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金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丨流动性“新知”系列:债市,调整的风险有多大?

国金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丨流动性“新知”系列:债市,调整的风险有多大?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金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国金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丨流动性“新知”系列:债市,调整的风险有多大?》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金选·核心观点 岁末年初,债市收益率强势下行至历史低位,往后或如何演绎?以史为鉴的梳理,敬请关注。 一、岁末年初,一波“债牛”带动收益率水平、利差等降至历史低位 岁末年初,债市明显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破2.4%、创近20年来新低。节奏上看,短端先下、中长端“紧随其后”,利率债收益率曲线整体较去年12月中旬下移近25BP。截至2月1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2.44%、处历史低位,5年期、30年期分别处于历史3%和1%的分位数;信用债收益率整体所处分位数更低、尤其是高评级中长债。 收益率的强势下行,与流动性环境的边际转松、配置盘“抢跑”、股债“跷跷板”等有关。具体来看,央行公开市场加码、财政存款投放,叠加年初降准释放万亿流动性等,带动银行间资金利率明显转“松”;保险等机构年底加码配置长端利率债;年初股市表现相对平淡等也一定程度影响市场情绪、期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超15BP。 越来越“卷”的机构行为带动收益率强势下行、与资金利率背离,“潜在”风险或在累积。截至2月1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12月中旬以来累计下行近25BP,同期DR007已逐步回归常态、“站”在同期政策利率上方。流动性宽松、降息预期等对债市的利多已过度定价,或导致市场情绪反复等。 二、债市调整多缘于流动性收紧,后续变化取决于基本面、机构行为等 回溯历史,2010年以来,债市共经历5次明显调整,以2018年为分界点,后续调整节奏明显缩短、幅度收窄。2016年10月开启的一轮“债熊”长达15个月、10年期国债调整幅度达125BP。在此之后,债市调整节奏明显缩短、2020年和2022年两次调整仅半年左右,调整幅度明显收窄,2022年底调整幅度仅为24BP左右。 债市收益率上行的直接触发均为流动性收紧、大多与金融监管等因素有关。例如,2013年“打击”非标,2016年“收短放长”引导去杠杆,引发流动性环境收紧;2020年和2022年流动性环境边际回升与疫后修复有关,但后续驱动不同,前者与压降结构性存款有关,后者主因理财赎回加大流动性压力等。 调整节奏、幅度和曲线形态变化的背后,是经济基本面和机构行为变化等的映射。基本面上,伴随着地产大周期的切换,经济增加中枢进入转型以来的第二轮下台阶,政策利率下调带动广谱利率明显回落。期间,机构行为也明显变化,“资管新规”重塑行业格局,机构偏爱短久期“安全”资产、但合意资产明显收缩,“资产荒”现象加速凸显。 三、中短期债市潜在风险或在累积,但“资产荒”下较难出现持续性调整 短期流动性环境仍面临阶段性扰动,关注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等。据26个省市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专项债新券和一般新券发行规模或于2月边际回升至2600亿元以上,3月计划发行新券规模环比增长70%、至4500亿元左右。由于政府债券募集缴款到资金运用存在时滞,当供给放量时,资金面压力往往容易上升,较为典型的如2023年四季度。 非银资金利率下行空间有限、稳增长“三步走”逐步推进下,机构杠杆行为依然突出,警惕市场情绪反复等。相较于配置型机构,基金等交易型机构负债稳定性较弱、更易受到流动性冲击;杠杆加足下,机构对资金波动或更加敏感,容易放大资金面波动对债市的影响。同时,稳增长“三步走”逐步推进带来利空因素也在累积。 中短期债市潜在风险或在累积,但“资产荒”下、出现持续性调整的概率较低。经济增长弹性放缓、需求修复平缓下,资金易滞留金融体系,叠加地方化债推进等,或阶段性加剧“资产荒”;“资产荒”凸显下,当收益率出现一定调整后,机构“买债”热情或再度被点燃,例如,2022年11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低位上行20BP左右,机构配置再度加码。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