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 | 通信:电信运营商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 | 通信:电信运营商如何布局新质生产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电信运营商系列专题:关注运营商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 我们认为,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有望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一方面,低空经济、车路云、卫星互联网、AI智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底层通信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建国家队,天然承担着担纲产业链链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C端、B端客户基本盘,能够广泛触及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挖掘AI等新质生产力的潜在需求市场及潜在价值变现方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将打开新的产业数字化业务增长点,加速向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基于此,建议关注运营商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布局情况。 点击小程序查看研报原文 核心观点 AI:智算规模持续扩张,大模型/应用迭代加速 三大运营商智算及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1)智算算力规模持续提升。2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算力及产业数字化资本开支指引分别达475/370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比达27.5%/38.5%,计划24年智算规模超17/21EFLOPS,并已多次开启大规模AI服务器集采工作。随着呼和浩特、临港等地运营商智算中心陆续交付上线,参考北美云厂商的经验,智算服务有望带动其云业务收入增长提速。2)九天、星辰、元景等运营商自研大模型正持续迭代出新,政务客服助手、工业智能质检等“AI+”应用对复杂业务场景的覆盖率提升,AI价值创造的商业闭环有望逐步形成。 低空经济:运营商推进5G-A升级,助力低空实现通感一体化 2024年为我国低空产业元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高规格定调,低空被视作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我们认为,未来的低空通信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满足飞行器的通信要求,还有望依靠“感知”能力对现有的飞行器监视体系作出有效补充,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网络的升级和电信运营商的配合。电信运营商作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之一,将通过5G-A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监控问题,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在深圳、合肥、南京等地建设多个5G-A通感一体示范区,未来在通信基础设施业务基础上,还将参与智能终端、云平台等产业环节,有望在低空万亿蓝海中持续挖掘产业价值。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提速,运营商受益于路、云、网建设 2024年1月五部委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工作,近期开始北京、武汉等地智能网联汽车建设项目密集启动,完整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出炉,产业落地提速。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由车、路、云、网及相关支撑平台构成。我们认为运营商能够凭借在物联网、MEC、云、大数据及5G专网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以往在车联网先导示范区的5G组网及云平台建设经验,持续参与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及通信网的建设。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市场规模可达4174/218亿元,2025-2030E增速分别为80%/57%。 行业动态:5月行业增长平稳,网络与智算建设齐头并进 回顾近期行业动态,我们看到:1)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38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和48.2%,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运营商算力集采持续推进。2024年7月5日中国电信发布15.6万台服务器招标集采公告,其中GPU服务器1.3万台。3)MWC 2024上,三大运营商集体展出多款垂直领域AI大模型。 风险提示:ARPU改善慢于预期;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竞争不断加剧。 正文 电信运营商如何受益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 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有望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自2023年9月以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旨在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电信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将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主因:1)一方面,低空经济、车路云、卫星互联网、AI智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底层通信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三大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建国家队,天然承担着担纲产业链链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2)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C端、B端客户基本盘,能够广泛触及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挖掘AI等新质生产力的潜在需求市场及潜在价值变现方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将打开新的产业数字化业务增长点,加速向科技创新企业转型。 AI:行业竞赛热度不减,算力/模型迭代加速 数据、网络、算力齐备,三大运营商拥有良好的智算与大模型发展基础。数据方面,三大运营商在手数据资源丰富,类型广泛,且已经沉淀了完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大模型训练打下基础。网络方面,相较于传统云计算中心,新型智算中心在高速无损网络、异构资源池化、高效节能等方面对算力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大运营商针对性的推动算力网络升级,在算力原生、存算一体、全调度以太网、算力路由等关键性技术上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夯实竞争优势。算力方面,近三年来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和算力服务提供商,在智算领域布局亦十分领先。 智算规模持续提升,有望成为云收入增长新引擎 2024年以来,三大运营商智算领域的能力及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 1)智算算力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进一步向算力倾斜,AI服务器集采持续推进。据公司2023年年报业绩会材料,202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算力资本开支指引分别为475/180亿元,二者合计算力领域资本开支达到655亿元。从各公司招投标官网上我们也观察到,2023年以来,三家运营商陆续推进AI服务器的集采工作,累计采购训练及推理类AI服务器规模超3万台,智算算力规模相应得到快速提升,其中,中国移动计划2024年智算规模超17EFLOPS,中国电信计划到2024年智算规模超21EFLOPS,中国联通亦持续强化智算领域布局。 2)智算中心陆续上线,成为云业务收入增长新引擎。ChatGPT、Sora陆续问世后,智算算力对于AI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三大运营商率先布局,在全国范围内规划智算中心节点建设。具体而言,中国移动2023年已启动呼和浩特超大规模单体智算中心和11省12个智算中心区域节点的建设,目前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已投入运营,部署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中国电信规划并建设全国“2+3+7+X”公共智算云池,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建设两大万卡智算集群,其中天翼云上海临港产万卡算力池已于今年3月启用,部署智算资源达1.5万卡;中国联通提出“1+N+X”智算能力体系,包括建设1个超大规模的单体智算中心、N个智算训推一体枢纽和属地化的X个智算推理节点。 我们认为未来智算有望为运营商的云业务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北美市场中,AI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微软、谷歌1Q24云业务表现超预期:1)微软智能云:FY3Q24 收入同比增长 21%至 267 亿美元(超过彭博预期与公司此前指引的262 亿美元);2)受益于AI的贡献不断增加,谷歌云收入96 亿美元(超过彭博此前预期的 94 亿美元),同增 28%,3)2024年4月,CoreWeave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略官Brannin McBee在接受《This Week in Starups》栏目采访时表示,公司到2024年底的所有算力均已经售罄。由此可见,AI浪潮下,智算已成为云计算厂商的新收入增长引擎和竞争焦点,国内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及天翼云等运营商也纷纷上线GPU云服务器租赁服务,随着国内AI大模型持续发展,训练、推理等需求提升,智算对运营商云业务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AI大模型迭代出新,赋能千行百业 三大运营商AI大模型迭代出新,在各行业推行落地。大模型及应用层面,三大运营商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拥有良好的政企客户基础,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征,推动医疗、教育、制造、能源等行业AI应用及AI大模型落地。 低空经济:5G-A时代到来,通感一体助力低空腾飞 电信运营商作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之一,将通过5G-A技术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监控的问题,从而实现通感一体化,在低空经济产业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认为,未来的低空通信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满足飞行器的基本通信要求,还有望依靠“感知”能力对现有的飞行器监视体系作出有效补充。当前我国正逐步从5G升级为5G-A,包含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能力,保证监管对飞行器“看得见”、“呼得到”。中国移动《低空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白皮书》(2023)提到“发挥5G及5G-A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优势,构建通感算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具体来讲:1)通信:通过通信技术广覆盖的优势实现与无人机实时双向通信;2)感知:利用探测感知技术获取无人机的位置、行为、轨迹、环境等信息;3)计算:充分发挥算网融合能力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 我们认为,5G-A通感一体有望取代ADS-B等传统监视技术。根据《ADS-B技术在低空空域安全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陈晓等,2022),ADS-B设备一套需要10-40万美元,相比来说,根据亿航官网,亿航的EH216-S在中国的官方定价仅为239万人民币,若搭载ADS-B系统,可能导致飞行器成本显著增加。而5G-A可以通过对原有的5G基站进行改造和升级,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低空空域的有效监视,未来有望取代ADS-B的角色。 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在全国多地建立5G-A通感一体示范区,通过5G-A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及轨迹监控问题,以重点地市为例: 1)深圳:5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在深圳人才公园内完成5G-A通感一体低空场景能力验证测试,成功验证了多站协同下的无人机连续轨迹跟踪、美团无人机航线感知等用例。同一时段中国电信最大规模密集城区5G-A低空通感网络在深圳落地,完成低空物流、安防、航路保证等各项验证。中国联通携手中兴通讯在深圳宝安欢乐港湾开展5G-A低空通感验证,通过5G-A通感一体化基站实现载人航空器轨迹感知,感知精度达到业界领先标准; 2)合肥:3月中国移动在合肥骆岗公园建成了省内收个5G-A通感一体低空开放合作示范区,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对城市低空300米以下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此外在本次5G通感数据处理上安徽移动实现了自研云平台的首次应用; 3)南京:4月中国电信联合中兴通讯在南京滨江经济开发区完成5G-A业界最大规模低空通感一体化组网验证,10个5G-A自发自收通感一体化基站多站协同,实现无人机跨小区、跨基站的飞行轨迹连续跟踪上报。 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将在通信基础设施业务基础上,未来持续向智能终端、云平台等产业环节进行渗透。如中国移动已开发哈勃一号(5G网联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及中移凌云平台(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前者可实现无人机图传、数传、飞控的上下行数据传输,后者将满足无人机监管要求并提供设备维护、资源调度、空域申请等能力。 随着电信运营商在低空经济万亿蓝海中持续挖掘产业价值,相关通信基础设施业务、云业务、大数据业务、终端业务收入有望增厚。根据赛迪顾问(2024年3月)数据,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2023-2026年CAGR为28.1%。 我们观察到,三大运营商皆已着手打造低空智联网助力低空经济发展。MWC 2024期间,三大运营商皆展示了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及布局。具体而言,中国移动在展会中发布了低空智联网“1115”技术创新成果,包括业界首个低空智联网技术报告及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中试平台,该平台为业界规模最大的4.9GHz+毫米波通感一体试验网,中国移动在现场展示了多个精品案例,如飞行监管、应急通信、医疗急救等;中国电信除展示其物流无人机外,还开发出低空智联网,将其全域覆盖的4G、5G无线网络资源与算网数智技术融合,形成通信、感知、智算一体化的智能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可以满足低空经济场景下各类飞行器高密度、高频次的作业需求;同时,中国联通展示了“端网业智安”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平台可以为无人机飞行提供稳定的信号传输,解决传统无人机飞控距离短、传输质量差、空域管理及数据安全等问题。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化落地提速,三大运营商有望参与网、路、云建设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发展提速,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为项目建设必选项 近期北京、武汉等地智能网联汽车建设项目密集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加速。2024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速,多个重大项目密集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逐渐落地。5月31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显示,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项目投资额为99.4亿元,涵盖通州区、顺义区等共2324平方公里内的约6050个道路路口,同时还包括双智专网网络中心的建设和改造。此外,湖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最新信息显示,武汉市的“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已获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为170亿,并计划于2024年6月开工。 我们认为顶层政策推动下,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有望“由点及面”,在区域级、省市级范围内推广,产业生态逐步构建。近年来,美欧日韩等各国相继在智能网联领域发布战略规划,鼓励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例如,2023年10月,美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加速部署V2X计划草案》,提出到2026年,20%的国家公路系统将完成V2X部署,75个大都市中有25%的信号交叉口支持V2X,长期到2034年,75个大都市中有85%的信号交叉口支持V2X,全国75%的路口部署C-V2X设备,50个州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在此趋势下,我国亦相继出台一系列车联网领域政策及试点计划,持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形成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标准。 车路云一体化以车联网作为前身,我国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车联网先导、示范项目。根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和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过3.2万公里,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达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2024年7月3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南京、苏州、成都等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 从产业构成来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由网联车、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相关支撑平台、通信网五大部分组成:1)网联车广义上看是网联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是动态交通数据的核心数据源;2)路侧基础设施包括路侧感知设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路侧单元(RSU)、交通信息化设备(信号灯等)和路侧计算单元(MEC);3)云控平台包括云控基础平台和云控应用平台;4)相关支撑平台为云控基础平台提供其所需的交通相关信息,包括高精度地图、卫星导航定位、气象预警信息等;5)通信网主要包括C-V2X网络(包含5G)、光承载网、卫星通信及其他专有网络。 车路云产业可达万亿空间,其中路侧/云端增长潜力较大。车路云一体化作为系统工程,可辐射带动智能网联车整机及终端、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基础支撑等板块多个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编著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2024年2月)》中的预测,在中性预期情景下,2025年/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产业总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25825亿元,2025E-2030E产值CAGR为28.8%。其中,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与云控平台两大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到2030年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及云控平台两大产业产值有望增长至4174亿元/218亿元,2025E-2030E CAGR分别为79.7%/56.8%。 三大运营商有望参与路、云、网建设,技术及项目经验积累充分 三大运营商作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力军,有望参与到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通信网等多个环节的建设中,具体而言: 1)路侧基础设施方面,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平台之间实时通信,从而为未来高级别无人驾驶提供基础,而这一愿景的实现离不开运营商网络升级赋能。车路云系统需要高效、低延时、高可靠性的网络基础设施,以满足其高移动性、业务类型多、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特点。据信通院,车路云对网络建设的要求包括端到端网络保障、低延时、高可靠保障、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方面。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终端及MEC边缘计算节点方面有较深的积累,未来有望持续受益路侧基础设施建设。 2)云平台方面,据信通院2023年12月21日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车联网云平台将采用“边缘-区域-中心”多层级协同部署的架构,边缘平台提供路段级微观实时型边缘业务,处理辅助驾驶、交通参与者识别、紧急事件响应等任务;区域平台管理包括高精度地图、导航路径优化、交通流量预测等弱实时性任务;中心平台则负责OTA升级、重点车辆监控、全局监控、全面数据分析等非实时性中心任务。 电信运营商在过去车联网云平台建设中已有布局,未来有望将经验复用于各地市云控平台建设中。据IDC 2024年5月发布的《车路云协同平台市场洞察》,目前有国内三类主要的车路云平台服务商:a)云厂商及互联网厂商,依托自身在云基础设施、城市大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优势参与市场,例如腾讯参与襄阳车联网应用示范区、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天津西青国家车联网等重点项目;b)电信运营商,凭借扎实的网络服务基础,通过交通子公司将服务渗透至交通行业,例如联通智网科技参与博鳌东屿岛车联网项目、宜宾三江新区车路协同、崖州科技城5G车路协同项目;c)车路云协同垂直领域服务商,提供车端、路端、云端综合建设解决方案,例如蘑菇车联提供蘑菇云控平台Zion等。 3)通信网方面,运营商过往作为国家5G基建的主要承载方,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383.7万站,基础禀赋优异。为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网络全覆盖及信息实时交互,在C-V2X直连通信网络(车与车、车与路)的建设基础上,未来5G蜂窝网络作为通信网的重要组成,应进一步提升覆盖面并优化体验,满足云控基础平台向车辆远程信息服务的时延与可靠性要求,必要时可探索构建5G车联网专网。 关键数据跟踪:行业延续高质量发展,5月用户数增长平稳 用户:移动/固网用户数增长趋势平稳,5G渗透率持续提升 2024年6月20日,三大运营商公布其2024年5月关键运营数据,整体而言,5月移动、固网用户数增长趋势平稳。其中,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增长至9.98亿户,同比净增1533万户,环比净增108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增长至3.08亿户,同比净增2308万户,环比净增112万户。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增长至4.15亿户,同比净增1426万户,环比净增193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增长至1.92亿户,同比净增719万户,环比净增54万户。中国联通的大联接用户数增长至10.53亿户,同比净增135万户,环比净增12万户。 收入:国内电信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其中,移动用户流量收入小幅下滑,固网宽带业务保持平稳增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具体而言,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387亿元,同比增长3.7%;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2717亿元,同比下降1.9%;固网宽带业务收入1126亿元,同比增长5.9%;新兴业务完成业务收入1851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和48.2%,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4%。 估值水平:国内电信运营商EV/EBITDA估值仍低于全球平均 在基本面提速向上、国央企重估、数字中国政策等因素共同促进下,电信运营商估值逐步得到修复,但从EV/EBITDA估值来看仍未达到全球运营商平均水平。 行业动态:5G-A与智算中心建设齐头并进,加速技术创新 算力侧:聚焦大模型与智算中心建设,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 2024年6月26-28日,MWC 2024大会上,三大运营商集体展出多款垂直领域AI大模型。会上,中国移动展示了多款垂直大模型,并宣布未来将大力推进“AI+原生应用”,推出医疗、教育、娱乐等方向的AI智能体,同时构建涵盖智能算力、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行业大模型、产品应用的AI+DICT服务体系;中国联通携“1+1+M”元景大模型体系亮相,元景大模型MaaS平台拥有模型库、工具箱、原生应用商店三大板块,目前已服务于政务、城市治理、文创等领域;中国电信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构建“1+N+M”星辰大模型体系,面向政务、教育、交通等垂直领域发布12个行业大模型,在基层治理、智能客服、智慧城市等场景中已赋能超过600个项目。 2024年5月24日,在福州召开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算力已成为新基础能源,呈现多元、智能、安全、绿色等趋势。杨杰强调,算力是继煤炭、石油和电力之后的“三次能源”,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算力网络,优化智算中心和边缘节点布局,目标实现17EFLOPS(FP16)规模,推动算力成为社会级服务。 在2024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政务AI+论坛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栾晓维介绍,中国电信智算规模超过13EFLOPS,已在上海、北京建设万卡规模智算资源池。天翼云全面升级为智能云,构建全栈大模型智算服务体系,布局“2+4+31+X”全国资源,提供高速泛在的算力。2024年,中国电信计划在云和算力相关领域投资180亿元,提升智算能力超10EFLOPS,达到21EFLOPS以上。 2024年5月16日,上海移动召开“智算引领 创新提质”世界电信日发布会,科创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移动智慧和品牌力量。会上,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深度融入首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积极响应北京市的算力走廊规划,加快构建“1+1+X”的智算布局,旨在构建南北双核智算节点,并灵活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形成高效协同的算力服务网络。这一布局不仅加速了京津冀区域算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还通过南北两大智算平台——北部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与南部的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以及遍布的边缘节点,实现了京内1毫秒、环京2毫秒、京津冀3毫秒响应的算力服务圈,为区域内的近场算力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中国电信京津冀智算中心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云智一体、算网一体、训推一体的国产先进液冷智算中心在京津冀地区进一步落地。 网络侧:5G-A标准正式冻结,新型传输技术突破助力网络升级 2024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3GPP RAN第104次会议上,3GPP Release 18标准正式宣布冻结。这标志着5G-A技术的第一个版本诞生,为5G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奠定基础。R18标准历时3年,包含上行超级MIMO、双工演进、灵活上行频谱接入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网络性能。5G-A被认为是5G与6G之间的关键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5G-A将带来带宽提升及更强的适配性、轻量化和智能化特性,成为5G技术创新的重点。此前,3GPP已成功冻结了R15、R16和R17三个版本,分别奠定了5G技术基础、优化物联网和车联网、提升网络能效和智能化。 2024年6 月 6 日,中国移动在广东深圳 — 东莞开通首个 800G 空芯光纤传输技术试验网。本次试验由中国移动联合国内光纤光缆、设备厂商共同完成,验证了反谐振空芯光纤在真实环境中受牵拉、挤压、水汽、户外熔接等多种条件影响下的性能,在 20km 链路上实现了空芯-空芯光纤熔接损耗低至 0.05dB、空芯 — 实芯连接小于 0.3dB 和铺设后光缆损耗每公里 0.6dB 等多项核心技术指标,均达“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移动后续将进一步围绕空芯光纤降损和面向规模制备的光纤结构设计,采用超 800G 传输系统与光纤设计协同研发的模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验证,加速推动反谐振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发展。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代表作为报告人,在ITU-T SG11全会牵头完成Q.3648《基于数据通道的IMS信令架构》标准项目结项。面向5G-A网络演进,中国移动提出了VoNR+网络架构,首创性地将数据通道(Data Channel)技术与IMS网络相结合,构建了交互式网络能力底座,成为5G新通话的根技术。Q.3648是ITU-T首个VoNR+标准项目,为促进5G新通话(VoNR+)关键技术的全球统一化和产品能力出海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次结项标志着5G新通话(VoNR+)已形成面向业务场景、网络架构、信令接口、协议交互等关键领域的全维度布局,有效助力中国移动5G新通话智能翻译、趣味通话、点亮屏幕等业务的规模商用。 招投标:算力开支仍将高速增长,多点开花稳中有进 2024年7月5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服务器(2024-2025年)集中采购项目》集中资格预审公告。共13个标包,采购共计156000 台服务器。其中,通用型服务器44405台,GPU 服务器 13135 台,ARM服务器69563台,C86服务器13627台,混合型服务器13370台,均衡型服务器1900台。 2024 年 7 月 4 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超万卡国产化智算中心工程项目》获批复。工程总体建设规模涉及设备 5400 多台,其中智算服务器 2304 台;网络光纤线缆 8 万多根,采用国际先进 RDMA 技术的 ROCE 组网,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方式,构建极速算力能力。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移动官网公示了2024年PC服务器产品集中采购项目的20个标包中标结果,总金额约162亿元(不含税),涉及18家中标公司。其中,中兴通讯中标最多,共11个标包;新华三和昆仑技术各中标6个标包;四川虹信中标5个标包。中兴通讯、新华三和超聚变成为本轮集采的主要赢家。 2024年5月28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2024年至2025年5G无线主设备采购公告,计划采购48万站5G基站。此次采购主要用于5G网络扩容,包括2.6GHz/4.9GHz自建基站374829站和700MHz共建共享基站105171站。除基站设备外,中国移动2024年还启动了多个规模大的服务器集采项目。今年4月,中国移动启动史诗级AI服务器集采,总规模达8054台,总金额约191.04亿元(不含税),为行业最大一次集采。2024年PC服务器产品集采项目总金额约164.88亿元(不含税)。2024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指引为1730亿元,尽管资金整体在向AI和算力倾斜,但5G网络开支仍有690亿元。中国移动计划在全国超300个城市商用5G-A网络,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规模。 2024年4月10日,中国电信发布公告称,中国电信2024年总部直接管理项目(核心网、物联网等专业)工程设计服务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标。公告显示,本次采购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电信2024-2025年移动IMS网络扩容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5G增强通话能力建设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物联网骨干节点扩容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5G 2B核心网南京、广州节点扩容改造工程等十九个工程设计及技术服务。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移动公示了2024年至2025年新型智算中心集采项目采购包1的中标结果。采购包2由于采购失败,将重新招标。在上个月,中国移动启动了此次集采,总规模达到8054台,其中包括7994台人工智能服务器及配套产品和60台白盒交换机,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智能服务器集采。此前,中国移动还发布了2023-2024年新型智算中心(试验网)集采项目,12个标包对应的AI训练服务器采购量总计达到2454台(1-11标包集采1204台,12标包集采1250台)。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发布了两则公告,启动了2024-2025年自有品牌智能摄像头类产品和企宽网通产品ODM短名单资格预审,采购总规模达1200万台,总预算约为20亿元(含税)。其中,智能摄像头类产品ODM旨在为中国移动提供规模化的自有品牌摄像头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服务,采购总量为800万台;企宽网通产品ODM则为中国移动提供面向政企市场的融合网关、企业网关、FTR-B、路由、组网和安全类产品的研发及制造服务,采购总量为400万台(非承诺量)。 风险提示 1)ARPU改善慢于预期。若运营商ARPU提升慢于预期,移动业务收入增长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利润增长。 2)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若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公司的现金流以及股息支付前景可能受到影响。 3)竞争不断加剧。若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移动业务ARPU可能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 相关研报 研报:《运营商双月报:向新求质,蓄力新篇》2024年7月10日 王兴 分析师 S0570523070003 | BUC499 高名垚 分析师 S0570523080006 | BUP971 王珂 联系人 S0570122080148 陈越兮 联系人 S0570123070042 唐攀尧 联系人 S0570124040002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电信运营商系列专题:关注运营商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 我们认为,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有望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一方面,低空经济、车路云、卫星互联网、AI智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底层通信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建国家队,天然承担着担纲产业链链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C端、B端客户基本盘,能够广泛触及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挖掘AI等新质生产力的潜在需求市场及潜在价值变现方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将打开新的产业数字化业务增长点,加速向科技创新企业转型。基于此,建议关注运营商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布局情况。 点击小程序查看研报原文 核心观点 AI:智算规模持续扩张,大模型/应用迭代加速 三大运营商智算及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1)智算算力规模持续提升。2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算力及产业数字化资本开支指引分别达475/370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比达27.5%/38.5%,计划24年智算规模超17/21EFLOPS,并已多次开启大规模AI服务器集采工作。随着呼和浩特、临港等地运营商智算中心陆续交付上线,参考北美云厂商的经验,智算服务有望带动其云业务收入增长提速。2)九天、星辰、元景等运营商自研大模型正持续迭代出新,政务客服助手、工业智能质检等“AI+”应用对复杂业务场景的覆盖率提升,AI价值创造的商业闭环有望逐步形成。 低空经济:运营商推进5G-A升级,助力低空实现通感一体化 2024年为我国低空产业元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高规格定调,低空被视作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我们认为,未来的低空通信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满足飞行器的通信要求,还有望依靠“感知”能力对现有的飞行器监视体系作出有效补充,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网络的升级和电信运营商的配合。电信运营商作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之一,将通过5G-A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监控问题,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在深圳、合肥、南京等地建设多个5G-A通感一体示范区,未来在通信基础设施业务基础上,还将参与智能终端、云平台等产业环节,有望在低空万亿蓝海中持续挖掘产业价值。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发展提速,运营商受益于路、云、网建设 2024年1月五部委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工作,近期开始北京、武汉等地智能网联汽车建设项目密集启动,完整首批试点城市名单出炉,产业落地提速。车路云一体化产业由车、路、云、网及相关支撑平台构成。我们认为运营商能够凭借在物联网、MEC、云、大数据及5G专网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以往在车联网先导示范区的5G组网及云平台建设经验,持续参与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及通信网的建设。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市场规模可达4174/218亿元,2025-2030E增速分别为80%/57%。 行业动态:5月行业增长平稳,网络与智算建设齐头并进 回顾近期行业动态,我们看到:1)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387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和48.2%,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运营商算力集采持续推进。2024年7月5日中国电信发布15.6万台服务器招标集采公告,其中GPU服务器1.3万台。3)MWC 2024上,三大运营商集体展出多款垂直领域AI大模型。 风险提示:ARPU改善慢于预期;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竞争不断加剧。 正文 电信运营商如何受益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 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有望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自2023年9月以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旨在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电信运营商作为科技央企标杆,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将受益于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主因:1)一方面,低空经济、车路云、卫星互联网、AI智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底层通信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三大运营商作为数字基建国家队,天然承担着担纲产业链链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2)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C端、B端客户基本盘,能够广泛触及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场景、挖掘AI等新质生产力的潜在需求市场及潜在价值变现方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将打开新的产业数字化业务增长点,加速向科技创新企业转型。 AI:行业竞赛热度不减,算力/模型迭代加速 数据、网络、算力齐备,三大运营商拥有良好的智算与大模型发展基础。数据方面,三大运营商在手数据资源丰富,类型广泛,且已经沉淀了完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大模型训练打下基础。网络方面,相较于传统云计算中心,新型智算中心在高速无损网络、异构资源池化、高效节能等方面对算力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大运营商针对性的推动算力网络升级,在算力原生、存算一体、全调度以太网、算力路由等关键性技术上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夯实竞争优势。算力方面,近三年来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和算力服务提供商,在智算领域布局亦十分领先。 智算规模持续提升,有望成为云收入增长新引擎 2024年以来,三大运营商智算领域的能力及竞争力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 1)智算算力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进一步向算力倾斜,AI服务器集采持续推进。据公司2023年年报业绩会材料,2024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算力资本开支指引分别为475/180亿元,二者合计算力领域资本开支达到655亿元。从各公司招投标官网上我们也观察到,2023年以来,三家运营商陆续推进AI服务器的集采工作,累计采购训练及推理类AI服务器规模超3万台,智算算力规模相应得到快速提升,其中,中国移动计划2024年智算规模超17EFLOPS,中国电信计划到2024年智算规模超21EFLOPS,中国联通亦持续强化智算领域布局。 2)智算中心陆续上线,成为云业务收入增长新引擎。ChatGPT、Sora陆续问世后,智算算力对于AI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三大运营商率先布局,在全国范围内规划智算中心节点建设。具体而言,中国移动2023年已启动呼和浩特超大规模单体智算中心和11省12个智算中心区域节点的建设,目前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已投入运营,部署约2万张AI加速卡,AI芯片国产化率超85%;中国电信规划并建设全国“2+3+7+X”公共智算云池,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建设两大万卡智算集群,其中天翼云上海临港产万卡算力池已于今年3月启用,部署智算资源达1.5万卡;中国联通提出“1+N+X”智算能力体系,包括建设1个超大规模的单体智算中心、N个智算训推一体枢纽和属地化的X个智算推理节点。 我们认为未来智算有望为运营商的云业务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北美市场中,AI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微软、谷歌1Q24云业务表现超预期:1)微软智能云:FY3Q24 收入同比增长 21%至 267 亿美元(超过彭博预期与公司此前指引的262 亿美元);2)受益于AI的贡献不断增加,谷歌云收入96 亿美元(超过彭博此前预期的 94 亿美元),同增 28%,3)2024年4月,CoreWeave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略官Brannin McBee在接受《This Week in Starups》栏目采访时表示,公司到2024年底的所有算力均已经售罄。由此可见,AI浪潮下,智算已成为云计算厂商的新收入增长引擎和竞争焦点,国内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及天翼云等运营商也纷纷上线GPU云服务器租赁服务,随着国内AI大模型持续发展,训练、推理等需求提升,智算对运营商云业务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AI大模型迭代出新,赋能千行百业 三大运营商AI大模型迭代出新,在各行业推行落地。大模型及应用层面,三大运营商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拥有良好的政企客户基础,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特征,推动医疗、教育、制造、能源等行业AI应用及AI大模型落地。 低空经济:5G-A时代到来,通感一体助力低空腾飞 电信运营商作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之一,将通过5G-A技术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监控的问题,从而实现通感一体化,在低空经济产业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认为,未来的低空通信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满足飞行器的基本通信要求,还有望依靠“感知”能力对现有的飞行器监视体系作出有效补充。当前我国正逐步从5G升级为5G-A,包含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能力,保证监管对飞行器“看得见”、“呼得到”。中国移动《低空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白皮书》(2023)提到“发挥5G及5G-A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优势,构建通感算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具体来讲:1)通信:通过通信技术广覆盖的优势实现与无人机实时双向通信;2)感知:利用探测感知技术获取无人机的位置、行为、轨迹、环境等信息;3)计算:充分发挥算网融合能力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 我们认为,5G-A通感一体有望取代ADS-B等传统监视技术。根据《ADS-B技术在低空空域安全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陈晓等,2022),ADS-B设备一套需要10-40万美元,相比来说,根据亿航官网,亿航的EH216-S在中国的官方定价仅为239万人民币,若搭载ADS-B系统,可能导致飞行器成本显著增加。而5G-A可以通过对原有的5G基站进行改造和升级,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低空空域的有效监视,未来有望取代ADS-B的角色。 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在全国多地建立5G-A通感一体示范区,通过5G-A解决低空通信和飞行路段及轨迹监控问题,以重点地市为例: 1)深圳:5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在深圳人才公园内完成5G-A通感一体低空场景能力验证测试,成功验证了多站协同下的无人机连续轨迹跟踪、美团无人机航线感知等用例。同一时段中国电信最大规模密集城区5G-A低空通感网络在深圳落地,完成低空物流、安防、航路保证等各项验证。中国联通携手中兴通讯在深圳宝安欢乐港湾开展5G-A低空通感验证,通过5G-A通感一体化基站实现载人航空器轨迹感知,感知精度达到业界领先标准; 2)合肥:3月中国移动在合肥骆岗公园建成了省内收个5G-A通感一体低空开放合作示范区,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对城市低空300米以下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此外在本次5G通感数据处理上安徽移动实现了自研云平台的首次应用; 3)南京:4月中国电信联合中兴通讯在南京滨江经济开发区完成5G-A业界最大规模低空通感一体化组网验证,10个5G-A自发自收通感一体化基站多站协同,实现无人机跨小区、跨基站的飞行轨迹连续跟踪上报。 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将在通信基础设施业务基础上,未来持续向智能终端、云平台等产业环节进行渗透。如中国移动已开发哈勃一号(5G网联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及中移凌云平台(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前者可实现无人机图传、数传、飞控的上下行数据传输,后者将满足无人机监管要求并提供设备维护、资源调度、空域申请等能力。 随着电信运营商在低空经济万亿蓝海中持续挖掘产业价值,相关通信基础设施业务、云业务、大数据业务、终端业务收入有望增厚。根据赛迪顾问(2024年3月)数据,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2023-2026年CAGR为28.1%。 我们观察到,三大运营商皆已着手打造低空智联网助力低空经济发展。MWC 2024期间,三大运营商皆展示了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及布局。具体而言,中国移动在展会中发布了低空智联网“1115”技术创新成果,包括业界首个低空智联网技术报告及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中试平台,该平台为业界规模最大的4.9GHz+毫米波通感一体试验网,中国移动在现场展示了多个精品案例,如飞行监管、应急通信、医疗急救等;中国电信除展示其物流无人机外,还开发出低空智联网,将其全域覆盖的4G、5G无线网络资源与算网数智技术融合,形成通信、感知、智算一体化的智能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可以满足低空经济场景下各类飞行器高密度、高频次的作业需求;同时,中国联通展示了“端网业智安”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平台可以为无人机飞行提供稳定的信号传输,解决传统无人机飞控距离短、传输质量差、空域管理及数据安全等问题。 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化落地提速,三大运营商有望参与网、路、云建设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发展提速,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为项目建设必选项 近期北京、武汉等地智能网联汽车建设项目密集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加速。2024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速,多个重大项目密集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逐渐落地。5月31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显示,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项目投资额为99.4亿元,涵盖通州区、顺义区等共2324平方公里内的约6050个道路路口,同时还包括双智专网网络中心的建设和改造。此外,湖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最新信息显示,武汉市的“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已获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为170亿,并计划于2024年6月开工。 我们认为顶层政策推动下,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有望“由点及面”,在区域级、省市级范围内推广,产业生态逐步构建。近年来,美欧日韩等各国相继在智能网联领域发布战略规划,鼓励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例如,2023年10月,美国交通运输部发布《加速部署V2X计划草案》,提出到2026年,20%的国家公路系统将完成V2X部署,75个大都市中有25%的信号交叉口支持V2X,长期到2034年,75个大都市中有85%的信号交叉口支持V2X,全国75%的路口部署C-V2X设备,50个州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在此趋势下,我国亦相继出台一系列车联网领域政策及试点计划,持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形成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标准。 车路云一体化以车联网作为前身,我国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车联网先导、示范项目。根据工信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和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过3.2万公里,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达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2024年7月3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重庆、南京、苏州、成都等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 从产业构成来看,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由网联车、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相关支撑平台、通信网五大部分组成:1)网联车广义上看是网联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是动态交通数据的核心数据源;2)路侧基础设施包括路侧感知设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路侧单元(RSU)、交通信息化设备(信号灯等)和路侧计算单元(MEC);3)云控平台包括云控基础平台和云控应用平台;4)相关支撑平台为云控基础平台提供其所需的交通相关信息,包括高精度地图、卫星导航定位、气象预警信息等;5)通信网主要包括C-V2X网络(包含5G)、光承载网、卫星通信及其他专有网络。 车路云产业可达万亿空间,其中路侧/云端增长潜力较大。车路云一体化作为系统工程,可辐射带动智能网联车整机及终端、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基础支撑等板块多个细分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编著的《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2024年2月)》中的预测,在中性预期情景下,2025年/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产业总产值增量分别为7295/25825亿元,2025E-2030E产值CAGR为28.8%。其中,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与云控平台两大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到2030年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及云控平台两大产业产值有望增长至4174亿元/218亿元,2025E-2030E CAGR分别为79.7%/56.8%。 三大运营商有望参与路、云、网建设,技术及项目经验积累充分 三大运营商作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力军,有望参与到路侧基础设施、云平台、通信网等多个环节的建设中,具体而言: 1)路侧基础设施方面,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云平台之间实时通信,从而为未来高级别无人驾驶提供基础,而这一愿景的实现离不开运营商网络升级赋能。车路云系统需要高效、低延时、高可靠性的网络基础设施,以满足其高移动性、业务类型多、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特点。据信通院,车路云对网络建设的要求包括端到端网络保障、低延时、高可靠保障、多接入边缘计算(MEC)等方面。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终端及MEC边缘计算节点方面有较深的积累,未来有望持续受益路侧基础设施建设。 2)云平台方面,据信通院2023年12月21日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车联网云平台将采用“边缘-区域-中心”多层级协同部署的架构,边缘平台提供路段级微观实时型边缘业务,处理辅助驾驶、交通参与者识别、紧急事件响应等任务;区域平台管理包括高精度地图、导航路径优化、交通流量预测等弱实时性任务;中心平台则负责OTA升级、重点车辆监控、全局监控、全面数据分析等非实时性中心任务。 电信运营商在过去车联网云平台建设中已有布局,未来有望将经验复用于各地市云控平台建设中。据IDC 2024年5月发布的《车路云协同平台市场洞察》,目前有国内三类主要的车路云平台服务商:a)云厂商及互联网厂商,依托自身在云基础设施、城市大脑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优势参与市场,例如腾讯参与襄阳车联网应用示范区、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天津西青国家车联网等重点项目;b)电信运营商,凭借扎实的网络服务基础,通过交通子公司将服务渗透至交通行业,例如联通智网科技参与博鳌东屿岛车联网项目、宜宾三江新区车路协同、崖州科技城5G车路协同项目;c)车路云协同垂直领域服务商,提供车端、路端、云端综合建设解决方案,例如蘑菇车联提供蘑菇云控平台Zion等。 3)通信网方面,运营商过往作为国家5G基建的主要承载方,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383.7万站,基础禀赋优异。为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网络全覆盖及信息实时交互,在C-V2X直连通信网络(车与车、车与路)的建设基础上,未来5G蜂窝网络作为通信网的重要组成,应进一步提升覆盖面并优化体验,满足云控基础平台向车辆远程信息服务的时延与可靠性要求,必要时可探索构建5G车联网专网。 关键数据跟踪:行业延续高质量发展,5月用户数增长平稳 用户:移动/固网用户数增长趋势平稳,5G渗透率持续提升 2024年6月20日,三大运营商公布其2024年5月关键运营数据,整体而言,5月移动、固网用户数增长趋势平稳。其中,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增长至9.98亿户,同比净增1533万户,环比净增108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增长至3.08亿户,同比净增2308万户,环比净增112万户。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增长至4.15亿户,同比净增1426万户,环比净增193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增长至1.92亿户,同比净增719万户,环比净增54万户。中国联通的大联接用户数增长至10.53亿户,同比净增135万户,环比净增12万户。 收入:国内电信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其中,移动用户流量收入小幅下滑,固网宽带业务保持平稳增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具体而言,2024年1-5月国内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387亿元,同比增长3.7%;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2717亿元,同比下降1.9%;固网宽带业务收入1126亿元,同比增长5.9%;新兴业务完成业务收入1851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和48.2%,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4%。 估值水平:国内电信运营商EV/EBITDA估值仍低于全球平均 在基本面提速向上、国央企重估、数字中国政策等因素共同促进下,电信运营商估值逐步得到修复,但从EV/EBITDA估值来看仍未达到全球运营商平均水平。 行业动态:5G-A与智算中心建设齐头并进,加速技术创新 算力侧:聚焦大模型与智算中心建设,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 2024年6月26-28日,MWC 2024大会上,三大运营商集体展出多款垂直领域AI大模型。会上,中国移动展示了多款垂直大模型,并宣布未来将大力推进“AI+原生应用”,推出医疗、教育、娱乐等方向的AI智能体,同时构建涵盖智能算力、MaaS(模型即服务)平台、行业大模型、产品应用的AI+DICT服务体系;中国联通携“1+1+M”元景大模型体系亮相,元景大模型MaaS平台拥有模型库、工具箱、原生应用商店三大板块,目前已服务于政务、城市治理、文创等领域;中国电信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构建“1+N+M”星辰大模型体系,面向政务、教育、交通等垂直领域发布12个行业大模型,在基层治理、智能客服、智慧城市等场景中已赋能超过600个项目。 2024年5月24日,在福州召开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算力已成为新基础能源,呈现多元、智能、安全、绿色等趋势。杨杰强调,算力是继煤炭、石油和电力之后的“三次能源”,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致力于构建一体化算力网络,优化智算中心和边缘节点布局,目标实现17EFLOPS(FP16)规模,推动算力成为社会级服务。 在2024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政务AI+论坛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栾晓维介绍,中国电信智算规模超过13EFLOPS,已在上海、北京建设万卡规模智算资源池。天翼云全面升级为智能云,构建全栈大模型智算服务体系,布局“2+4+31+X”全国资源,提供高速泛在的算力。2024年,中国电信计划在云和算力相关领域投资180亿元,提升智算能力超10EFLOPS,达到21EFLOPS以上。 2024年5月16日,上海移动召开“智算引领 创新提质”世界电信日发布会,科创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移动智慧和品牌力量。会上,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深度融入首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积极响应北京市的算力走廊规划,加快构建“1+1+X”的智算布局,旨在构建南北双核智算节点,并灵活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形成高效协同的算力服务网络。这一布局不仅加速了京津冀区域算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还通过南北两大智算平台——北部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与南部的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以及遍布的边缘节点,实现了京内1毫秒、环京2毫秒、京津冀3毫秒响应的算力服务圈,为区域内的近场算力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中国电信京津冀智算中心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云智一体、算网一体、训推一体的国产先进液冷智算中心在京津冀地区进一步落地。 网络侧:5G-A标准正式冻结,新型传输技术突破助力网络升级 2024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3GPP RAN第104次会议上,3GPP Release 18标准正式宣布冻结。这标志着5G-A技术的第一个版本诞生,为5G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奠定基础。R18标准历时3年,包含上行超级MIMO、双工演进、灵活上行频谱接入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网络性能。5G-A被认为是5G与6G之间的关键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5G-A将带来带宽提升及更强的适配性、轻量化和智能化特性,成为5G技术创新的重点。此前,3GPP已成功冻结了R15、R16和R17三个版本,分别奠定了5G技术基础、优化物联网和车联网、提升网络能效和智能化。 2024年6 月 6 日,中国移动在广东深圳 — 东莞开通首个 800G 空芯光纤传输技术试验网。本次试验由中国移动联合国内光纤光缆、设备厂商共同完成,验证了反谐振空芯光纤在真实环境中受牵拉、挤压、水汽、户外熔接等多种条件影响下的性能,在 20km 链路上实现了空芯-空芯光纤熔接损耗低至 0.05dB、空芯 — 实芯连接小于 0.3dB 和铺设后光缆损耗每公里 0.6dB 等多项核心技术指标,均达“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移动后续将进一步围绕空芯光纤降损和面向规模制备的光纤结构设计,采用超 800G 传输系统与光纤设计协同研发的模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验证,加速推动反谐振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发展。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代表作为报告人,在ITU-T SG11全会牵头完成Q.3648《基于数据通道的IMS信令架构》标准项目结项。面向5G-A网络演进,中国移动提出了VoNR+网络架构,首创性地将数据通道(Data Channel)技术与IMS网络相结合,构建了交互式网络能力底座,成为5G新通话的根技术。Q.3648是ITU-T首个VoNR+标准项目,为促进5G新通话(VoNR+)关键技术的全球统一化和产品能力出海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次结项标志着5G新通话(VoNR+)已形成面向业务场景、网络架构、信令接口、协议交互等关键领域的全维度布局,有效助力中国移动5G新通话智能翻译、趣味通话、点亮屏幕等业务的规模商用。 招投标:算力开支仍将高速增长,多点开花稳中有进 2024年7月5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服务器(2024-2025年)集中采购项目》集中资格预审公告。共13个标包,采购共计156000 台服务器。其中,通用型服务器44405台,GPU 服务器 13135 台,ARM服务器69563台,C86服务器13627台,混合型服务器13370台,均衡型服务器1900台。 2024 年 7 月 4 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超万卡国产化智算中心工程项目》获批复。工程总体建设规模涉及设备 5400 多台,其中智算服务器 2304 台;网络光纤线缆 8 万多根,采用国际先进 RDMA 技术的 ROCE 组网,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方式,构建极速算力能力。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移动官网公示了2024年PC服务器产品集中采购项目的20个标包中标结果,总金额约162亿元(不含税),涉及18家中标公司。其中,中兴通讯中标最多,共11个标包;新华三和昆仑技术各中标6个标包;四川虹信中标5个标包。中兴通讯、新华三和超聚变成为本轮集采的主要赢家。 2024年5月28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2024年至2025年5G无线主设备采购公告,计划采购48万站5G基站。此次采购主要用于5G网络扩容,包括2.6GHz/4.9GHz自建基站374829站和700MHz共建共享基站105171站。除基站设备外,中国移动2024年还启动了多个规模大的服务器集采项目。今年4月,中国移动启动史诗级AI服务器集采,总规模达8054台,总金额约191.04亿元(不含税),为行业最大一次集采。2024年PC服务器产品集采项目总金额约164.88亿元(不含税)。2024年中国移动资本开支指引为1730亿元,尽管资金整体在向AI和算力倾斜,但5G网络开支仍有690亿元。中国移动计划在全国超300个城市商用5G-A网络,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规模。 2024年4月10日,中国电信发布公告称,中国电信2024年总部直接管理项目(核心网、物联网等专业)工程设计服务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对该项目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标。公告显示,本次采购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电信2024-2025年移动IMS网络扩容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5G增强通话能力建设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物联网骨干节点扩容工程、中国电信2024年5G 2B核心网南京、广州节点扩容改造工程等十九个工程设计及技术服务。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移动公示了2024年至2025年新型智算中心集采项目采购包1的中标结果。采购包2由于采购失败,将重新招标。在上个月,中国移动启动了此次集采,总规模达到8054台,其中包括7994台人工智能服务器及配套产品和60台白盒交换机,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智能服务器集采。此前,中国移动还发布了2023-2024年新型智算中心(试验网)集采项目,12个标包对应的AI训练服务器采购量总计达到2454台(1-11标包集采1204台,12标包集采1250台)。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发布了两则公告,启动了2024-2025年自有品牌智能摄像头类产品和企宽网通产品ODM短名单资格预审,采购总规模达1200万台,总预算约为20亿元(含税)。其中,智能摄像头类产品ODM旨在为中国移动提供规模化的自有品牌摄像头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服务,采购总量为800万台;企宽网通产品ODM则为中国移动提供面向政企市场的融合网关、企业网关、FTR-B、路由、组网和安全类产品的研发及制造服务,采购总量为400万台(非承诺量)。 风险提示 1)ARPU改善慢于预期。若运营商ARPU提升慢于预期,移动业务收入增长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利润增长。 2)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若5G资本开支高于预期,公司的现金流以及股息支付前景可能受到影响。 3)竞争不断加剧。若三大运营商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移动业务ARPU可能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 相关研报 研报:《运营商双月报:向新求质,蓄力新篇》2024年7月10日 王兴 分析师 S0570523070003 | BUC499 高名垚 分析师 S0570523080006 | BUP971 王珂 联系人 S0570122080148 陈越兮 联系人 S0570123070042 唐攀尧 联系人 S0570124040002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