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再定调高频量化监管,五大举措即将出台,监管遵守16字原则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证监会再定调高频量化监管,五大举措即将出台,监管遵守16字原则》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①证监会披露高频量化交易监管数据:年内账户减少2成,异常交易行为3个月减少6成; ②未来仍将有量化交易的五大方向举措即将出台; ③业内指出,量化交易并非洪水猛兽,需理性看待。 财联社7月10日讯(记者 闫军 林坚)量化交易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监管再次明确。 7月10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展情况答记者问,就当前量化监管工作进展、后续强化监管的考虑做出了回应。 证监会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证监会,将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在业内看来,考虑到量化交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同时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或许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 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十六字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 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三是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 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盯紧高频量化,年内高频量化账户下降2成 证监会表示,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 从监管举措上来看,今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明确了交易监管、风险防控、系统安全、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等一系列监管安排。在《管理规定》的监管框架下,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制定《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于6月7日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国内首个量化交易新规,《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将于今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 同时,证监会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组织证券交易所研究制定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4类监控指标,于今年4月起开展试运行,并对频繁触发指标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进行督促提醒,促进规范其交易行为。 证监会还强调,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加强与香港方面会商沟通,研究推进北向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落地的方式和路径。 对于被市场认为“割韭菜”的高频量化而言,交易的不公平现象正在逐步改善。 证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落实细则、异常交易标准等五大方向监管举措加快推出 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落实新“国九条”部署要求,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同时,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报告信息核查和现场检查力度。 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三是加强与香港方面沟通协调,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业内:正确看待量化交易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期,大盘持续走弱,证监会、交易所出台一系列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政策措施,再度引发市场有关量化交易的“大讨论”。其中,不少声音认为量化交易是“洪水猛兽”,严重影响市场环境,应当全面限制甚至取消。也有个别声音认为量化交易天然就是市场的组成部分,应当正视其发展,不应“喊打喊杀”。 在业内看来,全面禁止量化交易并非一个科学理性的选择。诚然,量化交易在特定时点可能引发交易共振,加剧市场波动,交易优势突出,引发了市场对其交易公平性的质疑,频繁买卖换仓,一定程度上对长期价值投资形成冲击。但另一方面来看,量化交易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在很多情况下“逆势交易”,尤其在市场快速向下波动期间,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波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近期,证监会、交易所频繁推出有关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规则举措,比如加强系统管理,提高风控要求,限制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交易的行为,避免加剧市场波动,有针对性地限制高频量化交易优势,缓解交易上的不公平性,限制频繁瞬时报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等行为,努力解决量化交易短期化突出的问题,从监管上使量化交易逐渐步入正轨。 上述人士指出,未来,随着证监会、交易所各项量化交易监管举措全面落地后,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将有望得到解决,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平抑波动等积极作用,促进量化交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记者:闫军、林坚 【免责声明】本文章转载自财联社。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可能存在不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本资料而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平安证券对本资料拥有最终解释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①证监会披露高频量化交易监管数据:年内账户减少2成,异常交易行为3个月减少6成; ②未来仍将有量化交易的五大方向举措即将出台; ③业内指出,量化交易并非洪水猛兽,需理性看待。 财联社7月10日讯(记者 闫军 林坚)量化交易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监管再次明确。 7月10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展情况答记者问,就当前量化监管工作进展、后续强化监管的考虑做出了回应。 证监会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证监会,将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在业内看来,考虑到量化交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同时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或许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 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十六字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 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三是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 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盯紧高频量化,年内高频量化账户下降2成 证监会表示,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 从监管举措上来看,今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明确了交易监管、风险防控、系统安全、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等一系列监管安排。在《管理规定》的监管框架下,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制定《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于6月7日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国内首个量化交易新规,《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将于今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 同时,证监会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组织证券交易所研究制定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4类监控指标,于今年4月起开展试运行,并对频繁触发指标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进行督促提醒,促进规范其交易行为。 证监会还强调,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加强与香港方面会商沟通,研究推进北向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落地的方式和路径。 对于被市场认为“割韭菜”的高频量化而言,交易的不公平现象正在逐步改善。 证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落实细则、异常交易标准等五大方向监管举措加快推出 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落实新“国九条”部署要求,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同时,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报告信息核查和现场检查力度。 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三是加强与香港方面沟通协调,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业内:正确看待量化交易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期,大盘持续走弱,证监会、交易所出台一系列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政策措施,再度引发市场有关量化交易的“大讨论”。其中,不少声音认为量化交易是“洪水猛兽”,严重影响市场环境,应当全面限制甚至取消。也有个别声音认为量化交易天然就是市场的组成部分,应当正视其发展,不应“喊打喊杀”。 在业内看来,全面禁止量化交易并非一个科学理性的选择。诚然,量化交易在特定时点可能引发交易共振,加剧市场波动,交易优势突出,引发了市场对其交易公平性的质疑,频繁买卖换仓,一定程度上对长期价值投资形成冲击。但另一方面来看,量化交易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在很多情况下“逆势交易”,尤其在市场快速向下波动期间,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波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近期,证监会、交易所频繁推出有关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规则举措,比如加强系统管理,提高风控要求,限制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交易的行为,避免加剧市场波动,有针对性地限制高频量化交易优势,缓解交易上的不公平性,限制频繁瞬时报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等行为,努力解决量化交易短期化突出的问题,从监管上使量化交易逐渐步入正轨。 上述人士指出,未来,随着证监会、交易所各项量化交易监管举措全面落地后,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将有望得到解决,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平抑波动等积极作用,促进量化交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记者:闫军、林坚 【免责声明】本文章转载自财联社。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可能存在不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本资料而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平安证券对本资料拥有最终解释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