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科技】通信周报: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科技】通信周报: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周观点 市场方面,上周通信(申万)指数上涨3.18%,同期沪深300上涨2.81%,创业板指上涨3.59%。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屡结硕果,国内供给端卫星制造、民营火箭技术等积极向好,需求端卫星直连手机与汽车打开民用市场,政策端中央方针与地方扶持共振,驱动产业发展。海外以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蓬勃发展,各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涌现且组网进度迅速。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将开启产业黄金时代,产业链投资机会有望涌现。 周专题: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 美国SpaceX公司持续发星、可复用火箭技术引领全球,Starlink业务实现现金流盈亏平衡,商业模式可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启示。SpaceX向FCC申报的第一代第一阶段4,408颗卫星,第二阶段7,518颗卫星,以及第二代29,988颗。截止2023年11月,第一代卫星第一阶段发射进度已完成约91%,第二代卫星发射进度已完成约18.5%。2023年,Starlink发星量再创新高,从1月至11月底已发1,801颗,发射次数同比增长约62%。SpaceX正在研制的新型可完全复用重型运载火箭Starship,已完成两次试飞,虽均未成功,但星舰第三次试飞已计划于2024年初进行,有望加快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商业化方面,据SpaceX,星链业务目前已进入全球60余个国家,拥有220多万用户,2023年首次实现了盈亏平衡的现金流,且未来业务增速有望保持。 我国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大幅提升,民营航天产业不断迭代,液体发动机技术、商业火箭运力、商用发射场建设等取得重要进展。火箭方面,4月2日,天兵科技自主研发的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打败了世界范围内液体火箭首发失败的“魔咒”;6月7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12月9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将有效载荷送入指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12月10日,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发射场方面,12月29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我国整体商业航天运载能力有望提升。 我国卫星产业链整装待发,核心载荷零部件实现高水平国产化,卫星批量生产能力兑现,制造成本逐步集约,供给侧向好。我国致力打造国内卫星互联网,2020年9月我国以“GW”为代号向ITU申报了12,992颗“星网”卫星,分布在距地面590至1,145km低轨轨道。同时,我国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星座“G60星链”预计一期将发射卫星1,296颗,未来将实现12,000余颗卫星组网。目前,星网和G60都已进入计划执行与卫星组网阶段。为保障卫星供给,我国卫星总体制造和配套制造产业链不断成熟,卫星批量生产能力逐步兑现。今年12月27日,上海格思航天G60卫星数字工厂正式投产并实现首星下线,格斯航天卫星工厂年产预估达到300颗,随着未来一两年的数字化生产线组建,该工厂到2025年有望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并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商业航天下游需求逐渐释放,消费电子、智能出行终端产品涌现,未来规模化市场可期。消费电子与智能出行是民用卫星通信市场的两大典型场景,配备卫星通信能力的C段终端产品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将驱动卫星通信打开大众市场。消费电子方面,自搭载天通的Mate60Pro发布以来,至今已有多款智能手机配置了直连卫星功能,未来随着天地一体化,手机直连卫星有望从头部品牌高端机型向中高端机型继续渗透。智能出行方面,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车企积极探索车载卫星应用落地,高精度定位、车规级导航与车载卫星通导融合成为应用热点。我们认为在民用市场需求驱动下,终端卫星直连技术将逐步成熟,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建设和卫星制造等供应链有望快速增长。 在中央方针指引下,各地政府商业航天产业政策布局各显其能,引导资本参与支持航天事业发展。2023年,北京市大兴区、丰台区发布区级商业航天产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南箭北星”的商业航天定位。10月上海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明确提出布局“天地一体”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并构建低轨星座;11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则提出深入贯彻航天强国与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此外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也分别发布地方政策,加快推动数字航天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协同、完善产业链等。 5G产业链 福建移动携手华为完成全球首个5G-A低空多站协同组网试点,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 据C114通信网12月26日报道,近日福建移动携手华为,采用5G-A通感一体技术,在福建厦门滨海马拉松赛道沿线区域,率先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基于4.9GHz频段实现了对城市低空120米下多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这一成果为城市低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可能性。随着5G-A技术的融合创新,无人机、无人车等低空智能设备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望在城市快递配送、环境监测、安全巡逻等多种任务场景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5G-A通感一体技术,通过对低空目标的实时感知与信息的及时传递,为政务服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参考,也为城市低空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在浙江完成全球首个城市复杂场景5G-A通感低空连片组网验证 据C114通信网12月26日报道,近日,在浙江杭州钱塘江畔奥体中心附近区域,中国移动研究院、浙江移动联合华为实现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基站低空场景多站协同测试验证,标志着通感技术初步具备规模应用能力。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新型交通产业发展迅速,5G-A通感一体基站的通信和感知能力能为低空无人飞行器的通信和监管提供有效手段,助力低空快递、配送、城市安全管理等业务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一些重大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在活动举办地周围区域,通过划定电子围栏区域,5G-A通感一体能实现对非法入侵无人机的自动探测,有效保障重大活动和赛事的顺利举办。 云&IDC 东数西算:五部门发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据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报道,近日,发改委数据局、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以上,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使用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第三季度中国云计算市场:华为云市场份额19%位居第二 据C114通信网12月27日报道,Canalys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8%,达到92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三者合计增长22%,占客户支出份额的73%。中国云厂商越来越重视培育和优先发展合作伙伴生态系统,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通过渠道产生的云收入占总收入的25%,而上一季度仅为23%。中国云计算市场预计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头部云计算厂商持续大力投资AI技术的趋势也有望继续保持。本季度,阿里云和华为云推出 AI 模型开发平台,允许集成第三方开源 AI模型,使开发人员能够在各自的云平台上访问和训练各种模型。 物联网&车联网&卫星通信 北三导航备份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服务性能进一步提升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报道,12月2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此次发送的为北斗导航备份星,主要功能为在组网卫星故障失效时进行补位。据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均在原组网卫星的基础上作了小型化处理。设计团队优化了蓄电池的组合,使其更轻便、更稳定,还成功实现氢原子钟减重。王平认为,小型化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能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下增加每颗卫星的功能,提高发射效率。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11颗卫星将于2024年初发射 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12月28日报道,近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出征仪式正式举行。该组卫星共计11颗,将于2024年初择机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首轨九颗卫星于2022年6月2日成功发射入轨,星座一期72颗卫星组网部署计划于2025年完成。届时,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将有望通过自有地面系统,自主研发芯片模组终端产品,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通过融合通导遥技术,赋能汽车自动驾驶、手机及物联设备直连卫星,加速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 行情回顾 风险提示: 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激化或将在短期内影响上游核心芯片供应。 2. 云厂商资本开支投入不及预期。数据中心需求同云厂商资本开支相关,若云厂商放缓资本开支投入,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产生影响。 3. 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运营商及5G产业链公司与5G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若5G整体发展不及预期,则将对产业链需求造成影响。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4年1月1日发布的《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分析师:王兴 SAC No. S0570523070003,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本周观点 市场方面,上周通信(申万)指数上涨3.18%,同期沪深300上涨2.81%,创业板指上涨3.59%。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屡结硕果,国内供给端卫星制造、民营火箭技术等积极向好,需求端卫星直连手机与汽车打开民用市场,政策端中央方针与地方扶持共振,驱动产业发展。海外以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蓬勃发展,各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涌现且组网进度迅速。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商业航天将开启产业黄金时代,产业链投资机会有望涌现。 周专题: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 美国SpaceX公司持续发星、可复用火箭技术引领全球,Starlink业务实现现金流盈亏平衡,商业模式可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启示。SpaceX向FCC申报的第一代第一阶段4,408颗卫星,第二阶段7,518颗卫星,以及第二代29,988颗。截止2023年11月,第一代卫星第一阶段发射进度已完成约91%,第二代卫星发射进度已完成约18.5%。2023年,Starlink发星量再创新高,从1月至11月底已发1,801颗,发射次数同比增长约62%。SpaceX正在研制的新型可完全复用重型运载火箭Starship,已完成两次试飞,虽均未成功,但星舰第三次试飞已计划于2024年初进行,有望加快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商业化方面,据SpaceX,星链业务目前已进入全球60余个国家,拥有220多万用户,2023年首次实现了盈亏平衡的现金流,且未来业务增速有望保持。 我国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大幅提升,民营航天产业不断迭代,液体发动机技术、商业火箭运力、商用发射场建设等取得重要进展。火箭方面,4月2日,天兵科技自主研发的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打败了世界范围内液体火箭首发失败的“魔咒”;6月7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12月9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将有效载荷送入指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12月10日,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二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的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发射场方面,12月29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我国整体商业航天运载能力有望提升。 我国卫星产业链整装待发,核心载荷零部件实现高水平国产化,卫星批量生产能力兑现,制造成本逐步集约,供给侧向好。我国致力打造国内卫星互联网,2020年9月我国以“GW”为代号向ITU申报了12,992颗“星网”卫星,分布在距地面590至1,145km低轨轨道。同时,我国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星座“G60星链”预计一期将发射卫星1,296颗,未来将实现12,000余颗卫星组网。目前,星网和G60都已进入计划执行与卫星组网阶段。为保障卫星供给,我国卫星总体制造和配套制造产业链不断成熟,卫星批量生产能力逐步兑现。今年12月27日,上海格思航天G60卫星数字工厂正式投产并实现首星下线,格斯航天卫星工厂年产预估达到300颗,随着未来一两年的数字化生产线组建,该工厂到2025年有望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并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商业航天下游需求逐渐释放,消费电子、智能出行终端产品涌现,未来规模化市场可期。消费电子与智能出行是民用卫星通信市场的两大典型场景,配备卫星通信能力的C段终端产品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将驱动卫星通信打开大众市场。消费电子方面,自搭载天通的Mate60Pro发布以来,至今已有多款智能手机配置了直连卫星功能,未来随着天地一体化,手机直连卫星有望从头部品牌高端机型向中高端机型继续渗透。智能出行方面,以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车企积极探索车载卫星应用落地,高精度定位、车规级导航与车载卫星通导融合成为应用热点。我们认为在民用市场需求驱动下,终端卫星直连技术将逐步成熟,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建设和卫星制造等供应链有望快速增长。 在中央方针指引下,各地政府商业航天产业政策布局各显其能,引导资本参与支持航天事业发展。2023年,北京市大兴区、丰台区发布区级商业航天产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南箭北星”的商业航天定位。10月上海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明确提出布局“天地一体”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并构建低轨星座;11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则提出深入贯彻航天强国与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此外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也分别发布地方政策,加快推动数字航天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协同、完善产业链等。 5G产业链 福建移动携手华为完成全球首个5G-A低空多站协同组网试点,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 据C114通信网12月26日报道,近日福建移动携手华为,采用5G-A通感一体技术,在福建厦门滨海马拉松赛道沿线区域,率先完成了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基于4.9GHz频段实现了对城市低空120米下多无人驾驶飞行器的探测与及时预警。这一成果为城市低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可能性。随着5G-A技术的融合创新,无人机、无人车等低空智能设备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望在城市快递配送、环境监测、安全巡逻等多种任务场景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5G-A通感一体技术,通过对低空目标的实时感知与信息的及时传递,为政务服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参考,也为城市低空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在浙江完成全球首个城市复杂场景5G-A通感低空连片组网验证 据C114通信网12月26日报道,近日,在浙江杭州钱塘江畔奥体中心附近区域,中国移动研究院、浙江移动联合华为实现全球首个5G-A通感一体基站低空场景多站协同测试验证,标志着通感技术初步具备规模应用能力。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新型交通产业发展迅速,5G-A通感一体基站的通信和感知能力能为低空无人飞行器的通信和监管提供有效手段,助力低空快递、配送、城市安全管理等业务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一些重大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在活动举办地周围区域,通过划定电子围栏区域,5G-A通感一体能实现对非法入侵无人机的自动探测,有效保障重大活动和赛事的顺利举办。 云&IDC 东数西算:五部门发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据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报道,近日,发改委数据局、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以上,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使用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第三季度中国云计算市场:华为云市场份额19%位居第二 据C114通信网12月27日报道,Canalys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8%,达到92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和腾讯云,三者合计增长22%,占客户支出份额的73%。中国云厂商越来越重视培育和优先发展合作伙伴生态系统,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通过渠道产生的云收入占总收入的25%,而上一季度仅为23%。中国云计算市场预计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头部云计算厂商持续大力投资AI技术的趋势也有望继续保持。本季度,阿里云和华为云推出 AI 模型开发平台,允许集成第三方开源 AI模型,使开发人员能够在各自的云平台上访问和训练各种模型。 物联网&车联网&卫星通信 北三导航备份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服务性能进一步提升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报道,12月2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此次发送的为北斗导航备份星,主要功能为在组网卫星故障失效时进行补位。据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均在原组网卫星的基础上作了小型化处理。设计团队优化了蓄电池的组合,使其更轻便、更稳定,还成功实现氢原子钟减重。王平认为,小型化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能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下增加每颗卫星的功能,提高发射效率。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11颗卫星将于2024年初发射 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12月28日报道,近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出征仪式正式举行。该组卫星共计11颗,将于2024年初择机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首轨九颗卫星于2022年6月2日成功发射入轨,星座一期72颗卫星组网部署计划于2025年完成。届时,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将有望通过自有地面系统,自主研发芯片模组终端产品,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应用服务。通过融合通导遥技术,赋能汽车自动驾驶、手机及物联设备直连卫星,加速卫星应用商业化发展。 行情回顾 风险提示: 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激化或将在短期内影响上游核心芯片供应。 2. 云厂商资本开支投入不及预期。数据中心需求同云厂商资本开支相关,若云厂商放缓资本开支投入,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产生影响。 3. 5G发展进程不及预期。运营商及5G产业链公司与5G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若5G整体发展不及预期,则将对产业链需求造成影响。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4年1月1日发布的《2023商业航天回望:产业迎奇点时刻》,分析师:王兴 SAC No. S0570523070003,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