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广发宏观王丹】节能降碳行动对产业链及PPI影响的定量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节能降碳行动对产业链及PPI影响的定量分析

作者:微信公众号【郭磊宏观茶座】/ 发布时间:2024-05-30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广发证券《【广发宏观王丹】节能降碳行动对产业链及PPI影响的定量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王丹 bjwangdan@gf.com.cn 广发宏观郭磊团队 报告摘要 第一,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从目标看,方案提出的目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二氧化碳减排量等。 第二,对于上述目标,我们的理解是:(1)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5%左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2)“十四五”规划要求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3.5%,按照发改委数据“‘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计算,当前单位GDP能耗下降滞后于时序进度0.8个点;按照此前统计公报数据,2021-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7、0.1和0.5个点计算,当前完成情况滞后于时序进度4.8个点,任务依然艰巨;(3)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左右为本次新增目标,我们理解意为在整体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体系下,进一步强化对工业领域能耗下降的约束。(4)202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左右,这一目标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已经明确。(5)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至18.9%左右,为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至20%左右,为“十四五”规划要求。(6)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和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本次方案新增要求;节奏上,2024年和2025年节能量要求相等,意味着今年下半年节能降碳强度要求更高;行业层面,我们在后续的分析中做进一步细化拆解。 第三,实施路径一: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加上“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体措施方面,一是控制煤炭消费(煤电的低碳化改造和削减非电力用煤)、优化油气消费结构;二是提高非化石能源的生产(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高至39%)和消纳能力(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配电网改造、储能),并通过限制“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进度滞后地区后两年的新上高耗能项目能源消费结构来提高企业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对化石能源消费的减量替代要求,与2023年末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基本一致,所涉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中,增量政策主要是对“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进度滞后地区的能源消费要求。 第四,实施路径二: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传统高耗能制造行业的产能产量调控和节能降碳改造。方案涉及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制造业能耗总量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详见《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从具体措施看(表1),主要包括产能调控(钢铁、炼油、电石、磷铵、黄磷、制铜、氧化铝、聚氯乙烯、氯乙烯、氧化铝、多晶硅、锂电池等)、产量调控(粗钢、水泥)、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电炉钢、废钢利用、再生金属、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节能降碳改造(提出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要求、二氧化碳减排量要求、产能能效占比优化目标)。 第五,我们进一步拆解行业的节能量和减排量要求。(1)方案提出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节能量1亿吨标准煤、2.6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目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行业合计占比分别为75%和77.7%;(2)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行业节能量分别为2000、4000、500、1000万吨标准煤,比值为4:8:1:2,即石化化工节能量要求最高,有色最小,钢铁和建材介于中间;(3)若以行业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标准估算,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增加值下降幅度分别为3.0%、4.3%、2.0%和2.8%,石化化工仍然是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有色最低,但行业间差距缩小;(4)当然,随着设备和技术改造,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在同等能耗控制目标下,行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应会低于上述估算。 第六,哪些产品的产能能效改造或退出压力较大?(1)方案提出了针对石化化工(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建材(水泥、平板玻璃、陶瓷)、钢铁、有色(电解铝、铜铅锌冶炼)等领域12种重点产品到2025年的产能能效占比要求;(2)发改委《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中2020年底的产能能效分布情况可以作为基准情形;(3)比较二者可发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到2025年提升幅度较大的集中在合成氨、电石、水泥、陶瓷、钢铁、电解铝、锌冶炼,提升幅度在20个点及以上;(4)能效低于基准水平产能改造或退出压力较大的品类包括炼油、乙烯、电石、水泥、钢铁、电解铝,需要完成技改或退出的产能占比在20个点及以上。(表2) 第七,实施路径三:围绕建筑、交运、公共机构的非制造领域节能降碳改造。(1)建筑领域,进一步重申此前“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的目标要求。(2)交运领域以交运基础设施和设备低碳化、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三个方面推进,包括提高车站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电气化水平,提高公共领域车龄电动化和新能源重型货车等,推行“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优化,交运领域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3)公共机构方面,主要围绕降低公共机构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综合能耗、煤炭消费占比,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新增锅炉、变配电、电梯、供热、制冷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占比来推进。 第八,实施路径四:以提高重点用能设备能效为抓手降低能耗强度。根据发改委测算,“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70%”,因此,在此前《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在此次方案中,重点强调了数据中心、工业锅炉、电站锅炉、电机、变压器、工商业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在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方面,重点强调了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第九,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方案》在产业层面一则会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控制供给,对部分新产业的增量产能亦提高门槛,如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二则会带动用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则会带来一些传统领域新增需求,比如城镇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交运设备低碳转型如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等。 第十,宏观层面,我们继续强调新一轮供给侧优化政策对价格中枢和名义GDP的积极影响。在前期报告《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中我们做过定量分析,产能产量调控受限的“黑色、有色、非金属矿、化工、石油炼焦2023年营收合计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7.2%”,这可以近似作为其在PPI中的直接权重。一个简略的测算过程如下:参照2016-2017年,黑色、有色、石油炼焦、化工、非金属矿制品的工增同比平均较2015年下降4.1个点,这些行业的PPI同比平均较2015年上行18.6个点。若以行业2024-2025年节能量下降要求测算,行业增加值降幅平均在3.0个点左右(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分别为3.0%、4.3%、2.0%和2.8%,详见本报告第3页测算),平均到单年降幅在1.5个点左右。尽管幅度小于2016-2017年,但对价格的作用机制应具有相似性。它可能是支撑本轮PPI逐步温和回升并最终走出负增区间的重要驱动力量。 正文 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1](后续简称方案),要求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从目标看,方案提出的目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二氧化碳减排量。(1)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5%左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2]。(2)“十四五”规划要求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3.5%,按照发改委数据“‘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计算,当前单位GDP能耗下降滞后于时序进度0.8个点;按照此前统计公报数据,2021-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分别下降2.7、0.1和0.5个点计算,当前完成情况滞后于时序进度4.8个点,任务依然艰巨;(3)2024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左右为本次新增目标,我们理解意为在整体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体系下,进一步强化对工业领域能耗下降的约束。(4)202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左右,这一目标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已经明确[3]。(5)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至18.9%左右,为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4];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至20%左右,为“十四五”规划要求[5]。(6)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和二氧化碳减排量为本次方案新增要求;节奏上,2024年和2025年节能量要求相等,意味着今年下半年节能降碳强度要求更高;行业层面,我们在后续的分析中做进一步细化拆解。 方案提出2024年和2025年目标。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6] “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并且为约束性目标。[7] 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8] 初步核算,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57.2亿吨标准煤,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9];2021和2022年同比分别下降2.7和0.1个点。 实施路径一: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加上“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体措施方面,一是控制煤炭消费(煤电的低碳化改造和削减非电力用煤)、优化油气消费结构;二是提高非化石能源的生产(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高至39%)和消纳能力(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配电网改造、储能),并通过限制“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进度滞后地区后两年的新上高耗能项目能源消费结构来提高企业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对化石能源消费的减量替代要求,与2023年末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10]要求基本一致,所涉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中,增量政策主要是对“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进度滞后地区的能源消费要求。 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削减非电力用煤、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和散煤治理、控制半焦产业规模);优化油气消费结构(推广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 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配电网改造、储能等);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十四五”前三年节能降碳指标进度滞后地区要实行新上项目非化石能源消费承诺,“十四五”后两年新上高耗能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不得低于20%,2024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实施路径二: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传统高耗能制造行业的产能产量调控和节能降碳改造。方案涉及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制造业能耗总量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详见《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从具体措施看(表1),主要包括产能调控(钢铁、炼油、电石、磷铵、黄磷、制铜、氧化铝、聚氯乙烯、氯乙烯、氧化铝、多晶硅、锂电池等)、产量调控(粗钢、水泥)、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电炉钢、废钢利用、再生金属、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节能降碳改造(提出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要求、二氧化碳减排量要求、产能能效占比优化目标)。 我们在此前报告《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中测算显示,以2021年行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看,黑色和化工最高,占比超过10%(图1);交运、石油炼焦、非金属矿、电热供应、有色占比超过5%。以行业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看,黑色、石油炼焦、化工、有色、化纤、非金属矿、电热供应、纺织、造纸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图2) 产能调控方面,主要包括严控新增钢铁、炼油、电石、磷铵、黄磷、制铜、氧化铝等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产能;严格落实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新建和改扩建的钢铁冶炼项目、石化化工项目、电解铝项目、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项目必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新建和改扩建氧化铝项目能效须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产量调控方面,主要涉及粗钢和水泥。进一步强调2024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同时,加强建材行业产量监测预警,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 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主要涉及电炉钢、废钢利用、再生金属、铝水直接合金化。 节能降碳改造方面,一是明确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2024-2025年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目标分别为2000、4000、500、1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目标分别为5300、11000、1300、2600万吨;并明确了能效标杆水平占比和基准水平以下产能的改造和退出目标。 我们进一步拆解行业的节能量和减排量要求。(1)方案提出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节能量1亿吨标准煤、2.6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目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行业合计占比分别为75%和77.7%;(2)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四大行业节能量分别为2000、4000、500、1000万吨标准煤,比值为4:8:1:2,即石化化工节能量要求最高,有色最小,钢铁和建材介于中间;(3)若以行业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标准估算,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增加值下降幅度分别为3.0%、4.3%、2.0%和2.8%,石化化工仍然是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有色最低,但行业间差距缩小;(4)当然,随着设备和技术改造,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在同等能耗控制目标下,行业增加值的下降幅度应会低于上述估算。 方案对整体节能和减排量的要求为,“2024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意味着2024-2025年合计节能量为1亿吨标准煤,减排量为2.6亿吨二氧化碳。 细分行业方面,2024-2025年,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2024-2025年节能降碳改造节能量目标分别为2000、4000、500、1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目标分别为5300、11000、1300、2600万吨。即节能和减排量目标方面,四大行业合计节能量7500万吨标准煤,减排量2.02亿吨二氧化碳,占整体目标的比重为75%和77.7%。 节能量目标方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目标比重分别为4:8:1:2,即石化化工节能量要求最高,有色最小,钢铁和建材介于中间。 通过节能量倒推对行业增加值的压降要求,我们以2020年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见图2)来进行简单估算,假设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增加值下降幅度分别为3.0%、4.3%、2.0%和2.8%,石化化工仍然是增加值下滑幅度最大的,其次是黑色和建材,有色下降幅度最小。 哪些产品的产能能效改造或退出压力较大?(1)方案提出了针对石化化工(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建材(水泥、平板玻璃、陶瓷)、钢铁、有色(电解铝、铜铅锌冶炼)等领域12种重点产品到2025年的产能能效占比要求;(2)发改委《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中2020年底的产能能效分布情况可以作为基准情形;(3)比较二者可发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到2025年提升幅度较大的集中在合成氨、电石、水泥、陶瓷、钢铁、电解铝、锌冶炼,提升幅度在20个点及以上;(4)能效低于基准水平产能改造或退出压力较大的品类包括炼油、乙烯、电石、水泥、钢铁、电解铝,需要完成技改或退出的产能占比在20个点及以上。 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能效标杆以上产能占比目标和基准水平以下产能改造或退出要求,我们结合方案中提出的目标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中行业当前产能能效的状况,比较行业产能改造或压降的空间。 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中,涉及到的行业包括炼油、乙烯、对二甲苯、合成氨、电石、烧碱、纯碱、黄磷、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钢铁、焦化、铁合金、有色冶炼。[11] 与2020年底产能占比情况相比,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到2025年提升幅度较大的集中在合成氨、电石、水泥、陶瓷、钢铁、电解铝、锌冶炼,提升幅度在20个点及以上;能效低于基准水平产能改造或退出压力较大的品类包括炼油、乙烯、电石、水泥、钢铁、电解铝,需要完成技改或退出的产能占比在20个点及以上。(表2) 实施路径三:围绕建筑、交运、公共机构的非制造领域节能降碳改造。(1)建筑领域,进一步重申此前“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的目标要求。(2)交运领域以交运基础设施和设备低碳化、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三个方面推进,包括提高车站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电气化水平,提高公共领域车龄电动化和新能源重型货车等,推行“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优化,交运领域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3)公共机构方面,主要围绕降低公共机构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综合能耗、煤炭消费占比,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新增锅炉、变配电、电梯、供热、制冷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占比来推进。 建筑领域建造方式转型方面,“到2025年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以上。” 存量建筑改造方面,“到2025年底,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较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城市供热管网热损失较2020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改造后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分别提高30%、20%。” 建筑领域新建和改建目标与此前《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12]和《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13]的要求一致。 交运领域主要措施围绕低碳交运基础设施(提升车站、铁路、机场等用能电气化水平)、交运设备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推进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推动开展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优化交运结构(“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等)三个方面。 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方面,到2025年底,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人均综合能耗分别较2020年降低5%、7%、6%。到2025年底,公共机构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3%以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新增锅炉、变配电、电梯、供热、制冷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先进水平占比达到80%。 实施路径四:以提高重点用能设备能效为抓手降低能耗强度。根据发改委测算,“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70%”[14],因此,在此前《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15]提出,到2027年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在此次方案中,重点强调了数据中心、工业锅炉、电站锅炉、电机、变压器、工商业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在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方面,重点强调了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加快用能产品设备和设施更新改造。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与2021年相比,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0.5个百分点以上,在运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10个百分点以上,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中的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分别达到40%、60%、50%。 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循环利用。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开展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加强工业装备、信息通信、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建立重要资源消耗、回收利用、处理处置、再生原料消费等基础数据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方案》在产业层面一则会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控制供给,对部分新产业的增量产能亦提高门槛,如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二则会带动用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三则会带来一些传统领域新增需求,比如城镇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交运设备低碳转型如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等。宏观层面,我们继续强调新一轮供给侧优化政策对价格中枢和名义GDP的积极影响。在前期报告《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中我们做过定量分析,产能产量调控受限的“黑色、有色、非金属矿、化工、石油炼焦2023年营收合计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7.2%”,这可以近似作为其在PPI中的直接权重。一个简略的测算过程如下:参照2016-2017年,黑色、有色、石油炼焦、化工、非金属矿制品的工增同比平均较2015年下降4.1个点,这些行业的PPI同比平均较2015年上行18.6个点。若以行业2024-2025年节能量下降要求测算,行业增加值降幅平均在3.0个点左右(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分别为3.0%、4.3%、2.0%和2.8%,详见本报告第3页测算),平均到单年降幅在1.5个点左右。尽管幅度小于2016-2017年,但对价格的作用机制应具有相似性。它可能是支撑本轮PPI逐步温和回升并最终走出负增区间的重要驱动力量。 2016-2017年,黑色、有色、石油炼焦、化工、非金属矿制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平均增速分别为-0.7%、3.9%、5.8%、5.8%、3.7%,分别较2015年下降了6.1、7.5、1.7、3.8和1.4个点;平均降幅在4.1个点左右。 2016-2017年,黑色、有色、石油炼焦、化工、非金属矿制品PPI同比平均增速分别为15.9%、7.2%、6.7%、3.3%和3.3%,分别较2015年上升了32.6、15.4、28.2、10.1和6.8个点;平均上行幅度在18.6个点。 风险提示:对相关公开政策内容理解有误,部分结论根据此前公开数据估算,数据公布有所滞后导致与当前实际情况有出入,数据历史经验与未来实际情况有出入,政策落地实际效果超预期或低于预期。 [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5/content_6954322.htm [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3]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404/t20240423_436662.html [4]https://zfxxgk.nea.gov.cn/2024-03/18/c_1310768578.htm [5]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71_ext.html [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5/content_6954322.htm [7]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8]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190792 [9]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9001.htm [11]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ghnhyjnjdgzsj/zcwj/202202/t20220217_1315689.html?state=123 [1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39607.htm [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4/content_6944067.htm [14]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5/content_6952224.htm [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3/content_6939232.htm 郭磊篇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4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4月通胀数据温和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新一轮供给侧有助于名义增长中枢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保持平稳 【广发宏观郭磊】对一季度政治局会议精神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量基本稳定,价触底回升:4月PMI简评 【广发宏观郭磊】从4月BCI数据看基本面边际特征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一季度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过去两年的黄金定价 【广发宏观郭磊】3月出口数据浅析 【广发宏观郭磊】3月物价特征及下阶段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从实际增长到名义增长 【广发宏观郭磊】3月PMI超预期原因探析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人民币汇率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铜与螺纹钢价格的走势背离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1-2月的经济表现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月通胀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开局增速良好有助于修正微观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对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2月PMI环比企稳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目前宏观面:复盘与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2月CPI有望近半年来首次转正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4年第一份PMI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3年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2023年最后一份出口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CPI、PPI与名义增长中枢 【广发宏观郭磊】12月PMI数据与四季度资产走势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11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前瞻2024 【广发宏观郭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解读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环比下行的驱动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11月出口表现 【广发宏观郭磊】PMI显示需求企稳趋势有待巩固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10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商品价格小周期调整的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增速小幅回踩,手机出口显著加速 【广发宏观郭磊】原材料库存调整带来PMI短期回踩 【广发宏观郭磊】增发国债的三重意义 【广发宏观郭磊】三季度GDP增速为何超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平减指数已逐步回升 【广发宏观郭磊】9月出口表现及其对宏观面的影响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面剪刀差 【广发宏观郭磊】8月大部分经济指标均有好转 【广发宏观郭磊】价格周期完成触底 【广发宏观郭磊】8月出口:海外PMI反弹影响下的初步改善 【广发宏观郭磊】PMI数据与宏观面逻辑 【广发宏观郭磊】从与2016年的比较看当前宏观面位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PPI和CPI底将先后形成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7月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三条线索驱动PMI继续修复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解读年中政治局会议精神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评价二季度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6月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哪些价格环比已企稳,哪些还在下行 【广发宏观郭磊】重拾定价锚:2023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看5月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关注形成中的PPI底 【广发宏观郭磊】外需边际放缓凸显稳定总需求必要性 【广发宏观郭磊】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是当前宏观面关键 【广发宏观郭磊】人民币汇率的三个定价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稳定总需求是当前经济的关键所在 【广发宏观郭磊】核心CPI大致正常 【广发宏观郭磊】对经济整体性的强调将有助于中期均衡 【广发宏观郭磊】4月PMI为何低于预期 【广发宏观郭磊】一季度政治局会议解读 【广发宏观郭磊】一季度GDP增速处市场预期上限 【广发宏观郭磊】出口超预期降低总量下行风险 【广发宏观郭磊】如何理解偏低的通胀 【广发宏观郭磊】供求环比高斜率修复后的分化调整 【广发宏观郭磊】怎么评价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宏观视角下的三个可能机会 【广发宏观郭磊】对2023年的通胀数据来说只需确认两件事情 【广发宏观郭磊】怎么评价前两个月的出口 【广发宏观郭磊】对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理解 【广发宏观郭磊】PMI和BCI均指向经济景气度高开 【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广发宏观郭磊】1月通胀数据的中观细节 【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 【广发宏观郭磊】年初的PMI、BCI与同期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郭磊】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 【广发宏观郭磊】本轮出口下行和历史上几轮周期的区别 【广发宏观郭磊】待确认的PPI底 【广发宏观郭磊】制造业投资的三因素框架 【广发宏观郭磊】12月PMI的四个特征 吴棋滢篇 【广发宏观吴棋滢】4月财政收支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一季度财政特征与后续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广义财政支出进度有望逐步加快 【广发宏观吴棋滢】开年财政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理解广义赤字率及财政的“净扩张” 【广发宏观吴棋滢】从各省预算报告前瞻全国财政预算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上海试点离岸贸易的印花税优惠政策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3年财政特征回顾与2024年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三大工程”对投资端的影响 【广发宏观吴棋滢】11月财政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10月财政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三季度财政数据解读 【广发宏观吴棋滢】8月财政数据点评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看待新一轮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及其影响 【广发宏观吴棋滢】7月财政数据与后续两大关键线索 【广发宏观吴棋滢】6月财政数据简析 【广发宏观吴棋滢】寻找新平衡:2023年中期财政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收入偏弱凸显稳增长必要 【广发宏观吴棋滢】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政策空间之一 【广发宏观吴棋滢】财政收入状况约束支出强度 【广发宏观吴棋滢】从第二财政到第三财政 【广发宏观吴棋滢】当前财政状况的三个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3年财政的八大特征 【广发宏观吴棋滢】如何评价2023年开年财政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吴棋滢】地方政府债务九问 【广发宏观吴棋滢】2022年年度财政数据的主要看点 【广发宏观吴棋滢】非税增速放缓带来什么信号 【广发宏观吴棋滢】再筑堤岸:2023年财政环境展望 贺骁束篇 【广发宏观贺骁束】5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再谈“关注价格温和回升的线索” 【广发宏观贺骁束】关注价格温和回升的线索 【广发宏观贺骁束】4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3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2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本轮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缘何调整 【广发宏观贺骁束】12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1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1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10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10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9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9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8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7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7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走出低凹地:2023年中期通胀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6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6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5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5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4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4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用电量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贺骁束】高频数据下的3月经济 【广发宏观贺骁束】3月经济初窥 【广发宏观贺骁束】2月复工情况与高频数据 【广发宏观郭磊、贺骁束】“PPI定买卖”:2006-2022年复盘 【广发宏观贺骁束】聊聊春节期间的高频经济数据 【广发宏观贺骁束】复盘过去一年整车货运量变化与同期资产表现 【广发宏观贺骁束】第一批城市居民生活半径开始恢复 钟林楠篇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的三个维度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PSL出现大额净归还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3月社融与M1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吗 【广发宏观钟林楠】从近期央行操作理解政策逻辑 【广发宏观钟林楠】2月社融与M1简评 【广发宏观钟林楠】货币政策新特征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2月LPR报价对股债的影响逻辑 【广发宏观钟林楠】1月社融与M1为何超预期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贷款风险溢价与利率曲线特征 【广发宏观钟林楠】超预期降准有助于提振微观预期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最新的社融与M1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新一轮PSL对经济、货币环境及资产价格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11月社融与M1增速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汇率与流动性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10月社融数据 【广发宏观钟林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新一轮化债对货币环境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9月社融尚可,年内有望继续修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降准 【广发宏观钟林楠】8月金融数据对资产定价环境的两个意义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近期流动性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5年期LPR利率为何没有调整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非对称降息有何用意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低于预期的7月信贷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超预期的6月社融 【广发宏观钟林楠】适应新常态:2023年中期流动性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待6月LPR报价的变化 【广发宏观钟林楠】社融数据偏低加大政策升温概率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OMO利率降息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评估存款利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从负债端政策到资产端政策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4月信贷情况凸显稳需求必要性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看利率走势与宏观指标的背离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超预期的信贷 【广发宏观钟林楠】如何理解超预期的降准 【广发宏观钟林楠】偏强信贷对资产定价环境意味着什么 【广发宏观钟林楠】中国居民部门加杠杆:空间、动能与影响 【广发宏观钟林楠】“实际利率水平合适”该如何理解 【广发宏观钟林楠】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广发宏观钟林楠、吴棋滢】地方政府债务九问 【广发宏观钟林楠】信贷强势开局 【广发宏观钟林楠】年初以来流动性环境的三个变化 王丹篇 【广发宏观王丹】4月企业营收和利润重回恢复性增长 【广发宏观王丹】5月EPMI数据好于季节性 【广发宏观王丹】制造业和建筑业景气分化4月开始收敛 【广发宏观王丹】解析一季度工业企业营收和盈利表现 【广发宏观王丹】4月EPMI包含哪些信息 【广发宏观王丹】能耗目标、PPI与本轮供给侧优化 【广发宏观王丹】3月哪些行业景气在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开年企业盈利增速 【广发宏观王丹】从3月EPMI看新兴产业产需比例变化 【广发宏观王丹】对“大规模设备更新”目标的定量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2月中观景气分布的四条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理解 【广发宏观王丹】春节假期国内宏观变化简评 【广发宏观王丹】2024年1月中观景气度观察 【广发宏观王丹】2023年企业盈利的总量及中观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1月EPMI数据简评 【广发宏观王丹】2023年权益行业表现的宏观和中观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从年末PMI数据看中观景气分布的六大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11月企业利润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12月EPMI 【广发宏观王丹】11月中观景气分布的四条线索 【广发宏观王丹】库存周期小幅回踩 【广发宏观王丹】11月EPMI大致平稳 【广发宏观王丹】10月中观景气度分布有哪些变化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看三季度工业企业盈利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10月EPMI数据与短期宏观面 【广发宏观王丹】原材料和中游制造引领PMI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PPI触底带动企业利润增速修复及名义库存企稳 【广发宏观王丹】9月EPMI上行斜率加大 【广发宏观王丹】过去十年哪些产品占出口比重显著提升 【广发宏观王丹】原材料行业、计算机电子行业引领PMI边际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价格触底带来原材料类行业利润边际改善 【广发宏观王丹】从EPMI看8月经济 【广发宏观王丹】7月行业景气度的中观分布分析 【广发宏观王丹】利润降幅收窄,库存继续下移 【广发宏观王丹】7月EPMI显示产需仍淡季磨底 【广发宏观王丹】校准航向标:2023年中期中观产业链展望 【广发宏观王丹】哪些行业支撑了景气的低位初步企稳 【广发宏观王丹】名义库存进一步降至偏低水平 【广发宏观王丹】6月EPMI已低位持平 【广发宏观王丹】消费类资产超额收益时段宏观驱动历史复盘 【广发宏观王丹】景气磨底阶段的中观分布特征 【广发宏观王丹】企业库存去化加速 【广发宏观王丹】5月EPMI扣除季节性之后低位徘徊 【广发宏观王丹】4月中观景气分化进一步加剧 【广发宏观王丹】3月营收转正,盈利低位弱修复 【广发宏观王丹】复苏程度的分布:中观行业图景扫描 【广发宏观王丹】中观景气分化 【广发宏观王丹】开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偏低的原因及后续展望 【广发宏观王丹】3月EPMI显示行业修复动能有所分化 【广发宏观王丹】哪些行业在引领2月经济的修复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估算2023年GDP增速 【广发宏观王丹】2月EPMI创历史同期新高 【广发宏观王丹】1月哪些行业景气变化领先 【广发宏观王丹】复盘2022年企业盈利数据 【广发宏观王丹】如何理解大型易地搬迁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政策 【广发宏观王丹】疫情达峰后第一个宏观数据EPMI明显修复 陈嘉荔篇 【广发宏观陈嘉荔】5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回落:原因及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就业市场现状及下阶段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一季度GDP和通胀数据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反弹原因及后续趋势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就业数据与移民影响 【广发宏观陈嘉荔】日央行转向及资产价格反应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联储态度偏鸽,基准情形是美年内三次降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回落趋势未变 【广发宏观陈嘉荔】如何看美国2月就业数据 【广发宏观陈嘉荔】1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陈嘉荔】春节假期海外宏观变化简评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核心通胀超预期回升的原因和展望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1月非农数据的结构特征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联储弱化3月降息预期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四季度GDP数据与其市场反应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CPI略超预期,但核心CPI继续放缓 【广发宏观陈嘉荔】美国12月非农数据与美联储利率决策 【广发宏观陈嘉荔】12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美联储或在明年上半年启动降息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回落有利于美联储结束紧缩 【广发宏观】美国就业数据降温缓和风险资产压力 【广发宏观】美联储暂停加息叠加再融资担忧缓和 【广发宏观】美国三季度GDP数据为何偏高 【广发宏观】关于美国财政的几点认识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一体两面 【广发宏观】9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9月非农数据继续偏强 【广发宏观】美联储进一步弱化明年降息预期 【广发宏观】美国8月通胀数据呈现出一定复杂性 【广发宏观】美国非农、PMI数据及其对宏观面的影响 【广发宏观】如何看墨西哥对美出口的较快增长 【广发宏观】2023年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简评 【广发宏观】7月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美国核心通胀继续小幅回落 【广发宏观】非农放缓,失业率和薪资数据仍强放缓 【广发宏观】如何看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影响 【广发宏观】美国二季度GDP数据为何偏高 【广发宏观】美联储不再把衰退当作假设情形 【广发宏观】美国6月通胀数据的新信号 【广发宏观】非农数据的三个影响 【广发宏观】美联储6月会议纪要的三重信息 【广发宏观】挑战软着陆:2023年中期海外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的新信号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继续高位降温 【广发宏观】黄金定价框架和展望 【广发宏观】美国非农就业和失业率为何同时走高 【广发宏观】美联储5月会议纪要的三重信息 【广发宏观】美国4月通胀继续高位降温 【广发宏观】非农再超预期降低硬着陆概率 【广发宏观】美联储第十次加息后的暗示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美国一季度GDP公布后美股的反应 【广发宏观】复盘全球科技类资产:2020-2023 【广发宏观】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的三个关键信息 【广发宏观】3月非农数据及市场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OPEC+超预期原油减产简评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美国中小银行储蓄转移? 【广发宏观】美联储寻求平衡的结果就是好结果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数据与金融稳定性的博弈 【广发宏观】非农数据、SVB及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美国此轮失业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广发宏观】美联储2月议息会议纪要解读 【广发宏观】美国1月通胀数据公布后金融市场波动有限 【广发宏观】如何理解预期的非农数据 【广发宏观】美联储继续加息后的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美国四季度GDP超预期,经济放缓速率仍可控 【广发宏观】海外宏观:年初市场最关注的几大问题 【广发宏观】美国通胀韧性+回落背景下的资产反应逻辑 【广发宏观】强非农、弱薪资短期助推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 【广发宏观】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纪要解读 【广发宏观】美国12月议息会议要点解读 【广发宏观】最新美国通胀数据怎么看 【广发宏观】越过山丘:2023年海外宏观展望 文永恒篇 【广发宏观】数据要素化及其中长期影响 【广发宏观】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与海外经验案例的实质 【广发宏观】布局现代化:2023年中期跨周期环境展望 【广发宏观】中等发达国家从1万到3万美元跨越的国际比较 【广发宏观】人工智能对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一个宏观框架 【广发宏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影响 陈礼清篇 【广发宏观陈礼清】基于久期与凸性量化黄金空间 【广发宏观陈礼清】4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债市“资产荒”的量化体系与择时落地 【广发宏观陈礼清】3月以来的资产特征: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股市资产荒的量化体系与择时落地 【广发宏观陈礼清】资产表现特征及背后线索: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广发宏观陈礼清】高分红策略的宏观逻辑与择时体系 【广发宏观陈礼清】名义GDP的周度估算 【广发宏观陈礼清】未来美债收益率若下行有利于哪些行业定价 【广发宏观陈礼清】股债性价比择时的宏观改进 【广发宏观陈礼清】M1、BCI、PPI与宏观择时 【广发宏观陈礼清】如何对GDP进行月度估算? 【广发宏观陈礼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何预测? 【广发宏观陈礼清】工业增加值如何预测?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