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精选 | 医药、汽车与动力电池、建材、农林牧渔
(以下内容从兴业研究《行业精选 | 医药、汽车与动力电池、建材、农林牧渔》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老年痴呆治疗药物行业概况——老龄化系列专题报告 老年痴呆为老年人特有的精神衰退性疾病。老年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下降、性格行为模式改变,进而自理能力减退甚至丧失,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主要的老年痴呆类型。 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人数逐年提升,造成的社会负担较重。据统计,2020年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人数约1507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人数约983万人,根据中国老龄协会的预测,2030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2220万人。老年痴呆病程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对老年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据首都医科大学研究,我国老年痴呆疾病的费用负担预计2020年已达到2487亿美元, 2030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老年痴呆新型药物开发已取得重大突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无法延缓疾病进程。而以Aβ单抗为代表的新型药物,能靶向清除AD病理生物标志物,有望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退化,控制疾病进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美国FDA批准的首类用于AD治疗的创新药物。目前,已有2款Aβ单抗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分别为阿杜卡尼单抗(Aducanumab)和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其中渤健和卫材联合开发的仑卡奈单抗,为首款完全批准的Aβ新药,2024年在我国也已获批。此外,第3款药物多奈单抗(Donanemab)也有望在2024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老年痴呆药物市场广阔,全球研发火热。随着AD新药开发取得突破,老年痴呆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容,AD新药有望成长为数十亿美元级的重磅产品。当前全球老年痴呆药物研发火热,Aβ、Tau和AChE是当前全球AD新药研发的热门靶点,此外GLP-1的AD治疗潜力也值得关注。 我国药企积极布局老年痴呆药物开发。目前我国老年痴呆药物市场份额主要为传统类的甘露特钠(绿谷医药)、美金刚(灵北制药)和多奈哌齐(卫材药业)占据。在AD新型药物研发方面,我国紧跟全球研发趋势,在Aβ、Tau和AChE等领域积极布局,不过大多仍处于早期阶段,进度领先的包括恒瑞医药的Aβ单抗SHR-1707(公布初步临床研究结果)、先声药业引进的谷氨酰肽环转移酶抑制剂(临床2期)等。 (作者:方亮,屈昳) 中国乘用车市场格局展望——汽车行业2024年6月月报 本月观察:自主品牌乘用车得益于在新能源领域的超强竞争力,其在国内市场市占率持续提升。参考全球主要乘用车市场竞争格局,在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上升至70%,合资(注:包括外资,以下同)品牌未来仍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24年1-5月,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注:以下无特别说明,均指国内市场)市占率超80%,在燃油乘用车市场市占率为47.7%,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市占率为55.5%,随着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自主品牌市占率明显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合资品牌市占率持续下行。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多元化偏好、合资车企在中国积累的品牌美誉度、部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正积极转型等因素,我们认为,未来合资车企并不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其仍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2024年5月汽车销量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5月中国汽车销量为241.7万辆,同比+1.5%,环比+2.5%;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07.5万辆,同比+1.2%,环比+3.7%;货车销量为29.9万辆,同比+1.7%,环比-4.4%;客车销量为4.3万辆,同比+16.0%,环比-4.8%;当月汽车出口量为48.1万辆,同比+23.9%,环比-4.4%。2024年1-5月汽车累计销量1149.6万辆,同比+8.3%;同期汽车累计出口量为230.8万辆,同比+31.3%。 2024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与上月持平。2024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5万辆,同比+33.3%,与上月销量同比增速基本持平,环比+12.4%。当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9.5%,较上月增加3.5个百分点;当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8.3万辆,同比+11.7%;混动汽车销量为37.1万辆,同比+91.3%。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89.5万辆,同比+32.5%。 2024年5月国内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04.9万台。2024年5月国内公共充电桩比上月增加7.3万台达到304.9万台。截至2024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估测值为2041.1万辆,据此测算现阶段公共充电桩车桩比约为6.7:1。对于充电桩保有量,从区域上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排名前9的地区保有量占比为69.0%,2024年5月河南、浙江充电桩保有量新增幅度较大;从运营商来看,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排名前11的企业充电桩保有量占比为83.2%,2024年5月小桔充电、汇充电、星星充电充电桩保有量新增幅度较大。 (作者:李腾辉) 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分析——汽车智能化系列报告(十) 智能驾驶汽车,或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及人工智能系统辅助或代替人类操控的车辆。汽车驾驶自动化由易到难分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至L2级为驾驶辅助,车辆行驶由人主导和担责;L3至L5级属于自动驾驶,系统主导驾驶,车辆或车企担责。根据车内是否有驾驶员,智能驾驶汽车的应用可分为“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类。辅助驾驶(L0至L3级)应用于私家车,目的是改善用户驾乘体验,增加产品竞争力,提高汽车销量;无人驾驶(L4级)主要应用于特定的运营市场(比如货运、环卫、出租车等),目的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智能驾驶汽车应用正“量质齐升”。辅助驾驶方面,2024年一季度,国内L2级渗透率(即搭载L2级功能的乘用车销量占全国乘用车总销量之比)为42%,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智能驾驶基础性功能加速普及。性能更强、体验更优的NOA功能(领航辅助驾驶,也被称为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为5%,其中城区NOA为1%,实现“0到1”突破。无人驾驶方面,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层面的政策重心已由过去鼓励扩大路测与试点范围,推进至支持车型量产和商业化运营落地。无人驾驶应用虽还未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但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提升,试应用、试运营车队规模在扩大,港运/矿运等细分场景、部分无人驾驶项目有望先实现商业闭环。 大模型将是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大模型泛指具有数亿甚至上百亿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而自动驾驶算法也主要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作为ChatGPT等大模型底层算法的Transformer架构亦可适用于自动驾驶。2021年特斯拉用BEV+Transformer感知算法替代传统CNN算法,开启自动驾驶算法大模型时代。此后,从感知大模型,到规控大模型,再到端到端大模型,大模型在自动驾驶算法中不断渗透,国内多家车企也积极跟进。大模型算法使自动驾驶更加“类人”,具有更强泛化性,有望加速智能驾驶的发展,推动高性自动驾驶量产落地及规模应用。 机会与风险:(1)机会:智能驾驶汽车产业是渗透率较低、国产替代率中等的成长性行业。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率先受益,可关注域控制器、SoC芯片、线控制动、激光雷达等细分赛道。(2)风险:众多赛道处于导入期,行业规模不大,但入局者众多,竞争激烈,且近年下游车企降本诉求强,故目前大多细分领域盈利不易。 (作者:杨耀先,李腾辉) 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专项债发行进度落后——建筑行业2024年6月报 核心观点:(1)2024年6月建筑业景气度仍偏弱,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上游建材生产设备开工率整体偏低。(2)从需求侧来看:房建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跌幅扩大,到位资金仍然弱势,销售和土地市场表现平淡,未来地产投资预期偏弱;基建方面,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细分看,电热力、铁路、航空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带动基建投资增长,但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跌幅进一步扩大。预计2024年房地产仍将处于筑底阶段,基建是拉动建筑业景气度主力,后续仍需重点关注专项债发行进度。(3)从资金侧来看: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同比落后22.3个百分点;城投债净融资6月小幅转正,年内仍大幅净流出。但万亿特别国债为基建提供了补充资金。(4)尽管行业整体景气度偏弱,但头部重点建筑企业表现较好,重点建筑央企1-5月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1%;境外订单继续高涨,重点建筑央企1-5月境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85%。 景气度:(1)PMI:6月建筑业PMI环比降低2.1个百分点至52.3%,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建筑业景气的压制仍然明显,而基建项目得开工未能充分对冲其影响。(2)上游开工情况: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挖机内销量同比增长,开工小时数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但上游建材生产设备开工率仍较往年水平偏低。(3)新签合同额与产值:2024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下跌2.9%,总产值同比增长3.4%,新订单保障倍数降低。 地产与基建投资跟踪:(1)房地产:2024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0.1%。,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4.3%。(2)基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4.0%,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同比增长3.8%。1-5月广义基建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6.7%,其中,电热力、铁路、航空、仓储、水利等领域投资完成额增长10%以上;但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跌幅进一步扩大。 资金面跟踪:(1)专项债:2024年6月新增专项债94只,发行额为3327亿元;1-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总额为14935亿元,同比降低35.1%;发行进度达38.3%,同比2023年进度落后22.3个百分点。在专项债资金用途方面,1-6月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医疗卫生设施。(2)城投债:2024年6月新增536只城投债,发行额为3698亿元,同比降低17.4%;1-6月城投债累计净融资额为-1746亿元。(3)产业债:6月建筑产业债券发行额514亿元,1-6月累计净融资为1322亿元。 重点建筑企业跟踪: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37家样本建筑企业在资本结构、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收现质量等方面的经营与财务指标同比均有劣化,一方面因为2023年一季度疫情管控政策优化后需求集中释放导致高基数,另一方面因为地产景气度下行、基建投资放缓,行业整体基本面承压。 海外市场跟踪:(1)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市场进展较好,1-5月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8.8%,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7%(均以美元计),新签合同额增速高于完成营业额。(2)重点建筑企业:1-5月重点建筑央企境外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85%,增速远高于境内外新签合同总额;境外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 (作者:孙圣泽,钱炜武) 小麦价格先跌后涨——种植业2024年6月报 本月核心观点——小麦价格先跌后涨 6月全国小麦月度均价为2456.76元/吨,较5月均价跌99.67元/吨,环比跌幅3.90%,同比跌幅11.43%。但月内小麦价格表现为先跌后涨,上半月主产区新小麦集中收割,货源供应量增大,小麦市场供货充足,而面粉及副产品需求疲软,厂家开工负荷下降,小麦加工需求有限,补库心态谨慎,价格下跌。到下半月随着主产区新小麦收割结束,地头卖粮现象减少,粮商及农户惜售心态增强,小麦市场散粮流通量不大,各级储备库积极收购,面粉厂家到货不多,提价促收,价格上涨。 6月小麦价格随着中储粮收储强心针呈现出明显止跌回涨趋势,目前新麦集中上市期已接近尾声,贸易商与采购企业激烈博弈,贸易商挺价心态较强,但需求端面粉企业开工率较低,随着进入暑期后消费市场面粉需求更弱,粉企采购需求难有提振。在小麦集中收储过后,小麦价格可能保持当前价格震荡,难有进一步上涨空间。但目前小麦和玉米价格已经很小,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饲料企业后续的采购选择或成为影响小麦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 (作者:孟林,王正行)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本篇合集作者: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 售 人 员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老年痴呆治疗药物行业概况——老龄化系列专题报告 老年痴呆为老年人特有的精神衰退性疾病。老年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下降、性格行为模式改变,进而自理能力减退甚至丧失,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主要的老年痴呆类型。 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人数逐年提升,造成的社会负担较重。据统计,2020年我国老年痴呆患者人数约1507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人数约983万人,根据中国老龄协会的预测,2030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2220万人。老年痴呆病程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对老年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据首都医科大学研究,我国老年痴呆疾病的费用负担预计2020年已达到2487亿美元, 2030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老年痴呆新型药物开发已取得重大突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无法延缓疾病进程。而以Aβ单抗为代表的新型药物,能靶向清除AD病理生物标志物,有望延缓患者认知功能退化,控制疾病进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美国FDA批准的首类用于AD治疗的创新药物。目前,已有2款Aβ单抗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分别为阿杜卡尼单抗(Aducanumab)和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其中渤健和卫材联合开发的仑卡奈单抗,为首款完全批准的Aβ新药,2024年在我国也已获批。此外,第3款药物多奈单抗(Donanemab)也有望在2024年获得FDA批准上市。 老年痴呆药物市场广阔,全球研发火热。随着AD新药开发取得突破,老年痴呆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容,AD新药有望成长为数十亿美元级的重磅产品。当前全球老年痴呆药物研发火热,Aβ、Tau和AChE是当前全球AD新药研发的热门靶点,此外GLP-1的AD治疗潜力也值得关注。 我国药企积极布局老年痴呆药物开发。目前我国老年痴呆药物市场份额主要为传统类的甘露特钠(绿谷医药)、美金刚(灵北制药)和多奈哌齐(卫材药业)占据。在AD新型药物研发方面,我国紧跟全球研发趋势,在Aβ、Tau和AChE等领域积极布局,不过大多仍处于早期阶段,进度领先的包括恒瑞医药的Aβ单抗SHR-1707(公布初步临床研究结果)、先声药业引进的谷氨酰肽环转移酶抑制剂(临床2期)等。 (作者:方亮,屈昳) 中国乘用车市场格局展望——汽车行业2024年6月月报 本月观察:自主品牌乘用车得益于在新能源领域的超强竞争力,其在国内市场市占率持续提升。参考全球主要乘用车市场竞争格局,在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上升至70%,合资(注:包括外资,以下同)品牌未来仍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24年1-5月,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注:以下无特别说明,均指国内市场)市占率超80%,在燃油乘用车市场市占率为47.7%,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市占率为55.5%,随着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持续提升,自主品牌市占率明显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合资品牌市占率持续下行。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多元化偏好、合资车企在中国积累的品牌美誉度、部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正积极转型等因素,我们认为,未来合资车企并不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其仍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2024年5月汽车销量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5月中国汽车销量为241.7万辆,同比+1.5%,环比+2.5%;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07.5万辆,同比+1.2%,环比+3.7%;货车销量为29.9万辆,同比+1.7%,环比-4.4%;客车销量为4.3万辆,同比+16.0%,环比-4.8%;当月汽车出口量为48.1万辆,同比+23.9%,环比-4.4%。2024年1-5月汽车累计销量1149.6万辆,同比+8.3%;同期汽车累计出口量为230.8万辆,同比+31.3%。 2024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与上月持平。2024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5万辆,同比+33.3%,与上月销量同比增速基本持平,环比+12.4%。当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9.5%,较上月增加3.5个百分点;当月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8.3万辆,同比+11.7%;混动汽车销量为37.1万辆,同比+91.3%。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89.5万辆,同比+32.5%。 2024年5月国内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04.9万台。2024年5月国内公共充电桩比上月增加7.3万台达到304.9万台。截至2024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估测值为2041.1万辆,据此测算现阶段公共充电桩车桩比约为6.7:1。对于充电桩保有量,从区域上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排名前9的地区保有量占比为69.0%,2024年5月河南、浙江充电桩保有量新增幅度较大;从运营商来看,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排名前11的企业充电桩保有量占比为83.2%,2024年5月小桔充电、汇充电、星星充电充电桩保有量新增幅度较大。 (作者:李腾辉) 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分析——汽车智能化系列报告(十) 智能驾驶汽车,或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及人工智能系统辅助或代替人类操控的车辆。汽车驾驶自动化由易到难分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至L2级为驾驶辅助,车辆行驶由人主导和担责;L3至L5级属于自动驾驶,系统主导驾驶,车辆或车企担责。根据车内是否有驾驶员,智能驾驶汽车的应用可分为“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两类。辅助驾驶(L0至L3级)应用于私家车,目的是改善用户驾乘体验,增加产品竞争力,提高汽车销量;无人驾驶(L4级)主要应用于特定的运营市场(比如货运、环卫、出租车等),目的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智能驾驶汽车应用正“量质齐升”。辅助驾驶方面,2024年一季度,国内L2级渗透率(即搭载L2级功能的乘用车销量占全国乘用车总销量之比)为42%,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智能驾驶基础性功能加速普及。性能更强、体验更优的NOA功能(领航辅助驾驶,也被称为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为5%,其中城区NOA为1%,实现“0到1”突破。无人驾驶方面,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层面的政策重心已由过去鼓励扩大路测与试点范围,推进至支持车型量产和商业化运营落地。无人驾驶应用虽还未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但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提升,试应用、试运营车队规模在扩大,港运/矿运等细分场景、部分无人驾驶项目有望先实现商业闭环。 大模型将是智能驾驶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大模型泛指具有数亿甚至上百亿参数的深度学习模型,而自动驾驶算法也主要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作为ChatGPT等大模型底层算法的Transformer架构亦可适用于自动驾驶。2021年特斯拉用BEV+Transformer感知算法替代传统CNN算法,开启自动驾驶算法大模型时代。此后,从感知大模型,到规控大模型,再到端到端大模型,大模型在自动驾驶算法中不断渗透,国内多家车企也积极跟进。大模型算法使自动驾驶更加“类人”,具有更强泛化性,有望加速智能驾驶的发展,推动高性自动驾驶量产落地及规模应用。 机会与风险:(1)机会:智能驾驶汽车产业是渗透率较低、国产替代率中等的成长性行业。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率先受益,可关注域控制器、SoC芯片、线控制动、激光雷达等细分赛道。(2)风险:众多赛道处于导入期,行业规模不大,但入局者众多,竞争激烈,且近年下游车企降本诉求强,故目前大多细分领域盈利不易。 (作者:杨耀先,李腾辉) 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专项债发行进度落后——建筑行业2024年6月报 核心观点:(1)2024年6月建筑业景气度仍偏弱,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上游建材生产设备开工率整体偏低。(2)从需求侧来看:房建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跌幅扩大,到位资金仍然弱势,销售和土地市场表现平淡,未来地产投资预期偏弱;基建方面,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细分看,电热力、铁路、航空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带动基建投资增长,但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跌幅进一步扩大。预计2024年房地产仍将处于筑底阶段,基建是拉动建筑业景气度主力,后续仍需重点关注专项债发行进度。(3)从资金侧来看: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同比落后22.3个百分点;城投债净融资6月小幅转正,年内仍大幅净流出。但万亿特别国债为基建提供了补充资金。(4)尽管行业整体景气度偏弱,但头部重点建筑企业表现较好,重点建筑央企1-5月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1%;境外订单继续高涨,重点建筑央企1-5月境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85%。 景气度:(1)PMI:6月建筑业PMI环比降低2.1个百分点至52.3%,新订单指数已连续六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建筑业景气的压制仍然明显,而基建项目得开工未能充分对冲其影响。(2)上游开工情况: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挖机内销量同比增长,开工小时数恢复至2023年同期水平,但上游建材生产设备开工率仍较往年水平偏低。(3)新签合同额与产值:2024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下跌2.9%,总产值同比增长3.4%,新订单保障倍数降低。 地产与基建投资跟踪:(1)房地产:2024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0.1%。,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4.3%。(2)基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4.0%,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同比增长3.8%。1-5月广义基建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6.7%,其中,电热力、铁路、航空、仓储、水利等领域投资完成额增长10%以上;但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跌幅进一步扩大。 资金面跟踪:(1)专项债:2024年6月新增专项债94只,发行额为3327亿元;1-6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总额为14935亿元,同比降低35.1%;发行进度达38.3%,同比2023年进度落后22.3个百分点。在专项债资金用途方面,1-6月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医疗卫生设施。(2)城投债:2024年6月新增536只城投债,发行额为3698亿元,同比降低17.4%;1-6月城投债累计净融资额为-1746亿元。(3)产业债:6月建筑产业债券发行额514亿元,1-6月累计净融资为1322亿元。 重点建筑企业跟踪: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37家样本建筑企业在资本结构、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收现质量等方面的经营与财务指标同比均有劣化,一方面因为2023年一季度疫情管控政策优化后需求集中释放导致高基数,另一方面因为地产景气度下行、基建投资放缓,行业整体基本面承压。 海外市场跟踪:(1)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市场进展较好,1-5月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8.8%,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1.7%(均以美元计),新签合同额增速高于完成营业额。(2)重点建筑企业:1-5月重点建筑央企境外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85%,增速远高于境内外新签合同总额;境外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 (作者:孙圣泽,钱炜武) 小麦价格先跌后涨——种植业2024年6月报 本月核心观点——小麦价格先跌后涨 6月全国小麦月度均价为2456.76元/吨,较5月均价跌99.67元/吨,环比跌幅3.90%,同比跌幅11.43%。但月内小麦价格表现为先跌后涨,上半月主产区新小麦集中收割,货源供应量增大,小麦市场供货充足,而面粉及副产品需求疲软,厂家开工负荷下降,小麦加工需求有限,补库心态谨慎,价格下跌。到下半月随着主产区新小麦收割结束,地头卖粮现象减少,粮商及农户惜售心态增强,小麦市场散粮流通量不大,各级储备库积极收购,面粉厂家到货不多,提价促收,价格上涨。 6月小麦价格随着中储粮收储强心针呈现出明显止跌回涨趋势,目前新麦集中上市期已接近尾声,贸易商与采购企业激烈博弈,贸易商挺价心态较强,但需求端面粉企业开工率较低,随着进入暑期后消费市场面粉需求更弱,粉企采购需求难有提振。在小麦集中收储过后,小麦价格可能保持当前价格震荡,难有进一步上涨空间。但目前小麦和玉米价格已经很小,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饲料企业后续的采购选择或成为影响小麦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 (作者:孟林,王正行)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本篇合集作者: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 售 人 员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