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5热榜必看】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TOP5热榜必看】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研报) 在信息爆炸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及时捕捉投资机会?我们为您筛选出上周最热门的五篇研究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到热门个股分析,以助您快速洞察市场趋势,把握投资热点。 宏观研究 赵伟 |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执业编号:S1130521120002 1 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后疫情时代,印度经济增速逆势攀升,工业生产保持高景气,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链转移的“沃土”。印度制造缘何崛起?印度能否复制中国经验,成为“世界工厂”的下一站? 热点思考: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近两年以来,在全球制造业普遍走弱的背景下,印度工业生产却逆势高增长,表现亮眼。2022年至今,印度制造业PMI指数平均高达56%,同期墨西哥、越南等国制造业PMI明显回落,印度核心工业指数去年底开始突破长期趋势水平。疫情后,印度GDP增速也处于主要经济体中的较高水平,2023年增速预计将达到6.3%。 在全球FDI回落的背景下,印度吸引的资本流入仍在扩大。2016年后,全球FDI流量持续回落,但印度FDI流量2022年逆势扩大至493亿美元,高于2021年。这其中,美国对印度投资额扩张最快,疫情后,美国已成为印度的主要投资来源地,2022年占比达12%。从行业上看,制造业吸引的外资流入额持续增长,2022年升至113亿美元。 从外部因素看,近年来西方国家供应链加速分散化,为新兴市场带来产业链转移机会,是印度工业生产提振的原因之一。从2017年至2022年底,印度占美国进口份额上升了0.6个百分点,是美国供应链扩散的主要受益国之一。长期来看,印度占美国进口份额持续上涨,截至2023年9月,占比已达3%。 从内部因素看,印度自身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更加重要。为鼓励和扶持本土制造业发展,疫情后,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等在内的一系列补贴和政策措施。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涵盖 14 个行业, 5年内总支出金额约2.5万亿卢比,财政刺激规模也相应上升,2022年财政赤字率达9.4%,处于近20年高位。 在近两年贸易萎缩的环境下,印度自身的经济结构也支撑了制造业扩张。与发展水平接近的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相比,印度国内市场需求广阔,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更高,2023年占比达67%,近两年消费增速平均在7%左右,此外,印度疫情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同业上升,带动资本品需求上涨。 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2000年前后较为类似,处于制造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印度2022年人均GDP为2200美元,与中国2000年左右的水平接近。印度当前人口结构中,15到34岁人群占比最高,与中国2000年左右类似。印度是否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潜力,取决于人口、资本、效率等生产条件能否得到充分释放。 人口方面,印度劳动力人口总量富裕,但教育水平低,人口红利释放存在短板。印度劳动年龄人口约9.4亿,仅次于中国,但印度人口教育水平更低,成人识字率仅为74%。受贫富差距的影响,印度教育水平抬升偏慢,富人群体高等教育入学率是穷人的13倍。印度劳动参与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仅为52%,人口总量向红利的转化存在约束。 资本是影响生产潜力的另一大要素,印度投资率、国民储蓄率均低于东亚平均水平。近十年来,印度国民储蓄率在30%左右徘徊,低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33%,越南国民储蓄率为33.6%,中国为46%,相应地,印度投资率也低于东亚平均水平。政府作为基建投资的主力,长期受弱监督、透明度差等问题困扰,基建提升速度可能存在短板。 印度生产效率有提升,但增速偏慢。印度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低于印尼、巴西、菲律宾等国,近年来有所抬升,但增速依旧偏慢,2021年增速低于越南、印尼、中国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限制,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足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升,印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高占比也限制生产率的外溢和增长。 海外事件&数据:美国零售环比增速意外反弹,CPI通胀大体符合预期、环比略有反弹 11月美国零售环比增速0.3%,预期-0.1%,前值-0.2%。在零售销售方面,12个类别中有7个出现增长。由于本月油价持续下跌,汽油销售再次受到拖累,同时,杂货店零售、电子和家用电器等消费增速下滑较大,11月分别下滑2.8、2.2个百分点,反映了黑色星期五购物的不温不火。 美国11月CPI物价指数年率3.1%,预期3.1%,前值3.2%,为今年7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CPI物价指数月率0.1%,预期0.0%,前值0.4%,为2022年8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核心CPI物价指数年率4.0%,预期4.0%,前值4.0%,为2021年9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核心CPI物价指数月率0.3%,预期0.3%,前值0.2%。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美联储再次转“鹰”;金融条件加速收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汽车研究 陈传红 | 汽车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1 2 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 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 智能车时代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爆款车需软硬件实力兼具。23年为“城市NOA元年”, 智驾进展持续超预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体现在硬件竞争上,呈现显著的趋同性,8295芯片+800V高压快充+激光雷达+双电机强性能逐渐成为中高端纯电车标配,车企竞争重心逐步由硬件转向软件、性能转向体验,城市NOA和智能座舱等软件成车企竞争胜负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多生态联动将具有更重要意义。 小米汽车以生态、软件为卖点,其科技属性与智能化时代耦合,软实力领先或将复刻华为成功。1)预计小米汽车配备800V超快充+8295座舱+高配220/275kw双电机,硬件已属tier1;2)新车高配Pro/Max版配备激光雷达,具有城市NOA能力,预计交付即开通,智驾接近第一梯队;3)全新澎湃OS打通软件底层,车机+手机+IoT生态联动赋能人车家一体,拔高体验的同时实现座舱差异化;4)小米品牌自身受众更广/热度更高,目前可利用小米之家500-600家,已超蔚来/小鹏/理想的440/411/400家,后续丰富下渠道健全,热度较高。 新车市场空间广阔产品力胜出,性价比战略使其具备爆款潜能。新车SU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设计上对标Model3,但相对P7i/Model3/智界S7/汉EV等竞品,新车价格或更低,预计起售价20万以下总体20-30万之间,且车身尺寸(长4997mm)&轴距(3000mm)更大,符合小米一贯定价风格。我们测算20-30万区间轿车市场年销量约150万辆,对小米市场广阔,预计新车年销达7-8万辆。目前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后续来看,小米或将通过代工及子品牌,利用传统OEM产能实现车型快速推出和产能复制,保障公司销量成长性、爆发性。 小米汽车对市场本质依旧是扩容,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将更加分散而非集中。长期以来20万纯电轿车市场仍以比亚迪汉EV/特斯拉Model3为主,已分别上市3/8年,油车如丰田凯美瑞/大众迈腾/帕萨特等老车占据市场,电车车型竞争力滞后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细分市场油电替代困难。小米SU7将带动一批纯电轿车新车于24年上市,如极氪007/领克07/银河E8/智界S7/智己L5等,丰富供给的同时友商可通过调整定价与战略承接小米带来的客流和流量,达成订单与销量齐飞,带动20万纯电轿车进入换代周期。 小米入局搅动竞争格局,关注供应链边际变化。小米汽车具备爆款潜能,其零部件供应商将获益。智能车时代,下游整车和品牌商一旦竞争格局出现变化,整个上游供应链将全面洗牌。电动车零部件供应链已经经历了4年的贝塔行情,23年是拐点,供应链投资将是未来的主旋律。建议关注小米汽车核心供应商如拓普集团、德赛西威、沪光股份、瑞可达、经纬恒润、汇川技术、模塑科技、无锡振华等。 风险提示:智能化进度不及预期,产销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 房地产研究 杜昊旻 | 房地产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1090001 3 华发股份公司深度研究:稳健经营国企 行业调整逆势而上 立足珠海面向全国的国企开发商,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公司“一核心+三配套”的战略布局成型,以住宅为主业,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和上下游产业链为支撑。控股股东华发集团(实控人珠海市国资委)实力雄厚,连续七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为公司发展提供资源助力。公司营收稳步增长,近五年CAGR达25.7%,2023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40.2%,归母净利润恢复正增长,同比+1.1%,优于行业平均。 深耕效果显现,销售逆势增长:公司2022年销售金额1202亿元,同比-1.4%,行业下行期维持稳定;2023年1-11月销售金额1211亿元,同比+18.3%,实现逆势增长,增速居 TOP20 房企第二。重点城市集中度持续提升,华东大区已成销售“压舱石”,近两年销售贡献占比均超50%;1H23销售前十城市占总销售金额比例达94.2%;2023年1-11月公司上海销售金额居全市榜单TOP3。 投资聚焦核心城市,土储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把握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拿地窗口期,2022年投资金额460亿元,拿地强度升至38%;1H23投资金额343亿元,拿地强度升至45%;聚焦“9+2”核心城市,2022年以来公司拿地均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拿地金额平均约50%。土地储备质优量足,流动性高。截至1H23,公司土储货值亿元4767亿元,一二线城市土储货值4397亿元,占比92%,其中“9+2”核心城市货值2922亿元,占比66%。优质土储支撑持续发展,预计未来两年销售保持同比+10%的增速。 财务结构安全稳健,融资渠道维持畅通:公司三道红线稳居绿档,1H23短期有息负债占比18.2%(行业平均24.6%)。融资成本持续优化,1H23平均融资成本5.59%,较2022年下降17BP。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2022年公司债券融资超百亿,2023年10月成功完成定增股权融资,发行6.35亿股,每股8.07元,发行规模51.24亿元,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持续低迷,多家房企债务违约。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华发股份公司深度研究:稳健经营国企,行业调整逆势而上》 计算机研究 孟灿 | 计算机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50001 4 中控技术深度研究:纵向拓品类,横向拓行业 智能制造平台级巨轮驶向世界 “轻型输送带+精密模塑”双轮驱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公司以轻型输送带业务起家,并通过收购拓展精密模塑业务。在轻型输送带领域,公司经营规模及技术积累国内领先且与海外头部企业接近。在精密模塑领域,公司主营模具制造及塑料件注塑,专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产品和服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轻型输送带业务实现营收4.4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52.54%;精密模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47.46%。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4亿元,同比下降9.61%;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下降12.47%。 物流与民航业逐步复苏,有望带动轻型输送带需求增长。物流方面,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今年1至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78.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国内物流行业需求逐步回暖。民航方面需求持续向好,前三季度民航客运量分别为1.29/1.55/1.80亿人,同比增长108%/269%/68%,相较2019年变化为-20.0%/-3.9%/+2.6%。一方面,物流与民航业的需求复苏将提升轻型输送带的更换需求,另一方面,在政策以及行业需求增长的推动下,物流设备的加大投入与民航机场的新建有望带动轻型传送带的新增需求。 专注提供“一站式”产品与服务,公司精密模塑业务有望受益于下游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公司精密模塑业务涵盖从精密模具开发到精密塑料件注塑加工全流程,下游涉及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精密玩具等行业,其中智能家居行业增速较高且具备相关政策支持,公司相关产品有望受益。根据CSHIA数据,2017-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3254.7亿元增长至65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89%,整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 风险提示: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新项目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中控技术深度研究:纵向拓品类,横向拓行业,智能制造平台级巨轮驶向世界》 机械研究 满在朋 | 机械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2 5 超捷股份公司深度研究:国内中小紧固件龙头 航空航天业务打开增长点 汽车中小紧固件知名供应商,汽车、航空航天双主业驱动。公司是国内中小紧固件头部供应商,产品终端配套多家头部汽车主机厂。19-22年公司营收从3.07亿元提升至4.70亿元,期间CAGR达11.7%;受产能瓶颈限制、传统燃油车紧固件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23年收入增速放缓、利润端承压;但随着新能源车客户顺利拓展、航空航天领域订单逐步交付,看好公司24年迎业绩拐点。 汽车:新能源汽车客户拓展顺利,进军墨西哥打开海外市场。国内:在传统燃油车紧固件需求增速放缓情况下,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车领域客户,顺利切入多家知名厂商,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记录显示,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在30%左右(相比22年提升近20pcts)。海外:根据公告,公司拟在墨西哥工厂建设海外仓并预计在23Q4完成,进军海外市场。墨西哥当地具有麦格纳、法雷奥等多家汽车Tier1供应商;公司凭借前期海外客户关系以及产品的高性价比,有望推动汽车出口业务高增长,预计23-25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为3.83/5.62/6.92亿元,同比+7%/+49%/+25%。 航空航天:下游订单饱满,低轨卫星有望打开新空间。公司于22年3月收购成都新月进军航空航天机加工领域(目前持股比例为62.68%);22-23年多因素影响下,航空航天业务承压,目前公司下游招标进入常态,订单饱满,看好公司航空航天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此外,根据投资者交流回复,成都新月业务涉及商业航天火箭和低轨卫星,目前已取得商业航天火箭零部件订单并小批量交付客户,未来有望受益于低轨卫星行业高景气度。 股权激励彰显业绩高增长信心。公司22年8月发布股权激励,激励股数166.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6%),限售股授予价格为11.69元。股权激励考核要求以21年营收为基数,22-25年营收增速不低于17%/50%/85%/120%、或净利润增速不低于5%/20%/50%/80%。 风险提示:航空航天业务招标不及预期风险;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工厂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风险;重要客户流失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超捷股份公司深度研究:国内中小紧固件龙头,航空航天业务打开增长点》 近期热门首席解读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研报) 在信息爆炸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及时捕捉投资机会?我们为您筛选出上周最热门的五篇研究报告,从宏观经济形势到热门个股分析,以助您快速洞察市场趋势,把握投资热点。 宏观研究 赵伟 |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执业编号:S1130521120002 1 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后疫情时代,印度经济增速逆势攀升,工业生产保持高景气,是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链转移的“沃土”。印度制造缘何崛起?印度能否复制中国经验,成为“世界工厂”的下一站? 热点思考: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近两年以来,在全球制造业普遍走弱的背景下,印度工业生产却逆势高增长,表现亮眼。2022年至今,印度制造业PMI指数平均高达56%,同期墨西哥、越南等国制造业PMI明显回落,印度核心工业指数去年底开始突破长期趋势水平。疫情后,印度GDP增速也处于主要经济体中的较高水平,2023年增速预计将达到6.3%。 在全球FDI回落的背景下,印度吸引的资本流入仍在扩大。2016年后,全球FDI流量持续回落,但印度FDI流量2022年逆势扩大至493亿美元,高于2021年。这其中,美国对印度投资额扩张最快,疫情后,美国已成为印度的主要投资来源地,2022年占比达12%。从行业上看,制造业吸引的外资流入额持续增长,2022年升至113亿美元。 从外部因素看,近年来西方国家供应链加速分散化,为新兴市场带来产业链转移机会,是印度工业生产提振的原因之一。从2017年至2022年底,印度占美国进口份额上升了0.6个百分点,是美国供应链扩散的主要受益国之一。长期来看,印度占美国进口份额持续上涨,截至2023年9月,占比已达3%。 从内部因素看,印度自身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更加重要。为鼓励和扶持本土制造业发展,疫情后,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等在内的一系列补贴和政策措施。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涵盖 14 个行业, 5年内总支出金额约2.5万亿卢比,财政刺激规模也相应上升,2022年财政赤字率达9.4%,处于近20年高位。 在近两年贸易萎缩的环境下,印度自身的经济结构也支撑了制造业扩张。与发展水平接近的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相比,印度国内市场需求广阔,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更高,2023年占比达67%,近两年消费增速平均在7%左右,此外,印度疫情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速同业上升,带动资本品需求上涨。 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2000年前后较为类似,处于制造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印度2022年人均GDP为2200美元,与中国2000年左右的水平接近。印度当前人口结构中,15到34岁人群占比最高,与中国2000年左右类似。印度是否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潜力,取决于人口、资本、效率等生产条件能否得到充分释放。 人口方面,印度劳动力人口总量富裕,但教育水平低,人口红利释放存在短板。印度劳动年龄人口约9.4亿,仅次于中国,但印度人口教育水平更低,成人识字率仅为74%。受贫富差距的影响,印度教育水平抬升偏慢,富人群体高等教育入学率是穷人的13倍。印度劳动参与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仅为52%,人口总量向红利的转化存在约束。 资本是影响生产潜力的另一大要素,印度投资率、国民储蓄率均低于东亚平均水平。近十年来,印度国民储蓄率在30%左右徘徊,低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33%,越南国民储蓄率为33.6%,中国为46%,相应地,印度投资率也低于东亚平均水平。政府作为基建投资的主力,长期受弱监督、透明度差等问题困扰,基建提升速度可能存在短板。 印度生产效率有提升,但增速偏慢。印度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低于印尼、巴西、菲律宾等国,近年来有所抬升,但增速依旧偏慢,2021年增速低于越南、印尼、中国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限制,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足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升,印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高占比也限制生产率的外溢和增长。 海外事件&数据:美国零售环比增速意外反弹,CPI通胀大体符合预期、环比略有反弹 11月美国零售环比增速0.3%,预期-0.1%,前值-0.2%。在零售销售方面,12个类别中有7个出现增长。由于本月油价持续下跌,汽油销售再次受到拖累,同时,杂货店零售、电子和家用电器等消费增速下滑较大,11月分别下滑2.8、2.2个百分点,反映了黑色星期五购物的不温不火。 美国11月CPI物价指数年率3.1%,预期3.1%,前值3.2%,为今年7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CPI物价指数月率0.1%,预期0.0%,前值0.4%,为2022年8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核心CPI物价指数年率4.0%,预期4.0%,前值4.0%,为2021年9月以来新低。美国11月核心CPI物价指数月率0.3%,预期0.3%,前值0.2%。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美联储再次转“鹰”;金融条件加速收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印度,下一个“世界工厂”?》 汽车研究 陈传红 | 汽车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1 2 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 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 智能车时代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爆款车需软硬件实力兼具。23年为“城市NOA元年”, 智驾进展持续超预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体现在硬件竞争上,呈现显著的趋同性,8295芯片+800V高压快充+激光雷达+双电机强性能逐渐成为中高端纯电车标配,车企竞争重心逐步由硬件转向软件、性能转向体验,城市NOA和智能座舱等软件成车企竞争胜负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多生态联动将具有更重要意义。 小米汽车以生态、软件为卖点,其科技属性与智能化时代耦合,软实力领先或将复刻华为成功。1)预计小米汽车配备800V超快充+8295座舱+高配220/275kw双电机,硬件已属tier1;2)新车高配Pro/Max版配备激光雷达,具有城市NOA能力,预计交付即开通,智驾接近第一梯队;3)全新澎湃OS打通软件底层,车机+手机+IoT生态联动赋能人车家一体,拔高体验的同时实现座舱差异化;4)小米品牌自身受众更广/热度更高,目前可利用小米之家500-600家,已超蔚来/小鹏/理想的440/411/400家,后续丰富下渠道健全,热度较高。 新车市场空间广阔产品力胜出,性价比战略使其具备爆款潜能。新车SU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设计上对标Model3,但相对P7i/Model3/智界S7/汉EV等竞品,新车价格或更低,预计起售价20万以下总体20-30万之间,且车身尺寸(长4997mm)&轴距(3000mm)更大,符合小米一贯定价风格。我们测算20-30万区间轿车市场年销量约150万辆,对小米市场广阔,预计新车年销达7-8万辆。目前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后续来看,小米或将通过代工及子品牌,利用传统OEM产能实现车型快速推出和产能复制,保障公司销量成长性、爆发性。 小米汽车对市场本质依旧是扩容,细分市场的集中度将更加分散而非集中。长期以来20万纯电轿车市场仍以比亚迪汉EV/特斯拉Model3为主,已分别上市3/8年,油车如丰田凯美瑞/大众迈腾/帕萨特等老车占据市场,电车车型竞争力滞后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细分市场油电替代困难。小米SU7将带动一批纯电轿车新车于24年上市,如极氪007/领克07/银河E8/智界S7/智己L5等,丰富供给的同时友商可通过调整定价与战略承接小米带来的客流和流量,达成订单与销量齐飞,带动20万纯电轿车进入换代周期。 小米入局搅动竞争格局,关注供应链边际变化。小米汽车具备爆款潜能,其零部件供应商将获益。智能车时代,下游整车和品牌商一旦竞争格局出现变化,整个上游供应链将全面洗牌。电动车零部件供应链已经经历了4年的贝塔行情,23年是拐点,供应链投资将是未来的主旋律。建议关注小米汽车核心供应商如拓普集团、德赛西威、沪光股份、瑞可达、经纬恒润、汇川技术、模塑科技、无锡振华等。 风险提示:智能化进度不及预期,产销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小米汽车专题:智能化时代竞争加剧,小米将如何突出重围?》 房地产研究 杜昊旻 | 房地产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1090001 3 华发股份公司深度研究:稳健经营国企 行业调整逆势而上 立足珠海面向全国的国企开发商,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公司“一核心+三配套”的战略布局成型,以住宅为主业,商业运营、物业管理和上下游产业链为支撑。控股股东华发集团(实控人珠海市国资委)实力雄厚,连续七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为公司发展提供资源助力。公司营收稳步增长,近五年CAGR达25.7%,2023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40.2%,归母净利润恢复正增长,同比+1.1%,优于行业平均。 深耕效果显现,销售逆势增长:公司2022年销售金额1202亿元,同比-1.4%,行业下行期维持稳定;2023年1-11月销售金额1211亿元,同比+18.3%,实现逆势增长,增速居 TOP20 房企第二。重点城市集中度持续提升,华东大区已成销售“压舱石”,近两年销售贡献占比均超50%;1H23销售前十城市占总销售金额比例达94.2%;2023年1-11月公司上海销售金额居全市榜单TOP3。 投资聚焦核心城市,土储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把握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拿地窗口期,2022年投资金额460亿元,拿地强度升至38%;1H23投资金额343亿元,拿地强度升至45%;聚焦“9+2”核心城市,2022年以来公司拿地均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拿地金额平均约50%。土地储备质优量足,流动性高。截至1H23,公司土储货值亿元4767亿元,一二线城市土储货值4397亿元,占比92%,其中“9+2”核心城市货值2922亿元,占比66%。优质土储支撑持续发展,预计未来两年销售保持同比+10%的增速。 财务结构安全稳健,融资渠道维持畅通:公司三道红线稳居绿档,1H23短期有息负债占比18.2%(行业平均24.6%)。融资成本持续优化,1H23平均融资成本5.59%,较2022年下降17BP。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2022年公司债券融资超百亿,2023年10月成功完成定增股权融资,发行6.35亿股,每股8.07元,发行规模51.24亿元,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持续低迷,多家房企债务违约。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华发股份公司深度研究:稳健经营国企,行业调整逆势而上》 计算机研究 孟灿 | 计算机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50001 4 中控技术深度研究:纵向拓品类,横向拓行业 智能制造平台级巨轮驶向世界 “轻型输送带+精密模塑”双轮驱动,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公司以轻型输送带业务起家,并通过收购拓展精密模塑业务。在轻型输送带领域,公司经营规模及技术积累国内领先且与海外头部企业接近。在精密模塑领域,公司主营模具制造及塑料件注塑,专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产品和服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轻型输送带业务实现营收4.4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52.54%;精密模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47.46%。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4亿元,同比下降9.61%;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下降12.47%。 物流与民航业逐步复苏,有望带动轻型输送带需求增长。物流方面,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今年1至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78.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国内物流行业需求逐步回暖。民航方面需求持续向好,前三季度民航客运量分别为1.29/1.55/1.80亿人,同比增长108%/269%/68%,相较2019年变化为-20.0%/-3.9%/+2.6%。一方面,物流与民航业的需求复苏将提升轻型输送带的更换需求,另一方面,在政策以及行业需求增长的推动下,物流设备的加大投入与民航机场的新建有望带动轻型传送带的新增需求。 专注提供“一站式”产品与服务,公司精密模塑业务有望受益于下游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公司精密模塑业务涵盖从精密模具开发到精密塑料件注塑加工全流程,下游涉及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精密玩具等行业,其中智能家居行业增速较高且具备相关政策支持,公司相关产品有望受益。根据CSHIA数据,2017-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3254.7亿元增长至651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89%,整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 风险提示: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新项目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中控技术深度研究:纵向拓品类,横向拓行业,智能制造平台级巨轮驶向世界》 机械研究 满在朋 | 机械首席分析师 执业编号:S1130522030002 5 超捷股份公司深度研究:国内中小紧固件龙头 航空航天业务打开增长点 汽车中小紧固件知名供应商,汽车、航空航天双主业驱动。公司是国内中小紧固件头部供应商,产品终端配套多家头部汽车主机厂。19-22年公司营收从3.07亿元提升至4.70亿元,期间CAGR达11.7%;受产能瓶颈限制、传统燃油车紧固件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23年收入增速放缓、利润端承压;但随着新能源车客户顺利拓展、航空航天领域订单逐步交付,看好公司24年迎业绩拐点。 汽车:新能源汽车客户拓展顺利,进军墨西哥打开海外市场。国内:在传统燃油车紧固件需求增速放缓情况下,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车领域客户,顺利切入多家知名厂商,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记录显示,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在30%左右(相比22年提升近20pcts)。海外:根据公告,公司拟在墨西哥工厂建设海外仓并预计在23Q4完成,进军海外市场。墨西哥当地具有麦格纳、法雷奥等多家汽车Tier1供应商;公司凭借前期海外客户关系以及产品的高性价比,有望推动汽车出口业务高增长,预计23-25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为3.83/5.62/6.92亿元,同比+7%/+49%/+25%。 航空航天:下游订单饱满,低轨卫星有望打开新空间。公司于22年3月收购成都新月进军航空航天机加工领域(目前持股比例为62.68%);22-23年多因素影响下,航空航天业务承压,目前公司下游招标进入常态,订单饱满,看好公司航空航天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此外,根据投资者交流回复,成都新月业务涉及商业航天火箭和低轨卫星,目前已取得商业航天火箭零部件订单并小批量交付客户,未来有望受益于低轨卫星行业高景气度。 股权激励彰显业绩高增长信心。公司22年8月发布股权激励,激励股数166.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6%),限售股授予价格为11.69元。股权激励考核要求以21年营收为基数,22-25年营收增速不低于17%/50%/85%/120%、或净利润增速不低于5%/20%/50%/80%。 风险提示:航空航天业务招标不及预期风险;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工厂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风险;重要客户流失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报告原文 点击阅读全文《超捷股份公司深度研究:国内中小紧固件龙头,航空航天业务打开增长点》 近期热门首席解读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