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人口密码(天风宏观宋雪涛)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人口密码(天风宏观宋雪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近年来人口流动是产业变迁的影子。通过春节期间的人口迁移数据,我们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每年春节前的返乡潮,都是一次包含了上亿个真实样本的社会实验。 “每一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规模,衡量了一个城市对于打工者的吸引力;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代表了人间烟火气,能治愈一整年的漂泊。 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规模代表了生计。 今年北上广深莞继续占据了人口净流出规模的前五名,然而在总流动人口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出规模均出现了回落。 其中,深圳和上海今年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指数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去年下降了11%和9.5%。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一线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口下降有关。2022年,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比2021年分别减少了13.1、7.7、4.7、2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分别减少了24、31、21.6、28.8万人。这是否形成趋势,还需要继续观察。(注:2023年非户籍人口数据未公布) 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保定、邯郸、张家口、承德、邢台、石家庄、衡水等),其次是天津、哈尔滨、郑州、西安、沈阳、济南等北方省会城市。 广州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内(清远、湛江、茂名、梅州、韶关等),其次是湖南(衡阳、彬州、永州)和江西(赣州)等临近省份。 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内(梅州、茂名、揭阳、河源、湛江、惠州)、江西(赣州、吉安)、广西(玉林)、湖南(邵阳、衡阳、郴州、永州、株洲)和重庆。 广深聚集了广东接近30%的人口,但外来人口结构略有差别:省内的清远、湛江更愿意去广州,梅州更愿意去深圳;深圳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更强,深圳春节返乡目的地的省外占比为45%,广州为41%。 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江苏(南通、盐城、徐州、泰州)、安徽(阜阳、六安、安庆、淮南、合肥、滁州、亳州、芜湖)、河南(信阳)等临近省份。上海春节返乡目的地居前的是南通、阜阳、盐城、六安、信阳。 一些二线和强三线城市的节前人口净流出规模明显走高,这些城市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一类是温州、金华、台州、泉州、宁波、佛山等沿海发达城市。这些属于发展较好的区域非核心城市,既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对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较高,又比上海、深圳、杭州等区域核心城市的生活成本低,同时经济发展快于全省,比如温州和金华2023年GDP增速6.9%、6.8%高于浙江的6%,佛山GDP增速5%高于广东的4.8%。 另一类是长沙、合肥等中部强省会城市。近年来中部省会城市对省内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省外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省外农民工就业人数从2014年的7867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7061万人,省内农民工就业人数从8954万人上升至10129万人。 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代表了家乡。 河南周口、安徽阜阳、江西上饶、湖南邵阳、河南信阳,位居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前五,这些城市的劳动力输出规模还在继续上升(今年高于去年)。 从趋势上看,省会城市和周边发达省份对务工输出大市的吸引力上升。 比如,省会郑州对河南周口务工者的吸引力比上海和北京上升更多。2023年郑州常住人口相比于2022年继续增加18万人,GDP同比增长7.4%,显著高于河南4.1%的GDP同比增速。 上海对安徽阜阳务工者的吸引力出现下滑,合肥、杭州、宁波等地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相比河南和安徽,江西的外出务工者更愿意出省务工。比如江西上饶务工者更愿意去浙江金华、杭州、宁波、温州和上海,而不是南昌,并且浙江对上饶务工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南昌的吸引力反而有所下滑。 但是,江西赣州、广东清远、四川南充、广东梅州、江苏盐城、广东茂名等劳动输出大市的劳动力外流情况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当地积极承接周边核心城市产业转移,创造就业岗位有关。 比如,清远和梅州主要承接了广深地区的产业转移,清远承接了广州的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目前广州(清远)产业园的规上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千亿,其中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规上工业产值超过400亿。 梅州搭建了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转移平台,承接了广州的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转移。以上平台2023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了277亿。 江西赣州近年来主要承接了深圳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服装家居等产业转移,并与深圳签订了《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年赣州的家居、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四大产业的营收分别达2700亿元、1800亿元、1700亿元、1100亿元。 江苏盐城主要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盐城市重点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常住人口668.9万人止住了下滑趋势。 总结来看,春运期间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四个变迁: (1)一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有所下降,其中上海和深圳更显著,是否成趋势还要继续观察。 (2)沿海发达地区二线/强三线和中部地区强二线的人口吸引力有所上升。 (3)省会城市和周边发达省份对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相比过去明显上升。 (4)部分地区借助区域优势积极承接核心地区产业转移,正在从劳务输出大市的名单里淡出。 风险提示 百度迁徙数据或存在偏差,人口流动变化超预期,统计数据超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20-2023年Wind金牌分析师、上证报最佳分析师,2019-2023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2020-2022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2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5)。 林 彦 | 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钟 天 | 研究员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海外经济研究。 厉梦颖 | 研究员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区域规划硕士,主要负责宏观ESG、出海和产业趋势研究。
近年来人口流动是产业变迁的影子。通过春节期间的人口迁移数据,我们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每年春节前的返乡潮,都是一次包含了上亿个真实样本的社会实验。 “每一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规模,衡量了一个城市对于打工者的吸引力;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代表了人间烟火气,能治愈一整年的漂泊。 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规模代表了生计。 今年北上广深莞继续占据了人口净流出规模的前五名,然而在总流动人口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净流出规模均出现了回落。 其中,深圳和上海今年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出指数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去年下降了11%和9.5%。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一线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口下降有关。2022年,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比2021年分别减少了13.1、7.7、4.7、2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分别减少了24、31、21.6、28.8万人。这是否形成趋势,还需要继续观察。(注:2023年非户籍人口数据未公布) 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河北(保定、邯郸、张家口、承德、邢台、石家庄、衡水等),其次是天津、哈尔滨、郑州、西安、沈阳、济南等北方省会城市。 广州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内(清远、湛江、茂名、梅州、韶关等),其次是湖南(衡阳、彬州、永州)和江西(赣州)等临近省份。 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省内(梅州、茂名、揭阳、河源、湛江、惠州)、江西(赣州、吉安)、广西(玉林)、湖南(邵阳、衡阳、郴州、永州、株洲)和重庆。 广深聚集了广东接近30%的人口,但外来人口结构略有差别:省内的清远、湛江更愿意去广州,梅州更愿意去深圳;深圳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更强,深圳春节返乡目的地的省外占比为45%,广州为41%。 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口主要来自江苏(南通、盐城、徐州、泰州)、安徽(阜阳、六安、安庆、淮南、合肥、滁州、亳州、芜湖)、河南(信阳)等临近省份。上海春节返乡目的地居前的是南通、阜阳、盐城、六安、信阳。 一些二线和强三线城市的节前人口净流出规模明显走高,这些城市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一类是温州、金华、台州、泉州、宁波、佛山等沿海发达城市。这些属于发展较好的区域非核心城市,既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优势,对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较高,又比上海、深圳、杭州等区域核心城市的生活成本低,同时经济发展快于全省,比如温州和金华2023年GDP增速6.9%、6.8%高于浙江的6%,佛山GDP增速5%高于广东的4.8%。 另一类是长沙、合肥等中部强省会城市。近年来中部省会城市对省内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省外就业人数逐年下降,省外农民工就业人数从2014年的7867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7061万人,省内农民工就业人数从8954万人上升至10129万人。 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代表了家乡。 河南周口、安徽阜阳、江西上饶、湖南邵阳、河南信阳,位居春节前的人口净流入规模前五,这些城市的劳动力输出规模还在继续上升(今年高于去年)。 从趋势上看,省会城市和周边发达省份对务工输出大市的吸引力上升。 比如,省会郑州对河南周口务工者的吸引力比上海和北京上升更多。2023年郑州常住人口相比于2022年继续增加18万人,GDP同比增长7.4%,显著高于河南4.1%的GDP同比增速。 上海对安徽阜阳务工者的吸引力出现下滑,合肥、杭州、宁波等地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相比河南和安徽,江西的外出务工者更愿意出省务工。比如江西上饶务工者更愿意去浙江金华、杭州、宁波、温州和上海,而不是南昌,并且浙江对上饶务工者的吸引力持续上升,南昌的吸引力反而有所下滑。 但是,江西赣州、广东清远、四川南充、广东梅州、江苏盐城、广东茂名等劳动输出大市的劳动力外流情况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当地积极承接周边核心城市产业转移,创造就业岗位有关。 比如,清远和梅州主要承接了广深地区的产业转移,清远承接了广州的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目前广州(清远)产业园的规上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千亿,其中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规上工业产值超过400亿。 梅州搭建了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转移平台,承接了广州的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转移。以上平台2023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了277亿。 江西赣州近年来主要承接了深圳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服装家居等产业转移,并与深圳签订了《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年赣州的家居、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四大产业的营收分别达2700亿元、1800亿元、1700亿元、1100亿元。 江苏盐城主要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盐城市重点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常住人口668.9万人止住了下滑趋势。 总结来看,春运期间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四个变迁: (1)一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有所下降,其中上海和深圳更显著,是否成趋势还要继续观察。 (2)沿海发达地区二线/强三线和中部地区强二线的人口吸引力有所上升。 (3)省会城市和周边发达省份对外出务工者的吸引力相比过去明显上升。 (4)部分地区借助区域优势积极承接核心地区产业转移,正在从劳务输出大市的名单里淡出。 风险提示 百度迁徙数据或存在偏差,人口流动变化超预期,统计数据超预期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20-2023年Wind金牌分析师、上证报最佳分析师,2019-2023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2020-2022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23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5)。 林 彦 | 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钟 天 | 研究员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海外经济研究。 厉梦颖 | 研究员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区域规划硕士,主要负责宏观ESG、出海和产业趋势研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