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智库研究】市值管理纳入央国企考核,夯实“中特估”基础——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4.01.15-2024.01.28)
(以下内容从招商证券《【招商智库研究】市值管理纳入央国企考核,夯实“中特估”基础——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4.01.15-2024.01.28)》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感谢各位对招商研究的关注! 林喜鹏 S1090522050001 罗嘉成 研究助理 核心观点: 近日,国资委提出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国资委在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也提出地方国企要参考借鉴央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市值管理考核评价。我们认为,今年央国企价值重塑将加速推进,市值管理可能会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展开,夯实“中特估”的内在基础。 国资委对市值管理的相关表述最早可追溯至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年国资委曾提出国资监管机构对上市国有控股股东进行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市值指标。近两年,不仅国资委提及市值管理的频率增多、进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内涵及手段,证监会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基调下,也对央国企的市值管理提出要求。 以往相关部门对央国企市值管理的表述更多是“鼓励”或“考虑”,且考核涉及层面主要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若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将从更高的层级推动央国企更加重视上市公司质量及市场表现。随着《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在2024年底全面验收评价,相关工作或将加速推进。央国企的市值管理可能将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展开,重塑央国企价值。 央国企价值创造行动开展以来,央企价值创造能力成效正在显现。2023年,央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9.8万亿元、2.6万亿元,“一利五率”各项指标也较2022年稳中有进,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实现36%的新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委在此次新闻发布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国资委还明确提出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资委主要从开展专项行动、规划重组整合方向、提出支持政策三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分红是上市企业增强价值实现和市场认同的方式,增持回购能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均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2022年度,上市央企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23年起至2024年1月28日,共有12户央企集团控股的18家A股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目的实施回购,已实施规模约65亿元,计划回购规模约138亿元;共有34家A股上市央国企获大股东增持,已增持规模约107亿元,计划增持金额在118亿元-222亿元间。从增持回购的企业数及实施规模来看,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后,将引导央企负责人更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增持、回购等市场化市值管理方式或将在上市央国企中更频繁出现,现金分红比例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报告中列示上市公司不涉及投资建议。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央国企重要动态 1.1市值管理纳入央国企考核,夯实“中特估”基础 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上,提出“强化市值考核评价”。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1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学习时报》刊发署名文章,提出要“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1月25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 国资委对市值管理的相关表述最早可追溯至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年国资委曾提出国资监管机构对上市国有控股股东进行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市值指标。近两年,不仅国资委提及市值管理的频率增多、进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内涵及手段,证监会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基调下,也对央国企的市值管理提出要求。 相关部门以往对央国企市值管理的表述更多是“鼓励”或“考虑”,且考核涉及层面主要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若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将从更高的层级推动央国企重视上市公司质量及市场表现。随着《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在2024年底全面验收评价,今年国资委及央国企的工作进度或将加速推进,更多实质性进展有望落地,加速央国企价值重塑。 从国资委及证监会对上市央国企市值管理的阐述来看,央国企的市值管理可能将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开展。 (1)围绕价值创造行动继续提升央国企效率效益 从成效来看,2023年央企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12月27日,国资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通知》,2023年3月,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引导央企围绕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落实等方面发展。2023年央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9.8万亿元、2.6万亿元,均实现稳步增长。同时,各项“一利五率”指标相较于2022年稳中有进;其中,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8.4万元/人;研发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大关,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4.8%。 2023年前三季度ROE反映上市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也在提升。我们在《三季报反映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正在提升》中也提到,随着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逐步落实,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已在上市央国企中率先体现,且此前ROE较低的上市央国企整体体现出更显著的边际提升效果。以ROE为代表指标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央国企实现年化ROE 10.0%,不仅是2020年以来的新高,而且较A股整体高0.8pct。 (2)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央企重组整合的新趋势。2023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实现36%的新高;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重组整合。此外,央企积极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专业化重组,近两年上市央企注入资产超过3000亿元规模。 国资委对央国企在战新产业的布局和重组整合提出更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委在此次新闻发布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国资委还明确提出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资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及《学习时报》署名文章中,主要还从开展系列专项行动、规划重组整合方向、提出支持政策三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3)提升增持回购频率与增加分红力度 分红是上市企业增强价值实现和市场认同的方式,2022年度,上市央企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 增持、回购等方式能向投资者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23年起至2024年1月28日,共有12户央企集团控股的18家A股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目的实施回购,已实施规模约65亿元,计划回购规模约138亿元;共有34家A股上市央国企获大股东增持,已增持规模约107亿元,计划增持金额在118亿元-222亿元间。从增持回购的企业数及实施规模来看,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后,将引导央企负责人更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增持、回购等市场化市值管理方式或将在上市央国企中更频繁出现,现金分红比例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1.2央国企宏观数据分析 2023年全年份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仍保持稳定增长。近两周,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23年12月数据公布。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12月累计同比增长5.0%,12月当月同比增长7.3%,增长幅度较整体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当月同比值高0.4%、0.5%,差距较11月有所收窄。从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增长6.4%、4.9%,明显高于中国整体的3.0%、私营企业的-5.0%。 1.3其他重要动态 1.3.1国资监管及运营 (1)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推动中央企业做好提质增效开局起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要加强市场形势研判,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抢占市场先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大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构建精准高效、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2)400亿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升级基金设立 1月25日,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升级基金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该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国新联合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400亿元,主要投向存量规模较大、增长潜力较大的国有企业基础设施资产,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阶段性低效和非主业非优势产(股)权等。此举是国务院国资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助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运营公司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助力央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1.3.2专业化整合 (3)华润健康与融通医疗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1月15日,华润健康与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在北京举行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是两家企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双方将围绕医疗服务与康养服务主业进一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共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和高质量发展。 (4)中交集团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月25日,中交集团与中国联通在中交大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交集团和中国联通同属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业务互补性强,双方将切实发挥各自优势,以交通强国与网络强国互联互通为抓手,共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5)中国石化牵头成立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 1月23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主办的未来空间深部地热产业发展推进会暨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发布《深部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报告,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牵头,联合中央企业、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等22家单位组建,致力于深部地热能勘探评价、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等全流程关键技术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攻关,加强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效推进未来空间产业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 (6)中国电信取得“卫星+VoWiFi”在航空场景的重大突破 1月24日,据中国电信官网,近日中国电信卫星通信分公司联合中国国航,在国航地面机载仿真环境对双方联合创新项目——“机上网络平台VoWiFi项目”进行了课题验收。基于与民航客机完全一致的仿真环境,普通手机终端在飞行模式下通过机上互联网环境实现手机鉴权、三网语音、短信互通和视频通话等功能,测试结果符合预期,用户体验与地面5G网络一致且效果优异。这标志着“卫星+VoWiFi”星地融合技术在航空场景的创新应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也是中国电信“卫星+”产品体系赋能陆海空天的重要场景化应用落地。 (7)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制的车规级旋变解码芯片通过行业认证 1月18日,据中国船舶集团官网,近日由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团队自主研制的车规级旋变解码芯片MXC031通过行业AEC-Q100车规级元器件认证,标志着集团在新领域拓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该芯片各方面性能参数基本覆盖当前行业主流电机参数,产品设计、流片、测试、封装等全流程按车规级质量管控。 (8)夜视院集团研制的“龙虾眼”光学器件随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 1月16日,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官网,近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配置了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两台有效载荷,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了“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探测能力国际领先,可实现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1至2个数量级的提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夜视院集团南京公司负责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龙虾眼”光学器件的研制,通过五年的科学规划、集智攻关和能力建设,实现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虾眼”光学器件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器件是一种基于龙虾眼仿生学原理设计制造的球面状X射线聚焦光学器件,具备轻量化、宽视场等技术优势,产品综合性能、核心指标角最佳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太钢产含镧铁铬铝板材实现全球首发 1月15日,据宝武集团官网,太钢产宽度和卷重达世界之最的含镧铁铬铝板材近日实现全球首发,产品的关键成分控制水平和高温性能国际领先。宽幅含镧铁铬铝用于深加工产品,具有成材率高、生产效率高、性能一致性好的特点,是相关领域装备器件制造的关键核心材料,有望对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起支撑作用。 (10)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样件正式下线装车 1月23日,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样件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下线装车。一体化压铸技术代表当前新能源汽车在集约化、模块化、轻量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最高水平。 1.3.4产业链融通发展 (11)中广核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1月15日,中广核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上海电气已形成的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以及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和医疗装备“4+2”产业布局,与中广核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未来,双方将建立核电、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发挥产业链上下游联合优势,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践行“双碳”战略中实现共同发展。 (12)东风岚图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 1月23日,据东风汽车官网,近日东风岚图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风岚图依托央企东风公司55年造车经验积淀,拥有多项全球首创新能源造车技术,在整车安全、驾驶操控性能等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华为在ICT技术的深厚积累和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突破,将助力东风岚图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升级迭代。未来,双方将根据各自领域优势,围绕用户需求共同打造极致的智能出行体验,通过合作车型在多领域创新探索,加速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1.3.5地方国资动向 (13)地方新设产业基金 1月16日,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简州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东部新区联合设立新区首支产业基金——成都东部新区交子建鑫智能智造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3亿元,主要投资落户成都东部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领域。通过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发挥资本赋能作用,引领成都东部新区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 1月23日,2024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会议隆重举行。大会现场,招银国际资本、洪创资本、孔辉科技、翌光科技和祥鑫新能源共同签署了基金合作协议。湖北招赢智能网联汽车创业投资基金由湖北长江招银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基金将重点投资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优质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链式聚集效应,助力资本招商项目落地。 1月17日,据每日商报,近日杭实集团则牵头发起设立了30亿元的杭州市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将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子基金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模式,联合区、县(市)政府和优秀投资机构,构建分赛道、分区域的专精特新子基金,实现“产业孵化+产业培育+产业升级”矩阵化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将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发展”,着重扶持早期、成长期企业壮大发展,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种苗企业,以及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且有股权融资需求的项目。 (14)多地部署国资改革发展工作 今年1月中旬以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会上也透露出了关于地方国企改革的新线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为多省今年国资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其中,巩固深化制度性改革、整合重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频词。 二、上市央国企市场表现 2.1市值及涨跌幅 2.1.1 A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A股上市央企总市值23.9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重29%;其中,国资委体系下的上市央国企总市值16.5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重20%。 在央国企主要指数中,近两周央企股东回报表现最优,涨幅5.1%,相对同期沪深300高2.4%;近一年央企现代能源表现最优,涨幅0.5%,相对同期沪深300高20.8%。其余指数:国新央企综指(近两周2.7%;近一年-9.9%)、央企现代能源(近两周3.0%;近一年0.5%)、央企科技引领(近两周-2.5%;近一年-23.3%)、央企股东回报(近两周5.1%;近一年0.3%)、结构调整(近两周3.8%;近一年-7.9%)、央企创新(近两周4.9%;近一年-1.3%)。 在总市值高于100亿元的央国企中,中粮资本(涨28.2%)等10家企业近两周涨幅居前,中航电测(涨269.7%)等10家企业近一年涨幅居前;钢研高纳(跌15.3%)等10家企业近两周跌幅居前,南网科技(跌62.7%)等10家企业近一年跌幅居前。 2.1.2港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港股上市央国企总市值11.5万亿元,占港股整体比重23%;其中,A+H上市央国企总市值7.3万亿元,占港股整体比重15%。 在总市值高于100亿港元的央国企中,中铝国际(涨41.6%)等10家企业近两周涨幅居前,中广核矿业(涨93.9%)等10家企业近一年涨幅居前;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跌34.2%)等10家企业近两周跌幅居前,中国中免(跌70.9%)等10家企业近一年跌幅居前。 2.2估值表现 A股央国企的估值处于相对偏低位置。截至2024年1月28日,央国企PE(TTM)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37.2、22.6、 22.9倍;与A股整体相比,央国企市盈率仍相对偏低。央国企PB(LF)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2.5 、1.9、2.2倍;与A股整体乃至各类企业相比,央国企三个口径计算的市净率均相对偏低。在主要指数的估值上,央企科技引领的PE(TTM)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分位数35.6%),央企科技引领的PB(LF)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分位数2.0%)。 A股央国企分行业估值,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低:钢铁、国防军工、农林牧渔,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煤炭、医药生物、公用事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低:环保、基础化工、房地产,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煤炭、汽车、交通运输。 港股央国企分行业估值,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低:非必需性消费、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业,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电讯业、工业、能源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低:必需性消费、金融业、地产建筑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高:非必需性消费、公用事业、电讯业。 2.3成交活跃度 近两周,长江电力等10家A股央国企净主动买入额居前,中粮资本等10家A股央国企净主动卖出额居前。中国移动等10家港股央国企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居前,中国海外发展等10家港股央国企净主动卖出额居前。 2.4股东回报 2.4.1 A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A股央国企股息率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1.4%、3.2%、0.6%,均高于A股整体及其他各类企业。其中,中粮科技、中国神华、鲁西化工等市值高于100亿元的央国企,近三年均有现金分红且近12月的股息率高于4%。 2.4.2港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港股央国企股息率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4.5%、6.9%、4.0%,均高于港股整体上市公司。其中,东方海外国际、中国建材、中远海发等市值高于100亿港元的央国企,近三年均有现金分红且近12月的股息率高于4%。 2.5 AH股价格对比 截至2024年1月28日,相较于所有采用A+H方式上市的企业,A+H上市的央国企 AH溢价率略低。其中,南京熊猫等十家央国企AH溢价率最高,中国中免等十家央国企AH溢价率最低。 三、A股上市央国企资本运作 3.1股权融资 近两周,央国企股权融资合计募资额39.74亿元。其中,节能环境、岳阳兴长两家央国企完成定向增发,分别募资30.0亿元、9.7亿元。此外,由中国有色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色股份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瑞林,2024年1月19日上交所主板IPO过会。 3.2并购重组 近两周,天山股份等3家央国企的重大重组发生新进展。其中,宁夏建材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未能通过上交所重组委审核。 3.3重要股东增减持 近两周,央国企重要股东合计增持规模16.5亿元,比重为53%。央国企重要股东近两周合计减持规模1.0亿元,比重为2%。 3.4股份回购 近两周,招商南油、东阿阿胶两家央企完成股份回购,合计完成回购0.8亿元。 风险提示 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报告中列示上市公司不涉及投资建议。 系列报告: 1、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央企专业化整合新趋势——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0.23-2023.11.05) 2、三季报反映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正在提升——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1.06-2023.11.19) 3、华录与电科重组落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增持ETF—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1.20-2023.12.03) 4、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国企改革深化行动部署——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2.04-12.17) 5、2024延续“一利五率”考核,创新联合体增多——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2.18-2023.12.31) 6、国有资本加速产业整合,地方国企七方面工作部署——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4.01.01-2024.01.14)
感谢各位对招商研究的关注! 林喜鹏 S1090522050001 罗嘉成 研究助理 核心观点: 近日,国资委提出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国资委在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也提出地方国企要参考借鉴央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市值管理考核评价。我们认为,今年央国企价值重塑将加速推进,市值管理可能会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展开,夯实“中特估”的内在基础。 国资委对市值管理的相关表述最早可追溯至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年国资委曾提出国资监管机构对上市国有控股股东进行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市值指标。近两年,不仅国资委提及市值管理的频率增多、进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内涵及手段,证监会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基调下,也对央国企的市值管理提出要求。 以往相关部门对央国企市值管理的表述更多是“鼓励”或“考虑”,且考核涉及层面主要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若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将从更高的层级推动央国企更加重视上市公司质量及市场表现。随着《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在2024年底全面验收评价,相关工作或将加速推进。央国企的市值管理可能将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展开,重塑央国企价值。 央国企价值创造行动开展以来,央企价值创造能力成效正在显现。2023年,央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9.8万亿元、2.6万亿元,“一利五率”各项指标也较2022年稳中有进,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实现36%的新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委在此次新闻发布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国资委还明确提出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资委主要从开展专项行动、规划重组整合方向、提出支持政策三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分红是上市企业增强价值实现和市场认同的方式,增持回购能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均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2022年度,上市央企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23年起至2024年1月28日,共有12户央企集团控股的18家A股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目的实施回购,已实施规模约65亿元,计划回购规模约138亿元;共有34家A股上市央国企获大股东增持,已增持规模约107亿元,计划增持金额在118亿元-222亿元间。从增持回购的企业数及实施规模来看,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后,将引导央企负责人更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增持、回购等市场化市值管理方式或将在上市央国企中更频繁出现,现金分红比例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风险提示: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报告中列示上市公司不涉及投资建议。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央国企重要动态 1.1市值管理纳入央国企考核,夯实“中特估”基础 1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上,提出“强化市值考核评价”。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1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学习时报》刊发署名文章,提出要“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1月25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 国资委对市值管理的相关表述最早可追溯至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年国资委曾提出国资监管机构对上市国有控股股东进行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市值指标。近两年,不仅国资委提及市值管理的频率增多、进一步完善了市值管理的内涵及手段,证监会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基调下,也对央国企的市值管理提出要求。 相关部门以往对央国企市值管理的表述更多是“鼓励”或“考虑”,且考核涉及层面主要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若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将从更高的层级推动央国企重视上市公司质量及市场表现。随着《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在2024年底全面验收评价,今年国资委及央国企的工作进度或将加速推进,更多实质性进展有望落地,加速央国企价值重塑。 从国资委及证监会对上市央国企市值管理的阐述来看,央国企的市值管理可能将从提升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提升增持回购频率及增加分红力度三方面开展。 (1)围绕价值创造行动继续提升央国企效率效益 从成效来看,2023年央企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12月27日,国资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通知》,2023年3月,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引导央企围绕效率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落实等方面发展。2023年央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9.8万亿元、2.6万亿元,均实现稳步增长。同时,各项“一利五率”指标相较于2022年稳中有进;其中,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6.6%,股东回报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8.4万元/人;研发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大关,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4.8%。 2023年前三季度ROE反映上市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也在提升。我们在《三季报反映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正在提升》中也提到,随着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逐步落实,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已在上市央国企中率先体现,且此前ROE较低的上市央国企整体体现出更显著的边际提升效果。以ROE为代表指标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央国企实现年化ROE 10.0%,不仅是2020年以来的新高,而且较A股整体高0.8pct。 (2)围绕战新产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央企重组整合的新趋势。2023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实现36%的新高;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重组整合。此外,央企积极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专业化重组,近两年上市央企注入资产超过3000亿元规模。 国资委对央国企在战新产业的布局和重组整合提出更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委在此次新闻发布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国资委还明确提出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资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及《学习时报》署名文章中,主要还从开展系列专项行动、规划重组整合方向、提出支持政策三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3)提升增持回购频率与增加分红力度 分红是上市企业增强价值实现和市场认同的方式,2022年度,上市央企现金分红比例达到44.6%,到2023年中期,20户中央企业推出了中期业绩分红近800亿元。 增持、回购等方式能向投资者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23年起至2024年1月28日,共有12户央企集团控股的18家A股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目的实施回购,已实施规模约65亿元,计划回购规模约138亿元;共有34家A股上市央国企获大股东增持,已增持规模约107亿元,计划增持金额在118亿元-222亿元间。从增持回购的企业数及实施规模来看,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后,将引导央企负责人更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增持、回购等市场化市值管理方式或将在上市央国企中更频繁出现,现金分红比例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1.2央国企宏观数据分析 2023年全年份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仍保持稳定增长。近两周,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23年12月数据公布。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1-12月累计同比增长5.0%,12月当月同比增长7.3%,增长幅度较整体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当月同比值高0.4%、0.5%,差距较11月有所收窄。从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增长6.4%、4.9%,明显高于中国整体的3.0%、私营企业的-5.0%。 1.3其他重要动态 1.3.1国资监管及运营 (1)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推动中央企业做好提质增效开局起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要加强市场形势研判,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抢占市场先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大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构建精准高效、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2)400亿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升级基金设立 1月25日,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化升级基金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该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国新联合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400亿元,主要投向存量规模较大、增长潜力较大的国有企业基础设施资产,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阶段性低效和非主业非优势产(股)权等。此举是国务院国资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助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运营公司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助力央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1.3.2专业化整合 (3)华润健康与融通医疗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1月15日,华润健康与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在北京举行合作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是两家企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双方将围绕医疗服务与康养服务主业进一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共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和高质量发展。 (4)中交集团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月25日,中交集团与中国联通在中交大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交集团和中国联通同属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业务互补性强,双方将切实发挥各自优势,以交通强国与网络强国互联互通为抓手,共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5)中国石化牵头成立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 1月23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主办的未来空间深部地热产业发展推进会暨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发布《深部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报告,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创新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石化牵头,联合中央企业、优势高校、科研院所等22家单位组建,致力于深部地热能勘探评价、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等全流程关键技术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攻关,加强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效推进未来空间产业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 (6)中国电信取得“卫星+VoWiFi”在航空场景的重大突破 1月24日,据中国电信官网,近日中国电信卫星通信分公司联合中国国航,在国航地面机载仿真环境对双方联合创新项目——“机上网络平台VoWiFi项目”进行了课题验收。基于与民航客机完全一致的仿真环境,普通手机终端在飞行模式下通过机上互联网环境实现手机鉴权、三网语音、短信互通和视频通话等功能,测试结果符合预期,用户体验与地面5G网络一致且效果优异。这标志着“卫星+VoWiFi”星地融合技术在航空场景的创新应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也是中国电信“卫星+”产品体系赋能陆海空天的重要场景化应用落地。 (7)中国船舶集团自主研制的车规级旋变解码芯片通过行业认证 1月18日,据中国船舶集团官网,近日由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团队自主研制的车规级旋变解码芯片MXC031通过行业AEC-Q100车规级元器件认证,标志着集团在新领域拓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该芯片各方面性能参数基本覆盖当前行业主流电机参数,产品设计、流片、测试、封装等全流程按车规级质量管控。 (8)夜视院集团研制的“龙虾眼”光学器件随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 1月16日,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官网,近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配置了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两台有效载荷,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运用了“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探测能力国际领先,可实现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1至2个数量级的提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夜视院集团南京公司负责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载荷“龙虾眼”光学器件的研制,通过五年的科学规划、集智攻关和能力建设,实现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虾眼”光学器件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器件是一种基于龙虾眼仿生学原理设计制造的球面状X射线聚焦光学器件,具备轻量化、宽视场等技术优势,产品综合性能、核心指标角最佳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太钢产含镧铁铬铝板材实现全球首发 1月15日,据宝武集团官网,太钢产宽度和卷重达世界之最的含镧铁铬铝板材近日实现全球首发,产品的关键成分控制水平和高温性能国际领先。宽幅含镧铁铬铝用于深加工产品,具有成材率高、生产效率高、性能一致性好的特点,是相关领域装备器件制造的关键核心材料,有望对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起支撑作用。 (10)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样件正式下线装车 1月23日,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样件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下线装车。一体化压铸技术代表当前新能源汽车在集约化、模块化、轻量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最高水平。 1.3.4产业链融通发展 (11)中广核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1月15日,中广核集团与上海电气集团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上海电气已形成的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以及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和医疗装备“4+2”产业布局,与中广核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未来,双方将建立核电、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发挥产业链上下游联合优势,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践行“双碳”战略中实现共同发展。 (12)东风岚图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 1月23日,据东风汽车官网,近日东风岚图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风岚图依托央企东风公司55年造车经验积淀,拥有多项全球首创新能源造车技术,在整车安全、驾驶操控性能等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华为在ICT技术的深厚积累和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突破,将助力东风岚图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升级迭代。未来,双方将根据各自领域优势,围绕用户需求共同打造极致的智能出行体验,通过合作车型在多领域创新探索,加速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1.3.5地方国资动向 (13)地方新设产业基金 1月16日,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简州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东部新区联合设立新区首支产业基金——成都东部新区交子建鑫智能智造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3亿元,主要投资落户成都东部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领域。通过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搭建桥梁,充分发挥资本赋能作用,引领成都东部新区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 1月23日,2024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会议隆重举行。大会现场,招银国际资本、洪创资本、孔辉科技、翌光科技和祥鑫新能源共同签署了基金合作协议。湖北招赢智能网联汽车创业投资基金由湖北长江招银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基金将重点投资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优质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链式聚集效应,助力资本招商项目落地。 1月17日,据每日商报,近日杭实集团则牵头发起设立了30亿元的杭州市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将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采用子基金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模式,联合区、县(市)政府和优秀投资机构,构建分赛道、分区域的专精特新子基金,实现“产业孵化+产业培育+产业升级”矩阵化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产业基金将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发展”,着重扶持早期、成长期企业壮大发展,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种苗企业,以及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且有股权融资需求的项目。 (14)多地部署国资改革发展工作 今年1月中旬以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会上也透露出了关于地方国企改革的新线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为多省今年国资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其中,巩固深化制度性改革、整合重组、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频词。 二、上市央国企市场表现 2.1市值及涨跌幅 2.1.1 A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A股上市央企总市值23.9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重29%;其中,国资委体系下的上市央国企总市值16.5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重20%。 在央国企主要指数中,近两周央企股东回报表现最优,涨幅5.1%,相对同期沪深300高2.4%;近一年央企现代能源表现最优,涨幅0.5%,相对同期沪深300高20.8%。其余指数:国新央企综指(近两周2.7%;近一年-9.9%)、央企现代能源(近两周3.0%;近一年0.5%)、央企科技引领(近两周-2.5%;近一年-23.3%)、央企股东回报(近两周5.1%;近一年0.3%)、结构调整(近两周3.8%;近一年-7.9%)、央企创新(近两周4.9%;近一年-1.3%)。 在总市值高于100亿元的央国企中,中粮资本(涨28.2%)等10家企业近两周涨幅居前,中航电测(涨269.7%)等10家企业近一年涨幅居前;钢研高纳(跌15.3%)等10家企业近两周跌幅居前,南网科技(跌62.7%)等10家企业近一年跌幅居前。 2.1.2港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港股上市央国企总市值11.5万亿元,占港股整体比重23%;其中,A+H上市央国企总市值7.3万亿元,占港股整体比重15%。 在总市值高于100亿港元的央国企中,中铝国际(涨41.6%)等10家企业近两周涨幅居前,中广核矿业(涨93.9%)等10家企业近一年涨幅居前;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跌34.2%)等10家企业近两周跌幅居前,中国中免(跌70.9%)等10家企业近一年跌幅居前。 2.2估值表现 A股央国企的估值处于相对偏低位置。截至2024年1月28日,央国企PE(TTM)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37.2、22.6、 22.9倍;与A股整体相比,央国企市盈率仍相对偏低。央国企PB(LF)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2.5 、1.9、2.2倍;与A股整体乃至各类企业相比,央国企三个口径计算的市净率均相对偏低。在主要指数的估值上,央企科技引领的PE(TTM)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分位数35.6%),央企科技引领的PB(LF)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分位数2.0%)。 A股央国企分行业估值,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低:钢铁、国防军工、农林牧渔,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煤炭、医药生物、公用事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低:环保、基础化工、房地产,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煤炭、汽车、交通运输。 港股央国企分行业估值,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低:非必需性消费、必需性消费、地产建筑业,央国企PE(TTM)历史分位数前三高:电讯业、工业、能源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低:必需性消费、金融业、地产建筑业,央国企PB(LF)历史分位数前三高:非必需性消费、公用事业、电讯业。 2.3成交活跃度 近两周,长江电力等10家A股央国企净主动买入额居前,中粮资本等10家A股央国企净主动卖出额居前。中国移动等10家港股央国企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居前,中国海外发展等10家港股央国企净主动卖出额居前。 2.4股东回报 2.4.1 A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A股央国企股息率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1.4%、3.2%、0.6%,均高于A股整体及其他各类企业。其中,中粮科技、中国神华、鲁西化工等市值高于100亿元的央国企,近三年均有现金分红且近12月的股息率高于4%。 2.4.2港股上市央国企 截至2024年1月28日,港股央国企股息率的算术均值、市值加权均值、中位数分别为4.5%、6.9%、4.0%,均高于港股整体上市公司。其中,东方海外国际、中国建材、中远海发等市值高于100亿港元的央国企,近三年均有现金分红且近12月的股息率高于4%。 2.5 AH股价格对比 截至2024年1月28日,相较于所有采用A+H方式上市的企业,A+H上市的央国企 AH溢价率略低。其中,南京熊猫等十家央国企AH溢价率最高,中国中免等十家央国企AH溢价率最低。 三、A股上市央国企资本运作 3.1股权融资 近两周,央国企股权融资合计募资额39.74亿元。其中,节能环境、岳阳兴长两家央国企完成定向增发,分别募资30.0亿元、9.7亿元。此外,由中国有色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色股份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瑞林,2024年1月19日上交所主板IPO过会。 3.2并购重组 近两周,天山股份等3家央国企的重大重组发生新进展。其中,宁夏建材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未能通过上交所重组委审核。 3.3重要股东增减持 近两周,央国企重要股东合计增持规模16.5亿元,比重为53%。央国企重要股东近两周合计减持规模1.0亿元,比重为2%。 3.4股份回购 近两周,招商南油、东阿阿胶两家央企完成股份回购,合计完成回购0.8亿元。 风险提示 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或后续政策方向发生变化;报告中列示上市公司不涉及投资建议。 系列报告: 1、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央企专业化整合新趋势——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0.23-2023.11.05) 2、三季报反映央国企价值创造能力正在提升——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1.06-2023.11.19) 3、华录与电科重组落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增持ETF—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1.20-2023.12.03) 4、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国企改革深化行动部署——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2.04-12.17) 5、2024延续“一利五率”考核,创新联合体增多——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3.12.18-2023.12.31) 6、国有资本加速产业整合,地方国企七方面工作部署——央国企动态双周报(2024.01.01-2024.01.14)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