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银河证券】2024年5月十大金股

【银河证券】2024年5月十大金股

作者:微信公众号【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30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银河证券】2024年5月十大金股》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2年6月1日-2024年4月29日 金股组合收益率9.21% 相对沪深300超额收益率20.64% 策略 ◆ 蔡芳媛 ◆ 策略分析师 2024年4月市场震荡上行。2024年4月市场情绪继续改善。截至4月26日,本月上证指数上涨1.56%,深证成指上涨0.67%,创业板指上涨0.3%。板块方面,低空经济,上游资源品等多板块表现亮眼,有色、家电、银行、交运涨幅靠前。本月北向资金净流入37.45亿元,4月22日-26日一周净流入257.96亿元,海外投资者情绪正在改善。 内生动能积蓄增强,利好A股市场。宏观层面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得到数据端的验证,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正在逐步增强。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实现平稳增长,GDP同比增长5.3%,环比上一季度增长1.6%;消费市场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虽然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对A股的进一步上行形成掣肘,但是伴随国九条落地,明确了市场以投资者为中心,进一步强市调资本场的投资属性,对市场形成支撑。那么在无重大外部风险爆发的情况下,5月有望迎来市场震荡向上的机会。 5月市场有望迎来向上时机。市场的不确定性下降,没有重大下行风险成为一致预期,预计短期市场仍以震荡为主。展望5月市场行情,5月有望迎来上行趋时机。一方面,市场对即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关注度较高,主要关注点在政策层对于当前经济环境的定调以及稳增长等相关政策的表述,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伴随中美互动的增加,市场对于中美关系的担忧缓和,均对A股形成支撑。科技概念或将仍是市场主线,如AI及新质生产力概念等;资本市场改革、并购重组预期为金融板块带来新催化,看好券商股反弹。5月配置的投资策略应当聚焦受益于有政策利好预期板块里的低估值价值股+成长型价值股。5月我们建议战略性布局科技、上游原材料、军工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风险因素:1)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紧缩风险;2)全球经济超预期衰退的风险;3)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的风险。 十大金股 宝丰能源(600989.SH) ◆ 任文坡 ◆ 化工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聚烯烃行业仍处于产能扩张期,进口依存度趋于下降。2023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分别为3131、3889万吨/年,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5%、11.6%;产量分别为2735、3225万吨,开工率分别为87.4%、82.9%;表观消费量分别为3996、3506万吨,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2%、6.7%;进口量分别为1344、412万吨,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6%、8.0%,较2018年分别下降15.0、9.5个百分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4-2025年我国PE和PP将分别新增产能705和1295万吨/年,仍处产能扩张周期,产能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0.7%、15.5%。 焦化行业准入标准提高,持续化解过剩产能。2023年我国焦炭产能6.65亿吨/年,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0.6%;产量4.93亿吨,开工率74.1%;表观消费量4.84亿吨,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5%;出口量879万吨。2020年6月,工信部颁布《焦化行业规范条件》,明确进一步加快焦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焦化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2021年1月,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发布了《焦化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十四五”期间,根据各地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规划,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双碳”目标下,焦化行业产能审批趋严,同时在减量置换背景下,未来焦化行业有效产能有望下降。 2、公司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是以煤替代石油生产化工产品,具体包括:1)煤制烯烃,即以煤、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再以甲醇为原料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2)焦化,即将原煤洗选为精煤,再用精煤进行炼焦生产焦炭;3)精细化工,以煤制烯烃、炼焦业务的副产品生产MTBE、纯苯、苯乙烯、工业萘、改质沥青、蒽油等精细化工产品。其中,煤制烯烃为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长周期来看,公司以煤为原料生产聚烯烃较石油、甲醇路线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煤制烯烃景气向上叠加宁东三期放量,助力短期业绩增量。年初以来,油价偏强运行、煤价降幅明显,聚烯烃-煤价差同/环比均有所修复,煤制烯烃行业景气上行。同时,宁东三期4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5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已于2023年9月中旬投入试生产,2024年有望贡献全年业绩;25万吨/年EVA装置于2024年2月初投入试生产、3月已达设计生产能力,将于年内贡献部分业绩。受下游钢铁利润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年初以来焦炭价格多次提降,焦企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已下探至多年来历史底部,考虑到部分企业降负生产,预计继续向下空间不大。公司煤炭自给率的提升有助于增厚焦炭业务业绩。 积极推进内蒙项目建设,中远期成长动能可期。公司全资子公司内蒙宝丰拟投资建设“260万吨/年煤制烯烃和配套40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一期)”。该项目包括3×220万吨/年甲醇、3×1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3×50万吨/年聚丙烯、3×55万吨/年聚乙烯等装置,已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10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含宁东三期烯烃项目在内,公司烯烃总产能将大幅提升至520万吨/年。内蒙项目有望为公司注入新的成长动能,同时将持续巩固公司煤制烯烃龙头地位。 3、驱动因素 在建项目投产贡献业绩、煤价大幅下降、聚烯烃价差提升等。 4、风险因素 煤价大幅上涨的风险,主营产品景气下滑的风险,在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创世纪(300083.SZ) ◆ 鲁佩 ◆ 机械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机床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当前大周期(更新周期)向上,小周期(库存周期)逐步见底回升。政策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新一轮朱格拉周期有望开启,承接新质生产力。随着宏观经济指标边际改善,自主可控+周期回升+出海加速有望打开机床行业向上空间。 2、公司情况 公司核心产品为3C、高端医疗、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高速钻铣加工中心和立式加工中心,并大力拓展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精雕加工中心等,巩固通用和新能源领域地位。目前3C钻攻机全球累计销售量已超90000台,基本实现下游3C领域核心用户全面覆盖,市场占有率领跑行业,实现进口替代;通用立加累计销量近40000台,位居行业之首。此外,公司积极培育五轴高端机床,多款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3、驱动因素 3C领域:1)2023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复苏;2)手机钛材化趋势、MR智能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迭代带来加工时长、加工难度等方面的提升,有望拉动钻攻机需求增长。通用领域,1)目前中国机床行业处于大、小周期底部回升的交织阶段,随着宏观经济指标边际改善,以通用机床为代表的顺周期通用设备板块有望启动;2)自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要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来,相关政策和金融支持陆续落地。《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要求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有望拉动机床需求释放;3)政策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国产数控机床向高端化发展以实现进口替代,公司五轴产品实现批量出货,随着市场的加速拓展,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4、风险因素 制造业投资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需求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博纳影业(001330.SZ) ◆ 岳铮 ◆ 传媒互联网分析师 1、行业情况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549.15亿元,自2020年以来全国电影票房首次重返500亿元,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的85.45%。 2、公司情况 公司投资与发行影片共10部,取得票房68.22亿元,较上年增长52.04%,但主投影片表现不及预期,以及部分储备影片上映延迟,致使23年整体业绩承压。据公司2023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6亿元–5.6亿元;预计每股收益为亏损0.26-0.41元/股。 3、驱动因素 1)多部影剧待映,业绩上行可期:春节档期间,公司参投影片《飞驰人生2》票房33.97亿元收官,迎来开门红。后续储备影片类型丰富,题材多样,包括《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传说》《她杀》《蛟龙行动》《克什米尔公主号》《人体大战》等,储备影视剧有《上甘岭》《濠江潮涌》等。海外影片方面,公司也有望投资一系列好莱坞待映电影,包括《阿凡达3》《死侍3》等。此外,公司在短剧领域也有所布局。综上,我们看好未来公司影视业务丰沛的供给释放带来的业绩弹性。 2)积极拥抱AI,赋能内容制作:在国内外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公司已在内容创作的多方面应用AIGC技术:影片《传说》将通过AI技术复原主演成龙年轻时的面容;公司在南沙的影视基地将深度融合AIGC、XR等前沿技术,预计建成后将成为集传统影棚、新兴技术特效团队等于一体的影视生态基地。 3)优化院线结构,提高盈利能力: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共拥有影院111家,银幕915块,2023年公司旗下影院票房收入10.47亿元(不含服务费),位列国内影投公司第7名(数据均截至2023年12月31日);考虑到影院重资产的特性,公司持续优化影院结构,新开有盈利潜力的影院、关停盈利能力较弱的影院,避免院线业务对公司的内容制作产生拖累。 4、风险因素 作品内容审查的风险、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的风险、观众观影需求变化的风险、新片上映票房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中汽股份(301215.SZ) ◆ 石金漫 ◆ 汽车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新能源产品迭代周期缩短,新产品发布加速带动检测业务需求提升。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949.52万辆,同比+37.9%,渗透率为31.55%,同比+5.92pct,超过30%。据工信部公示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共有831个新产品公布,创历史新高水平。一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的继续上涨有赖于新品的不断推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无法依靠单纯的“价格战”取得优势地位,需要配合更具性能优势的新产品获取市场份额,推动主机厂产品迭代加速,新款产品和不断提升的产品性能都能够催动汽车检测业务需求增长,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长空间。 高阶智驾技术路线收敛,智能驾驶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伴随以特斯拉、小鹏、华为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逐渐积累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经验,当前高阶智驾技术逐渐走向收敛,形成“BEV+Transformer”+激光雷达+多传感器+高算力芯片的技术方向,在技术路线逐渐收敛后,智驾开始进入规模化上量的高速发展期。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24万元以上的新能源产品的L2及以上智驾功能渗透率超过75%,L2+级渗透率快速提升至20%以上,预计智能网联汽车主机厂将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下,通过不断完善算法,推动高阶智驾渗透率的快速上行。 技术路线收敛利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进一步打开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空间。 智驾技术路线收敛有望带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加速完善,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修订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在第一阶段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一阶段到2025年,制修订 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等安全标准;第二阶段到2030年,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建立有望带动检测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空间。 2、公司情况 汽车试验场领军企业,拥抱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浪潮。 公司于2011年成立,2015年正式投产盐城汽车试验场,2022年于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A股市场第一支上市的汽车试验场公司,并利用募集资金投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项目,顺应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网联化相关功能试验的专属道路场地,该场地预计2024年6月底投入运营,稳态收入贡献可达4.5亿元。财务指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2亿元,同比+11.04%,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18.12%,主要受益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带来的业务需求量增长。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项目投入运营后,公司业绩增长潜力将进一步激发。 场地规模优势明显,完备试验道路配置满足多样化测试业务需求。 公司是市场中的头部第三方试验场企业,场地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具备场地规模大、道路种类齐全、配套服务设施完备等优势,可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测试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公司控股母公司中汽中心是全国仅有的6家全资质汽车检测机构之一,作为全球九大NCAP成员之一,检测能力位居行业龙头,并引领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的标准体系发展。中汽中心多年来稳居公司第二大客户,为公司贡献稳定的营业收入,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驱动因素 1)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年中建成,为营收带来可观业绩增量; 2)自主品牌国产替代稳步推进,智能化成为车企竞争核心领域,业务规模有望不断提升; 3)智能网联试验具备刚性需求,业务规模扩大支撑公司保持良好盈利能力。 4、风险因素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推出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兆易创新(603986.SH) ◆ 王子路 ◆ 电子分析师 1、行业情况 目前公司所处半导体行业仍面临需求复苏缓慢的严峻考验,国内市场和行业竞争加剧,在消费、工业、汽车等领域情况略有差异。消费领域全年呈现区域性、局部性热点需求,工业领域全年需求不及预期,汽车领域供应短缺情况已缓解,各领域各行业需求尚在寻底和恢复。 2、公司情况 兆易创新是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全球化芯片设计公司。公司致力于各类存储器、控制器及周边产品的设计研发,已通过SGS ISO9001及ISO14001等管理体系的认证,在上海、合肥、中国香港设有全资子公司、在深圳设有分公司,在中国台湾地区设有办事处,并在韩国、美国、日本等地通过产品分销商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本地化服务。公司核心管理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每一位都曾在硅谷、韩国、台湾等各地著名IC企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研发及管理经验。公司产品为NOR Flash、NAND Flash及MCU,广泛应用于手持移动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个人电脑及周边、网络、电信设备、医疗设备、办公设备、汽车电子及工业控制设备等各个领域。 3、驱动因素 盈利水平提升,各产品线需求均呈现改善趋势。 1)DRAM:行业涨价延续,叠加DDR4等新品推出,公司业务有望持续增长,此外,公司24年初至今向合肥长鑫采购代工自有品牌DRAM产品交易金额已达到2亿元,预计2024年关联交易金额为8.52亿元(yoy:+135%)DRAM业务迈入快速成长阶段。 2)SLC NAND:23年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部分容量产品已开启涨价; 3)Nor Flash:23年NOR出货25.33亿颗,同比+16%,出货量创新高,份额已提升至全球第二; 4)MCU:市场竞争激烈,料号持续丰富,截至2023年底,公司MCU产品累计出货已超过15亿颗,推出高性能车规MCU新品和中国首款M7内核超高性能MCU; 5)传感器和模拟产品:部分市场需求回暖,积极开拓工业、网通等市场。 4、风险因素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品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地缘政策变化的风险。 英维克(002837.SZ) ◆ 赵良毕 ◆ 通信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全球不断加大投入算力及数据中心建设,近年增速保持较高水平。目前IDC温控设备有望从传统风冷向复杂风冷或液冷升级变革。由于数据中心能耗主要来源于空调温控及服务器系统产生,空调系统的优化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全球算力竞争加剧情况下,“东数西算”作为国内数字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望带动数据中心及算力的技术变革及升级拓展,从而进一步打开ICT市场新空间。 2、公司情况 2023全年及2024 Q1业绩表现良好。公司23全年实现营收35.29亿元/+20.72%,归母净利润达到3.44亿元/+22.74%,业绩保持较高增速。24Q1实现营收达到7.46亿元/+41.36%,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6197.52万元/+146.93%,营收和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液冷全链条产品布局,驱动公司长期发展。英维克华南总部基地一期建设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自2023年以来,英维克中山基地在5G+智能数字车间、液冷实测试验场等先进设施基础上不断升级,产品涵盖从热源到冷源的节能温控综合供应链,包括电子散热产品,通讯、数据算力及储能系统液冷全链条产品,集装箱系统集成产品、交通领域空调产品、冷冻冷藏机组、专用压缩机等产品。建成投产后,英维克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将持续提升。目前投入使用的厂区,仅集装箱系统集成产品年产能将超万台。作为英维克七大基地之一,英维克华南总部基地聚合深圳总部基地、北京研发基地、中原总部基地、华北基地、华东基地和上海基地的产业链优势,不断强化英维克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交付、自主服务的全链条自主能力,驱动英维克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发展高地。 IDC+储能温控的双轮驱动,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持续引领。公司是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与产品提供商,高新技术企业,IDC、储能及快充领域全面布局,我们认为随着AI的不断驱动,以及国家智算中心布局的不断推动,在数据量持续高增的背景下,液冷机柜的低功耗优势将不断显现,帮助智算中心降本增效,公司客户关系稳定,产品矩阵完备,有望在液冷机柜放量期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储能方面,受国家“双碳”目标的推动,液冷系统的普及或将持续推进,公司产品力较强,具备品牌优势以及优质客户基础,有望在行业渗透率提升过程中实现份额的较快增长。作为全产业链布局的温控龙头,公司在IDC+储能温控的双轮驱动,以及产能逐步提升的催化下有望实现营收质量高速增长,我们预计随着液冷方案使用场景的逐步扩大,公司营收质量提升态势有望延续。 3、驱动因素 随着互联网巨头对于AI及大模型布局逐步深入,以GPU服务器引领智算底座或将成为2024年及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对于低功耗的液冷方案渗透率预计将逐步提升,同时储能温控方面,液冷方案对于能耗的降低也大有裨益。公司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在所处赛道高成长性已现的基础上,有望持续受益。 4、风险因素 1)AI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2)新产品导入不及预期的风险; 3)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4)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蓝晓科技(300487.SZ) ◆ 陶贻功 ◆ 环保公用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吸附分离技术应用广泛、空间广阔。吸附分离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是实现高效提取、浓缩和精制的重要分离手段,在下游生产过程中起到分离、 纯化的作用,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精度和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吸附分离技术在食品、化工等传统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不断涌现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应用空间广阔。 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新需求,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 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都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镍、钴等新能源金属的需求, 加速了相关金属资源开发和回收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半导体、 电子元器件行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金属镓需求旺盛, 同时, 产业升级要求产品品质提升,对纯化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生命科学领域,伴随技术进步,对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的纯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兴领域对分离、纯化技术更高、更细分的要求将引导行业逐步向定制化、系统装置和集成服务模式发展。新技术快速爆发式进步,带来更大、更尖端需求,拥有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机制的企业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2、公司情况 吸附材料毛利率大幅提升推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8.67%、28.99%,同比+4.68pct、+1.15pct,期间费用率13.03%,同比+0.10pct,ROE(加权)23.12%,同比+0.49pct。2024Q1公司各项指标则整体稳中延续小幅提升态势。2023年公司吸附材料收入15.56亿,同比增长13.45%,同时毛利率大幅提升7.16pct至51.13%,我们判断,未来随着生命科学等高壁垒领域收入占比提升,公司产品结构将持续优化,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创新技术平台引领,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增长动力强劲。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以吸附材料技术为平台,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在生命科学、半导体、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多个新兴领域具备持续增长动力。 生命科学:2023年板块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40%,是吸附材料销售增长最快的领域。未来公司凭借seplife 2-CTC 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 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随着礼来等GLP-1类多肽减肥药需求的放量,公司对应载体将持续高增长,同时公司色谱填料、酶载体等吸附材料等相关产品在生物药、原料药以及天然物提取等领域,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水处理和超纯化:2023年板块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2%,是公司吸附材料中占比最大的领域。高端饮用水市场具有刚性特点,国内渗透率仍然较低,市场空间大。超纯水方面,公司喷射法均粒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条件,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竞争者之一,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节能环保:2023年板块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37%,是公司吸附材料中增速较快的领域,公司的多系列吸附产品和整线技术在在VOCs治理、;CCUS等多个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盐湖提锂及金属:2023年公司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85.16%,新增合同金额近5亿元,继续领跑市场。公司目前中试项目约120个,为持续形成订单提供潜力。与此同时,以盐湖提锂为代表,公司在锂产业链广泛布局,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服务于矿石锂精制、锂资源回收、地下水资源提锂、伴生矿等领域,未来该领域仍然有较大市场潜力。公司湿法冶金专用吸附剂可应用于镓、锂、铀、钴、钪、铼、镍、铜、金、铟、钒等多种金属的提取,随着对产品纯度要求提升、矿石品位的不断降低、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吸附法湿法冶金的地位将持续提升。 3、驱动因素 多肽固相合成载体需求继续放量;半导体、核电等领域超纯水用树脂国产替代相关政策催化、需求放量;锂价提升等盐湖提锂产业链政策及市场数据向好;海外市场进一步突破;新的重要新兴领域取得突破等。 4、风险因素 公司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信证券(600030.SH) ◆ 张一纬 ◆ 非银分析师 1、行业情况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局良好,虽然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面临不少挑战,但是经济有利条件强于不利条件,预计2024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固,高质量发展继续稳步推进。受经济复苏及上市企业盈利修复预期改善、资本市场利好政策持续落地等因素影响,开年以来投资者情绪持续升温,行业环境整体向好。全面注册制靴子落地,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迈入新阶段;金融强国背景下,新“国九条”和证监会配套政策“1+N”加持推动资本市场持续扩容预期显著,竞争格局优化、资本效率提升、成本管控加强推动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改善。截止至2024年3月末,A股股基日均成交额及两融余额同比上升,其中股基年度日均成交额1.13万亿元,同比上升3.03%,较年初提升19.46%;两融余额1.54万亿元,较年初下降7.1%。 2、公司情况 公司资本实力雄厚,业务布局完善,资格牌照齐全,发展理念贴近时代趋势。多年来,公司业绩维持较快上升趋势,营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16.9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00.6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04%;归母净利润从2012年的42.3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97.2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5%。分业务来看,受市场监管环境影响,行业股权融资业绩整体承压,2023年公司投行业务实现总收入62.46亿元,同比下降26.61%;受益权益市场边际回暖,公司投资业务收入顺势高增,2023年公司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达224.88亿元,同比增加22.82%。 3、驱动因素 投行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加速,全面注册制落地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迈入新阶段, 资本市场持续扩容预期显著。虽然受行业监管环境影响,投行业务整体承压,但公司作为行业龙头,2023年完成 A 股主承销项目 140 单,主承销规模人民币 2,779.13 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市场份额占比24.50%,排名市场第一。未来,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凭借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优异的承揽承做能力,投行业务收入修复趋势显著。 资本实力雄厚,自营风格稳健。公司自营业务坚持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研究,投资组合风格选择着眼于降低组合波动及增强抵御外部宏观因素冲击的能力,自营风格较为稳健。2023年公司投资净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合计224.88亿元,同比增长22.82%。 4、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不及预期的风险; 2)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3)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 邦彦技术(688132.SH) ◆ 李良 ◆ 军工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4月19日,信息支援部队成立,标志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提速。国防信息化是现代战争的发展方向,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国防信息体系,将目标探测跟踪、指挥控制、火力打击、战场防护和毁伤评估等功能实现一体化,将联合指挥中心和各军种之间的作战组织实现一体化,提升军队核心战斗力。 国防信息化是以 C4ISR 为核心,涵盖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查等全维度军事信息系统。其下游产业链包括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军工通信与军工电子五大领域。军工通信领域和信息安全领域是国防信息化产业链的核心组成部分。两大领域中包含的现代通信技术显著提高了军队指挥作战的效率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军队获取战场信息的丰富度。 2、公司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军用通信和信息安全设备的研制,核心业务包括舰船通信、融合通信和信息安全三大板块,三大业务板块构建了全军 “云网端”的完整产品体系,近年公司还开辟了电力专网民品业务第四板块。具体基础产品包括指挥调度服务器、中继网关、敏捷路由器、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通信服务平台、通信网络控制设备、各类通信指挥终端以及各类安全终端等软硬件。 1)公司舰船通信和融合通信业务因装备采购中期调整和军队部分人员变动等原因,导致订单延迟至24年确认。叠加24年计划订单的正常释放,预期公司24年两块业务均有大幅增长(yoy+400%/+900%)。 2)信息支援部队成立,全军信息化建设提速,公司大幅受益。公司融合通信业务和信息安全业务均属于该范畴,其中融合通信瞄准联合作战扁平化作战指挥系统,是公司未来期待最大的板块。信息安全业务大订单预计24Q3落地,公司的总盘子预期25-30亿,5年左右交付完成,有望大幅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3)25年舰船和信息安全业务此消彼长,收入端仍有望实现33%的增长。公司舰船业务25年大概率回归正常,收入预期2-3亿,同比有所下滑,但信息安全业务有望爆发,同比大幅增长。 3、驱动因素 信息支援部队成立,Q1业绩预期较好。 4、风险因素 舰船通信毛利率下行风险、信息化订单落地对融合通信业务牵引不及预期风险,信息安全订单落地不及预期风险。 道通科技(688208.SH) ◆ 吴砚靖 ◆ 计算机首席分析师 1、行业情况 北美及欧洲对数字能源充电桩的需求高速增长。 随着新能源政策落地,美国汽车市场加速电动化。美国拜登政府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00万辆,渗透率达25%,到2030年渗透率达50%。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于2023年生效,为了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出包括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最高可抵免7,500美元税收、取消车企20万辆补贴规模上限等措施。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布有望刺激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加速增长。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为实现美国联邦政府的零排放目标,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含巴士、轿车、卡车、Van,且包含纯电和插电混动)将从2021年的280万台,增长到2030年的48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37%。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的充电桩市场规模将从150万个,增长到2030年的2900万个,年复合增长率为39%。所对应的累计投资规模(含硬件投资与场地安装投资),到2030年将达到970亿美元。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欧洲作为碳中和的先行者,出台了全球最严的碳排放标准,对汽车的排放标准要求严苛,并且要求到2030年实现燃油轿车碳排放标准再度减少55%,到2035年新车销售将实现100%纯电化。根据安永的预测,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在2030年将达到6500万辆,将需要3400万个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为320万个(公共快充15.6万个,慢充300万个),非公共充电桩为3000万个(非公共快充25.9万个,慢充3000万个)。 2、公司情况 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综合解决方案、汽车综合诊断和检测产品提供商。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充电桩、汽车综合诊断、检测分析系统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主销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专业的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综合解决方案、汽车综合诊断和检测、TPMS(胎压监测系统)、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和相关软件云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 2023年业绩超预期,传统诊断业务稳定增长,海外充电桩业务放量。 公司2023年业绩超预期,主要原因是公司保持在全球诊断、检测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新能源业务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相继推出直流快充桩、家用商用交流桩等多款全场景充电设备,实现传统诊断业务与新能源充电桩业务的双增长。2023年度公司充电桩相关业务营业收入约5.7亿元,同比增长493%。公司汽车电子类业务(包括汽车综合诊断系统、TPMS产品、软件升级服务和ADAS产品)实现收入约24.9亿元,同比增长22%,恢复稳定增长态势。 充电桩业务具有竞争优势,2024年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2023年内公司发布包括AC Ultra欧标系列、AC Lite电商系列、AC Elite CTEP & AC Ultra CTEP(符合加州商用应用场景)系列产品、DC Fast PTB(德国)等新产品,以上产品快速通过了海外多国认证,包括美国UL、CSA、能源之星(Energy Star)认证及欧盟CE、UKCA、MID认证等,并成为国内率先符合CTEP、NTEP和PTB要求的产品。同时,公司持续开发道通充电云平台相关功能,目前已构建充电运营、远程运维、充电APP三大产品。 2024年1月,公司直流超充桩MaxiCharger DC HiPower正式在欧美上站,获得客户的欢迎与认可,这标志着公司在超充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款产品最高充电功率可达640kW,充电10分钟即可补能400公里(250英里),单枪输出功率可达480kW,配合顶尖的液冷技术,将充电效率提高到极致,使得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媲美加油。 市场拓展方面,公司线下销售已在多国实现了销售突破,陆续拿到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多国订单并逐步实现交付;线上销售,交流充电桩产品已登陆全球主流电商亚马逊美国站。 3、驱动因素 1)北美及欧洲对数字能源充电桩的需求高速增长; 2)充电桩业务关税下降,毛利率提升; 3)超充产品有望下半年上市; 4)估值较低。 4、风险因素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业务进展低于预期的风险。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谢谢! 【银河证券】2024年4月十大金股 【银河证券】2024年3月十大金股 【银河证券】2024年2月十大金股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3年4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2024年5月投资组合报告:静待红5月行情》 分析师: 蔡芳媛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17110001 任文坡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0080001 鲁佩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1060001 岳铮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2030006 王子路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2050001 李良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15090001 张一纬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19010001 石金漫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2030002 赵良毕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2030003 吴砚靖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19070001 陶贻功 分析师登记编码:S0130522030001 评级体系: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 股市场以沪深 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摩根士丹利中国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唯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