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之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以下内容从中原期货《廿四节气之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CHUN 立 春之始也 春 每年2月3~5日,在太阳位于黄经315°时是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被称为“四时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始建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称为“春节”,直到1912年民国建元时,以公元纪年为国历,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立春从此不再称春节。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反映着四季的更替,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此刻,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春到人间草木知”,则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的自然特色。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回春,土壤开始解冻。这里的东风,是一个代名词,泛指带着阳气的温和之风,祥和之气。 二候蛰虫始振 蛰,藏也;振,动也。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实际上,这里的蛰虫也不仅仅指虫子,它还泛指那些有冬眠习惯的小动物。 三候鱼陟负冰 陟,登高、上升之意。这一候的大意是,此时水里的冰开始融化,一直潜伏在水底过冬的鱼儿上到水面游动,那些尚未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似的漂浮在水面。 立春节气花 迎春花 迎春花花期在每年2月到4月。虽然已到立春时节,初春的北方冬雪还未消融,时而还会春寒料峭,这时迎春花却已经洞察出春的气息,悄悄地开出鹅黄色的小花。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为迎春花吟诗作词,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迎春花袅娜纤秀,风姿百态,在早春萌动。“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道出了迎来春天并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而是为了百花千卉一起芬芳。 望春花 望春花,指的是木兰科玉兰属中的望春玉兰,又名木兰、辛夷。花朵硕大,香气浓郁,花色素白,唯独花瓣外面的基部有一抹紫红色。唐代诗人韩愈在《感春五首》中写道:“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辛夷花作为春的使者,在春的气息来临之前,已摆出最佳姿态,笑盈盈地望着春天急速赶来。 立春习俗 立春的习俗多到难以胜数,如鞭春牛、戴春幡、咬春……苦寒太久,丝丝缕缕的春意都会令人欣喜。 鞭春牛 鞭春牛并不是用鞭子打真的牛,这是古时在立春日进行的鞭春之礼,也叫“打春”,自周代以来已延续了千年。目的是敦促人们要抓紧务农,莫要错过农耕的大好时光。春牛通常是用泥土制成,也有用竹子、木杆扎出牛的形状,牛肚里放上五谷杂粮,再糊上泥土,这样人们打春牛的时候,五谷就会流淌出来,预示着五谷丰登。鞭春牛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前去观看。春牛被打破后,大家纷纷抢夺流出的谷物,为了沾沾春天的喜气。 戴春幡、剪春胜 这是起于汉唐、盛于宋元的立春习俗。“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说的正是立春时节戴春幡的习俗。所谓春幡、春胜,就是用五彩丝帛制作的春燕、春花、春柳等手工制品。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民间,年轻女孩儿们在立春时都会将春幡戴在头上装饰自己的发髻。把春日的朝气佩戴在身上,人也焕然一新,是春日里最为浪漫和美好的习俗。 春盘春饼 春盘起源于晋代的五辛盘,五辛指的是葱、蒜、韭菜、芸薹、香菜这五种蔬菜。立春日,人们要食用或向亲友馈赠春盘,盘中盛放着当季的新鲜蔬菜。杜甫的《立春》诗中写的春盘有生菜和萝卜丝。而苏轼则是“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主菜为青蒿和黄韭。随着历史变迁,春盘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多以生菜、萝卜丝、韭菜为主。蔬菜切丝切段,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把它们卷进圆薄的面饼,一口咬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 立春养生 立春过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发生而向上向外升发。因此,我们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补养等方面都要顺应春阳升发这一特点,在调摄养生中注意保护阳气。 护肝养阳气 春季养阳,应早睡早起,广步于庭,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平时应避免过分劳累或过食刺激的食物,以免造成汗出太多,损伤阳气。由于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养生重点是护肝。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因此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日常要注意保持愉悦、平和,不宜过于激动、兴奋,以利于疏肝理气。 宜食辛甘,忌酸忌辣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此时节应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材。 宜食:韭菜、蒜苗、萝卜、豆芽、韭黄、菜薹等。 忌食:海带、海蜇、螃蟹、山楂、芡实等。 立春诗词赏析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节气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张栻所作。以立春为题,生动地感悟着这个时节的气候特征: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透出春的信息,眼前豁然开朗,到处生机盎然,在微风吹拂中的春水碧波荡漾,涟漪参差不齐,充满着诗意与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在立春时节的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诗句开头“律回”二字,借中国古典音乐之律,寓大地回春之意。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节气诗》中,也有“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之句。农历十二月(腊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腊月与正月之交,是二十四节气一个轮回之始,所以称为“律回”。而“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与苏轼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正如音乐之律,节气总是一年一“律回”。我们每个人,亦当以立为春,慢慢地、舒缓地,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春天的美妙。 本篇图文摘编自《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人民网、古诗文网、知乎网、包图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Pexels.com
CHUN 立 春之始也 春 每年2月3~5日,在太阳位于黄经315°时是立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被称为“四时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始建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称为“春节”,直到1912年民国建元时,以公元纪年为国历,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立春从此不再称春节。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反映着四季的更替,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此刻,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春到人间草木知”,则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的自然特色。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回春,土壤开始解冻。这里的东风,是一个代名词,泛指带着阳气的温和之风,祥和之气。 二候蛰虫始振 蛰,藏也;振,动也。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实际上,这里的蛰虫也不仅仅指虫子,它还泛指那些有冬眠习惯的小动物。 三候鱼陟负冰 陟,登高、上升之意。这一候的大意是,此时水里的冰开始融化,一直潜伏在水底过冬的鱼儿上到水面游动,那些尚未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好像被鱼儿背负着似的漂浮在水面。 立春节气花 迎春花 迎春花花期在每年2月到4月。虽然已到立春时节,初春的北方冬雪还未消融,时而还会春寒料峭,这时迎春花却已经洞察出春的气息,悄悄地开出鹅黄色的小花。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为迎春花吟诗作词,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迎春花袅娜纤秀,风姿百态,在早春萌动。“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道出了迎来春天并不是为了自我满足,而是为了百花千卉一起芬芳。 望春花 望春花,指的是木兰科玉兰属中的望春玉兰,又名木兰、辛夷。花朵硕大,香气浓郁,花色素白,唯独花瓣外面的基部有一抹紫红色。唐代诗人韩愈在《感春五首》中写道:“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辛夷花作为春的使者,在春的气息来临之前,已摆出最佳姿态,笑盈盈地望着春天急速赶来。 立春习俗 立春的习俗多到难以胜数,如鞭春牛、戴春幡、咬春……苦寒太久,丝丝缕缕的春意都会令人欣喜。 鞭春牛 鞭春牛并不是用鞭子打真的牛,这是古时在立春日进行的鞭春之礼,也叫“打春”,自周代以来已延续了千年。目的是敦促人们要抓紧务农,莫要错过农耕的大好时光。春牛通常是用泥土制成,也有用竹子、木杆扎出牛的形状,牛肚里放上五谷杂粮,再糊上泥土,这样人们打春牛的时候,五谷就会流淌出来,预示着五谷丰登。鞭春牛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前去观看。春牛被打破后,大家纷纷抢夺流出的谷物,为了沾沾春天的喜气。 戴春幡、剪春胜 这是起于汉唐、盛于宋元的立春习俗。“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说的正是立春时节戴春幡的习俗。所谓春幡、春胜,就是用五彩丝帛制作的春燕、春花、春柳等手工制品。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民间,年轻女孩儿们在立春时都会将春幡戴在头上装饰自己的发髻。把春日的朝气佩戴在身上,人也焕然一新,是春日里最为浪漫和美好的习俗。 春盘春饼 春盘起源于晋代的五辛盘,五辛指的是葱、蒜、韭菜、芸薹、香菜这五种蔬菜。立春日,人们要食用或向亲友馈赠春盘,盘中盛放着当季的新鲜蔬菜。杜甫的《立春》诗中写的春盘有生菜和萝卜丝。而苏轼则是“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主菜为青蒿和黄韭。随着历史变迁,春盘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多以生菜、萝卜丝、韭菜为主。蔬菜切丝切段,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把它们卷进圆薄的面饼,一口咬下去满是春天的味道。 立春养生 立春过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发生而向上向外升发。因此,我们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补养等方面都要顺应春阳升发这一特点,在调摄养生中注意保护阳气。 护肝养阳气 春季养阳,应早睡早起,广步于庭,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平时应避免过分劳累或过食刺激的食物,以免造成汗出太多,损伤阳气。由于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养生重点是护肝。中医认为肝主情志,因此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日常要注意保持愉悦、平和,不宜过于激动、兴奋,以利于疏肝理气。 宜食辛甘,忌酸忌辣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此时节应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材。 宜食:韭菜、蒜苗、萝卜、豆芽、韭黄、菜薹等。 忌食:海带、海蜇、螃蟹、山楂、芡实等。 立春诗词赏析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节气诗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张栻所作。以立春为题,生动地感悟着这个时节的气候特征:冰雪消融,草木感知,大地透出春的信息,眼前豁然开朗,到处生机盎然,在微风吹拂中的春水碧波荡漾,涟漪参差不齐,充满着诗意与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在立春时节的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诗句开头“律回”二字,借中国古典音乐之律,寓大地回春之意。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节气诗》中,也有“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之句。农历十二月(腊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腊月与正月之交,是二十四节气一个轮回之始,所以称为“律回”。而“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与苏轼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正如音乐之律,节气总是一年一“律回”。我们每个人,亦当以立为春,慢慢地、舒缓地,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春天的美妙。 本篇图文摘编自《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人民网、古诗文网、知乎网、包图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Pexel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