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宏观||李超】金融数据回落既有短期也有长期视角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浙商宏观||李超】金融数据回落既有短期也有长期视角》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分析师:李超 / 孙欧 来源: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 具体参见2024年05月11日报告《金融数据回落既有短期也有长期视角》,如需报告全文或数据底稿,请联系团队成员或对口销售。 全文约3800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核心观点 2024年4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回落,信贷“冲票据”特征鲜明,社融单月增量、M1增速均出现罕见负值,M2增速降至8%下方。数据一方面体现我国内需仍有改善空间,未来仍需需求侧政策加力效果显现,尤其有赖财政、产业、货币政策协同;另一方面,从信贷供给端看,信贷数据符合央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的政策基调,体现出当前政策更加强调信贷平滑、防空转,避免盲目冲量形成资金淤积。此外,我们认为信贷、M2增速的中枢回落也有长期视角,这是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相匹配的,传统动能信用载体的减少使得信贷投放强度减弱,但更加强调高质量投放。 展望下半年,预计金融数据与基本面的匹配度将略有提高,政策工具方面,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时间点或考虑配合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内容摘要 >>4月信贷新增730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00亿元,同比小幅多增112亿元,存量同比增速9.6%,持平前值。增量结构中,票据融资、非银贷款同比多增,其他项目包括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和企业短期、中长期贷款均同比少增,结构上看,“冲票据”的特征比较明显。 具体而言,票据融资、非银贷款分别增加8381、2607亿元,分别同比多增约7101、473亿元;住户贷款减少5166亿元,同比多减约27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18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666亿元,分别同比多减约2263、51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00亿元,同比多增约1761亿元(主要受票据融资支撑),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100亿元,同比多减约300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00亿元,同比少增约2569亿元。 信贷增量平稳较低,一方面体现我国内需仍有改善空间,另一方面,从信贷供给端看,符合央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的政策基调,体现出当前政策更加强调信贷平滑、防空转,避免盲目冲量形成资金淤积。 中长期看,信贷增速逐步放缓对应的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得信贷需求“换挡”及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在盘活资金存量、增量有增有减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未来合理评价金融支持力度可更多关注利率下降的成效;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强度;及包含直接融资、表外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等相关金融数据。 >>4月社融减少1987亿元,罕见负增 4月社会融资规模减少1987亿元,同比大幅少增约1.42万亿,月末增速8.3%,前值8.7%。社融单月负增较为罕见,有数据以来仅在2002年1月和2005年10月分别录得-472、-974亿元(与当前口径不同)。 增量结构中,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增加3306亿元,外币贷款减少310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分别增加90、142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486亿元,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分别增加493、186亿元,政府债券减少984亿元,未贴现票据和政府债券是主要拖累。同比维度,政府债券、未贴现票据、债券融资、信贷、股票融资分别同比少增约5532、3141、2447、1125和807亿元。 社融口径贷款较人民币贷款口径数据少约3994亿,差值一部分来自4月非银贷款增加的2607亿,非银贷款不计入社融口径的信贷统计,另一部分大概率是境外贷款的增量,境外贷款也不计入社融统计。 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对较慢,或待去年万亿国债使用完毕、今年项目储备充足后有所加速。 未贴现票据继续形成拖累,一方面受表内票据冲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实体部门需求偏弱。我们计算4月表内+表外票据存量同比增速为0.8%,较前值的-1.9%有所改善,仍相对较低,体现我国经济内生动力仍有较大修复空间,有赖财政、产业、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效果显现。 >>M2、M1增速大幅回落 4月末,M2增速为7.2%,前值8.3%,我们认为数据下行主要有以下原因:1、信贷偏弱;2、财政支出进度较慢;3、4月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增长分流存款资金,根据普益标准数据,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环比增加2.34万亿;4、防套利防资金空转的过程中,直接的贷转存受到限制,今年前4个月合计,企业存款同比少增4.69万亿,企业贷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体现出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的政策效果显著;5、存款利率政策使存款吸引力下降,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文件,要求银行立即开展自查,4月底前完成整改,此外,4月以来有多家中小银行陆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均使得存款吸引力降低。 具体看存款结构,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92万亿元,同比少增约3.46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85万亿,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87万亿,财政性存款增加981亿元,非银存款减少3300亿元,分别同比少增约6500、17317、4047、6212亿元,各部门存款均大幅同比少增。其中,在居民存款向理财分流的过程中,由于消费、购房活动相对偏弱,我们估算的居民超额储蓄仍然环比增加,截至4月末体量约5.91万亿,环比上月增加约562亿元。 4月末M1增速为-1.4%,前值1.1%,M1增速过往仅在个别年初春节错位月份会出现负值,4月表现明显低于预期,体现出我国经济短期活力偏弱。M1主要受企业活期存款影响,今年财政发力节奏相对较慢,居民消费、购房的修复空间也相对受限,使得数据再次明显承压,未来主要关注财政支持力度。 4月末M0同比增速10.8%,前值11%,当前水平仍相对较高,体现经济修复的结构性失衡,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经济改善略弱,导致持币需求增加,此外农民工返乡也增加了现金流通量。 >>信贷、M2增速中枢回落中长期看与我国产业升级趋势相匹配 作为间接融资的核心代表性指标,信贷、M2增速中枢的回落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应辩证看待数据表现,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信贷结构发生变化,新动能贷款增长较快,占比稳步提升,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传统动能信用载体的减少也使得信贷投放强度趋于减弱,更加强调高质量投放;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占比提高、不良贷款核销增加等情况会冲击信贷和M2体量,但在社融中仍有统计,同样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回顾海外经济增速较高但M2增速趋于回落的过往历史,美、日经验都有较强参考性,相应历史时期两项数据的背离也主要受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美国方面,1993-1994年间美国M2增速与GDP增速出现背离,主要源于产业革新,此期间货币政策紧缩压降了M2增速,但以互联网革命为代表的产业趋势驱动企业在紧货币环境下依然维持较强的资本开支和研发需求,从而支撑了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速。日本方面,1976年-1986年间GDP增速走高与M2增速下台阶的背离也主要源于产业升级,此期间日本逐步从过往的资金、劳动密集型驱动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石油危机后的能源结构转型、及大量进口海外技术),过往的重资产行业资金需求大,M2增速中枢高,但70-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升经济的同时,驱动M2增速中枢逐步下台阶,使得经济与金融数据出现背离。 >>关注其他结构性指标的前瞻性表现 除总量数据外,也建议关注相关结构性数据:4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速10.2%,较前值的10.4%继续回落,自2023年5月见顶后,数据震荡下行;我们测算的有效社融(中长期贷款+非标项目+直接融资)增速4月末为7.9%,较上月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也处于下行通道;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指标继续回落,其对经济和市场的带动有较强领先性,值得后续密切跟踪。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 我们认为2024年货币政策有三方面诉求,其一是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当前内需偏弱的环境下,社融、M2增速与基本面目标相匹配意味着两者需显著高于8%(今年GDP实际增速目标为5%左右,CPI目标为3%),以助力基本面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信贷平滑投放;其三是防止资金空转套利(典型如贷转存、贷转金融市场投资等),过度追求金融数据规模可能造成信贷个别时点冲量、资金淤积空转低效利用等问题。 从当前金融数据落地表现看,上半年政策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信贷平滑与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而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M2增速已低于8%。今年4月18日央行公众号发文提出“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体现出政策将从更长视角来考虑数据的匹配关系。 展望下半年,我们预计金融数据与基本面的匹配度将略有提高。一季度往往容易出现信贷的超量投放,今年央行通过MPA考核引导等方式,信贷平滑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二季度至年末,多数月份信贷将表现为同比多增,对信贷、社融、M2数据形成支撑,未来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也将分别强化社融、M2数据,其中,M2增速在去年下半年渐进下行,也会对今年数据有基数的助力,预计两者下半年震荡回升。 政策工具方面,我们认为,利率工具使用与否及时间点,核心看汇率、国际收支的走势,当前人民币汇率仍有一定贬值压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仍需密切关注。4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确提及了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我们认为与降息不同,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时间点或考虑配合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 但从降低实体部门融资成本的角度,LPR有较大概率继续被引导下行,其作为银行报价,降准、降低存款挂牌利率等操作均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其LPR报价,LPR的下行将带动实际利率回落,实体部门融资成本下降改善投资、消费情绪。监管部门近期通过防范高息揽储等方式加强监管和引导,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也有助于向实体部门融资成本的传导。 >>风险提示 美国财政韧性及产业逻辑驱动的经济走势或成为未来驱动美元指数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使得汇率承压;若国内经济走势低于预期,可能对货币政策提出更高诉求。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报告回顾 点击报告标题直达↓ [1] 2024宏观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一):外部环境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二):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三):国内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四):大类资产展望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2] 人工智能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推演——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哪个更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第四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人工智能对货币政策影响几何?——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四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3] 美国财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会影响通胀么?——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债务付息压力是否会影响财政刺激?——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两党制衡是否能限制财政扩张?——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4] 2023宏观半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一):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二):通胀就业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三):国内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四):海外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五):大类资产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PPT)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5] 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国内防疫放松后哪些会超预期?——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欧洲的不确定性因素何时化解?——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美联储加息何时休?——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央行转向紧缩了么?——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会怎样?——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房地产如何走过过渡期?——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货币配合新机制——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当信息杠杆遭遇居民存款搬家——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地方两会有哪些积极动作?——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外资流入——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 【浙商宏观||李超】疫后重点关注年轻人消费——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创造性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再议超额储蓄——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三【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工作报告如何看?——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2023财政预算报告怎么看?——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如甘霖——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拥抱“AI+”,助力长期增长——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七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6] 2023宏观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一):预期全面反转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二):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三):通胀就业与汇率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四):货币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五):财政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六):产业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七):海外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八):大类资产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九):风险因素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PPT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7]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8]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9]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小盘】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新能源+”指数编制及其应用——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三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0]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1] 公募REITs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公募REITs:掘金长坡厚雪赛道──公募REITs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Pre-REITs的价值评估:向光而行──公募REITs系列研究之二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2]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3]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4]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5]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公众号为浙商证券宏观团队设立。本公众号不是浙商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的后续解读,内容仅供浙商证券研究所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应当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和解读,浙商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视其为浙商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和观点,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订阅者如因摘编、缺乏相关解读等原因引起理解上歧义的,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浙商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浙商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浙商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浙商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廉洁从业申明: 我司及业务合作方在开展证券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应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遵守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忠实勤勉,诚实守信,不直接或者间接向他人输送不正当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把握预期差, 关注这一个就对了!
分析师:李超 / 孙欧 来源: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 具体参见2024年05月11日报告《金融数据回落既有短期也有长期视角》,如需报告全文或数据底稿,请联系团队成员或对口销售。 全文约3800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核心观点 2024年4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回落,信贷“冲票据”特征鲜明,社融单月增量、M1增速均出现罕见负值,M2增速降至8%下方。数据一方面体现我国内需仍有改善空间,未来仍需需求侧政策加力效果显现,尤其有赖财政、产业、货币政策协同;另一方面,从信贷供给端看,信贷数据符合央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的政策基调,体现出当前政策更加强调信贷平滑、防空转,避免盲目冲量形成资金淤积。此外,我们认为信贷、M2增速的中枢回落也有长期视角,这是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相匹配的,传统动能信用载体的减少使得信贷投放强度减弱,但更加强调高质量投放。 展望下半年,预计金融数据与基本面的匹配度将略有提高,政策工具方面,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时间点或考虑配合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内容摘要 >>4月信贷新增730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00亿元,同比小幅多增112亿元,存量同比增速9.6%,持平前值。增量结构中,票据融资、非银贷款同比多增,其他项目包括居民短期、中长期贷款和企业短期、中长期贷款均同比少增,结构上看,“冲票据”的特征比较明显。 具体而言,票据融资、非银贷款分别增加8381、2607亿元,分别同比多增约7101、473亿元;住户贷款减少5166亿元,同比多减约27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18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666亿元,分别同比多减约2263、51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00亿元,同比多增约1761亿元(主要受票据融资支撑),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100亿元,同比多减约300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00亿元,同比少增约2569亿元。 信贷增量平稳较低,一方面体现我国内需仍有改善空间,另一方面,从信贷供给端看,符合央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的政策基调,体现出当前政策更加强调信贷平滑、防空转,避免盲目冲量形成资金淤积。 中长期看,信贷增速逐步放缓对应的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得信贷需求“换挡”及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在盘活资金存量、增量有增有减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未来合理评价金融支持力度可更多关注利率下降的成效;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强度;及包含直接融资、表外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等相关金融数据。 >>4月社融减少1987亿元,罕见负增 4月社会融资规模减少1987亿元,同比大幅少增约1.42万亿,月末增速8.3%,前值8.7%。社融单月负增较为罕见,有数据以来仅在2002年1月和2005年10月分别录得-472、-974亿元(与当前口径不同)。 增量结构中,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增加3306亿元,外币贷款减少310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分别增加90、142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486亿元,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分别增加493、186亿元,政府债券减少984亿元,未贴现票据和政府债券是主要拖累。同比维度,政府债券、未贴现票据、债券融资、信贷、股票融资分别同比少增约5532、3141、2447、1125和807亿元。 社融口径贷款较人民币贷款口径数据少约3994亿,差值一部分来自4月非银贷款增加的2607亿,非银贷款不计入社融口径的信贷统计,另一部分大概率是境外贷款的增量,境外贷款也不计入社融统计。 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对较慢,或待去年万亿国债使用完毕、今年项目储备充足后有所加速。 未贴现票据继续形成拖累,一方面受表内票据冲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实体部门需求偏弱。我们计算4月表内+表外票据存量同比增速为0.8%,较前值的-1.9%有所改善,仍相对较低,体现我国经济内生动力仍有较大修复空间,有赖财政、产业、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效果显现。 >>M2、M1增速大幅回落 4月末,M2增速为7.2%,前值8.3%,我们认为数据下行主要有以下原因:1、信贷偏弱;2、财政支出进度较慢;3、4月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增长分流存款资金,根据普益标准数据,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42万亿,环比增加2.34万亿;4、防套利防资金空转的过程中,直接的贷转存受到限制,今年前4个月合计,企业存款同比少增4.69万亿,企业贷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体现出防止资金空转套利的政策效果显著;5、存款利率政策使存款吸引力下降,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禁止手工补息高息揽储文件,要求银行立即开展自查,4月底前完成整改,此外,4月以来有多家中小银行陆续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均使得存款吸引力降低。 具体看存款结构,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92万亿元,同比少增约3.46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85万亿,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87万亿,财政性存款增加981亿元,非银存款减少3300亿元,分别同比少增约6500、17317、4047、6212亿元,各部门存款均大幅同比少增。其中,在居民存款向理财分流的过程中,由于消费、购房活动相对偏弱,我们估算的居民超额储蓄仍然环比增加,截至4月末体量约5.91万亿,环比上月增加约562亿元。 4月末M1增速为-1.4%,前值1.1%,M1增速过往仅在个别年初春节错位月份会出现负值,4月表现明显低于预期,体现出我国经济短期活力偏弱。M1主要受企业活期存款影响,今年财政发力节奏相对较慢,居民消费、购房的修复空间也相对受限,使得数据再次明显承压,未来主要关注财政支持力度。 4月末M0同比增速10.8%,前值11%,当前水平仍相对较高,体现经济修复的结构性失衡,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经济改善略弱,导致持币需求增加,此外农民工返乡也增加了现金流通量。 >>信贷、M2增速中枢回落中长期看与我国产业升级趋势相匹配 作为间接融资的核心代表性指标,信贷、M2增速中枢的回落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应辩证看待数据表现,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信贷结构发生变化,新动能贷款增长较快,占比稳步提升,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传统动能信用载体的减少也使得信贷投放强度趋于减弱,更加强调高质量投放;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占比提高、不良贷款核销增加等情况会冲击信贷和M2体量,但在社融中仍有统计,同样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回顾海外经济增速较高但M2增速趋于回落的过往历史,美、日经验都有较强参考性,相应历史时期两项数据的背离也主要受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美国方面,1993-1994年间美国M2增速与GDP增速出现背离,主要源于产业革新,此期间货币政策紧缩压降了M2增速,但以互联网革命为代表的产业趋势驱动企业在紧货币环境下依然维持较强的资本开支和研发需求,从而支撑了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速。日本方面,1976年-1986年间GDP增速走高与M2增速下台阶的背离也主要源于产业升级,此期间日本逐步从过往的资金、劳动密集型驱动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石油危机后的能源结构转型、及大量进口海外技术),过往的重资产行业资金需求大,M2增速中枢高,但70-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升经济的同时,驱动M2增速中枢逐步下台阶,使得经济与金融数据出现背离。 >>关注其他结构性指标的前瞻性表现 除总量数据外,也建议关注相关结构性数据:4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速10.2%,较前值的10.4%继续回落,自2023年5月见顶后,数据震荡下行;我们测算的有效社融(中长期贷款+非标项目+直接融资)增速4月末为7.9%,较上月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也处于下行通道;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指标继续回落,其对经济和市场的带动有较强领先性,值得后续密切跟踪。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 我们认为2024年货币政策有三方面诉求,其一是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当前内需偏弱的环境下,社融、M2增速与基本面目标相匹配意味着两者需显著高于8%(今年GDP实际增速目标为5%左右,CPI目标为3%),以助力基本面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信贷平滑投放;其三是防止资金空转套利(典型如贷转存、贷转金融市场投资等),过度追求金融数据规模可能造成信贷个别时点冲量、资金淤积空转低效利用等问题。 从当前金融数据落地表现看,上半年政策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信贷平滑与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而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M2增速已低于8%。今年4月18日央行公众号发文提出“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体现出政策将从更长视角来考虑数据的匹配关系。 展望下半年,我们预计金融数据与基本面的匹配度将略有提高。一季度往往容易出现信贷的超量投放,今年央行通过MPA考核引导等方式,信贷平滑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二季度至年末,多数月份信贷将表现为同比多增,对信贷、社融、M2数据形成支撑,未来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也将分别强化社融、M2数据,其中,M2增速在去年下半年渐进下行,也会对今年数据有基数的助力,预计两者下半年震荡回升。 政策工具方面,我们认为,利率工具使用与否及时间点,核心看汇率、国际收支的走势,当前人民币汇率仍有一定贬值压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仍需密切关注。4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确提及了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我们认为与降息不同,短期看降准概率较大,时间点或考虑配合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 但从降低实体部门融资成本的角度,LPR有较大概率继续被引导下行,其作为银行报价,降准、降低存款挂牌利率等操作均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其LPR报价,LPR的下行将带动实际利率回落,实体部门融资成本下降改善投资、消费情绪。监管部门近期通过防范高息揽储等方式加强监管和引导,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也有助于向实体部门融资成本的传导。 >>风险提示 美国财政韧性及产业逻辑驱动的经济走势或成为未来驱动美元指数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使得汇率承压;若国内经济走势低于预期,可能对货币政策提出更高诉求。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报告回顾 点击报告标题直达↓ [1] 2024宏观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一):外部环境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二):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三):国内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破局,突围(四):大类资产展望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2] 人工智能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推演——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哪个更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第四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人工智能对货币政策影响几何?——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系列报告之四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3] 美国财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会影响通胀么?——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债务付息压力是否会影响财政刺激?——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两党制衡是否能限制财政扩张?——美国财政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4] 2023宏观半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一):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二):通胀就业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三):国内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四):海外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五):大类资产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水到渠成,股债双牛(PPT)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5] 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国内防疫放松后哪些会超预期?——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欧洲的不确定性因素何时化解?——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美联储加息何时休?——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央行转向紧缩了么?——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会怎样?——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房地产如何走过过渡期?——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货币配合新机制——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当信息杠杆遭遇居民存款搬家——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地方两会有哪些积极动作?——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外资流入——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 【浙商宏观||李超】疫后重点关注年轻人消费——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创造性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再议超额储蓄——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三【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工作报告如何看?——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2023财政预算报告怎么看?——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如甘霖——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拥抱“AI+”,助力长期增长——夺回失去的牛市系列研究十七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6] 2023宏观年度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一):预期全面反转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二):国内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三):通胀就业与汇率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四):货币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五):财政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六):产业政策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七):海外经济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八):大类资产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九):风险因素展望 【浙商宏观||李超】万里风云,峰回路转PPT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7]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8]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9]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小盘】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新能源+”指数编制及其应用——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三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0]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1] 公募REITs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公募REITs:掘金长坡厚雪赛道──公募REITs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Pre-REITs的价值评估:向光而行──公募REITs系列研究之二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2]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3]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4]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15]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滑动查看历史报告)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公众号为浙商证券宏观团队设立。本公众号不是浙商证券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的后续解读,内容仅供浙商证券研究所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应当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和解读,浙商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视其为浙商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摘自浙商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和观点,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订阅者如因摘编、缺乏相关解读等原因引起理解上歧义的,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浙商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浙商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公众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浙商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公众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公众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浙商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廉洁从业申明: 我司及业务合作方在开展证券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应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遵守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忠实勤勉,诚实守信,不直接或者间接向他人输送不正当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把握预期差, 关注这一个就对了!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