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电子】中芯国际:23Q4稼动率和ASP环比仍略承压,指引2024年Capex同比持平
(以下内容从招商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招商研究小程序查看PDF报告原文 中芯国际港股发布2023四季度未经审核业绩,23Q4收入16.78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超指引;毛利率16.4%,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指引;行业为U型复苏,公司当前稼动率和ASP仍有一定压力,近期公司在智能手机等领域存在急单,但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和2024年行业需求复苏展望仍较为谨慎。 23Q4收入略超指引,产能利用率和ASP环比略有下滑。23Q4收入16.78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超预期(此前指引环比+1-3%),主要系晶圆出货量增加;毛利率16.4%,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预期,环比下滑主要系产品组合变动;23Q4晶圆出货量167.5万片(折合8英寸),环比+9%,折合8英寸ASP环比-3%;截至2023年底产能为80.6万片/月,环比+1万片/月,23Q4产能利用率76.8%,环比-0.3pct。 23Q4公司在智能手机、PC、平板等领域存在急单,手机终端CIS和DDIC等收入环比高增长。1)按地区:23Q4中国地区收入13.6亿美元,环比持平,占比80.8%,环比-3.2pcts;美国地区收入2.6亿美元,环比+26%,占比15.7%,环比+2.8pcts;2)按下游:23Q4手机收入4.7亿美元,同比+11.5%/环比+23%;电脑和平板收入4.77亿美元,同比+62.3%/环比+10.7%;消费类收入3.55亿美元,同环比持平;互联和IoT收入1.37亿美元,同比-38%/环比-19%;汽车和工业收入1.18亿美元,同比-35%/环比-13.7%。公司手机、PC和平板收入同环比实现增长,主要系近期急单需求以及新产品更新迭代;3)按芯片类型:公司智能手机终端的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IC表现亮眼,23Q4 CIS和ISP收入环比增长超60%,产能供不应求,DDIC和TDDI收入环比增长30%;由于急单需求,公司目前28/40/55nm产能利用率维持满载。 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存在一定担忧,2024全年需求复苏展望较为谨慎。对于智能手机和PC等消费类领域,尽管2024年销量预计有所增长,近期存在一些急单,带动公司新产品收入持续增长,但公司老产品库存很高,急单持续性也有待观察,预计2024年半导体行业需求不会明显复苏。对于汽车和工业市场,由于行业持续去库存,欧美等龙头展望较为保守并下调收入指引,公司表示2024年自身汽车和工业业务展望较为保守,收入占比基本维持9-10%。 公司指引2024年资本支出同比持平,价格预计自24Q3起趋于平稳。展望24Q1,公司指引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计9-11%,中值环比-6.4pcts。展望2024年,公司预计收入同比中个位数百分比增长,全年量增价跌;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压力,预计自24Q3起开始平稳,但毛利率受折旧和价格影响仍然同比承压;公司指引2024年资本开支同比持平约为75亿美元,各季度支出可能较为平缓。 投资建议。公司23Q4稼动率和ASP环比仍承压,尽管近期手机、PC等领域存在急单,但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和2024年半导体复苏展望较为保守,预计2024年Capex同比持平,收入温和增长。 风险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设备交付不及预期,先进制程受制裁的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附录:中芯国际(港股)2023Q4业绩说明会纪要 时间:2024年2月7日 出席:联席首席执行官 赵海军 资深副总裁 吴俊峰 董事会秘书 郭光莉 会议纪要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下: 财务概况 2023Q4: 营收为16.783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高于指引,主要由于晶圆出货量增加。毛利率为16.4%,上季度为19.8%,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指引,下降主要由产品组合变动所致。经营利润为1.07亿美元,环比+22.8%。EBITDA为10.11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60.2%。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75亿美元,归属于非控制性权益的应占利润为6300万美元。 收入分析: 按地区分:中国地区收入13.6亿美元,环比持平,占比80.8%,环比-3.2pcts;美国地区收入2.6亿美元,环比+26%,占比15.7%,环比+2.8pcts;欧亚地区占比为3.5%。 按服务类型分:晶圆收入占92.9%,其他收入占7.1%。 按终端应用分:智能手机收入4.7亿美元,占比30.2%,同比+11.5%/环比+23%;电脑与平板收入4.77亿美元,占比30.6%,同比+62.3%/环比+10.7%;消费电子收入3.55亿美元,占比22.8%,同环比持平;互联与IoT收入1.37亿美元,占比8.8%,同比-38%/环比-19%;工业与汽车收入1.18亿美元,占比7.6%,同比-35%/环比-13.7%。 按晶圆尺寸分:12英寸收入11.6亿美元,环比+6%;8英寸收入4亿美元,环比+4.8%。 产能、产能利用率及出货量:产能由23Q3的79.6万片/月至23Q4的80.6万片/月(折合8英寸)。产能利用率约为76.8%,环比-0.3pcts。出货量为167.5万片,同比+6.4%/环比+9%。 资本支出:23.409亿美元,上个季度为21.347亿美元。 2023全年: 未经审计的经营业绩:销售收入为63.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毛利率为19.3%,基本符合公司年初的指引。经营利润为3.58亿美元,EBITDA为40.64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64.3%。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9.03亿美元。 资产负债表分析: 23Q4季度末总资产:478亿美元,其中库存资金167亿美元。 23Q4季度末总负债:169亿美元,其中有息负债为102亿美元。 23Q4季度末总权益: 308亿美元。有息债务权益比为33.1%,净债务权益比为-21.1%。 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金额为收入33.58亿美元,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支出62.08亿美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金额为收入24.66亿美元。 市场运营情况 2023年,我们经历了整个行业的下行。晶圆代工行业全年产值下滑了双位数,在持续两年的全球芯片缺货和产业过热后,半导体行业遇到了高库存、宏观经济低迷以及地缘政治愈演愈烈引发的市场需求的深度修正和同业竞争,至今也仍在持续。行业处在double-U的第一个U。在去年下半年,市场整体库存情况有所缓解,在高端产品领域也看到了热点。但中芯国际相关的手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仍然没有大的回转。自去年三季度以来,mobile产业链更新换代,一些有创新的产品公司得到了机会,启动急单,开始企稳回升。但由于2024年全年的智能手机和电脑总量只是些许的成长,行业并未全面复苏,所以我们还在密切观察急单是否能够持续。 中芯国际在23Q1经历了下行周期的低谷,23Q2开始回升,23Q3继续回温,23Q4也保持了上升,四季度销售收入为16.78亿美元,环比增长3.6%,略高于指引。毛利率为16.4%,符合指引。在各产品平台中应用在手机终端的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表现亮眼。CIS及ISP的收入环比增长超过六成,产能供不应求。DDIC以及TDDI的收入环比增长了三成。在40nm和55nm节点市场里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公司在仿真技术应用方面也建立了良好的部署。 2023年财务 按区域分: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0%、16%、4%。 晶圆收入按尺寸分:8英寸和12英寸占比分别为26%和74%。 按终端应用分:智能手机、计算机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IoT和工业与汽车占比分别为27%/27%/25%/12%/10%。 资本支出与产能:75亿美元;年底折合8英寸月产能为 80.6 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5%。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同业竞争和老产品库存的挑战。我们认为公司在double-U的第二个U里的表现是中规中矩,随半导体产业链一起摆脱低迷,在客户库存逐步好转和手机与互联需求持续回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平稳温和的成长。但从整个市场看,需求复苏的强度尚不足以支撑半导体全面强劲反弹。 2024Q1指引:收入环比持平到增长2%;毛利率预计9-11%,中值环比-6.4pcts,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产品价格和产品组合的变动,以及中芯京城进入折旧期。 2024年指引:在外界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销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同比中个位数百分比增长。公司计划在2024年继续推进近几年来已宣布的12英寸工厂和产能的建设规划。预计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补充说明 首先,自2022年以来,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依靠他人供给内需的行业模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焦虑,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能力建设越来越多,加上宏观经济周期和短期消费滞后,代工厂在持续高投入的过程中将难以实现过去几年的高产能利用率。公司毛利率面临高折旧压力。但是,我们将始终以持续盈利为目标,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我们在当地生产,就有更多的机会。SMIC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市场技术和产品质量优势,使公司在周期性波动中更具弹性。同时,公司也密切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韧性,不遗余力地推动供应的多元化和国产化。 Q&A: Q:公司怎么看2024年毛利率趋势,24Q1是不是毛利率的低点,今年每季度是不是仍然保持盈利的趋势? A:公司在2024年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同业竞争和老产品库存的挑战,全年预计温和增长,量增价跌。我们毛利率一方面受到ASP和产品组合等变化的拖累,另一方面折旧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全年毛利率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公司加强成本控制、提升效率,会以持续盈利为目标。 2024年市场走势中规中矩,不会有太大起伏,价格会下行些。我们下行价格这部分压力会用管理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来对冲,但我们毛利率主要是折旧拖累的,我们每年产能增加的部分就是已经开始计提折旧的部分。 Q:今年总体资本开支同比持平,国内代工厂产能利用率都不是很高,我们如何看待成熟制程产能过剩问题?我们产能和利用率什么样是正常水平,产能何时填满? A:从大的角度来看,全球代工业都在建厂,确实有些市场会供过于求,通过竞争会平衡,时间不好预测,但历史上大概需要4-6年时间出清过剩产能。从SMIC自己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建的产能是和客户沟通过的,客户有这些需求,有预测性在里面。如果未来行业需要这些产能,我们的产线要运行20年以上,在行业下行和上行周期建厂没什么区别。我们如果每年增加1个工厂,每年4-5万片产能增量,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的规模仍然比较小,研发的品种又那么多,我们增加些产能对行业不会造成巨大冲击。 Q:现在特色工艺平台公司收入占比多少?未来3-5年占比会提高吗? A:绝大部分都是特色工艺。特殊制程是慢工出细活,无论是BCD Analog、CIS、DDIC高压驱动等都需要长时间磨炼的,进步的方面不是快速缩小制程,而是做好性能和质量。我们现在8大平台,做起来有相当大稳定性,抗波动能力也比较强。 Q:我们Systemhouse(系统厂商)客户占比,我们对IC和Systemhouse客户上策略会有调节吗? A:我们建的都是成熟节点,我们的工厂至少要涵盖3个工艺节点,每个节点至少涵盖4种不同产品,标准逻辑电路和衍生,可能是互联、BCD Analog、DDIC、CIS、MCU等,都是在同一工厂相同设备Cover的。我们要服务不同客户,Systemhouse客户可能更专注于逻辑电路,我们现在逻辑电路收入占30%,BCD Analog 25%,高压DDIC 20%、MCU 10%、Memory 10%、CIS 10%。这些专门的公司应该叫Device Company,我们现在分客户的话,就两类,一类是我们直接面对的Device Company,都是做产品的,比如逻辑、电源管理、传感器、CIS、MCU等;一类是N-User,应用场景是汽车、手机、IoT等。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并不是特别关注客户是否是Systemhouse。 Q:这几年成熟制程扩产较多,23Q4我们释放的产能约1万片,后续我们产能释放是否会保持谨慎? A:我们这样的公司最好不要忽冷忽热,产品很慢,需要很多产量才能支持起来,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和客户达成协议,每年产能稳定增长。不过,我们的假设是市场匀速运动,但产能开出的节奏受订单急与缓的影响,我们的规划还是按照匀速开出产能。市场始终是有机会的,不过我们看到的市场别人也看得见,会产生竞争,我们要对竞争有保守的估计,但勇于参加竞争,4-5年的时间之后还是会供需平衡。 Q:最近几个月产业销售额数据环比明显改善,但从稼动率来看,好像库存和价格压力仍在,是不是传统的供需框架在未来周期内需要修正? A:第一,区域不一样,供需不一样。中国市场开始非常早,在2022年8、9月,速冻急停发生在中国客户这边,一下子不下单,卖不出去了,几万片需求跌到几千片。到去年6、7月份开始,产品开始出货。到现在老产品库存销售非常慢,可能后面就卖不出去了,不过新产品尤其是智能家居、新的手机和PC有关的,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很高的库存是老产品卖不出去,但如果看销售变量的部分,营业额增长的部分产品库存是偏低的。从我们接到的急单来看,我们12英寸28/40/55nm基本上是满载的,有些新产品供不应求。 美国从去年6月份开始进入调整期,开始减单;欧洲是从24Q1开始的,主要是汽车产品,STM、英飞凌等都宣布营业额要下降的。所以不同市场是有周期性的。 第二,我们看到国外的AI产品更加先进,国内主要是mobile相关,国内mobile的订单量现在很大。所以我们可以说国外的亮点是AI,国内的亮点是mobile。不过我们留一点空间余地,虽然一季度二季度有大量急单,但我们全年却没有大幅度增长,是因为这是一个U-shape,手机和PC的量并没有成长那么高。我们担心是寅吃卯粮,担心是上半年把下半年的订单都发过来了,下半年会出现一个下降,所以我们的估计相当谨慎。 但对于今年整个代工业的出货量,我觉得是会增长20%。但是成熟制程,与手机、消费等相关的大宗产品去年的价格下降趋势还在持续,所以可能有10%左右的价钱被打回去了,这样整个行业的成长就不是20%。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的收入成长10%或者不足10%。 Q:付运晶圆数的增加与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A:是产品分配的变化,光罩层数比较少的产品换成了光罩层数比较多的产品。比如图像传感器,如果只做front-side,12M和13M的,光罩层数可能少一点。如果做5000万像素或者是DDIC 40nm的,步骤就更多了,相当于你做一片消耗了原来1.2片的产能,这是一个原因。 我们去年的月度产能增长,折合成8英寸增加了10万片,产能作为分母变大了。计算产能利用率的时候,年初的时候除以70万片,年底的时候除以80万片,所以你就看到中芯国际的出货量在增长,但是产能利用率反而是下降了几个点,主要是因为分母变大了。我们拉进来的设备可以用来做生产,但是这个时候订单的增量并不仅是增加设备的量,所以就会发现它的利用率会下降。 在ASP下降的时候,我们出货量增加,以维持营业额增长,不过作为分母的产能也在增加,所以尽管晶圆出货量逐季增长,但产能利用率是减少的。另外,我们没有考虑不同晶圆的难度,没有考虑不同晶圆的光罩层数,这也有影响。 Q:ASP环比有所下滑,背后是有一些产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还是说整体有价格调整的因素? A:两个都有。整体大宗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还是在延续去年谈的价钱。其实好多是在去年谈的价钱,但是去年并不发生,却发生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点,所以整个行业都是这样。中芯国际在做大宗产品时,都是跟着整个行业走的,不过我们不是那个首先降价的公司,不会用低价去增加自己产能。 Q:您怎么看价格后续调整的持续性? A:会慢慢的趋向平稳,基本到今年第三季度左右就会平稳持续一段时间了。因为现在整个行业大家知道memory会回来。其实最大的一个行业的规律是这样,大宗产品等到它的市场价钱已经跟生产成本基本一样,或者是低过生产成本时,这是不可持续的,有些买家就会开始存货了。不可能有公司一直用低于成本的这个价格生产,在困难的时候他可能是没有替代才这样,但过几个月时间就发现可以用别的产品去替代,这种产品就会停止生产或减小生产,价钱就会回稳。现在有些产品我看到已经快进入到这个状态。 Q:能否介绍一下后续关于产能的投放节奏和折旧在季度间的节奏? A:我们已经宣布了,中芯国际基本是用持续的、稳定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产能。产能的规划在前几年都宣布得非常明白,在什么地方、多少万片、多少年来建设什么样的节点。但是我们今天也宣布了,今年基本跟去年持平,去年是75亿美元,除以4,每个季度就是它的花销。但这个不完全由中芯国际控制,一个是我们在不同的工厂验证的速度和客户接受的程度,如果客户没有给量,我们会让他慢一点;第二个现在交货也不均匀,也有供应商交货速度快和慢的问题,所以各个季度差不多是平均的,但是也有起伏的,但起伏不是非常大。 前几年连续几年我们的高投入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大的折旧的压力,也就是去年的新增的产能,在今年还会继续形成我们的折旧。所以我们2024年的折旧相比2023年应该是会增加大概三成左右。关于各个季度之间,因为随着我们设备的逐步move-in,那么各个季度之间的折旧也会是逐步增加。 Q:我们看到公司来自工业和汽车的营收占比在下降,希望公司分享一下对这两个行业今年的一个趋势判断? A:汽车行业我们去年讲过,由于紧缺,大家都建库存,但是基本上我们看到现在汽车的销量停滞了。比方说中国汽车行业,去年说可能有3000万辆。今年以为大家会多宣布一点,但我最近看到的大家预计也就是3200万辆,所以整个汽车行业的总销量大概也就与去年持平。按照现在各家已经备的库存还是偏高的,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快的反应,就是原来说好了要加量的这些汽车公司,包括欧洲的公司,现在都削减了对2024年的晶圆下线的预测,Onsemi、Microchip、STM、Infineon都反映了反映的汽车行业要消化掉自己的库存。 中芯国际在这一块百分比原来是一直想努力做到更高,现在可能打消了我们的一些热情,今年就不会再增长了,可能工业与汽车合起来还是在9%-10%。我们在2024年主要的增长还是着力在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跟手机、智能家庭、IoT、计算机这些有关的部分。这些地方也的确看到了一些亮点,比方说电源、Super IO、Codec或者是WiFi,的确看到了很多急单的需求。 手机方面产业链的变化,原来可能不是中芯国际的客户供应,现在换成了中芯国际的客户去做供应,那我们就会在上半年看到供不应求的。但是刚才我也提醒了,是说总量没变,如果上半年增加的太多,会不会是提前消耗了下半年的订单,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件事。 Q:23Q3、23Q4和22Q4的电脑和平板营收占比超过10%,这是季节性的变化,还是说我们有一些产品导入,包括您刚才提到的急单的情况? A:是包括急单的。我们在电脑和平板这一块都有很多客户,但是一直就很平稳,没有太多的成长,也没有下降。现在一个是做电脑的人多了,新客户出现了。第二是我们明显的发现更新换代的电脑里需要新产品, 比如Codec、WiFi、 LCD driver以及Super IO。所以现在急单也是蛮多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主要的动力一个是手机,因为总量大,产业链的变化非常大,订单比较大。还有一个就是电脑里面刚才我提到的新产品,现在的大量使用替代了过去的旧产品,所以这个急单也是很多的。我们还是密切地关注下半年能不能持续这些急单。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曹辉、王恬、程鑫、研究助理(谌薇、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点击招商研究小程序查看PDF报告原文 中芯国际港股发布2023四季度未经审核业绩,23Q4收入16.78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超指引;毛利率16.4%,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指引;行业为U型复苏,公司当前稼动率和ASP仍有一定压力,近期公司在智能手机等领域存在急单,但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和2024年行业需求复苏展望仍较为谨慎。 23Q4收入略超指引,产能利用率和ASP环比略有下滑。23Q4收入16.78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超预期(此前指引环比+1-3%),主要系晶圆出货量增加;毛利率16.4%,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预期,环比下滑主要系产品组合变动;23Q4晶圆出货量167.5万片(折合8英寸),环比+9%,折合8英寸ASP环比-3%;截至2023年底产能为80.6万片/月,环比+1万片/月,23Q4产能利用率76.8%,环比-0.3pct。 23Q4公司在智能手机、PC、平板等领域存在急单,手机终端CIS和DDIC等收入环比高增长。1)按地区:23Q4中国地区收入13.6亿美元,环比持平,占比80.8%,环比-3.2pcts;美国地区收入2.6亿美元,环比+26%,占比15.7%,环比+2.8pcts;2)按下游:23Q4手机收入4.7亿美元,同比+11.5%/环比+23%;电脑和平板收入4.77亿美元,同比+62.3%/环比+10.7%;消费类收入3.55亿美元,同环比持平;互联和IoT收入1.37亿美元,同比-38%/环比-19%;汽车和工业收入1.18亿美元,同比-35%/环比-13.7%。公司手机、PC和平板收入同环比实现增长,主要系近期急单需求以及新产品更新迭代;3)按芯片类型:公司智能手机终端的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IC表现亮眼,23Q4 CIS和ISP收入环比增长超60%,产能供不应求,DDIC和TDDI收入环比增长30%;由于急单需求,公司目前28/40/55nm产能利用率维持满载。 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存在一定担忧,2024全年需求复苏展望较为谨慎。对于智能手机和PC等消费类领域,尽管2024年销量预计有所增长,近期存在一些急单,带动公司新产品收入持续增长,但公司老产品库存很高,急单持续性也有待观察,预计2024年半导体行业需求不会明显复苏。对于汽车和工业市场,由于行业持续去库存,欧美等龙头展望较为保守并下调收入指引,公司表示2024年自身汽车和工业业务展望较为保守,收入占比基本维持9-10%。 公司指引2024年资本支出同比持平,价格预计自24Q3起趋于平稳。展望24Q1,公司指引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计9-11%,中值环比-6.4pcts。展望2024年,公司预计收入同比中个位数百分比增长,全年量增价跌;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压力,预计自24Q3起开始平稳,但毛利率受折旧和价格影响仍然同比承压;公司指引2024年资本开支同比持平约为75亿美元,各季度支出可能较为平缓。 投资建议。公司23Q4稼动率和ASP环比仍承压,尽管近期手机、PC等领域存在急单,但公司对急单持续性和2024年半导体复苏展望较为保守,预计2024年Capex同比持平,收入温和增长。 风险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设备交付不及预期,先进制程受制裁的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附录:中芯国际(港股)2023Q4业绩说明会纪要 时间:2024年2月7日 出席:联席首席执行官 赵海军 资深副总裁 吴俊峰 董事会秘书 郭光莉 会议纪要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下: 财务概况 2023Q4: 营收为16.783亿美元,同比+3.5%/环比+3.6%,略高于指引,主要由于晶圆出货量增加。毛利率为16.4%,上季度为19.8%,同比-15.6pcts/环比-3.4pcts,符合指引,下降主要由产品组合变动所致。经营利润为1.07亿美元,环比+22.8%。EBITDA为10.11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60.2%。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75亿美元,归属于非控制性权益的应占利润为6300万美元。 收入分析: 按地区分:中国地区收入13.6亿美元,环比持平,占比80.8%,环比-3.2pcts;美国地区收入2.6亿美元,环比+26%,占比15.7%,环比+2.8pcts;欧亚地区占比为3.5%。 按服务类型分:晶圆收入占92.9%,其他收入占7.1%。 按终端应用分:智能手机收入4.7亿美元,占比30.2%,同比+11.5%/环比+23%;电脑与平板收入4.77亿美元,占比30.6%,同比+62.3%/环比+10.7%;消费电子收入3.55亿美元,占比22.8%,同环比持平;互联与IoT收入1.37亿美元,占比8.8%,同比-38%/环比-19%;工业与汽车收入1.18亿美元,占比7.6%,同比-35%/环比-13.7%。 按晶圆尺寸分:12英寸收入11.6亿美元,环比+6%;8英寸收入4亿美元,环比+4.8%。 产能、产能利用率及出货量:产能由23Q3的79.6万片/月至23Q4的80.6万片/月(折合8英寸)。产能利用率约为76.8%,环比-0.3pcts。出货量为167.5万片,同比+6.4%/环比+9%。 资本支出:23.409亿美元,上个季度为21.347亿美元。 2023全年: 未经审计的经营业绩:销售收入为63.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毛利率为19.3%,基本符合公司年初的指引。经营利润为3.58亿美元,EBITDA为40.64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为64.3%。归属于本公司的应占利润为9.03亿美元。 资产负债表分析: 23Q4季度末总资产:478亿美元,其中库存资金167亿美元。 23Q4季度末总负债:169亿美元,其中有息负债为102亿美元。 23Q4季度末总权益: 308亿美元。有息债务权益比为33.1%,净债务权益比为-21.1%。 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金额为收入33.58亿美元,投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支出62.08亿美元,融资活动所得现金金额为收入24.66亿美元。 市场运营情况 2023年,我们经历了整个行业的下行。晶圆代工行业全年产值下滑了双位数,在持续两年的全球芯片缺货和产业过热后,半导体行业遇到了高库存、宏观经济低迷以及地缘政治愈演愈烈引发的市场需求的深度修正和同业竞争,至今也仍在持续。行业处在double-U的第一个U。在去年下半年,市场整体库存情况有所缓解,在高端产品领域也看到了热点。但中芯国际相关的手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仍然没有大的回转。自去年三季度以来,mobile产业链更新换代,一些有创新的产品公司得到了机会,启动急单,开始企稳回升。但由于2024年全年的智能手机和电脑总量只是些许的成长,行业并未全面复苏,所以我们还在密切观察急单是否能够持续。 中芯国际在23Q1经历了下行周期的低谷,23Q2开始回升,23Q3继续回温,23Q4也保持了上升,四季度销售收入为16.78亿美元,环比增长3.6%,略高于指引。毛利率为16.4%,符合指引。在各产品平台中应用在手机终端的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表现亮眼。CIS及ISP的收入环比增长超过六成,产能供不应求。DDIC以及TDDI的收入环比增长了三成。在40nm和55nm节点市场里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公司在仿真技术应用方面也建立了良好的部署。 2023年财务 按区域分: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0%、16%、4%。 晶圆收入按尺寸分:8英寸和12英寸占比分别为26%和74%。 按终端应用分:智能手机、计算机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IoT和工业与汽车占比分别为27%/27%/25%/12%/10%。 资本支出与产能:75亿美元;年底折合8英寸月产能为 80.6 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5%。 2024年展望 2024年,公司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同业竞争和老产品库存的挑战。我们认为公司在double-U的第二个U里的表现是中规中矩,随半导体产业链一起摆脱低迷,在客户库存逐步好转和手机与互联需求持续回升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平稳温和的成长。但从整个市场看,需求复苏的强度尚不足以支撑半导体全面强劲反弹。 2024Q1指引:收入环比持平到增长2%;毛利率预计9-11%,中值环比-6.4pcts,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产品价格和产品组合的变动,以及中芯京城进入折旧期。 2024年指引:在外界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销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同比中个位数百分比增长。公司计划在2024年继续推进近几年来已宣布的12英寸工厂和产能的建设规划。预计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补充说明 首先,自2022年以来,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依靠他人供给内需的行业模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焦虑,基于地缘政治考虑的能力建设越来越多,加上宏观经济周期和短期消费滞后,代工厂在持续高投入的过程中将难以实现过去几年的高产能利用率。公司毛利率面临高折旧压力。但是,我们将始终以持续盈利为目标,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我们在当地生产,就有更多的机会。SMIC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市场技术和产品质量优势,使公司在周期性波动中更具弹性。同时,公司也密切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韧性,不遗余力地推动供应的多元化和国产化。 Q&A: Q:公司怎么看2024年毛利率趋势,24Q1是不是毛利率的低点,今年每季度是不是仍然保持盈利的趋势? A:公司在2024年仍然面临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同业竞争和老产品库存的挑战,全年预计温和增长,量增价跌。我们毛利率一方面受到ASP和产品组合等变化的拖累,另一方面折旧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全年毛利率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公司加强成本控制、提升效率,会以持续盈利为目标。 2024年市场走势中规中矩,不会有太大起伏,价格会下行些。我们下行价格这部分压力会用管理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来对冲,但我们毛利率主要是折旧拖累的,我们每年产能增加的部分就是已经开始计提折旧的部分。 Q:今年总体资本开支同比持平,国内代工厂产能利用率都不是很高,我们如何看待成熟制程产能过剩问题?我们产能和利用率什么样是正常水平,产能何时填满? A:从大的角度来看,全球代工业都在建厂,确实有些市场会供过于求,通过竞争会平衡,时间不好预测,但历史上大概需要4-6年时间出清过剩产能。从SMIC自己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建的产能是和客户沟通过的,客户有这些需求,有预测性在里面。如果未来行业需要这些产能,我们的产线要运行20年以上,在行业下行和上行周期建厂没什么区别。我们如果每年增加1个工厂,每年4-5万片产能增量,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的规模仍然比较小,研发的品种又那么多,我们增加些产能对行业不会造成巨大冲击。 Q:现在特色工艺平台公司收入占比多少?未来3-5年占比会提高吗? A:绝大部分都是特色工艺。特殊制程是慢工出细活,无论是BCD Analog、CIS、DDIC高压驱动等都需要长时间磨炼的,进步的方面不是快速缩小制程,而是做好性能和质量。我们现在8大平台,做起来有相当大稳定性,抗波动能力也比较强。 Q:我们Systemhouse(系统厂商)客户占比,我们对IC和Systemhouse客户上策略会有调节吗? A:我们建的都是成熟节点,我们的工厂至少要涵盖3个工艺节点,每个节点至少涵盖4种不同产品,标准逻辑电路和衍生,可能是互联、BCD Analog、DDIC、CIS、MCU等,都是在同一工厂相同设备Cover的。我们要服务不同客户,Systemhouse客户可能更专注于逻辑电路,我们现在逻辑电路收入占30%,BCD Analog 25%,高压DDIC 20%、MCU 10%、Memory 10%、CIS 10%。这些专门的公司应该叫Device Company,我们现在分客户的话,就两类,一类是我们直接面对的Device Company,都是做产品的,比如逻辑、电源管理、传感器、CIS、MCU等;一类是N-User,应用场景是汽车、手机、IoT等。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并不是特别关注客户是否是Systemhouse。 Q:这几年成熟制程扩产较多,23Q4我们释放的产能约1万片,后续我们产能释放是否会保持谨慎? A:我们这样的公司最好不要忽冷忽热,产品很慢,需要很多产量才能支持起来,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和客户达成协议,每年产能稳定增长。不过,我们的假设是市场匀速运动,但产能开出的节奏受订单急与缓的影响,我们的规划还是按照匀速开出产能。市场始终是有机会的,不过我们看到的市场别人也看得见,会产生竞争,我们要对竞争有保守的估计,但勇于参加竞争,4-5年的时间之后还是会供需平衡。 Q:最近几个月产业销售额数据环比明显改善,但从稼动率来看,好像库存和价格压力仍在,是不是传统的供需框架在未来周期内需要修正? A:第一,区域不一样,供需不一样。中国市场开始非常早,在2022年8、9月,速冻急停发生在中国客户这边,一下子不下单,卖不出去了,几万片需求跌到几千片。到去年6、7月份开始,产品开始出货。到现在老产品库存销售非常慢,可能后面就卖不出去了,不过新产品尤其是智能家居、新的手机和PC有关的,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很高的库存是老产品卖不出去,但如果看销售变量的部分,营业额增长的部分产品库存是偏低的。从我们接到的急单来看,我们12英寸28/40/55nm基本上是满载的,有些新产品供不应求。 美国从去年6月份开始进入调整期,开始减单;欧洲是从24Q1开始的,主要是汽车产品,STM、英飞凌等都宣布营业额要下降的。所以不同市场是有周期性的。 第二,我们看到国外的AI产品更加先进,国内主要是mobile相关,国内mobile的订单量现在很大。所以我们可以说国外的亮点是AI,国内的亮点是mobile。不过我们留一点空间余地,虽然一季度二季度有大量急单,但我们全年却没有大幅度增长,是因为这是一个U-shape,手机和PC的量并没有成长那么高。我们担心是寅吃卯粮,担心是上半年把下半年的订单都发过来了,下半年会出现一个下降,所以我们的估计相当谨慎。 但对于今年整个代工业的出货量,我觉得是会增长20%。但是成熟制程,与手机、消费等相关的大宗产品去年的价格下降趋势还在持续,所以可能有10%左右的价钱被打回去了,这样整个行业的成长就不是20%。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的收入成长10%或者不足10%。 Q:付运晶圆数的增加与产能利用率和产能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A:是产品分配的变化,光罩层数比较少的产品换成了光罩层数比较多的产品。比如图像传感器,如果只做front-side,12M和13M的,光罩层数可能少一点。如果做5000万像素或者是DDIC 40nm的,步骤就更多了,相当于你做一片消耗了原来1.2片的产能,这是一个原因。 我们去年的月度产能增长,折合成8英寸增加了10万片,产能作为分母变大了。计算产能利用率的时候,年初的时候除以70万片,年底的时候除以80万片,所以你就看到中芯国际的出货量在增长,但是产能利用率反而是下降了几个点,主要是因为分母变大了。我们拉进来的设备可以用来做生产,但是这个时候订单的增量并不仅是增加设备的量,所以就会发现它的利用率会下降。 在ASP下降的时候,我们出货量增加,以维持营业额增长,不过作为分母的产能也在增加,所以尽管晶圆出货量逐季增长,但产能利用率是减少的。另外,我们没有考虑不同晶圆的难度,没有考虑不同晶圆的光罩层数,这也有影响。 Q:ASP环比有所下滑,背后是有一些产品组合的发生了变化,还是说整体有价格调整的因素? A:两个都有。整体大宗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还是在延续去年谈的价钱。其实好多是在去年谈的价钱,但是去年并不发生,却发生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点,所以整个行业都是这样。中芯国际在做大宗产品时,都是跟着整个行业走的,不过我们不是那个首先降价的公司,不会用低价去增加自己产能。 Q:您怎么看价格后续调整的持续性? A:会慢慢的趋向平稳,基本到今年第三季度左右就会平稳持续一段时间了。因为现在整个行业大家知道memory会回来。其实最大的一个行业的规律是这样,大宗产品等到它的市场价钱已经跟生产成本基本一样,或者是低过生产成本时,这是不可持续的,有些买家就会开始存货了。不可能有公司一直用低于成本的这个价格生产,在困难的时候他可能是没有替代才这样,但过几个月时间就发现可以用别的产品去替代,这种产品就会停止生产或减小生产,价钱就会回稳。现在有些产品我看到已经快进入到这个状态。 Q:能否介绍一下后续关于产能的投放节奏和折旧在季度间的节奏? A:我们已经宣布了,中芯国际基本是用持续的、稳定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产能。产能的规划在前几年都宣布得非常明白,在什么地方、多少万片、多少年来建设什么样的节点。但是我们今天也宣布了,今年基本跟去年持平,去年是75亿美元,除以4,每个季度就是它的花销。但这个不完全由中芯国际控制,一个是我们在不同的工厂验证的速度和客户接受的程度,如果客户没有给量,我们会让他慢一点;第二个现在交货也不均匀,也有供应商交货速度快和慢的问题,所以各个季度差不多是平均的,但是也有起伏的,但起伏不是非常大。 前几年连续几年我们的高投入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大的折旧的压力,也就是去年的新增的产能,在今年还会继续形成我们的折旧。所以我们2024年的折旧相比2023年应该是会增加大概三成左右。关于各个季度之间,因为随着我们设备的逐步move-in,那么各个季度之间的折旧也会是逐步增加。 Q:我们看到公司来自工业和汽车的营收占比在下降,希望公司分享一下对这两个行业今年的一个趋势判断? A:汽车行业我们去年讲过,由于紧缺,大家都建库存,但是基本上我们看到现在汽车的销量停滞了。比方说中国汽车行业,去年说可能有3000万辆。今年以为大家会多宣布一点,但我最近看到的大家预计也就是3200万辆,所以整个汽车行业的总销量大概也就与去年持平。按照现在各家已经备的库存还是偏高的,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快的反应,就是原来说好了要加量的这些汽车公司,包括欧洲的公司,现在都削减了对2024年的晶圆下线的预测,Onsemi、Microchip、STM、Infineon都反映了反映的汽车行业要消化掉自己的库存。 中芯国际在这一块百分比原来是一直想努力做到更高,现在可能打消了我们的一些热情,今年就不会再增长了,可能工业与汽车合起来还是在9%-10%。我们在2024年主要的增长还是着力在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跟手机、智能家庭、IoT、计算机这些有关的部分。这些地方也的确看到了一些亮点,比方说电源、Super IO、Codec或者是WiFi,的确看到了很多急单的需求。 手机方面产业链的变化,原来可能不是中芯国际的客户供应,现在换成了中芯国际的客户去做供应,那我们就会在上半年看到供不应求的。但是刚才我也提醒了,是说总量没变,如果上半年增加的太多,会不会是提前消耗了下半年的订单,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件事。 Q:23Q3、23Q4和22Q4的电脑和平板营收占比超过10%,这是季节性的变化,还是说我们有一些产品导入,包括您刚才提到的急单的情况? A:是包括急单的。我们在电脑和平板这一块都有很多客户,但是一直就很平稳,没有太多的成长,也没有下降。现在一个是做电脑的人多了,新客户出现了。第二是我们明显的发现更新换代的电脑里需要新产品, 比如Codec、WiFi、 LCD driver以及Super IO。所以现在急单也是蛮多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主要的动力一个是手机,因为总量大,产业链的变化非常大,订单比较大。还有一个就是电脑里面刚才我提到的新产品,现在的大量使用替代了过去的旧产品,所以这个急单也是很多的。我们还是密切地关注下半年能不能持续这些急单。 团队介绍 鄢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经济学双学士,光华管理学院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08-11年中信证券,11年加入招商证券,现任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TMT及中小盘大组主管。 团队成员:曹辉、王恬、程鑫、研究助理(谌薇、涂锟山、王虹宇、赵琳)。 团队荣誉:11/12/14/15/16/17/19/20/21/22年《新财富》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第2/5/2/2/4/3/3/4/3/5名,11/12/14/15/16/17/18/19/20年《水晶球》电子2/4/1/2/3/3/2/3/3名,10/14/15/16/17/18/19/20年《金牛奖》TMT/电子第1/2/3/3/3/3/2/2/1名,2018/2019 年最具价值金牛分析师。 投资评级定义 股票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公司股价相对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强烈推荐: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20%以上 增持:公司股价涨幅超基准指数5-20%之间 中性:公司股价变动幅度相对基准指数介于±5%之间 回避:公司股价表现弱于基准指数5%以上 行业评级 以报告日起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同期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的表现为标准: 推荐:行业基本面向好,行业指数将跑赢基准指数 中性:行业基本面稳定,行业指数跟随基准指数 回避:行业基本面向淡,行业指数将跑输基准指数 重要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招商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招商证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招商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招商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内容的适当性,招商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所载资料而视相关人员为专业投资者客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