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申万宏源策略】A股出海能力提升,海外业务对业绩正贡献——A股2024年一季报暨2023年报分析总结之出海篇

【申万宏源策略】A股出海能力提升,海外业务对业绩正贡献——A股2024年一季报暨2023年报分析总结之出海篇

作者:微信公众号【申万宏源策略】/ 发布时间:2024-05-08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申万宏源策略】A股出海能力提升,海外业务对业绩正贡献——A股2024年一季报暨2023年报分析总结之出海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期投资提示 2023年A股上市公司出海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公司出海能力相对更强。全部A股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1.3%提升0.4个百分点至11.7%。(1)以收入角度衡量,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收入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8%上升至2023年的14.2%,而收入排名后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3%下降至2023年12.1%。(2)以市值角度衡量,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内部大市值公司出海能力均提升。2023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0.8%、26.4%和25.7%,相比2022年分别提升0.5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而各板块内部市值小于50亿元的公司、市值50-100亿元的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比2022年均有所下降。(3)行业维度,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上升+归母净利润增速趋势上升+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为正的二级行业主要有:工程机械、商用车、航海装备、小家电、消费电子、油服工程等;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速趋势下降+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为负的二级行业:农化制品、电机、塑料、玻璃玻纤、光伏设备、军工电子等。 2023年A股上市公司出海对业绩贡献更大。根据2023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对公司分组,呈现出出海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越好的特征。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60%,80%),(80%,100%)区间的公司,24Q1营收增速均超过8%,扣非净利润增速均超过40%;而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40%,60%),(20%,40%),(0,20%)组别的公司,24Q1的收入与利润增速则依次下降,营收增速分别为4.1%、3.6%和-2.5%,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3.6%、5.4%和-4.8%。 央企国内收入增速和海外收入增速双升:区分企业国内收入&海外收入分别计算营收增速,央企国内收入增速和海外收入增速双升,国内收入增速从23Q2的0.0%上升至23Q4的0.4%,海外业务收入增速从23Q2的5.0%上升至23Q4的7.0%,而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呈现国内收入增速下降、海外收入增速上升的组合。行业维度,23Q4相比23Q2,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升的行业: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白色家电、纺织制造、半导体、元件等。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降的行业:能源金属、电池、光伏设备、乘用车、航空装备等。 哪些产业链环节的出海业绩更好?TMT/地产后周期链条占优。我们对2023年报海外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5%的个股构建出海组合,并将其分为普通消费、地产后周期、上游材料、中游材料、中游制成品、TMT和医药七个大类,对出海企业业绩作进一步分析,(因财务报表构成原因,个股海外利润情况无法合理进行行业加总,出海链公司样本考虑整体业绩情况)。(1)成长性:收入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上游材料、中游材料、TMT和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速相较于23Q4改善,普通消费、中游制成品收入增速环比下降;利润维度,仅中游制成品利润增速环比下降,其他板块利润增速均环比上升。(2)盈利能力:毛利率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普通消费、上游材料、中游制成品、TMT的毛利率(TTM)相较于23Q4改善,中游材料和医药环比下降;ROE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TMT、医药的ROE(TTM)相较于23Q4改善,普通消费、上游材料、中游材料、中游制成品环比下降。(3)综合改善程度判断:受益于AI产业趋势、美国经济总体“软着陆”等要素,出海内部的TMT板块在收入、利润、毛利率、ROE和存货周转率5个指标中均改善,医药、地产后周期4个指标改善,但医药出海链条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仍在负增长。而中游制成品的改善程度较差,仅毛利率一个指标改善。我们按照出海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财务指标较好的条件筛选了部分个股,详见正文。 市场对出海链条的资金关注度也在提升。24Q1公募基金对多数出海细分行业持仓比例明细提升,主要包括:白电、小家电 、家居用品、纺织制造、摩托车及其他、航海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光学光电子、元件、通信设备等。 风险提示:美国经济超预期下行,或影响国内地产后周期产业链的出海景气度;AI产业趋势出现非线性变化,技术路线变更可能影响现有产品需求。 1.A股出海能力持续提升,大公司相对占优 2023年A股上市公司出海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公司出海能力相对更强。全部A股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1.3%提升0.4个百分点至11.7%,剔除金融和“三桶油”后的A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13.6%提升0.3个百分点至13.9%。 近年来A股大公司出海能力相对占优。以收入角度衡量,非金融石油石化A股收入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8%上升至2023年的14.2%,而收入排名后四分之一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3%下降至2023年12.1%。 以市值角度衡量,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内部大市值公司出海能力均提升。2023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0.8%、26.4%和25.7%,相比2022年分别提升0.5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而各板块内部市值小于50亿元的公司、市值50-100亿元的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比2022年均有所下降。 成长类指数的海外业务敞口更大。以主要指数成分股加总计算,创业板指、科创50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2023年均超过25%。以指数成分股营业收入地区来源划分,占比最高为境外的个股数量统计,创业板指、科创50营收第一地区来自境外的个股占比分别为18%、16%,沪深300、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国证2000指数则在10%左右。 变化的视角,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上升,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和科创50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下降。 一级行业维度,相比2022年,16个行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上升,14个行业下降。从绝对水平来看,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前五行业分别为:电子、家电、汽车、机械、化工。从变化水平看,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提高幅度较大的前五行业分别为汽车、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电力设备、农林牧渔;下降幅度较大的前五行业分别为基础化工、纺织服饰、医药生物、商贸零售、轻工制造。 二级行业维度,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上升+归母净利润增速趋势上升+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为正的二级行业主要有:工程机械、商用车、航海装备、小家电、消费电子、油服工程等; 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速趋势下降+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为负的二级行业:农化制品、电机、塑料、玻璃玻纤、光伏设备、军工电子等。 2.出海对业绩贡献大,央企国内收入增速和海外收入增速双升 2023年A股上市公司出海对业绩贡献更大。根据2023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对公司分组,呈现出出海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越好的特征: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60%,80%),(80%-100%)区间的公司,24Q1扣非净利润增速均超过40%,营收增速均超过8%;而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40%,60%)、(20%,40%),(0,20%)组别的公司,24Q1的收入与利润增速则依次下降,收入增速分别为4.1%、3.6%和-2.5%,扣非净利润增速非别为13.6%、5.4%和-4.8%。 成长类指数收入端仍有压力:区分企业国内收入&海外收入分别计算营收增速,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国证2000指数国内收入增速下降、海外收入增速上升、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则呈现出双降的特征。 央企国内收入增速和海外收入增速双升:区分企业国内收入&海外收入分别计算营收增速,央企国内收入增速和海外收入增速双升,国内收入增速从23Q2的0.0%上升至23Q4的0.4%,海外业务收入增速从23Q2的5.0%上升至23Q4的7.0%,而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为国内收入增速下降、海外收入增速上升。 一级行业角度,23Q4与23Q2相比,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升的行业:石油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传媒、轻工等。 国内业务收入增速下降、海外业务收入增速上升的行业: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农林牧渔、医药生物、交通运输、美容护理、环保、通信、建筑等。 国内业务收入增速上升、海外业务收入增速下降的行业:计算机、基础化工、商贸零售等。 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降的行业:电力设备、汽车、煤炭、机械设备等。 二级行业角度,23Q4与23Q2相比,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升的行业: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白色家电、纺织制造、半导体、元件等。 海外业务收入&国内业务收入双降的行业:能源金属、电池、光伏设备、乘用车、航空装备等。 3.出海内部:TMT/地产后周期链条占优 哪些产业链环节的出海业绩更好?TMT/地产后周期链条占优。我们对2023年报海外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5%的个股构建出海组合,并将其分为普通消费、地产后周期、上游材料、中游材料、中游制成品、TMT和医药七个大类,对出海企业业绩作进一步分析: 成长性:收入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上游材料、中游材料、TMT和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速相较于23Q4改善,普通消费、中游制成品收入增速环比下降;利润维度,仅中游制成品利润增速环比下降,其他板块利润增速均环比上升。 盈利能力:毛利率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普通消费、上游材料、中游制成品、TMT的毛利率(TTM)相较于23Q4改善,中游材料和医药环比下降;ROE维度,24Q1地产后周期、TMT、医药的ROE(TTM)相较于23Q4改善,普通消费、上游材料、中游材料、中游制成品环比下降。 综合改善程度判断:受益于AI产业趋势、美国经济总体“软着陆”等要素,出海内部的TMT板块在收入、利润、毛利率、ROE和存货周转率5个指标中均改善,医药、地产后周期4个指标改善,而中游制成品的改善程度较差,仅毛利率一个指标改善。 我们根据出海链条企业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的披露情况,对个股进行一定筛选,详见下表: (1)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和ROE均高于近三年均值; (2)2023年ROE大于10%,24Q1营收增速大于15%,24Q1归母净利润增速大于20%; (3)截至2024年4月30日,公司市值大于50亿元。 市场对出海链条的资金关注度也在提升。24Q1公募基金对多数出海细分行业持仓比例明细提升,主要包括:白电、小家电 、家居用品、纺织制造、摩托车及其他、航海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光学光电子、元件、通信设备等。 4.风险提示 美国经济超预期下行,或影响国内地产后周期产业链的出海景气度;AI产业趋势出现非线性变化,技术路线变更可能影响现有产品需求。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