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科技】通信周报:关注5.5G带来的手机/低空经济机会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科技】通信周报:关注5.5G带来的手机/低空经济机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周观点 市场方面,上周通信(申万)指数下跌3.76%,同期沪深300下跌0.21%,创业板指下跌2.73%。上周,OPPO Find X7成为国内首款支持5.5G的手机,实现网络速率提升最高达 300%,vivo、小米紧接宣布入局5.5G。我们认为,在消费电子、低空飞行等应用场景的支持下,国内5.5G商用有望提速,带来天线、射频器件等核心环节升级的机遇。3月29日,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加强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工作。 周专题:5.5G商用落地,关注产业链投资机遇 OPPO FIND X7成为国内支持5.5G的首款手机,智能手机迈入万兆网速时代。3月28日,中国移动在杭州举办5G-A商用发布会,宣布 5G Advanced 网络(5.5G)正式商用。同日,OPPO官方宣布旗下Find X7系列手机全系率先支持5.5G移动通信。5.5G相比5G更快,能带来10倍的网络性能提升,可实现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的峰值能力,支持更多频段,有望实现毫秒级时延和低成本千亿物联。OPPO 表示,在 5.5G 网络的加持下,OPPO Find X7 网络速率提升最高达 300%,率先进入万兆移动网络。 卫星通信功能同步上线,手机直连卫星潮流持续。3月29日,OPPO宣布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正式上市,该产品首次可以实现听筒/免提双模双向卫星通话,已通了3C认证。至此,OPPO成为继华为、荣耀、小米后国内第四家提供卫星通信功能手机的厂商。根据OPPO官网,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通过OPPO 创新的天线波束设计,提供免提和听筒两种卫星通话模式,是目前唯一支持双模双向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OPPO创新天线波束设计已有26项专利申请。 多家手机厂商布局,4月或将成为5.5G的关键时间节点。在中国移动宣布5G-A商用以及OPPO率先入局5G-A后,VIVO、小米也宣布将跟进该技术。3月29日,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分享了正在测速的VIVO X100 Pro手机,图片显示在5.5G网络技术下,时延低至19ms,下载速度达到了3619.19Mbps。同时,小米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也在同一日晒出了小米14 Ultra在中国移动5G-A网络下的测速照片。此前,华为在2024世界移动大会期间发布了面向Wi-Fi 7时代的园区场景、面向能源交通生产网场景、面向政务专网场景等场景的F5G Advanced系列场景化解决方案,未来不排除其发布5.5G智能手机的可能。 部分新款智能手机无需升级硬件,可通过软件更新实现对5.5G的支持。理论上,手机芯片需升级换代为5.5G芯片,才能支持5.5G网络。但目前主流旗舰手机搭载的高通骁龙8Gen3,集成了高通最先进5G基带芯片骁龙X75,另一款主流的天玑9300处理器芯片也支持5.5G协议,这些芯片都支持sub-6GHz频段的四载波聚合,可以满足目前中国移动对5.5G的技术要求。根据标准组织3GPP的定义,理论上5G-Advanced是从R18这一版本的标准开始,但目前一些在售的芯片虽然不支持R18标准版本,但具备了通过多载波聚合支持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的能力,也满足了运营商目前对5.5G的要求。 除了网络速度提升外,通感一体化是5.5G网络的关键技术,有望显著赋能低空经济发展。通感一体是5.5G/6G网络的关键技术,整合了通信和感知的功能,即利用无线电波,在完成传统的通信任务外,实现类似于雷达的感知能力。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中,通感一体化的技术能够通过通信基站进行感知,探测到无人机的位置、速度、轨迹等关键信息,实现对无人机低空飞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空中碰撞和违规飞行。实现通感一体化,需要对现有的基站进行升级,大规模天线阵列、单AAU自发自收感知技术、5.5G大带宽和低时延、算力基站等是重点方向。 国内实践方面,2023年12月,福建移动携手华为采用5.5G通感一体技术率先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基于4.9GHz频段,实现了对城市低空120米下、多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2024年1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完成5.5G 收发一体通感一体化128TR基站低空外场组网部署,基于4.9GHz 5G-A收发一体通感一体化128TR AAU,将感知融入通信系统。 国内5G-A加速发展,关注产业链发展机遇。我们认为 5.5G 阶段或将应用超大规模MIMO以及新的调制解调技术,以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而更大规模的 MIMO有望推动天线振子、射频器件需求量的释放。另一方面,随着信号传输进一步向高速化和高频化发展,有望带来高速且多层化 PCB 板材增量需求;此外硅基氮化镓射频器件基于卓越的射频特性和低功耗性能,或将成为 5.5G以及未来 6G 基站射频器件较佳选择。产业链相关厂商梳理:【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ICT 设备】中兴通讯、信科移动等;【天线】盛路通信、通宇通讯、硕贝德、金信诺等;【射频器件】灿勤科技、国博电子、大富科技、武汉凡谷等;【PCB】生益科技、深南电路、沪电股份、本川智能等;【光模块/光器件】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新易盛、华工科技、光迅科技、源杰科技、仕佳光子等;【物联网模组】广和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等。 5G产业链 中国移动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 据C114通信网3月28日报道,中国移动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公布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并宣布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A商用网络。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周武在会上表示,中国移动将分阶段实现5G-A全覆盖:第一波5G-A商用启动期(商用元年),2024年底覆盖超300个城市;第二波5G-A规模发展期(2025年),实现通感一体、网络AI应用、无源物联和XR多媒体增强规模商用;第三波5G-A全量商用期(2026年),探索星地融合和绿色低碳。此外,中国移动领先提出5G-A终端愿景,5G-A终端三层能力持续提升,包括基础体验升级,基于3CC多载波能力实现速率体验提升数倍;网业协同体验升级,预计2024年底实现业务和网络互相感知;可保障体验升级,预计2025年具备差异化体验能力。 华为2023年营收7,042亿元,整体符合预期 据中新社3月29日报道,华为公司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华为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润870亿元。2023年,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20亿元,同比增长2.3%;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17.3%;云计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21.9%;数字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5%;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华为表示,2023年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健,终端业务表现符合预期,云计算和数字能源业务实现了良好增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开始进入规模交付阶段。另外,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万亿元。 云&IDC 上海新政:智能算力目标一年涨6倍、PUE1.25以下 据IDC圈3月25日报道,近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联合11个部门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其核心目标为:算力规模方面,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算力规模将超过30EFlops,占总算力的50%以上;算力网络节点间单向网络时延将控制在1毫秒以内;智算中心内先进存储容量占比将达到50%以上。绿色智算效能方面,到2025年,新建智算中心PUE值将降至1.25以下,存量改造智算中心PUE值将降至1.4以下;智算中心内绿色能源使用占比将超过20%,液冷机柜数量占比将超过50%。上海市的“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体现了上海市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这不仅将推动上海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三大运营商2023年云业务收入2315亿元,已超过阿里云两倍 据C114通信网3月26日报道,云计算方面,三大运营商2023年的表现均十分出色。其中,天翼云实现营收972亿元,同比增长67.9%;移动云实现营收833亿元,同比增长65.6%;联通云实现营收510亿元,同比增长41.6%。作为对比,阿里云2023年(分季度计算)实现营收994亿元,且增速远远落后三大运营商。其中阿里云2023年第四季度(2024财年第三季度)营收280.66亿元,同比增长3%。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收入正在迅速追赶云计算龙头阿里云。其中天翼云营收和阿里云已经十分接近,有望在2024年完成超越。而三大运营商云业务收入整体达到2315亿元,已超过阿里云两倍。 物联网&车联网&卫星通信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三号02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据C114通信网3月27日报道,3月27日6 时 51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三号 02 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三号 02 星和长六改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据中新网、中国政府网3月29日报道,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介绍近年来通用航空改革发展情况时指出,无人机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1.9万家;有统计的民用无人机全年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下一步,就加快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方面,民航局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二是会同地方政府加快服务站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三是不断优化完善低空航行服务体系和能力,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运行协同。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方面,会议指出要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 行情回顾 风险提示: 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激化或将在短期内影响上游核心芯片供应。 2. 云厂商资本开支投入不及预期。数据中心需求同云厂商资本开支相关,若云厂商放缓资本开支投入,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产生影响。 3. 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运营商及5G产业链公司与5G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若5G整体发展不及预期,则将对产业链需求造成影响。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4年3月31日发布的《关注5.5G带来的手机/低空经济机会》,分析师:王兴 SAC No. S0570523070003;高名垚 SAC No. S0570523080006,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本周观点 市场方面,上周通信(申万)指数下跌3.76%,同期沪深300下跌0.21%,创业板指下跌2.73%。上周,OPPO Find X7成为国内首款支持5.5G的手机,实现网络速率提升最高达 300%,vivo、小米紧接宣布入局5.5G。我们认为,在消费电子、低空飞行等应用场景的支持下,国内5.5G商用有望提速,带来天线、射频器件等核心环节升级的机遇。3月29日,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加强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工作。 周专题:5.5G商用落地,关注产业链投资机遇 OPPO FIND X7成为国内支持5.5G的首款手机,智能手机迈入万兆网速时代。3月28日,中国移动在杭州举办5G-A商用发布会,宣布 5G Advanced 网络(5.5G)正式商用。同日,OPPO官方宣布旗下Find X7系列手机全系率先支持5.5G移动通信。5.5G相比5G更快,能带来10倍的网络性能提升,可实现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的峰值能力,支持更多频段,有望实现毫秒级时延和低成本千亿物联。OPPO 表示,在 5.5G 网络的加持下,OPPO Find X7 网络速率提升最高达 300%,率先进入万兆移动网络。 卫星通信功能同步上线,手机直连卫星潮流持续。3月29日,OPPO宣布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正式上市,该产品首次可以实现听筒/免提双模双向卫星通话,已通了3C认证。至此,OPPO成为继华为、荣耀、小米后国内第四家提供卫星通信功能手机的厂商。根据OPPO官网,Find X7 Ultra卫星通信版通过OPPO 创新的天线波束设计,提供免提和听筒两种卫星通话模式,是目前唯一支持双模双向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OPPO创新天线波束设计已有26项专利申请。 多家手机厂商布局,4月或将成为5.5G的关键时间节点。在中国移动宣布5G-A商用以及OPPO率先入局5G-A后,VIVO、小米也宣布将跟进该技术。3月29日,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分享了正在测速的VIVO X100 Pro手机,图片显示在5.5G网络技术下,时延低至19ms,下载速度达到了3619.19Mbps。同时,小米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也在同一日晒出了小米14 Ultra在中国移动5G-A网络下的测速照片。此前,华为在2024世界移动大会期间发布了面向Wi-Fi 7时代的园区场景、面向能源交通生产网场景、面向政务专网场景等场景的F5G Advanced系列场景化解决方案,未来不排除其发布5.5G智能手机的可能。 部分新款智能手机无需升级硬件,可通过软件更新实现对5.5G的支持。理论上,手机芯片需升级换代为5.5G芯片,才能支持5.5G网络。但目前主流旗舰手机搭载的高通骁龙8Gen3,集成了高通最先进5G基带芯片骁龙X75,另一款主流的天玑9300处理器芯片也支持5.5G协议,这些芯片都支持sub-6GHz频段的四载波聚合,可以满足目前中国移动对5.5G的技术要求。根据标准组织3GPP的定义,理论上5G-Advanced是从R18这一版本的标准开始,但目前一些在售的芯片虽然不支持R18标准版本,但具备了通过多载波聚合支持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的能力,也满足了运营商目前对5.5G的要求。 除了网络速度提升外,通感一体化是5.5G网络的关键技术,有望显著赋能低空经济发展。通感一体是5.5G/6G网络的关键技术,整合了通信和感知的功能,即利用无线电波,在完成传统的通信任务外,实现类似于雷达的感知能力。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中,通感一体化的技术能够通过通信基站进行感知,探测到无人机的位置、速度、轨迹等关键信息,实现对无人机低空飞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空中碰撞和违规飞行。实现通感一体化,需要对现有的基站进行升级,大规模天线阵列、单AAU自发自收感知技术、5.5G大带宽和低时延、算力基站等是重点方向。 国内实践方面,2023年12月,福建移动携手华为采用5.5G通感一体技术率先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基于4.9GHz频段,实现了对城市低空120米下、多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2024年1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兴通讯完成5.5G 收发一体通感一体化128TR基站低空外场组网部署,基于4.9GHz 5G-A收发一体通感一体化128TR AAU,将感知融入通信系统。 国内5G-A加速发展,关注产业链发展机遇。我们认为 5.5G 阶段或将应用超大规模MIMO以及新的调制解调技术,以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而更大规模的 MIMO有望推动天线振子、射频器件需求量的释放。另一方面,随着信号传输进一步向高速化和高频化发展,有望带来高速且多层化 PCB 板材增量需求;此外硅基氮化镓射频器件基于卓越的射频特性和低功耗性能,或将成为 5.5G以及未来 6G 基站射频器件较佳选择。产业链相关厂商梳理:【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ICT 设备】中兴通讯、信科移动等;【天线】盛路通信、通宇通讯、硕贝德、金信诺等;【射频器件】灿勤科技、国博电子、大富科技、武汉凡谷等;【PCB】生益科技、深南电路、沪电股份、本川智能等;【光模块/光器件】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新易盛、华工科技、光迅科技、源杰科技、仕佳光子等;【物联网模组】广和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等。 5G产业链 中国移动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 据C114通信网3月28日报道,中国移动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公布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并宣布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A商用网络。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周武在会上表示,中国移动将分阶段实现5G-A全覆盖:第一波5G-A商用启动期(商用元年),2024年底覆盖超300个城市;第二波5G-A规模发展期(2025年),实现通感一体、网络AI应用、无源物联和XR多媒体增强规模商用;第三波5G-A全量商用期(2026年),探索星地融合和绿色低碳。此外,中国移动领先提出5G-A终端愿景,5G-A终端三层能力持续提升,包括基础体验升级,基于3CC多载波能力实现速率体验提升数倍;网业协同体验升级,预计2024年底实现业务和网络互相感知;可保障体验升级,预计2025年具备差异化体验能力。 华为2023年营收7,042亿元,整体符合预期 据中新社3月29日报道,华为公司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华为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042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润870亿元。2023年,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20亿元,同比增长2.3%;终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17.3%;云计算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21.9%;数字能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5%;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8.1%。华为表示,2023年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健,终端业务表现符合预期,云计算和数字能源业务实现了良好增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开始进入规模交付阶段。另外,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万亿元。 云&IDC 上海新政:智能算力目标一年涨6倍、PUE1.25以下 据IDC圈3月25日报道,近日,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联合11个部门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其核心目标为:算力规模方面,到2025年,上海市智能算力规模将超过30EFlops,占总算力的50%以上;算力网络节点间单向网络时延将控制在1毫秒以内;智算中心内先进存储容量占比将达到50%以上。绿色智算效能方面,到2025年,新建智算中心PUE值将降至1.25以下,存量改造智算中心PUE值将降至1.4以下;智算中心内绿色能源使用占比将超过20%,液冷机柜数量占比将超过50%。上海市的“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体现了上海市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这不仅将推动上海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三大运营商2023年云业务收入2315亿元,已超过阿里云两倍 据C114通信网3月26日报道,云计算方面,三大运营商2023年的表现均十分出色。其中,天翼云实现营收972亿元,同比增长67.9%;移动云实现营收833亿元,同比增长65.6%;联通云实现营收510亿元,同比增长41.6%。作为对比,阿里云2023年(分季度计算)实现营收994亿元,且增速远远落后三大运营商。其中阿里云2023年第四季度(2024财年第三季度)营收280.66亿元,同比增长3%。三大运营商的云业务收入正在迅速追赶云计算龙头阿里云。其中天翼云营收和阿里云已经十分接近,有望在2024年完成超越。而三大运营商云业务收入整体达到2315亿元,已超过阿里云两倍。 物联网&车联网&卫星通信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三号02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据C114通信网3月27日报道,3月27日6 时 51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三号 02 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三号 02 星和长六改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任务。 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据中新网、中国政府网3月29日报道,民航局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介绍近年来通用航空改革发展情况时指出,无人机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1.9万家;有统计的民用无人机全年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下一步,就加快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方面,民航局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二是会同地方政府加快服务站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三是不断优化完善低空航行服务体系和能力,加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运行协同。在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方面,会议指出要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 行情回顾 风险提示: 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激化或将在短期内影响上游核心芯片供应。 2. 云厂商资本开支投入不及预期。数据中心需求同云厂商资本开支相关,若云厂商放缓资本开支投入,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产生影响。 3. 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运营商及5G产业链公司与5G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若5G整体发展不及预期,则将对产业链需求造成影响。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4年3月31日发布的《关注5.5G带来的手机/低空经济机会》,分析师:王兴 SAC No. S0570523070003;高名垚 SAC No. S0570523080006,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