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银研究|区域深度】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二):制造业集群篇
(以下内容从招商银行《【招银研究|区域深度】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二):制造业集群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 制造业集群概况: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湾区产业集群培育走在前列。在产业领域上,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前三大行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已形成全国领先的制造业集群,同时,家具、纺织服装、石化、橡胶塑料等传统产业保持优势地位。在空间上,以专业镇和产业园为主阵地,产业空间高度集聚。在主体上,企业协同效应强,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在重点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 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形成了一超多强、分工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是城市梯度清晰。以深圳为核心,佛山、东莞、广州多点支撑。各市产业各具特色,例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佛山的家电、广州的汽车制造和石化等产业优势明显。二是区域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深莞惠、广佛肇两大都市圈协同水平较高,其中,深圳、广州的外溢辐射作用强。三是错位发展趋势明显。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加快发展高技术领域,东莞、佛山、惠州等第二圈层城市聚焦传统特色,强化差异化优势。但是内部产业分工结构仍有优化空间。一方面,珠中江产业协同水平偏弱,另一方面,区域呈现明显马太效应,尾部城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偏慢。 ■ 重点集群发展特征:电子信息是大湾区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其中,深广聚焦研发环节持续发力,东莞、惠州在智能终端领域占据优势。电气机械是大湾区第二大支柱产业,家电、照明、输配电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均向好发展,区域布局较为均衡,其中,佛山、中山、珠海的智能家电产业全国领跑。汽车制造产业规模大、增长势头强劲,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整车制造为核心,佛山、肇庆、惠州等零部件配套协同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得益于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带动,在全国版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是珠三角的传统优势产业,底蕴深厚,尽管总体规模有所收缩,但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粤西粤北转移,另一方面,广州等头部城市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 ■ 策略建议: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相关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一):经济与产业篇》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规模优势显著、集聚程度高,形成了多个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本文作为大湾区系列研究的第二篇,回顾总结了大湾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从2013-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数据着手,分析梳理区域产业布局以及重点集群协作情况,为深化我行大湾区产业认知、区域精准施策提供研究参考。大湾区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港澳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占比低,因此,本文分析以珠三角九市为主要对象。 制造业集群概况 (一)发展历程: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 珠三角制造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模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主导、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回顾各个发展阶段,珠三角一直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之初,依托政策、地缘和成本优势,珠三角“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蓬勃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起步。1992年“南巡谈话”后,珠三角进一步扩大开放,引入日韩、欧美等外资企业,并围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形成了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和西岸的白色家电制造基地。90年代末,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模式问题暴露,在成本上升压力与资源约束下,珠三角开始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汽车、医药、石油化工等新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倒逼珠三角产业转型加速,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图1: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主要阶段及特点资料来源:《广东制造发展四十年》,招商银行研究院 当前,珠三角已成为全国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高地。一是规模实力雄厚。2022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3.9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38%,高出全国水平约5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完整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31个制造业大类。三是产业高端化水平全国居前。2022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87万亿元、1.13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7.5%、3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5.5%)的2倍多。 图2:2013-2022年珠三角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主要特征:产业集群培育走在全国前列 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具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区域集聚程度高、企业协同效应强等特点。 1.支柱产业地位突出,前三大行业占据半壁江山 珠三角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其中,前三大行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汽车制造的规模优势显著,2022年规上产值合计约7.6万亿元,占珠三角规上制造业比重约52.6%。从全国范围来看,珠三角这三大领域在企业数量、营收规模等方面均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三大行业也是珠三角发展最为稳健的行业,不仅多年排名稳居前三,而且2013-2022年占比提升幅度也在各大行业中位居前列。 同时,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也具备较强实力。从规上数据来看,金属制品、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产值规模在2013-2022年十年间实现了翻倍,对全国总量贡献都超过10%。医药制造实力提升显著,2013-2022年期间规上产值增长116%,在珠三角的分行业规模排名位次前移了6位。 此外,家具、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造纸、橡胶塑料等传统优势行业特色突出。虽然近年来产业规模增长趋缓、占比有所收缩,但这些传统行业依然是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构成与稳定器。而且,这些行业在全国依然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规上营收来看,多个行业领域规上营收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处在全国第一梯队。例如,佛山的家电、家具、陶瓷等产业稳居国内头部,部分领域甚至世界领先,在泛家居领域拥有大而完整的产业链,撑起了“有家就有佛山制造”的市场美名。 图4:2022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细分领域规上产值及2013-2022年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其他包括黑色金属、印刷、皮革制鞋、酒饮料茶、其他制造业、烟草、木材加工、设备修理、化学纤维等产值排名靠后的10个细分领域(下同)。 图5:2022年珠三角地区规上营收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制造业细分领域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2.以专业镇与产业园为主阵地,产业空间高度集聚 专业镇和产业园区是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一方面,专业镇在传统制造业集群经济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崛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代,星罗棋布的专业镇在“一镇一品”模式推动下,培育出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使得珠三角传统制造业享誉全球。如今,各具特色的专业强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展现活力。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多个专业强镇跻身2023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头部,包括佛山的狮山镇(汽车配件、家电)和北滘镇(家电)、东莞的长安镇(电子、五金)、虎门镇(服装),以及中山的小榄(五金、灯具)。 表1:珠三角代表性专业镇及其特色产业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赛迪,招商银行研究院 另一方面,产业园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一阵营,是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广东省共拥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61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4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数量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省),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超6万亿元,约占全省的四成。2023年,珠三角有10个园区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全国领先。例如,广州经开区创新大道串联起40多个生物制药产业项目、80家集成电路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等;深圳高新区培养了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医疗、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其他上榜园区特色产业实力突出,例如惠州大亚湾经开区的绿色石化产业、珠海高新区的智能家电产业等。 表2:2023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珠三角入围园区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招商银行研究院 3.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活力较强 珠三角市场主体活跃,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众多,引领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广东上市公司数量达875家,居全国第一,其中制造业企业619家,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基础化工等领域。同时,广东有45家企业进入中国企联2022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排在浙江、山东、江苏之后),上榜企业包括华为、TCL、中兴通讯、传音控股等电子信息企业,广汽、比亚迪、小鹏等车企,以及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 图6:2023年全国上市公司数量(家)前五省市 数据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数据截至2023年底 图7:2023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制造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数据截至2023年底,行业分类标准为申万一级2021年版 二是“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显著。根据广东省2022年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 “链主”名单,入选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五大产业集群的13家“链主”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近1.7万亿元,相当于全省规上营收的1/10。 三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广东共有1525家企业入选,在全国各省中排第一,其中95%以上都分布珠三角,以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地居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器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成为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 图8: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前十省市 资料来源:工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截至2024年2月 图9:珠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企业预警通,工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截至2024年2月 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 (一)总体布局:形成一超多强的空间格局 珠三角制造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以深圳为核心,佛山、东莞、广州多点支撑。各个城市之间制造业规模梯度明显。其中,深圳一枝独秀,2022年规上制造业产值4.3万亿元,占珠三角比重接近30%,也是全国工业第一城;佛山、东莞、广州处于第二梯队,均跻身工业城市前十强,实力突出;相比之下,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规模体量偏小。 图10:2022年珠三角九城制造业规上产值规模及主要行业分布(亿元)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各大城市主导产业各具特色。从各个城市规上产值占比来看,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家独大,占比近六成,装备制造、汽车、医药制造等领域同样规模领先;佛山以家电为核心的电器机械产业发达,同时纺织、有色、家具等行业具备优势;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占比约四成,产业体系齐全,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等领域均有布局;广州的支柱产业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规上产值;惠州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和石化两大产业;中山拥有家电、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并依托高比例的专业镇形成了灯饰、五金、休闲服装等特色集群;珠海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家电)、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具备一定实力;江门产业领域分散、规模偏小,但在造纸、包装印刷、灯饰等方面亦有特色,也是广东三大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肇庆资源型行业居多,其中有色、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是重要支撑点。 进一步从不同行业的城市占比来观察重点领域区域分布。可以看到,重点领域的地域分布集中度高。3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第一大城市产值集中度超过40%,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专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其中,9个行业的地域集中度在2013-2022年期间进一步提升,表现出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的特点。综合来看,形成了以深莞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深广佛肇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等多个代表性产业集群。 图11:2022年珠三角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各城市占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按分行业规上产值规模从左到右降序排列 (二)分工协同:区域产业协同效应显著 为了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从区域分工指数以及各地2013-2022年分行业规上产值占比变化等角度,分析跨区域产业协作特征。 1. 深莞惠、广佛肇协同水平较高 总体上,珠三角多个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区域分工指数值越小、同构性越强)。从三大都市圈视角来看,不同城市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表3:2022年珠三角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计算公式为:s[jk]=∑|(q[ij]/q[j])-(q[ik]/q[k])|,其中j 和k 表示区域,i 表示产业。按规上产值计算。 2、区域分工指数值在0至2之间,指数值越低说明两个地区产业同构性越高,指数值越高则说明产业同构性越低、差异越大。 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一是三市产业同构性强,相互之间区域分工指数在0.5~0.7左右,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轻工日用品等领域呈现较强的区域性集聚。二是深圳对东莞、惠州的外溢辐射作用明显。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由深圳向外围逐步扩散的发展态势显著,以华为入莞为典型。东莞、惠州利用成本较低、地理位置邻近等优势,承接深圳产业扩散,形成产业配套,深圳则发挥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拓展高端环节。 广佛肇都市圈在部分领域产业协同效应增强。广佛肇优势产业重合度不高,但是关联性较强,形成垂直分工配合。例如,广州的石化产业可以为佛山的轻工纺织业提供原材料。同时,近年来,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对佛肇的带动明显。在广州的辐射拉动下,佛山、肇庆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等配套产业、落地新能源电池项目,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珠中江产业均呈现团块式集聚,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偏弱。珠中江都市圈三市的产业领域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且城市之间重合度较高。另外,三市的产业能级没有拉开差距,面临着产业同质化竞争。虽然2013-2022年期间,三地行业类型结构在逐步调整转变,但从结果来看,基于本地特质的产业协作不及深莞惠与广佛肇都市圈的特征显著。 2. 错位发展趋势明显,但综合实力依然是“强者恒强” 近年来,在区域协同作用下,呈现城市错位布局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核心城市转型升级加速。深圳、广州的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其他城市,进一步强化核心引领地位。2013-2022年期间,深圳的文体娱乐用品、橡胶塑料、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行业占比下降显著,医药、汽车和专业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大幅提升;类似的,广州的化工、农副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医药行业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第二圈层城市聚焦自身资源禀赋与传统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佛山的纺织业、东莞的皮革制鞋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发展,区域集聚度提升,在珠三角的占比十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又如,惠州凭借海洋资源优势,深耕石化产业,打造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与深莞形成差异化分工,2013-2022年石油加工业规上产值占比提升近13个百分点。随着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惠州2023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479亿元。 但需要注意,珠三角城市之间马太效应持续,两极分化趋势突出。头部城市 “强者恒强”,而尾部城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偏慢。2013-2022年期间,中山、江门、肇庆的绝大多数行业在珠三角的占比均有下降,仅有少数资源密集型行业(如农副食品、造纸、木材加工)占比提升。 表4:2013-2022年珠三角地区31个制造业行业各城市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分行业排序按珠三角规上总产值规模从大到小排列。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2013-2022年期间,珠三角各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不一。为了进一步观察重点产业集群特点及城市分工协作情况,本部分选取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纺织服装四个代表性行业进行展开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圳研发+莞惠终端生产 电子信息产业是大湾区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实力强劲,2022年,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4.5万亿元,占珠三角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30.9%,同时占全省电子信息产值比重达97%。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2022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终端、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强,其中通信设备约占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一半。从主要产品来看,手机、电视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图12: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细分行业构成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电子信息产业各中类产值为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 图13:2022年广东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区域上,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2022年4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产值合计占珠三角比重为92%。四大城市各有侧重。其中,深圳综合实力遥遥领先,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6,多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其中网络通信、智能终端产值过万亿元,超高清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超过千亿元,拥有华为、中国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东莞智能终端领域实力雄厚,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位列“2023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第四,汇聚了OPPO、维沃移动通信、华贝电子等龙头企业;惠州专注于培育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核心基础电子等优势领域;广州在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领域具备优势,2022年新型显示主控板卡出货量占全球比重超35%。此外,珠三角其余各市在部分细分领域也具备一定实力,例如珠海的集成电路、中山的光电光学和高端精密电子等。 表5: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各市重点领域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各市政府规划,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加粗标注为2022年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 从分工格局来看,深广聚焦研发环节持续发力。其中,深圳引领地位稳固,近年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5G技术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量提质,2013-2022年年均增速为7.2%,占珠三角规上产值的比重提升5.7个百分点至56.7%。东莞、惠州则发力智能终端领域,形成规模优势。2013-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规上产值规模翻了一番,从4133亿元增加到9503亿元,占珠三角比重提升4.5个百分点至2022年的21.1%;惠州大力吸引深圳终端生产企业落地,形成了“深圳研发、惠州生产”模式。但需要注意,2018年开始,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扩张态势趋缓,占规上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背后一个主要原因是以终端消费电子加工为主的东莞和惠州受国际环境变化和企业产能外迁影响明显,拖累珠三角整体表现。 图14:2013-2022年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5:珠三角九市电子信息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电气机械产业集群:多城市均衡布局,家电领跑全国 电气机械产业是大湾区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产值2.02万亿元,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13.9%。综合实力突出,在全国具备较强影响力,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营业收入(2.04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8.5%。 在细分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家电、照明、输配电设备等领域。从规上企业分布来看,家电、照明领域、输配电设备和电线电缆企业占比分别为27%、21%、16%、13%。其中,家电与照明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突出。珠三角是全球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家电产业比重近半,占世界家电市场份额近三成,其中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同时,珠三角也拥有中国最大的照明产业集群,培育了木林森、鸿利智汇、国星光电、兆驰节能、佛山照明、三雄极光、雷士照明等诸多实力强劲的上市公司,在绿色照明、智能管理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图16: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企业细分行业分布数据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7:2022年广东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及全国占比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区域分布上,珠三角形成了多个特色各异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以电力设备(输配电和电线电缆)为主,在新型发电、智能电网、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拥有一批领军型企业;佛山、中山、珠海的智能家电产业全国居前,佛山的顺德区更是被誉为“中国家电之都”,2022年家电产值约占全国的1/5,形成了以美的、格兰仕、东菱、万和、海信、万家乐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为领航,80多家亿元级以上企业为支撑,3000多家中小型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集聚的完整产业链;中山在厨房电器领域培育了华帝股份、汉宝隆电器等知名企业;珠海依托格力电器在中国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山、江门、佛山、东莞等地的照明灯具制造优势突出。中山的LED照明产业链完善,以古镇镇“中国灯饰之都”为核心;江门的半导体照明、荧光节能灯等新兴绿色光源产业发展快速。 表6:珠三角地区各市电气机械产业优势领域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代表企业按上市企业名单筛选 各市发展均衡、增长平稳。珠三角九市的电气机械产业分布相对均衡,且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尤其近五年增长势头迅猛,年均增速普遍高于10%。各城市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共同推动珠三角电气机械产业向好发展。2013-2022年九城的电气机械规上产值合计几乎翻了一番,占珠三角地区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持续攀升。 图18:2013-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9:珠三角九市电气机械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广深整车制造带动,佛肇协同发力 汽车制造业是大湾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产值规模贡献大、增长迅速、产业链完善等特点。从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中日合资车企发展,到比亚迪、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崛起,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双轮驱动下,珠三角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燃油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到整车生产、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2022年,珠三角汽车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1.14万亿元,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7.8%。其中,整车制造业与零部件产值比例约为1:1。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下,珠三角在全国汽车版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3年广东省汽车产量(519.2万辆)占全国比重约17.2%,排在全国第一。 图20:广东汽车产业细分行业构成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汽车产业各中类产值为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 图21:2018-2023年广东汽车产量及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分城市来看,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整车制造为核心,佛山、肇庆、惠州等地汽车零部件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广州是中国汽车第一城,传统燃油车产量多年居全国城市第一,2023年整车产量317.9万辆,占全国的10.5%。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跑,在头部车企比亚迪的拉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佛山、肇庆是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电池新材料的配套集中区,“佛山汽配”成为区域品牌。 表7: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地区分布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过去十年各城市产值占比变化来看,珠三角汽车产业区域协同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广佛肇产业集群协同优势显著。佛肇两地凭借地理优势,积极承接广州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其中,肇庆还吸引了小鹏汽车的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落地。2013-2022年,佛山和肇庆的汽车制造业规上产值在珠三角的占比分别提升了3.3和2.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重心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赛道切换,深圳加速崛起,发展势头超过以燃油车为主的广州。深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迅猛增长,带动其汽车制造业持续扩张,逐渐代替广州成为区域汽车产业增量贡献的主力。 图22:2013-2022年珠三角汽车制造产业规模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3:珠三角九市汽车制造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收缩,广深引领迈向高端领域 纺织服装是珠三角的传统支柱产业,底蕴深厚。从来料、来样加工起步,“岭南衣”为广东制造业挣下了第一份“家底”,90年代曾经是珠三角第一大制造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完善的产业链和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是珠三角服装产业的优势所在。从木棉纺、丝绸、印染、毛纺等原材料到服装设计、生产及销售等配套产业齐全,而且还拥有内衣、童装、女装、牛仔装、羊毛衫等20多个不同品类的服装产业集群。 区域分布较为均衡,东莞、佛山、广州、深圳、中山等多个城市产业体量均较为可观。在分工上呈现“两极带动、片区协同”。其中,广州、深圳“两极”致力于发展纺织服装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在纺织服装商贸、展会、高端定制、时尚创意等方面具备优势;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等市则是服装生产的核心区,在一系列特色领域形成集聚,其中,大朗毛织、虎门女装、盐步内衣、沙溪休闲服、开平牛仔服等特色集群世界闻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珠三角外,汕头、潮州、揭阳的服装产业也颇具特色,例如潮州的婚纱礼服,为区域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纺织服装集群形成多点支撑。 表8:主要城市纺织服装业特色领域及代表企业来源:公开资料,2023广东服装名牌名企,招商银行研究院 回顾近十年发展,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总体呈现收缩态势。2013-2022年,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规上产值规模大幅下降,占地区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至1.15%。由于纺织服务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随着珠三角地区成本上涨,近年来已有大量生产环节外迁。广州、中山、江门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大幅收缩,与2013年相比近乎腰斩。 图24:2013-2022年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5:珠三角九市纺织服装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区域布局重心变化来看,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退出中低端生产环节的竞争,加速布局高端领域。一方面,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粤西粤北转移。粤西粤北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例如清远建设超万亩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园。2013-2022年期间,珠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产值在广东省内占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头部城市从规模化迈向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新型面料、电子辅助设计、高速缝制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模式业态创新。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全球化平台企业SHEIN。SHEIN以自主服装品牌为核心,借助珠三角的供应链基础,运用“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实现产品设计快速迭代与高性价比,崛起成为中国服装的出海名片,并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可以看到,在转型趋势下,广州纺织服务产业规模经历了先降后升,2013-2018年期间,占珠三角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至12.1%,2018年之后却出现明显回升迹象,2022年在珠三角的占比回升至15.6%。相比之下,尾部的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反而出现占比、规模双降。 展望与策略建议 (一)“十四五”布局重点 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政府提出“双十战略”,以珠三角为核心,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从全省制造业空间布局来看,在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领域,将逐步打造广深双城引领、跨市联动、全域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表9:广东省“十四五”制造业空间布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 2、《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业务建议 (三)风险提示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END- 本期作者 储楚 区域研究员 chuc@cmbchina.com 感谢实习生徐畅对本文的贡献 相关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一):经济与产业篇》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招商银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的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前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为“招商银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招商银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
■ 制造业集群概况: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湾区产业集群培育走在前列。在产业领域上,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前三大行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已形成全国领先的制造业集群,同时,家具、纺织服装、石化、橡胶塑料等传统产业保持优势地位。在空间上,以专业镇和产业园为主阵地,产业空间高度集聚。在主体上,企业协同效应强,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在重点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 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形成了一超多强、分工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是城市梯度清晰。以深圳为核心,佛山、东莞、广州多点支撑。各市产业各具特色,例如,深圳的电子信息、佛山的家电、广州的汽车制造和石化等产业优势明显。二是区域产业协同效应显著。深莞惠、广佛肇两大都市圈协同水平较高,其中,深圳、广州的外溢辐射作用强。三是错位发展趋势明显。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加快发展高技术领域,东莞、佛山、惠州等第二圈层城市聚焦传统特色,强化差异化优势。但是内部产业分工结构仍有优化空间。一方面,珠中江产业协同水平偏弱,另一方面,区域呈现明显马太效应,尾部城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偏慢。 ■ 重点集群发展特征:电子信息是大湾区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其中,深广聚焦研发环节持续发力,东莞、惠州在智能终端领域占据优势。电气机械是大湾区第二大支柱产业,家电、照明、输配电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均向好发展,区域布局较为均衡,其中,佛山、中山、珠海的智能家电产业全国领跑。汽车制造产业规模大、增长势头强劲,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整车制造为核心,佛山、肇庆、惠州等零部件配套协同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得益于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带动,在全国版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是珠三角的传统优势产业,底蕴深厚,尽管总体规模有所收缩,但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粤西粤北转移,另一方面,广州等头部城市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 ■ 策略建议: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相关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一):经济与产业篇》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规模优势显著、集聚程度高,形成了多个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本文作为大湾区系列研究的第二篇,回顾总结了大湾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从2013-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数据着手,分析梳理区域产业布局以及重点集群协作情况,为深化我行大湾区产业认知、区域精准施策提供研究参考。大湾区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港澳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占比低,因此,本文分析以珠三角九市为主要对象。 制造业集群概况 (一)发展历程: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 珠三角制造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模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主导、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回顾各个发展阶段,珠三角一直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之初,依托政策、地缘和成本优势,珠三角“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蓬勃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起步。1992年“南巡谈话”后,珠三角进一步扩大开放,引入日韩、欧美等外资企业,并围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形成了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和西岸的白色家电制造基地。90年代末,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模式问题暴露,在成本上升压力与资源约束下,珠三角开始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汽车、医药、石油化工等新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倒逼珠三角产业转型加速,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图1: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主要阶段及特点资料来源:《广东制造发展四十年》,招商银行研究院 当前,珠三角已成为全国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高地。一是规模实力雄厚。2022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3.9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38%,高出全国水平约5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完整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31个制造业大类。三是产业高端化水平全国居前。2022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87万亿元、1.13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7.5%、34.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5.5%)的2倍多。 图2:2013-2022年珠三角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主要特征:产业集群培育走在全国前列 珠三角制造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具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区域集聚程度高、企业协同效应强等特点。 1.支柱产业地位突出,前三大行业占据半壁江山 珠三角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其中,前三大行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汽车制造的规模优势显著,2022年规上产值合计约7.6万亿元,占珠三角规上制造业比重约52.6%。从全国范围来看,珠三角这三大领域在企业数量、营收规模等方面均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三大行业也是珠三角发展最为稳健的行业,不仅多年排名稳居前三,而且2013-2022年占比提升幅度也在各大行业中位居前列。 同时,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也具备较强实力。从规上数据来看,金属制品、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产值规模在2013-2022年十年间实现了翻倍,对全国总量贡献都超过10%。医药制造实力提升显著,2013-2022年期间规上产值增长116%,在珠三角的分行业规模排名位次前移了6位。 此外,家具、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造纸、橡胶塑料等传统优势行业特色突出。虽然近年来产业规模增长趋缓、占比有所收缩,但这些传统行业依然是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构成与稳定器。而且,这些行业在全国依然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规上营收来看,多个行业领域规上营收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处在全国第一梯队。例如,佛山的家电、家具、陶瓷等产业稳居国内头部,部分领域甚至世界领先,在泛家居领域拥有大而完整的产业链,撑起了“有家就有佛山制造”的市场美名。 图4:2022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细分领域规上产值及2013-2022年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其他包括黑色金属、印刷、皮革制鞋、酒饮料茶、其他制造业、烟草、木材加工、设备修理、化学纤维等产值排名靠后的10个细分领域(下同)。 图5:2022年珠三角地区规上营收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制造业细分领域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2.以专业镇与产业园为主阵地,产业空间高度集聚 专业镇和产业园区是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一方面,专业镇在传统制造业集群经济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崛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代,星罗棋布的专业镇在“一镇一品”模式推动下,培育出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使得珠三角传统制造业享誉全球。如今,各具特色的专业强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展现活力。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多个专业强镇跻身2023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头部,包括佛山的狮山镇(汽车配件、家电)和北滘镇(家电)、东莞的长安镇(电子、五金)、虎门镇(服装),以及中山的小榄(五金、灯具)。 表1:珠三角代表性专业镇及其特色产业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赛迪,招商银行研究院 另一方面,产业园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一阵营,是珠三角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广东省共拥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61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4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数量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省),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超6万亿元,约占全省的四成。2023年,珠三角有10个园区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全国领先。例如,广州经开区创新大道串联起40多个生物制药产业项目、80家集成电路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等;深圳高新区培养了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医疗、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其他上榜园区特色产业实力突出,例如惠州大亚湾经开区的绿色石化产业、珠海高新区的智能家电产业等。 表2:2023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珠三角入围园区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招商银行研究院 3.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活力较强 珠三角市场主体活跃,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众多,引领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广东上市公司数量达875家,居全国第一,其中制造业企业619家,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基础化工等领域。同时,广东有45家企业进入中国企联2022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排在浙江、山东、江苏之后),上榜企业包括华为、TCL、中兴通讯、传音控股等电子信息企业,广汽、比亚迪、小鹏等车企,以及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 图6:2023年全国上市公司数量(家)前五省市 数据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数据截至2023年底 图7:2023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制造业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数据截至2023年底,行业分类标准为申万一级2021年版 二是“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显著。根据广东省2022年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 “链主”名单,入选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五大产业集群的13家“链主”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近1.7万亿元,相当于全省规上营收的1/10。 三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广东共有1525家企业入选,在全国各省中排第一,其中95%以上都分布珠三角,以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地居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器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成为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 图8: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前十省市 资料来源:工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截至2024年2月 图9:珠三角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企业预警通,工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截至2024年2月 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 (一)总体布局:形成一超多强的空间格局 珠三角制造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空间布局,以深圳为核心,佛山、东莞、广州多点支撑。各个城市之间制造业规模梯度明显。其中,深圳一枝独秀,2022年规上制造业产值4.3万亿元,占珠三角比重接近30%,也是全国工业第一城;佛山、东莞、广州处于第二梯队,均跻身工业城市前十强,实力突出;相比之下,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的规模体量偏小。 图10:2022年珠三角九城制造业规上产值规模及主要行业分布(亿元)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各大城市主导产业各具特色。从各个城市规上产值占比来看,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家独大,占比近六成,装备制造、汽车、医药制造等领域同样规模领先;佛山以家电为核心的电器机械产业发达,同时纺织、有色、家具等行业具备优势;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占比约四成,产业体系齐全,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等领域均有布局;广州的支柱产业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规上产值;惠州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和石化两大产业;中山拥有家电、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并依托高比例的专业镇形成了灯饰、五金、休闲服装等特色集群;珠海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家电)、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具备一定实力;江门产业领域分散、规模偏小,但在造纸、包装印刷、灯饰等方面亦有特色,也是广东三大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肇庆资源型行业居多,其中有色、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是重要支撑点。 进一步从不同行业的城市占比来观察重点领域区域分布。可以看到,重点领域的地域分布集中度高。3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的第一大城市产值集中度超过40%,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专用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其中,9个行业的地域集中度在2013-2022年期间进一步提升,表现出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的特点。综合来看,形成了以深莞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深广佛肇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等多个代表性产业集群。 图11:2022年珠三角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各城市占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按分行业规上产值规模从左到右降序排列 (二)分工协同:区域产业协同效应显著 为了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从区域分工指数以及各地2013-2022年分行业规上产值占比变化等角度,分析跨区域产业协作特征。 1. 深莞惠、广佛肇协同水平较高 总体上,珠三角多个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区域分工指数值越小、同构性越强)。从三大都市圈视角来看,不同城市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表3:2022年珠三角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计算公式为:s[jk]=∑|(q[ij]/q[j])-(q[ik]/q[k])|,其中j 和k 表示区域,i 表示产业。按规上产值计算。 2、区域分工指数值在0至2之间,指数值越低说明两个地区产业同构性越高,指数值越高则说明产业同构性越低、差异越大。 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一是三市产业同构性强,相互之间区域分工指数在0.5~0.7左右,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轻工日用品等领域呈现较强的区域性集聚。二是深圳对东莞、惠州的外溢辐射作用明显。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由深圳向外围逐步扩散的发展态势显著,以华为入莞为典型。东莞、惠州利用成本较低、地理位置邻近等优势,承接深圳产业扩散,形成产业配套,深圳则发挥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拓展高端环节。 广佛肇都市圈在部分领域产业协同效应增强。广佛肇优势产业重合度不高,但是关联性较强,形成垂直分工配合。例如,广州的石化产业可以为佛山的轻工纺织业提供原材料。同时,近年来,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对佛肇的带动明显。在广州的辐射拉动下,佛山、肇庆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等配套产业、落地新能源电池项目,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珠中江产业均呈现团块式集聚,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偏弱。珠中江都市圈三市的产业领域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且城市之间重合度较高。另外,三市的产业能级没有拉开差距,面临着产业同质化竞争。虽然2013-2022年期间,三地行业类型结构在逐步调整转变,但从结果来看,基于本地特质的产业协作不及深莞惠与广佛肇都市圈的特征显著。 2. 错位发展趋势明显,但综合实力依然是“强者恒强” 近年来,在区域协同作用下,呈现城市错位布局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核心城市转型升级加速。深圳、广州的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其他城市,进一步强化核心引领地位。2013-2022年期间,深圳的文体娱乐用品、橡胶塑料、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行业占比下降显著,医药、汽车和专业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大幅提升;类似的,广州的化工、农副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医药行业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第二圈层城市聚焦自身资源禀赋与传统特色,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佛山的纺织业、东莞的皮革制鞋等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发展,区域集聚度提升,在珠三角的占比十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又如,惠州凭借海洋资源优势,深耕石化产业,打造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与深莞形成差异化分工,2013-2022年石油加工业规上产值占比提升近13个百分点。随着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惠州2023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3479亿元。 但需要注意,珠三角城市之间马太效应持续,两极分化趋势突出。头部城市 “强者恒强”,而尾部城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偏慢。2013-2022年期间,中山、江门、肇庆的绝大多数行业在珠三角的占比均有下降,仅有少数资源密集型行业(如农副食品、造纸、木材加工)占比提升。 表4:2013-2022年珠三角地区31个制造业行业各城市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分行业排序按珠三角规上总产值规模从大到小排列。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2013-2022年期间,珠三角各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不一。为了进一步观察重点产业集群特点及城市分工协作情况,本部分选取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纺织服装四个代表性行业进行展开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圳研发+莞惠终端生产 电子信息产业是大湾区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实力强劲,2022年,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4.5万亿元,占珠三角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30.9%,同时占全省电子信息产值比重达97%。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2022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终端、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强,其中通信设备约占电子信息产业总量的一半。从主要产品来看,手机、电视机、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图12: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细分行业构成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电子信息产业各中类产值为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 图13:2022年广东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区域上,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2022年4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产值合计占珠三角比重为92%。四大城市各有侧重。其中,深圳综合实力遥遥领先,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6,多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其中网络通信、智能终端产值过万亿元,超高清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超过千亿元,拥有华为、中国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东莞智能终端领域实力雄厚,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位列“2023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第四,汇聚了OPPO、维沃移动通信、华贝电子等龙头企业;惠州专注于培育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核心基础电子等优势领域;广州在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领域具备优势,2022年新型显示主控板卡出货量占全球比重超35%。此外,珠三角其余各市在部分细分领域也具备一定实力,例如珠海的集成电路、中山的光电光学和高端精密电子等。 表5: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各市重点领域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各市政府规划,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加粗标注为2022年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 从分工格局来看,深广聚焦研发环节持续发力。其中,深圳引领地位稳固,近年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5G技术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推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量提质,2013-2022年年均增速为7.2%,占珠三角规上产值的比重提升5.7个百分点至56.7%。东莞、惠州则发力智能终端领域,形成规模优势。2013-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规上产值规模翻了一番,从4133亿元增加到9503亿元,占珠三角比重提升4.5个百分点至2022年的21.1%;惠州大力吸引深圳终端生产企业落地,形成了“深圳研发、惠州生产”模式。但需要注意,2018年开始,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扩张态势趋缓,占规上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背后一个主要原因是以终端消费电子加工为主的东莞和惠州受国际环境变化和企业产能外迁影响明显,拖累珠三角整体表现。 图14:2013-2022年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5:珠三角九市电子信息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电气机械产业集群:多城市均衡布局,家电领跑全国 电气机械产业是大湾区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产值2.02万亿元,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13.9%。综合实力突出,在全国具备较强影响力,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营业收入(2.04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8.5%。 在细分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家电、照明、输配电设备等领域。从规上企业分布来看,家电、照明领域、输配电设备和电线电缆企业占比分别为27%、21%、16%、13%。其中,家电与照明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突出。珠三角是全球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家电产业比重近半,占世界家电市场份额近三成,其中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同时,珠三角也拥有中国最大的照明产业集群,培育了木林森、鸿利智汇、国星光电、兆驰节能、佛山照明、三雄极光、雷士照明等诸多实力强劲的上市公司,在绿色照明、智能管理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图16:珠三角电气机械规上企业细分行业分布数据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7:2022年广东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及全国占比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区域分布上,珠三角形成了多个特色各异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以电力设备(输配电和电线电缆)为主,在新型发电、智能电网、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拥有一批领军型企业;佛山、中山、珠海的智能家电产业全国居前,佛山的顺德区更是被誉为“中国家电之都”,2022年家电产值约占全国的1/5,形成了以美的、格兰仕、东菱、万和、海信、万家乐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为领航,80多家亿元级以上企业为支撑,3000多家中小型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集聚的完整产业链;中山在厨房电器领域培育了华帝股份、汉宝隆电器等知名企业;珠海依托格力电器在中国家电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山、江门、佛山、东莞等地的照明灯具制造优势突出。中山的LED照明产业链完善,以古镇镇“中国灯饰之都”为核心;江门的半导体照明、荧光节能灯等新兴绿色光源产业发展快速。 表6:珠三角地区各市电气机械产业优势领域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代表企业按上市企业名单筛选 各市发展均衡、增长平稳。珠三角九市的电气机械产业分布相对均衡,且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尤其近五年增长势头迅猛,年均增速普遍高于10%。各城市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共同推动珠三角电气机械产业向好发展。2013-2022年九城的电气机械规上产值合计几乎翻了一番,占珠三角地区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持续攀升。 图18:2013-2022年珠三角电气机械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9:珠三角九市电气机械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三)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广深整车制造带动,佛肇协同发力 汽车制造业是大湾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产值规模贡献大、增长迅速、产业链完善等特点。从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中日合资车企发展,到比亚迪、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崛起,在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双轮驱动下,珠三角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燃油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到整车生产、销售的上下游产业链。2022年,珠三角汽车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1.14万亿元,占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7.8%。其中,整车制造业与零部件产值比例约为1:1。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下,珠三角在全国汽车版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3年广东省汽车产量(519.2万辆)占全国比重约17.2%,排在全国第一。 图20:广东汽车产业细分行业构成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汽车产业各中类产值为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 图21:2018-2023年广东汽车产量及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分城市来看,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整车制造为核心,佛山、肇庆、惠州等地汽车零部件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广州是中国汽车第一城,传统燃油车产量多年居全国城市第一,2023年整车产量317.9万辆,占全国的10.5%。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跑,在头部车企比亚迪的拉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佛山、肇庆是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电池新材料的配套集中区,“佛山汽配”成为区域品牌。 表7: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地区分布及代表企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过去十年各城市产值占比变化来看,珠三角汽车产业区域协同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广佛肇产业集群协同优势显著。佛肇两地凭借地理优势,积极承接广州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其中,肇庆还吸引了小鹏汽车的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落地。2013-2022年,佛山和肇庆的汽车制造业规上产值在珠三角的占比分别提升了3.3和2.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重心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赛道切换,深圳加速崛起,发展势头超过以燃油车为主的广州。深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迅猛增长,带动其汽车制造业持续扩张,逐渐代替广州成为区域汽车产业增量贡献的主力。 图22:2013-2022年珠三角汽车制造产业规模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3:珠三角九市汽车制造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收缩,广深引领迈向高端领域 纺织服装是珠三角的传统支柱产业,底蕴深厚。从来料、来样加工起步,“岭南衣”为广东制造业挣下了第一份“家底”,90年代曾经是珠三角第一大制造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完善的产业链和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是珠三角服装产业的优势所在。从木棉纺、丝绸、印染、毛纺等原材料到服装设计、生产及销售等配套产业齐全,而且还拥有内衣、童装、女装、牛仔装、羊毛衫等20多个不同品类的服装产业集群。 区域分布较为均衡,东莞、佛山、广州、深圳、中山等多个城市产业体量均较为可观。在分工上呈现“两极带动、片区协同”。其中,广州、深圳“两极”致力于发展纺织服装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在纺织服装商贸、展会、高端定制、时尚创意等方面具备优势;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等市则是服装生产的核心区,在一系列特色领域形成集聚,其中,大朗毛织、虎门女装、盐步内衣、沙溪休闲服、开平牛仔服等特色集群世界闻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珠三角外,汕头、潮州、揭阳的服装产业也颇具特色,例如潮州的婚纱礼服,为区域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纺织服装集群形成多点支撑。 表8:主要城市纺织服装业特色领域及代表企业来源:公开资料,2023广东服装名牌名企,招商银行研究院 回顾近十年发展,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总体呈现收缩态势。2013-2022年,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规上产值规模大幅下降,占地区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至1.15%。由于纺织服务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随着珠三角地区成本上涨,近年来已有大量生产环节外迁。广州、中山、江门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大幅收缩,与2013年相比近乎腰斩。 图24:2013-2022年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5:珠三角九市纺织服装规上产值及占比变化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区域布局重心变化来看,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退出中低端生产环节的竞争,加速布局高端领域。一方面,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粤西粤北转移。粤西粤北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例如清远建设超万亩的广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园。2013-2022年期间,珠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产值在广东省内占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头部城市从规模化迈向高端化、品牌化、数字化。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新型面料、电子辅助设计、高速缝制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模式业态创新。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全球化平台企业SHEIN。SHEIN以自主服装品牌为核心,借助珠三角的供应链基础,运用“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实现产品设计快速迭代与高性价比,崛起成为中国服装的出海名片,并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可以看到,在转型趋势下,广州纺织服务产业规模经历了先降后升,2013-2018年期间,占珠三角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至12.1%,2018年之后却出现明显回升迹象,2022年在珠三角的占比回升至15.6%。相比之下,尾部的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反而出现占比、规模双降。 展望与策略建议 (一)“十四五”布局重点 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政府提出“双十战略”,以珠三角为核心,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从全省制造业空间布局来看,在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领域,将逐步打造广深双城引领、跨市联动、全域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表9:广东省“十四五”制造业空间布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 2、《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业务建议 (三)风险提示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END- 本期作者 储楚 区域研究员 chuc@cmbchina.com 感谢实习生徐畅对本文的贡献 相关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研究(一):经济与产业篇》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招商银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的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前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为“招商银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招商银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