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招商电子】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AI融合新品与Smart EV等主线

【招商电子】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AI融合新品与Smart EV等主线

作者:微信公众号【招商电子】/ 发布时间:2024-03-20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招商证券《【招商电子】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终端需求温和复苏,把握AI融合新品与Smart EV等主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招商研究小程序查看PDF报告原文 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已在触底回升,而行业创新亦在加速。苹果产业链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关注苹果后续AI方面布局;华为P70新机预计4月发布,新兴市场持续景气,关注安卓链复苏节奏及终端格局变化;问界蝉联国内新势力月销冠军,把握芯片瓶颈缓解趋势下华为汽车链的投资机遇,小米车3月28日上市亦值得关注。今年CES/MWC AI赋能成主旋律,关注大模型技术成熟背景下的应用和需求拉动。 终端景气与创新跟踪:手机/PC等需求已触底呈弱复苏趋势,AI端创新逐步落地,华为车销量攀升。 1)手机:1-2月安卓机需求稳步复苏,华为P70有望4月上市。24M1-2国内安卓机需求延续稳步复苏。产业链预计24年出货增长低个位数;分阵营看,安卓阵营库存处在健康水位,整体需求弱复苏,建议关注华为回归带来的格局变化,P70预计4月发布,有望在芯片/卫星通信/星闪等方面延续Mate60系列创新;苹果方面市场预期Q1 iPhone出货同比下降,我们认为主要系22Q4递延出货导致23Q1基期垫高,而Q2 iPhone备货相对平稳,上半年iPhone同比下降有限;此外,AI手机逐步落地,主打AI功能的三星Galaxy 24全球销量可观,苹果在AI端侧的布局亦看到线索,Canalys预计24年AI手机出货占比5%,27年升至45%。 2)PC/平板:Q1 PC出货预计环比下滑,H2有望迎AI PC换机周期。24M2中国台湾五大笔电代工厂出货表现分化,仁宝/纬创出货环比增长、和硕/英业达环比下滑、广达环比持平。库存方面,终端和芯片厂认为库存处在正常水平。展望后续,24Q1因季节性因素预计出货环比下滑,24全年受益于AI PC和Windows更新周期有望温和复苏,戴尔表示对PC更新周期保持乐观,但预计短期内PC仍较疲软,预计复苏将推进到下半年,主要系企业和大客户仍持谨慎态度;惠普预计今年PC增长低个位数。年初至今多款AI PC密集发布,产业链预计AI PC换机主周期有望从下半年开始,Canalys预测24年AI PC出货占比达19%,27年升至60%;Counterpoint预计25年AI PC渗透率有望达50%,27年升至78%。 3)可穿戴:智能手表需求延续温和复苏,关注海外新兴市场、AI穿戴创新。今年1月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同比增长1%,预计24年可穿戴有望持续反弹。分地区看,印度等海外新兴市场可穿戴需求表现强劲,主要受益于中低端产品需求增长,24年新兴市场需求仍有望较佳。创新方面,我们认为智能手表大健康功能仍在迭代,同时AI赋能可穿戴产品创新,多款AI穿戴硬件亮相CES/MWC大会。 4)XR:苹果Vision Pro二季度有望全球销售,多模态模型创新趋势下内容端有望持续丰富。当前VR需求仍低迷,22Q3~23Q4出货量连续第6个季度同比下滑;而23Q4 AR出货量延续增长趋势,增长受益于消费级观影及信息提示产品贡献。Vision Pro已于2月2日在美国上市,我们认为硬件性能顶级,但价格、重量和便携性仍为市场关注焦点,总体一季度销售符合预期,预计二季度有望在全球上市,随着后续应用逐渐丰富以及产品价格优化,我们仍看好苹果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长线发展。此外,OpenAI新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引领多模态应用再突破,近期苹果亦公布多模态大模型研究成果MM1,论文显示为具有高达30B参数的多模态LLM系列,在多模态模型创新趋势下内容端有望持续丰富。 5)智能家居:24年各品类需求或延续分化,AI有望加速行业进入全面互联新阶段。23年各品类需求分化,其中23年全球TV出货下降3.5%至1.96亿台,中国智能音箱销量下降19.8%至2111万台,中国消费级摄像头销量增长10.9%至5343万台,扫地机、游戏机整体呈弱复苏趋势。产业链预测24年总体来看智能家居需求有望逐步回暖,但各品类需求或延续分化,其中摄像头、扫地机有望延续复苏,而电视出货在体育赛事刺激下有望小幅下跌或持平,音箱需求亦较疲软。此外,AI的兴起有望加速行业发展。 6)汽车:问界蝉联国内新势力月销冠军,中高阶自动驾驶成车企竞争焦点。24M2全国乘用车及新能源车市场同环比皆降,主要系春节假期影响、外加冰雪天气短暂影响电车购买信心所致。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2月销售表现分化,其中问界全系交付新车21142辆,蝉联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月销量冠军,此外2月26日问界M9启动全国规模交付。新车方面,3月理想MEGA正式上市交付,关注3月28日小米SU7上市进展。政策方面,2月中央财经委会议鼓励汽车“以旧换新”,有望推动今年汽车消费。年后新能源市场终端竞争加剧,比亚迪降价引发多家车企跟进;智能化持续渗透,特斯拉FSD Beta辅助驾驶功能有望2025年登录欧洲。 产业链跟踪:23年产业链公司业绩大多承压,24年关注苹果AI+MR、华为等安卓手机链复苏、汽车智能化、AI终端创新等结构性看点。 1)品牌商:苹果23Q4业绩略超预期,关注苹果MR、华为/小米新机及新车上市。苹果:23Q4营收利润略超市场预期,24Q1经调后收入预计同比持平。库克表示对Vision Pro在B 端的机会有较大信心,目前产品已拥有超100万App,同时表示在AI方面正持续加大投入;华为:Mate 60/X5新机仍供不应求,P70有望延续Mate 60诸多创新,问界新车亦表现突出;小米:23年手机出货全球第三,小米澎湃OS构建“人车家”全生态体系,关注小米首款车SU7上市;传音:受益于新兴市场复苏,23年收入及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2)整机组装:进入Q1传统淡季,关注AVP、AI PC及AI手机等智能终端创新趋势。23Q4国内头部组装厂商伴随新机订单导入稼动率仍相对平稳,营收利润望呈现同比增长趋势,如立讯、比亚迪电子、华勤、光弘等,但进入24Q1淡季多数厂商或面临同比压力,但立讯凭借自身alpha仍能实现同比快速增长;从台股6家头部代工厂月度数据来看,24M1/M2月整机厂合计营收8799/6783亿新台币同比+7%/-23%环比-15%/-9%,因2月新春假期,下游客户于1月提前拉货。广达、纬创、英业达等厂商对24年AI端需求保持乐观;展望中长期,可关注:a)AI等创新赋能手机及PC等消费终端及下游需求复苏趋势;b)Vision Pro给核心整机厂带来的潜在业绩弹性。 3)主芯片:国内SoC公司持续复苏,海外大厂看好AI手机/PC趋势前景。手机:高通/联发科23Q4营收同环比增长,预计24Q1手机业务环比持平或季节性小幅下滑,24全年全球手机出货持平或小幅提升;此外生成式AI有望成为2024年手机应用需求提升的关键动能。PC:23Q4 PC SoC下游需求温和复苏,AMD预计24Q1公司PC业务将出现季节性环比下降,大厂普遍看好AI PC趋势对行业的带动作用。IoT:国内SoC公司23H2复苏,23Q4营收普遍同环比增长,新品持续突破。 4)光学:手机光学进入传统淡季,关注高端机型光学创新。去年下半年安卓补库进入尾声,23年12月以来手机光学进入传统淡季,关注24H2旗舰机型光学创新带动。舜宇24M2手机镜头出货同比增长/环比持平;中国台湾光学厂商24M2月度总营收持续同比高增长/环比下滑趋势,大立光表示受工作天数少、淡季因素影响,2月拉货动能将环比下滑。创新方面,苹果手机潜望式、空间视频拍摄引领技术创新;安卓端大pixel、大底趋势显著,国内CIS厂商加速高端机型国产替代。 5)显示:2月电视面板价格起涨,关注LED显示控制行业下游MLED、5G/8K等应用趋势。24M1出现全面止跌信号,24M2电视面板价格起涨。面板厂严格控产,Omdia预计Q1稼动率或降至68%。LED显示控制领域,卡莱特、诺瓦星云2023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亮眼,24Q1有望延续增长趋势,关注MLED、5G/8K等技术渗透及出海进展。创新方面,苹果新款iPad Pro有望搭载AMOLED面板,建议关注OLED中尺寸应用趋势。 6)结构及功能件:关注中长期钛合金及微晶玻璃等创新趋势。金属:苹果iPhone15Pro系列、小米14系列特别版、三星S24 Ultra均采用钛金属,单价ASP大幅提升,国内比亚迪电子、长盈则为主力供应商,此外华为等其他安卓厂商亦在积极布局,我们认为钛金属有望形成新一轮产业趋势。玻璃:以华为第二代昆仑、小米龙晶、荣耀巨犀、苹果超晶瓷等为代表的微晶玻璃材料的创新升级,未来或有更多的品牌厂商在玻璃方面进行升级,有望推动手机玻璃环节的价值回升。功能件:关注消费终端AI化创新推动散热材料升级以及需求的提升。 7)充电/连接: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带动高速连接器需求。充电: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截止2023年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65%;2023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同比增速达到 51%。连接:汽车电动化、多传感器融合趋势及AI大模型等上车,促进车内高压/高速连接器量价齐升。安费诺预计24Q1汽车、移动设备将受季节性因素拖累;泰科预计FY2024全年公司汽车业务超额增速4%-6%。 8)射频/天线:国内龙头补库周期进入尾声,关注国内龙头LPAMiD新品进展。稳懋23Q4营收同比+17%/环比+38%超此前指引,主要系手机市场需求复苏和旺季效应带动,24M1/2营收持续同比高增长/环比下滑;Qorvo 23Q4营收/每股收益均超指引中值,稼动率持续提升,预计24Q1公司将实现营收同比增长,此外23年12月公司与立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两座中国工厂为立讯所收购。国内方面,23Q4国内龙头如卓胜微、唯捷创芯等业绩表现分化,主要系客户结构原因。 9)电池:行业短期景气偏淡,关注供应格局变化及盈利修复情况。中国台湾消费电池厂商23Q4合计营收617.8亿新台币同比-2.1%环比+11.6%,行业季度需求回暖带动营收环比持续增长,从24M1/M2来看,营收169.8/119.5亿同比+5%/-15%环比-12%/-30%,据我们跟踪下游整体出货量相对平稳,未出现进一步下滑,收入下滑源于上游电池材料降价带动电池价格逐季调整。库存方面,国内消费电池厂商Q3库存同环比-18%/+7%,Q3新品拉货需求推动库存回升。我们认为目前电芯环节呈现边际向好趋势,上游电池主材降价带来成本端的优化,行业库存已恢复至健康水平,叠加AI赋能消费终端创新不断,有望带动需求回升,推动电芯厂商盈利能力恢复。 10)PCB:行业底部蓄势向上,关注AI算力浪潮以及消费终端创新趋势。目前PCB板块整体呈现结构性行情及趋势,以沪电、深南、胜宏等为首的算力PCB硬板厂商持续受到市场关注。我们看好此轮国内外AI算力浪潮驱动下的科技创新大势,并认为伴随着下游AI技术加速演进,持续赋能终端,全球AI算力旺盛需求,在算力板赛道拥有优秀产品技术实力及产能布局的厂商有望受益于国内国外两大算力市场,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24M1台股HDI厂商营收152.6亿新台币同比+1.5%环比+7.1%,同环比实现正增长,软板厂商营收同比-1.3%,降幅大幅收窄。HDI大厂华通:23Q4营收201.3亿同比-3.4%环比+2.7%,24M1/M2收入57.8/43.1亿同比+18%/+8%环比-0.4%/-25%。库存方面:23Q3库存环比增长双位数,显示行业库存去化后有所回补,且周转天数持续改善。产能利用率:进入24Q1目前多数厂商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表现相对平稳,下游订单能见度普遍在1-2个月。鹏鼎控股:Q4收入116.8亿同比+2.3%环比+30.9%,归母净利14.4亿同比-17.4%环比+39.7%,Q4业绩下滑主因大客户非手机类产品需求下滑,尤其miniled板需求大幅降低;24M1/M2收入26.7/17.6亿元同比+1.5%/-16.7%。覆铜板环节景气已触底并有望回升,生益科技高速材料在海外算力龙头客户获得较佳进展。 11)声学/马达:AI应用赋能传统声学新体验,苹果Vision Pro搭载单目IPD调节及空间音频。音箱:国光电器&Vifa、亚马逊、天猫等推出接入生成式AI模型的智能音响,提升用户交互体验。可穿戴:三星、OPPO、华为、小米等推出搭载多元化声学方案的智能眼镜/TWS产品。MR:苹果Vision Pro配备单目无极IPD及空间音频技术,调节适配性及体验感优于同行同类产品。 12)被动元件:库存调整仍在持续,关注汽车、AI应用需求带动。23Q4被动元件大厂营收普遍环比持平,村田/京瓷/TDK/国巨23CQ4营收分别同比+4.9%/-1%/-4.7%/-5.1%,环比-0.7%/持平/+0.5%/持平。村田认为当前智能手机零部件需求正在改善,计算机和移动市场的需求基本符合预期,家用电子产品市场和工业设备的零部件需求略低于预期;国巨表示24Q1市场仍将为缓慢回温状态,预计客户端的库存调整有望在24Q2结束;大厂普遍看好汽车、AI应用对需求的带动作用。国内方面,受益于消费电子等终端景气复苏、产能利用率提升、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顺络等国内大厂23Q4利润同比增长持续,关注后续新品及新领域应用进展。 13)设备:3C设备短期景气度承压,关注XR/钛合金等新技术趋势下的结构性看点。消费电子、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下游需求不振,23年3C设备厂商业绩普遍承压,目前下游需求仍未见明显复苏,但行业长线成长逻辑及国产替代趋势依旧清晰,AI亦有望拓展机器视觉应用领域,建议关注XR/钛合金等新技术趋势下的结构性看点。 投资建议:基于研究框架与产业数据跟踪,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已在触底回升,而行业创新亦在加速,随着终端品牌、芯片、软件应用等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智能终端有望迎来AI创新浪潮,汽车智能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正快速落地。 1)苹果链:产业链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关注苹果后续AI方面布局。近期传言苹果放弃造车转投AI研发,据我们跟踪,苹果此前在AI领域亦持续投入,其在算力芯片以及大模型技术方面均有深厚的积累。总的来说,24Q1相对正常出货叠加部分竞争因素导致iPhone出货预期同比下降;而展望Q2,因为23Q2 iPhone出货水平基数较低,我们预期24Q2 iPhone备货相对平稳,同比去年望有双位数增长,24年iPhone出货应相对平稳或仅有个位数下降,且建议关注苹果在生成式AI方面的布局以及WWDC24中AI升级。另外,非iPhone产品例如Mac、Pad、穿戴等,因为23年上半年快速去库存,24年同期同比有望增长,叠加Vision Pro出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iPhone下降,且25-26年我们认为苹果iPhone、穿戴和MR硬件创新又将迎来大年。国内苹果链经过年初以来较大调整之后,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最低的位置,且基本面在消费电子中仍有alpha,尤其是参与未来创新以及份额和品类还在扩张并有跨界到汽车电子等景气赛道的优质公司,低位布局价值凸显。我们继续看好****为首的苹果链优质公司,以及****、****、****、****、****、****、****,并关注****、****等。 2)安卓链:华为P70有望4月发布,把握行业复苏节奏、新品创新以及格局变化趋势下的布局机遇。23Q3以来,安卓链整体开始企稳复苏,华为手机的回归,以及小米/传音等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均是亮点,不少功能创新如钛合金/微晶玻璃/卫星通信/星闪等引发市场关注;24年整体行业的复苏节奏,以及行业格局变化将是重要关注点。华为P70一季度零部件产业链进入备货阶段,预计4月发布,P70有望延续麒麟芯片、潜望长焦、卫星通信等创新,有望成为上半年的爆款,基于市场需求趋势以及供应链产能,我们维持判断24年Mate/P系列出货达2000万以上,整体华为手机超6000万。考虑到23H1产业链在销量疲弱及库存调整下的低业绩基数,我们预计24H1大部分安卓链公司业绩同比增速较乐观,建议关注受益于安卓复苏及终端格局变化的安卓产业链优质标的,包括****、****、****、****等。 3)Smart EV: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关注芯片瓶颈缓解趋势下华为汽车产业链的投资机遇。2024年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加速入局,小米SU7预计将于3月28日上市;问界销量表现优异,连续两月蝉联新势力销量榜首,此外伴随问界 M9 开启批量交付、车载芯片短缺问题缓解,我们预计4月包含问界、智界在内的华为智选车型销量有望进一步突破。建议关注深度受益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优秀公司,例如深度参与华为汽车产业链的****,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及其他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等。可参考我们前期的《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专题:多维生态赋能车企及供应链,探索Smart EV之界》,报告深度梳理了汽车行业智能化变局中,华为汽车生态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投资机遇。 4)XR:Vision Pro二季度有望全球发售,把握产业链优质公司。苹果Vision Pro销售情况符合预期,我们预计二季度有望在全球发售,Vision Pro产品在全球的上市反响将极大程度决定24-25年该产品的扩产节奏和销量弹性,亦将对后续新品迭代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对苹果软硬件及生态能力的认知,我们看好苹果Vision Pro及后续空间计算新品打开行业长线空间。建议关注参与Vision Pro独家组装及零部件深度垂直一体化的****,摄像头主力供应商****,IPD瞳距调节模组厂商****,金属结构件供应商****,并关注****、****等。 5)消费降级:海外消费降级式复苏趋势下,建议关注海外新兴市场需求,把握在海外市场具备渠道、品牌、运营、产品等优势的品牌厂商,包括****、****、****等。 6)AI应用:关注AI端侧创新、多模态AI应用逐步落地带来的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行业竞争加剧等。 一、消费电子板块行情回顾 2024年2月,消费电子(SW)行业指数+14.43%,同期电子(SW)行业指数+16.44%,沪深300指数+9.35%。2024年初至2月底,消费电子(SW)行业指数-14.35%,同期电子(SW)行业指数-11.40%,沪深300指数+2.48%。 从细分板块来看,2024年2月,印制电路板(+21.7%)、光学元件(+15.1%)、被动元件(+15.0%)、品牌消费电子(+14.9%)、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14.4%)、LED(+11.6%)、面板(+9.9%),同期电子(SW)指数+16.4%,其中印制电路板跑赢电子(SW)指数。 截止到2024年2月底,消费电子板块整体PE-TTM估值从低位区间逐步修复至近27倍,略高于近两年均值。 A股个股方面,2024年2月涨幅靠前的前十:胜宏科技(+46.4%)、工业富联(+40.4%)、北京君正(+37.9%)、沪电股份(+33.9%)、沪光股份(+33.6%)、深南电路(+32.8%)、天准科技(+31.6%)、兆龙互联(+31.2%)、光弘科技(+30.5%)、艾比森(+28.3%);跌幅靠前的前十:深科达(-16.3%)、英力股份(-11.0%)、捷邦科技(-7.1%)、合力泰(-5.4%)、智动力(-5.1%)、紫建电子(-5.0%)、创益通(-3.5%)、信濠光电(-2.3%)、天键股份(-1.8%)、胜蓝股份(-1.8%)。 H股及境外个股方面,2024年2月涨多跌少。 二、终端景气与创新跟踪:手机/PC等需求已触底呈弱复苏趋势,AI端创新逐步落地,华为车销量攀升 随着5G、AI等技术的渐臻成熟,电子产品的形态逐步发生转变,多个品类的智能终端在随身、生活、出行等场景中创新不断,正在以多点开花的形式遍布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将对智能手机、PC/平板、可穿戴(智能手表、TWS)、XR、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终端的景气度与创新进行跟踪。 1、手机:1-2月安卓机需求稳步复苏,华为P70有望4月上市 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处于存量调整期,2014年后行业集中度提升。以iPhone4为起点,技术不断迭代创新,智能手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处于存量调整期。2014年后行业集中度提升,目前主要玩家包括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传音等。 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3.2%至11.7亿部。据IDC,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为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主要受到宏观经济下行、消费需求疲软和年初库存量增加的影响。 2023年苹果登顶、份额创下新高,传音首次进入前五。据IDC,Top5品牌苹果、三星、小米、OPPO、传音出货量2.35、2.27、1.46、1.03、0.95亿部,同比+3.7%、-13.6%、-4.7%、-9.9%、+30.8%。苹果登顶,份额创下新高,是前三名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厂商,主要系尽管在中国市场受到来自华为的新竞争,但苹果仍然表现稳健,主要归功于在以旧换新优惠和免息金融分期等计划推动下,高端机型出货持续提升。传音出货量同比高增长,首次进入前五,主要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需求高景气。 23Q4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回正,结束连续九个季度下滑,主要受益于库存改善、新机上市和新兴市场复苏,联发科1-2月营收同比正增长。据IDC,23Q1~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分别同比-14.6%、-7.8%,23Q3同比跌幅进一步收窄,同比-0.1%至3.028亿部,23Q 4同比+8.5%至3.261亿部,结束了连续九个季度的下滑,主要系厂商库存状况23Q2以来持续改善,新机型的推出,以及中东非、亚太以及拉美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反弹。手机SoC龙头联发科23Q4营收1296亿新台币,高于前期指引上限(1200-1266亿新台币),同比+19.7%环比+17.7%,主因手机需求回暖好于预期;净利润257亿新台币,同比+38.9%环比+38.5%。1月份联发科营收445亿新台币,创16个月来新高,同比+98.8%环比+1.9%,同比高增主因客户因春节提前拉货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受春节影响,2月营收环比下滑,但同比增长,同比+27.0%环比-13.5%至385亿新台币;前2 月累计营收 830 亿新台币,同比+57.47%。 23Q4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回正,主要受益于高端机型需求复苏,24M1-2国内安卓机需求延续稳步复苏。23M8以来国内安卓机销量整体需求呈现边际复苏态势,主要受华为Mate 60/X系列、小米14系列和荣耀/vivo等新机发布及库存改善带动。据IDC,23Q4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7363万台,同比增长1.2%,在连续同比下降10个季度后首次实现反弹,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高端人群,销售较好的产品大多集中于苹果iPhone 15、华为Mate 60、小米14、vivo X100等旗舰产品系列,但主要负责走量的中低端产品销售情况并未明显改善,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中低端用户换机需求依然没有完全释放。据信通院数据,24年1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2951.3万部,同比增长64.1%。据我们跟踪,1-2月份国内安卓机需求稳步复苏,主因去年同期出货基数较低,以及中高端机型需求有一定复苏。 分品牌来看,1)全球市场:23Q4苹果出货第一,Top5厂商除三星外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据IDC,23Q3 Top5品牌苹果、三星、小米、传音、vivo出货量8050、5300、4070、2820、2410万部,同比+11.6%、-10.9%、+22.7%、+68.6%、+5.1%。Top5厂商除三星外均实现同比正增长,苹果出货第一主因新品发售,且新兴市场表现优异,除大中华地区外需求表现强劲。传音、小米受益于新兴市场需求复苏实现较大增长。2)国内市场:23Q4苹果出货第一,华为重回第五。据IDC,23Q3 Top5厂商苹果、荣耀、vivo、华为、OPPO出货1473、1237、1156、1023、1009万部,同比-2.1%、-0.9%、-8.4%、+36.2%、-16.1%。苹果虽然在国内高端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在第三方渠道降价促销推动下,表现较稳健,四季度出货第一。华为受益于Mate 60/X/nova12系列等新机创新推动,出货重回前五。 库存端来看,安卓手机终端库存去化顺利,23H2恢复拉货加速供应链库存消化。联发科:在23Q4电话会表示公司认为目前库存水平非常健康,23Q4存货金额为432亿新台币,同比-38.9%环比-19.1%,并表示公司客户及其渠道库存亦处于正常水平。高通:在23Q4电话会表示安卓阵营库存已经正常化。小米:在23Q3电话会表示从22年初以来,公司一直在优化库存管理,23Q3存货金额368亿元,同比下降30.5%,为11个季度以来最低的库存水位。手机上游物料供应链在23Q3开始看到库存加速消化。 新机发布来看,三星发布旗下首款AI手机Galaxy S24系列, 创S系列最高预订量。1月18日,三星发布Galaxy S24系列手机,S24起售价799美元,S24 Plus起售价为999美元,S24 Ultra起售价1299美元,S24系列手机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了“Galaxy AI”功能,主要包括以下AI功能:1)即圈即搜:允许用户无需截屏,仅通过圈选、高亮、涂鸦或点击的方式,即可搜索屏幕上的任何图像、视频或文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2)通话实时翻译:该功能可以将通话实时翻译成原生支持的语言;3)笔记助手:通过自动执行信息摘要、格式化甚至翻译笔记等繁琐任务,改变记笔记的方式;4)语气调整:使用写作助手改变文本语气。此外,S24 Ultra为钛合金中框。据韩联社消息,三星宣布全新旗舰Galaxy S24系列在韩国的预订量达到121万部,创下Galaxy S系列预售之最,该系列的预订时间为1月19日-25日,1月31日开售。 AI应用与手机融合创新空间广阔,或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当前智能手机已进入存量市场,创新不足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延长。手机作为当前互联网的主要入口,AI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图像领域到语音领域、系统软件优化等。我们认为混合式AI值得关注,未来基于大模型的各类小模型及应用有望在移动端逐步落地,AI与手机融合的想象空间广阔,或成为手机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根据Canalys定义,“AI手机”应满足以下标准:1)最低要求:SoC应包含能够加速AI任务的专用单元。(如高通Hexagon、联发科APU、Google TPU);能在端侧运行LLM(如Google Gemini、三星Gauss)和其他生成式AI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端侧LLM的推理性能应快于成人的平均阅读速度,相当于10 token/s;使用端侧AI生成图像的时间应小于2秒。2)可选要求:设备出厂时应预装LLM;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生成式AI相关的API和SDK;在设备上预装由厂商第一方开发的生成式AI功能。 2023年以来生成式AI在端侧逐步落地。2023年以来, 众多厂商发布AI手机新品,生成式AI在端侧逐步落地,今年1月三星发布其首款AI手机,在2月MWC上荣耀等多款AI手机亮相。23年12月,苹果发布论文《LLM in a flash:Efficient Large Language Model Inference with Limited Memory》,称可通过一种创新的手机闪存利用技术,利用相对富余的手机ROM存储空间,成功地在DRAM内存有限的苹果老设备上部署了LLM。 展望未来,第三方机构和手机链厂商维持24年弱复苏趋势判断。第三方机构方面, IDC认为2024年将是智能手机市场恢复增长的一年,预计2024年出货量达到12亿部,同比增长2.8%。Counterpoint认为随着库存调整接近尾声,预计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呈现相对健康的态势。Canalys认为受新兴市场经济和消费者支出恢复的推动,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扩张4%。TechInsights预计2024年将出现温和反弹,年增长率为3%。手机链厂商方面,据23Q4业绩会,高通预计24年全球手机销量将同比持平或略有上升,包括5G手机从高个位数百分比到低双位数百分比的预期增长。联发科预计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长低个位数百分比至12亿部,5G渗透率将从23年高位50%增至低位60%。Qorvo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总销量将以低个位数增长,其中5G销量增长超过10%。 AI手机来看,Canalys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5%为AI手机,2027年升至45%。Canalys认为随着三星发布全新的Galaxy S24智能手机,生成式AI成为了其长期产品战略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是在高端和旗舰市场。此外,国内厂商已经发布了AI相关的产品和操作系统,并在2024年上半年仍有新产品发布的计划,以推动AI战略的发展。Canalys预计到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5%将是AI手机,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5%。IDC 预测到2024年,下一代 AI 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占智能手机市场总量的近15%。随着用例的发展和行业参与者的不断推动,下一代AI智能手机将在2024年之后快速增长。 分阵营来看,1)苹果:市场预期今年Q1 iPhone或同比下降,我们认为预期同比下降主因是去年同期高基数,即因为22Q4递延出货导致23Q1基期垫高至历史高位,而24Q1相对正常出货叠加部分竞争因素导致同比下降;而展望Q2,因为23Q2 iPhone出货水平基数较低,我们预期24Q2 iPhone备货相对平稳,同比去年望有双位数增长,因而整体上半年iPhone同比下降有限,叠加下半年新品正常出货,我们认为24年iPhone出货应相对平稳或仅有个位数下降。2)安卓:安卓阵营手机库存已处在健康水位,整体需求呈现弱复苏趋势,建议关注华为回归带来的格局变化。华为P70系列预计在4月发布,有望在芯片、卫星通信和星闪等方面延续Mate60/X系列的创新。基于市场需求趋势以及供应链产能,我们判断24年华为Mate/P/X系列出货有望达2000万以上,整体华为手机有望超6000万。此外,建议关注三星Galaxy S24系列等AI手机新品销售情况。 2、PC/平板:Q1 PC出货预计环比下滑,H2有望迎AI PC换机周期 PC方面,后疫情时代需求逐步回落,2023年出货量同比-13.9%至2.595亿台,Top5厂商表现均下滑。2019-2021年伴随疫情带来的远程教育办公需求激增,PC迎来短期快速增长。随着疫情带来的短期需求释放,叠加全球通胀高企等因素,2022-2023年PC需求逐步回落。据IDC,2023年PC出货量同比-13.9%至2.595亿台,Top5厂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Asus出货量分别为5900、5290、4000、2170、1680万台,同比-13.2%、-4.3%、-19.6%、-22.4%、-18.1%。 平板方面,后疫情时代亦逐步回落,2023年出货量同比-20.5%至1.285亿台,Top5厂商表现均下滑。伴随疫情带来的短期线上办公教学需求逐步释放,2022-2023年平板需求亦逐步回落。据IDC,2023年全球平板出货量1.285亿台,同比-20.5%。Top5厂商苹果、三星、联想、华为、亚马逊出货量分别为4850、2620、930、870、550万台,同比-19.8%、-13.9%、-19.7%、-4.0%、-65.9%。 23Q4 PC出货量同比跌幅延续收窄趋势,24M1笔电代工厂出货同比增长个位数,M2仁宝/纬创出货环比增长、和硕/英业达下滑、广达持平。据IDC,20Q2~21Q1受益于疫情驱动的居家经济,全球PC出货量同比加速增长,但21Q2同比增速开始明显下滑,22Q1增速转负,22Q2~23Q1跌幅持续扩大,主要受需求不振、库存积压等因素影响。23Q2-4全球PC出货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据IDC,23Q2、Q3、Q4同比跌幅分别为-13.4%、-7.6%、-2.7%,Q4出货量达6710万台,主要受益于库存端改善和北美市场出货量回温。据钜亨网,24年1月份中国台湾五大笔电代工厂总体笔电出货842.5 万台,环比下滑16%,但同比增长4%;2月广达笔电出货量290万台,与上月持平;仁宝出货230 万台,较1月增长4.5%;纬创出货量140万台,较1月增长7.69%;和硕出货35 至40万台,较1月衰退28.57%。英业达出货130万台,环比下减20万台。 分品牌看PC市场,23Q4联想、惠普出货量同比增速回正,得益于库存端改善和北美市场的出货量回升。据IDC,23Q4 Top5厂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出货量为1610、1390、990、570、420万台,同比+3.9%、+5.4%、-8.2%、-18.4%、-11.9%,联想、惠普恢复增长主要归功于库存调整至接近正常水平和北美市场的出货量回升,戴尔因企业端需求低迷导致出货量有所下降。 平板电脑方面,23Q1~23Q4出货量逐步回落。据IDC,23Q4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下降17.4%至3680万台,是自2016年以来第四季度平板电脑出货量的最大降幅,主因后疫情时代需求逐步释放,以及宏观经济没有显着改善。 分品牌来看,23Q4 华为和小米出货表现较稳健。据IDC,23Q4苹果平板出货有所下滑,但仍成功保住了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首位。三星仍位居第二,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小米和华为第四季度均实现增长,分别增长35.0%和21.2%。小米积极的营销策略和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力帮助该公司在第四季度取代了亚马逊,跻身前5名,而华为亦延续相对更佳的表现。 库存端来看,PC终端和芯片厂商认为PC库存目前整体趋于正常。终端厂商联想、戴尔和惠普库存水平持续改善,并认为目前PC库存水平处在较为健康水平。PC链芯片厂商英特尔、AMD 23Q4库存金额环比持续下降,库存趋势进一步好转,英特尔表示客户库存水平已趋于正常。 创新方面,兼容AI功能的PC或改变人类工作方式。Canalys认为兼容AI的新一代PC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混合云计算和本地计算将使人们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释放自身的创造力。根据Canalys定义,AI PC的最低要求是拥有专用芯片组或模块(包括AMD的XDNA、苹果的神经引擎、英特尔NPU和高通的Hexagon Tensor)以运行端侧AI 工作负载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苹果新款Macbook Air AI性能再提升,众多厂商在CES 2024上展示AI PC。为了顺应PC领域的AI应用和趋势,众多科技巨头在AI技术上持续投入并推出AI PC新品,3月初苹果发布搭载M3芯片的新款Macbook Air,M3 芯片集成了更快更高效的16核神经网络引擎,使得macOS可提供诸多智能功能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例如强大的摄像头功能、实时语音转文本、翻译、文本预测、视觉理解、辅助功能等。使用Photomator的Super Resolution功能进行 AI图像优化,相比搭载M1芯片的13英寸机型,速度提升最高达40%。此外,在1月份的CES2024上众多终端品牌密集发布AI PC新品,搭载专属AI功能键,AI功能升级。1)终端:多款AI PC密集上市,如联想展示十余款AI PC新品,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拥有包括Copilot在内的AI功能,配备AI功能专属键;宏碁展示AI PC非凡Go,配备Acer Sense键,一键可开启AI体验;三星展示Galaxy Book 4 AI PC,将与其AI手机形成联动。惠普、戴尔和华硕等亦推出AI PC新品。2)芯片:英伟达推出RTX 40 SUPER系列游戏GPU,加速AI视频和图像生成;AMD推出具备独立AI引擎的处理器APU 8000G系列。 展望未来,24Q1因季节性因素预计环比下滑,24全年受AI PC和Windows更新周期驱动有望温和复苏。第三方机构方面,IDC认为市场收缩似乎已触底,预计2024年将实现增长。Counterpoint认为OEM和ODM的出货增长势头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恢复;AI PC和企业PC的换机周期将主要支撑2024年的出货量增长,预计同比增幅为5%。PC链厂商方面,戴尔表示对PC更新周期保持乐观,但预计短期内PC仍较疲软,预计复苏将推进到下半年,主要系企业和大客户仍持谨慎态度;惠普预计今年PC增长低个位数。英特尔预计24年PC TAM同比增低个位数,Core Ultra是AI PC的核心,能本地运行100亿参数模型,预计24年AI PC出货量约4000万台。AMD预计2024年PC TAM将温和增长,预计TAM将随着AI PC的增加而集中在下半年增长。笔电代工厂方面,广达预估2024年期望能与2023年出货相当,但能见度偏弱。Q1 NB出货将回归季节性因素,季减幅度约双位数。仁宝表示Q1是传统淡季,NB出货估将季减双位数。纬创表示第4季出货较预期高,基期垫高下,Q1出货估将季减双位数。英业达期许第1季能持平,但也不排除下滑个位数的可能性。 AI PC换机主周期有望从24年下半年开始,预计到2027年将有60-80%的PC兼容AI功能。Canalys预测,初期兼容AI PC的应用仅限于特定的业务职能和需要强大硬件来运行高强度AI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在未来的五年里,优化后的大语言模型和AI工具市场的出现,以及融入强大AI集成的全新操作系统将促进兼容AI PC的普及。随着软件技术的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兼容AI PC的采用将在2025年加快上升,而届时也正是第二代AI PC的面世,与预测的市场更换周期吻合。兼容AI的PC的部署将稳步扩展到其他业务部门。Canalys预测2024年出货的PC 中19%将具备上述初始定义描述的AI 能力,预测到2027年60%的PC将具备AI功能。Counterpoint预计AI PC换机主周期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预计到2025年AI PC渗透率有望达到50%,并且除了主CPU和GPU外,PC上至少还会搭载一个NPU或AI加速器,2027年渗透率有望达78%。 平板电脑方面,2024年平板市场有望温和回暖,高端平板市场或有增长。IDC认为如果经济状况更加稳健,2024年预计将出现一些反弹机会。三星在23Q3电话会表示,预计与2021年远程办公和教育相关的高需求相比,2022~2023年平板电脑市场出现萎缩,但随着换机周期临近,预计2024年平板电脑市场也将出现好转,增长将集中在高端市场。 3、可穿戴:1月智能手表需求延续温和复苏,关注海外新兴市场、AI穿戴创新 TWS、智能手表、手环是可穿戴设备三大单品,TWS、智能手表仍处于渗透率提升的阶段。广义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涵盖耳戴设备、智能手表、手环、XR以及衣物类等其他品类。其中TWS、智能手表是主要品类,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2023年智能手表、TWS温和复苏,24年1月份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同比增长1%。智能手表、TWS需求经历23Q4~23Q1连续两个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后,23Q2需求有所回暖,出货量同比增速回正,23Q3延续复苏趋势。23年全年可穿戴出货量实现温和增长。分地区看,23年印度等海外新兴市场可穿戴需求表现强劲,主要受益于中低端TWS、智能手表需求的增长。据Counterpoint,24年1月份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环比略有下降,但同比增长1%。除中国外,美国和印度均环比萎缩,但中国得益于电商平台的推动,环比增长。 智能手表、TWS呈现苹果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据Counterpoint,2022年苹果市场份额为34.1%,第二梯队厂商为三星、华为,分别占比为9.8%和6.7%,其后的厂商更加分散且更迭频繁。据Canalys数据,2022年苹果TWS耳机出货量占市场份额的32%,其他主要品牌为三星、小米等。2023年苹果智能手表、TWS出货量仍位列首位。 创新方面,关注智能手表大健康功能的迭代升级。运动管理、健康检测为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苹果为首的科技厂商持续在运动、健康领域加大投入,建议持续关注新品运动管理(数据分析、运动姿态检测、导航精度升级等)、健康检测(血压、血糖等)功能的迭代升级。 AI赋能穿戴创新,众多厂商计划集成生成式AI。尽管可穿戴式腕带设备早已利用AI进行数据分析,但集成生成式AI意味着智能手表的模式转变。与聚焦数据分析和图形识别的传统AI应用不同的是,生成式AI引入了动态要素,使智能手表能够实时生成个性化推荐和深度洞察,无需用户自行生成。2023年下半年,包括Whoop、Zepp Health和谷歌(Fitbit)在内的主流厂商纷纷公布了在其高端智能手表中植入云生成式AI的计划。其他厂商也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推出自家的生成式AI。此外,AIGC亦驱动TWS成为随身AI语音助手,有望成为行业下一创新重点。 多款AI穿戴硬件亮相CES 2024。在1月份CES2024上,多款穿戴创意新品亦融入AI技术,包括:1)创新形态AI交互硬件R1:大小约为iPhone的一半,采用了大型动作模型(LAM)。用户无需应用程序和登录,只需简单提问,就能实现查询、播音乐、打车、购物、发信息等操作。2)对视障人士关怀的AI智能腰带:GUIDi配备双广角摄像头、集成传感器的定制边缘AI模块、触觉导航系统和语音命令,使用激光雷达帮助视障人士检测到周围的超50种物体,最大检测范围达5米;3)唇部诊断和护理智能唇膏:Lipcure Beam可在一台设备上满足唇部诊断、护理和彩妆的全部需求;4)AI技术融合的移动步行设备:推出移动步行设备Moonwalkers,由AI技术加持。 智能手表、TWS中长期仍有较大成长空间。我们认为智能手表渗透率仍低,未来有望受益于运动、健康功能不断完善而持续成长;TWS需求逐步回暖,全球中低端TWS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IDC预计22~27年出货量GAGR为4.7%,其中耳戴类、智能手表、手环CAGR分别为 4.5%、6.3%和-2.2%。Canalys预测2024年可穿戴腕带设备的增长率将达到10%,智能手表出货量将增长17%。三星在23Q4电话会表示,24年智能手表市场将出现双位数增长,主要系自疫情以来消费者对健康相关功能的兴趣日益浓厚,希望相关功能有所升级;TWS设备将出现温和增长,增长点主要在新兴市场的扩张。 4、XR:苹果Vision Pro二季度有望全球销售,多模态模型创新趋势下内容端有望持续丰富 目前XR行业正处于VR增速放缓,MR即将起量,AR尚待技术成熟的阶段,市场主要玩家包括苹果、索尼等硬件龙头和Meta、Pico(字节)等互联网龙头。 22Q3~23Q4全球VR销量连续第6个季度同比下滑,23全年同比下滑24%至753万台,主因Meta、Pico表现不佳。据wellsenn XR,23Q4全球VR销量为303万台,同比下降11%,下滑主因Meta Quest 3销量较为平淡,Meta 23Q4总体销量为236万台,同比下滑15%。分区域看,23Q4国内销量15万台,同比下滑57%;海外销量287万台,同比下降6%。全年来看,2023年全球VR销量753万台,同比下滑24%,主因Meta、Pico等头部品牌销量双双下滑。2023年 Meta全年销量约为534万台,同比下滑32%,Pico 全年销量为26万台,同比下滑73%。基于游戏为核心应用场景的VR在2022年开始遇到了增长瓶颈,换机周期长,缺乏重点内容驱动硬件升级和消费者换新,是22-23年VR市场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23Q4全球AR出货量延续增长趋势,23全年同比增长21%至51万台,主要受益于消费级观影、信息提示类产品贡献。23Q4全球AR头显销量18.8万台,同比增长20%,主要受益于四季度是传统的销量旺季,近几年以观影场景为主的AR眼镜持续被消费者认可,以及四季度新品发布上市比较密集,新品上市密集宣发贡献了一定的销量增量。分区域看,四季度国内销量6万台,同比增长22%;海外销量12万台,同比增长11%。全年来看,2023年全球AR销量为51万台,同比增长21%,主要受益于消费级产品贡献,增长主力来自于雷鸟、Rokid、Xreal、Viture、ARknovv等品牌观影AR眼镜,以及影目、雷鸟、星纪魅族、李未可、奇点临近、Vuzix等信息提示类眼镜。B端市场销量维持稳中略升的趋势。 AI有望从硬件、内容两个方面赋能XR行业,带动行业加速成长。硬件方面,AI算法有望持续提升XR感知交互体验。内容方面,AIGC技术赋能3D内容创作,丰富了内容端的供给。 OpenAI 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引领多模态应用再突破,AI文生视频创新趋势下XR内容端有望持续丰富。2月春节期间,OpenAI推出文字生成视频模型Sora,率先实现文本生成60秒视频,目标是训练模型来帮助解决需要现实世界交互的问题。Sora使用Transformer架构的扩散模型,在视频画面一致性、长视频生成等方面性能优于其他模型。我们认为在AI文生视频创新趋势下,XR内容端有望持续丰富。 苹果公布多模态大模型研究成果。此外,苹果3月中公布了多模态大模型研究成果,发布论文《MM1: Methods, Analysis & Insights from Multimodal LLM Pre-training》,这是一个具有高达30B参数的多模态LLM系列。该团队在论文中探讨了不同架构组件和数据选择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图像编码器、视觉语言连接器和各种预训练数据的选择。得益于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MM1在上下文预测、多图像和思维链推理等方面有不错的表现。 苹果Vision Pro销售情况符合预期,Q2有望在全球上市,把握后续销售关键时点和指标。苹果Vision Pro已于2月2日在美国上市。根据Apple Insider引述24家苹果零售店员工消息,Vision Pro早期退货率与其它苹果产品相当,并没有出现 “大规模退货”情况。此外,据彭博社消息,苹果门店提供的Vision Pro演示非常有效,一些商店的演示后转化率可高达10%-15%。据我们真机体验,硬件性能顶级,但应用相对匮乏,且售价较高。我们预计Vision Pro二季度有望在全球上市,基于对苹果软硬件及生态能力的认知,随着后续应用逐渐丰富以及产品价格优化,我们仍看好苹果空间计算产品系列的长线发展。 今年CES XR依旧为关注度最高的主线之一,VRMR硅基OLED、AR新品及技术创新、AI技术融合为主要亮点。1)硅基OLED:不同于过往VRMR新品主要采用Fact LCD屏,本次大会MR新品大部分搭载硅基OLED,如索尼展示旗下首款4K硅基OLED屏MR头显,三星展示RGB子像素结构的硅基OLED显示器。2)AR新品及技术创新:雷鸟、XREAL等终端品牌推出AR眼镜新品,零部件厂商亦展示光波导、MicroLED等AR技术,如歌尔展示多款升级的全彩衍射光波导显示模组,瑞声展示单层彩色光波导镜片,思坦展示最高达11400 PPI的MicroLED屏。3)AI技术融合:多款XR新品融入AI技术,如雷鸟X2搭载AI大模型,可实现多轮对话、行程规划、便捷问答和头脑风暴等多项能力。 我们认为苹果发布Vision Pro后,MR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AR眼镜的早期形态亦在持续迭代,同时AIGC技术的兴起有望深度赋能硬件及内容,加速XR行业发展。 5、智能家居:24年各品类需求或延续分化,AI有望加速行业进入全面互联新阶段 智能家居互联互通,通常以智能音箱/中控平板作为交互入口,控制电视、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空调、照明等智能终端。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AI大模型有望加速行业进入全面互联3.0阶段。智能家居正从2.0阶段向3.0阶段发展,当前存在交互体验不佳、个性化能力弱等痛点。而3.0阶段需要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智能家居或将转型为“全能AI生活助手”,有望加速进入3.0阶段。目前,阿里、百度、华为等厂商积极布局大模型,并逐步应用在全屋智能产品中,而美的、长虹、TCL、海信等传统家电玩家正计划接入第三方大模型。 分品类来看,我们重点分析了电视、音箱、摄像头、扫地机、游戏机。其中电视、游戏机处于成熟期,市场较为稳定,音箱、摄像头、扫地机仍处于成长期,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各品类需求表现分化,24年或延续分化趋势。 (1)电视:2023年全球TV出货量下降3.5%至1.96亿台,平均尺寸增长1.2”。据奥维睿沃,2023年全球TV市场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地缘冲突持续、高通胀、国际性体育赛事缺乏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年出货规模延续下降趋势,2023年全球TV出货1.955亿台,同比下降3.5%;出货面积146.4M平方米,同比增长1.2%;出货平均尺寸52.1”,同比增长1.2”;受高通胀影响下购买力下降及Mini LED、游戏电视等产品冲击下,2023年全球高端OLED TV出货5400万台,同比下降20.1%。 分区域看,北美渠道品牌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凭借性价比优势,拉动23年北美TV出货规模达4590万台,同比增长2%;中国市场需求疲软,23年出货规模3820万台,同比下降11.5%;欧洲市场需求不振,23年TV出货规模下降8.5%;23年新兴市场需求相对更佳,亚太、拉美出货同比分别增长1.3%、3.2%;中东非22年世界杯高基数及巴以冲突影响,2023年出货下降2.6%。分品牌看,由于中国大陆在显示产业链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头部中国品牌海外扩张策略的引导,韩、日等外资主流品牌受到冲击,市场规模持续下滑;海信与TCL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消费降级趋势下,主打性价比路线的北美渠道品牌迎来了增长机会。 展望后续,体育赛事刺激下24年出货有望微增0.6%。考虑到24年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等赛事的拉动、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复苏通道、高通胀缓解预期、面板价格相对平稳、美元暂停加息且有降息预期助力资金回流新兴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奥维睿沃预测2024年全球TV出货规模同比微增0.6%。 (2)音箱:2023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同比下降19.8%至2111万台,连续3年下滑。当前智能音箱出货量增长放缓,源于存在交互体验不佳、应用场景单一、个性化能力弱、产品缺乏创新等问题。据洛图科技,2023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2111万台,同比下降19.8%,连续3年下滑,2023年各月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均呈双位数下降趋势;市场销额为59.4亿元,同比下降21.0%。 AI大模型有望驱动音箱2.0升级,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1860万台,同比跌幅收窄至11.9%。随着接入大模型的“鸟鸟分鸟”音箱发布,智能音箱重新引起市场关注,AI大模型或驱动智能音箱2.0升级,亚马逊、JBL、百度、天猫精灵、小米、京东等品牌智能音箱陆续接入大模型,持续关注AI技术在智能音箱落地情况。据洛图科技,入门级产品已基本完成初轮普及,中高端产品尚在用户教育中,中国市场当下需求仍较低迷,预测24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将降至1860万台,不过跌幅收窄至11.9%。 (3)摄像头:受益于消费者家庭安防意识的提升,2023年中国消费级监控摄像头销量增长10.9%至5343万台,2024年有望增长6.9%至5710万台。随着消费者家庭安防意识的提升,进入疫情后的2023年,办公室、出差、旅游等家庭外场景增多,消费者对家庭房间的安全监控,以及对老人儿童宠物的智能监控诉求推动着摄像头市场规模向上增长。据洛图科技,2023年中国消费级监控摄像头市场销量达到5343万台,同比增长10.9%。其中线上市场占近一半份额,2023年线上市场的销量为2663万台,占到全渠道的49.9%。洛图科技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级监控摄像头市场将保持增长趋势,全渠道销量规模同比增长6.9%至5710万台。 分品牌看,2023年小米、乔安和萤石线上前三。据洛图科技,2023年线上市场TOP4品牌合计份额为40.3%,同比+0.3pcts。小米位居线上监测市场的首位,销量占比15.9%,销量同比+16.6%。2023年小米加速布局了室外和高像素产品,并在年末推出了首款室外双目球机。新品中3云台版表现较佳。乔安第二,销量份额为11%,份额同比+1.5pcts。2023年乔安主推多目产品,其中有两款室内双目摄像头进入畅销机型TOP10。萤石第三,销量份额7.8%,销量同比+9.8%。2023年萤石主推精灵球系列,像素提升到800万;此外,萤石深耕户外和宠物等细分场景,推出了室外双目摄像头、室外4G摄像头、逗宠摄像头等产品。 (4)扫地机:2023年国内扫地机行业整体呈现弱复苏趋势,预计2024年市场景气度提升,量额增幅有望继续扩大。2023年扫地机行业以价换量策略逐步奏效,全年扫地机需求整体呈现弱复苏趋势。据奥维云网,2023年12月扫地机线上/下销售额同比+19.2%/+101.69%,线上/下销售量同比+11.22%/+75.59%。考虑行业渗透率较低、现有产品体验大幅改善、全能款价格仍有下探空间,奥维云网预计24年行业整体继续量额正向增长,且销量的增幅表现将会是最近这几年中首次超过销额的增幅,预计销额同比8%,销量同比13%。 (5)游戏机:受益于PS5换机需求,2023年游戏机销量同比增长近8%至约4500万台,24年1月同比基本持平。据VGchartz,2023年游戏机销量同比增长近8%至约4500万台,其中受益于PS5换机需求,PS5销量实现同比高增;Switch销量下滑较大,主因Switch进入生命周期第7年导致换机动力不足;而Xbox Series需求较疲软,销量亦下滑较大。24年1月游戏机销量约280万台,同比基本持平,环比下滑主因季节性因素。 展望后续,当前PS5和Xbox仍处于新主机换机阶段,2月份业绩会上索尼官方指引23/4/1-24/3/31 PS5销量同比增长近10%至2100万台(前期2500万台)。考虑到Switch进入生命周期后半段,2月份业绩会上任天堂官方指引23/4/1-24/3/31 Switch销量同比-13.7%至1550万台(前期1500万台),但下一代游戏机正处于研发中,在未来有望提供新增长动能。 6、汽车:问界蝉联国内新势力月销冠军,中高阶自动驾驶成车企竞争焦点 全球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协会(OICA)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见顶,近年来全球汽车销量始终在8000万辆上下浮动。细分赛道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传统汽车产业正快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2012到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5万辆增至1065万辆,CAGR+56.0%,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约占全球电动汽车总销量的59%。 2023年国内车市呈现“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的特点,多因素共振带动2023全年汽车销量同比+12.0%,新能源车销量同比+37.9%。23Q1-Q4乘用车销量同比-7%/+27%/+3%/+20%,环比-22%/+19%/+12%/+15%;新能源车销量同比+27%/+61%/+29%/+37%,环比-31%/+36%/+17%/+25%。2023年初,受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车补贴退出等因素影响影响,23Q1国内汽车销量出现下滑;23Q2以来,在各地营销促销活动、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新车型大量上市、下半年消费复苏等因素带动下,23Q2/Q3/Q4车市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乘用车及新能源车市场总体产销持续提升。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3全年汽车销量3009.4万辆,同比+12.0%;新能源车销量949.5万辆,同比+37.9%;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31.6%,同比+5.9pct。 24M2全国乘用车及新能源车市场同环比皆降,主要系春节假期影响、外加冰雪天气短暂影响电车购买信心所致。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2月国内乘用车共计零售109.5万辆,同比-21.0%/环比-46.2%;新能源车市场零售38.8万辆,同比-11.6%/环比-42.1%。2月零售同环比下滑原因主要系春节假期有效工作日减少、部分购车需求已于节前释放,以及春节后价格战升温引起消费者观望;此外新能源车销量环比走势较弱亦受到雨雪冰冻天气凸显电车续航短板的影响。展望3月,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推出、多品牌新车上市有望激发更多消费潜力。 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2月销售表现分化,问界蝉联国内新势力月销冠军。根据目前已有的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公布的信息,1)比亚迪:2月销量12.2万辆,同比-36.8%/环比-39.2%;2)问界2月交付量2.1万量,环比-36.4%;3)理想2月交付2.0万辆,同比+21.7%/环比-35.2%;4)埃安2月销量1.7万台,同比-44.7%/环比-33.3%;5)极氪2月交付0.8万辆,同比+37.5%/环比-40.0%;6)零跑2月交付0.7万辆,同比+105.3%/环比-46.5%;7)蔚来2月交付0.8万辆,同比-33.1%/环比-19.4%;8)哪吒2月交付0.6万辆,同比-39.6%/环比-39.3%;9)小鹏2月交付0.5万辆,同比-24.4%/环比-44.9%。24年2月AITO问界全系交付新车21142辆,蝉联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月销量冠军;其中问界新M7累计交付超10万辆,M7累计大定突破15万辆;问界M9累计大定突破5万辆,2月26日启动全国规模交付。 车企动态:1)比亚迪降价开启“油比电低”新时代,多家车企火速跟进。2月19日,比亚迪宣布插混车型秦PLUS荣耀版/驱逐舰05荣耀版上市,起售价7.98万元,较上一版本冠军版车型直降2万元;并宣称比亚迪插电混动价格可做到低于同级燃油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启源、哪吒汽车立即跟进。2)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2月18日高合汽车内部会议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2月22日公告称2月19日起公司日常运营做出正大调整,目前正全力采取各种纾困举措,同时暂停部分服务。3)北汽蓝谷与华为智选模式合作下的首款车型计划在今年投放市场。2月19日,北汽蓝谷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华为智选模式合作下的首款车型计划在今年投放市场,这款车型定位于高端智能轿车。合作进展情况,公司将适时对外披露。4)理想MEGA正式上市交付,售价55.98万。3月1日理想首款纯电车型理想MEGA 正式上市,并于3月11日正式开启交付。理想MEGA有且仅有一款配置,全国统一零售价55.98万元,标志着理想产品组合正式开启“增程+纯电”品类布局;此外2024款理想L7/L8/L9亦正式发布,在配置上多项更新,3月3日开启交付。5)《江淮年产20万辆中高端智能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根据3月1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本项目位于肥西县桃花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9.8亿元;项目将构建DE、X6两个纯电平台,其中DE为新能源专属平台,覆盖B级轿车、C级轿车、A+级SUV和B级车型;X6纯电平台为豪华新能源平台,覆盖车型级别为中大型MPV车型;合计规划达产年产能20万辆,MPV车型规划年产能3.5万辆。6)小米SU7官宣3月28日正式上市。小米汽车表示,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在全国29城、59家门店同步启动预约,并将于3月25日开启首批品鉴。 政策方面,2月中央财经委会议鼓励汽车“以旧换新”,有望推动今年汽车消费。2024年2月 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对推动今年汽车消费是重大利好,有望带来百万量级以上的乘用车更新增量。 应用方面,2023年车企NOA纷纷从高速路段向城市路段快速拓展,2024年城市NOA持续推进。1)小鹏2024年2月XNGP开启智驾过年进村测试,测试途中汽车全程无人操控,会车、绕行一路畅通;2月29日宣布面向智驾经验用户即刻推送无限XNGP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不限城市、不限路线,有导航的地方就能使用。2)问界M5和新M7智驾版从2024年1月31日起开始陆续进行高阶包OTA版本升级,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城区NCA高阶智能驾驶。3)特斯拉FSD V12迎来落地前夜,FSD入华渐进,继11月底开始向员工推送FSD Beta V12以来,24年1月特斯拉开始向非员工车主推送FSD 12.1.2更新;Florian Minderop、Teslascope消息称特斯拉FSD Beta辅助驾驶功能2025年登陆欧洲,中国最快今年夏天开始测试。 三、产业链跟踪:23年产业链公司业绩大多承压,24年关注苹果AI+MR、华为等安卓手机链复苏、汽车智能化、AI终端创新等结构性看点 消费电子产业链包括上游芯片、光学、显示、结构及功能件、充电/连接、射频/天线、电池、PCB、声学/马达、被动元件等零部件,中游整机组装,下游品牌商,以及相关设备厂商。消费电子的景气度往往会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上进行传导,因此我们通过紧密跟踪各产业链环节的基本面变化、创新节奏来感知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景气度,同时对各产业链环节的核心公司进行分析。 1、品牌商:苹果23Q4业绩略超预期,关注苹果AI+MR、华为/小米新机及新车上市 我们围绕下游智能手机、PC/平板、可穿戴、XR、智能家居、Smart EV、充电产品等各类终端品牌,从基本面变化和创新趋势等角度分析国内外厂商最新动态。当前消费电子下游需求有边际复苏迹象,我们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苹果Vision Pro上市表现及iPhone15新机销售;2)三星Galaxy S24系列、华为Mate 60/X系列及小米/荣耀/OV等安卓新机销售;3)华为、小米等Smart EV新车发布及销售;4)AI PC、AI手机等AI终端创新以及多模态AI应用。 (1)苹果:12月季营收利润略超市场预期,3 月季经调后收入预计同比持平。 24FQ1(12月季)苹果业绩整体优于市场预期。苹果24FQ1营收1195.75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1179.1亿美元),同比+2.1%环比+33.6%,影响业绩的主要因素为:1)本季度相较于去年减少一周;2)去年同期,公司部分工厂受新冠疫情影响关停,限制了iPhone供应。净利润339.16亿美元,同比+13.1%环比+47.7%;摊销EPS 2.18美元,高于市场预期(2.10美元),创历史新高。分业务看:1)iPhone:营收697.02亿美元,同比+6.0%,高于市场预期(678.2亿美元)。增长主因新品发售,且新兴市场表现优异,除大中华地区外需求表现强劲。2)Mac/iPad:Mac营收77.80亿美元,同比+0.6%,符合于市场预期(77.30亿美元),受益于搭载M3芯片的新款MacBook Pro发售;iPad营收70.23亿美元,同比-25.3%,低于市场预期(73.3亿美元),iPad的下滑主要由于相较于去年同期没有新产品迭代。3)可穿戴/家居/配件:营收119.53亿美元,同比-11.3%,略高于市场预期(115.6亿美元),Apple Watch的新增用户占比约2/3,同比下滑的主因为:去年同期发布了第二代AirPods Pro,Apple Watch SE与 Ultra,基数较高。4)服务:营收231.17亿美元,同比+11.3%,略低于市场预期(233.5亿美元)。广告、iCloud、支付服务营收均创历史记录,Apple Store 和 Apple Care创12月季历史记录。增长主要源于:超22亿台活跃设备的安装基数持续增长,付费订阅同比增长两位数,所有服务都有超过10亿的付费订阅,为四年前的两倍;分地区:美洲、欧洲、大中华、日本、亚太其他地区营收504.30、303.97、208.19、77.67、101.62亿美元,同比+2.3%、+9.8%、-12.9%、+15.0%、+6.6%。盈利能力方面:综合毛利率45.9%,同比+2.9pcts环比+0.7pct,接近指引区间上限(45.0%-46.0%);其中硬件产品毛利率39.4%, 同比+2.4pcts环比+2.8pcts,服务毛利率72.8%,同比+2.0pct环比+1.9pct。净利率28.4%,同比+2.8pcts环比+2.7pcts。 24FQ2展望:3 月季去除同期递延需求的影响,营收预计同比持平。假设宏观经济环境不在本季度恶化,公司预计1)汇率对同比增长产生2点的负面影响;2)去年同期因部分需求(约 50 亿美元)递延至 3 月季,去除此影响后,苹果3月季总收入与iPhone收入将同比持平;3)服务业务预计维持接近上季度两位数的增长;4)苹果预计毛利率区间46.0%-47.0%,OpEx区间143-145亿美元。 关注苹果AI+MR布局。AI方面,近期传言苹果放弃造车转投AI研发,据我们跟踪,苹果此前在AI领域亦持续投入,其在算力芯片以及大模型技术方面均有深厚的积累。苹果亦表示持续将AI技术应用于各核心产品中,正在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推进生成式AI的工作。关于Vision Pro,库克2月份电话会表示对Vision Pro在B端的机会有较大信心,目前产品已拥有超100万的App。Vision Pro 2月2日在美国上市,我们认为Vision Pro一季度为销售关键时点,预计二季度有望在全球上市,建议密切跟踪相关指标。 (2)华为:23Q1~23Q3利润高增长,预计2023年收入增长达9%以上,持续关注P70等新机、问界等新车。华为前三季度总营收4566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率攀升到16%,根据销售收入乘以净利润率初步计算,2023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净利润达730.56亿元,这已超2022年全年净利润356亿元的两倍。据华为官微消息,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公司经营基本回归常态。预计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健,终端业务好于预期,数字能源和云业务实现良好增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品方面,华为发布多款新车引发市场关注,问界等新车销量持续攀升,Mate 60/X5系列手机携麒麟芯片重磅回归需求较强,P70亦进入发布前夕,有望延续诸多创新,详细分析可见新发布的《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专题:多维生态赋能车企及供应链,探索Smart EV之界》及前期发布的《华为手机产业链跟踪报告:华为新机携麒麟芯片回归,关注产业链技术创新及国产替代》。 (3)小米:23年全年盈利翻倍,关注3月28日SU7正式上市。2023年小米总营收2710亿元,同比下降3.24%,经调整净利润达193亿元,同比增长126.3%。毛利率21.2%,创下历史新高。Q4营收重回同比两位数增长,达到73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236.1%。2023年三大主营业务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收入分别为1575亿元、801亿元、301亿元,同比-5.83%、+0.39%、+6.31%,三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时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为14.6%、16.3%和74.2%。智能汽车方面,23M12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介绍了小米汽车的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五大核心技术,首款车型SU7亮点颇多,关注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上市进展。AI方面,公司4月正式组建了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不断深化前沿AI技术,推出XiaomiHyperMind思考中枢,通过全模态感知实现自动化执行,目前已实现实时字幕小爱输入助手、AI写真、AI妙画、AI搜图等基于AI大模型功能。Xiaomi 14 Ultra搭载了小米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 AISP,平台计算能力达到60 TOPS,提供软硬件深度融合的影像计算能力。 (4)传音:2023年收入及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需求高景气,关注非洲以外新市场拓展进程。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623.92亿元,同比增长33.90%;归母净利润55.03亿元,同比增长121.55%,收入及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主要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需求高景气。根据IDC统计,23Q3中东和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出货量分别增长了18.1%、8.2%和1.3%。公司在非洲市场依靠品牌、渠道、成本等优势保持龙头份额,同时在东南亚、拉美、中东等地区持续拓展市场份额,23Q4下游需求依然维持高景气。除此之外,公司依靠手机份额优势发展扩品类、移动互联业务,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AI业务方面,公司正在陆续探索AI技术在手机工具类软件调度中的应用,未来有望打造垂直领域的AI模型,实现商业化应用。 (5)安克创新:23Q3利润高增长,23Q4传统旺季有望表现较佳。23Q1~3公司实现营收117.86亿元同比+23.6%,归母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46.1%,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产品创新迭代及需求复苏,利润高增长主因国际间运费下降、原材料降价等带来的毛利率优化以及汇兑贡献。展望后续,Q4在黑五等促销节驱动下,预计Q4传统旺季有望延续较佳表现。中长期来看,储能、安防等新品类扩张,以及渠道持续深化将共筑公司成长。 (6)萤石网络:23Q4业绩符合预期,24年关注智能入户、扫地机等新品扩展,以及云平台业务成长。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48.40亿元,同比+12.39%,归母净利5.63亿元,同比68.80%。单Q4看,实现营收13.32亿元,同比13.9%环比+8.83%,归母净利1.62亿元,同比+41.1%环比+12.98%。Q4业绩基本符合我们前期判断的逐季修复趋势,主要受益于摄像头等智能家居需求回暖,智能入户等新品扩张,云业务快速发展,盈利能力表现稳健主因原材料成本下降、高毛利率云平台业务及境外业务占比扩大、渠道和产品结构优化。展望后续,我们认为公司智能家居产品矩阵持续完善,同时具有深厚的音视频AI算法技术沉淀,后续有望受益于智能家居需求持续回暖和AI大模型带来的全屋智能发展新机遇。其中,智能摄像机有望延续行业领先地位;门锁等智能入户产品有望凭借视频和视觉技术优势,获快速增长;公司亦布局扫地机、C端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业务,新品B端BS1清洁机器人,摒弃传统激光雷达实现纯视觉算法,价格具备竞争力,并面向C端推出AI扫拖宝RS20 Pro,24年有望形成收入贡献。此外,目前云业务规模较低但盈利能力突出,随着云平台接入设备数、用户数及付费率增加,有望带来更高利润贡献。 2、整机组装:进入Q1传统淡季,关注AVP、AI PC及AI手机等智能终端创新趋势 整机组装环节,当前市场主要关注:1)AI等创新赋能各消费终端及下游需求复苏趋势;2)Apple Vision Pro在中长期给核心厂商带来潜在业绩弹性。 我们认为在苹果产业链中,整体库存目前已处于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而受益于新机在潜望式、钛合金中框、窄边框、Type-C等技术创新,目前新机备货量较上代仍有增长,而具备平台化能力、规模效应和深度设计开发能力的公司有望受在苹果链中有机会持续“扩品类+提份额”,部分厂商业绩已在23H2持续改善显现自身的Alpha,未来业绩有望迎来持续修复。安卓产业链中,23H2伴随华为Mate 60/X系列及荣耀、小米、以及OV、三星等AI新机的陆续发布,产业链整体需求呈现环比边际复苏趋势,其中华为新机销量的增长相对最快。我们对于24年需求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并认为新品的销量情况需要进一步观察。 消费电子核心之一在于创新,以苹果Vision Pro为标杆的MR智能终端已开启空间计算时代的大门,此外在AI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未来有望掀起新一轮创新大周期。Vision Pro产品性能及体验目前较市面现有产品至少领先2-3年,伴随后续的降本以及应用生态的不断完善,长期销量有望达到数百甚至千万级别,这将给头部核心供应商带来长线弹性利润空间。 中国台湾代表厂商月度数据跟踪:从台股6家头部整机厂月度数据来看,24M1/M2月整机厂合计营收8799/6783亿新台币同比+7%/-23%环比-15%/-9%,源于因2月新春假期,下游客户于1月提前拉货。对于24年展望,厂商普遍短期趋于保守,认为24H1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但均看好AI对于下游各终端的推动前景。1)鸿海:23Q4收入18513亿新台币同比-5%环比+20%,优于公司预期,从最新月度数据来看,24M1/M2收入5221/3525亿新台币同比-21%/-12%环比+13%/-32%,公司预计进入24Q1传统淡季,因同期基数较高,同比将下滑。2)和硕:23Q4收入3421亿新台币同比-4%环比+8%,24M1/M2收入1094/663亿新台币同比-12%/-28%环比+32%/-39%,公司认为24H1需求仍面临挑战,预计伴随H2新品发布旺季的到来将有所改善,公司看好AI PC元年的发展。3)广达:23Q4收入2879亿新台币同比-12%环比+1%,24M1/M2收入729/843亿新台币同比-19%/+1%环比-22%/+16%,公司24年重点全面推进AI化战略,将AI技术引入PC、服务器、汽车等所有产品中;4)仁宝:23Q4收入2417亿新台币同比-3%环比-4%,24M1/M2收入641/575亿新台币同比+2%/-14%环比-8%/-10%,公司表示24年PC市场能见度仍低,若Q1库存调整顺利则Q2后市场有望逐步回暖向上;5)纬创:23Q4收入2295亿新台币同比-13%环比+5%,24M1/M2营收673/811亿新台币同比+22%/+31%环比-10%/+21%;6)英业达:23Q4收入1281亿新台币同比-5%环比-6%,24M1/M2营收441/367亿新台币同比+19%/+2%环比+1%/-17%。纬创预计24年 NB出货回温增速达5%左右,服务器年增个位数,其中AI服务器需求旺盛;而英业达对服务器展望更加乐观。 国内龙头方面,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展望24年多新品驱动,alpha明显。 1、 立讯精密:24年望进一步提速,三个五年长线战略清晰。 展望24年,我们认为行业整体复苏背景下,叠加立讯iPhone份额进一步提升(公司有望拿到下一代Pro Max主供份额等)、可穿戴业务回升(耳机手表新品驱动)、VisionPro全年量产以及通信汽车业务持续高增长,叠加公司24年美元债成本、激励费用等的明显下降,将带来业绩的进一步提速。 展望未来,公司三个五年增长逻辑清晰,尤其是汽车和通信业务的跨领域布局全面展开。在汽车方面,公司牢牢把握海内外核心汽车客户(华为奇瑞、特斯拉、广汽、理想、长城等),推进tier1.5合作模式,并持续扩张品类,包括线束连接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三电、屏幕/声学/无线充电/小电机等汽车电子业务品类,单车价值量布局已经接近3万元,我们看好公司汽车业务的长期空间。另外,在通信领域,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High speed Cable/ Connector铜连接以及光模块、散热和电源的产品矩阵,尤其高速连接在海外进展较快,在800G/1.6T高标准产品领域,铜带光加速头部客户导入;而散热方面,公司亦整合优质产能和行业头部团队,得到国际头部数据中心客户的高度认可,而电源模块亦有较大成长空间,以上业务矩阵非常受益于AI服务器的长期趋势。 叠加立讯最新整合Qorvo封测资产和旗下立臻整合和硕手机组装业务的增量,立讯当前业绩逆势alpha已经明确,后续逐季提速可期,而未来苹果Vision MR、AI数通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打开长期空间提供3个beta重估。加上估值处于历史最低位,公司正迎来长线布局良机。 2、 比亚迪电子:Q4业绩指引中值符合预期,产品结构优化及稼动率提升带动盈利改善。 Q4业绩指引区间中值符合预期,产品结构优化及稼动率提升带动盈利改善。公司预计23年归母净利 38.94-41.44 亿同比+109.61%-123.07%,Q4 单季度归母净利 8.50-11.00 亿,中值9.75亿同比+56.97%环比-36.22%。公司23年业绩符合市场预期,盈利实现大幅增长受益于:1)公司海外大客户业务份额持续提升,结构件新品不断导入;2)安卓客户需求在23H2回暖,华为、荣旗、小米、三星等新品业务带动稼动率持续改善;3)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型智能产品业务高速增长。公司整体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产能稼动率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带动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展望24年,安卓业务向上、A客户、汽车及新型智能业务提供成长动能,盈利向好趋势不变。此前公司158亿元收购捷普成都、无锡零部件新业务已于23年底落地(最终成交价为142.9亿元),这将助力公司在A客户进一步将业务版图扩充到手机金属结构件这一新品类,多个产品份额持续提升,将为公司未来带动更多增量成长空间,且公司自身自动化能力以及成本管控能力有望赋能新业务,预计为今明年带来潜在弹性利润释放;安卓聚焦中高端产品优化客户及产品结构,华为回归放量有望带来增量,且公司在钛合金结构件方面具备卡位优势,有望逐步放量,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新型智能产品业务在海外户储、服务器代工、3D打印设备等赛道多点布局,有望带来新的增长动能;新能车业务公司持续导入智能驾驶系统(低中高算力平台)、热管理系统、智能底盘和悬架等多个增量赛道产品,单车价值量将有望突破万元,叠加公司在母公司汽车份额的提升,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迎来“量+价+份额”齐升的高速增长期,业务规模将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且公司与英伟达(算力相关及智能驾驶领域)、大陆电子、博世等外部客户合作亦持续加深,行业地位有望逐步树立,长线有望依靠母公司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新型Tier1厂商。 3、主芯片:国内SoC公司持续复苏,海外大厂看好AI手机/PC趋势前景 手机:高通/联发科预计24Q1手机业务环比持平或季节性小幅下滑,24年全球手机出货持平或小幅提升。受益于新机陆续推出、高阶手机逐步放量等,手机SoC大厂高通、联发科四季度业绩同环比增长。高通23Q4手机业务收入同比+16%/环比+23%;预计24Q1安卓手机业务将环比持平;联发科23Q4手机业务营收同比+48%/环比+53%,主要受益于补库需求以及智能手机需求复苏,带动旗舰SoC新品天玑9300表现较佳,vivo/OPPO/ iQOO等搭载天玑9300的新机提供生成式AI功能;预计24Q1手机收入环比略降,主因前期基数较高影响。二者均认为安卓手机渠道库存已经正常化,行业回到正常周期;此外生成式AI导入手机应用仍在起步阶段,有望成为2024年手机应用需求提升的关键动能。展望2024年,高通认为全球手机销售已经出现回稳迹象,预计24年全球手机出货将持平或略有上升,其中5G手机将实现高个位数到低双位数的增长;联发科亦认为总体出货将有小幅提升。 PC:23Q4 PC SoC下游需求温和复苏;24Q1 PC市场将出现季节性环比下降;大厂普遍看好AI PC趋势对行业的带动作用,AMD预计2024全年PC TAM将同比增长低个位数。据23Q4业绩会信息,1)英特尔23Q4 CCG部门持续走强,营收同比+33%/环比+12%,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亦创下历史新高。公司认为目前客户库存水平已趋于正常,2023年的PC消费量符合2.7亿台的预测。公司于23Q4推出的英特尔酷睿Ultra走进AI PC时代,代表了几十年来最大的架构转变。展望24Q1,公司预计24Q1营收122-132亿美元,指引中值同比+8.55%/环比-17.56%,收入指引不及预期,主要系数据中心收入环比下降等因素所致。公司预计2024全年PC TAM将同比增长低个位数,24年AI PC出货量约4000万台。2)AMD 23Q4客户部门营收同比+62%/环比持平,预计24Q1客户部门收入将出现季节性下降,公司于24年1月推出业界首款集成AI引擎的台式机CPU——Ryzen 8000 G系列处理器,目前已出货数百万台搭载Ryzen处理器的AI PC。24Q1预计客户部门营收将出现同比两位数强劲增长/环比季节性下降。AMD认为AI PC有望驱动个人电脑市场TAM在24H2集中增长。 IoT:国内SoC公司23H2复苏,新品持续突破。国内SoC以IoT、智能家居等应用为主,过去几个季度行业下游客户去库压力持续缓解,同时23H2下游需求持续复苏。其中中科蓝讯23Q4营收同比+30.9%/环比+0.2%,符合预期,主要系Q4海外中低端TWS需求维持高景气,总出货量环比提升;但受产品结构影响,平均价格略有下降。公司归母净利同比+141.6%/环比-35.2%,环比下滑主要系年底计提年终奖、Q3有大额理财收益、Q4低端产品占比提升叠加小幅降价所致。晶晨股份下半年经营情况明显改善,23Q4实现营收15.1亿元,同比+32%/环比持平;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298%/环比+42%;同比高增长主要系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所致,同时公司新产品推出亦有贡献。公司在智能白电领域国际头部客户有重量级新品上市,前装车规级座舱芯片实现规模量产车型上商用并出海,WiFi6/8K等新品亦在2023年达到量产。受益于消费电子需求持续回暖、公司增量市场开拓和全球业务增长,预计24Q1及2024全年公司经营业绩有望进一步增长。恒玄科技23Q4营收6.12亿元,同比+93.7%/环比-6.4%;归母净利润0.06亿元,同比+121.4%/环比-91.3%。同比增长主要系下游可穿戴类及智能家居终端市场恢复、新一代BES2700系列放量;净利润环比下降主要系消费电子产品价格压力及研发费用增加影响,关注后续智能手表芯片新品及蓝牙/WiFi音频芯片等新品进展。 4、光学:手机光学进入传统淡季,关注高端机型光学创新 去年下半年安卓产业链补库进入尾声,23年12月以来手机光学进入传统淡季,关注今年下半年旗舰机型光学创新带动。受益于安卓手机景气回暖,24年1-2月光学公司同比增长;环比总体呈季节性下滑。1)中国大陆厂商舜宇光学科技24M2手机镜头出货量同比+29.4%/环比+1.1%,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同比+72.1%/环比-16.4%。受宏观经济、行业竞争、产品降规降配等影响,公司23全年产品平均售价及毛利率压力较大,预计全年股东应占溢利10.8~12.0亿元,约同比-55%~-50%。2)中国台湾光学厂商24M2总营收同比+31%/环比-27%,连续3个月同比提升、环比下降。大立光表示由于2月工作天数少及客户拉货淡季,拉货动能将较1月下滑。此前大立光曾表示24H2高端机型镜头规格有望提升,如潜望式镜头P数提升、MG+P混合镜头出现等。 光学仍为苹果、安卓手机创新主体,CIS等厂商国产替代加速。1)2024年苹果iPhone潜望式摄像头有望进一步下沉,并将带动在安卓端应用普及;iPhone 15 Pro/Pro Max支持空间视频拍摄功能,降低3D视频制作门槛,有助于Vision Pro生态内容搭建。2)安卓手机近年来大pixel、大底等趋势显著,此外国内厂商如CIS等逐渐切入主摄应用,实现份额提升。其中,思特威23Q4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扭亏/环比+9061.7%,高增长主要系应用于高端旗舰手机的主摄/广角/长焦等摄像头的50M产品在客户端量产出货顺利;格科微23Q4营收14.5亿元,同比+5.8%/环比+12.3%;归母净利润0.01亿元,同比+100.9%/环比-98.6%;公司下半年32M产品逐步实现量产,50M像素亦实现小批量出货。公司目前单芯片集成技术最高可做到2亿像素,未来将持续推出64/108M等更高像素规格产品,依托技术积累打开成长空间。 5、显示:2月电视面板价格起涨,关注LED显示控制行业下游MLED、5G/8K等应用趋势 2月电视面板价格全面起涨,显示器和笔记本面板价格维持不变。TV面板方面,据WitsView,2023年以来,TV终端需求处于低位徘徊。为了面板价格能回归成本线且有所盈利,面板厂坚决贯彻实行低稼动率生产,灵活控产,加上部分韩厂和大陆中电熊猫产能的退出,面板供应量缩减,面板供不应求,拉动23M3~23M8电视面板价格逐月攀升,但23M9小尺寸电视面板无力续涨,大尺寸电视面板涨幅也收敛,23M10下旬小尺寸电视面板价格下跌,大尺寸面板价格维持不变。23M11电视面板价格全面走跌,23M12延续下跌趋势。24M1虽属于电视面板需求淡季,但因面板厂持续大规模减产与岁修计划,及部分中国品牌客户针对3-4月北美退税季备货需求增强,加上偏光板上游受日本能登地震影响出现供货不顺,使面板价格1月出现止稳空间。因2月工作天数减少及农历新年假期影响,平均稼动率将降至60%以下,以及电视面板库存不高,因此面板厂控产策略成功刺激电视面板需求回温,部分需求可能提前拉动,带动2月电视面板价格重回涨价。显示器、笔记本面板方面,23M6~23M8下旬部分显示器、笔记本面板产品均价小幅上升,9月显示器各尺寸面板均价维持不变,部分笔记本面板均价小幅上升,23M10至23M12上旬显示器、笔记本面板价格维持不变,M12下旬部分显示器、笔记本面板价格下跌。24M1-2显示器面板价格也出现止跌迹象,主流尺寸止跌。而笔电部分仍处于淡季,客户因去年第四季维持拉或导致库存偏高,因此第一季大幅缩减订单,并要求面板厂维持降价趋势。目前面板厂策略不一,笔电面板仍有较高机会维持下跌态势,全面止跌时机未到。 市场需求收缩,面板厂严格控产,2023年TV面板出货量同比减少12.3%至239.2M,24年有望同比增长4%。据奥维睿沃,23年整体TV需求端持续疲软,上半年在面板涨价氛围下,整机厂积极释放面板需求,为下半年海外促销节点提前拉货,TV面板需求逐季攀升;而进入下半年,因终端销售低于预期,库存走高,品牌面板采购转向谨慎,并下修面板需求,面板厂以减产应对,Q3、Q4电视面板出货量分别同比下降8%、21.7%。2023年全球TV面板出货达到239.2M,同比下降12.3%。2023年全球TV面板出货面积达171.7M平方米,同比微降0.8%。TV面板平均尺寸已高达51寸,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寸。奥维睿沃预测,基于23年电视面板出货量低基数情况,24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预测248.8M,同比增长4%。 京东方、TCL华星和惠科TOP3格局基本稳定,大陆面板厂重点改善经营情况,严格控产,虽然电视面板出货下滑,但扭转了全年亏损局面。而三星电子将更多的订单转移到台厂和日厂,以减少对大陆面板厂的依赖,同时台厂在面板价格恢复到盈亏平衡以后,稼动率恢复较快,AUO和Sharp出货也同比上涨。 24Q1面板产线稼动率或将降至68%。据Omdia,23Q4黑五和双十一促销活动的电视销量低于预期,导致一定电视库存结转到24Q1。电视整机品牌商和零售商对电视面板价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然而,面板厂商正通过在24Q1进一步削减稼动率来应对这些情况,Omdia预测面板厂的整体稼动率将在24Q1降至68%。其中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预计在24Q1削减产线稼动率。 苹果2024年新款iPad Pro有望搭载AMOLED面板,关注OLED中尺寸应用趋势。CINNO Research预计苹果2024年将会推出采用AMOLED面板的iPad Pro产品,到2026年iPad Air和Mini系列也将更换为AMOLED面板,有望拉动AMOLED中尺寸面板的需求量明显增加。据CINNO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蒸镀AMOLED IT面板出货量超900万片。此外,韩国LGD等面板企业也在利用自身技术与产能优势,积极布局车载产品,2022年全球车载显示领域蒸镀AMOLED产品出货量亦约80万片。到2027年,IT与车载应用蒸镀AMOLED产品出货量预计有望达到5240万片与780万片,合计6020万片。据Omidia,2022~2030年,OLED显示面板的需求面积CAGR将达到11.0%。各大品牌正逐步将OLED显示面板应用于电视、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更广泛的消费电子产品高端系列中。 卡莱特、诺瓦星云2023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亮眼,24Q1有望延续增长趋势,关注MLED等技术应用渗透及出海进展。根据卡莱特2023业绩预告,公司2023年营收9.51-10.87亿元,同比+40%-60%;归母净利润1.97-2.23亿元,同比+50%-70%;单季度来看,23Q4实现营收4.51亿元,同比+77%/环比+110%;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85%/环比+153%。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内LED显示控制行业应用场景增加、下游客户合作及产品出货提升,同时海外加大营销网点建设和售前售后服务,中高端产品海外市场覆盖率提升所致。公司2023年发布股权激励计划,以2022年业绩为基数,23/24/25年营收相比22年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0%/125%/238%;23/24/25年净利润相比于22年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0%/125%/238%,彰显业绩信心。 6、结构及功能件:关注中长期钛合金及微晶玻璃等创新趋势 结构件及功能件行业目前整体产能仍供大于求,进入23H2伴随新品周期,行业需求有所回暖,厂商业绩普遍迎来环比改善。24Q1,据产业链跟踪情况,目前下游新品需求保持相对稳健,终端库存已进入相对健康水位,多数厂商稼动率环比提升,行业整体盈利情况有望得到持续修复,但对于24年全年需求,多数厂商看法偏谨慎乐观。 金属件方面,消费电子新品备货需求推动短期业绩改善,多数厂商积极切入汽车电子赛道以及布局钛合金领域。结构件主要厂商:富士康、立讯精密、捷普、比亚迪电子、长盈精密、春秋电子、精研科技、胜利精密、科森科技、福立旺等。其中立讯精密旗下控股子公司立铠精密为A客户金属结构件及Top-module的核心供应商,22年立铠实现营收741.87亿元,净利润20.01亿元,近年来持续提升其在A客户供应链中的份额以及扩充新品类,未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趋势。比亚迪电子为安卓消费电子结构件头部厂商,23年底收购捷普手机结构件业务,进一步加码A客户产品布局,并有望在钛合金材料领域获得卡位优势,同时积极布局汽车Tier1、服务器代工等业务,24年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长盈精密:公司23年总营收137.22亿同比-9.7%,归母净利0.86亿同比+102.2%,扣非归母净利0.19亿同比+10.26%,净利率1.10%同比+0.65pct,毛利率19.86%,同比+2.49%,源于新能源零组件业务产能稼动率持续提升,汇率变动对业务的积极影响。分产品看,电子连接器及智能电子产品精密小件、新能源产品零组件及连接器、消费类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机器人及工业互联网业务营收分别为33.90、35.40、61.13、0.50亿元,同比-20.06%、+43.46%、-19.53%、-60.73%。Q4业绩整体表现符合市场预期,收入环比提升源于公司下游大客户Mac、三星手机等新品结构件订单增长以及新能源业务稼动率稳中向上。展望24年,消费电子及新能源业务向上带动公司盈利持续回升。短期来看,公司24Q1三星S24手机结构件订单需求较佳,A客户VisionPro机壳满产持续出货,新款MacBook需求稳健,亦有新料号导入带来新增量,新能源业务稼动率保持平稳,Q1盈利能力或有望进一步回升。全年来看,消费电子业务,公司在A 客户持续“提份额+扩品类”往带动新增量,三星钛合金机壳持续放量,国内安卓客户需求逐步回升;新能源业务,C/T/H等核心客户结构件订单持续导入放量,产能稼动率不断提升。公司24年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迎来逐季改善趋势。 苹果、荣耀等厂商逐步引入钛合金材料,将加速钛合金在消费电子结构件中的应用。钛合金在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性等方面较和铝、不锈钢等材料具备显著优势,有助于消费电子终端的轻薄化、便捷性和耐用性。而钛合金因材料的硬度较高,采用传统CNC工艺加工时较长、效率及良率较低,目前单机ASP普遍高于铝和不锈钢材料。而在结构复杂、物理空间更小的可穿戴产品中采用3D打印+CNC工艺是目前钛合金加工路线中可选的方案之一。 玻璃盖板方面,安卓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毛利承压严重,需依靠强大的制造能力获取利润,关注微晶玻璃在安卓市场的应用趋势;苹果格局或将迎来调整,潜在进入玩家有望获得弹性成长空间。苹果玻璃盖板领域,目前厂商主要有蓝思科技(一供)、伯恩(二供)、比亚迪电子(22年中进入,中山工厂),24-25年信濠光电亦有望凭借自动化能力和优秀的良效率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并与立讯体系产生协同效应,中长期获得的份额以及利润弹性空间非常值得期待。而安卓市场,由于需求不足,且玻璃盖板整体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尤为激励,价格持续下杀,多数安卓玻璃盖板厂商出现较明显的亏损。目前安卓厂商在玻璃盖板的强度、透过率和耐磨性方面持续升级,如华为的第二代昆仑玻璃、小米的龙晶玻璃、荣耀的巨犀玻璃等,也推动了手机玻璃盖板的ASP的回升。 信濠光电:23年业绩预告符合预期,逆势扭亏为盈,Q4盈利预计进一步改善。 公司预计23年归母净利润0.37-0.5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5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75-11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1.91亿元),23Q4单季度归母净利0.1-0.28亿元(上年同期亏损0.42亿元),按中值0.19亿元算环比+15.30%,盈利进一步改善。公司 23 年收入及净利润稳步增长,逆势扭亏主要得益于:1)高毛利的3D玻璃盖板产销量提升较大带动产品结构优化;2)新一届管理层通过自动化导入、工艺优化及供应链整合持续优化成本,良效率不断提升。此外,据我们跟踪,23H2为公司在海外户储扩张初期,费用开支较大,且23年公司深圳工厂技改自动化升级带来少量政府补助,故我们认为公司实际安卓主业业绩改善会更好。 展望24年,公司安卓、A客户、汽车电子及户储业务多点开花,迎来快速成长期。1)安卓方面:大力拓展恩施 3D 玻璃产能助力主业规模及盈利重拾成长。公司 23Q3 设立恩施信濠并增资 6 亿,预计主要用于扩张 3D 玻璃中高端产能,随着公司在安卓中高端客户的旗舰机型持续导入,有望大幅提升目前公司在 3D 玻璃盖板的市占率,助力主业重回高速成长;2)A客户方面:新品NPI 打样稳步推进,合作有望 24 年落地。公司23Q2向子公司南通立濠增资 2 亿,进一步助力其在 A 客户的新品 NPI 打样研发工作,同时稳步扩张现有产能,目前公司与A客户的合作稳步推进,预计 24H2 公司有望切入其供应链;3)汽车电子:拓展滁州中大屏玻璃产能,谋局汽车电子新赛道。公司 23Q4设立滁州信濠并增资 0.8亿,预计主要用于新建车载中大屏玻璃产能。公司将积极开拓头部面板厂商及整车厂,未来随着产能的建成投产,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成长动能;4)海外户储:24年将迎来放量成长阶段。23H2子公司信光能源在海外大力拓展户储市场,已取得多个国家的产品认证,并完成自有品牌发布,产能稳步扩张。23年行业上游零部件价格调整较大,公司以自有品牌+整体解决方案出海,仍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规模有望实现大幅提升。 蓝思科技:公司预计23年归母净利29.4-30.6亿同比增长20%-25%,扣非归母净利21.1-22.3亿同比增长9%-15%,这得益于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两大赛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帮助公司实现结构件份额稳步提升以及智能终端整机及部件业务的显著增长。 功能件方面,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厂商近年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主要厂商:领益智造、安洁科技、博硕科技、中石科技、思泉新材等,其中领益智造为行业绝对龙头厂商。领益智造近年积极优化调整业务布局,盘活不良资产,加强核心客户业务的拓展,持续巩固其在A客户供应链中的地位,23年成为A客户Vision Pro功能件供应商,且公司在ARVR领域具备深度布局,独家承接国内AR领先企业Nreal的AR眼镜整机组装、注塑结构件和声学件制造;在AI终端领域,深度参与AI-Pin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在汽车电子以及光伏领域,公司积极配合海外客户在印度等海外布局产能,打造新的增长点。 7、充电/连接: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带动高速连接器需求 ①充电: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移动充电等新技术崭露头角。 根据国家能源局,截止2023年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截止2023年底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我国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布局充电设施,截至2023年底,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湖北等12个省份已实现充电站的“县县全覆盖”、充电桩的“乡乡全覆盖”。 2023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同比增速达到 51%。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根据乘联会,2023年国内新建93万个公桩和246万个私桩,公桩保有量同比增速达51%,私桩保有量同比增速69%。2023年国内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的车桩比已达1:1,绝对领先世界其它国家水平。 纵目科技推出自动驾驶“充电宝”,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24年1月纵目科技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问世,并推出新产品FlashBot闪电宝。该产品是一款能源机器人,也是新能源汽车的移动充电宝,搭载L4级智能驾驶能力和104KWh的电容量,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 ②连接:多传感融合趋势及AI大模型陆续上车,促进高频高速连接器的车内应用。1)自动驾驶:AI大模型对于多模态感知的处理能力更强,有望更好促进多传感器融合的应用,数据量呈指数级提升驱动车用高速连接器的需求增加。2)智能座舱:大模型陆续接入车载语音助手,人机、车机交互功能带来车端通信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用量提升。如24年3月1日哪吒与360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布NETA GPT大模型;问界/智界中依托盘古大模型的AI语音,23M12理想同学引入Mind GPT能力,23M10上市的吉利极越01整合了百度的AI大模型文心一言和Apollo智能驾驶系统等。 泰科:23Q4汽车业务单季营收同比温和增长;预计FY2024公司汽车业务超额增速4%-6%,AI应用有望带动下半年通信业务增长。公司FY24Q1(23年10月1日~23年12月31日)营收38.3亿美元,符合预期,同比-0.3%/环比-5.1%,同比持平主要系公司运输部门的增长抵消了工业和通信部门的下降。运输部门营收、订单均实现同比小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全球汽车产量的超预期增长。公司电动汽车上的产品内容应用约为燃油车上的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内容大约是燃油车的1.5倍。公司预计24全年汽车产量同比小幅增长至8500万辆,主要系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和电动化趋势表现的强劲抵消了欧洲和北美的疲软。受益于公司与中国市场合资及本土OEM的广泛合作,预计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将持续增长。此外,在通信领域,预计AI应用将带动公司通信部门24H2收入增长,其中AI部分将贡献2亿美元营收,高于此前预期。 安费诺:汽车、移动设备市场环比增长超预期,预计24Q1汽车、移动设备将受季节性因素拖累。23Q4公司营收32.0亿美元,同比+2.7%/环比+4.0%,环比小幅上涨主要系汽车、移动设备市场的增长抵消了移动网络、宽带通信市场的下滑。23Q4汽车市场营收8.0亿美元,同比+16%/环比+8%,同比增长主要系汽车应用需求强劲,环比表现好于公司预期。公司预计24Q1移动网络、宽带业务有望实现小幅的环比提升,但预计汽车、移动设备等业务将受季节性因素拖累。预计24Q1汽车业务营收将环比下降高个位数。 8、射频/天线:国内龙头补库周期进入尾声,关注国内龙头LPAMiD新品进展 23Q4终端补库带动行业景气回升,国内外厂商业绩回暖;近期安卓产业链补库拉货需求进入尾声,1月稳懋营收环比下滑。1)稳懋:23Q4营收48.68亿元新台币,同比+17%/环比+38%,超公司此前指引,主要系手机市场需求复苏和旺季效应带动;24年1月/2月收入持续同比高增长,环比逐月下滑,2月营收13.2亿元新台币,同比+53.4%/环比-13.1%。2)Qorvo:23Q4营收/毛利率/每股收益均超指引中值,稼动率持续提升,库存周转天数持续下降。公司于23年12月宣布与立讯精密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其在中国的两座封测工厂为立讯所收购。出售工厂是公司持续降低资本密度的又一举措,同时与立讯的合作有望加强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地位。展望未来,公司预计24Q1将实现营收同比增长、稼动率环比持续提升,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总销量将以低个位数增长,其中5G手机销量增长超过10%。 23Q4国内龙头业绩表现分化,主要系客户结构原因;我们判断安卓产业链此轮拉货周期或进入尾声,建议关注后续新品进度。卓胜微23Q4业绩同比大增/环比下滑,环比下滑主要系23Q3客户补库拉货力度较大,Q4客户拉货力度环比有所下行。Q4单季业绩环比表现略逊于同行,主要系客户结构差异所致。展望未来,产业链拉货周期或进入尾声,但24年安卓手机销量及5G渗透率都将正增长,整体需求将优于23年,同时期待滤波器及L-PAMiD模组等新品成长弹性。唯捷创芯23Q4营收及利润亦出现同环比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品突破和快速上量。公司高集成度模组L-PAMiD产品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份额;Wi-Fi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Wi-Fi 7产品也已实现量产。慧智微23Q4营收1.54亿元,同比+56%/环比+3%;归母净利-0.95亿元,同比-246%/环比+29%。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系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复苏、品牌客户渗透率提升;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此外出于谨慎性考虑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对部分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公司5G低频段和中高频段L-PAMiD模组已小规模量产出货,当前处于客户推广阶段。关注未来在品牌客户的渗透、新客户导入及L-PAMiD大规模出货进展。 9、电池:行业短期景气偏淡,关注供应格局变化及盈利修复情况 消费电池行业23Q4补库叠加季节性回暖,中长期消费电池行业增长动能源于可穿戴设备、XR、AIoT等新兴电子领域的需求,传统3C增长或将持续放缓。从中国台湾消费电池厂商月度数据来看,23Q4合计营收617.8亿新台币同比-2.1%环比+11.6%,行业需求边际回暖带动营收环比增长,从24M1/M2来看,月营收169.8/119.5亿同比+5%/-15%环比-12%/-30%,据我们跟踪下游整体出货量相对平稳,未出现进一步下滑,收入下滑源于上游电池材料降价带动电池价格逐季调整。库存方面,以国内消费电池厂商来看,23Q3库存同比-18.4%环比+7.4%,23H1消费电池环节库存持续去化进入相对低位,Q3新品拉货需求推动库存回升。 电芯环节呈现“日韩战略转型逐步退出,国内厂商加速崛起”的局面,整体竞争格局较佳。目前全球消费电芯市场格局方面,ATL(TDK旗下全资子公司)占据约40%、日韩厂商(松下/三星SDI/LG化学)合计占据25%、珠海冠宇占据15%左右。我们认为目前电芯环节呈现边际向好趋势,上游电池主材降价带来成本端的优化,行业库存已恢复至健康水平,叠加AI赋能消费终端创新不断,有望带动需求回升,推动电芯厂商盈利能力恢复。此外,日韩电池厂商在战略转型动力储能领域下将逐步退出消费电池市场,市场份额有望被国内具备技术、产能优势的厂商承接。而PACK环节格局相对稳定,国内厂商份额望稳中有升。目前消费电池PACK环节主要厂商为欣旺达、德赛电池、新普、NVT等,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中德赛电池在A客户中的份额较高,保持主供地位。 珠海冠宇:23Q4业绩指引低于预期,主因动力户储业务亏损拖累。公司预计23年营收113-116亿元,同比增长3.0%-5.7%,归母净利润3.0-3.6亿元,同比增长229.7%-295.6%,扣非归母净利润2.2-2.6亿元,同比增长1105.6%-1324.7%。其中23Q4公司实现营收约27.6-30.6亿元,同比增长4.7%-16.1%环比下滑0.22%-10.00%;归母净利润0.1-0.7亿元,同比增长68.6%-1041.9%环比下滑52.8%-93.0%;扣非归母净利润0.01-0.41亿元,同比增长103.3%-210.8%,环比下滑66.7%-99.0%。23Q4公司下游消费终端需求相对平稳,且原材料成本优化效益仍在,但动力户储业务因价格竞争激烈、公司规模优势不显著导致亏损,对盈利修复有所拖累。 10、PCB:行业底部蓄势向上,关注AI算力浪潮以及消费终端创新趋势 目前PCB板块整体呈现结构性行情及趋势,以沪电、深南、胜宏等为首的算力PCB硬板厂商持续受到市场关注。我们看好此轮国内外AI算力浪潮驱动下的科技创新大势,并认为伴随着下游AI技术加速演进,持续赋能终端,我们认为PCB板块目前三大主线可期: 1)受益于全球AI算力旺盛需求,在算力赛道拥有优秀产品技术实力及产能布局的厂商有望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近期海外超微电脑、戴尔等财报超预期显示全球下游算力需求持续走强,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等科技厂商均加大24年对云和AI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各国以及各科技龙头对于AI大模型的竞争促使大算力场景下对AI服务器、400G/800G交换机等所需的高多层PCB板以及高阶HDI板的结构性旺盛需求。卡位海外NV、AMD等核心算力龙头供应链的沪电股份、胜宏科技等厂商伴随算力新品导入以及订单的持续放量,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持续提升。 2)受益于国产算力加速趋势下,国产厂商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国内算力需求规模巨大,但受海外禁令限制,算力芯片以及国产服务器、交换机等基础设备替代紧迫。近期多地推出“算力券”以促进算力产业发展,国产算力加速正当时。我们认为以华为910B为代表的国产服务器有望受益于国内互联网厂商以及央国企算力采购增加于今年迎来快速放量。以深南电路、生益电子等为代表的厂商在国内市场深耕,有望受益国产算力需求。 3)先进封装等上游载板等核心环节加速突破,有望迎来价值重估。HBM产品推动以CoWoS、 2.5D/3D堆叠等为代表的先进封装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封测厂商在先进封装领域均有明确扩产规划,先进封装的需求以及国内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国内载板厂商兴森、深南等ABF载板产线陆续在23H2建成投产,生益、华正等在载板基材陆续突破。 消费电子方面:下游消费终端需求改善仍待时日,PCB行业整体仍处于周期底部。以台股HDI和软板的高频数据来看,24M1台股HDI厂商营收152.6亿新台币同比+2%环比+7%,同环比实现正增长,软板厂商营收同比-1%,降幅大幅收窄。从台股头部软板公司臻鼎/嘉联益/台郡等大厂24M2月份营收同比增速-13%/-38%/-32%,三家合计2月营收同比-18%。HDI大厂华通:23Q4营收201.3亿同比-3%环比+3%,24M1/M2收入57.8/43.1亿同比+18%/+8%环比-0.4%/-25%。 库存方面,中国大陆PCB厂商库存23Q3环比提升,周转继续下降。23Q1/Q2/Q3大陆PCB厂商库存环比-4.4%/-2.8%/+15.5%;台股头部PCB厂商库存环比-13.5%/-3.5%/+11.3%,23Q3环比增速均大幅转正,显示库存较大程度去化后有一定回补。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PCB板块库存周转天数在库存水位持续下滑以及新品备货的背景下环比向下改善。 产能利用率情况,进入24年国内厂商整体产能利用率环比表现相对平稳。据各厂商最新的跟踪情况,在经历23H2新品备货季,叠加下游库存去化较大后的补库需求后,进入24Q1目前多数厂商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表现相对平稳,下游订单能见度普遍在1-2个月。 苹果链软板24Q1需求短期因高基数承压,或将于Q2迎来改善拐点。鹏鼎控股Q4收入116.1亿同比+1.67%环比+30.9%,归母净利14.4亿同比-17.4%环比+39.7%,净利率约12.4%同比-2.9pcts环比+0.9pct,Q4业绩下滑主因大客户非手机类产品需求下滑,尤其miniled板需求大幅降低,导致盈利能力受损。24M1/M2收入26.7/17.6亿元同比+1.5%/-16.7%,显示公司大客户新机需求在Q1边际走弱。展望24Q1,因大客户去年同期基数较高,鹏鼎东山短期会面临一定同比下滑的压力,同时考虑目前大客户供应链库存水平较为健康,随着大客户MR、pad、可穿戴等新品陆续发布,有望迎来边际改善拐点。目前鹏鼎东山股价及估值均进入历史低位,中长期我们认为苹果发布的MR产品VisionPro将对供应链注入未来增长动能,鹏鼎/东山核心配套该款产品、单机供货价值量仅次于手机、接近iPad,且在大客户创新带动下,整体产品矩阵的使用体验和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东山精密:大股东三年期15亿定增彰显信心,双轮驱动战略未来可期。公司近期公告可转债发行项目终止,同时拟向实控人袁氏兄弟定向增发募资15 亿元,发行价11.49 元。此次大股东三年期定增背景是公司原计划的可转债融资计划受市场环境及政策变化、资本运作计划等多重因素影响搁置,公司为继续推进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双轮驱动战略,仍需持续投入,大股东以定增方式注资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三年期锁定加强与公司利益绑定,一方面彰显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有望使得公司资本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覆铜板环节景气已触底并有望回升,生益科技高速材料在海外客户获得较佳进展。 生益科技:行业整体处于周期底部并有望回升,公司望持续受益于产品高端化升级及AI算力大势。短期来看,公司24Q1稼动率较23Q4保持稳中向好,且PCB/CCL价格呈现企稳迹象,我们认为公司在此轮行业去库调整的下行周期中以高产能稼动率为优先的市场策略将有望助推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而若未来CCL价格随着需求回暖迎来小幅回升,将给公司利润端带来较大的改善空间。而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公司M8 材料已通过海外N客户的认证,预计于24H2逐步起量,供应份额未来有望持续提升,且国内算力需求亦有望于今年迎来持续放量,公司在国内核心客户供应链具备卡位优势;ABF 载板基材已配合国内大客户验证,目前进展良好,今年有望迎来批量出货。且公司在汽车板、数通板、卫通板等中高端产品技术优势明显,有望持续发力,形成持续成长动能。此外,子公司生益电子在数通领域逐步突破国内外头部客户,新产能持续爬坡,有望实现扭亏为盈,对生益科技形成正面贡献。公司长期逻辑清晰,产品高端化升级有望持续兑现,中长线具备超预期潜力。 11、声学/马达:AI应用赋能传统声学新体验,苹果Vision Pro搭载单目IPD调节及空间音频 音箱:生成式AI赋能智能音响,提升智能交互体验。1)国光电器与Vifa共同研发全球首款内置了双 AI 模型的智能音响 Vifa ChatMini,产品能与用户进行更丰富的对话,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2)亚马逊推出由生成式AI驱动的儿童音箱Echo Pop Kids,内置由生成式AI驱动的语音助手Alexa,可与儿童对话。3)天猫推出未来精灵Sound随声筒,搭载由通义千问驱动的精灵大模型,能够为用户提供创作、百科助手、聊天等功能。 可穿戴:智能眼镜/耳机产品搭载多元化声学方案,提供新形态产品。1)OPPO发布新一代的 Air Glass 3 智能眼镜,在镜腿内置了扬声器、麦克风,结合内置的 AndesGPT,只需轻轻触碰镜腿即可唤醒语音助手,实现智能交互。2)三星为Galaxy Buds系列耳机带来了内置 Galaxy AI 功能的 OTA 升级,新增实时翻译和口译两项功能,可在无需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使用。3)华为推出华为智能眼镜2,搭载同向双振膜澎湃单元、逆声场隐私聆听2.0技术。可实现振幅较上一代+40%,播放响度最大+30%,防漏音能力较上代提升60%。4)天猫精灵推出了运用了骨传导技术的新款天猫精灵智能眼镜,内置特制的骨传导喇叭,可在解决单链路振动效率低问题的同时兼顾声音私密性。5)小米推出采用开放声场形式的米家智能音频眼镜,采用两侧镜腿都预留出声孔的开放声场设计,提供沉浸的听觉体验,相较于传统耳机对听力损害更小。 汽车:华为声学黑科技落地问界M9,软硬件结合打造座舱音频新体验。华为自研的HUAWEI SOUND SUPERIOR卓越系列首次上车,硬件方面搭载25扬声器+2080W超强功放+星环散射体,可实现100%功放提升、33%低音下潜、剧院级声学技术上车。软件方面搭配华为领先的技术与算法,实现独创隐私声盾、超感空间音、智慧甜点位等功能,其中隐私声盾可屏蔽90%二排对话信息。 MR:1)IPD调节:苹果Vision Pro配备无极瞳距调节模组,未来有望配备屈光度调节功能。苹果 Vision Pro采用单目无极瞳距调节模组,能够分别检测左右镜头模块与用户鼻子间的相对位置,并实现基于眼动追踪下的自动调节。未来苹果XR头显有望实现屈光度调节功能,进一步改善近视、远视、散光人群的佩戴体验。2)音频:苹果Vision Pro采用全新空间音频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空间音频。Vision Pro耳朵两侧的音频组件各有一组双驱动单元,根据用户的头部及耳朵形状定制的个性化空间音频。同时Vision Pro配备音频射线追踪,可同感分析空间的材质和特征,精确提供最适合的音频表现。 12、被动元件:库存调整仍在持续,看好汽车、AI等中长期增长点 23Q4被动元件大厂营收普遍环比持平,目前行业库存调整仍在持续,看好汽车、AI等中长期增长点。 村田:23CQ4(FY23Q3)营收同比+4.9%/环比-0.7%,营业利润同比-2.2%/环比-12.6%,下降主要系23Q4公司去库所致。订单方面,23Q4接受订单环比略有下降,但其中电容的订单账单比率实现提升,主要受益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订单增加。分产品来看,电容/电感营收环比持平;高频设备和通信模块领域营收环比+2.5%,主要系智能手机高频模块收入增加所致;电池和电源领域营收环比大幅下降15.2%。分行业来看,家用电子产品/工业应用收入同环比下降,但通信、手机、计算机等领域的营收同环比正在恢复。库存方面,23Q4公司存货环比大幅下降,包括此前较高的电池产品库存积压有所减少,多层树脂基板和通信模块的库存去化超预期,电容库存也有所下降。公司认为目前智能手机零部件的需求正在改善,计算机和移动市场的需求基本符合预期,家用电子产品市场和工业设备的零部件需求略低于预期。预计24Q1地震将对利润产生3-5亿日元的负面影响。AI应用对服务器系统的影响最大,带来电容数量增加,此外AI也将提升电脑的相关零部件数量,但对手机的影响目前仍以云端/软件处理为主,公司目前不期望有大幅增长。 京瓷:FY24Q3(23Q4)营收5074亿日元,同比-1%/环比持平;营业利润798亿日元258亿日元,同比-31%/环比-9%;本季度末存货同比+3%/环比-5%。受全球经济放缓、公司主要的半导体及信息/电新市场复苏慢于预期影响,公司FY24前三季度(23Q2-Q4)业绩低于预期,预计这种商业环境将在24Q1持续,并将FY24全年(23Q2-24Q1)营收指引自2.05兆日元下修至2兆日元,将年减1.3%,其中核心零部件/电子零部件/解决方案业务预测均有所下调。公司表示半导体相关市场可能于2025年日历年迎来大幅上涨。公司MLCC和晶体器件产品大量为手机应用,且多为高端机型,因此该部分需求未见增加趋势,除非高端手机出货提升;短期受夏季季节性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增长。 TDK:23Q4(FY23Q3)销售额同比-4.7%/环比+0.5%,营业利润同比+2.7%/环比+18.5%,利润提升主要系成本下降、产品结构改善及汇率波动所致。过去三个季度业绩超预期,主要系中国手机市场需求反弹以及日元贬值。公司预计24Q1销售净额环比-13%~-16%,其中ICT市场的需求将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传感器应用产品和能源应用产品的净销售额出现下滑。 国巨:23Q4合并营收273.61亿元新台币,同比-5.1%/环比持平,23Q4税后净利润47.57亿元新台币,同比+14.3%/环比-1.9%。24Q1市场仍为缓慢回温状态,预计24Q1与23Q4产能利用率相当;展望后市,国巨预计客户端的库存调整将于24Q2结束,供应链库存水位渐趋健康,公司乐观看待AI应用对营运动能的带动作用。 受益于消费电子等终端景气复苏、产能利用率提升,国内大厂23Q4利润同比增长持续。1)顺络电子:2023全年公司营收50.4亿元,同比+18.9%,归母净利润6.4亿元,同比+48.0%,主要系公司精密电子元件新品得到市场广泛应用,同时产能利用率提升带动利润率增长。公司23Q4营收13.6亿元,同比+29.1%/环比+1.0%,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535.8%/环比-26.4%,同比高增主要系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关注公司LTCC、一体成型电感等新品和汽车电子等新领域拓展。2)风华高科:23Q4归母净利润同比+35.7%~+392.9%/环比-26.9%~+165.4%,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134.7%~+188.0%/环比+62.5%~+312.5%,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主要系随着下游市场复苏及新能源、汽车电子等国产化需求强劲,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客户资源稳步扩大,三大主营产品片式电容器(MLCC)、片式电阻器、电感器销量大幅提升。3)三环集团:23Q4营收同比-12.8%~+73.3%/环比-29.4%~+40.4%,归母净利润同比+9.7%~+95.9%/环比-30.1%~+24.9%;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随着消费电子等下游行业复苏及公司产品技术/品质提升,部分产品订单回升;MLCC产品下游市场拓展,销量同比实现较大增长;公司陶瓷背板业务下游需求呈复苏态势,未来伴随稼动率提升及高容产品出货有望带动整体营收持续提升。 13、设备:3C设备短期景气度承压,关注XR/钛合金等新技术趋势下的结构性看点 消费电子、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行业需求不振,2023年设备厂业绩大多承压,关注XR/钛合金等新技术趋势下的结构性看点。2023年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导致消费电子、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行业需求不振,设备厂商业绩大多承压,目前下游需求仍未见明显复苏,但行业长线成长逻辑及国产替代趋势依旧清晰,老龄化及技术发展驱动智能制造升级,AI亦有望拓展机器视觉应用领域,同时XR等终端创新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钛合金凭借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性等特性,苹果等厂商逐步引入钛合金材料。我们建议关注XR/钛合金等新技术趋势下的结构性看点。 四、投资建议 基于本文研究框架与产业数据跟踪,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景气度已在触底回升,体现在23H2手机等传统终端在诸多新品发布和去库存结束重启拉货背景下,普遍预期24年终端能有小幅成长带动整体供应链业绩恢复;另外,行业创新亦在加速,AI的兴起亦赋能各终端带来长线发展机遇,汽车智能化亦在明显加速,我们对消费电子产业的投资机会仍保持乐观,建议关注以下主线: 1)苹果链:产业链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关注苹果后续AI方面布局。近期传言苹果放弃造车转投AI研发,据我们跟踪,苹果此前在AI领域亦持续投入,其在算力芯片以及大模型技术方面均有深厚的积累。总的来说,24Q1相对正常出货叠加部分竞争因素导致iPhone出货预期同比下降;而展望Q2,因为23Q2 iPhone出货水平基数较低,我们预期24Q2 iPhone备货相对平稳,同比去年望有双位数增长,24年iPhone出货应相对平稳或仅有个位数下降,且建议关注苹果在生成式AI方面的布局以及WWDC24中AI升级。另外,非iPhone产品例如Mac、Pad、穿戴等,因为23年上半年快速去库存,24年同期同比有望增长,叠加Vision Pro出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iPhone下降,且25-26年我们认为苹果iPhone、穿戴和MR硬件创新又将迎来大年。国内苹果链经过年初以来较大调整之后,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最低的位置,且基本面在消费电子中仍有alpha,尤其是参与未来创新以及份额和品类还在扩张并有跨界到汽车电子等景气赛道的优质公司,低位布局价值凸显。我们继续看好****为首的苹果链优质公司,以及****、****、****、****、****、****、****,关注****、****等。 2)安卓链:华为P70有望4月发布,把握行业复苏节奏、新品创新以及格局变化趋势下的布局机遇。23Q3以来,安卓链整体开始企稳复苏,华为手机的回归,以及小米/传音等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均是亮点,不少功能创新如钛合金/微晶玻璃/卫星通信/星闪等引发市场关注;24年整体行业的复苏节奏,以及行业格局变化将是重要关注点。华为P70一季度零部件产业链进入备货阶段,预计4月发布,P70有望延续麒麟芯片、潜望长焦、卫星通信等创新,有望成为上半年的爆款,基于市场需求趋势以及供应链产能,我们维持判断24年Mate/P系列出货达2000万以上,整体华为手机超6000万。考虑到23H1产业链在销量疲弱及库存调整下的低业绩基数,我们预计24H1大部分安卓链公司业绩同比增速较乐观,建议关注受益于安卓复苏及终端格局变化的安卓产业链优质标的,包括****、****、****、****等。 3)Smart EV: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关注芯片瓶颈缓解趋势下华为汽车产业链的投资机遇。2024年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加速入局,小米SU7预计将于3月28日上市;问界销量表现优异,连续两月蝉联新势力销量榜首,此外伴随问界 M9 开启批量交付、车载芯片短缺问题缓解,我们预计4月包含问界、智界在内的华为智选车型销量有望进一步突破。建议关注深度受益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优秀公司,例如深度参与华为汽车产业链的****,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及其他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等。可参考我们前期的《华为汽车产业链深度专题:多维生态赋能车企及供应链,探索Smart EV之界》,报告深度梳理了汽车行业智能化变局中,华为汽车生态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投资机遇。 4)XR:Vision Pro二季度有望全球发售,把握产业链优质公司。苹果Vision Pro销售情况符合预期,我们预计二季度有望在全球发售,Vision Pro产品在全球的上市反响将极大程度决定24-25年该产品的扩产节奏和销量弹性,亦将对后续新品迭代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对苹果软硬件及生态能力的认知,我们看好苹果Vision Pro及后续空间计算新品打开行业长线空间。建议关注参与Vision Pro独家组装及零部件深度垂直一体化的****,摄像头主力供应商****,IPD瞳距调节模组厂商****,金属结构件供应商****,并关注****、****等。 5)消费降级:海外消费降级式复苏趋势下,建议关注海外新兴市场需求,把握在海外市场具备渠道、品牌、运营、产品等优势的品牌厂商,包括****、****、****等。 6)AI应用:关注AI PC、AI手机等AI端侧创新大势、多模态AI应用逐步落地带来的投资机遇。我们认为随着终端品牌、芯片、软件应用等产业链龙头在AI技术上的共同投入,PC/手机/XR/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终端有望迎来AI创新浪潮,此外多模态应用逐步成型,OpenAI等陆续向用户开放语音、图像功能,实现多模态应用,建议关注AI应用逐步落地带来的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行业竞争加剧等。 参考报告: 1、《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跟踪报告—多维数据框架详解消费电子景气与创新趋势》 2024-01-08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曹辉、王恬、程鑫、研究助理(谌薇、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