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电力债:央企主导,利差较低,资产质量是关键——产业债框架系列报告之电力篇

电力债:央企主导,利差较低,资产质量是关键——产业债框架系列报告之电力篇

作者:微信公众号【申万宏源债券】/ 发布时间:2024-08-2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电力债:央企主导,利差较低,资产质量是关键——产业债框架系列报告之电力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申万宏源债券】金倩婧 王胜 刘晓蒙 摘要 热点解析: 2023年以来,“双碳”视角政策不断发布,电力行业发展正面临新的变化,本篇以电力行业发债主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行业的债券投资机会。 电力行业消费需求端仍相对旺盛。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7%, 24年数据中,3月份以来用电量较去年同期持续增长,24年5月用电量增长至7751亿千瓦时,需求端整体仍有增长趋势。结构占比方面,火力发电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风电占比有所增加,23年累计发电8858亿千瓦时,核电占比相对较小,23年有小幅下降。 电力行业债券供给与市场定价情况梳理:截至24/7/18,电力行业债券市场存续债券共1203 只,存量规模为1.75万亿,在产业债中占比8.7%,相较于24年年初占比8.24%有所增加,与电力行业存续规模有所回升有关。二级市场中,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低于产业债整体平均值。24年以来信用债行情持续,收益挖掘情况下各行业分化程度减少,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伴随产业债信用利差下行且两者之前差距有所减少,截至2024/7/17,产业债市场平均信用利差为34.4bp,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为30.38bp,两者间信用利差差值为4.02bp,相较于24年年初差值7.99bp仍在持续收缩。 行业基本面影响变量方面,火力发电企业较受煤炭价格影响。政策方面,《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指引下,24年1月1日起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开始实行,对煤电实施两部制电价政策,将煤电容量电价分为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包含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能反映投资成本,或有效增加火力发电企业的投资效率;成本方面,受保供以及上半年持续降雨增加导致水电对火电有所挤压带来需求减少,24年以来煤炭价格有所降低,火力发电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长期来看,煤电发电企业仍具有市场压舱石作用,市场化改革下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绿色发电企业关注消纳情况。24年5月风电与光伏利用率分别为94.8%、97.5%,24年1-5月风电与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84%、1.54%。《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进行新能源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指引下新能源消纳有望缓解,长期来看,发展势头较为良好。 电力债历史违约案例分析:电力行业历史违约包含18-20年期间涉及的华晨电力以及永泰能源两家民营主体,21年后无违约情况,其中永泰能源首次违约为2018/7/5,后续在2018-2020年间发生包括短融、中票、一般公司债以及定向工具在内的多次违约,累计违约本金226.65亿元,华晨电力仅在2019/12/9发生一次公司债违约,涉及本金20亿元,其中永泰能源为华晨电力控股母公司,本次我们重点分析永泰能源集团。1)违约前盈利能力发生较大变化。通过观察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扣非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经营活动净收益与利润总额比值等盈利能力指标,其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有较大弱化。2)短期偿债能力较弱。我们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以及长期负债占比来观察偿债能力。事实上2018年永泰能源流动性已有所恶化,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对流动负债覆盖程度减少,且短期债务占比增加,整体短期偿债压力较大。3)融资成本增加,市场认可度下降。永泰能源在违约前估值收益率水平大幅上升,市场认可度已大幅降低,从18年4月27日的7.06%上升至7月4日的19.63%,而2019年华晨电力受控股股东永泰能源债券违约影响,估值收益率也一路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再融资能力恶化。 整体来看,电力行业发债主体中高等级占比较多,行业信用利差相对于产业债平均值较低,在行业分类中信用利差仅高于银行;24年以来所有可得数据电力发债主体信用利差均有所下行,部分主体信用利差下行幅度超过50bp。电力行业历史违约主体较少,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再融资风险,高等级优质主体可适度拉长久期获取收益,关注债券市场估值波动风险。 风险提示:数据提取偏误导致实际结果出现偏差;信用债市场发生超预期违约事件;利率上行带动信用利差抬升风险。 正文 1. 火电主导、新能源占比增加的电力行业 2023年以来,“双碳”视角政策不断发布,电力行业发展正面临新的变化,本篇以电力行业发债主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行业的债券投资机会。 行业需求方面,电力消费增速同比增加。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7%,受经济回升影响,增速比2022年增速3.62%提高3.1个百分点,月度来看,除1月份外,2023年其他月份用电量较2022年均有所增加。24年数据中,3月份以来用电量较去年同期持续增长,24年5月用电量增长至7751亿千瓦时,需求端整体仍有增长趋势。 分三大产业来看,用电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2023年三大产业用电量分别为1278亿千万时、60745亿千瓦时、16694亿千瓦时,较2022年同期增长11.5%、6.6%、12.3%。第三产业增速相对较高,与疫情后服务业经济稳步恢复有关。 供给方面,发电量有所上升且风电发电量增幅最大。2023年发电量9.29万亿千瓦时,较22年同期增长10.73%,累计发电量整体上升且风电增幅最大达16.19%。 结构占比方面,火力发电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23年全年火电占总发电量占比65.69%,相较22年占比69.77%有所下降,水电占比有所减少,占比下降至13.82%,与23年上半年降水量较少有关,风电占比有所增加,23年累计发电8858亿千瓦时,核电占比相对较小,23年有小幅下降。 装机容量持续上升,风电占比增加明显。2024年6月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30.71亿千瓦,较23年末增长1.51亿千瓦,装机容量持续增加。火电装机容量为14.05亿千瓦,占比由23年末的47.62%降至45.76%;风电、其他(主要为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及占比明显上升,电力供给方面绿色转型趋势明显。 火力发电企业盈利较受煤炭价格影响。政策方面,《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指引下,24年1月1日起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开始实行,对煤电实施两部制电价政策,将煤电容量电价分为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包含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能反映投资成本,或有效增加火力发电企业的投资效率;成本方面,受保供以及上半年持续降雨增加导致水电对火电有所挤压带来需求减少,24年以来煤炭价格有所降低,火力发电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长期来看,煤电发电企业仍具有市场压舱石作用,市场化改革下盈利能力较为稳定。 绿色发电企业关注消纳情况。24年5月风电与光伏利用率分别为94.8%、97.5%,24年1-5月风电与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84%、1.54%。《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进行新能源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优化省间电力交易机制,根据合同约定,允许送电方在受端省份电价较低时段,通过采购受端省份新能源电量完成送电计划。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打破省间壁垒,不得限制跨省新能源交易。探索分布式新能源通过聚合代理等方式有序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区域电力市场,优化区域内省间错峰互济空间和资源共享能力。政策指引下新能源消纳有望缓解,长期来看,发展势头较为良好。 2. 中高等级主体为主的电力行业债券市场 截至24/7/18,电力行业债券市场存续债券共1203 只,存量规模为1.75万亿,在产业债中占比8.7%,相较于24年年初占比8.24%有所增加,与电力行业存续规模有所回升有关。 一级市场发行中,24年以来有小幅净流入。截至24/4/22,23年以来新发行债券主要集中优质主体。主体评级方面高等级主体发行占比较高,其中AAA级主体占全部发行量的83%,且企业属性主要集中在央国企,中央国有企业占比83%,地方国有企业占比16%,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债占比极小。从发债期限来看,23年以来电力行业新发行债券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及以内、1-3年,发行规模分别为6542亿、3751亿,发债期限偏短期。 二级市场中,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低于产业债整体平均值,但两者差值有所压缩,主因对高收益行业收益挖掘导致产业债整体利差中枢相对下移。24年以来信用债行情持续,收益挖掘情况下各行业分化程度减少,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伴随产业债信用利差下行且两者之前差距有所减少,截至2024/7/17,产业债市场平均信用利差为34.4bp,电力行业信用利差为30.38bp,两者间信用利差差值为4.02bp,相较于24年年初差值7.99bp仍在持续收缩。 电力行业债券整体估值已达到相对低位。截至24/7/17,电力债券AAA评级估值收益率已下降至2.08%,AA+评级估值收益率下降至2.14%,低等级AA评级也已达到历史低位2.2%,各等级主体估值分化程度已相对较小。 主体间信用利差呈现分化。在可得数据的84个电力发债主体中,截至24/7/17,72个主体信用利差均不足50bp,11个发债主体信用利差在50-100bp之间,仅新疆新能源当前信用利差高于100bp。 整体来看,电力行业发债主体中高等级占比较多,行业信用利差相对于产业债平均值较低,在行业分类中信用利差仅高于银行;24年以来所有可得数据电力发债主体信用利差均有所下行,部分主体信用利差下行幅度超过50bp。电力行业历史违约主体较少,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再融资风险,高等级优质主体可适度拉长久期获取收益,关注债券市场估值波动风险。 3. 2020年以来新发电力债主体财务表现较分化 2020年以来,共新增16家主体新发债券,其中10家为AAA主体,多数集中在高等级主体。从财务指标来看,各主体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四川省新能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流动比率均表现靠前,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流动比率超过1%,但如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以及短期偿债能力表现均相对靠后,净资产收益率为-16%、流动比率为0.5%。 4. 电力行业债券风险防范:以违约主体为案例分析 电力行业历史违约包含18-20年期间涉及的华晨电力以及永泰能源两家民营主体,21年后无违约情况,其中永泰能源首次违约为2018/7/5,后续在2018-2020年间发生包括短融、中票、一般公司债以及定向工具在内的多次违约,累计违约本金226.65亿元,华晨电力仅在2019/12/9发生一次公司债违约,涉及本金20亿元,其中永泰能源为华晨电力控股母公司,本次我们重点分析永泰能源集团。 违约前盈利能力发生较大变化。通过观察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扣非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经营活动净收益与利润总额比值等盈利能力指标,永泰能源在2018年净资产收益率呈现大幅减少的情况,且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资产收益率18年变为负值,经营活动净收益/利润总额也呈现为负的情况,其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有较大弱化。 短期偿债能力较弱。我们以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以及长期负债占比来观察偿债能力。事实上2018年永泰能源流动性已有所恶化,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现金比例均有所下降,位于2018年电力行业排名末位;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对流动负债覆盖程度减少,且短期债务占比增加,整体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融资成本增加,市场认可度下降。永泰能源在违约前估值收益率水平大幅上升,市场认可度已大幅降低,从18年4月27日的7.06%上升至7月4日的19.63%,而2019年华晨电力受控股股东永泰能源债券违约影响,估值收益率也一路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再融资能力恶化。 5. 风险提示 数据提取如电力行业划分及指标口径等偏误导致实际结果出现偏差;信用债市场发生超预期违约事件;利率上行带动信用利差抬升风险。 往期精彩回顾 #专题报告 【专题】23年ABS复盘:供给收缩,关注需求端增量——ABS 2023年回顾及2024年展望 【专题】一文看懂TLAC非资本债券现状与海外定价机制——金融债定价机制系列之二 【专题】城投篇:境内外利差走势分化,城投美元债配置价值凸显——中资离岸债专题系列报告之二 【专题】产业债供给篇:致广大而尽精微——产业债研究框架系列报告之一 【专题】产业债增信篇:信用衍生品CRM出新规,预计支持民营及科创主体,增信质效有望加强——产业债研究框架系列报告之二 #点评 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常态化发行,30Y国债是否还能“遥遥领先”? 银行间债券通过柜台对居民放开,会影响什么? PSL:宽信用与宽货币孰占上风?——23年12月央行新增3500亿元PSL点评 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重点关注科创债——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点评 消费强劲+存单上破MLF,债市怎么看?——2023年9月经济数据点评及债市观点 #季度报告 业绩整体好转,增持可转债与企业债——2023年一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业绩整体下滑,增持可转债与金融债——2022年四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收益回落,杠杆降低,久期平稳——2022 年三季度货币基金季报点评 业绩差于Q2,增持国债,集中度下降——2022年三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月报 化债持续进行中——信用与产品月报(202407) 6月债市:会降息吗?——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406) 两会+跨季,3月债市还能上涨吗?———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403) 美国银行流动性是否再度面临风险?——海外债市与流动性每月聚焦(202402) 大涨过后,2月债市还有多少空间?——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402) #周报 3%以上城投债还有哪些?——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825) 未披露“一案两书“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不断加快,对化债重点区域有所倾斜——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818) 公募重仓信用债行为分析:拉久期适度,产业债规模占比回升——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810) 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熊猫债备受海外机构青睐——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727) 产业债违约事件边际有所增加,信用下沉性价比不足——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720) 6月城投新增两例非标首次违约主体——信用与产品周报(20240714) 收藏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