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热点板块机构投资者占比在提升?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哪些热点板块机构投资者占比在提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报 告 摘 要 一、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 目前ETF基金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一般是将ETF联接基金和其他机构都视为机构求得的,但实际上,ETF联接基金中也有个人投资者,按照现有方法计算会高估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本文基于ETF和联接基金披露的数据,采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实际持仓的规模和占比。 二、按资产类别分类 相比2023H1(以下使用‘H1’代指‘6月30日’),2023H2(以下使用‘H2’代指‘12月31日’)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型、商品型、股票型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上升至93.50%、27.21%、45.06%;对货币型、跨境型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下降至80.14%、37.82%。 三、按板块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周期、大金融、科技、消费四个板块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从板块上看,机构投资者对周期、大金融、消费、科技板块的持有规模均有所下降。机构投资者持有规模下降最多的是科技板块,由2023H1的716亿元下降到2023H2的570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增长最多的是消费板块,由2023H1的1010亿元增长至2023H2的1092亿元。 四、按热点主题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5G、芯片、军工、医药、红利、证券、新能车等主题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证券、黄金ETF的持有比例为40.94%、23.28%、27.19%,分别提升7.61%、1.32%、2.08%;对军工、医药ETF的持有比例为37.51%、20.06%,分别下降4.29%、3.03%。 五、按宽基分类 统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类和科创板ETF等主要宽基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上证50、沪深300、双创类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上升至68.40%、67.47%、17.54%,对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科创板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下降至57.96%、80.40%、28.68%、21.03%。 基于基金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持有人结构数据,可以分析不同投资者的行为。但在计算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时,由于ETF一般会将其联接基金按照机构口径进行计算,而实际上联接基金并不全部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因此ETF基金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有一定的偏差。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场共有ETF基金897只,其中有556只ETF有对应的联接基金,因此修正ETF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投资者动态。 一 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 本文采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实际持仓的规模和占比。目前ETF基金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一般是将ETF联接基金和其他机构都视作机构求得的。实际上,部分投资者由于达不到ETF的申购条件等原因,会通过ETF联接基金间接获取ETF收益,此时由于是ETF联接基金买入的ETF份额,一般会将其作为机构进行统计、公布,但是ETF联接基金中也有个人投资者,按照现有方法计算会高估机构投资者的占比。 为此本文基于ETF和ETF联接基金的年报/半年报数据对ETF公布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进行修正,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如下。 参考图1,机构投资者实际持有份额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联接基金持有的ETF份额中的机构部分,另一个是其他机构直接持有的ETF份额。该数值也等于ETF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扣减联接基金持有的ETF中个人投资者持有的份额。修正后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ETF基金一般会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联接基金持有份额占比,但也有个别基金、个别期数没有公布,或者由于公布时名称没有与联接基金完全对应,因而Wind没有收录相关数据。对于缺失的数据,我们使用联接基金数据进行反向推算,其计算公式为: 在以下分析中,本文均使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修正的ETF机构持仓数据,并按照修正后的数据分析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由于投资者结构相关数据需要使用基金的年报/半年报公布数据,因此未公布年报/半年报的新发ETF未参与统计。 二 ETF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本部分基于国信金工ETF四级分类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该分类体系参考WIND、中证指数公司、国证指数公司的相关分类和指数信息进行编制。一级分类主要按照资产类别进行划分(如股票、债券等),二级分类按照指数类别进行划分(如规模指数、风格指数等),三级分类主要按照板块、主题、市值风格等属性进行划分,四级分类具体细化到跟踪指数标的,并将相同/近指数进行小范围概括。本文使用的ETF分类信息详见附录。 2.1 按资产类别分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以下使用‘H2’代指‘12月31日’),股票型ETF总体规模为14293亿元,相比2023年6月30日(以下使用‘H1’代指‘6月30日’)12226亿元的总规模上升2068亿元。2023H1个人投资者持有6919亿元的股票型ETF,截至2023H2,其持有规模已经上升至7853亿元,增长了13.51%。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了5307亿元的股票型ETF,2023H2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增长至6441亿元。 从占比来看,自2015H2至2019H2,股票型ETF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长期维持在60%以上,2020年以来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明显降低,截至2023H2,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45.06%。 国内债券ETF起步较晚,第一只债券ETF在2013年成立。截至2023H2,债券ETF总体规模为785亿元,相比2023H1的555亿元增加了230亿元。其中机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504亿元上升至2023H2的734亿元。自2015H1以来,债券ETF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就在90%以上,2023H2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93.50%。 机构投资者是货币ETF的主要持有人。截至2023H2,货币型ETF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为1647亿元,相比2023H1的2053亿元降低405亿元,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由2023H1的81.00%下降至2023H2的80.14%。个人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481亿元下降升至2023H2的408亿元。 截至2023H2共有跨境ETF 2873亿元,相比2023H1的2438亿元增长435亿元,其中机构持有1087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1787亿元,相比2023H1的1466亿元,增长21.90%。从持有比例来看,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39.89%,到2023H2该比例下降至37.82%。 国内商品ETF主要以黄金为主。截至2023H2,在17只商品ETF中有14只黄金ETF。2023H2商品型ETF的总体规模为306亿元,相比2023H1的234亿元提高71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176亿元提升到2023H2的222亿元,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58亿元提升到2023H2的83亿元。 从占比来看,商品ETF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2017H2之后基本处于下降趋势,2021H1至2022H2持续回升,2023H1小幅下降,2023H2的机构持仓占比为27.21%,相比2023H1上升2.38%。 2.2 按板块分类 依据国信金工ETF分类,统计股票型ETF中周期、大金融、科技、消费四个板块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本篇涉及的四个板块所包含的ETF请参见报告附录。 相比2023H1,2023H2周期板块ETF规模下降最多,由2023H1的1018亿元下降至2023H2的847亿元,下降171亿元;科技板块ETF规模下降次之,由2023H1的1943亿元下降至2023H2的1823亿元,下降121亿元。 按持有人类型来看,机构投资者持有规模下降最多的是科技板块,由2023H1的716亿元下降到2023H2的570亿元,下降146亿元。周期板块ETF的机构持有规模下降超100亿元,大金融板块ETF的机构持有规模下降最少,仅为17亿元。 相比2023H1,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增长最多的是消费板块,2023H2个人投资者对消费板块的持有规模为1092亿元,增长82亿元,对科技板块的持有规模为1253亿元,增长26亿元。 从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数据来看,2023H2周期、大金融、消费、科技板块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都处于35%以下:周期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由2023H1的37.11%下降至32.00%;大金融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自2018H2开始持续降低,但在2022H1回升至32.67%后又在2023H1降为29.54%,2023H2小幅回升至29.98%;2023H2消费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24.86%,较2023H1下降4.78%;科技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自2020H2触底后逐步回升,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36.84%,2023H2回落至31.25%。 2.3 按热点主题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5G、芯片、军工、医药、红利、证券、新能车等主题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各主题包含的ETF列表详见附录。相比2023H1,2023H2规模增长最多的是医药ETF,由846亿元增长至935亿元。其次为红利ETF,由241亿元增长至320亿元。新能车ETF的规模降低最多,较2023H1下降50亿元。 按持有人结构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ETF的持有规模增长51亿元,增长最多;对芯片ETF的持有规模下降34亿元,下降最多。 相比2023H1,2023H2个人投资者对医药ETF的持有规模增长97亿元,增长最多;对证券ETF的持有规模下降38亿元,下降最多。 从占比情况来看,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黄金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为40.94%、27.19%,相比2023H1分别上升7.61%、2.08%;2023H2机构投资者对医药ETF的持有比例为20.06%,相比2023H1下降3.03%。 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证券ETF的持有比例由21.96%小幅上升至23.28%,对军工ETF的持有比例由41.80%下降至37.51%。 芯片、5G、新能车ETF由于发行较晚,因而机构持仓数据较短。对比来看,芯片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35.63%下降到2023H2的30.69%,5G 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6.64%上升到2023H2的9.35%,新能车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42.40%下降到2023H2的39.80%。 2.4 按宽基分类 统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和科创板ETF等主要宽基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此处的创业板类ETF指的是跟踪创业板内宽基指数的ETF,包括创业板指、创业板50等,具体列表请参见附录。 在以下参与统计的宽基ETF中,沪深300和科创板ETF的规模增长较多,2023H2沪深300和科创板ETF的规模分别为2841亿元、1444亿元,相比2023H1分别增长1280亿元、394亿元。 按持有人结构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持有规模增长较多,2023H2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机构持有规模分别为1917亿元、603亿元,相比2023H1分别增长1004亿元、213亿元;对创业板类ETF和中证1000 ETF的持有规模分别下降50亿元和39亿元。 相比2023H1,2023H2个人投资者对科创板、沪深300、创业板类、上证50和中证1000 ETF的持有规模分别上升359亿元、276亿元、94亿元、62亿元、9亿元,对中证500、双创类ETF的持有规模基本与上期持平。 从占比来看,机构投资者在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 ETF中的持有比例较高,上证50、沪深300 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由2023H1的64.31%、58.46%上升至2023H2的68.40%、67.47%;2023H1中证500 、中证1000、创业板类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为58.55%、84.44%、36.91%,2023H2分别下降至57.96%、80.40%、28.68%。 科创板和双创类ETF由于发行较晚,因而机构持仓数据较短。2023H1科创板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25.62%,2023H2下降至21.03%;2023H1双创类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9.83%,2023H2上升至17.54%。 三 总结 本文使用“ETF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持有占比,并依据国信基金ETF四级分类体系对ETF进行相关分析。按资产类别来看,相比2023H1,2023H2股票型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小幅上升至45.06%。 从板块上看,机构投资者对周期、消费和科技板块的持有比例相对2023H1均有所下降,科技板块占比下降幅度较大,对大金融板块的持有比例相对2023H1有所上升;按热点主题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ETF的持有比例提升明显,对芯片ETF的持有比例下降最大;宽基方面,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持有规模明显上升,对上证50、沪深300、双创类的持有比例有所提升,对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科创板的持有比例有所下降。 注:本文选自国信证券于2024年4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哪类ETF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在提升?—穿透算法下的ETF机构持仓行为分析》。 分析师:张欣慰 S0980520060001 联系人:陈梦琪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不报告基于客观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
报 告 摘 要 一、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 目前ETF基金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一般是将ETF联接基金和其他机构都视为机构求得的,但实际上,ETF联接基金中也有个人投资者,按照现有方法计算会高估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本文基于ETF和联接基金披露的数据,采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实际持仓的规模和占比。 二、按资产类别分类 相比2023H1(以下使用‘H1’代指‘6月30日’),2023H2(以下使用‘H2’代指‘12月31日’)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型、商品型、股票型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上升至93.50%、27.21%、45.06%;对货币型、跨境型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下降至80.14%、37.82%。 三、按板块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周期、大金融、科技、消费四个板块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从板块上看,机构投资者对周期、大金融、消费、科技板块的持有规模均有所下降。机构投资者持有规模下降最多的是科技板块,由2023H1的716亿元下降到2023H2的570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增长最多的是消费板块,由2023H1的1010亿元增长至2023H2的1092亿元。 四、按热点主题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5G、芯片、军工、医药、红利、证券、新能车等主题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证券、黄金ETF的持有比例为40.94%、23.28%、27.19%,分别提升7.61%、1.32%、2.08%;对军工、医药ETF的持有比例为37.51%、20.06%,分别下降4.29%、3.03%。 五、按宽基分类 统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类和科创板ETF等主要宽基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上证50、沪深300、双创类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上升至68.40%、67.47%、17.54%,对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科创板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下降至57.96%、80.40%、28.68%、21.03%。 基于基金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持有人结构数据,可以分析不同投资者的行为。但在计算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时,由于ETF一般会将其联接基金按照机构口径进行计算,而实际上联接基金并不全部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因此ETF基金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有一定的偏差。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场共有ETF基金897只,其中有556只ETF有对应的联接基金,因此修正ETF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投资者动态。 一 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 本文采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实际持仓的规模和占比。目前ETF基金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一般是将ETF联接基金和其他机构都视作机构求得的。实际上,部分投资者由于达不到ETF的申购条件等原因,会通过ETF联接基金间接获取ETF收益,此时由于是ETF联接基金买入的ETF份额,一般会将其作为机构进行统计、公布,但是ETF联接基金中也有个人投资者,按照现有方法计算会高估机构投资者的占比。 为此本文基于ETF和ETF联接基金的年报/半年报数据对ETF公布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进行修正,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如下。 参考图1,机构投资者实际持有份额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联接基金持有的ETF份额中的机构部分,另一个是其他机构直接持有的ETF份额。该数值也等于ETF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扣减联接基金持有的ETF中个人投资者持有的份额。修正后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ETF基金一般会在半年报/年报中公布联接基金持有份额占比,但也有个别基金、个别期数没有公布,或者由于公布时名称没有与联接基金完全对应,因而Wind没有收录相关数据。对于缺失的数据,我们使用联接基金数据进行反向推算,其计算公式为: 在以下分析中,本文均使用“ETF机构持仓穿透算法”计算修正的ETF机构持仓数据,并按照修正后的数据分析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由于投资者结构相关数据需要使用基金的年报/半年报公布数据,因此未公布年报/半年报的新发ETF未参与统计。 二 ETF市场投资者行为分析 本部分基于国信金工ETF四级分类体系进行相关分析,该分类体系参考WIND、中证指数公司、国证指数公司的相关分类和指数信息进行编制。一级分类主要按照资产类别进行划分(如股票、债券等),二级分类按照指数类别进行划分(如规模指数、风格指数等),三级分类主要按照板块、主题、市值风格等属性进行划分,四级分类具体细化到跟踪指数标的,并将相同/近指数进行小范围概括。本文使用的ETF分类信息详见附录。 2.1 按资产类别分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以下使用‘H2’代指‘12月31日’),股票型ETF总体规模为14293亿元,相比2023年6月30日(以下使用‘H1’代指‘6月30日’)12226亿元的总规模上升2068亿元。2023H1个人投资者持有6919亿元的股票型ETF,截至2023H2,其持有规模已经上升至7853亿元,增长了13.51%。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了5307亿元的股票型ETF,2023H2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增长至6441亿元。 从占比来看,自2015H2至2019H2,股票型ETF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例长期维持在60%以上,2020年以来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明显降低,截至2023H2,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45.06%。 国内债券ETF起步较晚,第一只债券ETF在2013年成立。截至2023H2,债券ETF总体规模为785亿元,相比2023H1的555亿元增加了230亿元。其中机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504亿元上升至2023H2的734亿元。自2015H1以来,债券ETF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就在90%以上,2023H2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93.50%。 机构投资者是货币ETF的主要持有人。截至2023H2,货币型ETF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为1647亿元,相比2023H1的2053亿元降低405亿元,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由2023H1的81.00%下降至2023H2的80.14%。个人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481亿元下降升至2023H2的408亿元。 截至2023H2共有跨境ETF 2873亿元,相比2023H1的2438亿元增长435亿元,其中机构持有1087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1787亿元,相比2023H1的1466亿元,增长21.90%。从持有比例来看,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39.89%,到2023H2该比例下降至37.82%。 国内商品ETF主要以黄金为主。截至2023H2,在17只商品ETF中有14只黄金ETF。2023H2商品型ETF的总体规模为306亿元,相比2023H1的234亿元提高71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176亿元提升到2023H2的222亿元,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由2023H1的58亿元提升到2023H2的83亿元。 从占比来看,商品ETF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2017H2之后基本处于下降趋势,2021H1至2022H2持续回升,2023H1小幅下降,2023H2的机构持仓占比为27.21%,相比2023H1上升2.38%。 2.2 按板块分类 依据国信金工ETF分类,统计股票型ETF中周期、大金融、科技、消费四个板块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本篇涉及的四个板块所包含的ETF请参见报告附录。 相比2023H1,2023H2周期板块ETF规模下降最多,由2023H1的1018亿元下降至2023H2的847亿元,下降171亿元;科技板块ETF规模下降次之,由2023H1的1943亿元下降至2023H2的1823亿元,下降121亿元。 按持有人类型来看,机构投资者持有规模下降最多的是科技板块,由2023H1的716亿元下降到2023H2的570亿元,下降146亿元。周期板块ETF的机构持有规模下降超100亿元,大金融板块ETF的机构持有规模下降最少,仅为17亿元。 相比2023H1,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增长最多的是消费板块,2023H2个人投资者对消费板块的持有规模为1092亿元,增长82亿元,对科技板块的持有规模为1253亿元,增长26亿元。 从机构投资者占比的数据来看,2023H2周期、大金融、消费、科技板块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都处于35%以下:周期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由2023H1的37.11%下降至32.00%;大金融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自2018H2开始持续降低,但在2022H1回升至32.67%后又在2023H1降为29.54%,2023H2小幅回升至29.98%;2023H2消费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24.86%,较2023H1下降4.78%;科技板块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自2020H2触底后逐步回升,2023H1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36.84%,2023H2回落至31.25%。 2.3 按热点主题分类 统计股票型ETF中5G、芯片、军工、医药、红利、证券、新能车等主题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各主题包含的ETF列表详见附录。相比2023H1,2023H2规模增长最多的是医药ETF,由846亿元增长至935亿元。其次为红利ETF,由241亿元增长至320亿元。新能车ETF的规模降低最多,较2023H1下降50亿元。 按持有人结构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ETF的持有规模增长51亿元,增长最多;对芯片ETF的持有规模下降34亿元,下降最多。 相比2023H1,2023H2个人投资者对医药ETF的持有规模增长97亿元,增长最多;对证券ETF的持有规模下降38亿元,下降最多。 从占比情况来看,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黄金ETF的持有比例分别为40.94%、27.19%,相比2023H1分别上升7.61%、2.08%;2023H2机构投资者对医药ETF的持有比例为20.06%,相比2023H1下降3.03%。 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证券ETF的持有比例由21.96%小幅上升至23.28%,对军工ETF的持有比例由41.80%下降至37.51%。 芯片、5G、新能车ETF由于发行较晚,因而机构持仓数据较短。对比来看,芯片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35.63%下降到2023H2的30.69%,5G 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6.64%上升到2023H2的9.35%,新能车ETF的机构持仓占比由2023H1的42.40%下降到2023H2的39.80%。 2.4 按宽基分类 统计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和科创板ETF等主要宽基ETF的规模和机构持仓变动情况。此处的创业板类ETF指的是跟踪创业板内宽基指数的ETF,包括创业板指、创业板50等,具体列表请参见附录。 在以下参与统计的宽基ETF中,沪深300和科创板ETF的规模增长较多,2023H2沪深300和科创板ETF的规模分别为2841亿元、1444亿元,相比2023H1分别增长1280亿元、394亿元。 按持有人结构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持有规模增长较多,2023H2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机构持有规模分别为1917亿元、603亿元,相比2023H1分别增长1004亿元、213亿元;对创业板类ETF和中证1000 ETF的持有规模分别下降50亿元和39亿元。 相比2023H1,2023H2个人投资者对科创板、沪深300、创业板类、上证50和中证1000 ETF的持有规模分别上升359亿元、276亿元、94亿元、62亿元、9亿元,对中证500、双创类ETF的持有规模基本与上期持平。 从占比来看,机构投资者在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 ETF中的持有比例较高,上证50、沪深300 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由2023H1的64.31%、58.46%上升至2023H2的68.40%、67.47%;2023H1中证500 、中证1000、创业板类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为58.55%、84.44%、36.91%,2023H2分别下降至57.96%、80.40%、28.68%。 科创板和双创类ETF由于发行较晚,因而机构持仓数据较短。2023H1科创板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25.62%,2023H2下降至21.03%;2023H1双创类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为9.83%,2023H2上升至17.54%。 三 总结 本文使用“ETF持仓穿透算法”计算ETF中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持有占比,并依据国信基金ETF四级分类体系对ETF进行相关分析。按资产类别来看,相比2023H1,2023H2股票型ETF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小幅上升至45.06%。 从板块上看,机构投资者对周期、消费和科技板块的持有比例相对2023H1均有所下降,科技板块占比下降幅度较大,对大金融板块的持有比例相对2023H1有所上升;按热点主题来看,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红利ETF的持有比例提升明显,对芯片ETF的持有比例下降最大;宽基方面,相比2023H1,2023H2机构投资者对沪深300和上证50 ETF的持有规模明显上升,对上证50、沪深300、双创类的持有比例有所提升,对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类、科创板的持有比例有所下降。 注:本文选自国信证券于2024年4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哪类ETF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在提升?—穿透算法下的ETF机构持仓行为分析》。 分析师:张欣慰 S0980520060001 联系人:陈梦琪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不报告基于客观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