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金融债月报 | TLAC非资本债券亮相 银行息差创历史新低

金融债月报 | TLAC非资本债券亮相 银行息差创历史新低

作者:微信公众号【东方金诚】/ 发布时间:2024-07-2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方金诚《金融债月报 | TLAC非资本债券亮相 银行息差创历史新低》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要观点 金融数据点评:6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居民及企业新增贷款收缩,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背景下,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持续减弱,使得当期存款同比少增; 银行业:一季度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息差水平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 证券业:两市日均成交金额环比下滑,市场情绪持续回落,股权融资规模环比收缩,债券融资环比略增,政策引导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保险业:4月-5月寿险保费增长较快,车险延续缓慢增长,健康险销售回暖,权益市场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财务投资收益率承压; 金融债发行: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旺盛,国有大行TLAC非资本补充债券亮相;资金面整体宽松,金融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 金融债市场展望:预计未来资金面仍将维持均衡宽松,由于信贷投放和政府债发行节奏整体偏缓,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望减轻,但对资本补充的需求依然旺盛。 具体内容如下 1. 监管政策跟踪 金融政策多维度发力,助推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于6月25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例会指出“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同时,强调“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首先,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整体上延续回升向好势头,背后是前期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需韧性较强,同时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和投资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不过,以房地产投资下滑、居民消费偏弱为代表,二季度宏观经济“供强需弱”特征仍较为明显,并突出体现在物价水平整体偏低等方面。背后是在楼市持续低迷、疫情疤痕效应等影响下,当前市场预期依然偏弱。 2. 金融数据点评 6月社融同比大幅少增,居民及企业新增贷款收缩,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背景下,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减弱,使得当月存款同比少增 5月社会融资增加2.07亿元,同比多增5132亿元,主要贡献来自政府债券。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分部门看,5月居民贷款增加757亿元,同比少增2915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514亿,同比少增1170亿,主要系房地产景气度修复偏弱,叠加居民提前偿还房贷意愿较强影响;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43亿元,同比少增1745亿元,居民消费信心未明显改善。5月企业贷款增加7400亿元,同比少增1158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少增2698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减少1200亿元,同比多减155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72亿元,同比多增3152亿元,为信贷的主要支撑项。 6月社会融资增量3.3万亿元,同比少增9266亿元,政府债净融资达到8487亿元,同比多增3116亿元,对社融增长支撑作用明显。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3万亿元,同比少增9200亿元。分部门看,6月居民贷款增加5709亿元,同比少增3930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3202亿元,同比少增1428亿元,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居民购房需求尚未明显回暖;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471亿元,同比少增2443亿元,或与消费持续走弱、提前还贷等因素有关。6月企业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少增6503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9700亿元,同比少增6233亿元,主要受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叠加房地产投资延续下滑影响;企业短期贷款增加6700亿元,同比少增749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93亿元,同比少减428亿元。5月、6月LPR均延续前月水平,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0%。 负债端来看,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68万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200亿元,同比少增1164亿元,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居民存款倾向于向理财、国债等转化。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多减6607亿元,企业存款增长仍较乏力。财政存款增加7633亿元,同比多增5264亿元,或与政府债发行带动临时资金沉淀有关;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6万亿元,同比多增8379亿元。6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46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少增5536亿元,或与季末银行存款向理财产品转化有关。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万亿元,同比少增10601亿元,主要因实体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导致派生存款减少,以及房地产销售低迷,居民存款难以向房企活期存款转化。财政存款减少8193亿元,同比少减2303亿元,财政支出节奏相对均衡;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800亿元,同比少减1520亿元。 3.行业动态 3.1银行业 银行业一季度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息差水平持续收窄至历史低位,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 银行业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维持平稳态势。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与年初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较年初环比下降2bp至2.18%。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均较年初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城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分别上升0.03个、0.16个和0.08个百分点。从拨备水平来看,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204.54%。流动性方面,银行业流动性充足水平保持稳健,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50.84%,较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8.88%,较年初提升0.78个百分点。 盈利及资本充足性方面,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较年初环比收窄15bp至1.54%,其中除民营银行净息差同比上升21bp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净息差同比分别下降22bp、21bp、18bp、14bp、19bp。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723亿元,同比增长0.66%,其中农商行、外资银行净利润增长明显,同比分别增长15.59%、32.31%;民营银行、城商行、股份行增幅偏小,同比增长5.72%、4.08%、1.17%,国有大行净利润同比下降4.57%,系净息差下降较快所致;同期,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和平均资产利润率分别为9.57%和0.74%。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环比分别上升23bp、23bp和37bp至10.77%、12.35%和15.43%。其中,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和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环比分别上升75bp、10bp、32bp、48bp和27bp至18.31%、13.53%、12.63%、12.70%和19.85%;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环比下降17bp至12.46%。上述变化主要由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环比降幅明显,除扩表速度稳中有降外,或主要受益“资本新规”落地正面影响。未来,随着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计信贷投放力度较大的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需求将上升。 3.2证券业 5月、6月两市日均成交金额环比下滑,市场情绪持续回落,股权融资规模环比收缩,债券融资环比略增,政策引导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5月沪、深两市月度股票成交总额为16.95万亿元,日均股票成交额为8476亿元,环比下降7.49%。截至5月31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41万亿元,环比增长8.49%。股权融资方面,5月股权融资合计募集家数12家,募集合计216.87亿元,环比下降17.08%。其中IPO融资规模8.6亿元,环比下降68.19%;增发融资规模64亿元,环比下降63.8%。债权融资方面,5月债券总发行规模为7.0万亿元,环比增长1.34%。自营业务方面,5月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单月涨跌幅分别为-0.58%和-2.87%,中证全债指数单月涨跌幅为0.35%。 6月沪、深两市月度股票成交总额为13.73万亿元,日均股票成交额为7226亿元,环比下降14.75%。截至6月28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37万亿元,环比下降0.45%。股权融资方面,6月股权融资合计募集家数13家,募集合计144.67亿元,环比下降33.29%。其中IPO融资规模53亿元,环比增长516.88%;增发融资规模71.58亿元,环比增长12.44%。债权融资方面,6月债券总发行规模为7.06万亿元,环比增长0.91%。自营业务方面,6月主要权益指数延续走弱,固收指数上涨。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单月涨跌幅分别为-3.87%和-6.74%,中证全债指数单月涨跌幅为0.99%。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条”),IPO暂缓背景下,“科创板八条”明确优先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畅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渠道,引导券商进一步发挥支持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服务功能。 3.3保险业 4月、5月寿险保费增长较快,车险延续缓慢增长,健康险销售回暖,权益市场下行背景下,保险公司财务投资收益率承压 4月保险行业单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839,同比增长7.36%。分险种来看,4月财产险原保费收入为1083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车险原保费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50%,同比增速环比下降0.50个百分点,或受新车销量下滑以及车均保费减少影响。4月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为2756亿元,同比增长9.71%,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为1908亿元,同比增长13.99%,同比增速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主要受2023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为632亿元,同比增长0.13%。 5月保险行业单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同比增长10.10%。分险种看,5月财产险保费收入为1102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车险原保费收入719亿元,同比增长3.33%,延续缓慢增长。5月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为3005亿元,同比增长12.76%,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为2155亿元,同比增长15.57%;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为666亿元,同比增长6.6%。 赔付支出方面,4月保险行业当月赔付支出1676亿元,同比增长28.40%;5月保险行业当月赔付支出为1578亿元,同比增长13.99%;4月、5月赔付支出/原保费收入比分别为43.64%、38.43%,同比增加1.31个百分点、下降5.21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8%,主要得益于新单增长带动稳定现金流增加。同期末,保险公司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占比分别为9.52%、46.82%、12.26%和8.53%。2024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4%,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36%,同比提升2.12个百分点。 4.金融债市场回顾 4.1一级市场发行量 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旺盛,国有大行TLAC非资本补充债券亮相 5月、6月金融债发行只数分别为81只、91只,发行规模分别为4079亿元和3451.20亿元。金融债净融资额仍呈现净融入状态,但受到期偿还量差异净融资额波动较大,5月、6月金融债净融资额分别为2862亿元和725.70亿元。 5月-6月,商业银行累计发行65只债券,规模合计5289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债合计发行34只、3363亿元,包括11只、580亿元小微债,3只、100亿元绿色专项债,2只、28亿元三农债,发行主体以各地大型城农商行为主。其中,首都银行(中国)为菲律宾首都银行在华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于6月发行首单金融债券。5月-6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旺盛,合计发行34只、3363亿元,主要系国有大行TLAC债券发行、城农商行资本补充需求上升影响。其中包含21只、793亿元二级资本债,9只1770亿元永续债;4只800亿元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TLAC债券),发行主体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定向用于提升发行人总损失吸收能力。未来,考虑到国有大行TLAC达标要求以及各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的上升,相关TLAC非资本债券以及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将维持高位。 5月-6月,证券公司累计发行债券82只、1566.2亿元,其中5月受节假日因素发行量有所收缩,6月发行量整体回升。其中,证券公司债合计发行39只、895亿元,包含9只、180亿元次级债,证券公司资本补充需求亦上升;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合计发行43只、671.2亿元。 5月-6月,保险公司合计发行5只、215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其它金融机构债合计发行21只、460亿元,包含金租债10只、215亿元、消费金融债5只、85亿元、汽车债5只、60亿元,金租公司和消金公司金融债发行较为活跃。 5月-6月,金融债发行主体仍以高等级金融机构为主,主体AAA级债券发行占比分别为96.2%和96.7%。 4.2发行利率及利差分析 资金面整体宽松,金融债发行利率持续走低,信用利差受部分主体扰动但整体波动不大 5月资金面时点性因素扰动较多,整体偏宽松;6月上半月资金面维持均衡偏松,下半月随着季末税期和半年末考核来临,资金面出现明显收敛,整体维持宽松。5月-6月金融债发行利率维持低位,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33%和2.29%;商业银行及证券公司整体信用利差波动不大,其中6月AAA级商业银行次级债信用利差交4月上升3.16个百分点,主要系部分弱资质主体发行所致。 5月-6月,受禁止“手工补息”政策等影响,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上升,叠加季末临近考核压力上升,5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达历史高峰。发行利率方面,随着银行中长期负债成本持续下降,各期限品种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呈现下行趋势,6月各类银行同业存单平均发行利率均跌破2%。 4.3二级市场 金融债交易活跃度小幅回落,商业银行次级债配置上升 5月-6月,金融债成交额分别为2.07万亿元和1.91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次级债交易占比最高分别为59.55%和62.54%。 4.4金融债兑付情况 金融债总偿还量有所上升,2024年面临一定集中偿还压力 5月-6月,金融债到期偿还量分别为1217亿元和2725.5亿元,其中回售1只、赎回6只。2024年7月金融债总偿还量为2546亿元。同时,2024年下半年仍将有12家银行永续债面临赎回,合计规模约4496亿元。 4. 主体级别(含展望)调整 总结 央行在二季度例会上再次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预计未来资金面仍将维持均衡宽松。由于信贷投放和政府债发行节奏整体偏缓,预计三季度商业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望减轻,各类金融机构对资本补充的需求依然旺盛。 [1]本文金融债包含商业银行债、商业银行次级债、保险公司债、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其它金融机构债,不含政策银行债。 本文作者 | 金融业务部 李倩 张琳琳 张兰兰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审核:金融业务部 编辑:HX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