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电子】安森美24Q2跟踪报告:24Q3营收预计环比持平,中国市场汽车和工业逐步复苏
(以下内容从招商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招商研究小程序查看PDF报告原文 事件: 安森美近日发布2024Q2季报,本季度营收17.35亿美元,同比-17.14%/环比-6.87%;毛利率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综合财报及交流会议信息,总结要点如下: 评论: 1、24Q2营收与毛利率均高于指引中值,DOI与分销库存环比增长。 24Q2营收为17.35亿美元,同比-17.14%/环比-6.87%,略高于指引中值(16.8-17.8亿美元)。24Q2毛利率为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略高于指引中值(44.2%-46.2%),产能利用率处于65%的历史低谷。24Q2库存环比增加7800万美元,DOI增加20天至214天,分销库存8.9周,较Q1的8周有所增加。EPS为0.96美元,接近指引上限(0.86-0.98美元)。 2、24Q2汽车及工业库存消化导致全业务收入同环比均降,工业市场逐步企稳。 分部门来看,24Q2电源方案部(PSG)营收8.35亿美元,同比-15%/环比-4%;模拟与混合信号部(AMG)营收6.48亿美元,同比-18%/环比-7%;智能感知部(ISG)营收2.52亿美元,同比-22%/环比-13%,所有业务部门收入下降均系汽车和工业市场持续库存消化所致。分下游来看,24Q2汽车营收9.07亿美元,同比-15%/环比-11%,自20Q4实现翻倍,主要系汽车电气化及ADAS价值量不断增加;工业收入4.68亿美元,同比-23%/环比-2%,市场逐步企稳,能源基础设施于H2复苏。汽车和工业业务收入合计占24Q2整体营收的79%。 3、 24Q3汽车及工业营收预计持平或微增,产能利用率降至60%左右。 24Q3营收指引为17亿-18亿美元,中值同比-19.76%/环比+0.86%,汽车及工业收入Q3持平或微增。毛利率指引为44.4%-46.4%,中值同比-1.9pcts/环比+0.1pct,产能利用率为60%左右。分销库存Q3及25年均维持9周左右。Capex预计1.3-1.7亿美元,收购SWIR预计不会对中短期财务前景产生显著影响。 4、大众汽车宣布公司作为下一代主驱逆变器主要供应商,采用碳化硅技术。 大众汽车集团于上周宣布公司作为可扩展系统平台(SSP)下一代主驱逆变器的主要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电源箱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碳化硅技术,可扩展至所有功率级别的主驱逆变器,兼容所有车辆类别。 5、中国市场受汽车工业带动正在复苏,公司碳化硅在中国渗透率超60%。 中国市场受汽车及工业终端需求推动逐步复苏,公司能源基础设施复苏很大程度受中国市场带动。碳化硅领域,北京国际车展推出800V平台的OEMs中近60%的BEV涉及公司的碳化硅产品,中国OEMs正在采用公司的碳化硅解决方案,系公司的模块与器件(M3e)具有市场领先的效率,目前公司碳化硅在中国渗透率超60%,远超其他地区,2024年欧洲预计开始上量,地域分布或发生改变。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2%的在产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除市场领导者外,仅6%的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公司业务增速2024年有望达到碳化硅市场整体增速的2倍,销量将达到BEV销量增长的2倍。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风险;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下跌风险;贸易摩擦风险。 附录:意法半导体2024Q2业绩说明会纪要 时间:2024年7月29日 出席: Parag Agarwal-投资者关系和企业发展副总裁 Hassane El-Khour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Thad Trent-首席财务官 会议纪要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下: 2024Q2经营情况:公司在24Q2实现营收17.4亿美元,non-GAAP毛利率为45.3%,non-GAAP EPS为0.96美元,均高于指引中值(16.8-17.8亿美元,44.2%-46.2%,0.86-0.98美元)。正如公司在第一季度电话会议上所指出的,公司看到核心市场的需求有所稳定。由于客户在2024年保持谨慎态度,库存消化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公司没有看到第一季度谈到的L型曲线发生改变,但公司预计能源基础设施等工业领域将在下半年复苏。分地区来看,亚太地区即中国,在汽车和工业的推动下正在复苏。公司翻倍加大投资力度,构建模拟与混合信号以及电源解决方案的战略产品组合。公司在电源领域获得大量design-wins,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不断改善成本结构。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公司在经济复苏中实现大幅增长和毛利率扩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各业务进展:公司的智能电源和传感解决方案已成为高效和高性能的代名词,这对于解决客户问题以及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高增长大趋势至关重要。 在智能传感领域,公司继续投资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宣布收购SWIR Vision Systems,将颠覆性的胶体量子点基短波长红外技术(colloidal quantum-based-dot-based short wavelength infrared technology)加入公司的产品组合,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工业和国防产品。公司将利用制造和研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工业和国防应用领域提供具有成本效益和差异化的产品,加速这项技术的商业化。 在模拟和混合信号产品开发方面,除送样首批样品外,公司目前正在推广更广泛的产品系列,从集成电源的高性能模拟和汽车,到医疗领域的低功耗传感接口。公司已经可以向主要客户提供广泛的应用和产品,凸显这一新技术平台的竞争力。 大众集团:上周,大众汽车集团宣布选择公司作为其可扩展系统平台(Scalable System Platform,SSP)下一代主驱逆变器的主要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电源箱解决方案,这种首创的解决方案在一个集成模块中采用碳化硅的技术,可以扩展到从大功率到小功率的所有功率级别的牵引逆变器,从而兼容所有类别的汽车。大众汽车集团是全球第二大汽车OEM,公司预计大众汽车的所有品牌,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和斯柯达,都将在其下一代平台中采用公司的碳化硅技术。 捷克投资与碳化硅:为更好地支持大众汽车集团和公司的全球客户群,公司还宣布将在捷克共和国实施多年投资计划,建立垂直一体化的碳化硅生产基地。如果欧盟委员会批准该计划,这一战略扩张将使公司能够将前端制造和先进封装能力引入欧洲,从而满足对公司的碳化硅模块和其他功率半导体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客户越来越重视供应链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非常看重公司Fab Right战略。公司与捷克政府合作建设的最先进的工厂,不仅可支持公司的欧洲客户,也是为将公司定位为欧洲功率生态系统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弹性供应战略。 此外,公司是中国碳化硅市场份额的领导者,在上一季度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推出800伏平台的OEMs中近60%的BEV车型有公司的碳化硅产品。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BEV市场,中国的OEM正在采用公司的碳化硅解决方案,因为公司的模块和器件(如公司刚刚发布的M3e)具有市场领先的效率。 在汽车行业,随着电动汽车的采用,以及电动汽车普及率的提高,碳化硅增速将在多年内继续超越行业整体。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2%的在产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除去市场领导者,全球仅有6%的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但所有OEMs都在推动采用碳化硅,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与改善成本。 公司的碳化硅产品在汽车领域的成功应用延伸到工业市场,其需求已超出能源基础设施的范围,而成为新兴的大众市场应用,如商业供暖、通风和空调。使用1200伏碳化硅和HVAC应用可实现更高效、可靠的系统,最终降低能耗、改善电磁干扰和运营成本。公司已经在与客户合作,希望将碳化硅集成到他们的下一代设计中,并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获得收益。 通过份额增长以及公司的地域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公司有望在2024年达到碳化硅市场整体增速的2倍。特别是在份额和收入增长方面,根据公司自下而上的评估,公司的销量增长(unit growth)将是BEV销量增长的2倍,这进一步支持公司的前景。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市场: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市场,公司也有很大的机遇,公司的重点是利用公司的硅和碳化硅产品组合来解决整个Power Tree的问题。 第二季度,公司发布最新一代的T10 PowerTrench系列和EliteSiC 650伏MOSFET,这些产品被设计用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各种子系统,包括PSU、备用电池和中间母线转换器(IBC)。这些解决方案具有卓越的效率和高散热性能,并能降低功率损耗,是数据中心和储能系统的理想之选。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每年可减少10 terawatt hour的能源消耗,相当于每年为近100万户家庭供电。公司将继续投资于多相控制器,使其与公司业界领先的智能功率级相匹配,从而为CPU和GPU提供高效的电力。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机架的耗电量从现在的40千瓦增加到2025年的120千瓦,公司的价值量预计将从2500美元增加到9500美元。事实证明,公司通过与市场领导者合作与创新,专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高增长大趋势的战略是成功的。公司一直在投资电源和传感技术,以进一步巩固公司的领先地位,公司将继续利用公司的产品组合来应对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市场的机遇。 24Q2财务情况: 营收:2024Q2总营收为17.4亿美元,同比-17.1%/环比-6.9%,高于指引中值(16.8亿-17.8亿),同环比下降系汽车和工业终端市场持续的库存调整,这两个市场占公司收入的79%。虽然公司面临短期需求的不确定性,但公司的长期前景保持不变。 终端市场业绩:公司在增长最快的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终端客户库存水平的正常化,公司有望恢复增长轨迹。与公司的预期一致,本季度汽车业务营收为9.07亿美元,同比-15%/环比-11%。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转型以来,公司的汽车业务收入几乎翻倍,这主要得益于汽车电气化和ADAS价值量的不断增加。 公司的工业收入为4.68亿美元,同比- 23%/环比-2%。正如公司在第一季度电话会议中指出,这一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稳定。 分部门业绩:24Q2电源方案部(PSG)营收8.35亿美元,同比-15%;模拟与混合信号部(AMG),24Q2营收6.48亿美元,同比-18%;智能感知部(ISG)营收2.52亿美元,同比-22%。汽车和工业市场持续的库存消化导致所有业务部门收入的下降。 毛利:公司24Q2 GAAP毛利率为45.2%,同比-2.2pcts/环比-0.6pct。非GAAP毛利率为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略高于指引中值(44.2%-46.2%)。尽管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已达到65%的历史低谷,但仍保持45%以上的毛利率,这为市场复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前的经济低迷时期,公司的毛利率约为30%。 公司将继续实施FabRight战略,提高全球运营效率。第二季度,公司执行更多的重组计划,以改善公司制造网络的成本结构,从而支持公司的毛利率扩张。公司预计,一旦需求开始恢复,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公司的毛利率将从中受益,叠加新产品毛利率更高,公司将实现53%的长期目标。 每股收益:24Q2 GAAP每股收益为0.78美元,去年同期为1.29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96美元,去年同期为1.33美元,接近指引上限(0.86-0.98美元)。公司的GAAP摊薄股数为4.33亿股,非GAAP摊薄股数为4.295亿股。 运营费用、运营利润率及税率:24Q2 GAAP运营支出为3.9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19亿美元;本季度非GAAP运营支出为3.0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06亿美元,系积极的成本控制与可变薪酬的降低,非GAAP运营支出低于公司指引(3.13-3.28亿)。本季度GAAP运营利润率为22.4%,非GAAP运营利润率为27.5%。GAAP税率为15.8%,非GAAP税率为16%。 股票回购:24Q2公司将1.5亿美元(占自由现金流的72%)用于股票回购。 现金与短期投资:27亿美元,公司的循环信贷(revolver)有11亿美元未取出。经营现金流为3.62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2.08亿美元,占收入的12%。二季度资本支出为1.54亿美元,低于此前指引(1.8-2.2亿),资本集中度为9%,公司提前实现长期目标,得益于生产基地结构调整带来的更高效率,包括捷克共和国碳化硅扩产所需的投资在内,公司预计将保持或低于11%的长期目标。 库存:24Q2库存环比增加7800万美元,库存天数增加20天至214天,其中包括大约97天的bridge inventory,以支持晶圆厂转型用于提升碳化硅产能。排除这些战略性库存,基础库存环比增加600万美元,库存天数117天,处于100-120天的目标范围内。分销库存如预期增加到8.9周,而第一季度为8周,以支持大众市场,在过去两年中,公司对大众市场的服务一直不足。 2024Q3业绩指引: 营收:17亿美元到18亿美元之间。 毛利率:non-GAAP毛利率将在44.4%到46.4%之间,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包括700万美元的股权薪酬支付。 运营支出:公司预计non-GAAP运营费用为3.05亿至3.20亿美元,其中包括3100万美元的股权薪酬支付。公司预计公司的非GAAP其他收入将为1200万美元的净收益,其中公司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支出。 每股收益:non-GAAP稀释后股数预计约为4.29亿股,non-GAAP每股收益在0.91美元至1.03美元之间 税率:non-GAAP税率约为16%。 资本支出:资本支出为1.3亿至1.7亿美元。收购SWIR Vision Systems预计不会对公司的近期或中期财务前景产生任何影响。在这一低迷时期,公司始终坚持公司的长期财务模式。公司正在为未来的增长分配资源,同时继续执行公司的战略,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 在第二季度,公司宣布合并许多工厂,通过将公司的工作集中到更少的地方来提高效率,加快产品上市时间。尽管市场景气度不佳,公司仍继续投资研发,以推动长期增长,并抓住智能电源和传感领域的机遇。公司还将继续坚持公司的资本分配战略。在过去的12个月里,公司将78%的自由现金流用于股票回购,大大高于公司既定50%的长期目标。自2023年2月启动3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来,公司已向股东返还8.14亿美元。 Q&A: Q:在三季度指引中,三个业务部分如何拆分?刚谈到下半年工业方面趋于稳定,能源基础设施可能会增加,之前环比下降的汽车业务有无类似趋势?EV有一些design-wins,如何展望下半年? A:终端市场的表现与公司进入本季度的预期相当一致,当时预计汽车与工业都在下滑,结果也确实如此。如果说公司有看到任何好转迹象,那就是在工业领域,逐步趋于稳定。 Q:毛利率方面,刚才谈到一些特殊的驱动因素,如East Fishkill与晶圆厂剥离, East Fishkill的100基点在今年是不利因素,晶圆厂剥离会带来2%的有利因素,能否介绍这些因素在未来6-12个月如何发展? A:产能利用率是短期的关键驱动因素,产能利用率每提高1个点,毛利率会提高15-20个基点,当公司想从65%的低点回到正常水平时,毛利率会扩大很多。East Fishkill与公司的全球晶圆厂业务会稀释100个基点,今年公司会继续这么做,2025年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几年前,公司剥离了4座晶圆厂,随着需求回升与公司在现有网络生产产品,公司将确认1.6亿的固定成本,因此公司需要消化掉那些为实施晶圆厂过渡而制备的库存。当公司把这些库存转移到公司的网络中,收益会逐步体现。新产品的推出将增加毛利率,逐步接近长期53%的目标。公司目前感觉良好,只需要市场恢复。 Q:关于第三季度的展望,公司如何看待不同的终端市场,尤其是汽车市场? A:本季度汽车和工业占收入的79%,预计第三季度持平或略有增长。 Q:过去几个月电池驱动的EV需求有所下降,如果看今年碳化硅的绝对值与市场的对比,它的表现如何?今年的绝对值是多少?公司预期是否有所改变?公司提到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乐观看法,公司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是高于还是低于今年全球 35%至40%的份额? A:就碳化硅市场而言,BEV各地区的情况大不相同,总体而言,公司确实预计BEV市场在短期内会保持健康发展,但也会有一些波动,从长远来看,BEV的渗透率和碳化硅在BEV中的渗透率仍然是中个位数,没有市场领导者。不讨论绝对值,公司有内部绝对金额。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公司在中国的渗透率超过60%,因此在中国市场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或整体市场。 在去年年底,公司预计2024年欧洲将开始上量。随着欧洲市场的启动,下半年公司碳化硅收入的地域分布将发生变化,但总体而言,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它是最大的市场,而且公司在那里起步较早。 Q:关于碳化硅业务,第二季度该业务的趋势如何,同环比如何?公司对第三季度有何预期?公司全年的产品组合,在应用与客户方面过去90天都发生变化,与90天前相比,按地理位置和应用划分,公司如何展望? A:鉴于公司一直在谈论收入的不稳定性,不打算按季度细分公司碳化硅业务,这实际上是由于客户量产开始、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安排,因此将只按年度计算碳化硅收入,从外部来看,2倍市场是公司关注的地方。 当看到销量增长时,其中很多是socket设计和份额的增长,公司也呈2倍的增长趋势,进一步支持公司在碳化硅领域的增长。从地区来看,公司谈到了中国的强劲表现,下半年,欧洲将开始出现一些增长,这与公司去年年底的预期一致。随着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宣布,公司的设计将继续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地理分布会发生改变。 Q:关于分销库存,6月底库存有小幅上升,公司在第三季度的指引中包含或假设了什么?考虑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公司在管理库存有什么计划?公司对周期问题仍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是否应预期库存周数基本持平,还是鉴于过去几年公司对该业务的服务不足,库存周数可能上升? A:本季度库存周数为8.9周,符合预期,公司需要将库存投入渠道,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仍在严格管理,但对于第三季度甚至到明年,我认为都会在9周左右的范围内。短期内看市场的恢复情况和大众市场的采用情况。 Q:在前几个季度,公司已经给出了积压订单,谈谈碳化硅订单积压的情况? A:积压是健康的,电动汽车市场存在一些短期的疲软,但公司认为积压仍非常健康。 无论公司在短期内对市场有什么感觉,公司都认为仅局限于短期。考虑到碳化硅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在BEV领域,还有工业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电源领域,碳化硅将是长期的、多年的大趋势。在短期内,我们都看到了市场的表现,但客户仍在为他们的平台投资碳化硅,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公司对于新产品的设计与能力可以充分掌控,这意味着当市场开始反向上升,BEV开始进一步扩散时,公司的处境会比今天没有design-wins时要好得多,大众集团宣布在电气化平台上大规模部署碳化硅就是一个例子。积压项目是公司无法控制但正在努力的,工业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类似情况,公司已经design-in。 Q:在200毫米方面,公司如何看待碳化硅的增长? A:公司将在今年对8英寸的认证,即从基板到晶圆厂的所有环节,将在今年获得认证,明年开始获得收入,与去年的预期一致。8英寸对公司来说是产能扩张,一旦合格,就会进行送样并增收,公司将开始增加8英寸相对于6英寸产品的份额,随着公司转换设备以支持产能的提升,但从8英寸的能力来看,公司对8英寸的现状非常满意,目前已步入正轨。 Q:公司谈到下半年只有能源业务出现真正的拐点,汽车市场显然有点疲软,公司坚持L型复苏,认为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是持平的吗? A:持平,但不能称之为复苏。公司的汽车和工业市场比其他市场好一些是大概率事件,但不能保证,公司并没有看到复苏。 Q:智能传感业务下降很多,公司8 megapixel ASP有一定驱动作用并且公司也在管理库存,这一价值量驱动的前景如何?未来如何发展?是否遵循相同的恢复轨迹? A:与图像传感技术不同,公司在ADAS汽车市场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更多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复苏。ASP的提升与公司收入增长不成比例,由于销量增长与ADAS渗透率增加(ADAS发展到更高的2+级,SAR销量增加),因此可以看作是SAR价值量提升,包括ASP和销量。 关于工业方面的业务,公司在工业方面的市场份额不及汽车业务,可以做更多的扩张。公司在工业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对SWIR的收购又为公司图像传感业务增加差异化和技术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和国防市场,因此公司在功率领域所采取的区域和应用扩散战略,在成像或传感业务领域也同样适用。 Q:刚提到汽车业务符合公司预期,但我认为11%的环比增长比预期要差一些,是否由于安森美有意识地更保守出货,还是在过去几个月里,随着一些汽车生产的疲软,客户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是,第三季度的微弱增长是否与公司的终端需求有关,还是有更多的消化因素? A:公司谈到的库存消化是低于终端需求的,但季度指引很难与同行进行比较,因为这都是时机问题,关于库存量高于或低于终端需求多少的时机问题。必须从终端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终端需求没有看到复苏的迹象,但确实看到稳定,在一个多季度的时间里,每个向汽车行业发货的厂商都向汽车行业的整体数字加上各自厂商的特定价值量靠拢。 因此,我不认为这是与同行的差距,也不认为是与客户的差距,公司的一些一级供应商比其他供应商有更多的库存,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库存消耗与需求直接相关,需求加快,库存消耗也会加快,没有需求,库存消耗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是时间问题。 Q:公司对客户产品爬坡中正在进行的design-wins有很好的洞察力,是否能给出一些中期进展,说明预计到2025年或未来几年碳化硅渗透率会达到什么水平? A:公司仍然看到碳化硅市场的增长,这是由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现在谈论2025年还为时过早,得看2024年期末与2025年的市场情况如何,2025年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广泛。 关于design-wins,这无法衡量,但目前的情况非常满意,在北京车展上,车展上发布的所有汽车,公司都参与设计。随着这些汽车的量产与市场的复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些design-wins都将推动公司规模上涨,并决定2025年、2026年及以后的发展,从design-wins的角度和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公司正在全力以赴。 Q:是否能告诉大众汽车量产的时间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大众车型都会上市,它们是分阶段进行的,还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 A:我不能透露他们的产能计划,但这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工作。 Q:下半年,公司认为终端需求还没有真正开始复苏,也许正在趋于稳定,公司现在的出货量低于终端需求,因为库存正在被消化,“L”型更多地反映终端需求,还是反映公司的收入?因为随着库存消化过程的结束,公司会在某个时候恢复需求,如果公司目前的出货量低于需求水平,这将给你们的数据带来一些增长。 A:当谈到L型复苏时,这其实就是公司收入,由于库存消化正在进行,目前公司的需求仍处于发货不足的状态,随着库存的消化,公司收入会再次增加,但L型并不是需求,更多的是公司在渠道中的库存带来的收入。 Q:从公司角度看,还需要几个季度来消化库存? A:这取决于需求,如果需求回升,库存消化得更快,如果需求放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今年剩余时间的情况是L型,第三季度公司增长近1%。 Q:关于库存回升的问题,某些OEM客户中仍有大量的库存,考虑到经济复苏,他们为什么要增加库存而不保持库存持平呢? A:在之前几年,公司因宏观原因供应受限,以牺牲广大市场或大众市场为代价,优先考虑主要客户。我们从上个季度开始补充和应对大众市场,预计之后大众市场会有轻微的上升,公司会把大众市场作为新的目标群体。公司将大众市场的众多客户视作新增客户,他们的数量在持续上升。 关于库存,8.9周中存在一些转变,随着库存的不断消化,更多库存流向大众市场,更少地流向客户。因此公司严格管理渠道中的库存,并且该渠道库存的历史水平是11-13周,我们的库存量明显低于公司的历史水平。 Q:最近3个月以及预期2025年的碳化硅积压与定价波动? A:碳化硅的价格是稳定的,无论销量是否和我们在LTSA中得到的完全一样,定价都在LTSA中,因此我们一直坚持与客户达成LTSA。我们的投资基于ROI,ROI不仅取决于量,还取决于价。我们不能控制数量,客户也不能控制首批订单,所以我们是灵活的,但从价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稳定的。当公司开始转型时,就提出根据价值定价,价值不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Q:鉴于公司在季度中期发布的关于数据中心电源使用碳化硅的公告,以及碳化硅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大量市场机会,传言说2025年AI有5亿美元的机遇,公司预期获得多少市场份额? A:公司在能源基础设施上也遇见过相同的市场机遇,我们从一开始就谈论它,并在一个个design-win中前进,直到它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部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机会,随着我们在每个机架的SAM中取得进展,以及我们在混合信号模拟方面的新产品的推出,我们会给出更多的细节。 去年的分析师日,我们谈到数据中心在多年的时间里以22%的速度增长。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发展,未来几年中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Q:公司LSTA的变化趋势?是否有退出与重新谈判的情况?是否有所放缓?过去几个季度变化如何? A:LSTA很稳定,目前公司LTSA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是147亿美元。未来12个月的可出货产品大概是44亿美元,占30%。并且LTSA的稳定使得我们可以对需求变化进行预测,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比同行更早看到许多市场变化的原因。所以公司认为LTSA是战略性的,因为它们证明了公司管理业务方式的价值。 即使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也有客户寻求LTSA,虽然现在的市场情况不需要LSTA,LTSA真正被需要是在市场恢复阶段,但客户不想在那时遭遇分配问题。如果所有市场都能快速恢复,LTSA就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工具。 Q:公司的直销客户业务在第二季度环比下降18%,而分销业务增长了5%,大部分与库存相关的问题都与直销客户有关。鉴于订单可能是观测公司直销客户库存动态的最佳指标,那么直销订单在第二季度是否平稳? A:在分销和直销之间的混合转换中,大多数工业业务都是通过分销,他们是长尾客户,而大型汽车公司通常是直销。所以当我们看到工业的一些复苏时,会有更多的分销,更少的直销。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短期的消化过程,未来分销与直销的情况将会稳定下来。 Q:公司模拟与功率市场的同行看到中国市场的复苏,在第一季度时,公司还没有看到中国春节后的季节性增长。目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第二季度的市场收入出现小幅环比增长。该地区的订单趋势是否开始稳定和改善?它是广泛的还是偏向于工业或汽车? A:公司看到中国市场在汽车和工业行业逐渐稳定并增长,公司讨论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下半年的复苏,其中很大程度都通过中国市场实现,中国市场中的汽车和工业市场最广阔,并且正在引领经济复苏。 Q:中国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可持续性如何?公司如何对中国的库存进行具体分类?政府有什么激励措施吗?或者目前中国市场的复苏仅仅是在几个季度的疲软之后出现的反弹? A:随着中国市场的回升,我们认为需求正在回升。公司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大的低谷,在新年之后没有复苏。目前中国市场的复苏是由终端市场需求推动的,不一定是政府的具体激励措施或其他任何因素,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有任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声明。 因此公司认为这是迎接复苏的需求企稳,随着公司在中国碳化硅的渗透,以及硅产品的全面需求,公司将从中获得收入增长,考虑到渠道上的库存非常紧张,我们将更快看到sell-through,而不是像一些同行等待大量渠道库存的消化,公司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并且可以很快获得增长。公司开始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看到市场增长,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任何具体的激励措施推动的,只要市场保持现状,我们就认为这是可持续的。 Q:第二季度分销商的销售额是多少?这个季度的总营收占比是多少? A:分销占总营收的比例增加,而直销减少。 Q:公司在大众汽车的design-wins是否可以终止市场所有关于晶圆质量的谣言?公司在碳化硅领域的design-wins是否仍然取决于晶圆的可获得性?公司可以自己生产晶圆?公司是否是大众汽车在这一系列design-wins中的领导者? A: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所有关于产量和质量的谣言都已经被打破。大众集团的design-wins基于审计与审核,以及深入的、现场的深度技术审查。在大众的design-wins中,公司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Q:在过去的周期中,我们看到渠道恢复得很快。你为什么认为渠道不会继续上升?是因为市场还有大量库存,目前还不需要大量进货,还是他们的进货思路发生变化? A:我们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过去几年,公司对渠道的管理比很多同行要严格得多,如果公司出货更多,渠道就会拿走更多,但公司不想让渠道库存膨胀,因为会导致公司需要几个季度的时间调整库存。即使POS能够恢复,渠道中还有很多周的库存,这种延迟是我们不想要的,公司希望保持紧密控制。 当公司向大众市场出货时,公司使用的指标是服务的客户数量是否增加,因此公司正在向大众市场出货和补货。我们会监控库存的流速——从我们出货到大众市场销售出去的时间长度,我们还会监控客户数量。但对于顶级客户、工业客户的渠道库存情况,公司只能跟随市场趋势,这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曹辉、王恬、程鑫、谌薇、研究助理(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点击招商研究小程序查看PDF报告原文 事件: 安森美近日发布2024Q2季报,本季度营收17.35亿美元,同比-17.14%/环比-6.87%;毛利率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综合财报及交流会议信息,总结要点如下: 评论: 1、24Q2营收与毛利率均高于指引中值,DOI与分销库存环比增长。 24Q2营收为17.35亿美元,同比-17.14%/环比-6.87%,略高于指引中值(16.8-17.8亿美元)。24Q2毛利率为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略高于指引中值(44.2%-46.2%),产能利用率处于65%的历史低谷。24Q2库存环比增加7800万美元,DOI增加20天至214天,分销库存8.9周,较Q1的8周有所增加。EPS为0.96美元,接近指引上限(0.86-0.98美元)。 2、24Q2汽车及工业库存消化导致全业务收入同环比均降,工业市场逐步企稳。 分部门来看,24Q2电源方案部(PSG)营收8.35亿美元,同比-15%/环比-4%;模拟与混合信号部(AMG)营收6.48亿美元,同比-18%/环比-7%;智能感知部(ISG)营收2.52亿美元,同比-22%/环比-13%,所有业务部门收入下降均系汽车和工业市场持续库存消化所致。分下游来看,24Q2汽车营收9.07亿美元,同比-15%/环比-11%,自20Q4实现翻倍,主要系汽车电气化及ADAS价值量不断增加;工业收入4.68亿美元,同比-23%/环比-2%,市场逐步企稳,能源基础设施于H2复苏。汽车和工业业务收入合计占24Q2整体营收的79%。 3、 24Q3汽车及工业营收预计持平或微增,产能利用率降至60%左右。 24Q3营收指引为17亿-18亿美元,中值同比-19.76%/环比+0.86%,汽车及工业收入Q3持平或微增。毛利率指引为44.4%-46.4%,中值同比-1.9pcts/环比+0.1pct,产能利用率为60%左右。分销库存Q3及25年均维持9周左右。Capex预计1.3-1.7亿美元,收购SWIR预计不会对中短期财务前景产生显著影响。 4、大众汽车宣布公司作为下一代主驱逆变器主要供应商,采用碳化硅技术。 大众汽车集团于上周宣布公司作为可扩展系统平台(SSP)下一代主驱逆变器的主要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电源箱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碳化硅技术,可扩展至所有功率级别的主驱逆变器,兼容所有车辆类别。 5、中国市场受汽车工业带动正在复苏,公司碳化硅在中国渗透率超60%。 中国市场受汽车及工业终端需求推动逐步复苏,公司能源基础设施复苏很大程度受中国市场带动。碳化硅领域,北京国际车展推出800V平台的OEMs中近60%的BEV涉及公司的碳化硅产品,中国OEMs正在采用公司的碳化硅解决方案,系公司的模块与器件(M3e)具有市场领先的效率,目前公司碳化硅在中国渗透率超60%,远超其他地区,2024年欧洲预计开始上量,地域分布或发生改变。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2%的在产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除市场领导者外,仅6%的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公司业务增速2024年有望达到碳化硅市场整体增速的2倍,销量将达到BEV销量增长的2倍。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风险;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下跌风险;贸易摩擦风险。 附录:意法半导体2024Q2业绩说明会纪要 时间:2024年7月29日 出席: Parag Agarwal-投资者关系和企业发展副总裁 Hassane El-Khour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Thad Trent-首席财务官 会议纪要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下: 2024Q2经营情况:公司在24Q2实现营收17.4亿美元,non-GAAP毛利率为45.3%,non-GAAP EPS为0.96美元,均高于指引中值(16.8-17.8亿美元,44.2%-46.2%,0.86-0.98美元)。正如公司在第一季度电话会议上所指出的,公司看到核心市场的需求有所稳定。由于客户在2024年保持谨慎态度,库存消化仍在持续,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公司没有看到第一季度谈到的L型曲线发生改变,但公司预计能源基础设施等工业领域将在下半年复苏。分地区来看,亚太地区即中国,在汽车和工业的推动下正在复苏。公司翻倍加大投资力度,构建模拟与混合信号以及电源解决方案的战略产品组合。公司在电源领域获得大量design-wins,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不断改善成本结构。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公司在经济复苏中实现大幅增长和毛利率扩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各业务进展:公司的智能电源和传感解决方案已成为高效和高性能的代名词,这对于解决客户问题以及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高增长大趋势至关重要。 在智能传感领域,公司继续投资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宣布收购SWIR Vision Systems,将颠覆性的胶体量子点基短波长红外技术(colloidal quantum-based-dot-based short wavelength infrared technology)加入公司的产品组合,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工业和国防产品。公司将利用制造和研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工业和国防应用领域提供具有成本效益和差异化的产品,加速这项技术的商业化。 在模拟和混合信号产品开发方面,除送样首批样品外,公司目前正在推广更广泛的产品系列,从集成电源的高性能模拟和汽车,到医疗领域的低功耗传感接口。公司已经可以向主要客户提供广泛的应用和产品,凸显这一新技术平台的竞争力。 大众集团:上周,大众汽车集团宣布选择公司作为其可扩展系统平台(Scalable System Platform,SSP)下一代主驱逆变器的主要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电源箱解决方案,这种首创的解决方案在一个集成模块中采用碳化硅的技术,可以扩展到从大功率到小功率的所有功率级别的牵引逆变器,从而兼容所有类别的汽车。大众汽车集团是全球第二大汽车OEM,公司预计大众汽车的所有品牌,包括大众、奥迪、保时捷和斯柯达,都将在其下一代平台中采用公司的碳化硅技术。 捷克投资与碳化硅:为更好地支持大众汽车集团和公司的全球客户群,公司还宣布将在捷克共和国实施多年投资计划,建立垂直一体化的碳化硅生产基地。如果欧盟委员会批准该计划,这一战略扩张将使公司能够将前端制造和先进封装能力引入欧洲,从而满足对公司的碳化硅模块和其他功率半导体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客户越来越重视供应链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非常看重公司Fab Right战略。公司与捷克政府合作建设的最先进的工厂,不仅可支持公司的欧洲客户,也是为将公司定位为欧洲功率生态系统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弹性供应战略。 此外,公司是中国碳化硅市场份额的领导者,在上一季度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推出800伏平台的OEMs中近60%的BEV车型有公司的碳化硅产品。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BEV市场,中国的OEM正在采用公司的碳化硅解决方案,因为公司的模块和器件(如公司刚刚发布的M3e)具有市场领先的效率。 在汽车行业,随着电动汽车的采用,以及电动汽车普及率的提高,碳化硅增速将在多年内继续超越行业整体。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2%的在产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除去市场领导者,全球仅有6%的电动汽车采用碳化硅,但所有OEMs都在推动采用碳化硅,以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与改善成本。 公司的碳化硅产品在汽车领域的成功应用延伸到工业市场,其需求已超出能源基础设施的范围,而成为新兴的大众市场应用,如商业供暖、通风和空调。使用1200伏碳化硅和HVAC应用可实现更高效、可靠的系统,最终降低能耗、改善电磁干扰和运营成本。公司已经在与客户合作,希望将碳化硅集成到他们的下一代设计中,并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获得收益。 通过份额增长以及公司的地域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公司有望在2024年达到碳化硅市场整体增速的2倍。特别是在份额和收入增长方面,根据公司自下而上的评估,公司的销量增长(unit growth)将是BEV销量增长的2倍,这进一步支持公司的前景。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市场: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市场,公司也有很大的机遇,公司的重点是利用公司的硅和碳化硅产品组合来解决整个Power Tree的问题。 第二季度,公司发布最新一代的T10 PowerTrench系列和EliteSiC 650伏MOSFET,这些产品被设计用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各种子系统,包括PSU、备用电池和中间母线转换器(IBC)。这些解决方案具有卓越的效率和高散热性能,并能降低功率损耗,是数据中心和储能系统的理想之选。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每年可减少10 terawatt hour的能源消耗,相当于每年为近100万户家庭供电。公司将继续投资于多相控制器,使其与公司业界领先的智能功率级相匹配,从而为CPU和GPU提供高效的电力。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机架的耗电量从现在的40千瓦增加到2025年的120千瓦,公司的价值量预计将从2500美元增加到9500美元。事实证明,公司通过与市场领导者合作与创新,专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高增长大趋势的战略是成功的。公司一直在投资电源和传感技术,以进一步巩固公司的领先地位,公司将继续利用公司的产品组合来应对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市场的机遇。 24Q2财务情况: 营收:2024Q2总营收为17.4亿美元,同比-17.1%/环比-6.9%,高于指引中值(16.8亿-17.8亿),同环比下降系汽车和工业终端市场持续的库存调整,这两个市场占公司收入的79%。虽然公司面临短期需求的不确定性,但公司的长期前景保持不变。 终端市场业绩:公司在增长最快的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终端客户库存水平的正常化,公司有望恢复增长轨迹。与公司的预期一致,本季度汽车业务营收为9.07亿美元,同比-15%/环比-11%。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转型以来,公司的汽车业务收入几乎翻倍,这主要得益于汽车电气化和ADAS价值量的不断增加。 公司的工业收入为4.68亿美元,同比- 23%/环比-2%。正如公司在第一季度电话会议中指出,这一市场正在逐步趋于稳定。 分部门业绩:24Q2电源方案部(PSG)营收8.35亿美元,同比-15%;模拟与混合信号部(AMG),24Q2营收6.48亿美元,同比-18%;智能感知部(ISG)营收2.52亿美元,同比-22%。汽车和工业市场持续的库存消化导致所有业务部门收入的下降。 毛利:公司24Q2 GAAP毛利率为45.2%,同比-2.2pcts/环比-0.6pct。非GAAP毛利率为45.3%,同比-2.1pcts/环比-0.6pct,略高于指引中值(44.2%-46.2%)。尽管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已达到65%的历史低谷,但仍保持45%以上的毛利率,这为市场复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前的经济低迷时期,公司的毛利率约为30%。 公司将继续实施FabRight战略,提高全球运营效率。第二季度,公司执行更多的重组计划,以改善公司制造网络的成本结构,从而支持公司的毛利率扩张。公司预计,一旦需求开始恢复,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公司的毛利率将从中受益,叠加新产品毛利率更高,公司将实现53%的长期目标。 每股收益:24Q2 GAAP每股收益为0.78美元,去年同期为1.29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为0.96美元,去年同期为1.33美元,接近指引上限(0.86-0.98美元)。公司的GAAP摊薄股数为4.33亿股,非GAAP摊薄股数为4.295亿股。 运营费用、运营利润率及税率:24Q2 GAAP运营支出为3.9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19亿美元;本季度非GAAP运营支出为3.0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06亿美元,系积极的成本控制与可变薪酬的降低,非GAAP运营支出低于公司指引(3.13-3.28亿)。本季度GAAP运营利润率为22.4%,非GAAP运营利润率为27.5%。GAAP税率为15.8%,非GAAP税率为16%。 股票回购:24Q2公司将1.5亿美元(占自由现金流的72%)用于股票回购。 现金与短期投资:27亿美元,公司的循环信贷(revolver)有11亿美元未取出。经营现金流为3.62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2.08亿美元,占收入的12%。二季度资本支出为1.54亿美元,低于此前指引(1.8-2.2亿),资本集中度为9%,公司提前实现长期目标,得益于生产基地结构调整带来的更高效率,包括捷克共和国碳化硅扩产所需的投资在内,公司预计将保持或低于11%的长期目标。 库存:24Q2库存环比增加7800万美元,库存天数增加20天至214天,其中包括大约97天的bridge inventory,以支持晶圆厂转型用于提升碳化硅产能。排除这些战略性库存,基础库存环比增加600万美元,库存天数117天,处于100-120天的目标范围内。分销库存如预期增加到8.9周,而第一季度为8周,以支持大众市场,在过去两年中,公司对大众市场的服务一直不足。 2024Q3业绩指引: 营收:17亿美元到18亿美元之间。 毛利率:non-GAAP毛利率将在44.4%到46.4%之间,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包括700万美元的股权薪酬支付。 运营支出:公司预计non-GAAP运营费用为3.05亿至3.20亿美元,其中包括3100万美元的股权薪酬支付。公司预计公司的非GAAP其他收入将为1200万美元的净收益,其中公司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支出。 每股收益:non-GAAP稀释后股数预计约为4.29亿股,non-GAAP每股收益在0.91美元至1.03美元之间 税率:non-GAAP税率约为16%。 资本支出:资本支出为1.3亿至1.7亿美元。收购SWIR Vision Systems预计不会对公司的近期或中期财务前景产生任何影响。在这一低迷时期,公司始终坚持公司的长期财务模式。公司正在为未来的增长分配资源,同时继续执行公司的战略,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营效率。 在第二季度,公司宣布合并许多工厂,通过将公司的工作集中到更少的地方来提高效率,加快产品上市时间。尽管市场景气度不佳,公司仍继续投资研发,以推动长期增长,并抓住智能电源和传感领域的机遇。公司还将继续坚持公司的资本分配战略。在过去的12个月里,公司将78%的自由现金流用于股票回购,大大高于公司既定50%的长期目标。自2023年2月启动3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以来,公司已向股东返还8.14亿美元。 Q&A: Q:在三季度指引中,三个业务部分如何拆分?刚谈到下半年工业方面趋于稳定,能源基础设施可能会增加,之前环比下降的汽车业务有无类似趋势?EV有一些design-wins,如何展望下半年? A:终端市场的表现与公司进入本季度的预期相当一致,当时预计汽车与工业都在下滑,结果也确实如此。如果说公司有看到任何好转迹象,那就是在工业领域,逐步趋于稳定。 Q:毛利率方面,刚才谈到一些特殊的驱动因素,如East Fishkill与晶圆厂剥离, East Fishkill的100基点在今年是不利因素,晶圆厂剥离会带来2%的有利因素,能否介绍这些因素在未来6-12个月如何发展? A:产能利用率是短期的关键驱动因素,产能利用率每提高1个点,毛利率会提高15-20个基点,当公司想从65%的低点回到正常水平时,毛利率会扩大很多。East Fishkill与公司的全球晶圆厂业务会稀释100个基点,今年公司会继续这么做,2025年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几年前,公司剥离了4座晶圆厂,随着需求回升与公司在现有网络生产产品,公司将确认1.6亿的固定成本,因此公司需要消化掉那些为实施晶圆厂过渡而制备的库存。当公司把这些库存转移到公司的网络中,收益会逐步体现。新产品的推出将增加毛利率,逐步接近长期53%的目标。公司目前感觉良好,只需要市场恢复。 Q:关于第三季度的展望,公司如何看待不同的终端市场,尤其是汽车市场? A:本季度汽车和工业占收入的79%,预计第三季度持平或略有增长。 Q:过去几个月电池驱动的EV需求有所下降,如果看今年碳化硅的绝对值与市场的对比,它的表现如何?今年的绝对值是多少?公司预期是否有所改变?公司提到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乐观看法,公司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是高于还是低于今年全球 35%至40%的份额? A:就碳化硅市场而言,BEV各地区的情况大不相同,总体而言,公司确实预计BEV市场在短期内会保持健康发展,但也会有一些波动,从长远来看,BEV的渗透率和碳化硅在BEV中的渗透率仍然是中个位数,没有市场领导者。不讨论绝对值,公司有内部绝对金额。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公司在中国的渗透率超过60%,因此在中国市场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或整体市场。 在去年年底,公司预计2024年欧洲将开始上量。随着欧洲市场的启动,下半年公司碳化硅收入的地域分布将发生变化,但总体而言,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它是最大的市场,而且公司在那里起步较早。 Q:关于碳化硅业务,第二季度该业务的趋势如何,同环比如何?公司对第三季度有何预期?公司全年的产品组合,在应用与客户方面过去90天都发生变化,与90天前相比,按地理位置和应用划分,公司如何展望? A:鉴于公司一直在谈论收入的不稳定性,不打算按季度细分公司碳化硅业务,这实际上是由于客户量产开始、达到峰值和趋于稳定的时间安排,因此将只按年度计算碳化硅收入,从外部来看,2倍市场是公司关注的地方。 当看到销量增长时,其中很多是socket设计和份额的增长,公司也呈2倍的增长趋势,进一步支持公司在碳化硅领域的增长。从地区来看,公司谈到了中国的强劲表现,下半年,欧洲将开始出现一些增长,这与公司去年年底的预期一致。随着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宣布,公司的设计将继续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地理分布会发生改变。 Q:关于分销库存,6月底库存有小幅上升,公司在第三季度的指引中包含或假设了什么?考虑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公司在管理库存有什么计划?公司对周期问题仍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是否应预期库存周数基本持平,还是鉴于过去几年公司对该业务的服务不足,库存周数可能上升? A:本季度库存周数为8.9周,符合预期,公司需要将库存投入渠道,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仍在严格管理,但对于第三季度甚至到明年,我认为都会在9周左右的范围内。短期内看市场的恢复情况和大众市场的采用情况。 Q:在前几个季度,公司已经给出了积压订单,谈谈碳化硅订单积压的情况? A:积压是健康的,电动汽车市场存在一些短期的疲软,但公司认为积压仍非常健康。 无论公司在短期内对市场有什么感觉,公司都认为仅局限于短期。考虑到碳化硅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在BEV领域,还有工业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电源领域,碳化硅将是长期的、多年的大趋势。在短期内,我们都看到了市场的表现,但客户仍在为他们的平台投资碳化硅,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公司对于新产品的设计与能力可以充分掌控,这意味着当市场开始反向上升,BEV开始进一步扩散时,公司的处境会比今天没有design-wins时要好得多,大众集团宣布在电气化平台上大规模部署碳化硅就是一个例子。积压项目是公司无法控制但正在努力的,工业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类似情况,公司已经design-in。 Q:在200毫米方面,公司如何看待碳化硅的增长? A:公司将在今年对8英寸的认证,即从基板到晶圆厂的所有环节,将在今年获得认证,明年开始获得收入,与去年的预期一致。8英寸对公司来说是产能扩张,一旦合格,就会进行送样并增收,公司将开始增加8英寸相对于6英寸产品的份额,随着公司转换设备以支持产能的提升,但从8英寸的能力来看,公司对8英寸的现状非常满意,目前已步入正轨。 Q:公司谈到下半年只有能源业务出现真正的拐点,汽车市场显然有点疲软,公司坚持L型复苏,认为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是持平的吗? A:持平,但不能称之为复苏。公司的汽车和工业市场比其他市场好一些是大概率事件,但不能保证,公司并没有看到复苏。 Q:智能传感业务下降很多,公司8 megapixel ASP有一定驱动作用并且公司也在管理库存,这一价值量驱动的前景如何?未来如何发展?是否遵循相同的恢复轨迹? A:与图像传感技术不同,公司在ADAS汽车市场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更多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复苏。ASP的提升与公司收入增长不成比例,由于销量增长与ADAS渗透率增加(ADAS发展到更高的2+级,SAR销量增加),因此可以看作是SAR价值量提升,包括ASP和销量。 关于工业方面的业务,公司在工业方面的市场份额不及汽车业务,可以做更多的扩张。公司在工业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对SWIR的收购又为公司图像传感业务增加差异化和技术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和国防市场,因此公司在功率领域所采取的区域和应用扩散战略,在成像或传感业务领域也同样适用。 Q:刚提到汽车业务符合公司预期,但我认为11%的环比增长比预期要差一些,是否由于安森美有意识地更保守出货,还是在过去几个月里,随着一些汽车生产的疲软,客户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是,第三季度的微弱增长是否与公司的终端需求有关,还是有更多的消化因素? A:公司谈到的库存消化是低于终端需求的,但季度指引很难与同行进行比较,因为这都是时机问题,关于库存量高于或低于终端需求多少的时机问题。必须从终端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终端需求没有看到复苏的迹象,但确实看到稳定,在一个多季度的时间里,每个向汽车行业发货的厂商都向汽车行业的整体数字加上各自厂商的特定价值量靠拢。 因此,我不认为这是与同行的差距,也不认为是与客户的差距,公司的一些一级供应商比其他供应商有更多的库存,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库存消耗与需求直接相关,需求加快,库存消耗也会加快,没有需求,库存消耗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这是时间问题。 Q:公司对客户产品爬坡中正在进行的design-wins有很好的洞察力,是否能给出一些中期进展,说明预计到2025年或未来几年碳化硅渗透率会达到什么水平? A:公司仍然看到碳化硅市场的增长,这是由汽车、工业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现在谈论2025年还为时过早,得看2024年期末与2025年的市场情况如何,2025年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广泛。 关于design-wins,这无法衡量,但目前的情况非常满意,在北京车展上,车展上发布的所有汽车,公司都参与设计。随着这些汽车的量产与市场的复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些design-wins都将推动公司规模上涨,并决定2025年、2026年及以后的发展,从design-wins的角度和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公司正在全力以赴。 Q:是否能告诉大众汽车量产的时间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大众车型都会上市,它们是分阶段进行的,还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 A:我不能透露他们的产能计划,但这不是一个一次性的工作。 Q:下半年,公司认为终端需求还没有真正开始复苏,也许正在趋于稳定,公司现在的出货量低于终端需求,因为库存正在被消化,“L”型更多地反映终端需求,还是反映公司的收入?因为随着库存消化过程的结束,公司会在某个时候恢复需求,如果公司目前的出货量低于需求水平,这将给你们的数据带来一些增长。 A:当谈到L型复苏时,这其实就是公司收入,由于库存消化正在进行,目前公司的需求仍处于发货不足的状态,随着库存的消化,公司收入会再次增加,但L型并不是需求,更多的是公司在渠道中的库存带来的收入。 Q:从公司角度看,还需要几个季度来消化库存? A:这取决于需求,如果需求回升,库存消化得更快,如果需求放缓,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今年剩余时间的情况是L型,第三季度公司增长近1%。 Q:关于库存回升的问题,某些OEM客户中仍有大量的库存,考虑到经济复苏,他们为什么要增加库存而不保持库存持平呢? A:在之前几年,公司因宏观原因供应受限,以牺牲广大市场或大众市场为代价,优先考虑主要客户。我们从上个季度开始补充和应对大众市场,预计之后大众市场会有轻微的上升,公司会把大众市场作为新的目标群体。公司将大众市场的众多客户视作新增客户,他们的数量在持续上升。 关于库存,8.9周中存在一些转变,随着库存的不断消化,更多库存流向大众市场,更少地流向客户。因此公司严格管理渠道中的库存,并且该渠道库存的历史水平是11-13周,我们的库存量明显低于公司的历史水平。 Q:最近3个月以及预期2025年的碳化硅积压与定价波动? A:碳化硅的价格是稳定的,无论销量是否和我们在LTSA中得到的完全一样,定价都在LTSA中,因此我们一直坚持与客户达成LTSA。我们的投资基于ROI,ROI不仅取决于量,还取决于价。我们不能控制数量,客户也不能控制首批订单,所以我们是灵活的,但从价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稳定的。当公司开始转型时,就提出根据价值定价,价值不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Q:鉴于公司在季度中期发布的关于数据中心电源使用碳化硅的公告,以及碳化硅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大量市场机会,传言说2025年AI有5亿美元的机遇,公司预期获得多少市场份额? A:公司在能源基础设施上也遇见过相同的市场机遇,我们从一开始就谈论它,并在一个个design-win中前进,直到它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部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机会,随着我们在每个机架的SAM中取得进展,以及我们在混合信号模拟方面的新产品的推出,我们会给出更多的细节。 去年的分析师日,我们谈到数据中心在多年的时间里以22%的速度增长。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发展,未来几年中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Q:公司LSTA的变化趋势?是否有退出与重新谈判的情况?是否有所放缓?过去几个季度变化如何? A:LSTA很稳定,目前公司LTSA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是147亿美元。未来12个月的可出货产品大概是44亿美元,占30%。并且LTSA的稳定使得我们可以对需求变化进行预测,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比同行更早看到许多市场变化的原因。所以公司认为LTSA是战略性的,因为它们证明了公司管理业务方式的价值。 即使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也有客户寻求LTSA,虽然现在的市场情况不需要LSTA,LTSA真正被需要是在市场恢复阶段,但客户不想在那时遭遇分配问题。如果所有市场都能快速恢复,LTSA就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工具。 Q:公司的直销客户业务在第二季度环比下降18%,而分销业务增长了5%,大部分与库存相关的问题都与直销客户有关。鉴于订单可能是观测公司直销客户库存动态的最佳指标,那么直销订单在第二季度是否平稳? A:在分销和直销之间的混合转换中,大多数工业业务都是通过分销,他们是长尾客户,而大型汽车公司通常是直销。所以当我们看到工业的一些复苏时,会有更多的分销,更少的直销。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短期的消化过程,未来分销与直销的情况将会稳定下来。 Q:公司模拟与功率市场的同行看到中国市场的复苏,在第一季度时,公司还没有看到中国春节后的季节性增长。目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第二季度的市场收入出现小幅环比增长。该地区的订单趋势是否开始稳定和改善?它是广泛的还是偏向于工业或汽车? A:公司看到中国市场在汽车和工业行业逐渐稳定并增长,公司讨论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下半年的复苏,其中很大程度都通过中国市场实现,中国市场中的汽车和工业市场最广阔,并且正在引领经济复苏。 Q:中国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可持续性如何?公司如何对中国的库存进行具体分类?政府有什么激励措施吗?或者目前中国市场的复苏仅仅是在几个季度的疲软之后出现的反弹? A:随着中国市场的回升,我们认为需求正在回升。公司之前经历了一个相当大的低谷,在新年之后没有复苏。目前中国市场的复苏是由终端市场需求推动的,不一定是政府的具体激励措施或其他任何因素,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有任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声明。 因此公司认为这是迎接复苏的需求企稳,随着公司在中国碳化硅的渗透,以及硅产品的全面需求,公司将从中获得收入增长,考虑到渠道上的库存非常紧张,我们将更快看到sell-through,而不是像一些同行等待大量渠道库存的消化,公司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并且可以很快获得增长。公司开始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看到市场增长,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任何具体的激励措施推动的,只要市场保持现状,我们就认为这是可持续的。 Q:第二季度分销商的销售额是多少?这个季度的总营收占比是多少? A:分销占总营收的比例增加,而直销减少。 Q:公司在大众汽车的design-wins是否可以终止市场所有关于晶圆质量的谣言?公司在碳化硅领域的design-wins是否仍然取决于晶圆的可获得性?公司可以自己生产晶圆?公司是否是大众汽车在这一系列design-wins中的领导者? A: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所有关于产量和质量的谣言都已经被打破。大众集团的design-wins基于审计与审核,以及深入的、现场的深度技术审查。在大众的design-wins中,公司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Q:在过去的周期中,我们看到渠道恢复得很快。你为什么认为渠道不会继续上升?是因为市场还有大量库存,目前还不需要大量进货,还是他们的进货思路发生变化? A:我们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过去几年,公司对渠道的管理比很多同行要严格得多,如果公司出货更多,渠道就会拿走更多,但公司不想让渠道库存膨胀,因为会导致公司需要几个季度的时间调整库存。即使POS能够恢复,渠道中还有很多周的库存,这种延迟是我们不想要的,公司希望保持紧密控制。 当公司向大众市场出货时,公司使用的指标是服务的客户数量是否增加,因此公司正在向大众市场出货和补货。我们会监控库存的流速——从我们出货到大众市场销售出去的时间长度,我们还会监控客户数量。但对于顶级客户、工业客户的渠道库存情况,公司只能跟随市场趋势,这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曹辉、王恬、程鑫、谌薇、研究助理(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