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2024年3月投资策略 | 行业月报: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化工行业2024年3月投资策略 | 行业月报: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杨林 CPA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2 薛 聪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1 张玮航 执业证号S0980522010001 余双雨 执业证号S0980523120001 张歆钰 执业证号S0980123050087 王新航 执业证号S0980123070037 【2024年度化工行业投资策略|布局上游核心资源品,推荐下游新兴化学品】-国信证券 【化工行业2024年1月投资策略 | 行业月报:看好油气、煤化工、氟化工、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 【化工2024年2月投资策略 | 看好油气、氟化工、轮胎、民爆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 核心观点 化工行业3月投资观点: 考虑到全球宏观的相对韧性及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有望结束,叠加国内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我们认为国内外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有望恢复增长,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但由于化工中游行业的供给端资本性开支规模较大,且下游行业对于传统化工品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化工中游细分行业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利润水平或仍将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因此,我们更看好低估值高股息+景气度向上的上游核心资源品子行业以及下游需求有望持续增长的新兴化学品的投资方向。 3月,我们重点推荐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等领域的投资方向。 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需求端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考虑到OPEC+或将持续减产,我们预计2024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中高区间。近期国内终端民用天然气价格开始密集调整,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开启,海外气价下行,缓解了国内LNG进口企业亏损压力。 制冷剂供给方面,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部分企业停产检修,需求端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2024年3月空调排产1230万台,同比增长17.3%,出口排产983万台,同比增长23.5%,三代制冷剂价格大幅上涨,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延续景气上行趋势。 全球轮胎市场达到万亿级别,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海外替换市场需求旺盛,我们看好轮胎出口型企业维持长期高增长。 MDI需求端,下游冰箱冰柜等行业即将步入旺季,2024年3月冰箱内销排产425万台,同比增长12.2%,出口排产达412万台,同比增长21.7%,预计上半年将保持较好增长;供给端国内外装置或将进入检修期,产能增速放缓;MDI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阶段性上升,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具体推荐标的及投资组合请参见下面具体研究报告: 研报信息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研报名称:《化工行业2024年3月投资策略: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 分析师:杨林 S0980520120002 /薛聪S0980520120001/张玮航S0980522010001/余双雨S0980523120001 联系人:张歆钰/王新航 发布日期:2024年3月1日 报告页数:36页 相关投资组合及推荐标的详见 研报部分内容摘选 1 本月核心观点: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 考虑到全球宏观的相对韧性及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有望结束,叠加国内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我们认为国内外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有望恢复增长,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但由于化工中游行业的供给端资本性开支规模较大,且下游行业对于传统化工品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化工中游细分行业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利润水平或仍将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因此,我们更看好低估值高股息+景气度向上的上游核心资源品子行业以及下游需求有望持续增长的新兴化学品的投资方向。 3月,我们重点推荐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等领域的投资方向。 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需求端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考虑到OPEC+或将持续减产,我们预计2024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中高区间。近期国内终端民用天然气价格开始密集调整,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开启,海外气价下行,缓解了国内LNG进口企业亏损压力。 制冷剂供给方面,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部分企业停产检修,需求端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2024年3月空调排产1230万台,同比增长17.3%,出口排产983万台,同比增长23.5%,三代制冷剂价格大幅上涨,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延续景气上行趋势。 全球轮胎市场达到万亿级别,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海外替换市场需求旺盛,我们看好轮胎出口型企业维持长期高增长。 MDI需求端,下游冰箱冰柜等行业即将步入旺季,2024年3月冰箱内销排产425万台,同比增长12.2%,出口排产达412万台,同比增长21.7%,预计上半年将保持较好增长;供给端国内外装置或将进入检修期,产能增速放缓;MDI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阶段性上升,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2 重点行业研究 2.1 原油行业深度跟踪:油价有望维持中高区间,油气开采企业有望量价齐升 原油市场回顾及展望:受地缘政治局势扰动及供应紧缩,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一方面由于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OPEC月报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2.7%,以及EIA上调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 供给端:2024年OPEC+继续减产,供应或将维持低位 OPEC+继续加大减产力度,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减产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OPEC+考虑将自愿减产行动延长至2024年二季度,并可能将其延长至2024年年底。 由于中东各国及俄罗斯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大部分处于65美元/桶以上,出于对高油价的诉求,2022年12月4日的OPEC+会议决定维持200万桶/天的减产政策不变(OPEC减产127万桶/天,其他国家减产73万桶/天),并将该产量政策一直延续至2024年底。 从2023年开始,OPEC调价频率也将放缓,不再召开高频的月度会议调整产量政策,而是每6个月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ONOMM),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欧佩克+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MC)会议,从而更加保证减产政策的稳定性。 2023年5月起,沙特自愿减产50万桶/日原油,7月起再次自愿额外减产100万桶/日原油。两次减产后,沙特原油日均产量已减至900万桶,为数年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9月5日,沙特再次宣布将7月起减产100万桶/日的措施延长3个月至2023年年底,同时俄罗斯也将延长30万桶/日的石油出口削减直至年底。2023年12月,OPEC+成员国们各自宣布在2024年一季度期间自愿减产,总规模合计 219.3 万桶/日,其中沙特和俄罗斯分别延长减产100万桶和50万桶。其余国家的具体每日减产规模为伊拉克22万桶、阿联酋16.3万桶、科威特13.5万桶、哈萨克斯坦8.2万桶、阿尔及利亚5.1万桶和阿曼4.2 万桶。沙特和俄罗斯两大原油供应国延长减产将有利提振油市,供应端处于低位运行。 根据IEA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统计,2024年1月OPEC+产量为4152万桶/天,已经减产了575万桶/天,减产总体履行率较高,沙特、俄罗斯产量分别为897、944万桶/天,均兑现了之前的减产承诺2024年1月OPEC+合计原油产量相比2023年12月减少约32万桶/天,依旧维持较好的减产力度。出于对高油价的诉求,OPEC+减产约束力仍在,对于油价可以起到良好的托底作用。 受制裁影响及高油价诉求,俄罗斯供给预期下降。欧盟第六轮对俄罗斯的制裁结果为2022年12月5日开启对俄罗斯海运原油的禁运,2023年2月5日实施对于俄罗斯海运石油产品的禁运,通过对海上运输保险的控制,对俄罗斯原油设定了60美金的上限。后续俄罗斯的原油供应仍有较强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积极通过贸易转移的方式将原油卖到亚洲地区,预计随着全球原油贸易格局的重塑,制裁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弱。根据OPEC数据,2024年1月份俄罗斯石油产量为944万桶/天,环比降低4万桶/天,低于945万桶/天的生产配额。 美国页岩油增速缓慢,战略石油储备进入补充周期。在页岩油方面,美国目前资本开支意愿仍然较低,仍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截至2024年2月23日当周,美国活跃钻机数量为503部,较上周增加6部,较上月增加4部。截至2024年1月,美国开钻未完钻区域油井数为4386口,较上月减少13口。 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为1330万桶/天,较上周持平;过去四周平均产量1322.5万桶/天,环比增加1.7%,同比增加7.7%;今年以来美国原油平均产量1309.3万桶/天,同比增加6.9%。根据EIA的数据,2023年美国原油产量增长102万桶/天至12.93百万桶/天,并预计2024-2025年美国原油产量分别为13.10、13.49百万桶/天,供给增速有所放缓。 美国战略储备原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政府规划持续补充库存。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石油紧缺以及石油价格快速高涨,美国曾两次宣布释放战略石油,2021-2022年美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共计2.35亿桶,截止至2023年底石油战略储备为3.54亿桶以下,几乎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而在2022年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同时,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战略石油储备的补充问题。2023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开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采购补充工作。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为3.60亿桶,环比增加74.8万桶,较上月增加300.1万桶。 上游油气投资增长缓慢,主要以页岩行业投资为主。油田项目投资效果逐渐减弱,2022年上游油气投资增长了11%,预计到2023年增长7%,达到5000亿美元。但根据IEA的测算,全球油气项目成本也有所提升,达到增加的油田项目投资额50%及以上。2019-2021年油气项目开发呈现下跌趋势,直到2021年以后才触底小幅反弹。油气项目投资主要以页岩气为主。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未来油气资本开支不断增长,但由于油田投资成本的提升,实际带来的投资效果将逐步减弱。 需求端:总体原油需求温和复苏 国际主要能源机构预期2024年原油需求小幅增长。12月的IEA、EIA月报对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分别下调30万桶/日、4万桶/日、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均小幅下调10万桶/日,OPEC的月报需求预期保持不变。本月调整后三大能源机构IEA、EIA、OPEC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的预期分别为110万桶/日、134万桶/日、225万桶/日,其中OPEC仍最为乐观,但均较2023年需求增速有所放缓。 需求端:总体原油需求温和复苏 国际主要能源机构预测2024年原油需求小幅增长,但需求增速有所放缓。OPEC、EIA、IEA分别在最新的月报中预测2023年原油需求为102.16、101.00、101.80百万桶/天,较2022年分别增长250、184、220万桶/天;并预测2024年原油需求分别为104.40、102.42、103.00百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为104.36、102.47、102.94百万桶/天),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120、142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增长225、124、139万桶/天)。 2023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受春节假期影响,国内炼厂开工率有所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原油总产量2.09亿吨,同比增长2.0%,原油进口量5.64亿吨,同比增长11.0%,原油加工量7.35亿吨,同比增长9.3%。截至2024年2月22日,主营炼厂开工率为79.58%,与上周持平,较上月上涨1.3pcts。截至2024年2月22日,山东地炼开工率为54.79%,较上周下降1.8pcts,较上月下降7.8pcts。 美国炼厂处于检修季,开工率和加工量处于低位,3月份开工率有望回升。根据EI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炼厂原油加工量为1478万桶/天,较上周增加0.2万桶/天,美国炼厂开工率为80.60%,较上周持平。美国炼厂目前处于检修季节,开工率和加工量持续偏弱。美国炼厂完成计划的工厂检修后,预计将在3月开始恢复生产,在下游利润较好的情况下,开工率和加工量有所回升。 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车用汽油需求为910.8万桶/日,较上周减少2.8万桶/天。2023年美国车用汽油平均需求为971万桶/天,较2022年提高约15万桶/天,体现美国原油终端需求具备的高强度韧性,消费韧性也将进一步成为供应紧张促进油价上涨的助推力。 我们认为原油整体供需偏紧,未来年内布伦特油价有望维持在80-90美元/桶的较高区间。根据OPEC、IEA、EIA最新月报显示,2024年原油需求分别为104.40、102.42、103.00百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为104.36、102.47、102.94百万桶/天),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120、142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增长225、124、139万桶/天)。 供给端OPEC+继续加大减产力度,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将减产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并有望进一步延长减产时间;俄罗斯原油将继续受制裁影响,实际产量变化趋势存在不确定性;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进入补充阶段,且页岩油资本开支不足,增产有限,供给端整体偏紧。需求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修复,逐渐进入季节性需求旺季,我们认为石油需求温和复苏,整体供需相对偏紧,油价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区间。 2.2 制冷剂行业深度跟踪:三代制冷剂步入景气上行周期 复盘近三年,三代制冷剂价格走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冲击、基加利修正案引起的配额争抢等因素影响,三代制冷剂市场延续2019年末的疲软态势,各产品价格均有下滑。原料氢氟酸在疫情期间连连走低,于2020年5月份到达全年最低点后反弹回稳。R32产能过剩的状况仍在延续,价格上行受限;R134a价格达到了近年来历史新低点。下游空调、汽车行业2020年产销量双双下滑。2021年上半年,除R32价格仍在成本线下徘徊外,其余制冷剂价格均有所回暖,截至2021年6月30日,R22较年初涨幅约为14.3%,R134a较年初涨幅约为13.9%,R125较年初涨幅约为11.5%,R32较年初跌幅约为4.0%,R410a较年初涨幅约为17.6%。2021年8月,随原材料氢氟酸、甲烷氯化物、乙烷氯化物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能耗双控及限电导致制冷剂开工率不足,而需求端制冷剂进入传统备货旺季的背景下,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反弹,涨价态势持续至2021年11月初。随后,自2021年11月起,在原料端供给逐步释放的背景下,制冷剂价格均开始普遍回调。2022年,制冷剂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2023年前三季度,制冷剂产品价格变化有所分化:R125价格跟随成本四氯乙烯持续下跌,近期有所反弹、R32价格在中低位震荡,近期开始上涨、R134价格先抑后扬。2023年四季度,在进入制冷剂传统备货旺季、前期企业及市场低库存、配额方案落地预期细则阶段,以R143a及其相关混配制冷剂为首的整体制冷剂价格快速反弹。 进入2024年,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叠加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部分企业停产检修,制冷剂延续景气上行趋势。据氟务在线数据,截至2月27日,R22市场国内核心工厂报盘价为21500-22500元/吨;R134a出厂涨至31000-32000元/吨;R32市场出厂价24000-25000元/吨附近,近期临近招标,高端报盘涨幅陆续提升;R125部分企业出厂涨至38000-45000元/吨,下游混配R410、R507等品种涨价顺畅;R410a因原料R32、R125市场坚挺,当前市场落实30000-35000元/吨,经销商市场拿货顺畅助推产品持续提振;R143报盘57000元/吨,混配R404、R507报盘49000元/吨。制冷剂R22、原料级R22、出口级R22、R32、R125、R134a、R410a、R152a、R142b、R143a、R507、R404、R227ea的价格已分别较年初上涨了17.3%、0.0%、-16.2%、35.0%、48.2%、12.7%、50.0%、14.0%、0.0%、81.7%、56.9%、56.9%、6.6%。 当前我国制冷剂市场正处于三代对二代制冷剂产品的更替期,四代制冷剂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代制冷剂配额持续削减中,2025年将进一步大幅削减。前期(2020-2022年)我国制冷剂厂商处于抢占三代制冷剂市场份额的状态,目前竞争已明显趋于缓和。2024年初,我国新一轮的第二代制冷剂配额、首次的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发放。 (1)第二代制冷剂:2015年以来,随着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大幅削减,我国R22制冷剂生产配额逐步向龙头企业集中。2018、2019、2020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分别为27.43、26.70、22.48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8.90、18.26、13.57万吨。2020年的生产配额较2019年削减了4.22万吨(同比-15.8%)。2023年-2024年,R22生产配额分别为18.18、18.05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1.21、11.10万吨,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按削减计划进度,到2025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将削减至10万吨左右,到2030年将基本削减至0。截至2024年,我国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合计约为21.1万吨(主要包括R22、R141b、R142b)。 (2)三代制冷剂:按照基加利修正案设置的时间表,大部分发达国家需要从2019年开始削减HFCs,到2029年将削减70%;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将从2024年开始冻结HFCs的消费量,并从2029年启动削减;印度、巴基斯坦等小部分发展中国家则从2028年开始冻结,于2032年开始削减。我国三代制冷剂的布局窗口期则为2020-2022年。2024年,我国已经对氢氟碳化物(HFCs)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冻结,我国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实现“达峰”;并将于2029年开始缩减;计划到2045年削减80%以上。 2023年11月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的通知”,为实际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实现2024年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量冻结在基线值的履约目标。按照《基加利修正案》有关规定,我国HFCs生产和使用的基线值,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为单位,分别为基线年(2020-2022年)我国HFCs的平均生产量和平均使用量,再分别加上含氢氯氟烃(HCFCs)生产和使用基线值的65%。确定我国HFCs生产基线值为18.53亿tCO2(含65% HCFCs生产基线值约为4.41亿吨,即2024年我国实际发放的HFCs生产配额约为14.12亿吨)、HFCs 使用基线值为9.05亿tCO2(含进口基线值0.05亿tCO2,65% HCFCs使用基线值约为2.98亿吨);进口配额总量为0.1亿tCO2。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对每家企业、每项产品的生产、使用配额等进行了详细公示。2024年我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内用配额分别为74.56/34.00万吨。 四代制冷剂:HFOs和自然工质制冷剂将是全球制冷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四代制冷剂受到欧美市场大力推广使用,而如R1234yf等的全球技术专利被如Chemours(科慕)公司、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Arkema(阿科玛)公司、Chemours/Honeywell等欧美公司控制与垄断。我国第四代制冷剂R1234yf、R1234ze等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巨化股份、三爱富、中欣氟材等公司已实现代加工或已储备相应技术,未来第四代制冷剂将因其卓越性能与环保性成为第三代HFC制冷剂的绿色替代方案。据SkyQuest数据,2021年氢氟烯烃(HFOs)市场价值为11.6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4.17亿美元,在2022-2029年将以18.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家电/汽车链条快速响应,制冷剂需求有望提振。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空调方面,“以旧换新”政策的发布为家电业带来重磅利好。据产业在线最新发布的家用空调排产报告显示,2024年3月家用空调内销排产1230万台,较去年同期内销实绩增长17.3%;2024年3月空调出口排产983万台,较去年同期出口实绩增长23.5%。近期,制冷剂市场3月空调大厂最新订单价格落实高端报盘,下游空调启动生产,海外补库需求仍推动着空调出口的增长,我们看好近期制冷剂需求将逐步提振。 此外,汽车行业,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1万辆和243.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1.7%和22.7%,同比分别增长51.2%和47.9%;1月汽车出口44.3万辆,同比增长47.4%,环比下降11.2%,表现明显好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求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小。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9.9%。由于电动汽车冬季无法依靠发动机余热取暖、只能使用电取暖,故新能源车对车辆热管理行业也从“节能”与“环保”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级、更精准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单车价值提升。 常规R134a及R407C系统中通常需要增加压缩机转速或配备更大容量的压缩机来保证低环境温度下充足的制热量。目前R410A等制冷剂因制热特性优异,有助于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冬季制热问题。2020~2022年,我国新车制造和维修环节年均使用氢氟碳化物制冷剂3.8万吨,潜在排放约5500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全球汽车空调制冷剂也正在从第三代向第四代方向过渡。 近期,随着配额管理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持续平稳增长、新型领域、新兴市场需求高速发展,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持续景气复苏,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迎来经营业绩的大幅修复及复苏。同时,未来全球制冷行业发展趋势是开发出能效更高、更稳定的高效换热器、压缩系统,及更环保/可回收的制冷工质,整体提升制冷安全性、技术实力、能效水平、环保性能、并适度降低充注量等。此外,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氟化工产品以其独特的性能,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年需求稳步增长。氟制冷剂的升级换代,已为氟制冷剂龙头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产品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伴随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高附加值氟产品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望延续。我们建议关注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模领先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的氟化工龙头企业。 2.3 轮胎行业深度跟踪:市场逐步回暖,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上游原材料:价格中枢有望下降 1)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的产能周期相比化工品来说要更长一些,因为天然橡胶的种植时间需要7年左右,并且一棵橡胶树通常具有40年的寿命,因此天然橡胶的供给刚性非常强,当前的天然橡胶产能是由7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种植情况决定。 2011年以后,随着天然橡胶价格的走弱,全球天然橡胶的新增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导致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而代表天然橡胶实际产能的开割面积仍在不断增长。展望2024年,只要天然橡胶价格不出现长期低于成本的情况,主产国开割面积仍将小幅增长,全球天然橡胶供应将继续偏宽松。 天然橡胶下游行业较多,从行业下游消费结构来看,对天然橡胶消费量较大的产品依旧是轮胎行业,消费占比高达到67%。除此之外,乳胶制品、胶鞋、力车胎、胶管胶带等也是天然橡胶重要的消费领域,轮胎行业的运行状况对天然橡胶行业形成直接的影响。 2024年全球及中国天胶供应整体宽松,海外轮胎消费处在复苏的过程中,国内需求预期好转,整体供需仍处在偏宽松的状态,天然橡胶价格预计仍将低位震荡。 2)合成橡胶 轮胎用合成橡胶以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为主。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大多数轮胎生产商基本上是将两种橡胶混合使用。合成橡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丁二烯,而丁二烯主要是炼厂乙烯裂解装置的副产物,因此合成橡胶价格与油价的关联性较大。 从供需上看,合成橡胶仍处在产能过剩阶段,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2024年年初以来,由于原料丁二烯价格上涨推动,合成橡胶价格有所上涨,我们预计未来2-3个月随着原料价格趋于稳定,合成橡胶价格有望小幅回调。 3)炭黑 炭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橡胶的物理性能,是轮胎中不可或缺的补强剂,轮胎中添加30%的补强炭黑即可将轮胎的行驶里程提高至4-6公里。炭黑可以增加橡胶制品耐磨性,延长轮胎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供给:炭黑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行业内新增供给不多,开工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落后产能逐步退出,未来供给有望持续趋紧。 需求:随着全球疫情的修复,炭黑需求在2021年大幅提升,但是2022年因为国内防疫政策的影响,需求大幅下滑,2023年随着疫情结束,需求开始逐步回升。预计2024年需求稳中向好。 出口:欧洲炭黑总产能约有54%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因此俄乌冲突导致2022年中国的炭黑出口增长明显。2023年油价价格下降,炭黑出口有所回落,预计2024年炭黑出口仍然维持较高水平,炭黑价格、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4)橡胶助剂 橡胶助剂是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加工成橡胶制品过程中添加的,用于赋予橡胶制品使用性能、保证橡胶制品使用寿命、改善橡胶胶料加工性能的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的总称。橡胶助剂通过与橡胶生胶进行科学配比,可以赋予橡胶制品高强度、高弹性、耐老化、耐磨耗、耐高温、耐低温、消音等性能。常用的橡胶助剂主要有促进剂、防老剂、硫化剂、加工助剂、特种功能性助剂、预分散胶母粒等。 供给方面,全球橡胶助剂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橡胶助剂供应相对比较稳定,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产能增长集中在龙头企业,小产能增长有限且落后产能面临淘汰风险。 需求方面,橡胶助剂需求随轮胎产量增长带动下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快速也给白炭黑等相关助剂产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整体来看,橡胶助剂产能处在相对过剩的状态,2021-2022年的高价主要来自于成本推动,2023年受成本下降价格有所回落,2024年价格有望随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而逐步回到合理水平,随着国内疫情的修复,未来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轮胎出口:海运费低位运行,出口较为乐观 2023年以来,海运费整体呈现低位运行的局面,海运价格已经降至疫情前的水平,相比2021年的高点下跌85%左右。2023年12月以来,由于红海冲突导致欧洲航线运价有所上涨,2024年春节以后运价已经出现回落。对于轮胎公司来说,海运费低位对于出口存在一定利好,下游经销商采购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轮胎公司海外竞争力。 轮胎行业发展:中国头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汽车保有量和新能源车销量带动轮胎规模持续扩张 根据当前的世界轮胎排名来看,我国轮胎企业虽然大多数仍处在第三、第四梯队,但是头部轮胎企业的实力在逐步提升,部分企业的收入体量稳居世界前列。由于中国轮胎企业的加速扩张,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受到挤压,2021年CR3的市占率为35.7%,同比减少2.6个百分点。CR10的市占率为60.6%,同比减少4.5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轮胎制造中心,并且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落后产能逐步淘汰,而头部企业稳步扩张,竞争力逐步增强。国内中资轮胎企业CR3(中策橡胶、玲珑轮胎、赛轮轮胎)全球市占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稳步攀升,整体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等梯队企业市占率自2015年达到巅峰后有所回落,原因是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组情况较多。可以看出轮胎行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强者更强。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提升,预计轮胎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2022-2027年中国轮胎行业复合增速为7.3%,初步测算,到2027年,中国轮胎市场规模将达到391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将引领中国轮胎行业不断成长。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逐年增加,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 全球轮胎行业是万亿级赛道,国产轮胎性蓄势突破。1)成本端,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轮胎成本压力释放;海运费大幅回落,回到疫情之前水平,国产品牌价格竞争力提升,利好轮胎出口“双反”制裁频发,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趋势显著。2)需求端,轮胎市场空间广阔,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国内轮胎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经济预期恢复增长,看好替换市场集中度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积极抢占海外替换市场份额;国内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靠近海外车企基地,绑定下游增加海外配套。 长期来看,国内龙头公司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由于汽车保有量和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轮胎市场规模仍在逐步扩大,给国产轮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当前的世界轮胎排名来看,我国轮胎企业虽然大多数仍处在第三、第四梯队,但是头部轮胎企业的实力在逐步提升,部分企业的收入体量稳居世界前列。我们判断国内龙头企业由于具有资金优势、规模优势,渠道布局相对完善,产品质量与国际轮胎公司差距更小,未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升级与轮胎品牌形象的提升,龙头公司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2.4 产能增速放缓,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回升 2024年2月聚合MDI、纯MDI价格、价差同环比均有提升。据Wind数据,2024年2月聚合MDI/纯MDI市场均价分别为16334/20534元/吨,同比+2%/+6%,环比+5%/+3%;价差分别为7955/12155元/吨,同比+9%/+13%,环比+9%/+3%。 纯MDI、聚合MDI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据卓创资讯,2023年纯MDI下游消费主要集中在TPU(热塑性聚氨酯)、鞋底、浆料、氨纶等方向,分别占31%、23%、21%、20%。聚合MDI消费结构更为分散,其中,冰箱冷柜的应用占据了最大份额,为52%,其次是胶黏剂占19%,汽车占8%。其他如板材、外墙喷涂、集装箱、热水器、煤矿加固和管道等应用的占比从1%到5%不等。 2023年MDI产能增速放缓,产量及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2023年聚合MDI和纯MDI的产能没有明显增长,市场扩张速度有所减缓,预计后续产能趋于稳定。在需求有所恢复的情况下,聚合MDI和纯MDI的产量在2023年均同比增长了9%,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为72%。MDI行业产能集中度(CR4)稳定在98%左右,显示出极高的市场集中度,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聚合MDI进口依存度仍存下行空间。2023年纯MDI的进口依存度为7%,处于较低水平,聚合MDI进口依存度为27%,存在更大的下行空间。2023年纯MDI和聚合MDI的出口量同比略有增长。 2023年MDI市场表观消费量提升,库存下降。2023年纯MDI和聚合MDI的表观消费量在分别同比增长了10%和12%,内需市场有所回暖。2023年纯MDI的社会库存稍有下降至1.05万吨,聚合MDI的库存量略增至3.58万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助力MDI价格回升。 国内外多数MDI装置保持正常运行,部分装置运行在较低负荷或停车状态。据百川盈孚国内外MDI装置动态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2月22日,国内部分,拥有较高产能的宁波万华、烟台万华和宝思德的装置正常运行,产能分别为120万吨/年、110万吨/年和40万吨/年;福建万华、上海亨斯迈、上海巴斯夫、上海科思创、重庆巴斯夫和东曹瑞安的装置则处于低负运行状态,产能在7-60万吨/年不等。国外部分,德国科思创、比利时巴斯夫的部分装置也处于低负运行状态。韩国巴斯夫的装置于2月19日因故障停车,重启时间尚未确定。与此同时,西班牙科思创、美国科思创、日本科思创、美国巴斯夫、荷兰亨斯迈、美国陶氏、德国陶氏、葡萄牙陶氏、沙特陶氏和韩国锦湖三井等装置正常运行,装置产能在4-65万吨/年之间,美国亨斯迈50万吨/年装置维持在大约70%的开工负荷。 3 重点数据跟踪 3.1重点化工品价格涨跌幅 2024年2月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邻硝基氯化苯(28.89%)、R125(21.21%)、硫酸(19.48%)、丁二酸(18.53%)、R410a(18.52%);本月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液氯(-57.33%)、氩气(-23.80%)、PVDF电池级(-22.58%)、液化天然气(-19.84%)、PVDF粉料(-15.71%)。 4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证券投资评级与法律声明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名称:【化工林谈】)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化工】组设立并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公众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杨林 CPA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2 薛 聪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1 张玮航 执业证号S0980522010001 余双雨 执业证号S0980523120001 张歆钰 执业证号S0980123050087 王新航 执业证号S0980123070037 【2024年度化工行业投资策略|布局上游核心资源品,推荐下游新兴化学品】-国信证券 【化工行业2024年1月投资策略 | 行业月报:看好油气、煤化工、氟化工、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 【化工2024年2月投资策略 | 看好油气、氟化工、轮胎、民爆的投资方向】-国信证券 核心观点 化工行业3月投资观点: 考虑到全球宏观的相对韧性及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有望结束,叠加国内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我们认为国内外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有望恢复增长,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但由于化工中游行业的供给端资本性开支规模较大,且下游行业对于传统化工品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化工中游细分行业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利润水平或仍将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因此,我们更看好低估值高股息+景气度向上的上游核心资源品子行业以及下游需求有望持续增长的新兴化学品的投资方向。 3月,我们重点推荐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等领域的投资方向。 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需求端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考虑到OPEC+或将持续减产,我们预计2024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中高区间。近期国内终端民用天然气价格开始密集调整,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开启,海外气价下行,缓解了国内LNG进口企业亏损压力。 制冷剂供给方面,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部分企业停产检修,需求端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2024年3月空调排产1230万台,同比增长17.3%,出口排产983万台,同比增长23.5%,三代制冷剂价格大幅上涨,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延续景气上行趋势。 全球轮胎市场达到万亿级别,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海外替换市场需求旺盛,我们看好轮胎出口型企业维持长期高增长。 MDI需求端,下游冰箱冰柜等行业即将步入旺季,2024年3月冰箱内销排产425万台,同比增长12.2%,出口排产达412万台,同比增长21.7%,预计上半年将保持较好增长;供给端国内外装置或将进入检修期,产能增速放缓;MDI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阶段性上升,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具体推荐标的及投资组合请参见下面具体研究报告: 研报信息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研报名称:《化工行业2024年3月投资策略: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 分析师:杨林 S0980520120002 /薛聪S0980520120001/张玮航S0980522010001/余双雨S0980523120001 联系人:张歆钰/王新航 发布日期:2024年3月1日 报告页数:36页 相关投资组合及推荐标的详见 研报部分内容摘选 1 本月核心观点:看好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的投资方向 考虑到全球宏观的相对韧性及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有望结束,叠加国内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我们认为国内外对于化工产品的需求有望恢复增长,化工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但由于化工中游行业的供给端资本性开支规模较大,且下游行业对于传统化工品的需求增速有所放缓,化工中游细分行业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利润水平或仍将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因此,我们更看好低估值高股息+景气度向上的上游核心资源品子行业以及下游需求有望持续增长的新兴化学品的投资方向。 3月,我们重点推荐油气、制冷剂、轮胎、MDI等领域的投资方向。 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需求端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考虑到OPEC+或将持续减产,我们预计2024年国际油价仍将维持中高区间。近期国内终端民用天然气价格开始密集调整,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开启,海外气价下行,缓解了国内LNG进口企业亏损压力。 制冷剂供给方面,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部分企业停产检修,需求端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2024年3月空调排产1230万台,同比增长17.3%,出口排产983万台,同比增长23.5%,三代制冷剂价格大幅上涨,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延续景气上行趋势。 全球轮胎市场达到万亿级别,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海外替换市场需求旺盛,我们看好轮胎出口型企业维持长期高增长。 MDI需求端,下游冰箱冰柜等行业即将步入旺季,2024年3月冰箱内销排产425万台,同比增长12.2%,出口排产达412万台,同比增长21.7%,预计上半年将保持较好增长;供给端国内外装置或将进入检修期,产能增速放缓;MDI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阶段性上升,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2 重点行业研究 2.1 原油行业深度跟踪:油价有望维持中高区间,油气开采企业有望量价齐升 原油市场回顾及展望:受地缘政治局势扰动及供应紧缩,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截至2月27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78.87美元/桶,较月初上涨5.05美元/桶(+6.05%);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4.31美元/桶,较月初上涨4.96美元/桶(+6.25%)。2月上旬一方面由于地缘局势升温,巴以冲突停战谈判失败,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仍然持续;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强劲,OPEC月报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2.7%,以及EIA上调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市场情绪较为乐观,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月中下旬美国EIA原油库存增幅不及预期,但美联储降息预期时间推迟,原油价格高位震荡。 供给端:2024年OPEC+继续减产,供应或将维持低位 OPEC+继续加大减产力度,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减产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OPEC+考虑将自愿减产行动延长至2024年二季度,并可能将其延长至2024年年底。 由于中东各国及俄罗斯的财政盈亏平衡油价大部分处于65美元/桶以上,出于对高油价的诉求,2022年12月4日的OPEC+会议决定维持200万桶/天的减产政策不变(OPEC减产127万桶/天,其他国家减产73万桶/天),并将该产量政策一直延续至2024年底。 从2023年开始,OPEC调价频率也将放缓,不再召开高频的月度会议调整产量政策,而是每6个月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ONOMM),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欧佩克+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MC)会议,从而更加保证减产政策的稳定性。 2023年5月起,沙特自愿减产50万桶/日原油,7月起再次自愿额外减产100万桶/日原油。两次减产后,沙特原油日均产量已减至900万桶,为数年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9月5日,沙特再次宣布将7月起减产100万桶/日的措施延长3个月至2023年年底,同时俄罗斯也将延长30万桶/日的石油出口削减直至年底。2023年12月,OPEC+成员国们各自宣布在2024年一季度期间自愿减产,总规模合计 219.3 万桶/日,其中沙特和俄罗斯分别延长减产100万桶和50万桶。其余国家的具体每日减产规模为伊拉克22万桶、阿联酋16.3万桶、科威特13.5万桶、哈萨克斯坦8.2万桶、阿尔及利亚5.1万桶和阿曼4.2 万桶。沙特和俄罗斯两大原油供应国延长减产将有利提振油市,供应端处于低位运行。 根据IEA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统计,2024年1月OPEC+产量为4152万桶/天,已经减产了575万桶/天,减产总体履行率较高,沙特、俄罗斯产量分别为897、944万桶/天,均兑现了之前的减产承诺2024年1月OPEC+合计原油产量相比2023年12月减少约32万桶/天,依旧维持较好的减产力度。出于对高油价的诉求,OPEC+减产约束力仍在,对于油价可以起到良好的托底作用。 受制裁影响及高油价诉求,俄罗斯供给预期下降。欧盟第六轮对俄罗斯的制裁结果为2022年12月5日开启对俄罗斯海运原油的禁运,2023年2月5日实施对于俄罗斯海运石油产品的禁运,通过对海上运输保险的控制,对俄罗斯原油设定了60美金的上限。后续俄罗斯的原油供应仍有较强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积极通过贸易转移的方式将原油卖到亚洲地区,预计随着全球原油贸易格局的重塑,制裁的影响也将逐步减弱。根据OPEC数据,2024年1月份俄罗斯石油产量为944万桶/天,环比降低4万桶/天,低于945万桶/天的生产配额。 美国页岩油增速缓慢,战略石油储备进入补充周期。在页岩油方面,美国目前资本开支意愿仍然较低,仍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截至2024年2月23日当周,美国活跃钻机数量为503部,较上周增加6部,较上月增加4部。截至2024年1月,美国开钻未完钻区域油井数为4386口,较上月减少13口。 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为1330万桶/天,较上周持平;过去四周平均产量1322.5万桶/天,环比增加1.7%,同比增加7.7%;今年以来美国原油平均产量1309.3万桶/天,同比增加6.9%。根据EIA的数据,2023年美国原油产量增长102万桶/天至12.93百万桶/天,并预计2024-2025年美国原油产量分别为13.10、13.49百万桶/天,供给增速有所放缓。 美国战略储备原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政府规划持续补充库存。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石油紧缺以及石油价格快速高涨,美国曾两次宣布释放战略石油,2021-2022年美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共计2.35亿桶,截止至2023年底石油战略储备为3.54亿桶以下,几乎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而在2022年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同时,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战略石油储备的补充问题。2023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开始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采购补充工作。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为3.60亿桶,环比增加74.8万桶,较上月增加300.1万桶。 上游油气投资增长缓慢,主要以页岩行业投资为主。油田项目投资效果逐渐减弱,2022年上游油气投资增长了11%,预计到2023年增长7%,达到5000亿美元。但根据IEA的测算,全球油气项目成本也有所提升,达到增加的油田项目投资额50%及以上。2019-2021年油气项目开发呈现下跌趋势,直到2021年以后才触底小幅反弹。油气项目投资主要以页岩气为主。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未来油气资本开支不断增长,但由于油田投资成本的提升,实际带来的投资效果将逐步减弱。 需求端:总体原油需求温和复苏 国际主要能源机构预期2024年原油需求小幅增长。12月的IEA、EIA月报对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分别下调30万桶/日、4万桶/日、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均小幅下调10万桶/日,OPEC的月报需求预期保持不变。本月调整后三大能源机构IEA、EIA、OPEC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的预期分别为110万桶/日、134万桶/日、225万桶/日,其中OPEC仍最为乐观,但均较2023年需求增速有所放缓。 需求端:总体原油需求温和复苏 国际主要能源机构预测2024年原油需求小幅增长,但需求增速有所放缓。OPEC、EIA、IEA分别在最新的月报中预测2023年原油需求为102.16、101.00、101.80百万桶/天,较2022年分别增长250、184、220万桶/天;并预测2024年原油需求分别为104.40、102.42、103.00百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为104.36、102.47、102.94百万桶/天),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120、142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增长225、124、139万桶/天)。 2023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受春节假期影响,国内炼厂开工率有所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原油总产量2.09亿吨,同比增长2.0%,原油进口量5.64亿吨,同比增长11.0%,原油加工量7.35亿吨,同比增长9.3%。截至2024年2月22日,主营炼厂开工率为79.58%,与上周持平,较上月上涨1.3pcts。截至2024年2月22日,山东地炼开工率为54.79%,较上周下降1.8pcts,较上月下降7.8pcts。 美国炼厂处于检修季,开工率和加工量处于低位,3月份开工率有望回升。根据EIA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炼厂原油加工量为1478万桶/天,较上周增加0.2万桶/天,美国炼厂开工率为80.60%,较上周持平。美国炼厂目前处于检修季节,开工率和加工量持续偏弱。美国炼厂完成计划的工厂检修后,预计将在3月开始恢复生产,在下游利润较好的情况下,开工率和加工量有所回升。 截至2024年2月16日当周,美国车用汽油需求为910.8万桶/日,较上周减少2.8万桶/天。2023年美国车用汽油平均需求为971万桶/天,较2022年提高约15万桶/天,体现美国原油终端需求具备的高强度韧性,消费韧性也将进一步成为供应紧张促进油价上涨的助推力。 我们认为原油整体供需偏紧,未来年内布伦特油价有望维持在80-90美元/桶的较高区间。根据OPEC、IEA、EIA最新月报显示,2024年原油需求分别为104.40、102.42、103.00百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为104.36、102.47、102.94百万桶/天),分别较2023年增加224、120、142万桶/天(上次预测分别增长225、124、139万桶/天)。 供给端OPEC+继续加大减产力度,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将减产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并有望进一步延长减产时间;俄罗斯原油将继续受制裁影响,实际产量变化趋势存在不确定性;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进入补充阶段,且页岩油资本开支不足,增产有限,供给端整体偏紧。需求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修复,逐渐进入季节性需求旺季,我们认为石油需求温和复苏,整体供需相对偏紧,油价有望继续维持较高区间。 2.2 制冷剂行业深度跟踪:三代制冷剂步入景气上行周期 复盘近三年,三代制冷剂价格走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冲击、基加利修正案引起的配额争抢等因素影响,三代制冷剂市场延续2019年末的疲软态势,各产品价格均有下滑。原料氢氟酸在疫情期间连连走低,于2020年5月份到达全年最低点后反弹回稳。R32产能过剩的状况仍在延续,价格上行受限;R134a价格达到了近年来历史新低点。下游空调、汽车行业2020年产销量双双下滑。2021年上半年,除R32价格仍在成本线下徘徊外,其余制冷剂价格均有所回暖,截至2021年6月30日,R22较年初涨幅约为14.3%,R134a较年初涨幅约为13.9%,R125较年初涨幅约为11.5%,R32较年初跌幅约为4.0%,R410a较年初涨幅约为17.6%。2021年8月,随原材料氢氟酸、甲烷氯化物、乙烷氯化物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能耗双控及限电导致制冷剂开工率不足,而需求端制冷剂进入传统备货旺季的背景下,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反弹,涨价态势持续至2021年11月初。随后,自2021年11月起,在原料端供给逐步释放的背景下,制冷剂价格均开始普遍回调。2022年,制冷剂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2023年前三季度,制冷剂产品价格变化有所分化:R125价格跟随成本四氯乙烯持续下跌,近期有所反弹、R32价格在中低位震荡,近期开始上涨、R134价格先抑后扬。2023年四季度,在进入制冷剂传统备货旺季、前期企业及市场低库存、配额方案落地预期细则阶段,以R143a及其相关混配制冷剂为首的整体制冷剂价格快速反弹。 进入2024年,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叠加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部分企业停产检修,制冷剂延续景气上行趋势。据氟务在线数据,截至2月27日,R22市场国内核心工厂报盘价为21500-22500元/吨;R134a出厂涨至31000-32000元/吨;R32市场出厂价24000-25000元/吨附近,近期临近招标,高端报盘涨幅陆续提升;R125部分企业出厂涨至38000-45000元/吨,下游混配R410、R507等品种涨价顺畅;R410a因原料R32、R125市场坚挺,当前市场落实30000-35000元/吨,经销商市场拿货顺畅助推产品持续提振;R143报盘57000元/吨,混配R404、R507报盘49000元/吨。制冷剂R22、原料级R22、出口级R22、R32、R125、R134a、R410a、R152a、R142b、R143a、R507、R404、R227ea的价格已分别较年初上涨了17.3%、0.0%、-16.2%、35.0%、48.2%、12.7%、50.0%、14.0%、0.0%、81.7%、56.9%、56.9%、6.6%。 当前我国制冷剂市场正处于三代对二代制冷剂产品的更替期,四代制冷剂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代制冷剂配额持续削减中,2025年将进一步大幅削减。前期(2020-2022年)我国制冷剂厂商处于抢占三代制冷剂市场份额的状态,目前竞争已明显趋于缓和。2024年初,我国新一轮的第二代制冷剂配额、首次的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发放。 (1)第二代制冷剂:2015年以来,随着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大幅削减,我国R22制冷剂生产配额逐步向龙头企业集中。2018、2019、2020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分别为27.43、26.70、22.48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8.90、18.26、13.57万吨。2020年的生产配额较2019年削减了4.22万吨(同比-15.8%)。2023年-2024年,R22生产配额分别为18.18、18.05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1.21、11.10万吨,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按削减计划进度,到2025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将削减至10万吨左右,到2030年将基本削减至0。截至2024年,我国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合计约为21.1万吨(主要包括R22、R141b、R142b)。 (2)三代制冷剂:按照基加利修正案设置的时间表,大部分发达国家需要从2019年开始削减HFCs,到2029年将削减70%;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将从2024年开始冻结HFCs的消费量,并从2029年启动削减;印度、巴基斯坦等小部分发展中国家则从2028年开始冻结,于2032年开始削减。我国三代制冷剂的布局窗口期则为2020-2022年。2024年,我国已经对氢氟碳化物(HFCs)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冻结,我国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实现“达峰”;并将于2029年开始缩减;计划到2045年削减80%以上。 2023年11月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的通知”,为实际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实现2024年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量冻结在基线值的履约目标。按照《基加利修正案》有关规定,我国HFCs生产和使用的基线值,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为单位,分别为基线年(2020-2022年)我国HFCs的平均生产量和平均使用量,再分别加上含氢氯氟烃(HCFCs)生产和使用基线值的65%。确定我国HFCs生产基线值为18.53亿tCO2(含65% HCFCs生产基线值约为4.41亿吨,即2024年我国实际发放的HFCs生产配额约为14.12亿吨)、HFCs 使用基线值为9.05亿tCO2(含进口基线值0.05亿tCO2,65% HCFCs使用基线值约为2.98亿吨);进口配额总量为0.1亿tCO2。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对每家企业、每项产品的生产、使用配额等进行了详细公示。2024年我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内用配额分别为74.56/34.00万吨。 四代制冷剂:HFOs和自然工质制冷剂将是全球制冷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四代制冷剂受到欧美市场大力推广使用,而如R1234yf等的全球技术专利被如Chemours(科慕)公司、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Arkema(阿科玛)公司、Chemours/Honeywell等欧美公司控制与垄断。我国第四代制冷剂R1234yf、R1234ze等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巨化股份、三爱富、中欣氟材等公司已实现代加工或已储备相应技术,未来第四代制冷剂将因其卓越性能与环保性成为第三代HFC制冷剂的绿色替代方案。据SkyQuest数据,2021年氢氟烯烃(HFOs)市场价值为11.6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4.17亿美元,在2022-2029年将以18.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家电/汽车链条快速响应,制冷剂需求有望提振。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空调方面,“以旧换新”政策的发布为家电业带来重磅利好。据产业在线最新发布的家用空调排产报告显示,2024年3月家用空调内销排产1230万台,较去年同期内销实绩增长17.3%;2024年3月空调出口排产983万台,较去年同期出口实绩增长23.5%。近期,制冷剂市场3月空调大厂最新订单价格落实高端报盘,下游空调启动生产,海外补库需求仍推动着空调出口的增长,我们看好近期制冷剂需求将逐步提振。 此外,汽车行业,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1万辆和243.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1.7%和22.7%,同比分别增长51.2%和47.9%;1月汽车出口44.3万辆,同比增长47.4%,环比下降11.2%,表现明显好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求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小。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9.9%。由于电动汽车冬季无法依靠发动机余热取暖、只能使用电取暖,故新能源车对车辆热管理行业也从“节能”与“环保”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级、更精准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单车价值提升。 常规R134a及R407C系统中通常需要增加压缩机转速或配备更大容量的压缩机来保证低环境温度下充足的制热量。目前R410A等制冷剂因制热特性优异,有助于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冬季制热问题。2020~2022年,我国新车制造和维修环节年均使用氢氟碳化物制冷剂3.8万吨,潜在排放约5500万吨当量的二氧化碳。全球汽车空调制冷剂也正在从第三代向第四代方向过渡。 近期,随着配额管理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持续平稳增长、新型领域、新兴市场需求高速发展,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将持续景气复苏,供需格局向好发展趋势确定性强,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迎来经营业绩的大幅修复及复苏。同时,未来全球制冷行业发展趋势是开发出能效更高、更稳定的高效换热器、压缩系统,及更环保/可回收的制冷工质,整体提升制冷安全性、技术实力、能效水平、环保性能、并适度降低充注量等。此外,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氟化工产品以其独特的性能,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年需求稳步增长。氟制冷剂的升级换代,已为氟制冷剂龙头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产品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伴随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高附加值氟产品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望延续。我们建议关注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规模领先以及工艺技术先进的氟化工龙头企业。 2.3 轮胎行业深度跟踪:市场逐步回暖,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上游原材料:价格中枢有望下降 1)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的产能周期相比化工品来说要更长一些,因为天然橡胶的种植时间需要7年左右,并且一棵橡胶树通常具有40年的寿命,因此天然橡胶的供给刚性非常强,当前的天然橡胶产能是由7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种植情况决定。 2011年以后,随着天然橡胶价格的走弱,全球天然橡胶的新增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导致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而代表天然橡胶实际产能的开割面积仍在不断增长。展望2024年,只要天然橡胶价格不出现长期低于成本的情况,主产国开割面积仍将小幅增长,全球天然橡胶供应将继续偏宽松。 天然橡胶下游行业较多,从行业下游消费结构来看,对天然橡胶消费量较大的产品依旧是轮胎行业,消费占比高达到67%。除此之外,乳胶制品、胶鞋、力车胎、胶管胶带等也是天然橡胶重要的消费领域,轮胎行业的运行状况对天然橡胶行业形成直接的影响。 2024年全球及中国天胶供应整体宽松,海外轮胎消费处在复苏的过程中,国内需求预期好转,整体供需仍处在偏宽松的状态,天然橡胶价格预计仍将低位震荡。 2)合成橡胶 轮胎用合成橡胶以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为主。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大多数轮胎生产商基本上是将两种橡胶混合使用。合成橡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丁二烯,而丁二烯主要是炼厂乙烯裂解装置的副产物,因此合成橡胶价格与油价的关联性较大。 从供需上看,合成橡胶仍处在产能过剩阶段,不具备大幅涨价的基础。2024年年初以来,由于原料丁二烯价格上涨推动,合成橡胶价格有所上涨,我们预计未来2-3个月随着原料价格趋于稳定,合成橡胶价格有望小幅回调。 3)炭黑 炭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橡胶的物理性能,是轮胎中不可或缺的补强剂,轮胎中添加30%的补强炭黑即可将轮胎的行驶里程提高至4-6公里。炭黑可以增加橡胶制品耐磨性,延长轮胎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供给:炭黑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行业内新增供给不多,开工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落后产能逐步退出,未来供给有望持续趋紧。 需求:随着全球疫情的修复,炭黑需求在2021年大幅提升,但是2022年因为国内防疫政策的影响,需求大幅下滑,2023年随着疫情结束,需求开始逐步回升。预计2024年需求稳中向好。 出口:欧洲炭黑总产能约有54%来自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因此俄乌冲突导致2022年中国的炭黑出口增长明显。2023年油价价格下降,炭黑出口有所回落,预计2024年炭黑出口仍然维持较高水平,炭黑价格、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4)橡胶助剂 橡胶助剂是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加工成橡胶制品过程中添加的,用于赋予橡胶制品使用性能、保证橡胶制品使用寿命、改善橡胶胶料加工性能的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的总称。橡胶助剂通过与橡胶生胶进行科学配比,可以赋予橡胶制品高强度、高弹性、耐老化、耐磨耗、耐高温、耐低温、消音等性能。常用的橡胶助剂主要有促进剂、防老剂、硫化剂、加工助剂、特种功能性助剂、预分散胶母粒等。 供给方面,全球橡胶助剂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橡胶助剂供应相对比较稳定,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产能增长集中在龙头企业,小产能增长有限且落后产能面临淘汰风险。 需求方面,橡胶助剂需求随轮胎产量增长带动下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快速也给白炭黑等相关助剂产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整体来看,橡胶助剂产能处在相对过剩的状态,2021-2022年的高价主要来自于成本推动,2023年受成本下降价格有所回落,2024年价格有望随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而逐步回到合理水平,随着国内疫情的修复,未来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轮胎出口:海运费低位运行,出口较为乐观 2023年以来,海运费整体呈现低位运行的局面,海运价格已经降至疫情前的水平,相比2021年的高点下跌85%左右。2023年12月以来,由于红海冲突导致欧洲航线运价有所上涨,2024年春节以后运价已经出现回落。对于轮胎公司来说,海运费低位对于出口存在一定利好,下游经销商采购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轮胎公司海外竞争力。 轮胎行业发展:中国头部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汽车保有量和新能源车销量带动轮胎规模持续扩张 根据当前的世界轮胎排名来看,我国轮胎企业虽然大多数仍处在第三、第四梯队,但是头部轮胎企业的实力在逐步提升,部分企业的收入体量稳居世界前列。由于中国轮胎企业的加速扩张,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受到挤压,2021年CR3的市占率为35.7%,同比减少2.6个百分点。CR10的市占率为60.6%,同比减少4.5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轮胎制造中心,并且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落后产能逐步淘汰,而头部企业稳步扩张,竞争力逐步增强。国内中资轮胎企业CR3(中策橡胶、玲珑轮胎、赛轮轮胎)全球市占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稳步攀升,整体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等梯队企业市占率自2015年达到巅峰后有所回落,原因是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组情况较多。可以看出轮胎行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强者更强。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提升,预计轮胎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2022-2027年中国轮胎行业复合增速为7.3%,初步测算,到2027年,中国轮胎市场规模将达到391亿美元。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将引领中国轮胎行业不断成长。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逐年增加,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 全球轮胎行业是万亿级赛道,国产轮胎性蓄势突破。1)成本端,主要原材料价格回落,轮胎成本压力释放;海运费大幅回落,回到疫情之前水平,国产品牌价格竞争力提升,利好轮胎出口“双反”制裁频发,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趋势显著。2)需求端,轮胎市场空间广阔,国内新能源车放量带动国内半钢胎配套需求;国内轮胎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经济预期恢复增长,看好替换市场集中度提升;欧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产轮胎性价比、竞争力凸显,国内轮胎企业海外订单逆势增长,积极抢占海外替换市场份额;国内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靠近海外车企基地,绑定下游增加海外配套。 长期来看,国内龙头公司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由于汽车保有量和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轮胎市场规模仍在逐步扩大,给国产轮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当前的世界轮胎排名来看,我国轮胎企业虽然大多数仍处在第三、第四梯队,但是头部轮胎企业的实力在逐步提升,部分企业的收入体量稳居世界前列。我们判断国内龙头企业由于具有资金优势、规模优势,渠道布局相对完善,产品质量与国际轮胎公司差距更小,未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升级与轮胎品牌形象的提升,龙头公司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 2.4 产能增速放缓,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MDI价格、价差回升 2024年2月聚合MDI、纯MDI价格、价差同环比均有提升。据Wind数据,2024年2月聚合MDI/纯MDI市场均价分别为16334/20534元/吨,同比+2%/+6%,环比+5%/+3%;价差分别为7955/12155元/吨,同比+9%/+13%,环比+9%/+3%。 纯MDI、聚合MDI在工业中应用广泛。据卓创资讯,2023年纯MDI下游消费主要集中在TPU(热塑性聚氨酯)、鞋底、浆料、氨纶等方向,分别占31%、23%、21%、20%。聚合MDI消费结构更为分散,其中,冰箱冷柜的应用占据了最大份额,为52%,其次是胶黏剂占19%,汽车占8%。其他如板材、外墙喷涂、集装箱、热水器、煤矿加固和管道等应用的占比从1%到5%不等。 2023年MDI产能增速放缓,产量及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2023年聚合MDI和纯MDI的产能没有明显增长,市场扩张速度有所减缓,预计后续产能趋于稳定。在需求有所恢复的情况下,聚合MDI和纯MDI的产量在2023年均同比增长了9%,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为72%。MDI行业产能集中度(CR4)稳定在98%左右,显示出极高的市场集中度,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聚合MDI进口依存度仍存下行空间。2023年纯MDI的进口依存度为7%,处于较低水平,聚合MDI进口依存度为27%,存在更大的下行空间。2023年纯MDI和聚合MDI的出口量同比略有增长。 2023年MDI市场表观消费量提升,库存下降。2023年纯MDI和聚合MDI的表观消费量在分别同比增长了10%和12%,内需市场有所回暖。2023年纯MDI的社会库存稍有下降至1.05万吨,聚合MDI的库存量略增至3.58万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低库存叠加需求回暖助力MDI价格回升。 国内外多数MDI装置保持正常运行,部分装置运行在较低负荷或停车状态。据百川盈孚国内外MDI装置动态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2月22日,国内部分,拥有较高产能的宁波万华、烟台万华和宝思德的装置正常运行,产能分别为120万吨/年、110万吨/年和40万吨/年;福建万华、上海亨斯迈、上海巴斯夫、上海科思创、重庆巴斯夫和东曹瑞安的装置则处于低负运行状态,产能在7-60万吨/年不等。国外部分,德国科思创、比利时巴斯夫的部分装置也处于低负运行状态。韩国巴斯夫的装置于2月19日因故障停车,重启时间尚未确定。与此同时,西班牙科思创、美国科思创、日本科思创、美国巴斯夫、荷兰亨斯迈、美国陶氏、德国陶氏、葡萄牙陶氏、沙特陶氏和韩国锦湖三井等装置正常运行,装置产能在4-65万吨/年之间,美国亨斯迈50万吨/年装置维持在大约70%的开工负荷。 3 重点数据跟踪 3.1重点化工品价格涨跌幅 2024年2月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邻硝基氯化苯(28.89%)、R125(21.21%)、硫酸(19.48%)、丁二酸(18.53%)、R410a(18.52%);本月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液氯(-57.33%)、氩气(-23.80%)、PVDF电池级(-22.58%)、液化天然气(-19.84%)、PVDF粉料(-15.71%)。 4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证券投资评级与法律声明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名称:【化工林谈】)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化工】组设立并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公众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