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通信赵良毕】行业深度|数字经济算网云融合升级,高景气度带来新成长空间
(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银河通信赵良毕】行业深度|数字经济算网云融合升级,高景气度带来新成长空间》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报告导读 1 5G+AI赋能新经济作用增强,算网融合大势所趋。 2 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3 投资建议: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及AI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相关ETF基金。 核心观点 1 5G+AI赋能新经济作用增强,算网融合大势所趋。 从电信侧新基建供给来看,截至2024Q1,全国5G基站数量达364.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0.6%, 5G的升级变革赋能新经济生产新模式,低空网络系统依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形成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的智能互联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5G-A的规模化商用部署有望推动行业应用走深走实。6G标准研发不断推进,卫星互联网元年已来。面向6G时代,网络架构逐步演进为云-网-算一体化,AI算力和网络通信有望深度融合。随着我国通信制式5G-5.5G-6G不断演进,通信技术有望开启新一轮周期。从数通侧新基建供给来看,我国算力服务机架数及算力规模快速增长,运营商逐步从通信网络基建转变为算网云融合发展,算网数智等数字产业化业务有望高速增长,带动电信产业经济发展拐点显现。此外,NVIDIA AI芯片对通信互联互通提出更高的要求,1.6T光模块有望在今年逐步上量,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光模块厂商有望优先受益。总体来说,伴随AI算力及云网融合发展大势所趋,科技产业大发展有望延续,行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空间。 2 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博时中证5G 50ETF:中证5G 50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5.8%、CR20=79.1%。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5%)、通信(38.5%)、计算机(18.9%);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 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权重CR10=47.7%、CR20=68.8%。从ZX一级行业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中权重超过5%的有电子(44.8%)、机械(20.8%)、基础化工(10.4%)、计算机(5.6%)。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主要分布于10%及以上区间。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1.6%、CR20=74.3%。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4%)、通信(29.5%)、计算机(19.7%)、国防军工(5.2%);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76.4%、CR20=93.9%。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电子(93.1%);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在40%以上。 3 投资建议: 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及AI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相关ETF基金,建议关注: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具备较高超额收益(+2.4%以上)的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产业趋势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国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数据统计可能存在数据库偏误的风险等。 报告正文 1 一、电信侧:网络建设升级赋能新经济,6G+AI大势所趋 (一)电信网络新基建升级赋能,网络基础能力持续提升 5G新基建等网络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商网络投资精准有效。从电信新基建供给侧来看,截至2024Q1,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162万个,其中5G基站为364.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0.6%,占比较1-2月份提高0.8pct。三大运营商23全年5G投资额达190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部投资的45.3%。其中中国移动5G网络投资共计880亿元,累计开通5G基站达235万个,实现重点城市的三载波聚合商用,全国所有县城以上区域RedCap连续覆盖。24年中国移动5G资本开支预计达690亿元。中国联通5G中频基站超过121万站,900M基站达到68万站。5G中频基站新增22万站,4G共享基站超过200万站。中国电信年内新建5G基站超22万站,在用5G基站超121万站。公司积极推进800MHz重耕,截至2024年1月,已建成25万具备4/5G融合服务能力的800MHz基站,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用户体验显著提升。总体来说,运营商精准投资锻造5G精品网络,网络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从通信5G基建发展来看,1)在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数字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5G发展持续深入,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培育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展望2025年,5G基站有望突破400万个,复合增速约为8%。2)2030年有望迎来6G基建的新一轮建设周期,由于低轨卫星同地球距离相对较小,具备低时延高带宽的优势,同时平均制造成本、发射成本及重量也相对较小,6G低轨卫星通信设备或将成为通信卫星选择。6G天空一体化建设为通信基建提供新增量,展望2030年通信基建设备数量有望以近10%增速增长,打开相关基站产业链市场新空间。 数据流量消费持续活跃,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小幅下降。截至2024Q1,一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1598亿元,同比下降1.3%,占电信业务收入的36%。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63.8亿GB/+14.3%,增速同比提升0.7pct。3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18.08GB/户·月/+6.7%,比上年同期提升1.13GB/户·月。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稳中有增,5G用户占比近五成。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55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124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8.7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5157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9.8%,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2pct。总体来说,互联网流量持续保持活跃态势,5G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宽带接口持续增加,接入用户向千兆持续转移。截至24Q1,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5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732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1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869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6.5%,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456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53.6万个,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持续推进。三大运营商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4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089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12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5%;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7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410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7.4%,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7pct。 京津冀地区千兆用户发展较快。截至24Q1,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000Mbps及以上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分别为28.6%、27.6%、27.3%和18.4%。京津冀、长三角地区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分别为29.8%、27.1%,较1-2月份分别提升1.2pct和0.7pct。 运营商基本盘个人市场根基坚实,5G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中国移动个人市场2023全年收入达到4902亿元/+0.3%。移动客户9.91亿户,净增1599万户,其中5G套餐客户达到7.95亿户,5G套餐渗透率达80.2%(+17.2pct),移动ARPU稳健增长,为49.3元/+0.6%。中国联通基本盘稳中有进,联网通信业务包含移动联网、宽带联网业务等六大板块。23年实现收入2446亿元/+3.1%,收入规模占主营业务总收入75%。其中移动用户增势强劲,全年净增1060万至3.33亿户,5G套餐渗透率78%,移动ARPU44.0元。中国电信基础业务收入稳健增长,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达到1957亿元/+2.4%,其中移动增值及应用收入达到258亿元/+12.4%,连续六年行业领先,移动用户ARPU达45.4元/+0.4%。总体来说,运营商用户规模和价值持续提升。 运营商家庭市场业务迅速拓展,营收保持良好增长。截止2023年底,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收入达到1319亿元/+13.1%;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64亿户,净增2012万户,净增规模连续多年领跑行业。家庭客户综合ARPU同比增长2.4%,达到43.1元。中国联通宽带用户融合渗透率达到76%,千兆用户渗透率达到22%,同比提升6pct,联通智家业务付费用户达到亿户水平。中国电信智慧家庭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12.8%,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综合ARPU达到47.6元/+2.8%。 (二)前瞻部署6G关键技术,通信技术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 5G变革赋能新经济生产新模式,推动行业应用走深走实。低空网络系统依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形成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的智能互联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低空网络体系的搭建一方面为监管部门提供便利的、全面的、智能的低空空域管理解决方案,引导设备制造与服务商对低空无人机设备进行合法化生产与运营管理,另一方面为低空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多样化的低空体验,赋能新型低空应用。随着低空领域快速发展,移动网络覆盖扩展至低空空域有望加速推进,促进相关无线侧产业链实现新增长动能,赋能数字经济新阶段。 5G应用推动国际标准研制,商用进程有望加速。随着5G发展进入5G-A新阶段,应加速推动R18、R19国际标准研制,推动5G与行业应用不断融合,移动通信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和升级。2024年4月华为研发的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部署、全场景解决方案及通信大模型,能够在容量、速率、时延、定位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目前我国运营商正在多个省份开展试点部署,中东、亚太、欧洲等多个地区也开启验证。今年全球有望推进5.5G发展的规模部署商用,5G升级建设提质增效,应用端需求催化需求增长。 卫星互联网元年已来,6G标准推进应用拓展。随着我国通信制式的不断演进,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未来从5G-5.5G-6G进程中卫星互联网是大势所趋,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路径已初见雏形,卫星互联网建设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3年1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IMT-2030(6G)推进组组织了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测试。中国联通圆满完成了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原型样机测试,为6G网络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参考。2023年11月,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等,随着频谱的逐步确定,新应用场景和功能有望加速完善。目前卫星互联网是终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从而实现在地面基站无法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实时、快速的互动响应,未来卫星通信有望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共同成为主流通信方式互为补充,市场空间广阔。 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6G建设,6G与AI天然联系相互赋能。中国联通近期重点验证6G移动算力网络中的关键技术,6G发展再进一步。在测试中,中国联通研究院重点验证了6G移动算力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架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等。测试结果表明,所验证的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能够满足未来6G网络的需求。面向6G时代,AI和网络有望深度融合,AI赋能网络有望由外挂式AI转变为内生AI,面向连接的网络架构演进为云-网-算一体的网络架构。 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太赫兹:WRC-19会后文件的操作意见表示275GHz-296GHz、306GHz-313GHz、318GHz-333GHz、356GHz-450GHz共137GHz的带宽资源可无限制条件地用于固定和陆地移动业务,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毫米波:WRC-19同意将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共14.75GHz带宽资源用于5G和未来国际移动通信系统,表明其中的部分频段或可用于6G;6GHz:WRC19还决定将6GHz(即6425-7125MHz)作为新增IMT频段列入WRC-23 1.2部分的议题,对6425-7025MHz成为区域性(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独联体国家)IMT新频段以及7025-7125MHz成为全球性IMT新频段进行立项研究。 6G移动算力网络助力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拓展有望打开新空间。6G移动算力网络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它将算力与网络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的网络服务。6G移动算力网络的高计算能力和边缘计算技术将使得数据处理和分析更加实时和本地化,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决策的行业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具有重要意义。6G网络的超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将支持全新的服务和应用,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这些技术将在教育、娱乐、设计、制造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网络切片和动态资源调度,6G移动算力网络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场景,灵活分配和优化网络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这种新型网络架构不仅将提升通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将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望带来新的应用空间。 2 二、数通侧:算力新基建持续推进,光网络产业链技术升级新空间 (一)算力供给能力持续增强,1.6T光模块技术升级有望引领 从通信业算力产业链供给角度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到了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230 EFlops),位列全球第二。从产业基础看,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运营商占据IDC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截至2023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9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5.2万架,净增量是上年的近两倍,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大幅增长。可对外提供的公共基础算力规模超26EFlops,适应跨网络算力调度、承载需求多样化等发展趋势,加强算力、能力、运力等协同提升,打造算力网络一体化与云网融合的全光底座;协同部署通用算力与智算算力,启动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建设,不断优化算力供给结构;围绕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布局新建约130条干线光缆,启动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建设,实现云、算力网络的高效互通。 算力催生1.6T光模块需求增长,我国研发进程加速。1.6T光模块是一种高带宽的光通信技术,通过使用多波长组合达到每秒1.6太比特的传输速率,用于满足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中对超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与传统的400G或800G光模块相比,1.6T光模块在带宽、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块封装方面有显著提升。总体来说,智算中心流量的整体增长和网络架构的演进共同推动光连接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光模块使用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升级。 AI万亿参数级计算,有望带动1.6T光模块需求超预期。OFC 2024期间,多家展商展示最新的1.6T OSFP-XD光模块产品,中际旭创展示可插拔1.6T OSFP-XD DR8+和低功耗 800G光收发器;新易盛推出采用200G/lambda光学器件的1.6T和800G光模块;在近期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光迅科技首次公开展示了其1.6T高速光模块。我国光模块大厂研发进程加速,高端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不断集中。NVIDIA在GTC大会上宣布的新款Blackwell AI芯片对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T光模块在今年有望逐步上量。从部署节奏来看,1.6T OSFP-XD光模块有望24下半年,初步实现小规模配合NVIDIA B系列芯片量产进行部署,预计2025年大规模部署。从技术趋势来看,200G EML单模仍将是1.6T时代的主流,同时硅光子、线性等新技术方案渗透率有望加快突破。 (二)运营商算与网耦合赋能新经济,国产智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 运营商加快算力多元供给,智能算力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从CAPEX数通侧建设来看,中国移动预计2024年资本开支约为1730亿元,较2023年下降4.0%,计划算力相关投资达475亿元,加快算力多元供给。中国联通2024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在650亿元(2023年为739亿元),投资重点由稳基础的联网通信业务。中国电信2023年资本开支为988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投资355亿元;计划2024资本开支960亿元,较2023年下降2.9%,其中云/算力投资达180亿元。运营商资本开支企稳结构化增长,技术升级驱动算网新一轮投资周期。 智算中心建设引领作用强,AI赋能产业稳推动,国产算力加速发展。从中国移动总部服务器集采来看,2024年1月,公司采购人工智能服务器1250台,其中风冷训练器106台,液冷训练器1144台。2024年4月发布新型智算中心集采公告,预估采购人工智能服务器7994台及配套产品,及白盒交换机60台。此外,中国移动南京、武汉、宁夏等12个智算中心节点集采建设有序进行,算网新基建持续推进,算力供给有望增强。应用侧赋能来看,2024年4月,在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已备案大模型清单中,“九天自然语言交互大模型”名列其中,标志着中国移动九天AI大模型成为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双备案的首个央企研发的大模型,可正式对外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来说,AI赋能产业焕新持续推进,新一批智能算力中心集群有望加快建设,国产算力供给有望增强。 运营商创新云业务边际改善,夯实能力增收引擎。中国移动政企市场23全年收入达1921亿元/+14.2%,移动云稳居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收入达833亿元/+65.6%,自有能力收入同比增长超100%,IaaS+PaaS收入份额排名进入业界前五,向“业界一流”迈出坚实步伐。中国联通网数智业务包含联通云、数据中心、数科集成、数据服务、数智应用及网信安全六大板块。2023年实现收入752亿元/+12.9%,收入规模占主营业务收入25%,贡献超一半新增收入。其中,联通云收入510亿元/+41.6%,数据服务收入53亿元/+32%,数智应用收入56亿元/+17.5%,网信安全收入17亿元/+120%。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收入达1389亿元/+17.9%,占服务收入比达到29.9%,较上年提高2.8pct,对服务收入的增量贡献从2021年的51.6%提升至70.4%。天翼云收入达972亿元/+67.9%。三大运营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业务规模突破形成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新兴业务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加大。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共完成业务收入3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9.4%提升至21.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6pct。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收入比上年均增长37.5%,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0.3%。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云计算发展,夯实自IaaS到SaaS的全产业链布局,带来运营商持续较高成长。 3 三、通信及中小盘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一)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 博时中证5G 50 ETF当前规模约1.95亿,比较基准为中证5G产业50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5G产业50指数首先在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选取上市时间不低于6个月的,并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额后2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5G基础建设与市场应用中通信设备及技术服务、电信服务、电子元件、电子终端及组件、半导体、系统集成服务、云计算服务等细分行业的标的,并剔除资产负债率和第一大股东质押率均在前20%的样本,最后选取标准化的总市值对数与市销率倒数排名前50的标的。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5.8%、CR20=79.1%。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5%)、通信(38.5%)、计算机(18.9%);从ZX二级行业上看,通信设备(19.9%)、电信运营Ⅱ(17.8%)、消费电子(15.2%)、半导体(14.7%)、计算机设备(11.8%)行业的成分股权重在10%以上。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1070.5亿,中值379.3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26%,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36%。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 (二)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当前规模约2.15亿,比较基准为中证芯片产业指数收益率*95%+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投资类型为增强指数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以中证芯片产业指数作为基金投资组合的标的指数,结合宏观面、基本面研究及数量化投资技术优化投资组合,目标是控制基金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5%,年跟踪误差不超过8%,实现高于标的指数的投资收益和基金资产的长期增值。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权重CR10=47.7%、CR20=68.8%。从ZX一级行业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中权重超过5%的有电子(44.8%)、机械(20.8%)、基础化工(10.4%)、计算机(5.6%);从ZX二级行业上看,半导体(32.0%)、专用机械(12.0%)、其他化学制品Ⅱ(9.6%)权重超过5%。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0%-10%及以上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0%-10%及以上区间。 (三)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 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当前规模72.79亿,比较基准为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首先从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后2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包括但不限于(1)5G基础建设:设备与材料、网络建设与运维以及配套基础设施;(2)5G终端设备:智能终端及相关零部件;(3)5G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VR/AR、超高清视频、云游戏、智慧城市等的标的。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1.6%、CR20=74.3%。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4%)、通信(29.5%)、计算机(19.7%)、国防军工(5.2%);从ZX二级行业上看,通信设备(28.0%)、消费电子(19.3%)、计算机设备(10.8%)这3个行业的成分股权重在10%以上。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475.3亿,中值241.4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40%,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30%。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 (四)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 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当前规模0.61亿,比较基准为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首先从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选取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位于前8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业务涉及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以及半导体应用的标的。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76.4%、CR20=93.9%。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电子(93.1%);从ZX二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半导体(90.4%)。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329.3亿,中值116.0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40.0%,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12.5%。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和30%以上;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在40%以上。 4 四、投资建议 博时中证5G 50 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5G产业50指数收益率,截至2024Q1,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0.9915元,份额累计净值为0.9915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20%,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0.13%,具备一定的超额收益。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芯片产业指数收益率*95%+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截至2024Q1,本报告期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超额收益2.49pct。本报告期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 C 类份额净值增长率超额收益2.42pct,基金相对其基准有较高的超额收益。 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收益率,截至2024Q1,本基金份额净值为0.9232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45%。 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收益率,该基金发行日期为2024年3月18日。自成立以来(成立-2024.4.26)总回报率达1.47%,基金具备长期成长动能。 总体来说,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ETF基金,建议关注: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具备较高超额收益的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等。 5 五、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2、产业趋势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 3、国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4、数据统计可能存在数据库偏误的风险等,数据统计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依据。 插图/表格目录 附录 (一)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二)公司财务预测表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5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数字经济算网云融合升级,高景气度带来新成长空间》 分析师:赵良毕 评级体系: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摩根士丹利中国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报告导读 1 5G+AI赋能新经济作用增强,算网融合大势所趋。 2 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3 投资建议: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及AI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相关ETF基金。 核心观点 1 5G+AI赋能新经济作用增强,算网融合大势所趋。 从电信侧新基建供给来看,截至2024Q1,全国5G基站数量达364.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0.6%, 5G的升级变革赋能新经济生产新模式,低空网络系统依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形成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的智能互联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5G-A的规模化商用部署有望推动行业应用走深走实。6G标准研发不断推进,卫星互联网元年已来。面向6G时代,网络架构逐步演进为云-网-算一体化,AI算力和网络通信有望深度融合。随着我国通信制式5G-5.5G-6G不断演进,通信技术有望开启新一轮周期。从数通侧新基建供给来看,我国算力服务机架数及算力规模快速增长,运营商逐步从通信网络基建转变为算网云融合发展,算网数智等数字产业化业务有望高速增长,带动电信产业经济发展拐点显现。此外,NVIDIA AI芯片对通信互联互通提出更高的要求,1.6T光模块有望在今年逐步上量,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光模块厂商有望优先受益。总体来说,伴随AI算力及云网融合发展大势所趋,科技产业大发展有望延续,行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空间。 2 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博时中证5G 50ETF:中证5G 50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5.8%、CR20=79.1%。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5%)、通信(38.5%)、计算机(18.9%);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 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权重CR10=47.7%、CR20=68.8%。从ZX一级行业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中权重超过5%的有电子(44.8%)、机械(20.8%)、基础化工(10.4%)、计算机(5.6%)。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主要分布于10%及以上区间。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1.6%、CR20=74.3%。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4%)、通信(29.5%)、计算机(19.7%)、国防军工(5.2%);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76.4%、CR20=93.9%。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电子(93.1%);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在40%以上。 3 投资建议: 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及AI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相关ETF基金,建议关注: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具备较高超额收益(+2.4%以上)的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产业趋势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国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数据统计可能存在数据库偏误的风险等。 报告正文 1 一、电信侧:网络建设升级赋能新经济,6G+AI大势所趋 (一)电信网络新基建升级赋能,网络基础能力持续提升 5G新基建等网络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商网络投资精准有效。从电信新基建供给侧来看,截至2024Q1,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162万个,其中5G基站为364.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0.6%,占比较1-2月份提高0.8pct。三大运营商23全年5G投资额达190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部投资的45.3%。其中中国移动5G网络投资共计880亿元,累计开通5G基站达235万个,实现重点城市的三载波聚合商用,全国所有县城以上区域RedCap连续覆盖。24年中国移动5G资本开支预计达690亿元。中国联通5G中频基站超过121万站,900M基站达到68万站。5G中频基站新增22万站,4G共享基站超过200万站。中国电信年内新建5G基站超22万站,在用5G基站超121万站。公司积极推进800MHz重耕,截至2024年1月,已建成25万具备4/5G融合服务能力的800MHz基站,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用户体验显著提升。总体来说,运营商精准投资锻造5G精品网络,网络能力有望持续增强。 从通信5G基建发展来看,1)在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数字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5G发展持续深入,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培育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展望2025年,5G基站有望突破400万个,复合增速约为8%。2)2030年有望迎来6G基建的新一轮建设周期,由于低轨卫星同地球距离相对较小,具备低时延高带宽的优势,同时平均制造成本、发射成本及重量也相对较小,6G低轨卫星通信设备或将成为通信卫星选择。6G天空一体化建设为通信基建提供新增量,展望2030年通信基建设备数量有望以近10%增速增长,打开相关基站产业链市场新空间。 数据流量消费持续活跃,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小幅下降。截至2024Q1,一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1598亿元,同比下降1.3%,占电信业务收入的36%。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63.8亿GB/+14.3%,增速同比提升0.7pct。3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18.08GB/户·月/+6.7%,比上年同期提升1.13GB/户·月。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稳中有增,5G用户占比近五成。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55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124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8.7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5157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9.8%,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2pct。总体来说,互联网流量持续保持活跃态势,5G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宽带接口持续增加,接入用户向千兆持续转移。截至24Q1,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5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732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1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1869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6.5%,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456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53.6万个,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持续推进。三大运营商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4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089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12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5%;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7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410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7.4%,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7pct。 京津冀地区千兆用户发展较快。截至24Q1,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1000Mbps及以上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分别为28.6%、27.6%、27.3%和18.4%。京津冀、长三角地区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接入用户渗透率分别为29.8%、27.1%,较1-2月份分别提升1.2pct和0.7pct。 运营商基本盘个人市场根基坚实,5G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中国移动个人市场2023全年收入达到4902亿元/+0.3%。移动客户9.91亿户,净增1599万户,其中5G套餐客户达到7.95亿户,5G套餐渗透率达80.2%(+17.2pct),移动ARPU稳健增长,为49.3元/+0.6%。中国联通基本盘稳中有进,联网通信业务包含移动联网、宽带联网业务等六大板块。23年实现收入2446亿元/+3.1%,收入规模占主营业务总收入75%。其中移动用户增势强劲,全年净增1060万至3.33亿户,5G套餐渗透率78%,移动ARPU44.0元。中国电信基础业务收入稳健增长,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达到1957亿元/+2.4%,其中移动增值及应用收入达到258亿元/+12.4%,连续六年行业领先,移动用户ARPU达45.4元/+0.4%。总体来说,运营商用户规模和价值持续提升。 运营商家庭市场业务迅速拓展,营收保持良好增长。截止2023年底,中国移动家庭市场收入达到1319亿元/+13.1%;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64亿户,净增2012万户,净增规模连续多年领跑行业。家庭客户综合ARPU同比增长2.4%,达到43.1元。中国联通宽带用户融合渗透率达到76%,千兆用户渗透率达到22%,同比提升6pct,联通智家业务付费用户达到亿户水平。中国电信智慧家庭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12.8%,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综合ARPU达到47.6元/+2.8%。 (二)前瞻部署6G关键技术,通信技术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 5G变革赋能新经济生产新模式,推动行业应用走深走实。低空网络系统依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形成通信、感知、计算一体化的智能互联低空数字化服务体系。低空网络体系的搭建一方面为监管部门提供便利的、全面的、智能的低空空域管理解决方案,引导设备制造与服务商对低空无人机设备进行合法化生产与运营管理,另一方面为低空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多样化的低空体验,赋能新型低空应用。随着低空领域快速发展,移动网络覆盖扩展至低空空域有望加速推进,促进相关无线侧产业链实现新增长动能,赋能数字经济新阶段。 5G应用推动国际标准研制,商用进程有望加速。随着5G发展进入5G-A新阶段,应加速推动R18、R19国际标准研制,推动5G与行业应用不断融合,移动通信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和升级。2024年4月华为研发的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部署、全场景解决方案及通信大模型,能够在容量、速率、时延、定位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目前我国运营商正在多个省份开展试点部署,中东、亚太、欧洲等多个地区也开启验证。今年全球有望推进5.5G发展的规模部署商用,5G升级建设提质增效,应用端需求催化需求增长。 卫星互联网元年已来,6G标准推进应用拓展。随着我国通信制式的不断演进,5G商用进入中后周期,未来从5G-5.5G-6G进程中卫星互联网是大势所趋,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路径已初见雏形,卫星互联网建设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23年1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IMT-2030(6G)推进组组织了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测试。中国联通圆满完成了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原型样机测试,为6G网络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参考。2023年11月,WRC-23研讨6G频谱需求,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等,随着频谱的逐步确定,新应用场景和功能有望加速完善。目前卫星互联网是终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从而实现在地面基站无法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实时、快速的互动响应,未来卫星通信有望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共同成为主流通信方式互为补充,市场空间广阔。 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6G建设,6G与AI天然联系相互赋能。中国联通近期重点验证6G移动算力网络中的关键技术,6G发展再进一步。在测试中,中国联通研究院重点验证了6G移动算力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架构、算力调度、数据传输等。测试结果表明,所验证的6G移动算力网络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能够满足未来6G网络的需求。面向6G时代,AI和网络有望深度融合,AI赋能网络有望由外挂式AI转变为内生AI,面向连接的网络架构演进为云-网-算一体的网络架构。 目前潜在的候选频段包括太赫兹(100GHz-10THz)、毫米波(30GHz-100GHz)、6GHz。太赫兹:WRC-19会后文件的操作意见表示275GHz-296GHz、306GHz-313GHz、318GHz-333GHz、356GHz-450GHz共137GHz的带宽资源可无限制条件地用于固定和陆地移动业务,太赫兹波同时具备微波与光波的通信特征;毫米波:WRC-19同意将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共14.75GHz带宽资源用于5G和未来国际移动通信系统,表明其中的部分频段或可用于6G;6GHz:WRC19还决定将6GHz(即6425-7125MHz)作为新增IMT频段列入WRC-23 1.2部分的议题,对6425-7025MHz成为区域性(阿拉伯国家、非洲、欧洲、独联体国家)IMT新频段以及7025-7125MHz成为全球性IMT新频段进行立项研究。 6G移动算力网络助力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拓展有望打开新空间。6G移动算力网络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它将算力与网络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的网络服务。6G移动算力网络的高计算能力和边缘计算技术将使得数据处理和分析更加实时和本地化,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和决策的行业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具有重要意义。6G网络的超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将支持全新的服务和应用,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这些技术将在教育、娱乐、设计、制造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网络切片和动态资源调度,6G移动算力网络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场景,灵活分配和优化网络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这种新型网络架构不仅将提升通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将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望带来新的应用空间。 2 二、数通侧:算力新基建持续推进,光网络产业链技术升级新空间 (一)算力供给能力持续增强,1.6T光模块技术升级有望引领 从通信业算力产业链供给角度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到了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230 EFlops),位列全球第二。从产业基础看,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运营商占据IDC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截至2023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9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5.2万架,净增量是上年的近两倍,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大幅增长。可对外提供的公共基础算力规模超26EFlops,适应跨网络算力调度、承载需求多样化等发展趋势,加强算力、能力、运力等协同提升,打造算力网络一体化与云网融合的全光底座;协同部署通用算力与智算算力,启动超大规模智算中心建设,不断优化算力供给结构;围绕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集群布局新建约130条干线光缆,启动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建设,实现云、算力网络的高效互通。 算力催生1.6T光模块需求增长,我国研发进程加速。1.6T光模块是一种高带宽的光通信技术,通过使用多波长组合达到每秒1.6太比特的传输速率,用于满足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中对超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与传统的400G或800G光模块相比,1.6T光模块在带宽、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块封装方面有显著提升。总体来说,智算中心流量的整体增长和网络架构的演进共同推动光连接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光模块使用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升级。 AI万亿参数级计算,有望带动1.6T光模块需求超预期。OFC 2024期间,多家展商展示最新的1.6T OSFP-XD光模块产品,中际旭创展示可插拔1.6T OSFP-XD DR8+和低功耗 800G光收发器;新易盛推出采用200G/lambda光学器件的1.6T和800G光模块;在近期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光迅科技首次公开展示了其1.6T高速光模块。我国光模块大厂研发进程加速,高端市场竞争格局有望不断集中。NVIDIA在GTC大会上宣布的新款Blackwell AI芯片对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6T光模块在今年有望逐步上量。从部署节奏来看,1.6T OSFP-XD光模块有望24下半年,初步实现小规模配合NVIDIA B系列芯片量产进行部署,预计2025年大规模部署。从技术趋势来看,200G EML单模仍将是1.6T时代的主流,同时硅光子、线性等新技术方案渗透率有望加快突破。 (二)运营商算与网耦合赋能新经济,国产智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 运营商加快算力多元供给,智能算力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从CAPEX数通侧建设来看,中国移动预计2024年资本开支约为1730亿元,较2023年下降4.0%,计划算力相关投资达475亿元,加快算力多元供给。中国联通2024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在650亿元(2023年为739亿元),投资重点由稳基础的联网通信业务。中国电信2023年资本开支为988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投资355亿元;计划2024资本开支960亿元,较2023年下降2.9%,其中云/算力投资达180亿元。运营商资本开支企稳结构化增长,技术升级驱动算网新一轮投资周期。 智算中心建设引领作用强,AI赋能产业稳推动,国产算力加速发展。从中国移动总部服务器集采来看,2024年1月,公司采购人工智能服务器1250台,其中风冷训练器106台,液冷训练器1144台。2024年4月发布新型智算中心集采公告,预估采购人工智能服务器7994台及配套产品,及白盒交换机60台。此外,中国移动南京、武汉、宁夏等12个智算中心节点集采建设有序进行,算网新基建持续推进,算力供给有望增强。应用侧赋能来看,2024年4月,在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已备案大模型清单中,“九天自然语言交互大模型”名列其中,标志着中国移动九天AI大模型成为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双备案的首个央企研发的大模型,可正式对外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来说,AI赋能产业焕新持续推进,新一批智能算力中心集群有望加快建设,国产算力供给有望增强。 运营商创新云业务边际改善,夯实能力增收引擎。中国移动政企市场23全年收入达1921亿元/+14.2%,移动云稳居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收入达833亿元/+65.6%,自有能力收入同比增长超100%,IaaS+PaaS收入份额排名进入业界前五,向“业界一流”迈出坚实步伐。中国联通网数智业务包含联通云、数据中心、数科集成、数据服务、数智应用及网信安全六大板块。2023年实现收入752亿元/+12.9%,收入规模占主营业务收入25%,贡献超一半新增收入。其中,联通云收入510亿元/+41.6%,数据服务收入53亿元/+32%,数智应用收入56亿元/+17.5%,网信安全收入17亿元/+120%。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收入达1389亿元/+17.9%,占服务收入比达到29.9%,较上年提高2.8pct,对服务收入的增量贡献从2021年的51.6%提升至70.4%。天翼云收入达972亿元/+67.9%。三大运营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战略新兴业务规模突破形成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收入有望快速增长。 新兴业务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加大。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共完成业务收入3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9.4%提升至21.2%,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3.6pct。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业务收入比上年均增长37.5%,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0.3%。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云计算发展,夯实自IaaS到SaaS的全产业链布局,带来运营商持续较高成长。 3 三、通信及中小盘相关产业ETF指数基金分析 (一)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 博时中证5G 50 ETF当前规模约1.95亿,比较基准为中证5G产业50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5G产业50指数首先在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选取上市时间不低于6个月的,并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额后2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5G基础建设与市场应用中通信设备及技术服务、电信服务、电子元件、电子终端及组件、半导体、系统集成服务、云计算服务等细分行业的标的,并剔除资产负债率和第一大股东质押率均在前20%的样本,最后选取标准化的总市值对数与市销率倒数排名前50的标的。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5.8%、CR20=79.1%。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5%)、通信(38.5%)、计算机(18.9%);从ZX二级行业上看,通信设备(19.9%)、电信运营Ⅱ(17.8%)、消费电子(15.2%)、半导体(14.7%)、计算机设备(11.8%)行业的成分股权重在10%以上。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1070.5亿,中值379.3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26%,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36%。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产业50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 (二)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当前规模约2.15亿,比较基准为中证芯片产业指数收益率*95%+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投资类型为增强指数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以中证芯片产业指数作为基金投资组合的标的指数,结合宏观面、基本面研究及数量化投资技术优化投资组合,目标是控制基金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5%,年跟踪误差不超过8%,实现高于标的指数的投资收益和基金资产的长期增值。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权重CR10=47.7%、CR20=68.8%。从ZX一级行业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中权重超过5%的有电子(44.8%)、机械(20.8%)、基础化工(10.4%)、计算机(5.6%);从ZX二级行业上看,半导体(32.0%)、专用机械(12.0%)、其他化学制品Ⅱ(9.6%)权重超过5%。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0%-10%及以上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0%-10%及以上区间。 (三)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 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当前规模72.79亿,比较基准为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首先从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剔除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后2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包括但不限于(1)5G基础建设:设备与材料、网络建设与运维以及配套基础设施;(2)5G终端设备:智能终端及相关零部件;(3)5G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VR/AR、超高清视频、云游戏、智慧城市等的标的。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51.6%、CR20=74.3%。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有电子(38.4%)、通信(29.5%)、计算机(19.7%)、国防军工(5.2%);从ZX二级行业上看,通信设备(28.0%)、消费电子(19.3%)、计算机设备(10.8%)这3个行业的成分股权重在10%以上。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475.3亿,中值241.4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40%,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30%。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区间。 (四)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 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当前规模0.61亿,比较基准为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收益率,投资类型为被动指数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首先从中证全指指数成分股中选取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位于前80%的样本,然后筛选出业务涉及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以及半导体应用的标的。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权重CR10=76.4%、CR20=93.9%。从ZX一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电子(93.1%);从ZX二级行业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权重超5%的行业只有半导体(90.4%)。从个股总市值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均值329.3亿,中值116.0亿,50-200亿中小盘占比40.0%,市值超500亿的公司占比为12.5%。从营收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于10%-20%和30%以上;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上看,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成分股未来三年预计CAGR集中分布在40%以上。 4 四、投资建议 博时中证5G 50 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5G产业50指数收益率,截至2024Q1,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0.9915元,份额累计净值为0.9915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20%,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0.13%,具备一定的超额收益。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芯片产业指数收益率*95%+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5%”,截至2024Q1,本报告期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A类份额净值增长率超额收益2.49pct。本报告期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 C 类份额净值增长率超额收益2.42pct,基金相对其基准有较高的超额收益。 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5G通信主题指数收益率,截至2024Q1,本基金份额净值为0.9232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0.45%。 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半导体产业指数收益率,该基金发行日期为2024年3月18日。自成立以来(成立-2024.4.26)总回报率达1.47%,基金具备长期成长动能。 总体来说,数字中国等政策不断加码、AI新应用持续推新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新基建夯实助力算力网络升级,通信新基建板块有望预期上修。关注成长性突显、具备长期产业趋势的主题ETF基金,建议关注:博时中证5G 50ETF(159811.OF);具备较高超额收益的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014193.O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 ETF(515050.OF);博时中证半导体产业ETF(159582.OF)等。 5 五、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2、产业趋势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 3、国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4、数据统计可能存在数据库偏误的风险等,数据统计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依据。 插图/表格目录 附录 (一)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二)公司财务预测表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5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数字经济算网云融合升级,高景气度带来新成长空间》 分析师:赵良毕 评级体系: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摩根士丹利中国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