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 3. 认知偏差之信息处理型
(以下内容从东方证券《行为金融学 | 3. 认知偏差之信息处理型》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我们开启新的“行为金融学”专栏,旨在系统性介绍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行为偏差,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现有的行为金融、风险决策相关研究成果。 力争帮助投资者了解自身行为,在认识、避免或运用这些偏差的过程中,更好的去达成财富管理目标,我们也将在您的财富管理之路上继续用心做好陪伴。 在系列第一篇“行为金融学 | 1. 打开“有效市场”的另一面”中,我们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和其中主要的行为偏差类型进行了介绍。 按照计划,本期我们对认知型偏差中,信息处理型偏差的主要内容,做进一步展开介绍。 01 心理账户偏差 当资产账户余额为100元和当余额为100万元时,10元的支出是否意味着不同的价值?使用彩票赢得的100万元和使用努力工作赚取的100万元是否会让投资者做出差异化的决策? 用客观并且理性的经济学理论思考,相同金额的货币尽管来源不同,其价值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心理账户偏差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不同来源的资产是不可互换的,资产被分类至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财务决策进行编码、分类和评估。 这种偏见使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程序对金钱进行区别对待,形成“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从而忽视不同账户之间存在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关联的现象,导致投资组合的总体业绩达不到最佳水平。 所以,为了达到最大利益化目标,传统的投资理论建议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心理账户偏差,认识到总收益才是任何资产配置首要考虑的,并且不论财富的来源,都应使用一致性的思维进行判断和决策。 02 锚定与调整偏差 股票涨到20元后又下跌至15元,该怎么办?是否应该等待它涨回20元后再操作卖出? 这就是一种锚定与调整偏差的思考逻辑。当人们对资产进行估值时,通常会将一个固定值作为锚,而后续的投资分析和决策都将基于锚进行判断。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最初设置的锚值是多少,人们做出的调整都可能不够充分,最终得出偏差的结果。 过度地将关注点放在锚定值上会影响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如果投资者无法有意识地识别锚定偏差,便很难及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预期,合理地根据基本面要素对标的进行买入或者卖出判断。 从投资角度看,加深对市场的认识是锚定与调整偏差的最佳应对策略。在对资产进行分析过程当中,判断这些分析是基于锚定的前期估值还是基于理性客观的思考结果。就算是专业的投资者也很难完全避免锚定与调整偏差,但是以上行动能够帮助我们减少锚定与调整偏差出现的可能。 03 架构偏差 “3个苹果10元和1个苹果3.33元”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两种对于商品价格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信息的表述和呈现方式会潜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感受。架构偏差指的是,决策者会根据每种选择所处的环境,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反应的倾向。 架构偏差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人们做出客观的决定。受视觉架构偏差影响的人会产生视觉错觉,比如将同样长度,但是呈现方式不同的线错判为长度不相等;受决策架构偏差影响的人容易被不同的表述方式主导思维和行为;而受狭窄架构偏差影响的人会过于局限于一两种信息,而忽略其他关键信息。 根据问题的提问方式,架构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面对关于风险态度的问题时,做出过度保守或过度激进的回应。同时,措辞乐观的提问更容易获得肯定的回答,而措辞乐观的选项比措辞悲观的选项,更容易被选中。 识别出决策中的架构偏差,投资者需要具象化由于偏差所影响的思维决定,并通过不断学习、投资分散化以及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帮助消除这些偏差。 04 可用性偏差 由于鲨鱼袭击引起的死亡概率高还是由于飞机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概率高?许多人认为遭遇鲨鱼袭击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然而,事实上是飞机遇难的可能性更高。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可用性偏差。 可用性偏差是一种简化大脑思考程序的心理偏差,更容易获取的信息被大脑首选并利用,以避免深入研究。可用性偏差使人们避难趋易,做出快速和简化的决策。 该偏差从四个方面影响投资人的选择。第一,信息的易得性会导致投资者选择在市场中曝光度最高的标的,导致错误决策;第二,分门别类会导致投资者忽略不容易被想起的信息,错失投资机会;第三,经验范围狭窄会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过于乐观,高估成功概率;第四,共鸣会导致投资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进行资产配置,影响客观判断。 “没什么真的有看起来的那么好,也没什么真的有看起来那么坏”,时刻将这句话作为警示,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投资者需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数据库,训练筛选和判断信息有效性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更客观地分析和投资。同时,投资者应该关注长期结果,拒绝追随潮流,在市场的噪音中保持冷静和独立。 05 自我归因偏差 在牛市中,资产组合的上涨应该全部归因于投资者的能力吗?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常见的认知现象,自我归因偏差,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逻辑。受自我归因偏差的投资者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至自身的天赋或者能力,而将失败归因至外部的环境因素。这种判断时常导致投资者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做出较为激进的投资行为。该类投资者一般拒绝从过去的失误中学习,其投资组合通常不具备多样化的特征。 成功的投资结果源于多种因素,投资者的能力可以是促就成功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是全部。进行事后分析是理想的克服自我归因偏差的工具。通过复盘过往的投资决策,回顾决策过程,分析赚钱和亏钱的原因,并定期更新投资框架,投资者能够构建一个更理性的组合,追求更好的表现。 除了以上五种常见偏差,结果偏差和近因偏差也属于信息处理型偏差。 受结果偏差影响的投资者偏好基于历史结果的数据和信息做出决策,而忽视结果产生的过程。这一陷阱可能使投资者投资不应该投资的产品;避开不应该错过的产品;以及投资估值过高的资产。 受近因偏差影响的投资者倾向将关注点重点放在最近发生的事件和观察的结果中,而抛弃历史记忆。在投资中,近因偏差使投资者忽视基本面价值和合理的资产配置。避免这两种偏差以及所有的认知偏差,不断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小结 本期我们探讨了认知型偏差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认知型偏差中的第二个大类:信息处理型偏差。 当您阅读完本篇文章时,已经踏出了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又一步。利用各种合理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投资回报产生的过程,通过坚持和重复以上行为,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克服挑战,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END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一键三连,投资三分钟。 为您带来更多有用的财富管理知识,了解有趣的财富管理故事。
我们开启新的“行为金融学”专栏,旨在系统性介绍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行为偏差,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现有的行为金融、风险决策相关研究成果。 力争帮助投资者了解自身行为,在认识、避免或运用这些偏差的过程中,更好的去达成财富管理目标,我们也将在您的财富管理之路上继续用心做好陪伴。 在系列第一篇“行为金融学 | 1. 打开“有效市场”的另一面”中,我们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和其中主要的行为偏差类型进行了介绍。 按照计划,本期我们对认知型偏差中,信息处理型偏差的主要内容,做进一步展开介绍。 01 心理账户偏差 当资产账户余额为100元和当余额为100万元时,10元的支出是否意味着不同的价值?使用彩票赢得的100万元和使用努力工作赚取的100万元是否会让投资者做出差异化的决策? 用客观并且理性的经济学理论思考,相同金额的货币尽管来源不同,其价值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心理账户偏差指出,人们倾向于认为不同来源的资产是不可互换的,资产被分类至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财务决策进行编码、分类和评估。 这种偏见使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程序对金钱进行区别对待,形成“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从而忽视不同账户之间存在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关联的现象,导致投资组合的总体业绩达不到最佳水平。 所以,为了达到最大利益化目标,传统的投资理论建议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心理账户偏差,认识到总收益才是任何资产配置首要考虑的,并且不论财富的来源,都应使用一致性的思维进行判断和决策。 02 锚定与调整偏差 股票涨到20元后又下跌至15元,该怎么办?是否应该等待它涨回20元后再操作卖出? 这就是一种锚定与调整偏差的思考逻辑。当人们对资产进行估值时,通常会将一个固定值作为锚,而后续的投资分析和决策都将基于锚进行判断。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最初设置的锚值是多少,人们做出的调整都可能不够充分,最终得出偏差的结果。 过度地将关注点放在锚定值上会影响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如果投资者无法有意识地识别锚定偏差,便很难及时根据现实状况调整预期,合理地根据基本面要素对标的进行买入或者卖出判断。 从投资角度看,加深对市场的认识是锚定与调整偏差的最佳应对策略。在对资产进行分析过程当中,判断这些分析是基于锚定的前期估值还是基于理性客观的思考结果。就算是专业的投资者也很难完全避免锚定与调整偏差,但是以上行动能够帮助我们减少锚定与调整偏差出现的可能。 03 架构偏差 “3个苹果10元和1个苹果3.33元”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两种对于商品价格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信息的表述和呈现方式会潜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感受。架构偏差指的是,决策者会根据每种选择所处的环境,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反应的倾向。 架构偏差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人们做出客观的决定。受视觉架构偏差影响的人会产生视觉错觉,比如将同样长度,但是呈现方式不同的线错判为长度不相等;受决策架构偏差影响的人容易被不同的表述方式主导思维和行为;而受狭窄架构偏差影响的人会过于局限于一两种信息,而忽略其他关键信息。 根据问题的提问方式,架构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面对关于风险态度的问题时,做出过度保守或过度激进的回应。同时,措辞乐观的提问更容易获得肯定的回答,而措辞乐观的选项比措辞悲观的选项,更容易被选中。 识别出决策中的架构偏差,投资者需要具象化由于偏差所影响的思维决定,并通过不断学习、投资分散化以及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帮助消除这些偏差。 04 可用性偏差 由于鲨鱼袭击引起的死亡概率高还是由于飞机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概率高?许多人认为遭遇鲨鱼袭击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然而,事实上是飞机遇难的可能性更高。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可用性偏差。 可用性偏差是一种简化大脑思考程序的心理偏差,更容易获取的信息被大脑首选并利用,以避免深入研究。可用性偏差使人们避难趋易,做出快速和简化的决策。 该偏差从四个方面影响投资人的选择。第一,信息的易得性会导致投资者选择在市场中曝光度最高的标的,导致错误决策;第二,分门别类会导致投资者忽略不容易被想起的信息,错失投资机会;第三,经验范围狭窄会导致投资者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过于乐观,高估成功概率;第四,共鸣会导致投资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进行资产配置,影响客观判断。 “没什么真的有看起来的那么好,也没什么真的有看起来那么坏”,时刻将这句话作为警示,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投资者需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数据库,训练筛选和判断信息有效性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更客观地分析和投资。同时,投资者应该关注长期结果,拒绝追随潮流,在市场的噪音中保持冷静和独立。 05 自我归因偏差 在牛市中,资产组合的上涨应该全部归因于投资者的能力吗?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常见的认知现象,自我归因偏差,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逻辑。受自我归因偏差的投资者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至自身的天赋或者能力,而将失败归因至外部的环境因素。这种判断时常导致投资者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并做出较为激进的投资行为。该类投资者一般拒绝从过去的失误中学习,其投资组合通常不具备多样化的特征。 成功的投资结果源于多种因素,投资者的能力可以是促就成功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是全部。进行事后分析是理想的克服自我归因偏差的工具。通过复盘过往的投资决策,回顾决策过程,分析赚钱和亏钱的原因,并定期更新投资框架,投资者能够构建一个更理性的组合,追求更好的表现。 除了以上五种常见偏差,结果偏差和近因偏差也属于信息处理型偏差。 受结果偏差影响的投资者偏好基于历史结果的数据和信息做出决策,而忽视结果产生的过程。这一陷阱可能使投资者投资不应该投资的产品;避开不应该错过的产品;以及投资估值过高的资产。 受近因偏差影响的投资者倾向将关注点重点放在最近发生的事件和观察的结果中,而抛弃历史记忆。在投资中,近因偏差使投资者忽视基本面价值和合理的资产配置。避免这两种偏差以及所有的认知偏差,不断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小结 本期我们探讨了认知型偏差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认知型偏差中的第二个大类:信息处理型偏差。 当您阅读完本篇文章时,已经踏出了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又一步。利用各种合理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投资回报产生的过程,通过坚持和重复以上行为,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克服挑战,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END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一键三连,投资三分钟。 为您带来更多有用的财富管理知识,了解有趣的财富管理故事。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