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长城策略】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汪毅,王小琳,丁皓晨)

【长城策略】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汪毅,王小琳,丁皓晨)

作者:微信公众号【长城总量】/ 发布时间:2024-01-0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长城证券《【长城策略】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汪毅,王小琳,丁皓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 我们根据投资者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特征,将Wind的机构持股汇总重新分类。A股投资者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产业资本,主要包括持股上市公司的集团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二是政府机构,主要包括财政部、汇金、建银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三是专业投资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及专户、私募基金、保险、外资机构、券商资管等;四是其余投资者。为了统一口径,我们使用财报公布的公司十大流通股东数据作为依据,通过整理该数据中各类机构的持股流通市值占当时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重计算各类机构的持股市值比例。 按照我们的分类,以2023年三季报为节点,专业投资机构、产业资本、政府机构以及其余投资者的持股市值比例分别为12.20%、36.82%、7.54%以及43.45%。较2022年末相比,专业投资机构持股市值占比下滑明显,下降幅度超过4个百分点,产业资本持股市值比例基本持平,政府机构持股市值占比有小幅上升,其余投资者占比上升幅度较大。从过去五年的变化看,产业资本和政府持股明显下降;专业投资机构持股市值比例先升后降,2023年已回吐大部分自2018年以来的占比提升;其余投资者的占比明显提升。拆分专业投资机构中公募私募(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保险公司以及外资(QFII+陆股通)的情况,最新一期的占比分别为4.84%、1.95%、3.25%。与2022年相比,公募私募占比下滑较为明显。 拆分专业投资机构中公募私募(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保险公司以及外资(QFII+陆股通)的情况,最新一期的占比分别为4.84%、1.95%、3.25%。与2022年相比,公募私募占比下滑较为明显。 如果我们把投资者结构大致分为产业资本+政府持股,以及专业机构+其余投资者两类,可以发现两者基本上此消彼长。其中专业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与市场行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以产业资本、政府持股为代表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与市场行情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 专业投资机构和其余投资者持股行为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其余投资者一直是A股市场上重要的参与主体,当前持股占比维持在40%左右,并且在2023年又有显著提升。我国专业投资机构发展偏晚,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二者合计占比由2018年的46%左右增长至2021年后的55%以上。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投资的积极性受二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容易在市场上涨时加速入市,也容易在市场下跌时快速离开,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特征较为显著。近年来,我国专业机构投资机构长期化、价值化投资的特征逐步增强,但受制于基金管理产品投资人买入和赎回行为的影响,以及资管产品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容易出现被动减仓或扎堆投资的现象。2023年在外部市场行情相对较弱时,专业投资机构的持股市值占比下降较为严重。 产业资本、政府持股近年来持股的逆周期性质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稳定器作用。相较发达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是产业资本和政府持股相对较高,A股和美股的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均在40%左右,但区别是美股除个人外的60%几乎均由机构持有,而A股除个人外的60%中大部分由产业资本和政府持有。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产业资本和政府合计持股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过去十年间已由2012年的50%以上下降至2020年后的40%以下。但是十年间有两次显著的回升,分别是2018年和2022-2023年。由于产业资本和政府机构的持股侧重于对公司的长期控制权而非短期盈利,在市场波动加大时借助增持或回购来提升持股比例,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2022年至今股市波动较大时,产业资本、政府持股再一次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持股占比上升,与2018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类产业资本的逐渐市场化转型,战略投资者和非战略投资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未来产业资本的逆周期性或许有所下降。 从2023年三季报的情况来看,需要警惕股票市场参与者结构再一次分散化的风险,专业投资机构占比的大幅缩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进而加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一周市场观点:短期大小盘风格可能步入均衡状态,大盘持续占优仍需验证 2023年最后三个交易日大盘风格超跌反弹。根据我们构建跟踪的股债性价比指标,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风格已经处于绝对高性价比区间。在情绪面加速走弱后,大盘股迎来超跌反弹,但是大盘风格持续占优的基础并不牢靠。经济数据方面,经济内生动力仍不足,12月制造业PMI进一步小幅下跌,地产相关数据也未出现明显好转。剩余流动性(M2同比-社融同比)方面,当前剩余流动性仍未回落至合理区间,小盘行情仍可能相对占优一段时间。增量资金方面,公募基金、北向资金等机构资金还未出现明显的持续净流入,而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金额比重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从当前的资金风格来看,也不支持大盘股持续占优。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大小盘风格可能步入均衡状态,但是大盘风格持续占优仍需要更明确的经济指标改善信号、更明确的政策信号、以及盈利向上周期进一步夯实的信号出现。重点推荐: (1)医药:行业位置较低,诸多利空逐渐消失,未来创新研发发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人口老龄化下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医药细分赛道等,包括创新药出海、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银发经济等。 (2)AI算力及应用:以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具有产业变革的长期确定性,前期调整充分、业绩未来有望逐渐兑现。AI应用逐渐落地仍可能带来板块估值提升的机会。 (3)中特估+红利板块:一些积极减少不良资产和贷款额的国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正在提高。“政策扶持行业+高市值+红利”在大盘筑底反弹时期是安全边际的投资优选。我们筛选的股票所在的主要行业为煤炭、电子、通信、钢铁、汽车、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等。 量化情绪指标:情绪持续走弱,市场仍聚焦小盘 上周强势股占比跟随大盘在2023最后两个交易日快速抬升。截至12.29,强势股占比为42.93%,较前低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风险因子中,上周具备明显优势的因子为动量因子与高波动率因子。股债性价比方面,当前万得全A、沪深300、中证500的股债性价比指标分位数均位于95%以上。其中沪深300的股债性价比分位数超过了99%,当前A股大盘蓝筹处于绝对高性价比区间。 周论专题: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 我们根据投资者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特征,将Wind的机构持股汇总重新分类。A股投资者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产业资本,主要包括持股上市公司的集团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二是政府机构,主要包括财政部、汇金、建银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三是专业投资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及专户、私募基金、保险、外资机构、券商资管等;四是其余投资者。为了统一口径,我们使用财报公布的公司十大流通股东数据作为依据,通过整理该数据中各类机构的持股流通市值占当时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重计算各类机构的持股市值比例。 按照我们的分类,以2023年三季报为节点,专业投资机构、产业资本、政府机构以及其余投资者的持股市值比例分别为12.20%、36.82%、7.54%以及43.45%。较2022年末相比,专业投资机构持股市值占比下滑明显,下降幅度超过4个百分点,产业资本持股市值比例基本持平,政府机构持股市值占比有小幅上升,其余投资者占比上升幅度较大。从过去五年的变化看,产业资本和政府持股明显下降;专业投资机构持股市值比例先升后降,2023年已回吐大部分自2018年以来的占比提升;其余投资者的占比明显提升。 拆分专业投资机构中公募私募(基金+基金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保险公司以及外资(QFII+陆股通)的情况,最新一期的占比分别为4.84%、1.95%、3.25%。与2022年相比,公募私募占比下滑较为明显。 如果我们把投资者结构大致分为产业资本+政府持股,以及专业机构+其余投资者两类,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此消彼长。其中专业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占比与市场行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以产业资本、政府持股为代表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与市场行情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在市场下滑或剧烈波动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市场稳定器和平衡器的作用。 专业投资机构和其余投资者持股行为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其余投资者一直是A股市场上重要的参与主体,当前持股市值比例维持在40%左右,并且在2023年又有显著提升。我国专业投资机构发展偏晚,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二者合计占比由2018年的46%左右增长至2021年后的55%以上。个人投资者参与市场投资的积极性受二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容易在市场上涨时加速入市,也容易在市场下跌时快速离开,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特征较为显著。近年来,我国专业机构投资机构长期化、价值化投资的特征逐步增强,但受制于基金管理产品投资人买入和赎回行为的影响,以及资管产品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容易出现被动减仓或扎堆投资的现象。2023年在外部市场行情相对较弱时,专业投资机构的持股市值占比下降较为严重。 产业资本、政府持股近年来持股的逆周期性质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稳定器作用。相较发达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点是产业资本和政府持股相对较高,A股和美股的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均在40%左右,但区别是美股除个人外的60%几乎均由机构持有,而A股除个人外的60%中大部分由产业资本和政府持有。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产业资本和政府合计持股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过去十年间已由2012年的50%以上下降至2020年后的40%以下。但是十年间有两次显著的回升,分别是2018年和2022-2023年。由于产业资本和政府机构的持股侧重于对公司的长期控制权而非短期盈利,在市场波动加大时借助增持或回购来提升持股比例,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2022年至今股市波动较大时,产业资本、政府持股再一次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持股占比上升,与2018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类产业资本的逐渐市场化转型,战略投资者和非战略投资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未来产业资本的逆周期性或许有所下降。 从2023年三季报的情况来看,需要警惕股票市场参与者结构再一次分散化的风险,专业投资机构占比的大幅缩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进而加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一周市场观点:短期大小盘风格可能步入均衡状态,大盘持续占优仍需验证 大盘风格超跌反弹,短期内大小盘风格可能步入均衡状态。2023年最后三个交易日大盘风格超跌反弹。根据我们构建跟踪的股债性价比指标,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大盘风格已经处于绝对高性价比区间。在情绪面加速走弱后,大盘股迎来超跌反弹,但是大盘风格持续占优的基础并不牢靠。经济数据方面,经济内生动力仍不足,12月制造业PMI进一步小幅下跌,地产相关数据也未出现明显好转。剩余流动性(M2同比-社融同比)方面,2020年以来,大小盘相对走势和剩余流动性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特征,当前剩余流动性仍未回落至合理区间,小盘行情仍可能相对占优一段时间。增量资金方面,公募基金、北向资金等机构资金还未出现明显的持续净流入,而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金额比重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从当前的资金风格来看,也不支持大盘股持续占优。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大小盘风格可能步入均衡状态,但是大盘风格持续占优仍需要更明确的经济指标改善信号、更明确的政策信号、以及盈利向上周期进一步夯实的信号出现。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策定调更加积极进取,年初可能是政策密集出台的时间窗口。扩大内需是2024年经济发力的重点,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各项政策均有望加码,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房地产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将继续成为发力重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安全底线,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年初的窗口期,房地产“三大工程”以及债务化解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均有望提升。 美债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有所打开。12月13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美联储停止加息的信号逐渐明确。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3月开始降息的概率较高。近期10年前美债收益率降至3.9%以下,美元指数企稳,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回升。国内货币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有助于股市风险偏好的提升,进而有利于A股估值的进一步修复。 一周行业观点:等待信心和估值的修复,科技成长仍可能是反攻优选 国内来看, 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加积极进取。经济数据显示内需仍待进一步修复,后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北京和上海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一线城市释放积极信号或将进一步带动其他地区,有助于稳定房地产信心和预期,需要密切观察Q1地产数据情况。海外来看,美联储加息周期或结束,美债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有所打开,有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修复。结合股债性价比等核心指标,我们认为当前可以相对积极一些,等待市场重拾信心。在此阶段,仍可将“红利板块”作为安全边际的底仓配置,市场反弹可能仍沿着科技成长的方向。重点推荐: (1)医药:行业位置较低,诸多利空逐渐消失,未来创新研发发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人口老龄化下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医药细分赛道等,包括创新药出海、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银发经济等。 (2)AI算力及应用:以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具有产业变革的长期确定性,前期调整充分、业绩未来有望逐渐兑现。AI应用逐渐落地仍可能带来板块估值提升的机会。 (3)中特估+红利板块:一些积极减少不良资产和贷款额的国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正在提高。“政策扶持行业+高市值+红利”在大盘筑底反弹时期是安全边际的投资优选。我们筛选的股票所在的主要行业为煤炭、电子、通信、钢铁、汽车、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等。 量化情绪指标:情绪急速反弹,A股性价比仍处历史高位 以上市超过60个交易日的全部A股作为样本池构建强势股占比指标,可以看到上周强势股占比跟随大盘在2023最后两个交易日快速抬升。截至12.29,强势股占比为42.93%,较前低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 我们使用几个重要的风险因子对当周市场表现进行归因。具体方法是以前一周的因子值将股票分为10组,观测因子值前10%股票以及后10%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的表现。整体来看,上周具备明显优势的因子为动量因子与高波动率因子。 股债性价比方面,我们使用万得全A、沪深300、中证500的EP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值分别构建股债性价比指标。整体来看,当前三个股指的股债性价比均维持在一倍标准差之上,三者的股债性价比指标分位数均位于95%以上。其中沪深300的股债性价比分位数超过了99%,当前A股大盘蓝筹处于绝对高性价比区间。 重要市场数据 风险提示 股票市场风险、技术面指标失效风险、地缘形势影响风险偏好、历史数据对未来预测性降低、债券市场风险、外汇市场风险、金融期货波动风险、商品期货波动风险;Wind机构持股汇总统计仅展示持股机构作为十大流通股东的数据,和实际持股相比可能不完整。 证券研究报告: 《A股投资者结构在2023年有哪些变化——长城策略周论市场(1225-1229)》 对外发布时间: 2024年1月2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汪毅 S1070512120003 yiw@cgws.com 王小琳 S1070520080004 wangxl@cgws.com 丁皓晨(研究助理)S1070122080002 dinghaochen@cgws.com 长城证券研究院市场策略研究团队: 汪毅,王小琳,王正洁,丁皓晨,简宇涵,杨博文 研究员微信号: 汪毅(15000095031) 王小琳(18833550053) 王正洁(13127569759) 丁皓晨(15601751510) 简宇涵(15625136644) 杨博文(18263867287) 欢迎大家与我们微信交流! 最新的市场策略观点,最新的月度股票组合,最新的机构观点汇总,欢迎关注长城宏观策略! 长城研究--宏观策略 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