屠宰体重为75千克左右,屠宰率为67%,瘦肉率45%以下。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母猪110千克左右。 3.2.2通城猪 通城猪分布于崇阳、蒲圻、通山、咸宁、武昌、鄂城、大冶等县。 通城猪猪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多稍凹,四肢较结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着生白毛,称“晕带”,躯干、四肢为白色,额上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延至鼻端称“破头花”,有的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二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或“点花猪”,头尾黑毛区较小,黑色区常以两额角为中心联于头顶,称“点头墨尾”。乳头数一般6~7对。 通城猪成年公猪体重97.01±5.64公斤,体长122.45±2.10厘米,胸围107.30±2.17厘米,体高68.71±1.16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94.38±5.05公斤,120.00±0.35厘米,107.69±0.36厘米,60.96±0.18厘米。通城猪具有早熟易肥、骨细、瘦肉率较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体质结构疏松。 3.2.3阳新猪 阳新猪分布于湖北省阳新、武穴、黄梅、圻春一带。 阳新猪体型中等。头型有“狮子头”和“象鼻头”之分。阳新县“狮子头”猪为多,头短额宽,额部皱纹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翘,颈较丰满,肥腮大。“象鼻头”猪在黄梅县较多,头较小,长而窄,嘴筒长,口叉深,耳比“狮子头”小,额部皱纹少而浅。有的猪在额、鼻、尾尖、下腹及四肢下端有白毛;其额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状白毛,故群众称“梅花星猪”。耳大下垂。背山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倾斜。四肢粗壮,蹄质坚实。皮多皱褶,毛色全黑或在额、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乳头数6~7对。 阳新猪24月龄公猪体重128.19±9.02公斤,体长139.80±3.47厘米,胸围116.43±3.08厘米,体高67.66±1.59厘米;24月龄母猪相应为:94.30±2.30公斤,123.25±0.96厘米,109.95±0.96厘米,59.23±0.15厘米。阳新猪具有适于湖区放牧、性温驯、母猪发情明显、产仔较多、瘦肉较多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但生长缓慢。 3.2.4赣州白猪 主要分布:江西省赣州、南康、赣县共18个县、市。 主要特征:全身毛白,耳短宽,呈桃形,平伸向前半下垂。 3.2.5陆川猪(两广小花猪) 主要分布:产于广西省陆川、玉林、合蒲等地 ;分布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的浔江、西江流域的南部,包括广东的湛江、肇庆、江门、茂名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 主要特征:皮肤呈一致性的黑白花;头、耳、背、腰、臀及尾为黑色,其余部 位为白色,在黑白交界处有一条4-5厘米白毛黑皮的“晕”。 3.2.6金华猪 主要分布: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三个县。现已推广到浙江全省20多个市、县和省外部分地区。 主要特征:金华猪体型中等偏小,毛色除头颈和臀尾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耳中等大、下垂。 3.2.7内江猪 主要分布:产于四川省内江市,分布于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市、县。 主要特征:内江猪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嘴简短,额面横纹深陷成沟,额皮中部隆起成块。全身被毛黑色,鬃毛粗长。 四、 猪的繁殖 4.1 本交和人工授精 4.1.1本交 用公猪和母猪直接交配。本交猪场的公母配比是1:20-25,本交年配母猪20~30头,产仔猪400~700头/年。本交的受胎率通常优于人工授精,但饲养公猪成本高,适用于中小猪场。 4.1.2人工授精 人工对公猪进行采精,对所采的公猪精液稀释成若干等份,人工用输精管对发情母猪进行配种。采用人工受精猪场公母配比1:100-200。人工授精年配母猪200头以上,产仔猪4000头/年以上。 4.2 杂交 杂交过程中不同祖代定义为一元猪、二元猪、三元猪。其中“祖代”一元猪用来生产二元母猪,为杂交品种初代,主要是长白猪和大白猪。“父母代”二元猪用来生产三元商品猪,母二元猪是一元猪的后代,公二元猪精来自血脉单一纯净的种猪。“商品代”三元猪是二元猪杂交出来的品种。 4.2.1杂交猪 不同的品种的个体交配叫杂交;其后代叫杂交猪; 4.2.2二元杂交猪 二个品种的猪杂交的后代叫二元杂交猪。二元杂交猪集中了二个品种的优势,其育肥性能比单一品种要更好。如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猪杂交,称为长大二元猪,其名称父本在前,母本在后。大长二元猪,就是大白公猪和长白母猪杂交。 4.2.3三元杂交猪 三个品种杂交其后代为三元杂猪,它集中了三个品种的优势,继承了祖代优势基因,其育肥性能比二元杂交猪更好,具有体型大、生长周期短、饲料回报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目前是市场推广的主流品种。内三元猪:含有本地血统的三元杂猪。外三元:全部都是外国血统的三元杂交猪,如杜长大,杜大长。 我国通常采用杜、长、大三元杂体系,主要三元杂家猪是杜长大,主要使用长白和大白猪杂家得到二元猪的母系单位,用杜洛克作为二元猪的父系单位。三元杂交方式: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选留杂种母猪(长大二元母猪)×杜洛公猪=三元杂交猪(用于培育肉猪)。我国按照父系名姓在前的原则命名,长白(公)+大白(母)得到二元母猪为“长大”(跟父姓),“长大”(母)+杜洛克(父)得到三元猪“杜长大”(跟父姓)。 4.3 繁殖主要关注的生产指标 4.3.1母猪配怀率 基本配怀率:75%以上,优秀母猪配怀率85%以上。 影响因素;母猪返情率高低;母猪配种后保胎管理,公猪精液质量优劣;猪场配种水平;夏季防暑降温是否到位;母猪群的健康程度,猪场保健管理水平。 4.3.2每胎产活仔数 基本标准:8.5头/窝, 优秀标准10头以上/窝。 影响因素:(1)受胎率:和公猪精液质量,母猪的排出成熟卵子个数,配种时间掌握,猪场夏天防暑降温条件4个方面有关。(2)出生成活率:母猪妊娠期管理,妊娠期健康程度妊娠期母猪营养保健,母猪生产阶段的接生护理,4个方面有关。 4.3.3母猪年产胎数 基本标准:365天/(怀孕周期114天+哺乳期28天+空怀期7天)=2.4胎/年。一般猪场每年1.8胎至2.0胎,优秀的2.2至2.4胎,一般母猪三年或生产八胎后淘汰。 影响因素:(1)母猪、公猪品种;(2)母猪、公猪的用料及饲养管理水平;(3)猪场自身栏舍条件,环境,保健防疫水平;(4)猪场设定断奶天数;(5)母猪胎龄使用,及淘汰,换新方案。 五、猪的生长周期 5.1 猪的生长特点 商品猪出生2-3 个月体重20-30Kg,是骨骼生长期。随着日龄增长体内水分下降,蛋白质轻度下降,体重达到50Kg 后脂肪急剧上升,体重达到100kg 以后脂肪开始大量沉积。 5.2 猪生长阶段的划分 (1)哺乳仔猪:指出生后至断奶前或0-35 天的仔猪,体重达到7Kg。 (2)断奶仔猪(保育):指断奶至25kg左右或者36-70日龄的仔猪。 (3)育成猪:指70日龄仔猪或25kg左右仔猪至4月龄留作种用的幼猪,体重达到60Kg,日增重600-700g。 (4)后备公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5)后备母猪: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6)种公猪:凡已参加配种的公猪均称为种公猪。检定公猪是指12月龄左右初配开始至第一批与配母猪产仔断奶阶段的公猪。基础公猪是指16月龄以上经检定合格的公猪。 (7)种母猪:分为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初产母猪是指生产第一胎仔猪的青年母猪;经产母猪是指生产两胎和两胎以上的母猪;鉴定母猪是指从初配开始至第一胎仔猪断奶的母猪;基础母猪是指一胎产仔经鉴定合格,留作种用的母猪。 (8)肥育猪:用来生产猪肉的猪统称肥育猪。生长猪指体重25-30kg至50-60kg的猪;肥育猪指体重50-60kg至90-100kg以上的猪。 5.3 猪生长的时间跨度 (1)从曾祖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37个月;从父母代猪到商品肉猪,累计用时14-15个月 (2)从补栏4 个月大后备母猪到商品猪出栏历时约14 个月。母猪8个月大可配种,经过4 个月妊娠期分娩得到仔猪,仔猪经过180天左右长成商品猪出栏。 六、 生猪的育肥及成本 6.1生猪各阶段的饲料消耗量 一般来说,猪每天采食干物质量(不含水份)约占体重的5%;采食风干料(约含水12~14%)约占体重的6%;采食青饲料,每天可占到体重的20~30%,(可按25%计算)。有了上述数据,就可计算出任意一头猪的一生饲料消耗量。 (1)乳猪耗料量 方法1. 3周龄前主要吃奶,10日龄开始补料大约平均每天吃料25克;3~5周龄平均每天喂200g;35~60日龄平均每天800g,从12~60日龄共耗料23公斤左右。体重可达13公斤左右。 方法2. 10~20日龄期耗料少;共0.25kg。21~30日龄期耗料1.75kg。31~40日龄期耗料4.25kg。41~50日龄期耗料7.0kg。51~60日龄期耗料10kg。即10~60日龄期耗料23kg,青料12kg. (2)仔猪:.从13kg体重到40kg时,每公斤增重耗料按2.0kg料算(看自已喂料多少决定),共耗料54.0kg. 乳仔猪二项合计用料23+54=77kg./只左右。 (3)待配母猪:2kg/天; (4)妊娠母猪:每日可喂1.8~2.7kg;最后1-2周可增加1~1.5kg;或妊娠前期母猪:2kg/天;妊娠后期母猪:2.5kg/天; (5)哺乳母猪:4.5kg/天。 (6)瘦肉型生长猪: 1-5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2kg; 5-1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46kg; 10-2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0.91kg; 20-6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1.69kg; 60---9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71kg; (7)肉脂型生长肥育猪: 20-35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1.52kg; 35-6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2kg; 60-90kg重:每日每头采食风干料(含水分10-12%左右)2.83kg; (8)成年种公猪:3kg/天。 6.2生猪的饲料消耗总量 猪的各种饲料消耗量因猪的品种、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6.2.1能繁母猪 妊娠期母猪按照采食量2.5公斤/天,妊娠时间为114*2=228天,那妊娠母猪料需要570公斤/年;泌乳期按28天计,泌乳期采食量按5公斤/天计,则泌乳母猪料需要280公斤/年。空怀期有365-228-56=81天,空怀期采食量按2.5公斤/天计,则需料202.5公斤;全年总需要饲料为570+280+202.5=1052.5公斤。 6.2.2育肥猪 在一般情况下,饲养一头育肥猪,从断奶到100 -110公斤重,大约 6个月时间,需吃饲料 250 - 300 公斤左右。 6.3 仔猪成本 (1)后背母猪购置饲养摊销成本:后备二元母猪购置成本 5200元/头(2020年12月价格),后备母猪饲养成本为饲料2.9*240+药费40+运输人工200=936元/头,后备育成能繁母猪成本合计 6136元/头。按照能繁母猪使用年限3年计算,育成成本摊销每年2045元/头。 (2)能繁母猪每年饲养成本:饲料2.9*1100+药物人工480 =3670 元/头。 (3)能繁母猪年均成本:能繁母猪年均成本合计 5715元/头。 (4)仔猪出售成本:按照能繁母猪年怀孕 2 胎,每胎产仔9头,仔猪出生均成本 317元/头。仔猪饲养至 15kg 的成本为饲料2.9*15.6+疫苗人工50=95 元。后备母猪提前于仔猪销售 10 个月,所以10个月后仔猪出售成本合计 412元/头。如果是三元后备母猪,因其生产效率下滑20-30%,导致均摊成本提高,仔猪出售成本相应提高。 6.4 自繁自养养殖成本 (1)仔猪(15kg)成本:5656 /18+95=412元/头。 (2)饲料成本:仔猪15 kg长到当前的130 kg出栏均重,理论算平均料肉比 3:1,则饲料用量3*(130-15)=345 kg,饲料按2.9元/kg,一头仔猪长到130 kg出栏,总饲料成本为 2.9*345=1000 元。 (3)自繁自养总计成本:412 元(母猪生小猪成本)+1000元=1412元。 6.5 外购仔猪养殖成本 (1)仔猪(15kg)购置成本:截至12月16日15kg仔猪价格为81.77元/kg,购买成本15*81.77=1227元; (2)饲料成本:仔猪15 kg长到当前的130 kg出栏均重,理论算平均料肉比 3:1,则饲料用量3*(130-15)=345 kg,饲料按2.9元/kg,一头仔猪长到130 kg出栏,总饲料成本为 2.9*345=1000 元。 (3)外购仔猪养殖总计成本:总成本为1227+1000=2227元。其中,外购仔猪养殖成本中购置成本占比 55%,饲养成本占比 45%。 六、 猪的生长环境要求 要缩短商品猪的饲养周期,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对猪场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才能保证生长育肥猪食欲旺盛,增重快,耗料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7.1 合适的温度 猪是恒温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不适,猪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但需要消耗能量,以致影响猪的生长速度。育肥猪生长的适宜气温是:仔猪20-30℃,体重50公斤以前为20-25℃,体重50-90公斤为18-20℃。在此范围内,猪的增重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有试验表明肉猪在21℃时增重最快,饲料利用率较高。 环境温度过低,猪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产热,以维持其体温,使日增重降低,采食量增多,从而使饲料利用率下降。实践证明,当温度降到10℃和5℃时,猪的采食量分别增加10%和20%,而日增重则下降;当肉猪处于下限临界温度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1~20克,日耗料增加25~35克。在寒冷环境下,猪的呼吸道、消化道的抗病力降低,常发生气管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因此,在寒冷季节要做好猪的防寒保暖工作,如关好门窗以防止寒风侵袭、保持圈舍干燥、圈内铺以干燥垫草等。 环境温度过高,猪为了散发体热而呼吸频率加快,新陈代谢受到影响,食欲减退,采食量明显下降,导致生产力降低。若环境温度升高至25℃和30℃,则采食量分别减少10%和35%。据报道,在28~35℃的高温环境下,15~30千克、30~60千克和 66~90千克的肉猪的日增重比预期日增重分别降低6.8%、20%和28%;当猪处于上限临界温度以上时,每升高1℃,日增重减少约30克,日耗料减少 60~70克。因此,夏季要防止猪舍曝晒,保持通风,勤冲洗圈舍和给猪淋浴,多喂凉水和青绿多汁饲料,尽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猪对湿度的适应力很强,当相对温度从45%升到70%或95%时,对猪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影响不大。但是,在低温高湿度情况下,可使肉猪日增重减少36%,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10%;在高温高湿度时,猪的增重更慢,还可能大大提高猪的死亡率。因此,猪舍内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7.2 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都是不利的。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 7.3 光照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7.4 注意有害气体的消除 猪舍内由于猪的呼吸、排泄以及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猪舍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且产生了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和臭味。高浓度的氨和硫化氢可引起猪的中毒,发生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等,通常情况下,虽然达不到中毒程度,但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有不良影响。舍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含量相对不足时,会使猪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增重缓慢。为此,猪舍中氨浓度的最高限度为26ppm,硫化氢含量以6.6ppm为限,二氧化碳应以0.15%为限,应改善猪舍通风换气条件,及时处理粪尿,保持适宜的圈养密度。尘埃可使猪的皮肤发痒以至发炎、破裂,对鼻腔粘膜有刺激作用;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灰尘上易于存活,对猪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圈舍卫生状况对猪的生长、健康有一定影响。肉猪舍要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因此,应每天清除被污染的垫草和粪便,在猪躺卧的地方铺上干燥的垫草。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必须注意猪场绿化,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7.5 降低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影响猪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降低食欲。 7.6 圈养密度适当 圈养密度越大,猪呼吸排出的水汽量越多,粪尿量越大,舍内湿度也越高;舍内有害气体、微生物数量增多,空气卫生状况恶化;猪的争斗次数明显增多,休息时间减少,从而影响猪的健康、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圈养密度虽可提高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但圈养密度太小也是不经济的。另外,当圈养密度相同而每圈养猪头数不同时,肥育效果也不同,每圈头数越多,猪的增重越慢,饲料利用率越低。实践证明,15~60千克的肉猪每头所需面积为0.6~1.0平方米, 60千克以上的肥育猪每头需0.9~1.2平方米,每圈头数以10~20头为宜。在我国的北方,由于平均气温低,气候较干燥,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在南方的夏季,由于气温较高,湿度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7.7 合理组群 不同猪种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组群时应按猪种分圈饲养,以便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另外,组群时还要考虑猪的个体状况,不能把体重、体质参差不齐的仔猪混群饲养,以免强夺弱食,使猪群生长不整齐。组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在饲养期尽量不再并群,否则,不同群的猪相互咬斗,会影响生长和育肥。 风险提示: 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投资者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建信期货研投 宏观金融研究团队 020-38909340 有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4 黑色金属研究团队 021-60635736 石油化工研究团队 021-60635738 农业产品研究团队 021-60635732 量化策略研究团队 021-60635726 建信期货产业研究服务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ID :jxqhyfb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