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建投晶硅光伏】晶硅物语(四)|电池片:全球产能持续扩张,N时代加速到来(上篇)

【建投晶硅光伏】晶硅物语(四)|电池片:全球产能持续扩张,N时代加速到来(上篇)

作者:微信公众号【CFC商品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1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中信建投期货《【建投晶硅光伏】晶硅物语(四)|电池片:全球产能持续扩张,N时代加速到来(上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重要提示: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作者 | 王彦青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 研究助理 | 刘佳奇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4年8月19日 摘要 “建投晶硅光伏·晶硅物语”系列是中信建投期货晶硅光伏团队对于潜在上市期货品种多晶硅的系列前瞻报告,本篇为系列第四篇,主要简述电池片产业基本情况。 光伏电池片位于光伏主产业链中下游,上游为光伏硅片,硅片经过清洗制绒、扩散制结、钝化镀膜以及金属化四大工艺步骤后制备为光伏电池片,继续往下游看,光伏电池片又可与面板玻璃、EVA胶膜、背板材料、铝合金边框、接线盒等部件共同组装为光伏组件。 按衬底硅片的掺杂元素不同,光伏电池片可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其中P型电池包括Al-SBF电池、PERC电池等,N型电池包括TOPCon电池、HJT电池等。此外,如果采用背接触平台技术的电池则被统称为XBC电池。随着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步逼近理论转换效率上限,目前市场正加速由P型向以TOPCon、HJT为代表的第三代N型电池过渡,与此同时,作为平台技术的XBC也开始逐步崭露头角。 受技改成本优势、转换效率较高等因素影响,近年来TOPCon市占率提升迅速,CPIA预计2024年TOPCon市占率有望大幅提升至60%左右,将会替代PERC成为电池片最主流路线。 降低用银成本是电池片环节的主要痛点之一。受宏观金融、地缘政治扰动以及工业需求增加影响,白银价格近年来一路上行。目前来看降低用银成本主要有三种思路,分别是:①通过(S)MBB、0BB调整主栅从而减少用银;②贱金属替代贵金属,如银包铜、铜电镀;③对白银期货买入套期保值实现锁定成本。 电池片尺寸正向大尺寸、标准化迈进。随着多家企业对硅片、组件尺寸相继达成共识,电池片尺寸的标准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CPIA数据显示,2024年Q2开始,矩形电池片产能的释放或将加速。 电池效率检测步入标准化。为防止电池片效率检测结果对政策修订、公平竞争以及效率检测的公信力产生影响,2024年以来电池片检测效率机制建设愈发完善,“尽快使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的呼声不断增加,行业协会带头起草自律文件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球电池片供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背后原因或是中国市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的产能大规模扩张。CPI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池片产量前十名企业均为中国企业,且全球电池片1032GW产能中有1031.7GW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产能929.9GW。亚洲其余地区产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但受2024年5月美国启动东南亚双反调查影响,当地产能或将受到负面扰动。但积极的一面是,在政策驱动下中东光伏需求不断起量,infolink数据显示中东光伏需求量有望于2027年达到29-35GW,中国光伏出海中东热度不减,晶科能源、钧达股份等国内企业相继宣布将在中东建设电池片产能。 正文 一、光伏电池片:位于产业链中下游,技术基础为光电与光化学效应 光伏电池片位于光伏主产业链中下游。上游为光伏硅片,硅片经过清洗制绒、扩散制结、钝化镀膜以及金属化四大工艺步骤后制备为光伏电池片,继续往下游看,光伏电池片又可与面板玻璃、EVA胶膜、背板材料、铝合金边框、接线盒等部件共同组装为光伏组件。 按照发电原理分,太阳能发电效应可分为光电效应和光化学效应。 光电效应原理:当太阳光照射至光伏电池后,光子与原子价电子相互碰撞,电子会从价带迁跃至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在PN结的内建电场中电子与空穴又会迅速分离,电子被推向N型区域、空穴被推向P型区域,从而形成N型到P型的电势差,进而产生电流。基于光电效应发电的光伏电池即晶硅电池,包括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硅基、铜铟镓硒(CIGS)、碲化镉(CdTe)、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IBM薄膜太阳电池等。CPIA数据显示2023年晶硅太阳能电池市占率约为98%。 电子和空穴被统称为载流子。根据数量的相对多少,载流子可分为少数载流子和多数载流子。在P型硅片中少数载流子为电子、多数载流子为空穴;N型硅片中少数载流子是空穴、多数载流子是电子。而决定这一电池P/N技术类型的,则是衬底的硅片所掺杂的元素。P型硅片中通常会掺杂硼(B)、铝(Al)或镓(Ga)等三价元素,N型硅片则会掺杂磷(P)、砷(As)或锑(Sb)等五价元素。以P型硅片衬底的电池片运作时,掺入三价元素后,杂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会比硅原子少一个,从而在晶硅格中形成一个空穴,这个空穴可以被周围的自由电子占据,自由电子跳入后又会留下一个新的空穴,如此就会产生正电荷载流子。而以N型硅片衬底的电池片运作时,五价元素的原子比硅原子多一个电子,这个多余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因此N型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性。 光化学效应:光化学效应主要应用在钙钛矿电池以及染料敏化电池中。 钙钛矿电池由透明导电玻璃层、电子传输层、吸收层、空穴传输层以及金属电极层等结构组成,钙钛矿电池吸收层被太阳辐照时会形成“电子-空穴对”,随后被分开形成电子和空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通过电子传输层流入阴极,空穴通过空穴传输层流入阳极,外接电路后产生电流。 染料敏化电池的组成结构有染料敏化剂、纳米二氧化钛、电解质、金属对电极等,太阳光照射在染料敏化电池后,染料敏化剂分子会从基态下跃迁至激发态,随后热敏化分子会将电子送到半导体导带中,电子再扩散至导电基底,随后流向外接电路。 二、光伏电池片:位于产业链中下游,技术基础为光电与光化学效应 按衬底硅片的掺杂元素不同,光伏电池片可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其中P型电池包括Al-SBF电池、PERC电池等,N型电池包括TOPCon电池、HJT电池等。此外,如果采用背接触平台技术的电池则被统称为XBC电池。 Al-BSF电池路线已基本淡出市场,近年来以PERC电池为代表的高效率P型电池成为主流。不过随着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也逐步逼近理论转换效率上限,目前市场正加速由P型向以TOPCon、HJT为代表的第三代N型电池过渡,与此同时,作为平台技术的XBC也开始逐步崭露头角。 2.1、Al-BSF电池 Al-BSF电池(Aluminium Back Surface Field)即铝背场电池,这种电池在背面使用铝层来反射未被吸收的光,从而增加电池对光的吸收和转换效率。Al-BSF电池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但其辐照损失比常规电池大,理论转换效率上限约在20%左右,CPIA数据显示2023年P型BSF多晶黑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19.7%,已经极度接近理论上限,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目前在P型电池中Al-BSF电池已基本被PERC所取代。 2.2、PERC电池 PERC电池即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ontact),该电池利用特殊材料在电池片背面形成钝化层(Al2O3/SiNx)作为背反射器,增加长波光的吸收,同时增大P-N极间的电势差,降低电子复合,提高效率。从结构上看,PERC电池主要包含正表面陷光结构、PN结核心、背面钝化结构以及电极(包括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 PERC电池与Al-BSF电池产线兼容,其工艺和程序与Al-BSF也较为类似,但PERC在Al-BSF流程基础上了增加了背面钝化叠层以及背面钝化层激光开槽2道工序,并改进了基于化学湿台的边缘隔离步骤(即硅片背部绒面金字塔型结构需要被溶蚀掉)。因此,相较Al-BSF工艺,PERC生产设备需要额外增加钝化膜沉积设备和开孔设备,如果进行激光边缘绝缘处理,还需增加化学湿法刻蚀设备进行背面抛光。 PERC电池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制绒、扩散、激光开槽、刻蚀、退火、背钝化、镀膜、激光、丝网印刷以及电性能测试。①制绒:去除硅片表面因硅棒切割带来的物理损伤以及加工过程中沾染的油污和金属杂质,同时产生金字塔绒面,使得PN结区域变大;②扩散:通过掺杂扩散形成不同导电类型的扩散层,即形成PN结;③激光开槽:在硅片正面开孔;④刻蚀:去掉硅片边缘的PN结,避免电池片的正负极导通而短路;⑤退火:对因高温作用产生的空位等缺陷进行修复;⑥背钝化:制备钝化介质层AlOx与SiNx,增加背表面薄膜厚度;⑦镀膜:形成钝化保护层,降低反射率,提升电池片效率;⑧激光:激光选择性开孔,使得硅和背面铝产生欧姆接触;⑨丝网印刷:将硅片正反面印导电电极浆料,通过烧结工艺,形成电池片的正负电极;⑩电性能测试:测试电池片电性能。 PERC电池理论转换效率上限为24.5%,目前PERC转换效率世界纪录为隆基在2019年创下的24.03%(德国ISFH测试结果,中国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测试结果为24.06%),此后便没有新的世界纪录产生。对于提升PERC电池效率,可行的工艺改进方法包括提高发射区方块电阻、降低SE区激光划槽宽度、改进浆料实现降低少数载流子复合与接触电阻、降低丝网印刷网板的网线直径等。CPIA数据显示,2023年PERC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在23.2%-23.5%,主流企业良率98%左右,已经十分接近理论上限,未来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 2.3、TOPCon电池 TOPCon电池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电池背面为超薄氧化硅(1-2mm),主要起到化学钝化的作用,之后再沉积形成重掺杂的多晶硅层,起到场钝化的作用,氧化层与多晶硅层共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称为能带,为电池提供表面钝化。在TOPCon电池中,隧穿氧化层可以在使多数载流子(电子)隧穿进入掺杂多晶硅的同时,阻挡少数载流子(空穴)复合,进而使进入多晶硅的电子横向传输被金属电极收集。在TOPCon电池中,金属电极仅与背表面掺杂的多晶硅层接触,因此可以极大降低金属接触区域载流子复合,显著提升电池的开压和效率。 TOPCon电池生产工艺主要有三大核心步骤,分别是制绒、PN结制备以及表面钝化沉积镀膜。 ①制绒:与PERC类似,TOPCon制绒的目的也是形成正金字塔形的绒面,以提高光的吸收率。TOPCon电池制绒方式主要是碱性制绒,将清洗后的硅片放入NaOH或KOH的稀溶液中,反应温度控制在80-90℃,从而在单晶硅片表面刻蚀出随机正金字塔绒面结构。 ②PN结制备:工业生产中制备TOPCon电池PN结的常用方法是向N型硅片扩散硼元素,其中BCl3是较好的硼源,因为其反应产生的Cl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清洁石英管进而延长石英管寿命,并且气态BCl3夹杂B2O3也能够均匀覆盖硅片表面。在硼源制备PN结的过程中,首先使用气态BCl3在石英管式扩散炉中升温至850-950℃,随后硼原子会向硅片表面和体内扩散,最后在1000-1050℃的高温下将硼原子推进至硅片表面。反应完成后,单晶硅的各区域会产生一个N型掺杂区和一个P型掺杂区紧密接触的结构,二者交界面处就形成了PN结。 ③表面钝化沉积镀膜:对TOPCon电池表面进行钝化沉积镀膜处理,有助于提升电池的光电性能。其中多晶硅薄膜沉积是TOPCon电池制备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工艺路线大体分为三类,分别是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以及磁控溅射PVD。 LPCVD:LPCVD技术原理为,先在石英管内的单晶硅表面氧化生成SiO2薄膜,之后将温度升至650℃,向反应腔内通入纯硅烷气与磷烷气,SiH4受热分解与磷烷分子掺杂并沉积在SiO2薄膜上,从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该工艺优点是氧化层质量好,厚度容易控制,多晶硅成膜质量高、工艺成熟、控制简单;缺点是存在绕镀现象,石英管内壁易形成多晶硅膜,且多晶硅与二氧化硅热膨胀系数不一容易导致损坏。 PECVD:PECVD的原理是,在低于450℃的环境内向腔体通入硅烷与氨气,将低温等离子体作为能量源,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反应的气体分子使Si-H键和N-H键断裂电离,产生的氢原子会被推进晶硅电池体内,而氢原子又可饱和晶界上的悬挂键,从而钝化电池内部的缺陷和杂质。 PVD:PVD即磁控溅射,阴极靶材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着阳极基板运动,过程中与Ar分子碰撞产生新的二次电子,Ar分子也会分裂为Ar+离子,Ar+在电场中向阴极靶材推进,到达靶材表面后以较高能量对其轰击,使呈电中性的靶原子等粒子溅射沉积在衬底上,从而完成薄膜沉积。PVD与上文CVD相关技术相比,不会使用具有危险性的SiH4等气体作为发射源,节省了尾气回收和资源处理,还具备更高水平的工艺均匀性和扩展性。 原有的PERC产能也可以升级改造为TOPCon产能。能够升级TOPCon产能的PERC产线需要满足三个主要条件,分别为①提前预留设备空间;②能够兼容M10和G12大尺寸硅片;③旧产线要有较高效率的处理硅片的节拍("节拍"指的是设备完成一个生产单元所需的时间,即从硅片进入设备到完成加工并退出设备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量产成本。CPIA数据显示,具备经济性的能够改造为TOPCon产线的PERC旧产能约占全部旧产能的1/3。而PERC升级为TOPCon,还需增加新的设备,包括多晶硅/非晶硅沉积设备(如LPCVD、PECVD或PVD设备)、硼掺杂设备(如高温扩散炉)、激光辅助烧结(LECO/LIF)等。CPIA数据显示,PERC技改升级TOPCon相较于直接新建产能具备较高的经济性,TOPCon新产线投资成本约1.8亿元/GW,而PERC升级TOPCon则只需要0.3-0.5亿元/GW。 2022年前后TOPCon逐步进入量产阶段,随后2023年在规模、效率、降本等方面TOPCon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PIA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布局了TOPCon相关产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晶科能源、一道新能、晶澳科技、通威、天合光能、正泰、阿特斯、协鑫集成等。 CPIA数据显示,目前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约为25.3%-25.8%,先进企业可以达到25.8%以上,部分企业宣称已经达到26%。不过在电池实际的效率标定上,目前仍存在标定不规范、入库降档、夸大宣传等问题,为此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也在呼吁“尽快使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2024年7月,CPIA与有关专家拟定《关于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效率计量测试能力的倡议》,已有多家企业签署。 2.4、HJT电池 HJT电池即异质结电池,最早由日本三洋电机实现产业化。HJT电池是一种双面钝化接触电池,通过掺杂不同类型的薄膜硅与晶硅组成异质结,采用本征非晶硅基薄膜/掺杂硅基薄膜构成钝化结构。从HJT电池的结构来看,N型硅衬底作为光吸收层,一方面与正面的p-a-Si:H薄膜层形成PN结产生内建电场,另一方面作为入射光的吸收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光生载流子。HJT电池结构中部的i-a-Si:H为钝化层,能够减少N型硅衬底表面的悬挂键,减少复合,增大电流。HJT能带的前表面处导带带阶较大,电子流向受到阻碍,而较低的价带对空穴传输不构成阻碍;背面i-a-Si:H与n-a-Si:H与N型硅衬底形成背表面场(BSF),较高的价带阻碍了空穴的传输,减少少数载流子在背面的复合。TCO是透明导电氧化物,隔绝了金属电极与硅材料的直接接触,使载流子复合损失进一步降低,从而提升转换效率。 工艺流程方面,HJT电池以N型硅片衬底,经过湿化学方法制绒后形成电池所需的洁净表面。随后是非晶硅层沉积镀膜,该步骤是HJT电池制备的核心环节,非晶硅薄膜包括正面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P型非晶硅薄膜(p-a-Si:H)、背面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N型非晶硅薄膜(n-a-Si:H),制备的主要方法分为PECVD和CAT-CVD。下一步是导电膜沉积,主要利用PVD或RPD或磁控溅射的方式形成透明导电薄膜(TCO)层,作为载流子的传输层。最后通过丝网印刷或电镀在正反两面制备金属电极,形成具有双面对称结构的HJT电池。 总体来看,HJT电池有如下优势: ①高开路电压:异质结结构能够改变禁带宽度,进而改变电池的真空能级差来增加开路电压范围,并且本征层的加入使得HJT开路电压远高于普通晶硅电池,故转换效率更高; ②低温工艺:HJT电池制备非晶硅膜层及透明导电膜层的温度为250℃,远低于常规电池制备PN结时900℃左右的高温,更节省能耗,并且采用低温银浆印刷、采用低温烧结也更加节省成本; ③低温度系数:常规晶体硅电池的温度系数为-0.45%,HJT为-0.28%,同功率下HJT电池组件的输出特性表现更好; ④降低载流子损耗:TCO将杂质浓度与导电性相分离,低掺杂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载流子横向输运过程中的损耗。 不过受制于材料成本和初始投资成本偏高,以及技术要求、操作环境等更加严格,HJT电池也具备较高的准入门槛,目前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 CPIA数据显示,多家企业在导入双面微晶硅技术后HJT电池的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经基本达到25-25.5%以上,此外26%以上效率的HJT电池发展情况如下表。双面微晶硅技术是HJT产业化的重要提效技术。传统HJT电池双面膜是非晶硅结构,非晶硅结构对入射光吸收较多,会对光电效应产生一定阻碍,同时非晶硅膜会增大串联电阻,影响HJT电池填充因子的提升,而微晶材料比非晶硅有更有序的晶格结构,能使载流子迁移率进一步提升,也可以提高掺杂浓度和透光性能,从而改进电池转换效率。 2.5、XBC电池 XBC是一种电极具有交指形状的背结和背接触电池,经典BC结构电池为IBC。同时,XBC作为平台技术又可与HJT、TOPCon等技术相结合,其中与HJT结合被称为HBC,与TOPCon结合又称为TBC,其中隆基与爱旭两家公司又在TBC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出了HPBC与ABC电池。 XBC与PERC、TOPCon以及HJT相比,具备特点包括:①XBC表面没有栅线,正负极采用交叉排列的方式被制备在电池背面,避免了常规电池正面栅线约3%的遮光损失;②XBC背面的交叉式电极接触高掺杂区,实现了金属电极与发射区或基区的点接触连接,同时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背表面复合速率;③XBC电池的串联电阻低于传统电池,具有较高的填充因子。 IBC电池:1975年Schwartz首次提出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随后经发展,该概念演化成了IBC电池。与常规电池相比,IBC电池的PN结和金属接触都在太阳能电池的背部,前表面彻底避免了金属栅线电极的遮挡,前表面的金字塔绒面结构和减反层组成的陷光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入射光;电池背部则采用优化的金属栅线电极,降低了串联电阻。IBC电池因其前面无遮挡,所以具备较高的转换效率,且外形美观,适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场景。美国Sunpower公司以及中国的天合光能在IBC领域保持领先地位,Sunpower的实验室IBC电池转换效率能够达到25.2%,而2018年1月天合光能研发的大面积IBC电池转换效率突破了25.04%(日本JET认证)。 HBC电池:HBC电池是IBC与HJT路线相结合的产物,在IBC电池的基础上,HBC由于采用异质结作为发射极以及高质量的非晶硅钝化,因此开路电压较高。在生长PN结的过程中,HBC采用了区域型掩膜掺杂,降低了载流子的复合损失。相较于HJT,HBC由于前表面无电极遮挡,且采用SiN减反层替代了TCO,其减少光学损失的优势会更加显著。2016年日本Kanaeka公司宣布,其HBC电池实现了26.33%的世界最高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2017年3月Kaneka又宣布这一纪录被提高至26.7%,2023年12月隆基绿能宣布自主研发的HBC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7.09%,创造了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 TBC电池:即隧穿氧化层钝化背接触电池,TBC是TOPCon与IBC电池结构的结合,实现了IBC电池较高的短路电流和TOPCon出色的钝化接触特性相匹配,因而具备较高的转换效率。TBC电池对IBC电池的背表面进行再设计,增加了类似TOPCon的钝化接触结构,相当于在TOPCon的背面形成了交指状图形化结构,由于良好的钝化接触,从而电池转换效率有所提升。 HPBC电池:HPBC电池是隆基绿能推出的一种混合钝化背接触电池,在P型硅片的基础上结合TOPCon及IBC技术,在电池背面构建叉状PN结,并运用TOPCon隧穿钝化,本质是基于P型硅片的BC电池技术。2023年2月,隆基在其官网透露标准版HPBC电池量产效率已突破25%,而叠加了氢钝化技术的PRO版本效率可达25.3%。2024年5月,隆基又发布新品Hi-MO 9组件,该组件搭载最新的HPBC 2.0电池技术,HPBC 2.0相较于1.0在钝化技术上进行了更新,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能够达到26.6%以上,良率95%以上。 ABC电池:ABC是爱旭公司推出的一种XBC电池结构,采用背接触电池结构设计,电极采取无银化技术路线。据爱旭股份2023年报,其AB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7%,ABC组件量产交付转换效率达到24.2%。 2.6、本章小结 不同电池技术路线的对比如下图表所示。 (下文接)【建投晶硅光伏】晶硅物语(四)|电池片:全球产能持续扩张,N时代加速到来(下篇) 作者姓名:王彦青 期货交易咨询从业信息:Z0014569 电话:023-81157292 研究助理:刘佳奇 期货从业信息:F03119322 邮箱:liujiaqish@csc.com.cn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8877-780 网址:www.cfc108.com 免责声明 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报告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报告发布内容如涉及或属于系列解读,则交易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内容的了解而对其中假设依据、研究依据、结论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交易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系列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数据来源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研究依据和研究结论的目标价格及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研究逻辑。 中信建投对本报告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报告发布之时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能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 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报告发布内容并非交易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报告内容交易者的任何交易建议,交易者应充分了解各类交易风险并谨慎考虑本报告发布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特定状况,自主做出交易决策并自行承担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本报告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报告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报告进行翻版、复制和刊发,如需引用、转发等,需注明出处为“中信建投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增删或修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