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0205】【宏观】【固收】【行业】商贸零售、自动化设备【个股】海光信息、比亚迪、德方纳米、华岭股份、爱丽家居、吉利汽车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0205】【宏观】【固收】【行业】商贸零售、自动化设备【个股】海光信息、比亚迪、德方纳米、华岭股份、爱丽家居、吉利汽车》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宏观 1月非农“浇灭”3月降息预期 开年大超预期的新增非农就业会是2024年美国就业市场的主基调吗?2023年1月,超预期的51.7万人的新增非农就业“历历在目”,不过受到统计方法上的技术性调整因素,其实1月份就业数据噪声往往较大。就拿去年1月作为典型例子,一方面受到每隔5年对统计涵盖工作岗位行业的分类调整;另一方面根据每年对新增人口预估的更新,人数的多增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当时大超预期的新增就业人数。那么对比当下,这次是否会再一次受季节性调整的影响,本份就业报告又有何特点?具体来看: 从行业维度来看,几乎所有行业在 1 月份都增加了就业岗位。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均有增加,在 1 月份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专业和商业服务业(新增7.4万人)以及医疗保健(新增7万人)、零售业和社会援助。除采矿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几乎所有行业在 1 月份都增加了就业岗位。 美国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矛盾仍旧存在。企业计划在未来 3 个月内提高工人报酬比例仍处于历史高位,且从跳槽者与留守者薪资差扩大这一数据来看,当前就业的供需失衡矛盾仍未大幅缓解。 初请失业金上涨,但可持续性存疑。初请失业金人数是就业市场的高频数据亦是先行指标。在劳动力市场走弱的情况下,该指标的持续上升通常领先于就业人数的稳步下降。当前初请失业金的人数开始逐步上涨:截至 1 月 27 日,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达 22.4 万人,超过前值21.5 万人;截至1 月 20日当周续请失业人数为 189.8 万人,前值 182.8万人,不过持续性有待确认,倘若持续趋势持续,这意味着失业者开始更难找到新工作。 动参与率依旧低于疫前平均水平。1月劳动参与率保持在 62.5%,仍低于2023年 11月的水平,当时为 62.8%。目前相较于疫情前平均水平仍有一定空间。随着过剩储蓄的消耗,我们认为有更多的人有意愿重返劳动力市场。通过1月大龄劳动力(55岁+)逐步重返职场来看,未来劳参有望进一步回升。 除此之外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就业的增长也有助于劳参的回升。具体来看,女性就业岗位增加了 19.8 万个,相比之下男性就业岗位增加 15.5 万个。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从 57.1%攀升至 57.5%,随着越来越多女性进入劳动市场,这有利于劳动参与率的进一步恢复。 薪资增速动能反弹上涨。工资水平是美联储密切关注并视为是否会增加通胀压力的信号。倘若薪资动能持续放缓,这将减弱未来通胀压力。不过目前来看,1月平均时薪环比及同比增速双双加速上涨:环比增加 0.6%(预期的两倍),同比增加4.5%。薪资作为影响核心通胀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对通胀造成威胁。 由此来看,2024年首份就业数据报与刚结束的议息会议“联手”打压降息预期,进一步弱化3月降息预期。一方面,鲍威尔曾多次指出,要使通胀率回到美联储2%的目标,“需要劳动力市场条件有所缓和”。目前来看,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部分导致通胀下降斜率的放缓。而正如几天前鲍威尔所示,与其说通胀重新加速,不如说通胀维持在过高水平的风险更大。基于此,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明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在劳动力市场尚未降温之前,3月降息的基础显然无法被满足。 风险提示:全球通胀超预期上行,美国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巴以冲突局势失控,美国银行危机再起金融风险暴露· (分析师 陶川、邵翔) 固收 高股息转债的投资陷阱 ——“转”机系列(二) 观点 派发现金股利会对转债的转换价值产生影响,正股派息对转债的影响可以分离为转股价向下修正效应和填权效应两部分。 转股价向下修正效应,即现股价和转股价由于派息除权需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转债的转换价值出现的变动。根据修正效应,若前一日正股市场价格大于转股价,则派息后转换价值具有上升的动能,前一日正股市场价格小于转股价,则派息后转换价值具有下行的动能。 填权效应的方向相比于修正效应更随机,除权除息日正股派息事件的利好倾向并不明显。填权效应指正股派息激励投资人追加买入正股,正股价格带动转债价格上涨,填权效应<0时也被称为贴权效应。根据我们筛选的2022年正股派息的307只转债的统计,在除权除息日当天填权效应>0的转债有156支,占比为50.81%。 由于填权效应的方向和修正效应并不具有协同性,修正效应与转换价值变动之间出现了“脱钩”。统计的307只转债中,修正效应和转换价值变动同号的有185个,占到总体的60.26%,修正效应和转换价值变动异号的转债占比为39.74%。 叠加上转股溢价率的影响,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之间的相关性更加不明显,出现了进一步的脱钩。统计的307只转债中,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同号的有150个,占比为48.86%,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异号的转债占比为51.14%。 高股息且正股价>转债价的标的转债为偏股型且股性较强,跟涨跟跌明显,收益率波动性高,适合短期持有赚取溢价或择机转股。我们筛选出高股息且正股价>转债价的9只转债在评级方面均比较优秀,基本属于传统行业,存续期方面,除海澜转债临期外,其余均在2Y以上,价格方面偏高,YTM均小于0,交易策略方面适合进行短期交易赚取溢价或选择合适时点进行转股。 风险提示:(1)公司业绩增长不及预期;(2)正股退市超预期;(3)宏观政策调整超预期。 (分析师 李勇、陈伯铭) 行业 商贸零售: 东吴证券K12教培行业深度 需求刚性,供给出清,行业涅盘 “双减”以来,K9学科类培训头部公司业务转型拐点已至。2021年7月“双减”拉开帷幕, K-9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受到严格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大量裁撤。原有教培机构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各公司也在积极转型中,从行业主要公司目前的经营业绩来看,转型已经初见成效,经营业绩恢复明显,或已呈现出拐点向上的趋势。 “双减”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及以上阶段培训受压制较小。“双减”主要针对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受压制较小,高中阶段的教培业务仍可以正常开展,这也是新东方和学大教育等类似高中及以上业务(如英语,留学等业务)占比较高的机构恢复较快的原因。 “双减”以来教培机构供给侧改革,行业竞争格局改善,现存机构利润率或提升。“双减”以来,监管部门对教培机构的办学许可证要求有所提高,使得部分教培机构因本身网点不达标而关闭,行业出清,实质上形成了供给侧改革,现有的持牌网点的稀缺性提升的现象,我们预期未来现存网点的经营利润率也有望提升。 投资建议:K12阶段培训需求刚性,现存头部机构目前业务转型顺利,行业竞争格局改善明显,推荐新东方,学大教育,建议关注好未来。 风险提示:政策监管,网点扩张不及预期,招生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吴劲草、谭志千) 自动化设备: 工业机器人行业年报点评 2023年销量同比持平,去库结束静待需求复苏 投资要点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持平,下游需求分化明显 2023工业机器人销量28.3万台,同比增长0.4%,其中Q4销量同比增长1.6%。分下游来看,光伏为市场增长主要引擎,销量同比增长90%,出货量份额由2022年5%增长至2023年9%;电子、锂电、金属制品等行业需求持续萎缩。分机型来看,①小六轴机器人在光伏需求高速增长及低基数效应下增速由负转正增长4.4%;②大六轴机器人下游新能源需求大幅放缓,销量同比负增长;③协作机器人逆势高增长,销量同比增长20%+,主要系下游汽车需求持续释放,餐饮、电力、新零售市场开始复苏。④SCARA延续2022年低迷态势,电子行业依旧疲软,锂电、医疗等需求放缓。库存方面,23H2厂商通过促销、加大渠道激励等措施清库存,至年底行业库存已进入尾声。展望2024,市场进入低库存周期,静待需求复苏。 国产替代进程提速,行业加速洗牌 2023市场需求较弱背景下,内外资之间、内资品牌之间竞争加剧。在内外资竞争中,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渠道、快速相应需求等能力加速抢占外资份额,内资SCARA销量首次突破50%,小六轴份额也超过40%,外企总销量下降15%,但内资企业增长超25%,国产化率达到45%,同比提升10pct。内资品牌竞争方面,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三家企业进入销量TOP10行列,与二三线品牌差距进一步拉大,行业加速洗牌。其中埃斯顿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6pct,出货量超过四大家族中的三家位居第二,仅次于发那科;埃夫特销量突破万台,2023Q3-Q4连续两个季度扭亏。 工业机器人受益国产替代及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工业机器人具备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双重驱动,产业前景广阔:(1)从渗透率看,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人,据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目标较2020年翻番(约500台/万人),机器替人及智能工厂改造趋势下,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2)从国产化率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45%,国产龙头埃斯顿/汇川机器人市占率仅8.5%/6.5%,“四大家族”合计份额达33.1%。受益国内优势产业腾飞及下游应用场景拓展,诸如光伏、锂电、汽车等国内客户崛起,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迎来机遇。 智能焊接有望激发大量非标焊接需求,建议关注焊接机器人细分赛道 我国工业机器人高速增长期已过,2022年开始行业迈入新增长阶段,呈现存量市场争夺与细分增量市场卡位并存的新特征。智能焊接是工业机器人行业新技术方向,解决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场景焊接难点,有望激发大量潜在需求,智能焊接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增长的核心支撑细分赛道。推荐已经卡位智能焊接赛道的柏楚电子、埃斯顿、埃夫特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国产替代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分析师 周尔双、罗悦) 个股 海光信息(688041) 信创造就X86 CPU龙头 AI打开DCU广阔空间 投资要点 国内X86 CPU龙头,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海光信息2016年获得AMD X86架构技术授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自主迭代,推出了自研的CPU和DCU产品。2018-2022年,海光营收增长106倍,2022年收入为51.25亿元,归母净利润8.04亿元。随着规模效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将持续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国内领先,是国内少数同时打开信创和商业市场的国产CPU和DCU公司。公司同时获得金融、电信等行业信创客户和商用市场的互联网客户认可,2021年互联网领域收入2亿元,营收占比11%。 行业信创打开国产CPU市场空间,公司性能生态领先:X86服务器芯片方面,根据IDC数据,2020年X86服务器占总体服务器出货量的97%,生态优势明显。2020年中国X86服务器芯片出货量高达698万片,海光CPU 产品销售量约占比约3.75%。我们预计2027年,党政和央国企行业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2022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约为448万台,其中政府和行业信创出货量分别为52/206万台。生态方面,海光CPU兼容目前市场最主流的X86架构。国内行业机构原先大多采用X86架构产品,使用海光产品可以实现上层应用无缝切换,迁移风险较小。技术方面,海光已实现对AMD授权技术的消化,已经自主迭代至海光四号,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 AI技术变革叠加海外制裁,公司DCU业务迎来机遇:需求端,Meta、openAI等AI全球大厂不断加大AI芯片投入。生产端,台积电预计未来几年AI芯片出货能够实现50%以上增长。美国商务部 10 月 17 日宣布,计划限制向中国出售A800 和 H800,国产化需求迫切。海光是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有望充分受益于AI芯片国产化加快。生态方面,海光DCU以GPGPU架构为基础,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性能方面,海光DCU深算一号产品FP64性能可达到英伟达2020年推出的A100和AMD 2020年推出的MI100水平,二代产品性能提升100%,三代产品预计2024年推出。在商业应用方面,公司的DCU产品已得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的认证,并推出联合方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拥有CPU和DCU两大领先产品。CPU方面,行业信创后续进展会不断加快,公司CPU基于X86,是行业信创服务器替换的主力军。DCU方面,AI算力需求爆发叠加国产化趋势加快,国产AI芯片厂商迎来历史性机遇。公司DCU产品性能生态位列第一梯队。基于此,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4/17.49/23.79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AI发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马天翼、王紫敬、王世杰) 比亚迪(002594) 销量点评: 1月出口表现亮眼,新车型持续上量 投资要点 比亚迪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15万辆,出口表现亮眼。比亚迪1月电动车销量20.15万辆,同环比+33%/-4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36174辆,同环比+247.5%/+0.2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月销量为20.10万辆,同环比+34%/-41%;新能源商用车1月销量为474辆,同环比-60%/-45%。 插混份额环比提升,新车型仰望、方程豹环比逆势增长。2024年1月比亚迪插混乘用车销量为9.57万辆,同环比+21.4%/-35.9%,占比47.6%,同比下滑4.9pct,环比提升3.7pct;纯电乘用车销量为10.53万辆,同环比+47.6%/-44.8%,占比52.4%,同比增长4.9pct,环比下滑3.7pct。比亚迪王朝、海洋网车型1月销18.51万辆,同增+28.8%;腾势品牌1月销9068辆,同增+40.8%。新车型中,仰望1月销1652辆,环增3.7%;方程豹1月销5203辆,环增2.3%。 产品矩阵覆盖各价格区间,海外市场加速布局贡献出口增量。公司产品矩阵完备,H2多款新车型推出,包括仰望U8、腾势N8、海豹DMI、方程豹豹5等,2024年将推出王朝、海洋10余款改款车型、腾势3款、方程豹豹8及豹3、仰望U7及U9。考虑到新车推出、高端车型逐步放量以及海外出口贡献增量,同时积极布局智能化,24Q3实现30w+车型高阶智驾标配,Q3上市20w+车型高阶智驾选配,我们预计24年销量约400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40-50万辆,同比高增67%~110%。 1月电池装机量环降36%,预计2024年电池产量维持35%-40%增速。1月动力和储能电池装机11.30GWh,同环比+39%/-36%。受益于电动车高增长且全球大电站项目需求高增,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电池产量约175gwh,同比增长90%,其中储能电池出货约25gwh,同比增长约80%,贡献明显增量,我们预计2024年电池产量240gwh,同增37%。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新能源车单车盈利下滑,我们维持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03/369/447亿元,同比增长83%/22%/21%,对应PE分别为17/14/12x,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20xPE,目标价253.4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黄细里、刘晓恬) 德方纳米(300769) 2023年业绩预告点评 Q4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原材料波动影响大 投资要点 Q4业绩低于市场预期:2023年归母净利润-14 ~ -16.5亿元,同比下降159%-169%;扣非净利润-14.3~ -16.8亿元,同比下降162%~172%。其中Q4归母净利润-4 ~ -6.5亿元,同比减少172 -218%,环减933%~1454%,中值-5.25亿元;扣非净利润-4 ~-6.5亿元,同减174%-220%,环比减少1030% ~ 1612%,低于市场预期。 Q4出货环减20%、全年预计出货同增25%+。预计公司Q4出货5-5.5万吨,同比持平,环比下滑20%+,权益出货约4.5-5万吨,主要由于Q4下游储能去库,公司订单受影响,23年全年出货21-21.5万吨,同增约25%,对应权益出货19-20万吨,其中锰铁锂实现千吨级别出货。公司达产产能37万吨,另有8万吨1H24投产,合计45万吨。公司客户集中度高,主要为宁德、比亚迪、亿纬头部龙头,且储能占比高,我们预计24年出货量增30%+至近28万吨,其中锰铁锂混用已装车、24年出货可上万吨。 Q4单位盈利转负、24年行业竞争依然激烈、但原材料波动影响减弱。 Q4碳酸锂价格自18万/吨跌至10万/吨,一方面造成资产减值损失,另一方面定价时滞造成亏损,且Q4公司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0%左右,成本抬升,同时部分客户Q4加工费进一步下降,因此造成Q4亏损。展望24年,由于铁锂正极产能过剩加剧,加工费仍有小幅下降空间,行业加速洗牌,但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小,减值损失及定价时滞带来的亏损将明显减小。公司客户优质,订单稳定,且有一定成本优势,预计将扭亏。25-26年行业洗牌结束,龙头有望恢复至合理的单吨利润水平0.3万/吨,且公司补锂剂有望增厚利润,将从24年起量。 投资建议:下调23-25年归母净利至-15.3/3.6/6.2亿元(原预测-7.8/11.7/18.7亿元),同比-164%/124%/71%,24-25年对应PE为31x/18x,周期底部公司业绩承压,但公司作为铁锂龙头,长期仍具备竞争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刘晓恬) 华岭股份(430139) 第三方芯片测试赛道如日方升 投资要点 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提供商: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第三方集成电路专业测试企业,为集成电路企事业单位提供测试解决方案。公司近年来业绩稳定增长,公司2020-2022实现营收1.92/2.84/2.75亿元;归母净利0.56/0.90/0.70亿元。2023年Q1-Q3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同比下降16.0%;实现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下降11.3%。公司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服务包括国内前十大设计企业、制造、封装企业在内的300多家产业链用户。 集成电路细分化、国产化趋势协同算力发展带动行业高景气: 1)行业细分趋势推动专业测试市场增长。集成电路测试产业逐渐独立,减少重复产能投资,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的测试费用,缩减产业成本;测试企业进一步聚焦专业测试水准的提升;避免测试结果受到其他利益因素的影响,保证及时向上游反馈,得到客户与责任方的双重信任。 2)集成电路国产化助力国内测试市场规模走高。我国制定多项引导政策及目标规划,大力支持集成电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力争实现国产化突破。专业化的集成电路测试的市场需求广泛,在上游IC设计和制造环节的带动下,国内集成电路测试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3)算力发展推动芯片产业链水涨船高。AI大模型持续迭代,算力需求持续提升,AI芯片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加强,国产集成电路厂商前景良好,测试市场水涨船高。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业务布局,我们预计华岭股份2023-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316.82/380.18/433.4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20%/14%;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0/0.94/1.18亿元,EPS分别为0.30/0.35/0.44元。按2024年2月2日收盘价,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37.27/31.65/25.21倍。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华岭股份PE较行业可比公司略高,但考虑到其扩产在即,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且公司所处行业景气度较高,稼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在未来两年进一步增强。基于此,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新技术更新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税收政策变化风险,大股东不当控制风险。 (分析师 朱洁羽、易申申) 爱丽家居(603221) PVC地板出口龙头 北美布局产能加速发展 投资要点 爱丽家居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从事PVC地板生产的企业之一。2020年爱丽家居正式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成为PVC弹性地板行业第一股。公司被纳入HOME DEPOT等全球知名家居建材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公司主要2023年Q1-3公司营收规模同比增长25.96%,增速远超同业。 PVC地板渗透率持续提升,美国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提升有望带动需求。1)PVC地板对传统地面装饰材料替代性显著,美国市场的LVT渗透率从2012年的3.77%快速提升到了2022年的28.03%,而地毯等其他地材的结构占比持续下降,LVT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高性价比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美国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提升,下游补库需求有望提升。2024年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增强,房贷利率有望逐步回落。同时,从各部门的库存来看,制造商/批发商去库状态领先于零售商,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库存同比增速已处于历史较低位置,零售商库存增速虽未降到历史低位水平但已拐头向上,预计外需有望逐步好转。 公司是家得宝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转单带来业务规模增长。1)盈利水平回升:随着原材料及海运成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行,行业盈利继续修复,此前公司毛利率从2019年的23.72%下滑至2022年的3.42%,2023Q3公司单季度毛利率修复至22.78%。2)收入规模向上:由于同行业海象新材、天振股份等公司均受到美国海关溯源检查,业务规模大幅下滑。公司2021年开始在美国建设生产基地,目前北美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已经开始试产,并将逐步投入生产经营;2023年7月公司拟在墨西哥新设子公司并投资不超过3000万美元建厂,进一步提高海外交付能力,或受益于海外客户的转单效应带来规模扩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在PVC地板方面深耕多年,与国际知名地板用品贸易商、品牌商VERTEX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被纳入HOME DEPOT等全球知名家居建材超市的供应链体系。随着海外地产景气度提升、下游逐步开启补库周期,原材料价格低位、海运价格及人民币汇率因素的影响减少,公司盈利水平逐步修复。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0.75/1.36/1.9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1/0.57/0.80元/股,对应PE分别为30X/17X/12X,考虑到公司北美产能布局、业绩弹性较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美国贸易政策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分析师 黄诗涛、房大磊、任婕) 吉利汽车(00175.HK) 1月销量同环比高增 电动智能化加速推进 投资要点 公告要点:吉利汽车1月批发销量213,487辆,同环比+106.36%/+41.90%。分品牌来看,吉利品牌销量172,774辆,同环比+98.01%/+60.90%,其中银河销量19,223辆,环比+59.03%;极氪品牌销量12,537辆,同环比+302.34%/-6.97%;领克品牌销量28,176辆,同环比+154.62%/9.66%。 极氪+领克+吉利品牌强势,新能源+全球化持续推进。1)销量:公司1月批发销量213,487辆,同环比+106.36%/+41.90%,同环比高增。2)燃料类型:公司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65,826辆,同环比+496.74%/+8.90%,新能源产品渗透率为31%,同环比+19.66/-9.34pct,同比高增。3)品牌:1月吉利品牌销量172,774辆,同环比+98.01%/+60.90%,其中银河销量19,223辆,环比+59.03%,连续7个月月销破万,上市8个月累计销量102,720辆;领克品牌1月销量28,176辆,同环比+154.62%/9.66%,其中领克08EM-P销量8,816台,上市4个月累计销量破4万辆;极氪品牌销量连续8个月破万,1月销12,537辆,同环比+302.34%/-6.97%。4)海外:公司1月出口26,262辆,同环比+73.86%/+23.02%,同环比高增,全球化步伐加速,出口占集团销量比例为12.30%,同环比-2.30/-1.89pct。 新车强势,智能电动化加速转型,助力吉利整体销量高增。新车方面,1月领克新09EM-P正式上市,助力电动化稳步转型;同时豪越PRO正式上市,起售价8.69万,扩充产品矩阵;此外,极氪007正式开启交付,2024款极氪X焕新登场,起售价20万,引领极氪周期强势。出海方面,极氪全面亮相CES2024,宣布与英特尔共创下一代智能座舱“移动生活空间”计划,同时极氪将首发搭载英伟达DRIVE Thor超级芯片,算力达2000TOPS,计划2025年投产,展现极氪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先实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吉利汽车2023~2025年营业收入预期为1783/2353/3009亿元,分别同比+20%/+32%/+28%;归母净利润为50/80/121亿元,分别同比-2%/+60%/+50%;对应PE分别为15/9/6倍,维持吉利汽车“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下游需求复苏低于预期;价格战超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杨惠冰)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宏观 1月非农“浇灭”3月降息预期 开年大超预期的新增非农就业会是2024年美国就业市场的主基调吗?2023年1月,超预期的51.7万人的新增非农就业“历历在目”,不过受到统计方法上的技术性调整因素,其实1月份就业数据噪声往往较大。就拿去年1月作为典型例子,一方面受到每隔5年对统计涵盖工作岗位行业的分类调整;另一方面根据每年对新增人口预估的更新,人数的多增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当时大超预期的新增就业人数。那么对比当下,这次是否会再一次受季节性调整的影响,本份就业报告又有何特点?具体来看: 从行业维度来看,几乎所有行业在 1 月份都增加了就业岗位。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均有增加,在 1 月份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专业和商业服务业(新增7.4万人)以及医疗保健(新增7万人)、零售业和社会援助。除采矿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几乎所有行业在 1 月份都增加了就业岗位。 美国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矛盾仍旧存在。企业计划在未来 3 个月内提高工人报酬比例仍处于历史高位,且从跳槽者与留守者薪资差扩大这一数据来看,当前就业的供需失衡矛盾仍未大幅缓解。 初请失业金上涨,但可持续性存疑。初请失业金人数是就业市场的高频数据亦是先行指标。在劳动力市场走弱的情况下,该指标的持续上升通常领先于就业人数的稳步下降。当前初请失业金的人数开始逐步上涨:截至 1 月 27 日,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达 22.4 万人,超过前值21.5 万人;截至1 月 20日当周续请失业人数为 189.8 万人,前值 182.8万人,不过持续性有待确认,倘若持续趋势持续,这意味着失业者开始更难找到新工作。 动参与率依旧低于疫前平均水平。1月劳动参与率保持在 62.5%,仍低于2023年 11月的水平,当时为 62.8%。目前相较于疫情前平均水平仍有一定空间。随着过剩储蓄的消耗,我们认为有更多的人有意愿重返劳动力市场。通过1月大龄劳动力(55岁+)逐步重返职场来看,未来劳参有望进一步回升。 除此之外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就业的增长也有助于劳参的回升。具体来看,女性就业岗位增加了 19.8 万个,相比之下男性就业岗位增加 15.5 万个。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从 57.1%攀升至 57.5%,随着越来越多女性进入劳动市场,这有利于劳动参与率的进一步恢复。 薪资增速动能反弹上涨。工资水平是美联储密切关注并视为是否会增加通胀压力的信号。倘若薪资动能持续放缓,这将减弱未来通胀压力。不过目前来看,1月平均时薪环比及同比增速双双加速上涨:环比增加 0.6%(预期的两倍),同比增加4.5%。薪资作为影响核心通胀的关键因素,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对通胀造成威胁。 由此来看,2024年首份就业数据报与刚结束的议息会议“联手”打压降息预期,进一步弱化3月降息预期。一方面,鲍威尔曾多次指出,要使通胀率回到美联储2%的目标,“需要劳动力市场条件有所缓和”。目前来看,劳动力成本推动的部分导致通胀下降斜率的放缓。而正如几天前鲍威尔所示,与其说通胀重新加速,不如说通胀维持在过高水平的风险更大。基于此,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明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在劳动力市场尚未降温之前,3月降息的基础显然无法被满足。 风险提示:全球通胀超预期上行,美国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巴以冲突局势失控,美国银行危机再起金融风险暴露· (分析师 陶川、邵翔) 固收 高股息转债的投资陷阱 ——“转”机系列(二) 观点 派发现金股利会对转债的转换价值产生影响,正股派息对转债的影响可以分离为转股价向下修正效应和填权效应两部分。 转股价向下修正效应,即现股价和转股价由于派息除权需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转债的转换价值出现的变动。根据修正效应,若前一日正股市场价格大于转股价,则派息后转换价值具有上升的动能,前一日正股市场价格小于转股价,则派息后转换价值具有下行的动能。 填权效应的方向相比于修正效应更随机,除权除息日正股派息事件的利好倾向并不明显。填权效应指正股派息激励投资人追加买入正股,正股价格带动转债价格上涨,填权效应<0时也被称为贴权效应。根据我们筛选的2022年正股派息的307只转债的统计,在除权除息日当天填权效应>0的转债有156支,占比为50.81%。 由于填权效应的方向和修正效应并不具有协同性,修正效应与转换价值变动之间出现了“脱钩”。统计的307只转债中,修正效应和转换价值变动同号的有185个,占到总体的60.26%,修正效应和转换价值变动异号的转债占比为39.74%。 叠加上转股溢价率的影响,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之间的相关性更加不明显,出现了进一步的脱钩。统计的307只转债中,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同号的有150个,占比为48.86%,修正效应和转债价格涨跌幅异号的转债占比为51.14%。 高股息且正股价>转债价的标的转债为偏股型且股性较强,跟涨跟跌明显,收益率波动性高,适合短期持有赚取溢价或择机转股。我们筛选出高股息且正股价>转债价的9只转债在评级方面均比较优秀,基本属于传统行业,存续期方面,除海澜转债临期外,其余均在2Y以上,价格方面偏高,YTM均小于0,交易策略方面适合进行短期交易赚取溢价或选择合适时点进行转股。 风险提示:(1)公司业绩增长不及预期;(2)正股退市超预期;(3)宏观政策调整超预期。 (分析师 李勇、陈伯铭) 行业 商贸零售: 东吴证券K12教培行业深度 需求刚性,供给出清,行业涅盘 “双减”以来,K9学科类培训头部公司业务转型拐点已至。2021年7月“双减”拉开帷幕, K-9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受到严格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大量裁撤。原有教培机构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各公司也在积极转型中,从行业主要公司目前的经营业绩来看,转型已经初见成效,经营业绩恢复明显,或已呈现出拐点向上的趋势。 “双减”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及以上阶段培训受压制较小。“双减”主要针对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受压制较小,高中阶段的教培业务仍可以正常开展,这也是新东方和学大教育等类似高中及以上业务(如英语,留学等业务)占比较高的机构恢复较快的原因。 “双减”以来教培机构供给侧改革,行业竞争格局改善,现存机构利润率或提升。“双减”以来,监管部门对教培机构的办学许可证要求有所提高,使得部分教培机构因本身网点不达标而关闭,行业出清,实质上形成了供给侧改革,现有的持牌网点的稀缺性提升的现象,我们预期未来现存网点的经营利润率也有望提升。 投资建议:K12阶段培训需求刚性,现存头部机构目前业务转型顺利,行业竞争格局改善明显,推荐新东方,学大教育,建议关注好未来。 风险提示:政策监管,网点扩张不及预期,招生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吴劲草、谭志千) 自动化设备: 工业机器人行业年报点评 2023年销量同比持平,去库结束静待需求复苏 投资要点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持平,下游需求分化明显 2023工业机器人销量28.3万台,同比增长0.4%,其中Q4销量同比增长1.6%。分下游来看,光伏为市场增长主要引擎,销量同比增长90%,出货量份额由2022年5%增长至2023年9%;电子、锂电、金属制品等行业需求持续萎缩。分机型来看,①小六轴机器人在光伏需求高速增长及低基数效应下增速由负转正增长4.4%;②大六轴机器人下游新能源需求大幅放缓,销量同比负增长;③协作机器人逆势高增长,销量同比增长20%+,主要系下游汽车需求持续释放,餐饮、电力、新零售市场开始复苏。④SCARA延续2022年低迷态势,电子行业依旧疲软,锂电、医疗等需求放缓。库存方面,23H2厂商通过促销、加大渠道激励等措施清库存,至年底行业库存已进入尾声。展望2024,市场进入低库存周期,静待需求复苏。 国产替代进程提速,行业加速洗牌 2023市场需求较弱背景下,内外资之间、内资品牌之间竞争加剧。在内外资竞争中,国产品牌凭借性价比、渠道、快速相应需求等能力加速抢占外资份额,内资SCARA销量首次突破50%,小六轴份额也超过40%,外企总销量下降15%,但内资企业增长超25%,国产化率达到45%,同比提升10pct。内资品牌竞争方面,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三家企业进入销量TOP10行列,与二三线品牌差距进一步拉大,行业加速洗牌。其中埃斯顿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6pct,出货量超过四大家族中的三家位居第二,仅次于发那科;埃夫特销量突破万台,2023Q3-Q4连续两个季度扭亏。 工业机器人受益国产替代及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工业机器人具备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双重驱动,产业前景广阔:(1)从渗透率看,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322台/万人,据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目标较2020年翻番(约500台/万人),机器替人及智能工厂改造趋势下,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2)从国产化率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45%,国产龙头埃斯顿/汇川机器人市占率仅8.5%/6.5%,“四大家族”合计份额达33.1%。受益国内优势产业腾飞及下游应用场景拓展,诸如光伏、锂电、汽车等国内客户崛起,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迎来机遇。 智能焊接有望激发大量非标焊接需求,建议关注焊接机器人细分赛道 我国工业机器人高速增长期已过,2022年开始行业迈入新增长阶段,呈现存量市场争夺与细分增量市场卡位并存的新特征。智能焊接是工业机器人行业新技术方向,解决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场景焊接难点,有望激发大量潜在需求,智能焊接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增长的核心支撑细分赛道。推荐已经卡位智能焊接赛道的柏楚电子、埃斯顿、埃夫特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国产替代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分析师 周尔双、罗悦) 个股 海光信息(688041) 信创造就X86 CPU龙头 AI打开DCU广阔空间 投资要点 国内X86 CPU龙头,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海光信息2016年获得AMD X86架构技术授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自主迭代,推出了自研的CPU和DCU产品。2018-2022年,海光营收增长106倍,2022年收入为51.25亿元,归母净利润8.04亿元。随着规模效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将持续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国内领先,是国内少数同时打开信创和商业市场的国产CPU和DCU公司。公司同时获得金融、电信等行业信创客户和商用市场的互联网客户认可,2021年互联网领域收入2亿元,营收占比11%。 行业信创打开国产CPU市场空间,公司性能生态领先:X86服务器芯片方面,根据IDC数据,2020年X86服务器占总体服务器出货量的97%,生态优势明显。2020年中国X86服务器芯片出货量高达698万片,海光CPU 产品销售量约占比约3.75%。我们预计2027年,党政和央国企行业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2022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约为448万台,其中政府和行业信创出货量分别为52/206万台。生态方面,海光CPU兼容目前市场最主流的X86架构。国内行业机构原先大多采用X86架构产品,使用海光产品可以实现上层应用无缝切换,迁移风险较小。技术方面,海光已实现对AMD授权技术的消化,已经自主迭代至海光四号,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 AI技术变革叠加海外制裁,公司DCU业务迎来机遇:需求端,Meta、openAI等AI全球大厂不断加大AI芯片投入。生产端,台积电预计未来几年AI芯片出货能够实现50%以上增长。美国商务部 10 月 17 日宣布,计划限制向中国出售A800 和 H800,国产化需求迫切。海光是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有望充分受益于AI芯片国产化加快。生态方面,海光DCU以GPGPU架构为基础,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性能方面,海光DCU深算一号产品FP64性能可达到英伟达2020年推出的A100和AMD 2020年推出的MI100水平,二代产品性能提升100%,三代产品预计2024年推出。在商业应用方面,公司的DCU产品已得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的认证,并推出联合方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拥有CPU和DCU两大领先产品。CPU方面,行业信创后续进展会不断加快,公司CPU基于X86,是行业信创服务器替换的主力军。DCU方面,AI算力需求爆发叠加国产化趋势加快,国产AI芯片厂商迎来历史性机遇。公司DCU产品性能生态位列第一梯队。基于此,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4/17.49/23.79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AI发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马天翼、王紫敬、王世杰) 比亚迪(002594) 销量点评: 1月出口表现亮眼,新车型持续上量 投资要点 比亚迪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15万辆,出口表现亮眼。比亚迪1月电动车销量20.15万辆,同环比+33%/-4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36174辆,同环比+247.5%/+0.2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月销量为20.10万辆,同环比+34%/-41%;新能源商用车1月销量为474辆,同环比-60%/-45%。 插混份额环比提升,新车型仰望、方程豹环比逆势增长。2024年1月比亚迪插混乘用车销量为9.57万辆,同环比+21.4%/-35.9%,占比47.6%,同比下滑4.9pct,环比提升3.7pct;纯电乘用车销量为10.53万辆,同环比+47.6%/-44.8%,占比52.4%,同比增长4.9pct,环比下滑3.7pct。比亚迪王朝、海洋网车型1月销18.51万辆,同增+28.8%;腾势品牌1月销9068辆,同增+40.8%。新车型中,仰望1月销1652辆,环增3.7%;方程豹1月销5203辆,环增2.3%。 产品矩阵覆盖各价格区间,海外市场加速布局贡献出口增量。公司产品矩阵完备,H2多款新车型推出,包括仰望U8、腾势N8、海豹DMI、方程豹豹5等,2024年将推出王朝、海洋10余款改款车型、腾势3款、方程豹豹8及豹3、仰望U7及U9。考虑到新车推出、高端车型逐步放量以及海外出口贡献增量,同时积极布局智能化,24Q3实现30w+车型高阶智驾标配,Q3上市20w+车型高阶智驾选配,我们预计24年销量约400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40-50万辆,同比高增67%~110%。 1月电池装机量环降36%,预计2024年电池产量维持35%-40%增速。1月动力和储能电池装机11.30GWh,同环比+39%/-36%。受益于电动车高增长且全球大电站项目需求高增,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电池产量约175gwh,同比增长90%,其中储能电池出货约25gwh,同比增长约80%,贡献明显增量,我们预计2024年电池产量240gwh,同增37%。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新能源车单车盈利下滑,我们维持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03/369/447亿元,同比增长83%/22%/21%,对应PE分别为17/14/12x,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20xPE,目标价253.4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黄细里、刘晓恬) 德方纳米(300769) 2023年业绩预告点评 Q4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原材料波动影响大 投资要点 Q4业绩低于市场预期:2023年归母净利润-14 ~ -16.5亿元,同比下降159%-169%;扣非净利润-14.3~ -16.8亿元,同比下降162%~172%。其中Q4归母净利润-4 ~ -6.5亿元,同比减少172 -218%,环减933%~1454%,中值-5.25亿元;扣非净利润-4 ~-6.5亿元,同减174%-220%,环比减少1030% ~ 1612%,低于市场预期。 Q4出货环减20%、全年预计出货同增25%+。预计公司Q4出货5-5.5万吨,同比持平,环比下滑20%+,权益出货约4.5-5万吨,主要由于Q4下游储能去库,公司订单受影响,23年全年出货21-21.5万吨,同增约25%,对应权益出货19-20万吨,其中锰铁锂实现千吨级别出货。公司达产产能37万吨,另有8万吨1H24投产,合计45万吨。公司客户集中度高,主要为宁德、比亚迪、亿纬头部龙头,且储能占比高,我们预计24年出货量增30%+至近28万吨,其中锰铁锂混用已装车、24年出货可上万吨。 Q4单位盈利转负、24年行业竞争依然激烈、但原材料波动影响减弱。 Q4碳酸锂价格自18万/吨跌至10万/吨,一方面造成资产减值损失,另一方面定价时滞造成亏损,且Q4公司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0%左右,成本抬升,同时部分客户Q4加工费进一步下降,因此造成Q4亏损。展望24年,由于铁锂正极产能过剩加剧,加工费仍有小幅下降空间,行业加速洗牌,但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小,减值损失及定价时滞带来的亏损将明显减小。公司客户优质,订单稳定,且有一定成本优势,预计将扭亏。25-26年行业洗牌结束,龙头有望恢复至合理的单吨利润水平0.3万/吨,且公司补锂剂有望增厚利润,将从24年起量。 投资建议:下调23-25年归母净利至-15.3/3.6/6.2亿元(原预测-7.8/11.7/18.7亿元),同比-164%/124%/71%,24-25年对应PE为31x/18x,周期底部公司业绩承压,但公司作为铁锂龙头,长期仍具备竞争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刘晓恬) 华岭股份(430139) 第三方芯片测试赛道如日方升 投资要点 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提供商: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第三方集成电路专业测试企业,为集成电路企事业单位提供测试解决方案。公司近年来业绩稳定增长,公司2020-2022实现营收1.92/2.84/2.75亿元;归母净利0.56/0.90/0.70亿元。2023年Q1-Q3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同比下降16.0%;实现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下降11.3%。公司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服务包括国内前十大设计企业、制造、封装企业在内的300多家产业链用户。 集成电路细分化、国产化趋势协同算力发展带动行业高景气: 1)行业细分趋势推动专业测试市场增长。集成电路测试产业逐渐独立,减少重复产能投资,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的测试费用,缩减产业成本;测试企业进一步聚焦专业测试水准的提升;避免测试结果受到其他利益因素的影响,保证及时向上游反馈,得到客户与责任方的双重信任。 2)集成电路国产化助力国内测试市场规模走高。我国制定多项引导政策及目标规划,大力支持集成电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力争实现国产化突破。专业化的集成电路测试的市场需求广泛,在上游IC设计和制造环节的带动下,国内集成电路测试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3)算力发展推动芯片产业链水涨船高。AI大模型持续迭代,算力需求持续提升,AI芯片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加强,国产集成电路厂商前景良好,测试市场水涨船高。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业务布局,我们预计华岭股份2023-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316.82/380.18/433.4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20%/14%;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0/0.94/1.18亿元,EPS分别为0.30/0.35/0.44元。按2024年2月2日收盘价,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37.27/31.65/25.21倍。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华岭股份PE较行业可比公司略高,但考虑到其扩产在即,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且公司所处行业景气度较高,稼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在未来两年进一步增强。基于此,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新技术更新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税收政策变化风险,大股东不当控制风险。 (分析师 朱洁羽、易申申) 爱丽家居(603221) PVC地板出口龙头 北美布局产能加速发展 投资要点 爱丽家居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早从事PVC地板生产的企业之一。2020年爱丽家居正式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成为PVC弹性地板行业第一股。公司被纳入HOME DEPOT等全球知名家居建材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公司主要2023年Q1-3公司营收规模同比增长25.96%,增速远超同业。 PVC地板渗透率持续提升,美国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提升有望带动需求。1)PVC地板对传统地面装饰材料替代性显著,美国市场的LVT渗透率从2012年的3.77%快速提升到了2022年的28.03%,而地毯等其他地材的结构占比持续下降,LVT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高性价比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美国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提升,下游补库需求有望提升。2024年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增强,房贷利率有望逐步回落。同时,从各部门的库存来看,制造商/批发商去库状态领先于零售商,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库存同比增速已处于历史较低位置,零售商库存增速虽未降到历史低位水平但已拐头向上,预计外需有望逐步好转。 公司是家得宝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转单带来业务规模增长。1)盈利水平回升:随着原材料及海运成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行,行业盈利继续修复,此前公司毛利率从2019年的23.72%下滑至2022年的3.42%,2023Q3公司单季度毛利率修复至22.78%。2)收入规模向上:由于同行业海象新材、天振股份等公司均受到美国海关溯源检查,业务规模大幅下滑。公司2021年开始在美国建设生产基地,目前北美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已经开始试产,并将逐步投入生产经营;2023年7月公司拟在墨西哥新设子公司并投资不超过3000万美元建厂,进一步提高海外交付能力,或受益于海外客户的转单效应带来规模扩张。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在PVC地板方面深耕多年,与国际知名地板用品贸易商、品牌商VERTEX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被纳入HOME DEPOT等全球知名家居建材超市的供应链体系。随着海外地产景气度提升、下游逐步开启补库周期,原材料价格低位、海运价格及人民币汇率因素的影响减少,公司盈利水平逐步修复。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0.75/1.36/1.9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1/0.57/0.80元/股,对应PE分别为30X/17X/12X,考虑到公司北美产能布局、业绩弹性较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美国贸易政策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分析师 黄诗涛、房大磊、任婕) 吉利汽车(00175.HK) 1月销量同环比高增 电动智能化加速推进 投资要点 公告要点:吉利汽车1月批发销量213,487辆,同环比+106.36%/+41.90%。分品牌来看,吉利品牌销量172,774辆,同环比+98.01%/+60.90%,其中银河销量19,223辆,环比+59.03%;极氪品牌销量12,537辆,同环比+302.34%/-6.97%;领克品牌销量28,176辆,同环比+154.62%/9.66%。 极氪+领克+吉利品牌强势,新能源+全球化持续推进。1)销量:公司1月批发销量213,487辆,同环比+106.36%/+41.90%,同环比高增。2)燃料类型:公司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65,826辆,同环比+496.74%/+8.90%,新能源产品渗透率为31%,同环比+19.66/-9.34pct,同比高增。3)品牌:1月吉利品牌销量172,774辆,同环比+98.01%/+60.90%,其中银河销量19,223辆,环比+59.03%,连续7个月月销破万,上市8个月累计销量102,720辆;领克品牌1月销量28,176辆,同环比+154.62%/9.66%,其中领克08EM-P销量8,816台,上市4个月累计销量破4万辆;极氪品牌销量连续8个月破万,1月销12,537辆,同环比+302.34%/-6.97%。4)海外:公司1月出口26,262辆,同环比+73.86%/+23.02%,同环比高增,全球化步伐加速,出口占集团销量比例为12.30%,同环比-2.30/-1.89pct。 新车强势,智能电动化加速转型,助力吉利整体销量高增。新车方面,1月领克新09EM-P正式上市,助力电动化稳步转型;同时豪越PRO正式上市,起售价8.69万,扩充产品矩阵;此外,极氪007正式开启交付,2024款极氪X焕新登场,起售价20万,引领极氪周期强势。出海方面,极氪全面亮相CES2024,宣布与英特尔共创下一代智能座舱“移动生活空间”计划,同时极氪将首发搭载英伟达DRIVE Thor超级芯片,算力达2000TOPS,计划2025年投产,展现极氪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先实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吉利汽车2023~2025年营业收入预期为1783/2353/3009亿元,分别同比+20%/+32%/+28%;归母净利润为50/80/121亿元,分别同比-2%/+60%/+50%;对应PE分别为15/9/6倍,维持吉利汽车“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下游需求复苏低于预期;价格战超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杨惠冰)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