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研究 | 周晓(20240616—20240629)
(以下内容从兴业研究《兴业研究 | 周晓(20240616—20240629)》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宏观市场】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分析及其启示 近年来美国在对外反补贴的同时,强化了对内产业补贴,先后推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与削减法案》等产业补贴法案。据此,本文重点分析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并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 从美国产业补贴特征看,疫情后美国补贴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补贴数量和补贴规模双升;二是补贴方式以财政补助、国家贷款、生产补贴为主,生产补贴占比上升;三是补贴呈现“大额化”,2022年补贴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数创新高;四是补贴向以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领域倾斜。 从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看,一方面,美国侧重于为一般基础设施、研发、区域发展和环保合规提供补贴支持,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补贴规则、市场化的补贴程序,避免补贴“专向性”认定。另一方面,美国产业补贴政策中仍存“本地化”要求等歧视性条款,与WTO规则中“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对此,美国可能援引“安全例外”条款为其补贴中的歧视性条款进行辩护。 借鉴美国产业补贴经验,建议我国产业补贴政策:一是多元化补贴方式,避免补贴“专向性”认定;二是补贴向科研领域倾斜,加大对竞争前研发环节的支持;三是 WTO规则的安全例外条款为成员补贴打开了自主空间,有助于提升对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 (作者:蒋冬英,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宏观市场】M1口径修订:“手工补息”扰动的背后 2024年5月,M1同比读数为-4.20%,创下有数据以来新低。M1 同比的快速下行,也引发市场讨论,是否有必要修订 M1 口径?M1 同比的下行,仅是规范“手工补息”的暂时扰动吗?对宏观经济运行有何指示意义? 结合 M1 的定义和当前我国支付实际来看,IMF 将 M1 界定为所有的支付媒介,包括流通中现金和可转让存款。我国潜在的 M1 新增项目中,居民活期存款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都具备直接用于支付的属性;而货币基金和现金类理财由于存在 1 万元的 T+0 赎回额度限制,能否计入 M1 存在争议。 从不同口径 M1 的修正效果来看,纳入居民活期存款等项目之后,新口径 M1 同比的走势更为平滑,但和现行 M1 同比的走势仍大体保持一致。2024 年 5 月,纳入居民活期存款的 M1 同比约为-0.80%,仍为 2008 年以来的最低值,这可能是因为,居民活期存款增长受到商品房销售表现仍偏弱、居民倾向于将工资收入转为定期存款或提前还贷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若纳入支付机构备付金、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则 4 月以来,企业将活期存款转移至资管产品的行为对 M1 的影响下降,M1 同比降幅收窄,5 月 M1 同比约为 1.29%,仍为 2022 年以来的相对低点。 从 M1 的含义和前瞻性来看,M1 同比的走势,通常和商品房销售、财政支出等经济活动直接关联,对于经济周期、PPI 同比、利率走势等存在较好的领先性。M1 同比对 PPI 同比领先半年至三个季度左右,且这种领先关系在疫情后依然较为稳定。 从货币供应和经济总量关系的角度,由于 MV=PY,当货币流通速度(V)相对稳定时,货币供应和名义经济总量直接相关。以“名义 GDP 同比-M1 同比”指标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围绕一定中枢波动。如果 M1 同比持续处于低位,可能对于名义 GDP 总量的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和企业信心的角度,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未来一段时间 M1 同比的走向。 (作者:何帆,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宏观市场】税收与非税收入“跷跷板”效应支撑财政收入——评2024年5月财政数据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5月当月同比收入降幅收窄,录得-3.2%。其中,税收收入当月同比-6.1%,非税收入当月同比15.8%,非税收入支撑显著。在税种方面,个人所得税当月同比录得-1.1%,反映居民收入增速有进一步提振的空间;企业所得税当月同比由正转负,录得-10.6%,除了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外,也反映企业盈利恢复较慢;增值税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录得4.0%,主要与基数偏低有关。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5月财政支出当月同比增速放缓,录得2.6%,或受收入端特别是税收收入的约束,但支出进度与2023年同期基本一致。从资金投向来看,5月多项财政支出为正增长,社保、农林水、交通运输、债务付息支出高增。 政府性基金方面,收入降幅较大,专项债发行提速拉动支出进度,支出降幅收窄。5月政府性基金当月收入增速降幅继续扩大,同比增速为-22.3%;支出增速降幅收窄,同比增速-14.7%。收支进度分别为21.3%、23.0%,均低于历史同期,但支出受专项债资金补充边际有所加快。 政府债券方面,截至6月24日,5、6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均有提速,但依然低于历史同期。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5日) 【宏观市场】当前经济形势与结构性政策建议 上半年经济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形势依然复杂,工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疲弱、物价持续低迷,政策效果仍有待加强;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脱钩断链加深。当前的经济态势是多周期叠加的结果,仅仅着眼于短期的“调控”政策,效果较为有限,若期待明显改观则还需要有重大结构性政策推出。 (作者: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5日) 【宏观市场】量的淡化,价的抉择——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 5月经济数据的量价分歧有所收敛。据4-5月数据估算,第二季度GDP同比可能在5.0%左右,较第一季度温和放缓。31城调查失业率下降至4.9%的低位,是2019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CPI反应平淡。2020年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出现平坦化的现象,可能与灵活就业增加有关。从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来看,2019年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占比为13.4%,2022年占比为14.6%。 在关键点位附近盘桓许久的股债汇在6月似乎都出现了变数,其背后的信号值得关注。 6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货币政策框架从量到价的切换可能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货币政策操作上,随着数量目标的淡化,价格工具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价的空间有望打开。2023年8月后CNH Hibor隔夜波动加大,但2024年5月以来其波动下降、中枢下移。人民币汇率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灵活性或有提升,为国内利率工具的使用打开空间。同时,待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观察期结束后,可能还需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 二是利率形成机制上,在短端,明确价格信号。NCD与MLF之间的利差受到基本面和信贷需求的影响。当信贷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MLF对于NCD利率的引导作用可能被削弱。因此,以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有助于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政策信号。在长端,LPR或将迎来二次改革。如果MLF的政策利率色彩淡化,LPR报价机制可能需要调整。美国LPR报价直接基于联邦基金利率加点,或许未来我国LPR报价也可以在短端利率的基础上形成。同时,如果对LPR报价偏离度进行考核将有助于优化报价质量,但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可能需要与降低存款成本等措施一同择机稳步推进。 (作者: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宏观市场】经典重温 | 股市调整是否会引发货币政策宽松操作? 5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出现调整。我们在2024年1月报告中提出,若主要股票指数出现显著下探(月内跌幅超过5%),则未来三个月内(含下跌当月)有很大概率迎来降准或者降息。近期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发酵,如果股市进一步调整可能增加降准或降息的概率。特此重温,以飨读者。 (作者:宋彦辰,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宏观市场】投资收益影响下利润短期回落——评2024年5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5月工业企业受投资收益增速回落等短期因素影响,当月利润增速有所回落,录得0.7%。在量、价、利润率方面,量跌价升,利润率小幅上升。从资产回报率来看,2024年5月资产回报率小幅回落。从所有制看,股份制、私营企业利润仍保持正增长,国有企业降幅继续收窄。 从行业结构来看,有色冶炼、黑金冶炼、计算机通信电子表现较好,分别拉动工业利润增长3.3、1.9、1.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速由正转负,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汽车制造对当月利润均有拖累。 工业企业库存增速继续上升,营收小幅上升。5月库存同比增速上升0.5个百分点至3.6%,营收累计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至2.9%。工业企业目前正处于主动补库的过程中,但补库力度较为温和。同时,产成品周转天数与上月基本一致,录得20.7天。从相关指标36个月分位数来看,36个月库存分位数较低且营收分位数较高的行业有:皮革制品、木材加工、医药、专用设备、有色冶炼、食品、化工。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宏观市场】服务业:待开采的“金矿” 对于疫情后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讨论颇多。分产业来看,三产增长放缓是疫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在谈及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时,人们多将目光投向制造业而非服务业。“产业空心化”、“鲍莫尔病”等使人们在欢迎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又难免怀有一丝“警惕”。 不过,站在当下,重新审视服务业重要地位的时机似乎已经到来:一方面,从与全球技术前沿的差距来看,我国新兴服务业生产率相比制造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IT等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治愈“鲍莫尔病”,AI的突破或许将为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打开一条通途,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将逐步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劳动者就业也需要更多地依靠生活性服务业吸纳,服务业拉动内需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在加入WTO后,制造业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动能。与制造业相比,生产率距技术前沿差距更大、准入限制更多、开放程度更低的服务业犹如待开采的金矿。在制造业面临贸易不确定性、产能利用率下降等挑战的当下,服务业有望在驱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呈现出放缓的态势,这也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中仍存在堵点,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部门存在一些准入限制,市场化程度有提升空间,尤其是一些供给紧缺的服务业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可以进一步深化,在开放中通过竞争与学习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快推进,以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蔡琦晟,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暑期出行环比走强 政策聚焦 货币政策 2024/6/26,国家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24〕548号),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加快推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健全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外汇商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波动加强——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4年(第18期) 全球宏观:法国政治风险仍在发酵,欧元汇率承压、美元指数上行。英国央行按兵不动但暗示降息在即,市场加码相关预期,英镑汇率走弱。离岸美元兑人民币收盘价站上7.29,在岸收盘价如期温和上行。 G7汇率:德法利差已扩大至近7年来最宽水平,市场对法国政局动荡的risk-off情绪仍在延续,同时美国经济小周期总体向上的背景下,我们维持美元指数继续走强的观点。技术上,欧元兑美元短线下行速率可能放缓。下周重点关注美国5月PCE数据、第一季度实际GDP终值,以及拜登和特朗普进行美国大选首次辩论。此外关注日元再度逼近160附近后当局干预的风险。 人民币汇率:本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逼近7.12,离岸CNH Hibor并未显著抬升,境内外即期汇差走阔,意味着本轮美国基本面上行小周期中,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波动将加强。后续需关注年中分红购汇需求,以及风险偏好回落对A股跨境资金的影响。(套保策略见正文) (作者:余律,张亚澜,张梦;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外汇商品】金价延续震荡——贵金属周报2024年第21期 市场表现 贵金属市场表现 (作者:王之凡,付晓芸;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外汇商品】日元套息交易反转条件的定量测算——2024年第三季度G7汇率前瞻 美元指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大概率延续主动补库存,历史上在此阶段美元指数通常上行。当前美国经济小周期触底回升,美联储9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美元的相对高息优势依然显著,配合基本面修复,预计第三季度仍偏强运行。 欧元:美国要素仍将主导欧元汇率波动,在美国高频基本面上行、美债发行大增的背景下,欧元兑美元将延续走弱的基调。短期内,欧元汇率仍面临法国政治不确定性的扰动,不过周线RSI下行至历史低位,承压空间可能有限。 英镑:利空要素有所增加。经济意外指数存在转弱可能。另外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改革党正在吸收工党和保守党的支持者,工党胜率略微下降,关注7月4日英国大选有无新的风险。 日元:6月会议明确7月启动Taper,“央行紧缩+日元贬值”的情形再现。相比于利率上行,Carry Trade反转的风险点在于汇率波动率反弹。第三季度日元有望向上挑战165关口,节奏上关注外汇干预。 (作者:余律,张梦,张峻滔,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外汇商品】拥挤的多头持仓需要下降以重启升势——2024年第三季度贵金属展望 2024年第二季度,金价于季初快速冲高后陷入高位震荡。4月上旬黄金白银延续了3月的涨势,快速冲高,白银领涨黄金。4月12日晚间白银逼近历史前高30美元/盎司后遭遇大量抛盘,黄金白银集体回落。4月19日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传出爆炸声,市场担忧伊以冲突继续升级,黄金日内快速冲高。不过此后事态并未进一步升级,黄金高位回落,并在4月22日当周出现3月初快速上行以来的首次显著调整。5月有色逼仓行情带动黄金上涨,后铜逼仓行情阶段性告一段落带动金价向下修复高估。 第三季度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维持强势不利于金价表现。不过金价当前主要的问题是持仓分化度过高,非商业多头不愿减仓,非商业空头做空意愿不足持仓持续下降,这种僵持的状态需要打破金价才能重启上行。 第三季度贵金属单边上涨行情暂歇,黄金有望继续强于白银。黄金境内外价差或阶段性走强。 (作者:张峻滔,付晓芸,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东南亚研究】中马深化经贸合作——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40617-0621) 宏观经济:美国6月Markit综合PMI创26个月新高,周内多位美联储官员敦促对降息保持耐心。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转跌,欧央行管委表示若通胀放缓或再次降息、瑞士央行本周再度降息。5月内地社零增速反弹、制造业投资仍具韧性。5月中国香港通胀、就业数据按月基本持平。新加坡5月非石油国内出口跌幅收窄,印尼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中马深化经贸合作、推进东铁等大型项目。 金融市场:周内港股IPO招股回暖,二级市场恒指继续围绕18000点震荡,港交所宣布港股在恶劣天气下不休市的机制将于9月施行。利率方面,HKD、CNH短端流动性受跨月因素影响小幅偏紧。在人民币中间价下调、美元强势背景下,本周CNH即期进一步走弱、USDCNH试探7.30关口;港汇则受资金需求支持小幅走强。本周中资美元债及点心债发行维持活跃,中资美元债高收益级跑赢投资级。 后市展望:当前宏观环境仍有利于中债表现,下周资金面是关键,若资金明显偏紧,可关注债市回调后做多机会。美国经济数据出现企稳回升迹象,预计美债收益率短线整固后有望随基本面反弹。美元指数仍有一定上行空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有所松动,CNH未明显收紧,美元兑人民币上限缓慢上移。近期黄金仍处震荡行情,美国经济小周期的走强与长端中债收益率尝试突破下限两股力量相抗衡;本周油价走强,周尾出现一定抄底迹象,仍以震荡反弹看待。 (作者:翟梦涵,张梦;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金融行业】从“自产自销”到“代销”——地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简析 6月20日,据媒体报,监管部门日前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作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从业务规模及结构来看,预计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地方中小银行有约3.2万亿理财产品或将受到影响,若推进压降过程有较长过渡期,相关业务规模有序逐步清退,对银行理财持仓的债券类资产波动较小。截至2024年5月,城商行资管部、农村金融机构资管部管理理财规模分别为2.23万亿元、0.99万亿元。相关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约86%。而上述固定收益类产品期限结构相对偏长,期限在6个月-1年(含)、1年-3年(含)规模占比最高,占比分别为28.06%、22.56%。 从机构应对来看,个别理财存续规模较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强的区域头部地方中小银行或加速理财公司牌照申请,但多数地方中小银行的业务缺口将主要由代销业务承接。(1)截至2024年5月末,理财规模在400亿元以上的地方中小银行中,北京、四川、广西、广东、重庆等区域的6家中小银行理财规模较2022年末扩张较显著,未来或有获取理财公司牌照机会;(2)多数地方中小银行应正视由“自产自销”转向“代销”的行业趋势,不仅可以与理财公司开展多方面合作。而且还可以通过代销业务的发展补足潜在中收损失,甚至还可以提升客户黏性,进而更多的吸收低成本的客户财富管理结算性负债。 (作者:吕爽,陈昊,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绿色金融】CBAM碳核算规则详解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建议 2023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法案正式生效:2023年10月1日起,CBAM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过渡期到2025年底,2026年1月起开始全面实施。CBAM正式实施后,将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征收税费,当前覆盖“电力、水泥、钢铁、铝业、化工、氢”六大行业,相关企业须对其商品生产对应的碳排放量进行监测和报告。 2023年8月,欧盟委员会欧盟公布了《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以下简称“CBAM细则”)。细则规定了欧盟的进口商是CBAM的申报主体,承担CBAM报告申报、购买证书履约的义务;生产商(设施运营商)有义务监测和收集相关碳排放数据,并向进口商通报数据。实施细则对相关排放量的计算及取数方法、碳排放因子、监测和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报告将聚焦CBAM细则的碳核算部分,对其核算方法以及针对生产商的监测、取数与报告的规则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CBAM及欧盟相关政策的底层逻辑和要求,建立满足国际合规要求的碳数据管理体系。 CBAM的核算范围及目标释义与辨析。CBAM要求计算的为产品的隐含碳排放(embedded emission),其常与“产品碳足迹”的概念混淆。实际上,CBAM法案是欧盟碳市场(EU ETS)的配套立法和补充机制,其本质可以理解为把进口产品的生产置于EU ETS中进行履约。因此,CBAM的核算方法及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都尽可能地与EU ETS保持一致,即遵循“组织碳足迹”的核算框架与规则。而与之对比的“产品碳足迹”,则专注个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与此同时,在当前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法规中,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陆续颁布了针对电池、包装、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相关法案,以产品的碳足迹和其他环境足迹为抓手提出相应要求。总体来说,CBAM(以及EU ETS)以排放设施为对象,而CEAP关注的是产品层面的环境足迹,以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为基础。 在核算范围上,CBAM核算范围介于组织碳排放与产品碳足迹之间,对产品的下游排放(使用和生命周期结束阶段)、上游的运输及进一步过程均未被纳入。其系统边界为生产企业自身运营边界内的生产装置,以及边界外相关前体(precursors,产品的原辅料)的生产。 在计算逻辑上,CBAM采取“自上而下”的计算模式:起点是计算生产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然后将排放分摊(“归因于”)到各工序(生产过程)和相应产品。最终CBAM要求申报的某产品的特定隐含碳排放可表示为: 在计算步骤上(对生产商),可以总结为:1)定义系统边界、生产路线和工序;2)指定监测计划并开展数据收集;3)确定设施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4)将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排放归因于工序;5)计算商品的隐含碳排放及特定隐含碳排放;6)报告与沟通。 其中,对于我国的生产商来说,制定监测计划并开展监测是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CBAM要求非欧盟国家的相关产品生产商建立符合要求的MRV体系,监测内容至少应涵盖:1)设施层面燃料燃烧和材料煅烧的直接排放;2)与热流量相关的直接排放;3)与电力消耗相关的间接排放;4)前体的消耗量及其隐含排放(如相关)。 对于设施直接排放的计算,CBAM允许生产商使用基于计算的方法(因子法或质量平衡法)、基于测量的方法和细则外其他非欧盟国家的监测与报告方法,前提是该方法在合格的MRV体系(包括强制碳市场、加入CDM机制监测计划的项目)下且得出的排放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准确性与CBAM相似。但自2025年1月1日起,欧盟只接受CBAM官方的监测与报告方法。 对于间接排放的计算,与其他核算规则体系一致,采用电力消耗量与排放因子相乘。对于电力排放因子,CBAM细则规定:1)采用基于生产所在国家(地区)的电网平均水平的排放因子。欧盟委员会在CBAM过渡期登记平台中提供了各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的默认值,来自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各国五年平均数据。此外,也可以选择来自公开发布的数据库的排放因子(可能需要补充材料)。2)在以下情况应使用实际的排放因子:一是生产设施所用电力与发电来源之间存在直接的技术联系;二是所用电力的采购方式为直接签署购电协议(PPA)。 对于我国绿电交易机制下的绿电是否可被CBAM机制认可为PPA的一种,是国内生产商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相关明确的细则仍尚待出台。当前CBAM细则对于PPA的定义和使用规则有两条:一是由发电方和用电方直接签署,二是由电力供应商提供电力排放量和计算因子所用的实际参数。由此可以看出,CBAM规则的核心要求是对实际间接排放核算进行溯源,而PPA在CBAM中主要承担的是明确电力来源和电量以计算实际隐含间接排放的功能。因此,即使我国绿电机制与国际PPA规则在设计目的、合约模式和价格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报告认为在原则上也应被CBAM接受和认可。 在设施排放的归因上,CBAM细则的附件3中对不同类别和工艺路线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总体而言,相关规则需要考虑工序的系统边界内质量和能量的平衡,使得排放量在不同设施和工序间的分配尽可能公平。 在特定隐含碳排放(SEE)的计算上,需首先计算前体的隐含碳排放(如涉及),然后加到工序的归因排放量中;最后将工序层面的隐含碳排放量除以工序对应的产品数量,即可得到特定隐含碳排放量。在这一步骤中,前体和产品数量监测(数据获取)的规则是生产商应关注的重点。其中,前体的SEE应由生产该前体的设施经营者提供;如果无法获取相关数据,下游生产者可以采用欧盟发布的过渡期产品默认值,但前提是前体隐含碳排放占总隐含排放量不超过20%。对于产品数量相关数据的监测,CBAM要求应确保CBAM报告的产品数量与生产商经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一致。 对于应缴纳CBAM碳税计算,可以理解为证书数量乘以证书价格,再扣除原产国已支付的有效碳价。其中证书数量为产品的特定隐含碳排放量扣除欧盟同类产品在EU ETS下获得的免费配额,证书价格为EU ETS下配额的每周平均拍卖价格,“有效碳价”则指生产商以及前体的生产商应付的每吨实际碳价(如果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超过实际排放量会被视为并未支付有效碳价)。目前,我国的碳市场只覆盖了电力行业,未来纳入钢铁、铝等行业后,可以部分程度上进行抵扣。在当前的一级市场中,碳排放配额大多数由政府免费发放,企业并未支付对价,因此无法抵扣CBAM证书;对于在二级市场中购买碳配额的企业,由于中国的平均碳价仅为欧盟1/10,因此虽然可以抵扣,但数量有限。 作为一项全球首创的制度,CBAM规则较为繁琐复杂,因此过渡期也提供了灵活性规则,给予了相关主体一定的容错度和准备时间。一是针对过渡期的数据缺口,CBAM提供了可用于报告的默认值(缺省值),包括商品和前体的直接与间接特定隐含碳数值,或采用其他“估计”的方法,但前提仍是“估计”方法确定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总隐含排放量的20%。同时应注意,欧盟委员会所发布的默认值是以相对较高的排放强度水平确定,属于“惩罚性”缺省值。二是过渡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的MRV体系和方法,但从2025年1月1日起,唯一允许偏离 CBAM 监测规则的方法是对不超过20%的 CBAM 商品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估计”。 总体而言,CBAM细则引用了EU ETS中各项关键要求,使出口商品到欧盟的企业的碳排放核算与欧盟本土企业同样严格。在监测和数据获取方面,CBAM的核心要求是“溯源”,即在合理成本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记录和保留相关原始文件。在计算方法和逻辑上,CBAM的特点是以产品工序(生产过程)为基本单元,企业需要将设施层面的碳排放分摊到工序,产品层面的碳排放由相应工序构成。因此,界定工序的系统边界并准确识别输入和输出源流和能量,是CBAM核算的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我国相关企业: 1)建立满足要求的数据监测体系,关注数据的“溯源”和证明文件;2)建立完善碳管理的顶层制度及能力;3)关注学习CBAM相关规定,加强信息披露的风险防范;4)积极与下游进口商及上游供应商合作,建立高效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应对履约要求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于佳卉,钱立华,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绿色金融】银行如何科学设定气候目标——NZBA《银行气候目标设定指南》分析 3月14日,由联合国主导的净零银行业联盟(Net 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发布了更新版的气候目标设定指南,旨在帮助银行业机构设定和实现与全球气候目标一致的气候相关目标。 NZBA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和可持续倡议金融服务工作组(FSTF)共同发起,于2021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同日,第一版《银行气候目标设定指南》发布,所有加入NZBA的成员必须遵循该《指南》来设定气候目标。从全球银行的采纳角度来看,成立三年来,净零银行业联盟的成员以欧洲地区银行为主(暂未有中国内地银行加入),规模迅速扩大。设立目标的方向也由银行总体目标扩展至为碳密集型行业另外设置减碳目标。 NZBA此次发布的新版指南基于其在2021年发布的第一版指南进行调整,反映了近三年银行业净零发展的新趋势,对近三年的净零方法、数据等进行了更新。新版指南保留了与之前相同的总体目标和关键准则,要求签署方基于科学方法设定中期(2030年或之前)和长期(2050年或之前)的目标,并承诺在2050年或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不同的是,本次指南首次将净零目标范围扩大至银行的资本市场活动。即除了银行投融资活动需进行碳核算并纳入净零目标,NZBA认为银行在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发行以及承销、咨询服务中可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需要将其纳入计算范畴。 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走向自身运营与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如何设立科学的气候目标与路线图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议题。尽管我国暂未有商业银行加入NZBA,此次新版《指南》也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科学碳目标的设定、实施、核算与披露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与参考:第一,强化气候风险相关制定规定和战略规划,将最终的净零目标分解落实到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第二,注重投融资业务碳排放强度的管理,既包括促进排放,也包括融资排放。第三,开展试点工作,量化评估气候风险。 (作者:林蕴琦,方琦,钱立华,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固定收益】商业银行减持信用债而广义基金增持——2024年5月中债、上清债券托管数据解读 5月同业存单、国债托管量环比上行幅度较大。截至2024年5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144.72万亿,环比增加1.69%。具体来看,利率债97.19万亿,环比增加1.56%,其中国债30.42万亿,地方政府债41.98万亿,政金债24.78万亿,环比变动分别为2.40%、1.21%、1.14%。金融债10.93万亿,环比增加2.77%,其中商业银行债9.82万亿,环比增加2.93%。非金融信用债托管量17.34万亿,环比增加0.12%,其中企业债2.27万亿,超短融1.88万亿,短融0.49万亿,中票9.95万亿,环比变动分别为-0.63%、-2.79%、1.58%、0.82%。同业存单托管量17.13万亿,环比增加4.03%。禁止“手工补息”对银行负债端影响持续,同业存单净融资量上行。 广义基金、境外机构持仓环比增幅较大。持有人结构方面,主要机构均增持。境外机构持仓4.22万亿,环比增加0.17万亿,增幅4.26%;广义基金持仓38.53万亿,环比增加0.8万亿,增幅2.13%;券商持仓3.01万亿,环比增加0.05万亿,增幅1.75%;银行持仓82.28万亿,环比增加1.07万亿,增幅1.32%;保险持仓4.65万亿,环比增加0.04万亿,增幅0.86%。掉期汇率计算方式下,同业存单具有配置价值,境外机构增配。 持仓结构方面,5月商业银行增持国债、政金债及地方债,减持同业存单与信用债,而广义基金增持地方政府债、同业存单与中票的幅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保险增持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券商增持地方政府债和同业存单,减持短融及超短融。 在杠杆率方面,截至2024年5月末,债市杠杆率为106.88%,环比下降0.50个百分点,2021-2023年同期债市杠杆率则为季节性上升,连续两个月下行后,目前债市杠杆率处于季节性低位。 分机构来看,商业银行杠杆率下降0.75个百分点至103.23%,处于2021年以来的45%分位数水平;广义基金杠杆率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13.32%,处于2021年以来的30%分位数水平;保险杠杆率下降3.48个百分点至116.58%,处于2021以来最低的分位数水平;券商杠杆率上升7.08个百分点至189.45%,处于2021年以来的5%水平。 (作者:郭再冉,顾怀宇,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固定收益】收购存量房业务机会梳理 自5月17日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地推进存量房源、土地收购,盘活存量的同时筹建保障性住房,多地已发文推进执行。目前各地实践以收购存量房为主,本文梳理主要模式,并结合各地保障房潜在需求和筹建目标、住宅租金收益率、区域楼市库存情况,分析相关业务机会。 在业务模式方面,以存量房状态划分,收购存量房可分为两类: 一是面向二手房的“收旧换新”。其主要由各地涉房国企开展,旨在针对性去化其自身或区域涉房国企新房库存,以“差额置换”为基本原则,收购旧房总价通常限定为购置新房总价的60%-80%,存在覆盖区域及收购体量较小、旧房和换新房源限制严格等特征。 二是收购存量新房(即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根据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相关要求,县级以上城市地方政府可选定不超过2家非融资平台类地方国企作为收购主体,金融机构向地方国企发放贷款后,可按贷款本金的60%向央行申请再贷款。从历史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现已并入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管理)及近期各地政府披露的案例来看,存在以下特征:(1)收购物业状态需为已建成未出售(即现房),收购单位以整幢、整单元为主;(2)收购的物业类型未明确限定为住宅,或可拓展至商办公寓;(3)单套面积高于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上限(70平米),多数在120平方米以下;(4)收购价格基准存在差异,包括评估价、成本价、市场价,主要是为了平衡房企存量贷款偿还和项目未来收益,通常而言需要为市场价的6-7折,部分住宅租金收益率较高的区域收购价格有提升空间。 在业务机会方面,目前各地保障性住房筹建计划以配租型为主、配售型为辅,考虑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往往为同区域市场价的5折左右,收购存量房更适合用于供应配租型保障房,而配售型保障房则更适合通过划拨用地或者闲置土地回收予以筹建。我们选取了24个数据可得的重点一、二线城市,从各地保障房潜在需求(租赁非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户占比)、收益水平(区域住宅租金收益率)、2024年保障房规划筹建目标三个维度,结合商品住宅出清周期指标对上述城市进行筛选。从结果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合肥、武汉、成都9城保障房规划筹建规模较高,相关业务落地概率更大;南京、宁波、福州、长沙、西安、贵阳、昆明亦存在一定业务机会。 同时,我们对上述9城城市内部各片区相关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其中,库存压力高并且保障房潜在需求大的片区,更可能优先落地相关业务,比如北京的丰台、通州、大兴、顺义4区,广州的增城、番禺、花都、南沙、白云、黄埔、天河7区,深圳的龙岗、龙华2区,苏州的虎丘(高新区)、相城、吴中、吴江4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都金牛区,杭州临安区等。 (作者:刘晗,陈姝婷,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固定收益】业绩承诺的公募REITs机制探讨 嘉实物美消费REIT首次引入业绩承诺机制。2024年3月上市的嘉实物美消费REIT引入业绩承诺机制,承诺上市前五年该基金若无法达到预期可供分配金额,原始权益人及其关联方放弃对应份额的分红,优先保障其他投资者,考虑到前五年原始权益人及其关联方的份额持有比例合计51%,仅当实际可供分配金额低于预期的51%的极小概率事件发生时,才会损害到其他投资者的预期分红,因此这一业绩承诺可实现性强,这也成为公募REITs市场首次、也是当前唯一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的公募REITs。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REITs尚无可参考案例,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机制相对成熟,本文主要通过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机制的研究,为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业绩承诺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较为常见的风险缓释手段,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便引入了业绩承诺机制,政策鼓励在重大资产重组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尤其是关联资产重组。业绩承诺机制应履行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从实证来看,业绩承诺机制对被并购公司运营具有正面激励效果,并有助于提升二级市场股价,但高溢价并购中的过高业绩承诺往往难以达到、效果不佳。2017-2018年未达业绩承诺占同期涉及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数量的30.8%和33.2%,业绩承诺不达标较严重的并购标的多处于新兴行业和轻资产行业,其中涉及的历史并购多为高溢价且普遍为跨界并购。 从短期数据来看,嘉实物美消费REIT经营数据及上市后的二级市场表现好于其他消费基础设施REITs,或反映业绩承诺机制发挥了一定效果,但中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嘉实物美消费REIT出租率、收入、盈利及可供分配金额完成率均高于其他两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上市至今已实现6%的正收益率,好于其他3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 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短期难以全面应用,个别案例仍会发生。不同于监管出文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监管尚未出台正式文件要求公募REITs设置业绩承诺机制,业绩承诺机制作为对原始权益人的强约束,短期内可能不会得到全面应用。此次嘉实物美消费REIT业绩承诺机制为后续公募REITs上市发行提供了一定参考,尤其是对于业绩易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产权型REITs,后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的公募REITs一定程度会参考嘉实物美消费REIT,结合REITs特点和具体基础设施项目来安排,但投资者需要关注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避免高业绩、高溢价陷阱。 (作者:张文,臧运慧,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固定收益】沪杭楼市表现亮眼——地产月报(2024年6月) 本月观点:核心城市需求侧宽松政策提振楼市表现,其中,杭州、苏州新房市场,以及上海二手房市场表现亮眼,北京、广州、深圳、福州新政后楼市成交亦小幅改善。在成交量改善的同时,新房、二手房成交价格跌幅扩大,市场延续“以价换量”,基本面改善持续性有待关注。 6月以来二手住宅市场热度维持,但部分重点城市市场情绪冲高后回落,“以价换量”态势或将在短期内延续。在成交量方面,高频楼市成交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以来(截至6月24日),样本33城商品住宅、样本12城二手住宅日均成交面积同比分别变动-32.7%、14.6%,其中,二手房成交维持相对高热,同比增速较5月上升11.8个百分点,并且日均成交面积仍处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在成交价格方面,5月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下滑4.3%、7.4%(4月同比为3.5%、6.8%)。截至6月24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中原报价指数分别为22.0%、18.6%、31.7%、23.9%,较517新政以来高点分别下降7.0、3.2、3.6、3.2个百分点,市场预期回暖仍需增量政策支撑。 高能级城市需求侧宽松政策显效,不同城市热度分化明显。以517新政为界,杭州、苏州、上海、广州、深圳、福州新政后(5.18-6.26,下同)商品住宅日均销售面积分别较新政前(5.6-5.17,下同)增长94.9%、40.3%、16.8%、16.1%、10.2%、7.1%;上海、杭州、北京、苏州二手房日均销售面积分别较新政前增长39.9%、15.7%、12.2%、4.8%。6月26日,北京跟进优化首付比及利率政策,高能级城市楼市有望进一步得到提振。 土地成交同比降幅走阔,优质地块供应背景下,青岛、南京6月土拍呈点状高热,地方中小民企、城投为高溢价地块拿地主力。中指数据显示,1-5月,全国住宅及综合用地(以下简称“住宅类用地”)累计实现土地出让金5231.9亿元,同比下滑33.2%,降幅较1-4月继续走阔8.3个百分点。分城市能级来看,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36.3%,主要由北京、上海贡献;二线及以下城市出现深度下滑,显示市场拿地进一步聚焦高确定性区域。由于销售、投资端持续承压,近期土地市场整体维持低位运转,仅青岛、南京个别优质地块高溢价成交,拿地主体多为地方民企或类城投企业。 融资支持政策发力,行业开发到位资金边际改善。1-5月,房企开发到位资金来源累计同比下降24.3%,降幅较1-4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累计同比降幅明显收窄,1-5月分别较2023年全年降幅收窄3.7、9.3个百分点。5月以来(截至6月25日),国有、民营房企债券市场均维持净偿债,民企无担保债券发行期限限于2年期以内,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作者:钱士如,刘晗,陈姝婷,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FICC】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提升——银行投融资工具月报2024年第六期 在回购市场方面,5月月初月初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月中逆回购投放量较小,月末加大流动性投放。操作利率保持不变,7天逆回购利率为1.80%,MLF利率为2.50%。2024年5月,DR001的均值为1.76%;DR007的均值为1.85%。对于6月流动性而言,季末财政支出对流动性形成补充,信贷需求仍偏弱,资金面整体保持平衡。 在票据市场方面,在票据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5月31日,6个月国股转贴票据收益率收于 1.4%,月均值 1.33%,月初值 1.25%。当前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修复状态,票据利率无大幅上行基础,6月在维持信贷规模和对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考量下,商业银行票据冲量的规模或不大,月末或有波动风险,临近月末票据利率有上行可能。 在同业存单市场方面,在同业存单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3月29日,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收于 2.26%,月均值2.26%,月初值2.25%。3月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达成率幅回落至82.3%附近,高于历史均值水平79.78%,农商行、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达成率分别为91%、93.4%,均高于历史均值。从各类型机构发行达成率来看,市场对同业存单的配置需求较高。 在商金债和资本工具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5月31日,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商金债收益率分别为2.30%、2.20%与2.06%,月均值2.30%、2.23%与2.06%;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分别为2.42%、2.25%与2.12%,月均值2.47%、2.31%与2.13%;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永续债收益率分别为2.47%、2.29%与2.14%,月均值2.52%、2.36%与2.16%。 截至2024年5月31日,截至2024年6月4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其他银行的二永债批文可用额度分别为7640亿元、3690亿元、1655亿元、346.1亿元和35亿元。2024年5月,银行二永债净发行额1642亿元,较2023年同期扩张1216.7亿元。 此外,2024年4月,共有7支二永债面临是否行使赎回权。此外,2024年6月,共有4支二永债面临是否行使赎回权。截至2024年6月4日,相关银行均宣布行使赎回权。在保险公司债方面,2024年5月,保险公司债发行量10亿元,到期量0亿元。 (作者:李慧茹,顾怀宇,何帆,吕爽,陈昊,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FICC】季末中债期限利差或收窄——FICC策略报告2024年第十七期 单边: 中债:当前宏观环境仍有利于债市,“资产荒”仍在延续,风险偏好较低,债市仍处于偏多环境。目前10年国债和30年国债尚未回升至监管合意点位,关注央行实际行动。下周资金面是关键,若资金明显偏紧,可关注债市回调后做多机会。 美债:美国经济数据出现企稳回升迹象,预计收益率短线整固后有望随基本面反弹。 中资美债:市场情绪谨慎,整体微跌。 人民币汇率:美元指数仍有一定上行空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有所松动,CNH未明显收紧,美元兑人民币上限缓慢上移。 贵金属:近期黄金仍处震荡行情,美国经济小周期的走强与长端中债收益率尝试突破下限两股力量相抗衡,黄金的震荡或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原油:本周油价走强,周五回落后半夜出现一定抄底迹象,仍以震荡反弹看待。 曲线: 本周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期限利差收于67bp,与上周末基本持平。下周为季末周,银行减少融出叠加理财回表,资金或仍偏紧,10年国债与1年国债期限利差或有所收窄。 下周美债中短期限拍卖较多,谨防需求不佳令曲线扁平。 价差/比价: 3年国开债隐含税率回落。 中美国债利差小幅走扩,与掉期隐含利差的利差走阔。 CNH HIBOR流动性平稳,CNY-CNH即期价差扩大。 黄金境内外价差小幅震荡回落。金银比回升速度放缓。 关注:中国5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美国第一季度GDP终值、5月PCE、美国大选首场辩论 (作者:郭再冉,顾怀宇,张峻滔,付晓芸,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行业研究】聚碳酸酯、玻纤景气向好,拐点或已现——新材料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期关注 新材料行业总体景气度仍处低谷。5月,XYYJ新材料价格指数继续下探,未出现触底企稳迹象;XYYJ新材料行业开工指数虽高于一季度均值,但仍处于三年历史低位。一季度,XYYJ新材料企业盈利指数同比下降19.3%、环比上升2.7%,仍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聚碳酸酯开工率持续回升。5月,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开工率提升5个百分点至85%,较2023年均值66%、2024年一季度均值77%均有显著提升。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于2015年开始国产化,产能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24年新增产能增速或放缓,叠加2023年对外反倾销下进口替代加速,行业格局有望转好。 玻纤价格底部反弹。5月,玻纤缠绕直接纱、电子纱价格分别上涨6.5%、3.0%,脱离2023年7月以来的底部平台区间。玻纤价格经历了2022年快速下跌、2023年磨底阶段,2024年3月开始呈现反弹。2024年,伴随落后产能出清、供给增速放缓,行业或迎底部拐点;与粗纱相比,电子纱未来供需或更偏紧平衡,基本面表现或更好。 数据跟踪 先进化工材料:5月,PC价格小幅上涨、开工率显著提升;PMMA价格大幅上涨、毛利提升;其他多数产品毛利、开工率有所下滑。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5月,玻纤价格底部回升;光伏玻璃价格继续震荡,开工率连续两个月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先进钢铁材料:5月,碳结钢价格继续低位震荡;弹簧钢价格小幅下跌,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5月,铝合金价格震荡并处小幅抬升趋势中;海绵钛价格低位震荡;镁合金、钕铁硼价格震荡并处小幅下行趋势中。 新能源材料:需求端,国内动力及储能电池产量增速仍维持较高水平;光伏、风电新增设备容量增速持续下降。5月,多种电池材料开工率低位反弹;多晶硅毛利由盈转亏;聚醚胺毛利连续第四个月亏损。 绿色低碳材料:5月,可降解塑料PLA、PBAT价格波动幅度不大,且均处三年历史低位;PBAT毛利依然为亏损状态。 电子信息材料:需求端景气度高,国内半导体销售额继续维持20%以上增长,面板出货面积增速亦高于去年同期。 军民两用材料:碳纤维毛利连续九个月亏损,5月亏损幅度加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4月价格低位反弹。 重要事件 (1)5月30日,商务部等发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相关物项等实施出口管制。(2)总投100亿元的弈斯伟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落户广东珠海。(3)东华能源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在广东茂名开建。(4)凯赛生物、招商局的生物制造布局合作落地安徽合肥。(5)溅射靶材企业欧莱新材登陆科创板;水性油墨企业长联科技提交创业板IPO注册。 (作者:王一杰,王刚,梁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行业研究】开工率下调,投资低迷,盈利底部基本形成——光伏行业2024年6月报 政策与事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推进低碳技术发展;天合光能对阿特斯发起专利诉讼,TOPCon电池技术引发专利争端。 产业链动态与生产情况:硅料价格继续下探,N型用料的含税价跌破40元/kg,且毛利率持续下探,虽然厂家开始减产,但库存仍在高位,短期难有反弹之势。其他环节仍在降价,但短期的盈利底部基本形成。开工率方面,5月各环节开工率下降4pcts-6pcts,6月企业继续减产,开工率将进一步下滑。其中硅料两家头部企业受库存影响,开工率下调至60%以下,需持续关注企业的开工率变化。 招投标和运行情况:国内光伏利用率方面,2024年4月全国光伏利用率为 97.1%,环比上升0.7pcts,其中河北、河南、山西、湖北等区域的上涨2pcts以上,湖南下降超3pcts,需持续关注区域性的变化。国内EPC招投标方面,2024年5月,据不完全统计,光伏EPC项目开标容量约14.8GW,环比上涨约41%。集中式EPC均价约为3.1元/W,分布式EPC价格为3.3元/W,与上月基本持平。 企业融资:光伏上市企业近期暂无新增融资计划。定增方面,本月德业股份实施了定向增发,实际募集资金20亿元。目前有17家上市企业(定增目的为光伏扩产项目)的定增预案在进行中,预计融资总额约508亿元,环节包含主材、辅材、原材料、设备等。可转债方面,目前有4家上市企业(可转债发行目的为光伏扩产项目)的可转债发行预案在进行中,发行规模约96亿元。近一个月内,暂无企业公布新的可转债发行预案。 重大项目投资:项目签约金额缩减,投资端低迷。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5月公告的扩产项目6起,其中国内5起,海外1起。国内方面,企业项目签约投资金额骤降至50亿元,且项目规模较小,产业供需严重错配致使投资端低迷。 (作者:薛博伟,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行业研究】猪肉反倾销调查有何影响? 商务部决定自2024年6月17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本次调查或是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回应。 欧盟是我国最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地,但我国猪肉供给对进口依赖度较低,反倾销调查不影响国内猪肉供给安全。我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排名全球首位,猪肉供给结构以国产猪肉为主、进口猪肉为补充,进口猪肉在国内猪肉总供给中占比基本保持在5%以内,进口依赖度低,进口猪肉中约一半来自欧盟。 欧盟猪肉产销平衡对出口依赖较高,反倾销调查对其影响较大。欧盟为全球第二大猪肉产区,猪肉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超过20%,对出口依赖较高,中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反倾销调查对其猪肉出口影响较大。欧盟为其成员国提供年均388 亿欧元农业补贴,其中超80%流向畜牧产业,且对华出口价格低于对日出口价格,或存在倾销行为。 采取反倾销措施有利于改善国内长期供需格局,但对短期价格影响有限。2020-2023年欧盟进口产品在国内平均市占率超过3%,等同于国内第二大生产主体,对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本次若裁定存在倾销行为并采取反制措施,预计将大幅减少欧盟猪肉进口量,对国内长期供需格局形成改善,提升产业整体盈利水平,但对短期猪价影响有限。 (作者:汪亚安,王正行;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发布,电力市场迎来新监管时代——电力市场2024年6月报 本月重大事件与政策: (1)青海省优化完善分时电价政策;(2)《华中区域省间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3)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3年省间交易平均价格为386.72元/兆瓦时;(4)广东电力市场现货电能量交易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发布;(5)南方电网发布《2023年绿色低碳发展年刊》,南方区域绿电绿证交易电量95.3亿千瓦时;(6)湖南发布《虚拟电厂参与湖南电力市场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7)国网能源院发布《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4》,预计到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2亿kW,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0%。 (作者:李崇,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中国优势地位稳固——动力电池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月观察: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中国优势地位稳固。根据媒体消息,近日欧洲电池企业ACC宣布暂停位于德国和意大利的两座动力电池厂建设项目,两座电池厂的合计产能为80GWh;宝马撤回瑞典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Northvolt价值20亿欧元的订单,该订单于2020年7月签署,并规定从2024年开始交付。欧洲汽车的电动化进程放缓、本土电池成本高、电池行业技术壁垒高是导致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的主要原因,预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2024年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41.2%,出口量同比下降13.1%。2024年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9.9GWh,同比增长41.2%,环比增长12.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4GWh,占总装车量26.0%,同比增长14.7%,环比增长4.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9.5GWh,占总装车量74%,同比增长54.1%,环比增长15.8%。5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9.8GWh,环比增长8.9%,同比下降13.1%;其中三元动力电池出口6.3GWh,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16.7%,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口3.4GWh,环比增长30.5%,同比下降6.8%%。 2024年5月动力电池价格稳定。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5月底三元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9元/Wh,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4元/Wh,与4月底持平。 2024年5月碳酸锂价格下跌,镍、钴盐价格回升。2024年5月底碳酸锂价格10.55万元/吨,较2024年4月底下降0.65万元/吨;氢氧化锂价格10.13万元/吨,与4月底持平;硫酸镍/钴价格为3.30/3.20万元/吨,分别较上月底上涨0.03/0.05万元/吨。 2024年5月受原材料影响,正极材料价格分化,三元材料523和磷酸铁锂价格下跌,三元材料622、三元材料811价格上涨。2024年5月底三元523/622/811市场价格分别为13.07/13.94/16.06万元/吨,较上月底分别下降0.03万元/吨、上涨0.04万元/吨、上涨0.03万元/吨;磷酸铁锂价格4.25万元/吨,较上月底下降0.09万元/吨。三元523/622/811前驱体价格分别为7.40/8.25/9.40万元/吨,较4月底上涨0.23/0.33/0.40万元/吨;磷酸铁价格1.04万元/吨,较4月底持平。 2024年5月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稳定,石墨化价格稳定。2024年5月底高中低端人造石墨负极均价分别为5.50/2.70/1.85万元/吨,与上月持平;高/中/低端天然石墨负极价格分别为5.20/3.40/2.18万元/吨,高/中端天然石墨负极分别较4月底下降0.05/0.10万元/吨,低端天然石墨负极价格与4月底持平。低端、高端石墨化价格分别为0.80/1.00万元/吨,与上月底持平。 2024年5月湿法隔膜价格回升。2024年5月底干法/湿法7μm/7+2μm陶瓷涂覆隔膜的价格分别为0.43/0.95/1.18元/平,湿法7μm隔膜价格较4月底上涨0.05元/Wh,其他价格持平。 2024年5月电解液价格稳定,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 2024年5月底磷酸铁锂电解液和三元常规动力电解液价格分别为2.12/2.75万元/吨,与上月底持平。国内六氟磷酸锂价格为6.70万元/吨,较4月底下降0.40万元/吨。 (作者:李亚男,李腾辉;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欧盟乘用车市场现状一览——乘用车市场洞察2024年6月 本月观察:欧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与消费经济体,是中国车企出海的目标市场之一。欧盟车市情况如何、有何特点,本月观察通过几个数据简单介绍欧盟车市现状。(1)经济贡献:汽车是欧盟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值占欧盟GDP的7%,创造欧盟制造业8%的就业岗位。(2)产销规模:2023年欧盟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213万辆和1055万辆,分别占全球的16%和15%。欧盟是全球第二大乘用车生产和第三大乘用车消费经济体。欧盟乘用车消费集中于西欧,制造则东西欧结合,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承接部分汽车制造产业。(3)对外贸易:欧盟是乘用车贸易净输出经济体,2023年贸易顺差906亿欧元。2023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乘用车进口国(进口金额128亿欧元,同比增长37%,占欧盟外进口总额的18%),美国是欧盟第一大乘用车出口国,中国位列第三(出口金额193亿欧元,同比下滑20%,占欧盟外出口总额的12%)。2023年欧盟对华乘用车贸易顺差下降56%。(4)新能源车:欧盟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车消费市场,2023年欧盟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35万辆,同比增长18%,渗透率为22%。但进入2024年欧盟新能源车销售增长乏力,1-5月累计销量仅同比增长2%。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总体:5月销量同比增长1.2%,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5月我国乘用车销量208万辆,同比+1.2%,环比+3.7%;1-5月份累计销量976万辆,同比+8.5%,销量高于2023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分动力形式看,2024年1-5月份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370万辆,同比+31.2%,新能源车型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7.9%,同比+6.7个百分点;燃油车型累计销量606万辆,同比-2.0%,增速同比转负。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国内:5月国内销量同比下滑2.8%,油车市场加速萎缩,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接近50%。2024年1-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783万辆,同比+3.9%。分动力形式看,1-5月国内燃油车型累计销量463万辆,同比-10.3%,油车销量继续下滑;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319万辆,同比+34.8%,渗透率为40.8%,同比+7.2个百分点,其中5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8.6%,创新高。新能源车型中,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量182万辆,同比+12.7%;插电混动乘用车累计销量137万辆,同比+81.9%。2024年1-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29万辆,燃油车型同比-53万辆,纯电车型同比+21万辆,插电混动车型同比+64万辆。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出口:5月出口同比增长22.1%,但环比小幅下滑。2024年5月乘用车出口量同比+22.1%,环比-7.4%;1-5月累计出口194万辆,同比+32.0%,延续高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车乘用车累计出口51万辆,同比+15.1%;燃油乘用车累计出口143万辆,同比+39.2%。燃油车型仍是中国乘用车出口主力,增长势头强于新能源车型。 (作者:杨耀先,李腾辉;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体检行业:体检机构商业模式分析——医疗服务系列报告 健康体检是一种诊疗行为,属于医疗服务行业。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我国体检市场规模为1904亿元,2012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5%。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体检人次由2012年的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整体渗透率由29%提升至39%。 我国体检服务市场由公立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体检市场目前已呈现高集中度趋势。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1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占整体体检服务市场约80%,民营体检机构市占率由2016年的13%提升至2021年的20%,逐年提升的趋势较为明显,预计2025年占比将达到25%。 (作者:吴雨萌,方亮,屈昳;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免签持续扩容,推动国际航线复苏——交运物流行业2024年6月报 市场表现:2024年5月,沪深300指数下跌0.68%,中信交运指数上涨2.92%,跑赢沪深300指数3.6pct。其中,航运板块涨幅最大,上涨13.74%。 公路:客运、货运持续复苏。2024年5月,公路客运量10.11亿人,环比+1.62%,同比+6.5%;公路货运量36.2亿吨,环比+0.65%,同比+3.5%。以快递运输为代表的轻量公路货物需求仍然强劲,2024年5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63.6亿件,同比增长21.3%,预计将持续推动高速公路货车流量的提升。 航空:国际航线加速复苏。2024年5月,国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2519班次,环比+1.25%,同比-1.63;国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478班次,环比+3.22%,同比+96.01%。5月,民航正班客座率81.9%,环比无变化,同比+7.6pct。免签政策持续加码,6月25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中国对新西兰等3国试行免签政策的通知。 航运:集运:运价大幅上涨,短期红海冲突拉长运距,且欧美的零售库存处于较低位置,推动运价上涨,长期供给持续释放,运价或将承压;干散:BDI小幅上涨,中长期来看,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叠加苏伊士运河拥堵拉长运距,运价存在上行空间。油运:VLCC运价回落,短期来看,欧美进入出行旺季后出口减少,大西洋航线需求减弱,可用运力充足,运价回落;长期来看,油运订单处于相对低点,叠加船队老龄化,油运运价有望回升。 快递:包裹货值下行,业务量持续高增长。2024年5月,快递业务量147.8亿件,同比增长34.5%。消费下沉+直播电商崛起,平均包裹单价下行,2024年5月,单件快递对应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3.91元/件,同比-25.4%。快递单票价格回落,5月单票价格7.85元/件,同比-12.2%,环比-1.8%。存量竞争背景下,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后续主要为龙头企业存量竞争,企业有动力通过降价提升市占率,成本管控能力较差的企业将面临亏损。 (作者:王正成,葛源方;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特斯拉明年开启有限量产,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智能机器人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月重点: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召开,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在明年开始有限量产;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银河通用天使轮融资7亿元;宇树发布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起,打响人形机器人降本第一枪。Optimus是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应用的典型代表,相关进展体现具身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落地进度情况。人形机器人落地路径包括“一步到位”和“渐进性”两种可能模式。特斯拉Optimus追求“一步到位”模式,通过直接模仿人类(如双足、五指灵巧手等),但面临腿部控制能力不足、灵巧手抓取控制算法复杂等诸多挑战,量产落地预期较之前披露有所延后。银河通用机器人采用“渐进性”发展模式,例如通过取消双腿设计来补强腿部功能,赋予机器人更强的工作范围与适应性。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当前仍处于探索期,短期难以形成大规模落地,企业资金循环无法完成闭环,各厂商的融资能力是发展迭代的关键。 政策&会议要闻:安徽计划到2027年拟初步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6月17日,辽宁省发布了《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该方案设定了到2025年年底的目标,包括创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1家、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3个。5月30日,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布,提出到2027年,围绕“23456”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5月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上海将加快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打造千亿元级机器人关联产业。 资本市场投融资: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银河通用天使轮融资7亿元。6月21日,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共计7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包括美团点评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战略及产业投资方,以及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财务机构。银河通用机器人在外观设计、功能特点、训练数据集、系统结构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示了创新与实用性并重的特点,技术路径值得重点关注。 行业动态:OpenAI重启机器人项目,具身智能落地成重要研发前沿。开源鸿蒙“夸父”人形机器人亮相大会现场;新松机器人牵手仁新,推出智能移动焊接机器人;逐际动力运用英伟达Isaac平台助力通用机器人研发;优必选和东风柳汽启动合作,人形机器人落地汽车制造再推进;人形机器人进入东风柳汽总装车间“试工”;放弃四年后,OpenAI重启机器人项目;新松机器人携手百度智能云:共绘“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蓝图;拓斯达:致力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与AI大模型融合;赛迪顾问: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亿嘉和:持续优化AIGC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品结合的落地方案;宇树发布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起;从商用服务到工业服务,普渡机器人先行一步;阿里投资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中科大创业团队推出人形情感交互机器人;均普智能:近期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潘俊宇,邹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电动装载机加速渗透,高空作业平台面临反倾销调查——高端装备行业2024年6月报 总结:下游固定资产投资相对疲软,出口较为平稳,装备行业营收水平仍在底部区间。重点子行业表现有所分化:挖掘机、化工设备需求底部企稳回升;金属切削、成形机床需求则仍在底位;工业机器人、叉车和石油钻井设备产量持续增长;电动化转型方面,电动装载机渗透率加速提升。 重点事件点评:6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拟对自中国进口的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征收临时性关税。主要针对的产品范围是:最大高度为6米或以上的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以及预组装部件,不包括单独部件和安装在车辆上的起重设备。拟对星邦智能、浙江鼎力征收56.1%、31.3%临时性关税,拟对临工重机、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13家企业征收32.0%临时性关税。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反倾销政策落地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对于欧美地区销售占比高、海外工厂布局少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双反”时的经营风险较大。 整体景气跟踪: 装备行业出口平稳增长。5月,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604亿元,同比增长7.0%;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8.0%。 装备行业营收、利润仍在底部区间运行。5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1%、8.8%;通用设备行业、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分别同比下滑6.4%、8.1%。从绝对值来看,装备行业营收、利润规模仍在相对低位。 细分行业景气跟踪: 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向好。5月,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5.2万台,同比增长14.1%。1-5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2.8万台,同比增长8.9%。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2024年市场进入低库存周期,而电子、汽车、金属制品及食品饮料等通用工业有所回暖。 机床产量:切削、成形机床同比增长,但产量规模仍在低位。5月,切削机床当月产量5.9万台,同比增长8.8%;成形机床当月产量1.5万台,同比增长7.1%。 挖掘机:国内销量回升,带动总销量持续正增长。5月,挖掘机销量17824台,同比增长6.0%;其中,国内销量8518台,同比增长29.2%,内销增幅继续扩大;出口9306台,同比下降13.2%,外销降幅有所收窄。CME预估,6月挖掘机总销量约16900台,同比增长约1.5%。 装载机:电动产品渗透率加速提升。5月,装载机销量9824台,同比增长8.4%。其中,电动装载机共销售1250台,同比增长408.1%,电动装载机销量占比由上月9.6%提升至12.7%。 石油钻井设备:产量持续增长,行业景气度较高。4月,中国石油钻井设备产量为35363台,同比增长61%;1-4月累计产量94518台,同比增长43.4%,行业处于近五年较高的景气度水平。 化工专用设备:产量持续改善,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4月,中国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产量为11.0万吨,同比增长53.3%;1-4月,累计产量为34.6万吨,同比增长31.5%,绝对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轨交设备:行业投资平稳增长。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值为436亿元,同比增长12.7%;1-5月,动车组累计产量为289辆,累计同比增长19.9%。 重点产业政策跟踪: 上海:推动低空经济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6月26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企业在生物制造、脑机接口、Web3.0、元宇宙、6G、量子技术、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产业“核爆点”。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综合性应用试验场,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学院,设立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心。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以“服务租赁+系统集成”模式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新增装机2万台以上,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 (作者:田溪,邹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美国301关税,储能出海无近忧但有远虑——储能行业2024年6月报 月度观点:2024年5月,新型储能中标容量维持高位,且4h长时储能中标项目增多,或将带动我国新型储能电站平均储能时长由2h向3h迈进。储能系统设备价格进一步下探至0.5元/Wh左右,未来价格下降空间和影响都已较小,储能电站投资方当下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储能电站的非设备造价。国务院、内蒙古能源局等印发储能产业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储能电站规划装机目标,有望推动我国储能产业持续高景气发展。 储能招投标:新型储能中标容量维持高位,长时储能项目增多。2024年5月,跟踪到我国新型储能中标项目共计46个,规模3.43GW/12.21GWh,同比+130%/+154%。储能时长为4h的长时储能项目增多,中标容量达1.44GW/5.76GWh,或将带动我国新型储能电站平均储能时长由2h向3h迈进。 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跌至0.5元/Wh左右。2024年5月,0.5C(2h)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中标均价(加权)为0.63元/Wh,环比下降约0.12元/Wh;0.5C(4h)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中标均价(加权)则降至0.51元/Wh。我们认为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下跌空间已较为有限,储能电站投资方在当下更为重要的是控制储能电站的非设备造价。 美国对华加征301关税影响:对我国储能产品出口无近忧但有远虑。美国正式发布301关税政策,计划2026年开始将储能锂电池的关税从7.5%增加到25%;叠加2022.8美国IRA法案中先进制造补贴和本土化率要求税收抵免,储能美国制造有望在2026年左右展现出对我国储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当前,中国储能电池、电池PACK产品无论在成本还是产品供给方面则都具备明显优势。 储能政策:2024年5月,国务院、云南能源局和内蒙古能源局印发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对储能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将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提高至40GW。云南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公开了集中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清单,理顺共享储能商业模式,有利于促进当地储能电站的建设。内蒙古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4—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两年内蒙古新型储能将合计新增21GW/94GWh,该规模是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的1.4倍,预计未来两年内蒙古的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领跑全国。 市场动态:(1)一级市场:2024年5月,储能行业一级市场共发生10笔融资业务,涉及储能材料、钠离子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总融资规模过亿。(2)行业动态: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 (作者:冯俊淇,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AI大模型时代,金融行业算力需求分析——数字金融专题报告 算力是指计算机系统或设备所具备的计算能力。算力是计算机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实现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科学计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算力可以分为三大类:通用算力、智算算力和超算算力。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物联网、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将成为决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球算力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为906EFlops,同比增长47%,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43.13%。按照算力种类分类,2022年全球通用算力规模(FP32)为440EFlops,占比48%,智能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为451EFlops,占比50%,超算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为16EFlps,占比2%。 当今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金融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改变业务运作的方式,更将引领整个金融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从而实现效能和服务的提升。金融行业需要高效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来处理海量数据,算力将会是数智化产品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作者:吴吉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美国财政部对华科技投资限制政策影响分析——半导体政策解读系列之四 事件概述:美国时间2024年6月21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一项拟议规则(NPRM),以限制美国在中国的半导体及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进行投资。 (作者:崔雅菡,吴吉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出游场景细化趋势加强,酒店经营预期改善——文旅行业2024年6月报 月度核心观点:(1)端午出游热度延续,人次及收入均超疫情前。居民出游意愿仍然较强,出游场景细化、文旅融合两大趋势明显。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旅游需求产生分层,驱动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内容迭代速度变快,游客对自然景色之外文化理解的需求在上升,旅游业的教育功能正在逐步兑现。同时,内容平台流量导入和宣传、新科技赋能旅游业的作用不容忽视。(2)酒店行业月内表现短暂走强,整体偏弱,暑期预计改善。房量进一步回补、商旅需求平淡、同期高基数和出境游分流等因素抑制了今年以来的平均房价。本期内入住率短暂驱动行业同比翻正,已有改善趋势,我们预计在暑期出行热度的带动下,酒店行业表现有望迎来较大修复。 行业运行:(1)旅游:端午假期旅游延续热度,客单价恢复至2019年九成。2024年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14.6%和102.6%。(2)酒店:5月19日-6月15日经济型、中端、中高端、高端、超高端和奢华酒店的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分别为149.66元、231.67元、259.84元、266.41元、391.13元和609.05元;OCC(入住率)分别为68.1%、72.9%、66.6%、56.2%、60.4%和60.4%;ADR(平均房价)分别为219.72元、316.93元、390.20元、474.22元、647.15元和1008.35元。第二周短暂走强,已有改善迹象,受出游带动暑期有望进一步修复。(3)餐饮:2024年5月,全国餐饮收入4274亿元,同比增长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5%。餐饮行业门槛较低,竞争充分,可重点关注餐饮工业化链条以及品牌连锁企业。(4)免税:2024年5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9.74亿元,同比减少38.3%;购物件数231万件,同比下降38.5%;购物人次41.9万人次,同比减少16%。 (作者:林宇航,杨志威;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 售 人 员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宏观市场】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分析及其启示 近年来美国在对外反补贴的同时,强化了对内产业补贴,先后推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与削减法案》等产业补贴法案。据此,本文重点分析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并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 从美国产业补贴特征看,疫情后美国补贴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补贴数量和补贴规模双升;二是补贴方式以财政补助、国家贷款、生产补贴为主,生产补贴占比上升;三是补贴呈现“大额化”,2022年补贴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数创新高;四是补贴向以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领域倾斜。 从美国产业补贴合规性看,一方面,美国侧重于为一般基础设施、研发、区域发展和环保合规提供补贴支持,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补贴规则、市场化的补贴程序,避免补贴“专向性”认定。另一方面,美国产业补贴政策中仍存“本地化”要求等歧视性条款,与WTO规则中“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对此,美国可能援引“安全例外”条款为其补贴中的歧视性条款进行辩护。 借鉴美国产业补贴经验,建议我国产业补贴政策:一是多元化补贴方式,避免补贴“专向性”认定;二是补贴向科研领域倾斜,加大对竞争前研发环节的支持;三是 WTO规则的安全例外条款为成员补贴打开了自主空间,有助于提升对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 (作者:蒋冬英,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宏观市场】M1口径修订:“手工补息”扰动的背后 2024年5月,M1同比读数为-4.20%,创下有数据以来新低。M1 同比的快速下行,也引发市场讨论,是否有必要修订 M1 口径?M1 同比的下行,仅是规范“手工补息”的暂时扰动吗?对宏观经济运行有何指示意义? 结合 M1 的定义和当前我国支付实际来看,IMF 将 M1 界定为所有的支付媒介,包括流通中现金和可转让存款。我国潜在的 M1 新增项目中,居民活期存款和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都具备直接用于支付的属性;而货币基金和现金类理财由于存在 1 万元的 T+0 赎回额度限制,能否计入 M1 存在争议。 从不同口径 M1 的修正效果来看,纳入居民活期存款等项目之后,新口径 M1 同比的走势更为平滑,但和现行 M1 同比的走势仍大体保持一致。2024 年 5 月,纳入居民活期存款的 M1 同比约为-0.80%,仍为 2008 年以来的最低值,这可能是因为,居民活期存款增长受到商品房销售表现仍偏弱、居民倾向于将工资收入转为定期存款或提前还贷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若纳入支付机构备付金、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则 4 月以来,企业将活期存款转移至资管产品的行为对 M1 的影响下降,M1 同比降幅收窄,5 月 M1 同比约为 1.29%,仍为 2022 年以来的相对低点。 从 M1 的含义和前瞻性来看,M1 同比的走势,通常和商品房销售、财政支出等经济活动直接关联,对于经济周期、PPI 同比、利率走势等存在较好的领先性。M1 同比对 PPI 同比领先半年至三个季度左右,且这种领先关系在疫情后依然较为稳定。 从货币供应和经济总量关系的角度,由于 MV=PY,当货币流通速度(V)相对稳定时,货币供应和名义经济总量直接相关。以“名义 GDP 同比-M1 同比”指标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围绕一定中枢波动。如果 M1 同比持续处于低位,可能对于名义 GDP 总量的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和企业信心的角度,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未来一段时间 M1 同比的走向。 (作者:何帆,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宏观市场】税收与非税收入“跷跷板”效应支撑财政收入——评2024年5月财政数据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5月当月同比收入降幅收窄,录得-3.2%。其中,税收收入当月同比-6.1%,非税收入当月同比15.8%,非税收入支撑显著。在税种方面,个人所得税当月同比录得-1.1%,反映居民收入增速有进一步提振的空间;企业所得税当月同比由正转负,录得-10.6%,除了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外,也反映企业盈利恢复较慢;增值税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录得4.0%,主要与基数偏低有关。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5月财政支出当月同比增速放缓,录得2.6%,或受收入端特别是税收收入的约束,但支出进度与2023年同期基本一致。从资金投向来看,5月多项财政支出为正增长,社保、农林水、交通运输、债务付息支出高增。 政府性基金方面,收入降幅较大,专项债发行提速拉动支出进度,支出降幅收窄。5月政府性基金当月收入增速降幅继续扩大,同比增速为-22.3%;支出增速降幅收窄,同比增速-14.7%。收支进度分别为21.3%、23.0%,均低于历史同期,但支出受专项债资金补充边际有所加快。 政府债券方面,截至6月24日,5、6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均有提速,但依然低于历史同期。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5日) 【宏观市场】当前经济形势与结构性政策建议 上半年经济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形势依然复杂,工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疲弱、物价持续低迷,政策效果仍有待加强;国际地缘政治矛盾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脱钩断链加深。当前的经济态势是多周期叠加的结果,仅仅着眼于短期的“调控”政策,效果较为有限,若期待明显改观则还需要有重大结构性政策推出。 (作者: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5日) 【宏观市场】量的淡化,价的抉择——宏观经济与政策月报 5月经济数据的量价分歧有所收敛。据4-5月数据估算,第二季度GDP同比可能在5.0%左右,较第一季度温和放缓。31城调查失业率下降至4.9%的低位,是2019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CPI反应平淡。2020年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出现平坦化的现象,可能与灵活就业增加有关。从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来看,2019年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占比为13.4%,2022年占比为14.6%。 在关键点位附近盘桓许久的股债汇在6月似乎都出现了变数,其背后的信号值得关注。 6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货币政策框架从量到价的切换可能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货币政策操作上,随着数量目标的淡化,价格工具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价的空间有望打开。2023年8月后CNH Hibor隔夜波动加大,但2024年5月以来其波动下降、中枢下移。人民币汇率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灵活性或有提升,为国内利率工具的使用打开空间。同时,待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观察期结束后,可能还需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 二是利率形成机制上,在短端,明确价格信号。NCD与MLF之间的利差受到基本面和信贷需求的影响。当信贷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MLF对于NCD利率的引导作用可能被削弱。因此,以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有助于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政策信号。在长端,LPR或将迎来二次改革。如果MLF的政策利率色彩淡化,LPR报价机制可能需要调整。美国LPR报价直接基于联邦基金利率加点,或许未来我国LPR报价也可以在短端利率的基础上形成。同时,如果对LPR报价偏离度进行考核将有助于优化报价质量,但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可能需要与降低存款成本等措施一同择机稳步推进。 (作者: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宏观市场】经典重温 | 股市调整是否会引发货币政策宽松操作? 5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出现调整。我们在2024年1月报告中提出,若主要股票指数出现显著下探(月内跌幅超过5%),则未来三个月内(含下跌当月)有很大概率迎来降准或者降息。近期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发酵,如果股市进一步调整可能增加降准或降息的概率。特此重温,以飨读者。 (作者:宋彦辰,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宏观市场】投资收益影响下利润短期回落——评2024年5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5月工业企业受投资收益增速回落等短期因素影响,当月利润增速有所回落,录得0.7%。在量、价、利润率方面,量跌价升,利润率小幅上升。从资产回报率来看,2024年5月资产回报率小幅回落。从所有制看,股份制、私营企业利润仍保持正增长,国有企业降幅继续收窄。 从行业结构来看,有色冶炼、黑金冶炼、计算机通信电子表现较好,分别拉动工业利润增长3.3、1.9、1.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速由正转负,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汽车制造对当月利润均有拖累。 工业企业库存增速继续上升,营收小幅上升。5月库存同比增速上升0.5个百分点至3.6%,营收累计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至2.9%。工业企业目前正处于主动补库的过程中,但补库力度较为温和。同时,产成品周转天数与上月基本一致,录得20.7天。从相关指标36个月分位数来看,36个月库存分位数较低且营收分位数较高的行业有:皮革制品、木材加工、医药、专用设备、有色冶炼、食品、化工。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宏观市场】服务业:待开采的“金矿” 对于疫情后经济增速的放缓,市场讨论颇多。分产业来看,三产增长放缓是疫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在谈及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时,人们多将目光投向制造业而非服务业。“产业空心化”、“鲍莫尔病”等使人们在欢迎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又难免怀有一丝“警惕”。 不过,站在当下,重新审视服务业重要地位的时机似乎已经到来:一方面,从与全球技术前沿的差距来看,我国新兴服务业生产率相比制造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IT等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治愈“鲍莫尔病”,AI的突破或许将为服务业生产率提升打开一条通途,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将逐步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劳动者就业也需要更多地依靠生活性服务业吸纳,服务业拉动内需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在加入WTO后,制造业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动能。与制造业相比,生产率距技术前沿差距更大、准入限制更多、开放程度更低的服务业犹如待开采的金矿。在制造业面临贸易不确定性、产能利用率下降等挑战的当下,服务业有望在驱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呈现出放缓的态势,这也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中仍存在堵点,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部门存在一些准入限制,市场化程度有提升空间,尤其是一些供给紧缺的服务业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二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可以进一步深化,在开放中通过竞争与学习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快推进,以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蔡琦晟,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宏观市场】宏观一周:暑期出行环比走强 政策聚焦 货币政策 2024/6/26,国家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24〕548号),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加快推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健全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胡晓莉,郭于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外汇商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波动加强——全球宏观与汇率焦点2024年(第18期) 全球宏观:法国政治风险仍在发酵,欧元汇率承压、美元指数上行。英国央行按兵不动但暗示降息在即,市场加码相关预期,英镑汇率走弱。离岸美元兑人民币收盘价站上7.29,在岸收盘价如期温和上行。 G7汇率:德法利差已扩大至近7年来最宽水平,市场对法国政局动荡的risk-off情绪仍在延续,同时美国经济小周期总体向上的背景下,我们维持美元指数继续走强的观点。技术上,欧元兑美元短线下行速率可能放缓。下周重点关注美国5月PCE数据、第一季度实际GDP终值,以及拜登和特朗普进行美国大选首次辩论。此外关注日元再度逼近160附近后当局干预的风险。 人民币汇率:本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逼近7.12,离岸CNH Hibor并未显著抬升,境内外即期汇差走阔,意味着本轮美国基本面上行小周期中,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波动将加强。后续需关注年中分红购汇需求,以及风险偏好回落对A股跨境资金的影响。(套保策略见正文) (作者:余律,张亚澜,张梦;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外汇商品】金价延续震荡——贵金属周报2024年第21期 市场表现 贵金属市场表现 (作者:王之凡,付晓芸;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外汇商品】日元套息交易反转条件的定量测算——2024年第三季度G7汇率前瞻 美元指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大概率延续主动补库存,历史上在此阶段美元指数通常上行。当前美国经济小周期触底回升,美联储9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美元的相对高息优势依然显著,配合基本面修复,预计第三季度仍偏强运行。 欧元:美国要素仍将主导欧元汇率波动,在美国高频基本面上行、美债发行大增的背景下,欧元兑美元将延续走弱的基调。短期内,欧元汇率仍面临法国政治不确定性的扰动,不过周线RSI下行至历史低位,承压空间可能有限。 英镑:利空要素有所增加。经济意外指数存在转弱可能。另外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改革党正在吸收工党和保守党的支持者,工党胜率略微下降,关注7月4日英国大选有无新的风险。 日元:6月会议明确7月启动Taper,“央行紧缩+日元贬值”的情形再现。相比于利率上行,Carry Trade反转的风险点在于汇率波动率反弹。第三季度日元有望向上挑战165关口,节奏上关注外汇干预。 (作者:余律,张梦,张峻滔,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外汇商品】拥挤的多头持仓需要下降以重启升势——2024年第三季度贵金属展望 2024年第二季度,金价于季初快速冲高后陷入高位震荡。4月上旬黄金白银延续了3月的涨势,快速冲高,白银领涨黄金。4月12日晚间白银逼近历史前高30美元/盎司后遭遇大量抛盘,黄金白银集体回落。4月19日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传出爆炸声,市场担忧伊以冲突继续升级,黄金日内快速冲高。不过此后事态并未进一步升级,黄金高位回落,并在4月22日当周出现3月初快速上行以来的首次显著调整。5月有色逼仓行情带动黄金上涨,后铜逼仓行情阶段性告一段落带动金价向下修复高估。 第三季度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维持强势不利于金价表现。不过金价当前主要的问题是持仓分化度过高,非商业多头不愿减仓,非商业空头做空意愿不足持仓持续下降,这种僵持的状态需要打破金价才能重启上行。 第三季度贵金属单边上涨行情暂歇,黄金有望继续强于白银。黄金境内外价差或阶段性走强。 (作者:张峻滔,付晓芸,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东南亚研究】中马深化经贸合作——香港金融市场周报(20240617-0621) 宏观经济:美国6月Markit综合PMI创26个月新高,周内多位美联储官员敦促对降息保持耐心。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转跌,欧央行管委表示若通胀放缓或再次降息、瑞士央行本周再度降息。5月内地社零增速反弹、制造业投资仍具韧性。5月中国香港通胀、就业数据按月基本持平。新加坡5月非石油国内出口跌幅收窄,印尼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中马深化经贸合作、推进东铁等大型项目。 金融市场:周内港股IPO招股回暖,二级市场恒指继续围绕18000点震荡,港交所宣布港股在恶劣天气下不休市的机制将于9月施行。利率方面,HKD、CNH短端流动性受跨月因素影响小幅偏紧。在人民币中间价下调、美元强势背景下,本周CNH即期进一步走弱、USDCNH试探7.30关口;港汇则受资金需求支持小幅走强。本周中资美元债及点心债发行维持活跃,中资美元债高收益级跑赢投资级。 后市展望:当前宏观环境仍有利于中债表现,下周资金面是关键,若资金明显偏紧,可关注债市回调后做多机会。美国经济数据出现企稳回升迹象,预计美债收益率短线整固后有望随基本面反弹。美元指数仍有一定上行空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有所松动,CNH未明显收紧,美元兑人民币上限缓慢上移。近期黄金仍处震荡行情,美国经济小周期的走强与长端中债收益率尝试突破下限两股力量相抗衡;本周油价走强,周尾出现一定抄底迹象,仍以震荡反弹看待。 (作者:翟梦涵,张梦;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金融行业】从“自产自销”到“代销”——地方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前景简析 6月20日,据媒体报,监管部门日前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作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从业务规模及结构来看,预计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地方中小银行有约3.2万亿理财产品或将受到影响,若推进压降过程有较长过渡期,相关业务规模有序逐步清退,对银行理财持仓的债券类资产波动较小。截至2024年5月,城商行资管部、农村金融机构资管部管理理财规模分别为2.23万亿元、0.99万亿元。相关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约86%。而上述固定收益类产品期限结构相对偏长,期限在6个月-1年(含)、1年-3年(含)规模占比最高,占比分别为28.06%、22.56%。 从机构应对来看,个别理财存续规模较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较强的区域头部地方中小银行或加速理财公司牌照申请,但多数地方中小银行的业务缺口将主要由代销业务承接。(1)截至2024年5月末,理财规模在400亿元以上的地方中小银行中,北京、四川、广西、广东、重庆等区域的6家中小银行理财规模较2022年末扩张较显著,未来或有获取理财公司牌照机会;(2)多数地方中小银行应正视由“自产自销”转向“代销”的行业趋势,不仅可以与理财公司开展多方面合作。而且还可以通过代销业务的发展补足潜在中收损失,甚至还可以提升客户黏性,进而更多的吸收低成本的客户财富管理结算性负债。 (作者:吕爽,陈昊,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绿色金融】CBAM碳核算规则详解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建议 2023年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法案正式生效:2023年10月1日起,CBAM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过渡期到2025年底,2026年1月起开始全面实施。CBAM正式实施后,将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征收税费,当前覆盖“电力、水泥、钢铁、铝业、化工、氢”六大行业,相关企业须对其商品生产对应的碳排放量进行监测和报告。 2023年8月,欧盟委员会欧盟公布了《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以下简称“CBAM细则”)。细则规定了欧盟的进口商是CBAM的申报主体,承担CBAM报告申报、购买证书履约的义务;生产商(设施运营商)有义务监测和收集相关碳排放数据,并向进口商通报数据。实施细则对相关排放量的计算及取数方法、碳排放因子、监测和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报告将聚焦CBAM细则的碳核算部分,对其核算方法以及针对生产商的监测、取数与报告的规则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CBAM及欧盟相关政策的底层逻辑和要求,建立满足国际合规要求的碳数据管理体系。 CBAM的核算范围及目标释义与辨析。CBAM要求计算的为产品的隐含碳排放(embedded emission),其常与“产品碳足迹”的概念混淆。实际上,CBAM法案是欧盟碳市场(EU ETS)的配套立法和补充机制,其本质可以理解为把进口产品的生产置于EU ETS中进行履约。因此,CBAM的核算方法及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都尽可能地与EU ETS保持一致,即遵循“组织碳足迹”的核算框架与规则。而与之对比的“产品碳足迹”,则专注个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与此同时,在当前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法规中,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陆续颁布了针对电池、包装、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相关法案,以产品的碳足迹和其他环境足迹为抓手提出相应要求。总体来说,CBAM(以及EU ETS)以排放设施为对象,而CEAP关注的是产品层面的环境足迹,以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为基础。 在核算范围上,CBAM核算范围介于组织碳排放与产品碳足迹之间,对产品的下游排放(使用和生命周期结束阶段)、上游的运输及进一步过程均未被纳入。其系统边界为生产企业自身运营边界内的生产装置,以及边界外相关前体(precursors,产品的原辅料)的生产。 在计算逻辑上,CBAM采取“自上而下”的计算模式:起点是计算生产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然后将排放分摊(“归因于”)到各工序(生产过程)和相应产品。最终CBAM要求申报的某产品的特定隐含碳排放可表示为: 在计算步骤上(对生产商),可以总结为:1)定义系统边界、生产路线和工序;2)指定监测计划并开展数据收集;3)确定设施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4)将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排放归因于工序;5)计算商品的隐含碳排放及特定隐含碳排放;6)报告与沟通。 其中,对于我国的生产商来说,制定监测计划并开展监测是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CBAM要求非欧盟国家的相关产品生产商建立符合要求的MRV体系,监测内容至少应涵盖:1)设施层面燃料燃烧和材料煅烧的直接排放;2)与热流量相关的直接排放;3)与电力消耗相关的间接排放;4)前体的消耗量及其隐含排放(如相关)。 对于设施直接排放的计算,CBAM允许生产商使用基于计算的方法(因子法或质量平衡法)、基于测量的方法和细则外其他非欧盟国家的监测与报告方法,前提是该方法在合格的MRV体系(包括强制碳市场、加入CDM机制监测计划的项目)下且得出的排放数据覆盖范围和数据准确性与CBAM相似。但自2025年1月1日起,欧盟只接受CBAM官方的监测与报告方法。 对于间接排放的计算,与其他核算规则体系一致,采用电力消耗量与排放因子相乘。对于电力排放因子,CBAM细则规定:1)采用基于生产所在国家(地区)的电网平均水平的排放因子。欧盟委员会在CBAM过渡期登记平台中提供了各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的默认值,来自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各国五年平均数据。此外,也可以选择来自公开发布的数据库的排放因子(可能需要补充材料)。2)在以下情况应使用实际的排放因子:一是生产设施所用电力与发电来源之间存在直接的技术联系;二是所用电力的采购方式为直接签署购电协议(PPA)。 对于我国绿电交易机制下的绿电是否可被CBAM机制认可为PPA的一种,是国内生产商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相关明确的细则仍尚待出台。当前CBAM细则对于PPA的定义和使用规则有两条:一是由发电方和用电方直接签署,二是由电力供应商提供电力排放量和计算因子所用的实际参数。由此可以看出,CBAM规则的核心要求是对实际间接排放核算进行溯源,而PPA在CBAM中主要承担的是明确电力来源和电量以计算实际隐含间接排放的功能。因此,即使我国绿电机制与国际PPA规则在设计目的、合约模式和价格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报告认为在原则上也应被CBAM接受和认可。 在设施排放的归因上,CBAM细则的附件3中对不同类别和工艺路线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总体而言,相关规则需要考虑工序的系统边界内质量和能量的平衡,使得排放量在不同设施和工序间的分配尽可能公平。 在特定隐含碳排放(SEE)的计算上,需首先计算前体的隐含碳排放(如涉及),然后加到工序的归因排放量中;最后将工序层面的隐含碳排放量除以工序对应的产品数量,即可得到特定隐含碳排放量。在这一步骤中,前体和产品数量监测(数据获取)的规则是生产商应关注的重点。其中,前体的SEE应由生产该前体的设施经营者提供;如果无法获取相关数据,下游生产者可以采用欧盟发布的过渡期产品默认值,但前提是前体隐含碳排放占总隐含排放量不超过20%。对于产品数量相关数据的监测,CBAM要求应确保CBAM报告的产品数量与生产商经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一致。 对于应缴纳CBAM碳税计算,可以理解为证书数量乘以证书价格,再扣除原产国已支付的有效碳价。其中证书数量为产品的特定隐含碳排放量扣除欧盟同类产品在EU ETS下获得的免费配额,证书价格为EU ETS下配额的每周平均拍卖价格,“有效碳价”则指生产商以及前体的生产商应付的每吨实际碳价(如果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超过实际排放量会被视为并未支付有效碳价)。目前,我国的碳市场只覆盖了电力行业,未来纳入钢铁、铝等行业后,可以部分程度上进行抵扣。在当前的一级市场中,碳排放配额大多数由政府免费发放,企业并未支付对价,因此无法抵扣CBAM证书;对于在二级市场中购买碳配额的企业,由于中国的平均碳价仅为欧盟1/10,因此虽然可以抵扣,但数量有限。 作为一项全球首创的制度,CBAM规则较为繁琐复杂,因此过渡期也提供了灵活性规则,给予了相关主体一定的容错度和准备时间。一是针对过渡期的数据缺口,CBAM提供了可用于报告的默认值(缺省值),包括商品和前体的直接与间接特定隐含碳数值,或采用其他“估计”的方法,但前提仍是“估计”方法确定的排放量不能超过总隐含排放量的20%。同时应注意,欧盟委员会所发布的默认值是以相对较高的排放强度水平确定,属于“惩罚性”缺省值。二是过渡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他的MRV体系和方法,但从2025年1月1日起,唯一允许偏离 CBAM 监测规则的方法是对不超过20%的 CBAM 商品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估计”。 总体而言,CBAM细则引用了EU ETS中各项关键要求,使出口商品到欧盟的企业的碳排放核算与欧盟本土企业同样严格。在监测和数据获取方面,CBAM的核心要求是“溯源”,即在合理成本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记录和保留相关原始文件。在计算方法和逻辑上,CBAM的特点是以产品工序(生产过程)为基本单元,企业需要将设施层面的碳排放分摊到工序,产品层面的碳排放由相应工序构成。因此,界定工序的系统边界并准确识别输入和输出源流和能量,是CBAM核算的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我国相关企业: 1)建立满足要求的数据监测体系,关注数据的“溯源”和证明文件;2)建立完善碳管理的顶层制度及能力;3)关注学习CBAM相关规定,加强信息披露的风险防范;4)积极与下游进口商及上游供应商合作,建立高效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应对履约要求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于佳卉,钱立华,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绿色金融】银行如何科学设定气候目标——NZBA《银行气候目标设定指南》分析 3月14日,由联合国主导的净零银行业联盟(Net 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发布了更新版的气候目标设定指南,旨在帮助银行业机构设定和实现与全球气候目标一致的气候相关目标。 NZBA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和可持续倡议金融服务工作组(FSTF)共同发起,于2021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同日,第一版《银行气候目标设定指南》发布,所有加入NZBA的成员必须遵循该《指南》来设定气候目标。从全球银行的采纳角度来看,成立三年来,净零银行业联盟的成员以欧洲地区银行为主(暂未有中国内地银行加入),规模迅速扩大。设立目标的方向也由银行总体目标扩展至为碳密集型行业另外设置减碳目标。 NZBA此次发布的新版指南基于其在2021年发布的第一版指南进行调整,反映了近三年银行业净零发展的新趋势,对近三年的净零方法、数据等进行了更新。新版指南保留了与之前相同的总体目标和关键准则,要求签署方基于科学方法设定中期(2030年或之前)和长期(2050年或之前)的目标,并承诺在2050年或之前实现净零排放。 不同的是,本次指南首次将净零目标范围扩大至银行的资本市场活动。即除了银行投融资活动需进行碳核算并纳入净零目标,NZBA认为银行在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发行以及承销、咨询服务中可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需要将其纳入计算范畴。 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强化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走向自身运营与资产组合的碳中和,如何设立科学的气候目标与路线图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议题。尽管我国暂未有商业银行加入NZBA,此次新版《指南》也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科学碳目标的设定、实施、核算与披露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与参考:第一,强化气候风险相关制定规定和战略规划,将最终的净零目标分解落实到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第二,注重投融资业务碳排放强度的管理,既包括促进排放,也包括融资排放。第三,开展试点工作,量化评估气候风险。 (作者:林蕴琦,方琦,钱立华,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固定收益】商业银行减持信用债而广义基金增持——2024年5月中债、上清债券托管数据解读 5月同业存单、国债托管量环比上行幅度较大。截至2024年5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144.72万亿,环比增加1.69%。具体来看,利率债97.19万亿,环比增加1.56%,其中国债30.42万亿,地方政府债41.98万亿,政金债24.78万亿,环比变动分别为2.40%、1.21%、1.14%。金融债10.93万亿,环比增加2.77%,其中商业银行债9.82万亿,环比增加2.93%。非金融信用债托管量17.34万亿,环比增加0.12%,其中企业债2.27万亿,超短融1.88万亿,短融0.49万亿,中票9.95万亿,环比变动分别为-0.63%、-2.79%、1.58%、0.82%。同业存单托管量17.13万亿,环比增加4.03%。禁止“手工补息”对银行负债端影响持续,同业存单净融资量上行。 广义基金、境外机构持仓环比增幅较大。持有人结构方面,主要机构均增持。境外机构持仓4.22万亿,环比增加0.17万亿,增幅4.26%;广义基金持仓38.53万亿,环比增加0.8万亿,增幅2.13%;券商持仓3.01万亿,环比增加0.05万亿,增幅1.75%;银行持仓82.28万亿,环比增加1.07万亿,增幅1.32%;保险持仓4.65万亿,环比增加0.04万亿,增幅0.86%。掉期汇率计算方式下,同业存单具有配置价值,境外机构增配。 持仓结构方面,5月商业银行增持国债、政金债及地方债,减持同业存单与信用债,而广义基金增持地方政府债、同业存单与中票的幅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保险增持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券商增持地方政府债和同业存单,减持短融及超短融。 在杠杆率方面,截至2024年5月末,债市杠杆率为106.88%,环比下降0.50个百分点,2021-2023年同期债市杠杆率则为季节性上升,连续两个月下行后,目前债市杠杆率处于季节性低位。 分机构来看,商业银行杠杆率下降0.75个百分点至103.23%,处于2021年以来的45%分位数水平;广义基金杠杆率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13.32%,处于2021年以来的30%分位数水平;保险杠杆率下降3.48个百分点至116.58%,处于2021以来最低的分位数水平;券商杠杆率上升7.08个百分点至189.45%,处于2021年以来的5%水平。 (作者:郭再冉,顾怀宇,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固定收益】收购存量房业务机会梳理 自5月17日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地推进存量房源、土地收购,盘活存量的同时筹建保障性住房,多地已发文推进执行。目前各地实践以收购存量房为主,本文梳理主要模式,并结合各地保障房潜在需求和筹建目标、住宅租金收益率、区域楼市库存情况,分析相关业务机会。 在业务模式方面,以存量房状态划分,收购存量房可分为两类: 一是面向二手房的“收旧换新”。其主要由各地涉房国企开展,旨在针对性去化其自身或区域涉房国企新房库存,以“差额置换”为基本原则,收购旧房总价通常限定为购置新房总价的60%-80%,存在覆盖区域及收购体量较小、旧房和换新房源限制严格等特征。 二是收购存量新房(即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根据央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相关要求,县级以上城市地方政府可选定不超过2家非融资平台类地方国企作为收购主体,金融机构向地方国企发放贷款后,可按贷款本金的60%向央行申请再贷款。从历史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现已并入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管理)及近期各地政府披露的案例来看,存在以下特征:(1)收购物业状态需为已建成未出售(即现房),收购单位以整幢、整单元为主;(2)收购的物业类型未明确限定为住宅,或可拓展至商办公寓;(3)单套面积高于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上限(70平米),多数在120平方米以下;(4)收购价格基准存在差异,包括评估价、成本价、市场价,主要是为了平衡房企存量贷款偿还和项目未来收益,通常而言需要为市场价的6-7折,部分住宅租金收益率较高的区域收购价格有提升空间。 在业务机会方面,目前各地保障性住房筹建计划以配租型为主、配售型为辅,考虑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往往为同区域市场价的5折左右,收购存量房更适合用于供应配租型保障房,而配售型保障房则更适合通过划拨用地或者闲置土地回收予以筹建。我们选取了24个数据可得的重点一、二线城市,从各地保障房潜在需求(租赁非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户占比)、收益水平(区域住宅租金收益率)、2024年保障房规划筹建目标三个维度,结合商品住宅出清周期指标对上述城市进行筛选。从结果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合肥、武汉、成都9城保障房规划筹建规模较高,相关业务落地概率更大;南京、宁波、福州、长沙、西安、贵阳、昆明亦存在一定业务机会。 同时,我们对上述9城城市内部各片区相关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其中,库存压力高并且保障房潜在需求大的片区,更可能优先落地相关业务,比如北京的丰台、通州、大兴、顺义4区,广州的增城、番禺、花都、南沙、白云、黄埔、天河7区,深圳的龙岗、龙华2区,苏州的虎丘(高新区)、相城、吴中、吴江4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都金牛区,杭州临安区等。 (作者:刘晗,陈姝婷,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固定收益】业绩承诺的公募REITs机制探讨 嘉实物美消费REIT首次引入业绩承诺机制。2024年3月上市的嘉实物美消费REIT引入业绩承诺机制,承诺上市前五年该基金若无法达到预期可供分配金额,原始权益人及其关联方放弃对应份额的分红,优先保障其他投资者,考虑到前五年原始权益人及其关联方的份额持有比例合计51%,仅当实际可供分配金额低于预期的51%的极小概率事件发生时,才会损害到其他投资者的预期分红,因此这一业绩承诺可实现性强,这也成为公募REITs市场首次、也是当前唯一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的公募REITs。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REITs尚无可参考案例,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机制相对成熟,本文主要通过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机制的研究,为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业绩承诺机制是我国资本市场较为常见的风险缓释手段,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应用。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便引入了业绩承诺机制,政策鼓励在重大资产重组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尤其是关联资产重组。业绩承诺机制应履行相关信息披露要求。从实证来看,业绩承诺机制对被并购公司运营具有正面激励效果,并有助于提升二级市场股价,但高溢价并购中的过高业绩承诺往往难以达到、效果不佳。2017-2018年未达业绩承诺占同期涉及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数量的30.8%和33.2%,业绩承诺不达标较严重的并购标的多处于新兴行业和轻资产行业,其中涉及的历史并购多为高溢价且普遍为跨界并购。 从短期数据来看,嘉实物美消费REIT经营数据及上市后的二级市场表现好于其他消费基础设施REITs,或反映业绩承诺机制发挥了一定效果,但中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嘉实物美消费REIT出租率、收入、盈利及可供分配金额完成率均高于其他两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上市至今已实现6%的正收益率,好于其他3只消费基础设施REITs。 公募REITs业绩承诺机制短期难以全面应用,个别案例仍会发生。不同于监管出文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监管尚未出台正式文件要求公募REITs设置业绩承诺机制,业绩承诺机制作为对原始权益人的强约束,短期内可能不会得到全面应用。此次嘉实物美消费REIT业绩承诺机制为后续公募REITs上市发行提供了一定参考,尤其是对于业绩易受突发事件影响的产权型REITs,后续设置业绩承诺机制的公募REITs一定程度会参考嘉实物美消费REIT,结合REITs特点和具体基础设施项目来安排,但投资者需要关注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避免高业绩、高溢价陷阱。 (作者:张文,臧运慧,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固定收益】沪杭楼市表现亮眼——地产月报(2024年6月) 本月观点:核心城市需求侧宽松政策提振楼市表现,其中,杭州、苏州新房市场,以及上海二手房市场表现亮眼,北京、广州、深圳、福州新政后楼市成交亦小幅改善。在成交量改善的同时,新房、二手房成交价格跌幅扩大,市场延续“以价换量”,基本面改善持续性有待关注。 6月以来二手住宅市场热度维持,但部分重点城市市场情绪冲高后回落,“以价换量”态势或将在短期内延续。在成交量方面,高频楼市成交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以来(截至6月24日),样本33城商品住宅、样本12城二手住宅日均成交面积同比分别变动-32.7%、14.6%,其中,二手房成交维持相对高热,同比增速较5月上升11.8个百分点,并且日均成交面积仍处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在成交价格方面,5月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下滑4.3%、7.4%(4月同比为3.5%、6.8%)。截至6月24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中原报价指数分别为22.0%、18.6%、31.7%、23.9%,较517新政以来高点分别下降7.0、3.2、3.6、3.2个百分点,市场预期回暖仍需增量政策支撑。 高能级城市需求侧宽松政策显效,不同城市热度分化明显。以517新政为界,杭州、苏州、上海、广州、深圳、福州新政后(5.18-6.26,下同)商品住宅日均销售面积分别较新政前(5.6-5.17,下同)增长94.9%、40.3%、16.8%、16.1%、10.2%、7.1%;上海、杭州、北京、苏州二手房日均销售面积分别较新政前增长39.9%、15.7%、12.2%、4.8%。6月26日,北京跟进优化首付比及利率政策,高能级城市楼市有望进一步得到提振。 土地成交同比降幅走阔,优质地块供应背景下,青岛、南京6月土拍呈点状高热,地方中小民企、城投为高溢价地块拿地主力。中指数据显示,1-5月,全国住宅及综合用地(以下简称“住宅类用地”)累计实现土地出让金5231.9亿元,同比下滑33.2%,降幅较1-4月继续走阔8.3个百分点。分城市能级来看,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36.3%,主要由北京、上海贡献;二线及以下城市出现深度下滑,显示市场拿地进一步聚焦高确定性区域。由于销售、投资端持续承压,近期土地市场整体维持低位运转,仅青岛、南京个别优质地块高溢价成交,拿地主体多为地方民企或类城投企业。 融资支持政策发力,行业开发到位资金边际改善。1-5月,房企开发到位资金来源累计同比下降24.3%,降幅较1-4月收窄0.6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累计同比降幅明显收窄,1-5月分别较2023年全年降幅收窄3.7、9.3个百分点。5月以来(截至6月25日),国有、民营房企债券市场均维持净偿债,民企无担保债券发行期限限于2年期以内,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作者:钱士如,刘晗,陈姝婷,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FICC】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提升——银行投融资工具月报2024年第六期 在回购市场方面,5月月初月初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月中逆回购投放量较小,月末加大流动性投放。操作利率保持不变,7天逆回购利率为1.80%,MLF利率为2.50%。2024年5月,DR001的均值为1.76%;DR007的均值为1.85%。对于6月流动性而言,季末财政支出对流动性形成补充,信贷需求仍偏弱,资金面整体保持平衡。 在票据市场方面,在票据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5月31日,6个月国股转贴票据收益率收于 1.4%,月均值 1.33%,月初值 1.25%。当前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修复状态,票据利率无大幅上行基础,6月在维持信贷规模和对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考量下,商业银行票据冲量的规模或不大,月末或有波动风险,临近月末票据利率有上行可能。 在同业存单市场方面,在同业存单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3月29日,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收于 2.26%,月均值2.26%,月初值2.25%。3月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达成率幅回落至82.3%附近,高于历史均值水平79.78%,农商行、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达成率分别为91%、93.4%,均高于历史均值。从各类型机构发行达成率来看,市场对同业存单的配置需求较高。 在商金债和资本工具市场方面,截止2024年5月31日,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商金债收益率分别为2.30%、2.20%与2.06%,月均值2.30%、2.23%与2.06%;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分别为2.42%、2.25%与2.12%,月均值2.47%、2.31%与2.13%;5年期、3年期与1年期AAA-永续债收益率分别为2.47%、2.29%与2.14%,月均值2.52%、2.36%与2.16%。 截至2024年5月31日,截至2024年6月4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其他银行的二永债批文可用额度分别为7640亿元、3690亿元、1655亿元、346.1亿元和35亿元。2024年5月,银行二永债净发行额1642亿元,较2023年同期扩张1216.7亿元。 此外,2024年4月,共有7支二永债面临是否行使赎回权。此外,2024年6月,共有4支二永债面临是否行使赎回权。截至2024年6月4日,相关银行均宣布行使赎回权。在保险公司债方面,2024年5月,保险公司债发行量10亿元,到期量0亿元。 (作者:李慧茹,顾怀宇,何帆,吕爽,陈昊,郭于玮,鲁政委;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FICC】季末中债期限利差或收窄——FICC策略报告2024年第十七期 单边: 中债:当前宏观环境仍有利于债市,“资产荒”仍在延续,风险偏好较低,债市仍处于偏多环境。目前10年国债和30年国债尚未回升至监管合意点位,关注央行实际行动。下周资金面是关键,若资金明显偏紧,可关注债市回调后做多机会。 美债:美国经济数据出现企稳回升迹象,预计收益率短线整固后有望随基本面反弹。 中资美债:市场情绪谨慎,整体微跌。 人民币汇率:美元指数仍有一定上行空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有所松动,CNH未明显收紧,美元兑人民币上限缓慢上移。 贵金属:近期黄金仍处震荡行情,美国经济小周期的走强与长端中债收益率尝试突破下限两股力量相抗衡,黄金的震荡或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原油:本周油价走强,周五回落后半夜出现一定抄底迹象,仍以震荡反弹看待。 曲线: 本周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的期限利差收于67bp,与上周末基本持平。下周为季末周,银行减少融出叠加理财回表,资金或仍偏紧,10年国债与1年国债期限利差或有所收窄。 下周美债中短期限拍卖较多,谨防需求不佳令曲线扁平。 价差/比价: 3年国开债隐含税率回落。 中美国债利差小幅走扩,与掉期隐含利差的利差走阔。 CNH HIBOR流动性平稳,CNY-CNH即期价差扩大。 黄金境内外价差小幅震荡回落。金银比回升速度放缓。 关注:中国5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美国第一季度GDP终值、5月PCE、美国大选首场辩论 (作者:郭再冉,顾怀宇,张峻滔,付晓芸,郭嘉沂;发布时间:2024年6月24日) 【行业研究】聚碳酸酯、玻纤景气向好,拐点或已现——新材料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期关注 新材料行业总体景气度仍处低谷。5月,XYYJ新材料价格指数继续下探,未出现触底企稳迹象;XYYJ新材料行业开工指数虽高于一季度均值,但仍处于三年历史低位。一季度,XYYJ新材料企业盈利指数同比下降19.3%、环比上升2.7%,仍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聚碳酸酯开工率持续回升。5月,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开工率提升5个百分点至85%,较2023年均值66%、2024年一季度均值77%均有显著提升。我国聚碳酸酯行业于2015年开始国产化,产能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24年新增产能增速或放缓,叠加2023年对外反倾销下进口替代加速,行业格局有望转好。 玻纤价格底部反弹。5月,玻纤缠绕直接纱、电子纱价格分别上涨6.5%、3.0%,脱离2023年7月以来的底部平台区间。玻纤价格经历了2022年快速下跌、2023年磨底阶段,2024年3月开始呈现反弹。2024年,伴随落后产能出清、供给增速放缓,行业或迎底部拐点;与粗纱相比,电子纱未来供需或更偏紧平衡,基本面表现或更好。 数据跟踪 先进化工材料:5月,PC价格小幅上涨、开工率显著提升;PMMA价格大幅上涨、毛利提升;其他多数产品毛利、开工率有所下滑。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5月,玻纤价格底部回升;光伏玻璃价格继续震荡,开工率连续两个月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先进钢铁材料:5月,碳结钢价格继续低位震荡;弹簧钢价格小幅下跌,处于三年历史低位。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5月,铝合金价格震荡并处小幅抬升趋势中;海绵钛价格低位震荡;镁合金、钕铁硼价格震荡并处小幅下行趋势中。 新能源材料:需求端,国内动力及储能电池产量增速仍维持较高水平;光伏、风电新增设备容量增速持续下降。5月,多种电池材料开工率低位反弹;多晶硅毛利由盈转亏;聚醚胺毛利连续第四个月亏损。 绿色低碳材料:5月,可降解塑料PLA、PBAT价格波动幅度不大,且均处三年历史低位;PBAT毛利依然为亏损状态。 电子信息材料:需求端景气度高,国内半导体销售额继续维持20%以上增长,面板出货面积增速亦高于去年同期。 军民两用材料:碳纤维毛利连续九个月亏损,5月亏损幅度加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4月价格低位反弹。 重要事件 (1)5月30日,商务部等发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相关物项等实施出口管制。(2)总投100亿元的弈斯伟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落户广东珠海。(3)东华能源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在广东茂名开建。(4)凯赛生物、招商局的生物制造布局合作落地安徽合肥。(5)溅射靶材企业欧莱新材登陆科创板;水性油墨企业长联科技提交创业板IPO注册。 (作者:王一杰,王刚,梁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6日) 【行业研究】开工率下调,投资低迷,盈利底部基本形成——光伏行业2024年6月报 政策与事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推进低碳技术发展;天合光能对阿特斯发起专利诉讼,TOPCon电池技术引发专利争端。 产业链动态与生产情况:硅料价格继续下探,N型用料的含税价跌破40元/kg,且毛利率持续下探,虽然厂家开始减产,但库存仍在高位,短期难有反弹之势。其他环节仍在降价,但短期的盈利底部基本形成。开工率方面,5月各环节开工率下降4pcts-6pcts,6月企业继续减产,开工率将进一步下滑。其中硅料两家头部企业受库存影响,开工率下调至60%以下,需持续关注企业的开工率变化。 招投标和运行情况:国内光伏利用率方面,2024年4月全国光伏利用率为 97.1%,环比上升0.7pcts,其中河北、河南、山西、湖北等区域的上涨2pcts以上,湖南下降超3pcts,需持续关注区域性的变化。国内EPC招投标方面,2024年5月,据不完全统计,光伏EPC项目开标容量约14.8GW,环比上涨约41%。集中式EPC均价约为3.1元/W,分布式EPC价格为3.3元/W,与上月基本持平。 企业融资:光伏上市企业近期暂无新增融资计划。定增方面,本月德业股份实施了定向增发,实际募集资金20亿元。目前有17家上市企业(定增目的为光伏扩产项目)的定增预案在进行中,预计融资总额约508亿元,环节包含主材、辅材、原材料、设备等。可转债方面,目前有4家上市企业(可转债发行目的为光伏扩产项目)的可转债发行预案在进行中,发行规模约96亿元。近一个月内,暂无企业公布新的可转债发行预案。 重大项目投资:项目签约金额缩减,投资端低迷。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5月公告的扩产项目6起,其中国内5起,海外1起。国内方面,企业项目签约投资金额骤降至50亿元,且项目规模较小,产业供需严重错配致使投资端低迷。 (作者:薛博伟,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7日) 【行业研究】猪肉反倾销调查有何影响? 商务部决定自2024年6月17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本次调查或是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回应。 欧盟是我国最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地,但我国猪肉供给对进口依赖度较低,反倾销调查不影响国内猪肉供给安全。我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排名全球首位,猪肉供给结构以国产猪肉为主、进口猪肉为补充,进口猪肉在国内猪肉总供给中占比基本保持在5%以内,进口依赖度低,进口猪肉中约一半来自欧盟。 欧盟猪肉产销平衡对出口依赖较高,反倾销调查对其影响较大。欧盟为全球第二大猪肉产区,猪肉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超过20%,对出口依赖较高,中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反倾销调查对其猪肉出口影响较大。欧盟为其成员国提供年均388 亿欧元农业补贴,其中超80%流向畜牧产业,且对华出口价格低于对日出口价格,或存在倾销行为。 采取反倾销措施有利于改善国内长期供需格局,但对短期价格影响有限。2020-2023年欧盟进口产品在国内平均市占率超过3%,等同于国内第二大生产主体,对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本次若裁定存在倾销行为并采取反制措施,预计将大幅减少欧盟猪肉进口量,对国内长期供需格局形成改善,提升产业整体盈利水平,但对短期猪价影响有限。 (作者:汪亚安,王正行;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发布,电力市场迎来新监管时代——电力市场2024年6月报 本月重大事件与政策: (1)青海省优化完善分时电价政策;(2)《华中区域省间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发布;(3)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3年省间交易平均价格为386.72元/兆瓦时;(4)广东电力市场现货电能量交易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发布;(5)南方电网发布《2023年绿色低碳发展年刊》,南方区域绿电绿证交易电量95.3亿千瓦时;(6)湖南发布《虚拟电厂参与湖南电力市场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7)国网能源院发布《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4》,预计到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2亿kW,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40%。 (作者:李崇,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中国优势地位稳固——动力电池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月观察: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中国优势地位稳固。根据媒体消息,近日欧洲电池企业ACC宣布暂停位于德国和意大利的两座动力电池厂建设项目,两座电池厂的合计产能为80GWh;宝马撤回瑞典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Northvolt价值20亿欧元的订单,该订单于2020年7月签署,并规定从2024年开始交付。欧洲汽车的电动化进程放缓、本土电池成本高、电池行业技术壁垒高是导致欧洲电池产业发展遇阻的主要原因,预计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2024年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41.2%,出口量同比下降13.1%。2024年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9.9GWh,同比增长41.2%,环比增长12.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0.4GWh,占总装车量26.0%,同比增长14.7%,环比增长4.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9.5GWh,占总装车量74%,同比增长54.1%,环比增长15.8%。5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9.8GWh,环比增长8.9%,同比下降13.1%;其中三元动力电池出口6.3GWh,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16.7%,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口3.4GWh,环比增长30.5%,同比下降6.8%%。 2024年5月动力电池价格稳定。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4年5月底三元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9元/Wh,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价格0.44元/Wh,与4月底持平。 2024年5月碳酸锂价格下跌,镍、钴盐价格回升。2024年5月底碳酸锂价格10.55万元/吨,较2024年4月底下降0.65万元/吨;氢氧化锂价格10.13万元/吨,与4月底持平;硫酸镍/钴价格为3.30/3.20万元/吨,分别较上月底上涨0.03/0.05万元/吨。 2024年5月受原材料影响,正极材料价格分化,三元材料523和磷酸铁锂价格下跌,三元材料622、三元材料811价格上涨。2024年5月底三元523/622/811市场价格分别为13.07/13.94/16.06万元/吨,较上月底分别下降0.03万元/吨、上涨0.04万元/吨、上涨0.03万元/吨;磷酸铁锂价格4.25万元/吨,较上月底下降0.09万元/吨。三元523/622/811前驱体价格分别为7.40/8.25/9.40万元/吨,较4月底上涨0.23/0.33/0.40万元/吨;磷酸铁价格1.04万元/吨,较4月底持平。 2024年5月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格稳定,石墨化价格稳定。2024年5月底高中低端人造石墨负极均价分别为5.50/2.70/1.85万元/吨,与上月持平;高/中/低端天然石墨负极价格分别为5.20/3.40/2.18万元/吨,高/中端天然石墨负极分别较4月底下降0.05/0.10万元/吨,低端天然石墨负极价格与4月底持平。低端、高端石墨化价格分别为0.80/1.00万元/吨,与上月底持平。 2024年5月湿法隔膜价格回升。2024年5月底干法/湿法7μm/7+2μm陶瓷涂覆隔膜的价格分别为0.43/0.95/1.18元/平,湿法7μm隔膜价格较4月底上涨0.05元/Wh,其他价格持平。 2024年5月电解液价格稳定,六氟磷酸锂价格下降。 2024年5月底磷酸铁锂电解液和三元常规动力电解液价格分别为2.12/2.75万元/吨,与上月底持平。国内六氟磷酸锂价格为6.70万元/吨,较4月底下降0.40万元/吨。 (作者:李亚男,李腾辉;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欧盟乘用车市场现状一览——乘用车市场洞察2024年6月 本月观察:欧盟是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与消费经济体,是中国车企出海的目标市场之一。欧盟车市情况如何、有何特点,本月观察通过几个数据简单介绍欧盟车市现状。(1)经济贡献:汽车是欧盟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值占欧盟GDP的7%,创造欧盟制造业8%的就业岗位。(2)产销规模:2023年欧盟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213万辆和1055万辆,分别占全球的16%和15%。欧盟是全球第二大乘用车生产和第三大乘用车消费经济体。欧盟乘用车消费集中于西欧,制造则东西欧结合,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承接部分汽车制造产业。(3)对外贸易:欧盟是乘用车贸易净输出经济体,2023年贸易顺差906亿欧元。2023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乘用车进口国(进口金额128亿欧元,同比增长37%,占欧盟外进口总额的18%),美国是欧盟第一大乘用车出口国,中国位列第三(出口金额193亿欧元,同比下滑20%,占欧盟外出口总额的12%)。2023年欧盟对华乘用车贸易顺差下降56%。(4)新能源车:欧盟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车消费市场,2023年欧盟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35万辆,同比增长18%,渗透率为22%。但进入2024年欧盟新能源车销售增长乏力,1-5月累计销量仅同比增长2%。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总体:5月销量同比增长1.2%,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5月我国乘用车销量208万辆,同比+1.2%,环比+3.7%;1-5月份累计销量976万辆,同比+8.5%,销量高于2023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分动力形式看,2024年1-5月份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370万辆,同比+31.2%,新能源车型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7.9%,同比+6.7个百分点;燃油车型累计销量606万辆,同比-2.0%,增速同比转负。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国内:5月国内销量同比下滑2.8%,油车市场加速萎缩,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接近50%。2024年1-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783万辆,同比+3.9%。分动力形式看,1-5月国内燃油车型累计销量463万辆,同比-10.3%,油车销量继续下滑;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319万辆,同比+34.8%,渗透率为40.8%,同比+7.2个百分点,其中5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8.6%,创新高。新能源车型中,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量182万辆,同比+12.7%;插电混动乘用车累计销量137万辆,同比+81.9%。2024年1-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29万辆,燃油车型同比-53万辆,纯电车型同比+21万辆,插电混动车型同比+64万辆。 中国乘用车市场跟踪—出口:5月出口同比增长22.1%,但环比小幅下滑。2024年5月乘用车出口量同比+22.1%,环比-7.4%;1-5月累计出口194万辆,同比+32.0%,延续高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车乘用车累计出口51万辆,同比+15.1%;燃油乘用车累计出口143万辆,同比+39.2%。燃油车型仍是中国乘用车出口主力,增长势头强于新能源车型。 (作者:杨耀先,李腾辉;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体检行业:体检机构商业模式分析——医疗服务系列报告 健康体检是一种诊疗行为,属于医疗服务行业。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我国体检市场规模为1904亿元,2012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5%。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体检人次由2012年的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整体渗透率由29%提升至39%。 我国体检服务市场由公立医疗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体检市场目前已呈现高集中度趋势。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1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占整体体检服务市场约80%,民营体检机构市占率由2016年的13%提升至2021年的20%,逐年提升的趋势较为明显,预计2025年占比将达到25%。 (作者:吴雨萌,方亮,屈昳;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免签持续扩容,推动国际航线复苏——交运物流行业2024年6月报 市场表现:2024年5月,沪深300指数下跌0.68%,中信交运指数上涨2.92%,跑赢沪深300指数3.6pct。其中,航运板块涨幅最大,上涨13.74%。 公路:客运、货运持续复苏。2024年5月,公路客运量10.11亿人,环比+1.62%,同比+6.5%;公路货运量36.2亿吨,环比+0.65%,同比+3.5%。以快递运输为代表的轻量公路货物需求仍然强劲,2024年5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63.6亿件,同比增长21.3%,预计将持续推动高速公路货车流量的提升。 航空:国际航线加速复苏。2024年5月,国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2519班次,环比+1.25%,同比-1.63;国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478班次,环比+3.22%,同比+96.01%。5月,民航正班客座率81.9%,环比无变化,同比+7.6pct。免签政策持续加码,6月25日,外交部领事司发布中国对新西兰等3国试行免签政策的通知。 航运:集运:运价大幅上涨,短期红海冲突拉长运距,且欧美的零售库存处于较低位置,推动运价上涨,长期供给持续释放,运价或将承压;干散:BDI小幅上涨,中长期来看,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叠加苏伊士运河拥堵拉长运距,运价存在上行空间。油运:VLCC运价回落,短期来看,欧美进入出行旺季后出口减少,大西洋航线需求减弱,可用运力充足,运价回落;长期来看,油运订单处于相对低点,叠加船队老龄化,油运运价有望回升。 快递:包裹货值下行,业务量持续高增长。2024年5月,快递业务量147.8亿件,同比增长34.5%。消费下沉+直播电商崛起,平均包裹单价下行,2024年5月,单件快递对应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3.91元/件,同比-25.4%。快递单票价格回落,5月单票价格7.85元/件,同比-12.2%,环比-1.8%。存量竞争背景下,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后续主要为龙头企业存量竞争,企业有动力通过降价提升市占率,成本管控能力较差的企业将面临亏损。 (作者:王正成,葛源方;发布时间:2024年6月28日) 【行业研究】特斯拉明年开启有限量产,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智能机器人行业2024年6月报 本月重点: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召开,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在明年开始有限量产;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银河通用天使轮融资7亿元;宇树发布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起,打响人形机器人降本第一枪。Optimus是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应用的典型代表,相关进展体现具身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落地进度情况。人形机器人落地路径包括“一步到位”和“渐进性”两种可能模式。特斯拉Optimus追求“一步到位”模式,通过直接模仿人类(如双足、五指灵巧手等),但面临腿部控制能力不足、灵巧手抓取控制算法复杂等诸多挑战,量产落地预期较之前披露有所延后。银河通用机器人采用“渐进性”发展模式,例如通过取消双腿设计来补强腿部功能,赋予机器人更强的工作范围与适应性。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当前仍处于探索期,短期难以形成大规模落地,企业资金循环无法完成闭环,各厂商的融资能力是发展迭代的关键。 政策&会议要闻:安徽计划到2027年拟初步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6月17日,辽宁省发布了《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该方案设定了到2025年年底的目标,包括创建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1家、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3个。5月30日,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布,提出到2027年,围绕“23456”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5月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上海将加快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打造千亿元级机器人关联产业。 资本市场投融资:国内企业获得大额融资,银河通用天使轮融资7亿元。6月21日,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共计7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包括美团点评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战略及产业投资方,以及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财务机构。银河通用机器人在外观设计、功能特点、训练数据集、系统结构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示了创新与实用性并重的特点,技术路径值得重点关注。 行业动态:OpenAI重启机器人项目,具身智能落地成重要研发前沿。开源鸿蒙“夸父”人形机器人亮相大会现场;新松机器人牵手仁新,推出智能移动焊接机器人;逐际动力运用英伟达Isaac平台助力通用机器人研发;优必选和东风柳汽启动合作,人形机器人落地汽车制造再推进;人形机器人进入东风柳汽总装车间“试工”;放弃四年后,OpenAI重启机器人项目;新松机器人携手百度智能云:共绘“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蓝图;拓斯达:致力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与AI大模型融合;赛迪顾问: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亿嘉和:持续优化AIGC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品结合的落地方案;宇树发布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9.9万元起;从商用服务到工业服务,普渡机器人先行一步;阿里投资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中科大创业团队推出人形情感交互机器人;均普智能:近期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潘俊宇,邹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电动装载机加速渗透,高空作业平台面临反倾销调查——高端装备行业2024年6月报 总结:下游固定资产投资相对疲软,出口较为平稳,装备行业营收水平仍在底部区间。重点子行业表现有所分化:挖掘机、化工设备需求底部企稳回升;金属切削、成形机床需求则仍在底位;工业机器人、叉车和石油钻井设备产量持续增长;电动化转型方面,电动装载机渗透率加速提升。 重点事件点评:6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拟对自中国进口的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征收临时性关税。主要针对的产品范围是:最大高度为6米或以上的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以及预组装部件,不包括单独部件和安装在车辆上的起重设备。拟对星邦智能、浙江鼎力征收56.1%、31.3%临时性关税,拟对临工重机、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13家企业征收32.0%临时性关税。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反倾销政策落地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对于欧美地区销售占比高、海外工厂布局少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双反”时的经营风险较大。 整体景气跟踪: 装备行业出口平稳增长。5月,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604亿元,同比增长7.0%;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8.0%。 装备行业营收、利润仍在底部区间运行。5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1%、8.8%;通用设备行业、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分别同比下滑6.4%、8.1%。从绝对值来看,装备行业营收、利润规模仍在相对低位。 细分行业景气跟踪: 工业机器人:产量持续向好。5月,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5.2万台,同比增长14.1%。1-5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2.8万台,同比增长8.9%。工业机器人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2024年市场进入低库存周期,而电子、汽车、金属制品及食品饮料等通用工业有所回暖。 机床产量:切削、成形机床同比增长,但产量规模仍在低位。5月,切削机床当月产量5.9万台,同比增长8.8%;成形机床当月产量1.5万台,同比增长7.1%。 挖掘机:国内销量回升,带动总销量持续正增长。5月,挖掘机销量17824台,同比增长6.0%;其中,国内销量8518台,同比增长29.2%,内销增幅继续扩大;出口9306台,同比下降13.2%,外销降幅有所收窄。CME预估,6月挖掘机总销量约16900台,同比增长约1.5%。 装载机:电动产品渗透率加速提升。5月,装载机销量9824台,同比增长8.4%。其中,电动装载机共销售1250台,同比增长408.1%,电动装载机销量占比由上月9.6%提升至12.7%。 石油钻井设备:产量持续增长,行业景气度较高。4月,中国石油钻井设备产量为35363台,同比增长61%;1-4月累计产量94518台,同比增长43.4%,行业处于近五年较高的景气度水平。 化工专用设备:产量持续改善,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4月,中国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产量为11.0万吨,同比增长53.3%;1-4月,累计产量为34.6万吨,同比增长31.5%,绝对值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轨交设备:行业投资平稳增长。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值为436亿元,同比增长12.7%;1-5月,动车组累计产量为289辆,累计同比增长19.9%。 重点产业政策跟踪: 上海:推动低空经济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6月26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企业在生物制造、脑机接口、Web3.0、元宇宙、6G、量子技术、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等新科技变革领域率先突破,培育产业“核爆点”。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综合性应用试验场,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和技术学院,设立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心。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以“服务租赁+系统集成”模式扩大工业机器人应用,新增装机2万台以上,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 (作者:田溪,邹刚;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美国301关税,储能出海无近忧但有远虑——储能行业2024年6月报 月度观点:2024年5月,新型储能中标容量维持高位,且4h长时储能中标项目增多,或将带动我国新型储能电站平均储能时长由2h向3h迈进。储能系统设备价格进一步下探至0.5元/Wh左右,未来价格下降空间和影响都已较小,储能电站投资方当下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储能电站的非设备造价。国务院、内蒙古能源局等印发储能产业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储能电站规划装机目标,有望推动我国储能产业持续高景气发展。 储能招投标:新型储能中标容量维持高位,长时储能项目增多。2024年5月,跟踪到我国新型储能中标项目共计46个,规模3.43GW/12.21GWh,同比+130%/+154%。储能时长为4h的长时储能项目增多,中标容量达1.44GW/5.76GWh,或将带动我国新型储能电站平均储能时长由2h向3h迈进。 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跌至0.5元/Wh左右。2024年5月,0.5C(2h)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中标均价(加权)为0.63元/Wh,环比下降约0.12元/Wh;0.5C(4h)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中标均价(加权)则降至0.51元/Wh。我们认为锂电储能系统设备价格下跌空间已较为有限,储能电站投资方在当下更为重要的是控制储能电站的非设备造价。 美国对华加征301关税影响:对我国储能产品出口无近忧但有远虑。美国正式发布301关税政策,计划2026年开始将储能锂电池的关税从7.5%增加到25%;叠加2022.8美国IRA法案中先进制造补贴和本土化率要求税收抵免,储能美国制造有望在2026年左右展现出对我国储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当前,中国储能电池、电池PACK产品无论在成本还是产品供给方面则都具备明显优势。 储能政策:2024年5月,国务院、云南能源局和内蒙古能源局印发储能产业相关政策,对储能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将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提高至40GW。云南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公开了集中共享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清单,理顺共享储能商业模式,有利于促进当地储能电站的建设。内蒙古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4—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两年内蒙古新型储能将合计新增21GW/94GWh,该规模是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的1.4倍,预计未来两年内蒙古的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领跑全国。 市场动态:(1)一级市场:2024年5月,储能行业一级市场共发生10笔融资业务,涉及储能材料、钠离子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总融资规模过亿。(2)行业动态: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 (作者:冯俊淇,王广举;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AI大模型时代,金融行业算力需求分析——数字金融专题报告 算力是指计算机系统或设备所具备的计算能力。算力是计算机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实现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科学计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算力可以分为三大类:通用算力、智算算力和超算算力。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物联网、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将成为决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球算力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为906EFlops,同比增长47%,2019-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43.13%。按照算力种类分类,2022年全球通用算力规模(FP32)为440EFlops,占比48%,智能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为451EFlops,占比50%,超算算力规模(换算为FP32)为16EFlps,占比2%。 当今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和智能计算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金融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改变业务运作的方式,更将引领整个金融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从而实现效能和服务的提升。金融行业需要高效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来处理海量数据,算力将会是数智化产品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 (作者:吴吉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美国财政部对华科技投资限制政策影响分析——半导体政策解读系列之四 事件概述:美国时间2024年6月21日,美国财政部发布一项拟议规则(NPRM),以限制美国在中国的半导体及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进行投资。 (作者:崔雅菡,吴吉森;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行业研究】出游场景细化趋势加强,酒店经营预期改善——文旅行业2024年6月报 月度核心观点:(1)端午出游热度延续,人次及收入均超疫情前。居民出游意愿仍然较强,出游场景细化、文旅融合两大趋势明显。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旅游需求产生分层,驱动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内容迭代速度变快,游客对自然景色之外文化理解的需求在上升,旅游业的教育功能正在逐步兑现。同时,内容平台流量导入和宣传、新科技赋能旅游业的作用不容忽视。(2)酒店行业月内表现短暂走强,整体偏弱,暑期预计改善。房量进一步回补、商旅需求平淡、同期高基数和出境游分流等因素抑制了今年以来的平均房价。本期内入住率短暂驱动行业同比翻正,已有改善趋势,我们预计在暑期出行热度的带动下,酒店行业表现有望迎来较大修复。 行业运行:(1)旅游:端午假期旅游延续热度,客单价恢复至2019年九成。2024年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14.6%和102.6%。(2)酒店:5月19日-6月15日经济型、中端、中高端、高端、超高端和奢华酒店的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分别为149.66元、231.67元、259.84元、266.41元、391.13元和609.05元;OCC(入住率)分别为68.1%、72.9%、66.6%、56.2%、60.4%和60.4%;ADR(平均房价)分别为219.72元、316.93元、390.20元、474.22元、647.15元和1008.35元。第二周短暂走强,已有改善迹象,受出游带动暑期有望进一步修复。(3)餐饮:2024年5月,全国餐饮收入4274亿元,同比增长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5%。餐饮行业门槛较低,竞争充分,可重点关注餐饮工业化链条以及品牌连锁企业。(4)免税:2024年5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9.74亿元,同比减少38.3%;购物件数231万件,同比下降38.5%;购物人次41.9万人次,同比减少16%。 (作者:林宇航,杨志威;发布时间:2024年6月29日)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 售 人 员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