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人口的几个关键指向

人口的几个关键指向

作者:微信公众号【如说地产】/ 发布时间:2024-02-0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西南证券《人口的几个关键指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目前市场对房地产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房地产的调整可能还要延续几年,比如从2024-2027年,之后的体量也回不到2020-2021年的高点,能回到多高也还存在争议。 终极的重要因素还是在人口。 先看看出生人口,这两年在明显回落。 建国以来,我国其实主要有三波婴儿潮:第一波是1950-1954年,建国后的五年,年均出生人口2152万人;第二波在1962-1968年,七年平均年出生人口在2727万人;第三波在1986-1990年,五年期间年均出生人口2457万人。分年度看,出生人口最高峰为1963年的3016万人,次高峰为1987年的2550万人,2016年有个小高峰,达到1786万人,之后加速往下。 1998年我国住房商品化时代正式开启,从出生人口看,这一年也是分水岭。1949-1998年的50年,我国平均年出生人口在2215万。但1999-2023年的25年,我国平均年出生人口跌至1547万,而且再没有一年能超过2000万。2013年12月28日,《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之后二胎、三胎相继放开,但出生人口环比仅微弱增长了四年左右,2019年跌破1500万,2022年跌破1000万,下降速度还在加大。2023年疫情放开,对备孕的群体有一定影响,2024年出生人口甚至有可能跌落在800多万。 此消彼长,我国对应的每年死亡人数却从1978年开始逐年递增,从602万每年增加至2023年的1110万,无论从绝对数还是增速看,开始与出生人口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 2022年我国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总人口开始下降。很明确地看到,2021年是总人口的拐点年份。对应地,我国商品房市场的销售峰值也在2021年,销售额18.2万亿、销售面积17.9亿方,2021年也是房地产市场总规模的拐点年份。 从人口的结构看,2017年我国人口春秋比率跌破1.0,潜在刚性购房群体接盘数量在持续回落。 如果将人的一生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可以说在24岁之前,夏天在25-44岁(开始工作,收入和支出持续扩张),秋天45-64岁(储蓄/消费比明显上升),冬天在65岁及以后(收入/支出同时萎缩)。剔除夏季和冬季后研究一个社会里春季人口同秋季人口规模的比例,称为“人口春秋比”,该指标能大致反应经济体内部消费力量和储蓄力量的消长变化,从而指示出未来长端利率的变化。从房地产角度看,可引入该指标来判断中长期新生代人群对持有现有房屋群体的接盘力量强弱。 对比日本的情况,日本在房地产拐点1990年人口春秋比在1.31,在2000年跌至0.96,到了2023年已不到0.80。 人口减少可能有两大原因。 一是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2023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2年再次减少300多万人。 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生育支出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两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当然,也有积极的因素。 我国人口绝对规模依然很大,2023年末14.1亿人,全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依然有一定空间。 另外,也存在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平衡带来的结构性红利,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劳动力资源依然十分丰富。 长期来看,要解决低生育率的问题,一方面是要鼓励奖励生育;一方面也要大幅增加居民工资收入,切实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可能还要完善分配制度,明显改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