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工*苏立赞】深度:火箭回收开启航天新篇章,液体火箭引领未来航天技术发展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国防军工*苏立赞】深度:火箭回收开启航天新篇章,液体火箭引领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国防军工 火箭回收开启航天新篇章 液体火箭引领未来航天技术发展 投资要点 运载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核心载体:火箭通过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主要分为运载火箭和探空火箭两种。运载火箭能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通常由单级或多级组成,每级包含箭体结构、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起源于军用,现代运载火箭正向商业化和军民融合转型。关键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可靠性和发射成本。火箭结构设计、能源供应和技术水平共同决定了这些指标。多级串联是主流结构形式,各级火箭通过分离推进有效载荷。化学火箭是主要动力来源,液体火箭因其推力大、可控性高在航天领域占主导地位,而固体火箭则以其简单、成本低在小卫星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 液体火箭技术以其高效、可回收的发动机设计,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液火发动机作为火箭的“心脏”,由推力室、涡轮泵等复杂组件构成,其研制关键在于推力室的燃烧稳定性和涡轮泵的高效率。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机理涉及推进剂的化学能转化为推力,其性能参数包括推力、比冲和混合比,直接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和效率。通过优化推进剂选择、循环方式、以及应用先进技术如3D打印和动态密封,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创新的喷注器设计和冷却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和适应性,而箭体结构和控制系统的优化则确保了火箭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降低发射成本具有关键作用:火箭发动机作为成本的主要部分,其重复使用技术尤为重要。在一次性火箭中,发动机成本占比高达54.3%,而其他硬件设备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实现火箭的可回收性,可以显著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将高昂的硬件成本分摊到更多的发射次数上,从而降低单次发射成本。火箭的可回收性要求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发动机推力的灵活调节、精确的制导控制、优化的气动外形、高效的热防护以及快速的检测与维护流程。这些技术集成应用,为火箭的可复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目前完全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与经济限制尚存在,但业界通过先实现一级火箭的重复使用,为未来的技术进步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预计未来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将实现更大幅度的降低。 投资建议:我国航天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星座的建设、大运力低成本趋势正引领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火箭发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低成本、大运力已成为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建议关注以下标的:上游原材料及元器件:斯瑞新材、宝钛股份、钢研高纳、中航高科、铂力特、华曙高科、航天电子、航天电器、高华科技。测试:西测测试、苏试试验、思科瑞。 风险提示:1)火箭研制进度不及预期;2)资金支持不及预期;3)地面设施和运营服务建设不及预期;4)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速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苏立赞、许牧)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国防军工 火箭回收开启航天新篇章 液体火箭引领未来航天技术发展 投资要点 运载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核心载体:火箭通过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主要分为运载火箭和探空火箭两种。运载火箭能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通常由单级或多级组成,每级包含箭体结构、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起源于军用,现代运载火箭正向商业化和军民融合转型。关键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可靠性和发射成本。火箭结构设计、能源供应和技术水平共同决定了这些指标。多级串联是主流结构形式,各级火箭通过分离推进有效载荷。化学火箭是主要动力来源,液体火箭因其推力大、可控性高在航天领域占主导地位,而固体火箭则以其简单、成本低在小卫星和军事领域广泛应用。 液体火箭技术以其高效、可回收的发动机设计,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液火发动机作为火箭的“心脏”,由推力室、涡轮泵等复杂组件构成,其研制关键在于推力室的燃烧稳定性和涡轮泵的高效率。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机理涉及推进剂的化学能转化为推力,其性能参数包括推力、比冲和混合比,直接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和效率。通过优化推进剂选择、循环方式、以及应用先进技术如3D打印和动态密封,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创新的喷注器设计和冷却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和适应性,而箭体结构和控制系统的优化则确保了火箭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降低发射成本具有关键作用:火箭发动机作为成本的主要部分,其重复使用技术尤为重要。在一次性火箭中,发动机成本占比高达54.3%,而其他硬件设备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实现火箭的可回收性,可以显著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将高昂的硬件成本分摊到更多的发射次数上,从而降低单次发射成本。火箭的可回收性要求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发动机推力的灵活调节、精确的制导控制、优化的气动外形、高效的热防护以及快速的检测与维护流程。这些技术集成应用,为火箭的可复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目前完全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与经济限制尚存在,但业界通过先实现一级火箭的重复使用,为未来的技术进步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预计未来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将实现更大幅度的降低。 投资建议:我国航天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星座的建设、大运力低成本趋势正引领商业航天开启新时代。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火箭发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低成本、大运力已成为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建议关注以下标的:上游原材料及元器件:斯瑞新材、宝钛股份、钢研高纳、中航高科、铂力特、华曙高科、航天电子、航天电器、高华科技。测试:西测测试、苏试试验、思科瑞。 风险提示:1)火箭研制进度不及预期;2)资金支持不及预期;3)地面设施和运营服务建设不及预期;4)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速度不及预期。 (分析师 苏立赞、许牧)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