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行业精选 | 新能源及电力设备、医药、高端装备、房地产、信息技术

行业精选 | 新能源及电力设备、医药、高端装备、房地产、信息技术

作者:微信公众号【兴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0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兴业研究《行业精选 | 新能源及电力设备、医药、高端装备、房地产、信息技术》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3年氢能各环节盘点——氢能行业跟踪报告 核心观点:2023年,在示范项目的引领下,绿电制氢成为众多氢能环节中的快速增长点,绿氢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带动电解槽设备招标明显提速;加氢站新建速度放缓,合建站比例进一步提升;工业用氢是支撑绿氢消纳的主要领域,交通用氢稳步增长。 制氢:示范项目引领绿氢市场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我国有约300个投运、在建和规划的绿电制氢项目,已公开披露的绿氢总产能超400万吨/年,已建成绿氢产能约5万吨/年,仅占总量的约1%。项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新疆、甘肃和宁夏等三北地区。电解水制氢设备招标明显提速。去年我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即电解槽)公开招标规模近1.8GW,同比增长超120%。碱性路线占据绝对主流。电解槽新进入企业数量众多,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高。去年我国公开的电解槽设备中标CR3达67%,CR5为82%。腰尾部企业获取订单的难度提高,电解槽设备单价持续下降。 加氢:加氢站新建速度放缓。截至去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428座,依旧位居全球第一。去年当年我国新建成加氢站约70座,同比下降近30%,新建规模连续两年下降。我国加氢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三北地区建设在提速。截至去年底,加氢站已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和浙江五省的加氢站数量位居前列,合计占比为46%。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三北地区加氢站建设正提速。70MPa加氢站新增速度平稳,合建站比例进一步提升。 用氢:工业用氢是支撑绿氢消纳的主要领域。截至去年底,我国下游应用于化工的绿氢项目规划产量近300万吨,占已确认用途的绿氢项目规划总量的约86%,细分领域主要有合成氨、甲醇、炼油等环节。交通用氢稳步增长。去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710辆和5843辆,分别同比增长55%和72%,均创历史新高。燃料电池整车和系统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去年我国公开中标信息的燃料电池汽车有1860辆左右,共28家车企获得订单,CR3约35%;共25家燃料电池系统配套商获得订单,CR5约59%,二者均同比下降明显。 (作者:奚望,王广举) 国家医保局新局长上任——医药行业2024年2月报 行业运行:2023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5,205.7亿元,同比下滑3.7%,利润总额3473.06亿元,同比下滑15.1%,医药制造业的疫情高基数波动基本消化,预计2024年有望恢复增长。 行业动态:2月1日,人社部发布最新任命,任命章轲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1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涉及新药定价、生物医药前沿科技伦理规则、持续优化药品管理。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全国爱卫办、民政部办公厅等8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的通知》,全面部署健康家庭建设工作,以健康家庭构筑健康中国牢固根基。1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召开委巡视工作会议暨委党组二十大后首轮巡视动员部署会,会议强调,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 (作者:屈昳,方亮) 人工心脏瓣膜:国产崛起正当时——医用高值耗材行业系列专题 人工心脏瓣膜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或缺损心脏的植入医疗器械,通过置换人体心脏内发生病变的瓣膜,可使患者重建血液循环动力功能。根据材料不同,人工心脏瓣膜可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根据手术方式不同,生物瓣又可分为外科瓣和介入瓣(主要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产品)。目前,国内机械瓣使用量占比最大,生物瓣比例正不断提升。 多因素驱动人工心脏瓣膜行业稳定发展。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人数较多、人口老龄化加深、心脏瓣膜介入治疗发展迅速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人工心脏瓣膜行业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2022年我国心脏瓣膜手术量为71550例。由于国内机械瓣和外科瓣使用量占比较大,且产品单价相对介入瓣较低,导致目前我国人工心脏瓣膜市场规模不大,2022年仅为28.56亿元。随着我国心脏瓣膜手术量的持续增多、介入瓣产品及手术的成熟,我国介入瓣占比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我国人工心脏瓣膜行业加速发展。 外科瓣细分市场进口厂商占据主导,介入瓣细分市场国产份额较大。外科瓣细分市场中,国外厂商在研发和制造方面有着较长时间的经验及技术积累,因此产品在质量、安全性及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占据了国内主要市场份额,2022年进口品牌合计市占率已达到85%。介入瓣细分市场中,国产介入瓣获批时间较早,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性价比优势,且产品进行了针对国内患者植入的差异化设计,因此市场份额较大,2022年国产介入瓣合计市占率为87%。 (作者:史玉琢,方亮,屈昳) 特斯拉首提轮式机器人,足式、轮式腿部方案或将并存——智能机器人行业2024年2月报 本月重点:特斯拉招聘信息里提及轮式机器人;Optimus或在2025年量产发货。近期特斯拉发布招聘信息,其中提到Tesla Bot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仿人双足机器人,用于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同时也设计了轮式机器人,用于制造和自动物流。对比足式机器人,轮式机器人速度快、耗能低、成本更低,缺点在于越障能力有限,未来足式、轮式腿部方案或将并存。此外,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透露,Optimus很有可能在明年某个时候发货,Optimus有潜力远远超过特斯拉其他产品的价值总和。若Optimus明年能实现量产,人形机器人或将在其量产催化下,加快商业化,建议持续关注。 政策&会议要闻:多部门发文,应急、养老、人形机器人是重点。1月5日,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1月18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 资本市场投融资:机器人融资热度高涨,商用清洁成热门赛道。1月,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5起投融资事件。从所属省份来看,浙江8家位居首位,广东5家,江苏4家,上海、北京、山东各2家,安徽1家,陕西1家;融资方向包括工业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等。1月,机器人行业共有6家拟上市公司公告审批进度。从上市进度来看,4家已回复、2家报送证监会。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3家,北京1家,上海1家,四川1家。 行业动态:技术突破、场景拓展,机器人商业化进展加快。英飞凌推出先进的混合型ToF(hToF)技术,赋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库萨科技L4级清扫机器人星筠™在苏州盛泽镇投入运营;宁波高速投放“智能潮汐机器人”,两分钟完成车道切换,由太阳能供电;宝马工厂试点应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商业化落地不断加速;快递机器人“小丰”助力楼宇经济;马斯克展示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叠衬衫视频;国家发改委开展智能炒菜机器人应用经济性调研;腾讯公司取得轮腿式机器人控制专利,提高平衡控制的准确率;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国网四川超高压公司“无人机+机器人”带电修补架空光缆;新疆首台加油机器人正式“上岗”。 (作者:潘俊宇,邹刚) 老龄化趋势下机器人发展机遇分析——智能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与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重要挑战。机器人作为高度自动化,能够承担多样任务的智能装备,将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本报告对老龄化社会下的具体需求、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应用现状、未来前景、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梳理,以挖掘业务机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机器人应用将成为重要应对方案。在人口结构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未来5-10年我国将有大量人口进入老龄化,老龄化也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挑战。老龄化社会下,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多将使得日常护理等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也将使得制造业领域面临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机器人作为高度自动化和具备多样性任务能力的装备,有望在养老服务和制造业领域大量应用,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应对方案。 养老服务领域机器人应用现状及展望。根据中消协统计报告,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恢复、娱乐陪伴是养老服务的主要需求。与之对应的生活辅助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娱乐陪伴机器人等发展前景广阔。但与此同时,养老服务机器人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应用场景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的背景下,面临成本与智能化程度不匹配、实用性不足等挑战。未来养老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能从高附加值、低安全性要求的细分领域开始,远期发展则以通用性和经济性为主。 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应用现状及展望。工业领域应用相对成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密度稳步提升。但目前,工业机器人仍以搬运、上下料等简单、非工艺应用为主,距离完全替代工人尚有较大距离。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呈现纵向应用深化、横向行业拓展两大发展趋势,将逐步开始替代技能型工人,但面对非标场景的易用性不足与投资的经济性是关键挑战。 竞争格局与核心竞争力分析。养老服务机器人领域,产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背景下,多以初创型企业为主,数量多、格局分散。工业机器人领域,大部分被外国厂商占据,但国产品牌也开始崛起,中低端市场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长期来看,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与解决方案定制能力、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优质的售后支持与服务能力则是机器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业务机会: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机器人长期仍有较大渗透空间。整体来看,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大规模落地需要实现应用场景、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三方面的平衡,现阶段可以重点关注:1)养老服务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可重点关注布局康复、护理、陪伴等赛道产品解决方案领先,具备特色技术和一定规模的企业;2)工业机器人当前发展最为成熟、确定性较高,可关注市场份额高、成本控制优秀的企业。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进步不及预期;行业政策调整超预期;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作者:潘俊宇,邹刚) 疫情冲击背景下美国写字楼市场表现——海外商业地产市场系列报告之二 21世纪以来美国写字楼市场主要经历了3轮较明显的空置率上升阶段,分别对应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冲击、2007年次贷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在金融危机对美国写字楼市场影响的研究基础上(详见作者已发布报告《金融危机对美国写字楼市场的影响——海外商业地产市场系列报告之一》 [1] ),本文将进一步以2020年以来美国写字楼市场数据为样本,探讨疫情冲击下美国写字楼市场表现,以及此轮周期下市场呈现的新趋势与特殊性。 受疫情冲击影响,美国写字楼市场自2020年以来整体表现疲软。美国首轮疫情高峰爆发于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主要经历4轮疫情高峰。美国写字楼净租赁量自2020年第二季度起持续疲软,仅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净租赁量为正值,其他季度均为负值。自2020年4月起,美国写字楼空置率总体保持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11月上升至18.20%(基于美国全市场高频月度数据),较首轮疫情高峰爆发前(2020年3月)上升5.4个百分点,持续时间已达44个月。 疫情爆发之后远程/混合办公成为新趋势,疫情通过多条路径影响写字楼空置率。疫情爆发之后,远程/混合办公在美国兴起。根据美国领先的楼宇安全监控及访问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Kastle Systems提供的监测数据,以2021-2023年每年的9月为例,2021年美国重返工作场所办公的比例约为33%-39%,2022年回升至48%-55%,2023年进一步回升至接近60%。进入2024年之后,美国10大主要城市员工重返工作场所办公的比例约为30%-60%,表明混合/远程办公仍在美国继续流行,即使以最高比例来看,仍有约40%的员工未重返工作场所办公。疫情爆发之后,影响写字楼空置率的路径主要有2条:第一是传统路径,即“疫情爆发→经济下行→租赁决策趋于谨慎→空置率上升”;第二是远程/混合办公路径,即“疫情爆发→远程/混合办公→租赁需求下降→空置率上升”。自2020年第四季度起,单一的传统路径已无法对美国写字楼空置率的变动做出全面的解释,远程/混合办公趋势已成为影响写字楼空置率的重要因素。 疫情爆发后美国写字楼市场具有特殊性,金融危机期间的空置率领先指标无法较好反映写字楼空置率变化。金融危机期间对美国写字楼空置率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商业银行贷款拖欠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失业率等指标在疫情爆发之后“失效”,空置率与上述指标已无明显相关性。几项指标失效的原因多样,除了疫情后远程/混合办公的影响外,部分指标本身的市场精准度也出现下滑。最为典型的是失业率指标,疫情后非劳动力人口数量上升至历史高位,但该部分人口未计入失业率统计口径,导致失业率指标可能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美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 ADP就业人数增速、就业扩散指数、非农职位空缺数等指标仍可较好地反映疫情爆发之后美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与写字楼空置率表现具有相关性。(1)ADP就业数据的统计方式与疫情爆发之后美国从事兼职工作人员数量上升的趋势更为契合,且统计口径仅包括私人部门,疫情爆发之后政府部门更为强劲的就业表现不会对ADP就业数据产生干扰。(2)2022年之前,就业扩散指数、非农职位空缺数、失业率3项指标反映的美国就业市场趋势几乎长期保持一致;2022年起3项指标出现背离,就业扩散指数、非农职位空缺数2项指标反映美国就业市场并非低失业率所体现的那么好。(3)ADP就业人数增速、就业扩散指数、非农职位空缺数指标对美国写字楼市场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例如:ADP就业人数整体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时,当期空置率上升约0.35个百分点。 美国写字楼市场可以为研判我国写字楼市场走势提供借鉴。可以探索建立我国GDP增速、就业人数增速、相关景气指数等指标与写字楼净租赁量、空置率的定量模型,为我国写字楼市场走势的研判提供依据。 (作者:谢运博,钱炜武) 广东: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半导体政策解读系列之二 事件概述: 2023年12月13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制定印发了《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包括总体情况、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五个板块。其中,工作目标中提到“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布局更加完善”三点,并且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2%,设计业超2000亿元,制造业超1000亿元的目标。 (作者:崔雅菡,吴吉森)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本篇合集作者: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销 售 人 员 盛奕杰 15021275158 shengyijie@cib.com.cn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