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含氟制冷剂 | 底部反转且格局优化,制冷剂开启景气复苏周期】-国信证券

【含氟制冷剂 | 底部反转且格局优化,制冷剂开启景气复苏周期】-国信证券

作者:微信公众号【化工林谈】/ 发布时间:2024-02-2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含氟制冷剂 | 底部反转且格局优化,制冷剂开启景气复苏周期】-国信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杨林 CPA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2 张玮航 执业证号S0980522010001 薛 聪 执业证号S0980520120001 余双雨 执业证号S0980523120001 张歆钰 执业证号S0980123050087 王新航 执业证号S0980123070037 【含氟制冷剂及氟化液行业分析框架 | 行业专题】-国信证券 【含氟聚合物行业分析框架 | 行业专题】-国信证券 【氟化工全产业链系列报告合集 | 行业专题】-国信证券 【全氟己酮 | 行业快评:电化学储能安全新规即将实施,全氟己酮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国信证券 【萤石 | 行业快评:供给紧张叠加需求旺季,看好萤石价格强势上涨】-国信证券 【萤石行业快评:萤石价格大幅上行,稀缺资源属性显现】-国信证券 【含氟半导体化学品行业分析框架|行业专题】-国信证券 事项 事件: 近期制冷剂已开启景气上行周期,价格明显回暖。据氟务在线数据,截至2月22日,R22市场国内核心工厂报盘价为21500-2250元/吨;R134a出厂涨至31000-32000元/吨;R32市场出厂价21000-25000元/吨附近,近期临近招标,高端报盘涨幅陆续提升;R125部分企业出厂涨至38000-45000元/吨,下游混配R410、R507等品种涨价顺畅;R410a因原料R32、R125市场坚挺,当前市场落实30000-35000元/吨,经销商市场拿货顺畅助推产品持续提振。R143报盘57000元/吨,混配R404、R507报盘49000元/吨。 国信化工观点: 1)《蒙特利尔议定书》促使全球氟制冷剂升级换代,三代制冷剂配额方案已出台,国内四代技术储备中。二代制冷剂配额持续削减中,2025年将进一步大幅削减。2020-2022年,我国制冷剂厂商处于抢占三代制冷剂市场份额的状态,目前竞争已明显趋于缓和;2024年初,我国新一轮的第二代制冷剂配额、首次的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发放。2024年我国HFCs生产基线值为18.53亿tCO2(含65% HCFCs生产基线值约为4.41亿吨)、HFCs 使用基线值为9.05亿tCO2(含进口基线值0.05亿tCO2,含65% HCFCs使用基线值约2.98亿吨);进口配额总量为0.1亿tCO2。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对每家企业、每项产品的生产、使用配额等进行了详细公示:2024年我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内用配额分别为74.56/34.00万吨。此外,四代制冷剂方面,我国R1234yf、R1234ze等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巨化股份、三爱富、中欣氟材等公司已实现代加工或已储备相应技术,未来第四代制冷剂将因其卓越性能与环保性成为第三代HFC制冷剂的绿色替代方案。 2)制冷需求前景仍然广阔,行业格局优化,目前三代制冷剂已底部反转并步入上行通道。长期来看,全球空调市场持续增长,冷链/热泵/新能源车等行业将打开制冷剂需求空间;氟制冷剂的升级换代,已为氟制冷剂龙头公司发展与产品升级带来了市场机遇。在经历了自2021年Q4起的景气震荡下行阶段,2023年四季度,受制冷剂传统备货旺季、前期企业及市场低库存、配额方案落地预期等多重因素提振,以R143a及其相关混配制冷剂为首的整体制冷剂价格已快速反弹。进入2024年,随着配额细则方案落地,叠加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利率政策组合拳助力房地产市场困境缓解、部分企业停工检修等,制冷剂延续景气上行趋势,国内R143a、R125、R404、R507、R32等多数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展望后市,随着配额管理已经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持续平稳增长,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持续景气复苏,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经营业绩有望显著修复。未来全球制冷行业发展趋势是开发出能效更高、更稳定的高效换热器、压缩系统及更环保/可回收的制冷工质,提升制冷安全性、技术实力、能效水平、环保性能、并适度降低充注量等。伴随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高附加值氟产品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氟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望延续。 风险提示: 制冷需求不及预期;政策风险(氟制冷剂环保政策趋严、升级换代进程加快、配额发放政策变更等);全球贸易摩擦及出口受阻;地产周期景气度低迷;各公司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化工安全生产风险等。 相关投资组合及推荐标的详见 研报信息 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研报名称:《底部反转且格局优化,制冷剂开启景气复苏周期》 分析师:杨林 S0980520120002 /张玮航 S0980522010001 发布日期:2024年2月23日 报告页数:12页 研报部分内容摘选 1 《蒙特利尔议定书》促使全球氟制冷剂升级换代,三代制冷剂配额方案已出台,国内四代技术储备中 制冷剂发展近百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促使制冷剂升级换代 20世纪30年代初,将氟氯烷烃(CFCs)氟代烷用作制冷剂,标志着有机氟化工应用的开始;1945年后,冷战中各种各样的防务计划为持续发展氟化学和利用含氟化合物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原动力,全球范围内以CFCs为主的制冷剂行业迅猛发展;直至1974年,Molina等学者提出的氯氟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论述,以及随后1985年英国南极调查局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现象等,引发了国际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氟代烷烃具备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其本身难以在较低的大气层中被分解或降解,会停留在大气层长达数十年以上,直接造成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回顾来说,从引入氟氯化碳到认识到氟氯化碳的释放对环境的危害之间相隔了近半个世纪。 1987年,全球有机氟工业做出了重大的重新定位:28个国家代表共同决议并制定了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书规定各代氟代烃类物质的生产及销售均被逐步限制、削减、停产,促使全球氟致冷剂逐步升级换代。《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年签署,议定书于1989年生效。 2016年10月15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参加第28届《蒙特利尔协定》缔约方大会的近200个国家就导致全球变暖的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HFCs)削减达成一致并签署《基加利修正案》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要求大部分发达国家从2019年开始削减HFCs,发展中国家将在2024年冻结HFCs的消费水平,一小部分国家将于2028年冻结HFCs消费。2021年6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中国政府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接受书。该修正案已于2021年9月15日对中国生效(暂不适用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履约工作,扎实开展履约治理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我国制冷剂市场正处于三代对二代制冷剂产品的更替期,四代制冷剂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二代制冷剂配额持续削减中,2025年将进一步大幅削减。前期(2020-2022年)我国制冷剂厂商处于抢占三代制冷剂市场份额的状态,目前竞争已明显趋于缓和。2024年初,我国新一轮的第二代制冷剂配额、首次的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发放。 (1)第二代制冷剂:2015年以来,随着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大幅削减,我国R22制冷剂生产配额逐步向龙头企业集中。2018、2019、2020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分别为27.43、26.70、22.48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8.90、18.26、13.57万吨。2020年的生产配额较2019年削减了4.22万吨(同比-15.8%)。2023年-2024年,R22生产配额分别为18.18、18.05万吨;内用配额分别为11.21、11.10万吨,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按削减计划进度,到2025年,我国R22生产配额将削减至10万吨左右,到2030年将基本削减至0。截至2024年,我国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合计约为21.1万吨(主要包括R22、R141b、R142b)。 (2)三代制冷剂:按照基加利修正案设置的时间表,大部分发达国家需要从2019年开始削减HFCs,到2029年将削减70%;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将从2024年开始冻结 HFCs 的消费量,并从 2029 年启动削减;印度、巴基斯坦等小部分发展中国家则从2028年开始冻结,于2032年开始削减。我国三代制冷剂的布局窗口期则为2020-2022年。2024年,我国已经对氢氟碳化物(HFCs)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冻结,我国三代制冷剂配额已实现“达峰”;并将于2029年开始缩减;计划到2045年削减80%以上。 2023年11月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的通知”,为实际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实现2024年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量冻结在基线值的履约目标。按照《基加利修正案》有关规定,我国HFCs生产和使用的基线值,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为单位,分别为基线年(2020-2022年)我国HFCs的平均生产量和平均使用量,再分别加上含氢氯氟烃(HCFCs)生产和使用基线值的65%。确定我国HFCs生产基线值为18.53亿tCO2(含65% HCFCs生产基线值约为4.41亿吨,即2024年我国实际发放的HFCs生产配额约为14.12亿吨)、HFCs 使用基线值为9.05亿tCO2(含进口基线值0.05亿tCO2,65% HCFCs使用基线值约为2.98亿吨);进口配额总量为0.1亿tCO2。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对每家企业、每项产品的生产、使用配额等进行了详细公示。2024年我国三代制冷剂的生产/内用配额分别为74.56/34.00万吨。 (3)四代制冷剂:HFOs和自然工质制冷剂将是全球制冷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四代制冷剂受到欧美市场大力推广使用,而如R1234yf等的全球技术专利被如Chemours(科慕)公司、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Arkema(阿科玛)公司、Chemours/Honeywell等欧美公司控制与垄断。我国第四代制冷剂R1234yf、R1234ze等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巨化股份、三爱富、中欣氟材等公司已实现代加工或已储备相应技术,未来第四代制冷剂将因其卓越性能与环保性成为第三代HFC制冷剂的绿色替代方案。据SkyQuest数据,2021年氢氟烯烃(HFOs)市场价值为11.6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4.17亿美元,在2022-2029年将以18.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 全球空调市场持续增长,冷链/热泵/新能源车等行业打开制冷剂需求空间 全球制冷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空间制冷仍有增长空间。据IEA数据,1990年至2016年间,全球建筑物空调的能源需求从约600TWh增加到2,000TWh,基本相当于2016年日本和印度的总用电量。中国方面,1990年至2016年间建筑物空调的能源需求增长了68倍。EIA预计从2016到2050年,全球对空间冷却的需求将增加两倍,住宅和商业空间的冷却容量预计将从2016年的11,670GW增长到2050年的36,500GW以上。据Markets and Markets Research预测,未来全球制冷剂需求增量将主要来自于亚太及中东地区,亚太地区将持续作为全球最大的制冷剂消费市场;北美及欧洲的制冷剂市场则相对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内将稳定增长。 从我国看,我国在全球空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2023年我国空调出口占比为全球的62.4%;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目前全球65%-70%的制冷剂产能在中国,全球制冷剂需求量的40%来自中国,我国为全球最大的制冷剂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空调产销量迅猛增长,许多城市中家庭制冷设备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但目前国内近40%的家庭仍然没有空调。据IEA预计,随着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到2030年,中国家庭空调的拥有率将达85%,安装住宅制冷设备(包括风扇和除湿机)的总数将超过11亿。据印度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发布的《印度冷却行动计划草案》显示,目前中国人均空间制冷能耗大大低于美国,并且不足日韩的一半,仍有提升空间。从长周期看,我国空间制冷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3年我国空调内销市场迎来久违“大年”,2024年前两个月排产数据仍然较靓丽,家用空调产业进入新周期。随着我国空调市场进入存量阶段,结构升级成为行业的主基调,而结构升级背后的涵义是行业由过去的规模驱动向品质驱动转变,企业利润与创新形成相互促进的闭环。2023年,疫情放开后需求集中恢复、高温天气预期、健康舒适及家庭场景价值的再挖掘等,2023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表现靓丽。根据奥维云网(AVC)PSI监测数据,2023年家用空调生产16328.2万台,同比增长12.3%;销售15694.6万台,同比增长10.4%。其中内销出货9054.1万台,同比增长12.9%;出口6640.5万台,同比增长7.3%。2024开年前两个月,受中国春节工厂放假影响,2月排产计划规模向1月前置。根据奥维云网最新排产监测数据,2024年2月家用空调生产排产1174.5万台,同比下滑12.4%;其中内销排产522.9万台,同比下滑20.0%;出口排产651.6万台,同比下滑5.1%。1-2月累计来看,内销排产同比增长9.4%;出口排产同比增长22.3%。 工业发展(冷链、热泵等)与汽车制冷等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打开制冷剂应用空间。除了空调市场外,制冷剂常见的应用领域还有:(1)冷链行业食品的保鲜,食品的冷加工、冷藏储存、冷藏运输;(2)医疗行业制冷设备:如药品、疫苗、血干等保存;(3)特殊的化工原料保存;(4)机械设备。从中长期来看看,未来有很多新领域对制冷剂有着大量的潜在需求,重点市场包括冷链市场(冷藏车,预冷机),新能源汽车和热泵。产品结构方面: 空调行业,从我国新增空调器使用的三种核心制冷剂品种占比来看,得益于R32的高性能及低替代成本,近年来R32在家用空调中快速替代R22和R410A,成为主导制冷剂。 冷链行业,商业制冷包括冷加工、冷冻冷藏、冷藏运输和冷藏销售多个环节,如大型冷库多采用R717和R744,小型装配式冷库采用R22及HFCs。自携式轻商设备已大量采用HCs。整体来说,目前从冷链行业的制冷剂比例上看,液氨制冷系统占比为69.4%,氟利昂制冷系统占比29.7%,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占比为0.9%据中智物流咨询数据,在欧美冷链中,预冷技术的使用率为90%,而中国预冷机在果蔬类食品预冷上的使用率当前只有10%;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在我国,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仅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15%,我国冷链物流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汽车行业,目前,国内移动空调系统(如汽车)中广泛使用的是以R134a为代表的三代制冷剂。欧盟将在新车辆中使用R1234yf和R744。据Refrigerant HQ数据,美国销量最高的50种汽车型号,则只有15种使用R-134a。目前售价在60-100万元人民币/吨间,价格较为昂贵。新能源车对车辆热管理行业也从“节能”与“环保”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级、更精准的要求。 此外,热泵行业,空气源热泵在我国整体热泵行业中的占比维持在90%以上,目前中温应用主要使用R134a、R410A和R22,高温热泵使用R245fa等。工业制冷则涉及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生产使用制冷剂主要包括:R507A,R22,R717和R744;维修制冷剂主要为R22(45%)、R134a、R507A等。 3 复盘三代制冷剂价格走势:目前三代制冷剂已景气反转并步入上行通道,出口形势有所波动 复盘近三年,三代制冷剂价格走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冲击、基加利修正案引起的配额争抢等因素影响,三代制冷剂市场延续2019年末的疲软态势,各产品价格均有下滑。原料氢氟酸在疫情期间连连走低,于2020年5月份到达全年最低点后反弹回稳。R32产能过剩的状况仍在延续,价格上行受限;R134a价格达到了近年来历史新低点。下游空调、汽车行业2020年产销量双双下滑。 2021年上半年,除R32价格仍在成本线下徘徊外,其余制冷剂价格均有所回暖,截至2021年6月30日,R22较年初涨幅约为14.3%,R134a较年初涨幅约为13.9%,R125较年初涨幅约为11.5%,R32较年初跌幅约为4.0%,R410a较年初涨幅约为17.6%。2021年8月,随原材料氢氟酸、甲烷氯化物、乙烷氯化物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能耗双控及限电导致制冷剂开工率不足,而需求端制冷剂进入传统备货旺季的背景下,制冷剂产品价格均出现明显反弹,涨价态势持续至2021年11月初。随后,自2021年11月起,在原料端供给逐步释放的背景下,制冷剂价格均开始普遍回调。2022年,制冷剂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 2023年前三季度,制冷剂产品价格变化有所分化:R125价格跟随成本四氯乙烯持续下跌,近期有所反弹、R32价格在中低位震荡,近期开始上涨、R134价格先抑后扬。2023年四季度,在进入制冷剂传统备货旺季、前期企业及市场低库存、配额方案落地预期细则阶段,以R143a及其相关混配制冷剂为首的整体制冷剂价格快速反弹。 进入2024年,随着配额细则方案的落地,叠加开年空调排产数据表现靓丽,部分企业停产检修,制冷剂延续景气上行趋势。据氟务在线数据,截至2月22日,R22市场国内核心工厂报盘价为21500-22500元/吨;R134a出厂涨至31000-32000元/吨;R32市场出厂价21000-25000元/吨附近,近期临近招标,高端报盘涨幅陆续提升;R125部分企业出厂涨至38000-45000元/吨,下游混配R410、R507等品种涨价顺畅;R410a因原料R32、R125市场坚挺,当前市场落实30000-35000元/吨,经销商市场拿货顺畅助推产品持续提振;R143报盘57000元/吨,混配R404、R507报盘49000元/吨。制冷剂R22、原料级R22、出口级R22、R32、R125、R134a、R410a、R152a、R142b、R143a、R507、R404、R227ea的价格已分别较年初上涨了17.3%、0.0%、-16.2%、31.4%、48.2%、12.7%、46.1%、14.0%、0.0%、81.7%、56.9%、56.9%、6.6%。展望3月,制冷剂新月订单价商谈中,下游空调逐步启动生产,制冷剂需求将逐步提振。 展望后市,随着配额管理已经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行业竞争格局趋向集中,而下游需求持续平稳增长,我们看好三代制冷剂持续景气复苏,三代制冷剂龙头厂商将迎来经营业绩的显著修复。同时,未来全球制冷行业发展趋势是开发出能效更高、更稳定的高效换热器、压缩系统,及更环保/可回收的制冷工质,整体提升制冷安全性、技术实力、能效水平、环保性能、并适度降低充注量等。 从2022-2023年我国三制冷剂出口形势来看,不同品种制冷剂出口面向市场明显不同,且国内外市场价差变化较大。 4 风险提示 制冷需求不及预期;政策风险(氟制冷剂环保政策趋严、升级换代进程加快、配额发放政策变更等);全球贸易摩擦及出口受阻;地产周期景气度低迷;各公司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化工安全生产风险等。 证券投资评级与法律声明 国信证券投资评级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名称:【化工林谈】)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化工】组设立并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公众号。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国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公众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国信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国信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国信证券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国信证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公众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询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公众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国信证券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为国信证券所有。未经国信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国信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公众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国信证券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