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光期研究: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三)展望篇

光期研究: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三)展望篇

作者:微信公众号【光期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3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光大期货《光期研究: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三)展望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三) 展望篇 重要提示 本订阅号所涉及的期货研究信息仅供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参考,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期货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期货的客户。 要点: 近年来,美国政府不仅多次动用301调查等方式,对来自中国对于锂电和光伏产业商品加征关税,而且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投资限制也在明显增加,这使得中国锂电与光伏的对美出口受到了较大扰动。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地情况下,中国新能源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成为了市场讨论的焦点。 锂电方面,拆分进出口结构来看,无论是锂离子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数量方面,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占比并不大,但锂离子电池出口额方面则或将受政策影响更大。目前美国对中国锂电池仍存一定的依赖度,如若美国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品,加征关税或导致进口的锂离子电池价格更高。同时,从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企业目前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方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此外,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正在积极通过海外建厂或技术输出的方式出海布局,但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仍面临不小挑战。根据美国2030年可以实现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50%的目标测算,2030年美国锂需求约39.5万吨LCE左右,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16.9%,锂资源需求约占13.2%。 光伏方面,2022年美国扩大双反调查政策影响较为明显,尽管中国光伏产品直接对美国出口规模降低,但不意味着美国对外依赖度降低,即便进口端转向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其核心供应来源仍为中国厂商。美国在光伏产业中多依赖于进口,且上下游之间产能布局当前仍存在明显供应链缺口,上游产能布局偏少,在电池到组件这一环节缺口有持续增加的压力。美国选择加征关税将形成一定贸易壁垒,进一步阻碍组件进入美国市场。但由于中国企业此前已经在东南亚进行了产业布局的重大升级,绝大部分东南亚进口产品预计可顺利规避关税限制。此外国内产业龙头企业在美国加快布局组件产能,以及与当地企业形成合作,因此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相对有限,或导致美国国内组件价格更高。在美国2030年新增装机达到50GW大目标下,将对整体产业布局带来更高的难度。与晶体硅光伏电池技术相比,薄膜光伏技术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高的生命周期,对光伏电池中硅用量存在潜在替换。中性预测2030年美国新增装机对多晶硅需求约为4.8万吨,核算工业硅用量6.3万吨。 一、政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常规的双反调查以及关税审查体系之外,近年来美国逐步摒弃WTO贸易规则,以国内法为依托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保护自身的新能源产业的顺利发展。301调查、201调查以及232调查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常用的对外贸易制裁手段。其中,“301条款”被称为美国贸易的“核武器”,因为它是美国贸易法中的一项强有力的授权。具体而言,301条款下分三大分支,分别是针对具体商品贸易的一般301条款、针对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的特别301条款以及需要特别立法授权的超级301条款。 一般301调查是狭义上的“301条款”,主要应用于具体的商品贸易中,用于执行美国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下的权利。如果美国认为某国违反了贸易协定或从事“不正当”或“不合理”行为,并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就可以采取贸易制裁措施。这包括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撤销或暂停贸易协定的优惠等绕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实施的报复措施。特别301调查主要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针对外国政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未能给予美国公平公正市场准入的经济体。如果某国被认定存在不合理或歧视性的知识产权政策或做法,美国可以采取相应报复行动。超级301调查着重于重点国家的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做法,是完全的泛国家安全主义的保护手段,但启用超级301调查须立法特别授权。该条款允许美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以应对特定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也是,美国对外制裁的最终“核武器”。 301条款允许美国总统单方面采取措施,例如征收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以保护美国特定产业免受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影响。这意味着美国可以绕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直接采取行动。如果美国认为某国违反了贸易协定或从事“不正当”或“不合理”行为,并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就可以采取贸易制裁措施。这包括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撤销或暂停贸易协定的优惠等。 美国曾多次动用“301条款”针对中国发起关税制裁。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在特朗普总统的指示下宣布开始对中国开展“301调查”,认定中国存在对美国商业造成的不公平行为、 政策或做法, 例如强制或迫使美国公司向中国实体进行技术转让, 维持不公平的许可做法, 指导并促进投资和收购, 以及进行并支持对美国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入侵等, 并且在2018年4月4日宣布了基于“301调查”建议对华加征25%关税的价值500亿美元产品的清单。随后分别在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再度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巨额关税。 2024年5月14日, 美方发布了对华加征301关税的四年期复审结果, 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 锂电池、 光伏电池、 关键矿产、 半导体以及钢铝、 港口起重机、 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在5月22日发布的公告中, 提供了受影响的约387个产品类别的具体税则号, 这些产品类别将从8月1日起面临新的税率和实施日期。虽然此次加征关税规模较前三次来说相对较小,仅有180亿美元,但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输美贸易还是带来了诸多变数。 美国政府主导下的国际关税同盟国家也正加入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围堵之中,其中包括墨西哥、巴西、土耳其以及欧盟等经济体先后宣布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采取提高关税的做法。尤其是近年来欧盟的贸易保护体系正在逐步与美国趋同,泛欧洲国家安全主义的兴起,正在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对于中国新能源企业来说,这既是当前多要面临的巨额惩罚性关税困境,同时也可能是加速出海布局的机会。 此外,近期发生的突发事件使得特朗普在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再度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市场不得不关注这位“美国优先”再次胜选后将会为全球贸易带来何种影响。从目前公布的竞选纲要来看,一旦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将会继续对华贸易保持强硬态度,2019年被暂时搁置的对华加征3000亿美元关税计划有可能再度被提及。并且特朗普主张的10%基础关税计划,也可能会影响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海外布局计划,并带来额外的成本支出。 二、锂电-电池需求依赖度较强,需求增速谨慎看待 1美国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进出口结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而相比之下欧洲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在中国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消费结构中,中国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85%以上仍在国内,出口方面则大多出口至欧洲,少部分至北美和日韩。 在北美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进口结构中,北美产能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然而锂电池方面对海外依赖度相对仍偏强,主要依赖于从中国、日本进口,新能源汽车方面则是依赖于从欧洲和日韩进口。 1.1 进出口结构及装机情况 本文根据IEA报告内容及UN Comtrade Database数据,对中国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出口结构和美国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进口结构进一步拆分,不考虑转出口的贸易形式。受数据范围影响,中国出口结构数据选自2022-2023年,美国进口结构数据选自2023-2024Q1。 1.1.1 新能源汽车 中国出口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可忽略不计。2023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纯电动汽车出口量占总量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量占总量0.1%。 美国新能源汽车多依赖于本土生产,进口多从欧洲和日韩。从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来看,特斯拉近年来的市场份额虽有下降,但仍达到45%以上,其次是包括欧洲和美国本土的车企,第三梯队是韩国和日本,中国车企在美销售份额自21年快速增加后,又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其中,美国自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占总进口量比重从2023年的3.2%下降至0.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从2023年的0.1%提升至0.3%。 1.1.2 锂离子电池 中国出口美国的锂离子电池数量不多,但贸易额较大。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主要出口至印度、越南、韩国等地,其中出口至美国数量占比出口总量6%,同比下降1pct,但若按贸易额计算,出口至美国占比20.9%,位列第一。出口量和贸易额之间的矛盾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即出口产品单价高(这一定程度上受关税影响)、出口的产品更高端、更昂贵的售后成本。 美国对中国锂离子电池需求依赖度较强,多在储能电池领域。在美国的进口结构中,2024年Q1锂离子电池进口自中国占比从23年的56.3%上升至70.7%,一季度进口量同比增长约7%。在美国锂离子电池市场中,动力电池上,按照制造商所在地划分锂离子电池装机容量来看,主要以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主,包括特斯拉、松下、SKI和LG;储能电池上,根据Wood Mackenzie2024年5月发布的报告中显示,2023年美国进口的中国锂离子电池中,约有83%用于非电动汽车,主要应用于储能领域。 整体来看,无论是锂离子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数量方面,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占比并不大,但锂离子电池出口额方面则或将受政策影响更大。目前美国对中国锂电池仍存一定的依赖度,如若美国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品,加征关税或导致进口的锂离子电池价格更高。 1.2 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 从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企业目前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方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据SNE Research,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36.8%,前十大装机量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63.5%;储能电池出货量中,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40%,前十大出货量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86%。在技术水平、行业内卷、价格优势等多方作用下,若美国对锂电池需求日益增长,对中国锂电池依赖度难以迅速减少。 1.3出海布局 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正在积极通过海外建厂或技术输出的方式出海布局,但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仍面临不小挑战。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除北美以外地区产能布局及规划更为清晰,如宁德时代德国及匈牙利工厂、国轩高科德国、越南及泰国工厂等。而在美国IRA政策影响下,企业则通过以技术入股方式与美国企业合作,如宁德时代和福特、特斯拉。 以宁德时代为例:据公开资料报道,2024年5月22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布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这封出海动员信标志着该公司将全面加速海外市场的拓展与布局。宁德时代推出的LRS(Licence Royalty Service,即技术授权模式),据公开资料解释,LRS是采用许可、授权和服务的方式,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工厂资本开支则全部由另一厂商承担,宁德时代不在合作工厂占有股份,而是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规避税收问题。据公开报道,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合作方面,福特汽车拥有工厂100%的股权,宁德时代将运营工厂,并提供电池制造技术;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合作方面,工厂将由特斯拉完全承担建设成本并全权控制,宁德时代仅负责帮助安装设备,不会参与运营。 然而, 6月5日,多位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表示,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产品制造过程违反了美国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应被纳入实体清单,并禁止该两个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随后,宁德时代于6月7日晚就供应链问题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国会议员6月5日的一封信指控CATL与强迫劳动有联系,这是毫无根据的,完全是虚假的。 2美国动力电池锂资源需求规模 根据IEA数据来看,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约772GWh,同比增长39.4%,其中美国99GWh,耗锂量约6万吨,同比增长41.4%,美国份额占比约12.8%,同比增加0.2pct。结合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偏低的情况来看,在美国政策带动下,其需求有较强的增长空间。 假定美国2030年可以实现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50%的目标,对其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锂盐需求进行预测: 其他假设条件如下: 1、 汽车市场规模逐渐趋于稳定,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先增后降,其中,结合近一年数据来看,短期内PHEV增速更快 2、 电动车带电量逐年小幅增加 3、 给定平均每GWh消耗LCE量 根据目标倒推测算,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美国锂需求约39.5万吨LCE左右,较2023年翻两番多。根据EVTank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700.0万辆、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004.3GWh,按照1Gwh电池需要约600吨LCE碳酸锂折算,需求约300万吨。即,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16.9%,较2023年增长4.1pct,锂资源需求约占总需求的13.2%。 3总结及展望 美国作为继中国、欧洲以外的第三大市场,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市场中普遍认为其仍有较大的需求前景和增长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各州之间面临较大的差异问题并非能够迅速解决。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了响应的刺激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消费习惯、里程担忧和成本压力或较难迅速抬升地区消费力,对未来的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抬升速度应保持谨慎态度。 美国相关政策的出台,意图阻止中国相关新能源产品出口至美国,阻止中国企业出海发展。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努力下“一路疾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配套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行业中,包括福特、特斯拉、Fluence等头部企业已经达成与中国企业合作,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美企业合作。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锂离子电池方面或将较难迅速找到匹配的替代品,进一步加征关税或将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抬升成本,拖累美国新能源发展。 三、光伏-政策推动格局演变,硅需求有替代可能 为保护本土光伏产业发展,近些年来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推进对内政策,提供包括IRA生产税和投资税补贴等来扶持本土光伏供应链。除此之外,积极防御海外市场冲击影响,也通过不断实施调整双反政策来提高关税壁垒,抵制海外光伏产业链上具有价格优势的相关产品。 1最新双反调查申请进度情况 2024年4月,由First Solar公司和QCells公司等七家美国本土光伏组件制造商组成的联盟正式提交了一份请愿书,针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这四个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来自中国供应链上的光伏电池,能够规避美国此前对中国生产光伏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事件,要求美国政府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晶体硅及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启动新一轮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2022年拜登政府颁布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光伏关税暂停令,该禁令于2024年6月6日到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6月7日投票中作出决定,允许对部分进口的光伏电池征收新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请求继续推进,并向请愿者做出了初步损害裁定。 2美国光伏进口结构及装机情况 全球光伏产业存在大市场稳增长,小市场分散化的格局。中国拥有全球超最大光伏产业规模,从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各环节上主导全球生产和消费节奏。虽然美国当前实施内外双向政策,致力于在国内能形成完备和充裕的供应链。但从光伏组件制造商实际产能来看,美国在光伏产业中多依赖于进口,且上下游之间产能布局当前仍存在一定壁垒。上游产能布局偏少,在电池到组件这一环节缺口有持续增加的压力。 据IEA,2023年美国光伏组件出货量33 GW,同比增长33%,组件进口量26.3GW,同比增长12.1%。2022年美国扩大双反调查,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类别:854142、854143),2023年中国对美国光伏电池出口额仅在1.06亿美元,在美国进口份额中占比降至0.3%,政策影响较为明显。尽管中国光伏产品直接对美国出口规模降低,但不意味着美国对外依赖度降低,即便进口端转向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其核心供应来源仍为中国厂商。 随着近期美国本土制造商提交了请愿书对东南亚四国开启双反调查,美国国内对这一请愿仍存较大分歧。美国当前对于海外光伏产品光伏产业协会(SEIA)表示,美国国内制造商应该首先专注于下游生产链,在建立上游生产链的同时,可以采用进口产品补充缺口。美国扩大国内光伏组件产能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要在硅片和光伏电池方面显著提高生产能力,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快速扩张,组件价格快速下降。而贸易壁垒阻碍组件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市场供需偏紧,2024年1月美国组件价格是中国组件的2倍以上。短期内美国供应链缺口问题难解,加征关税或导致国内组件价格更高,产业布局压力更大。 2023年8月美国颁布的新规下,组件中银浆、铝框架、玻璃、背板、EVA片、接线盒等关键辅材中至少四种为非中国制造,可以豁免双反关税。中国企业此前已经在东南亚进行了产业布局的重大升级,绝大部分东南亚进口产品预计可顺利规避关税限制。 此外美国对光伏产业链双反力度逐步加码,促使隆基、晶科及晶澳等产业龙头企业在美国加快布局组件产能,同时在IRA政策影响下,TCL中环则通过以技术入股方式与美国Max eon企业合作。 3美国新增光伏装机用硅需求测算 3.1美国新增光伏装机预测 美国能源部根据研究表示,美国国内制造组件年产量有望在两年内达到10GW,三年内达到15GW,五年内达到25GW,至2030年光伏组件年产量达到50GW,美国光伏产业协会发布实现2030年新增装机达到50GW目标的路线图。 根据Wood Mackenzie对终端分项的预测,对于居民端来说,2024年由于持续高融资成本的连锁反应,28个州的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均出现下降。随着政策端逐步发力后零售费率将开始上升,2025年起居民端新增装机将迎来复苏,并在未来五年内维持10%增速。 商业端前景基本保持不变,2024年维持着新增装机年增长率14%。随着加州NEM 2.0项目上线,政策下大于1MW的新项目必须满足足够要求才有资格获得全额税收抵免,开发商可能2023年1月生效之前就要致力于建设大部分输电线。由于输电线建设、工资和劳动力相对饱和,预计2025-2027年新增装机相比2024年略有减少。随着开发商重心转向新兴市场,特别在美国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将极大地促进商业端光伏发展,2028年以后商用端新增装机有望以15%的速度增长。 对于社区端来说,由于加州最近的政策更新,以及2024年5月CPUC修改了此前支持公用事业并反对广泛支持的净值计费关税(NVBT)提案,导致Wood Mackenzie对未来预测进行了大幅下调,预计到2026年社区端市场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然后在2029年之前平均收缩11%。 对于公用事业端来说,2024-2029年将有184GW的新公用事业规模太阳能并网,但2025年劳动力、高压设备的可用性以及许可和互连方面等问题将限制公用事业规模的增长。2026年以后公用事业采购、企业清洁能源目标和国家规定的目标继续推动公用事业规模行业的强劲需求,维持平均每年30 GW的建设。 3.2新增光伏装机用硅测算 在美国政策带动下,光伏需求有较强的增长空间。假定美国2030年可以实现新增装机达到50GW这一目标,其他假设条件如下: 1、 给定新增装机与组件容配比为1.2; 2、 根据硅片大尺寸和轻薄化发展路线,自2020年多晶硅单耗量由3 g/w起逐年递减; 3、 给定平均生产1g多晶硅的工业硅消耗量1.3g; 根据目标倒推测算其未来新增光伏装机用硅需求为: 乐观条件下,2030年美国新增装机对多晶硅需求约为12万吨,核算工业硅用量15.6万吨。 根据索比光伏网消息,近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了一项高达7100万美元的投资计划,用于研发与示范项目,以扩大美国光伏供应链中制造商的规模和产能。选定项目包括关键设备的升级、硅棒和硅片的制造,以及多晶硅和薄膜光伏电池的生产等关键领域。 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技术相比,薄膜光伏技术(例如碲化镉和钙钛矿光伏电池)具有潜在的优势,例如更低的能源密集型制造、更低的制造成本、更简单的供应链和更高的生命周期能量产量,因此对于光伏电池中硅用量存在潜在替换。 中性条件下,2030年美国新增装机对多晶硅需求约为4.8万吨,核算工业硅用量6.3万吨。 4总结及展望 虽然美国当前实施内外双向政策,致力于在国内能形成完备和充裕的供应链。但从光伏组件制造商实际产能来看,美国在光伏产业中多依赖于进口,且上下游之间产能布局当前仍存在明显供应链缺口,上游产能布局偏少,在电池到组件这一环节缺口有持续增加的压力。 美国选择加征关税将形成一定贸易壁垒,进一步阻碍组件进入美国市场。但由于中国企业此前已经在东南亚进行了产业布局的重大升级,绝大部分东南亚进口产品预计可顺利规避关税限制。此外国内产业龙头企业在美国加快布局组件产能,以及与当地企业形成合作,因此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相对有限,或导致美国国内组件价格更高。在美国2030年新增装机达到50GW大目标下,将对整体产业布局带来更高的难度。 往 期 回 顾 光期研究: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一)锂电篇 光期研究:美国新能源行业系列专题(二)光伏篇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期货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期货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期货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期货研究”、与光大期货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期货研究所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尽管本订阅号所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于发布之时从我们认为可靠的渠道获得,但我公司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其中的资料、意见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期货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发布的完整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光大期货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期货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期货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