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绿色金融】气候雄心未减,共识偏差求同存异——2024年国际绿色转型展望

【绿色金融】气候雄心未减,共识偏差求同存异——2024年国际绿色转型展望

作者:微信公众号【兴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兴业研究《【绿色金融】气候雄心未减,共识偏差求同存异——2024年国际绿色转型展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阳 能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 肖鑫利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 王 涵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高级研究员 钱立华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兴业研究公司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 全球碳排放,国际气候政策 全球CO2排放方面,2022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相关碳排放总量创新高,达到368亿吨,同比增加0.9%,但相较全球3.5%的经济增速,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脱钩,全球能源和工业过程相关的碳排放呈现出趋势性好转。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共排放347.5亿吨,占比分别为42%、26%、23%和9%。电力和交通受需求增加的影响,分别贡献了2.61亿吨和2.5亿吨的碳排增量;工业受钢材和水泥需求下降,碳总量下降了1.59亿吨;建筑领域排放保持稳定,极端气候频发加剧碳排放的波动性。 减排政策层面,全球气候雄心不减,COP28、G20峰会都达成一定程度的气候国际合作共识,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更加宏伟,将激发绿色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转型愈发与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织,导致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偏差依旧,各经济体“绿色保护主义”势头抬升,全球绿色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面临挑战。 展望2024年,随着电力清洁化和终端电气化转型加速推进、工业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平稳、清洁燃料要求趋严和电动交通工具的进一步普及,加之各国气候政策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全球产品和服务绿色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可以乐观预测2023、2024年全球CO2排放增速有望低于2022年0.9%的水平,全球碳排放增长拐点或将加速到来。 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碳排放量达到新高,但增速减缓,呈现趋势性好转。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2年CO2排放报告(CO2 Emissions in 2022)》显示,2022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碳排放总量增长3.21亿吨,增幅0.9%,达到368亿吨,但增速较2021年6%的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化石能源燃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4.23亿吨,工业过程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1.02亿吨[1]。0.9%的全球CO2排放增速对比于2022年全球3.5%的经济增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脱钩。尽管全球CO2排放依然保持了增长,但展现出了趋势性好转。 分领域看,2022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分布于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四大重点领域,排放量分别为146.5亿吨、91.5亿吨、79.8亿吨和29.7亿吨,合计347.5亿吨,占比分别为42%、26%、23%和9%。 1.1 电力 电力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并贡献了2022年全球碳排最大增量。2022年,电力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46.5亿吨,增加2.61亿吨[1]。 电力排放的增长一方面源于电力需求的增长。2022年全球发电量达到28.78万亿kWh,较2021年28.25万亿kWh,增长1.87%(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其中90%的电力需求增量由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核电发电增量满足,得益于此,电力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了2.0%。2022年风电和光伏新增装机达到创纪录的294.6GW,发电量均增加了约275TWh(2750亿kWh)[1]。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电气化转型,尤其是建筑领域制冷和供热,如空调和热泵,以及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电力需求。 另一方面源于煤电发电量的增加。受俄乌冲突对能源价格和能源安全的持续影响,以及全球热浪带来的制冷量需求大增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短期内采取燃料储备、增加燃油和燃煤发电等措施,导致煤电煤炭的使用增加。2022年全球煤电发电量增长1.5%,燃气发电较上年持平。当年各领域煤炭燃烧带来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55亿吨,增幅1.6%,增量约为2.43亿吨[1]。 1.2 工业 工业领域减排明显,需求疲软是主因[1]。2022年全球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为92亿吨,下降1.7%,合计减排量达到1.59亿吨,其中中国贡献了1.61亿吨,贡献率超100%。工业领域碳排放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两大领域——钢铁和水泥产量的下降。根据统计,2022年全球粗钢总产量为18.85亿吨,较2021年的19.62亿吨减少0.77亿吨,降幅达3.9%[2],全球钢铁平均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2022年为1.41tCO2/t钢铁,较2021年增长0.01tCO2/t钢铁[3]。2022年全球水泥产量为41.63亿吨,较2021年降低4.23%[4]。自2018年以来,全球单位水泥产品的碳排放水平保持在0.58tCO2/t水泥左右[5]。2022年全球仅钢铁和水泥的碳排放量约占据工业领域碳排放量的55%,对全球工业绿色转型进程影响巨大。 1.3 交通 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幅超前,净排放增量与电力领域接近。交通领域是仅次于电力、工业后的第三大排放领域,2022年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达到79.8亿吨,较2021年的77.3亿吨增加2.5亿吨[1],增幅达到3.2%。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同样反映在全球石油消费上。2022年全球石油消费引起的排放量为112亿吨,较2021年增长2.69亿吨,增幅2.5%。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增长主要来自航空业的恢复和传统燃油车持续高比例投入市场。2022年航空业的碳排放量达到2019年水平的85%,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预计航空业碳排放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汽车方面,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汽车销售量达到8162.9万台,较2021年8275.5万台略有下降,降幅为1.36%,主要由于商用车销售疲软。可喜的是,尽管每年依然有大量的传统燃油车投入到市场,带来碳排放增量,但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日益增长,占比逐渐提高。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50万台,较2021年增长55%[6]。 1.4 建筑 建筑领域排放保持稳定,极端气候频发加剧建筑能耗的波动性。2022年全球建筑领域碳排放量达到29.7亿吨,较2021年的30.1亿吨略有下降,降幅为1.3%。建筑领域能耗主要用于满足制冷和供热需求,夏季的极端炎热和冬季的极端寒冷带来的制冷量和供热量需求异常是建筑能耗波动的主要原因。建筑自身的节能和电气化改造以及建筑能源供应端的清洁化占比将决定未来建筑领域碳排放量的趋势。 二、国际减排政策 政策方面,全球减排雄心未减,但排放差距依然巨大。政策是驱动各国降低碳排放的基础。联合国《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25日,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81%的97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通过法律(27个缔约方)、国家自主贡献或长期战略等政策文件(54个缔约方)或高级别政府官员的声明(16个缔约方)做出了净零承诺,较2021年的88个缔约方增加了9个。但整体而言,全面实施最新自主贡献所产生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估计值与符合《巴黎协定》长期升温目标的排放差距依然巨大,目前无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距离实现2℃目标的差距为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1.5℃目标的差距为2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附条件的国家自主贡献若实施预计将缩小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差距。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仍需各国加大努力。 2.1 国际合作 2.1.1 COP28 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艰难中达成“转型脱离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共识。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召开,是全球首次气候盘点。经过第一部分收集和准备信息和第二部分技术评估和包容性对话后,各缔约国在COP28期间通过“加时”完成了此次盘点的第三部分,达成了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损失和损害、公正转型多项议题在内的“阿联酋共识”这一政治成果。大会为全球气候行动的多个领域共筹集了超850亿美元的承诺资金,并就“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了历史性协议;发布了包括《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诺》《阿联酋气候与健康宣言》《阿联酋气候救援、恢复与和平宣言》《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COP28大会氢宣言》《阿联酋冷却降温宣言》《COP28阿联酋气候投融资宣言》等一系列合作倡议;并最终以“转型脱离化石燃料”作为折中方案,弥补了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和“逐步淘汰”这一缔约国间最大的分歧。 能效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宏伟,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尽管各国在气候行动领域依然存在分歧,但在能源领域,COP28大会的成功闭幕进一步彰显了全球对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共识。与会代表同意到2030年将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能效方面,IE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能效提升了2%,2023年预计提升1.3%[7],要实现2030年能效提升一倍,需要各国加大对于工业、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成倍于当前的节能投资。可再生能源方面,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3372GW,实现装机增加两倍的目标意味着今后每年全球平均装机要超过840GW,是2022年295GW新增装机的近3倍。COP28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无疑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规模。 甲烷成为全球减排重要议题。COP28开幕以来,甲烷减排一直备受关注,12月2日,中、美、阿三国共同主办了“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探讨交流全球合作减少甲烷排放。在会议开幕前,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明确两国将加强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我国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环气候〔2023〕67号),明确甲烷排放控制路径;欧盟同意就限制甲烷排放立法,并对进口能源实施限排标准。未来,甲烷排放控制也将进一步成为全球气候合作重要议题之一。 2.1.2 G20峰会 二十国集团(G20)环境和气候部长会议未能形成公报,全球气候共识偏差依然难以调和。G20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2022年排放占比为76%,较2021年增加1.2%(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因此,G20环境气候部长会议对凝聚全球共识,推动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2023年7月28日,G20环境与气候可持续部长会议在印度金奈举行,并形成了共识文件和主席总结,一致强调将加快气候行动;防止、减少和扭转土地退化,加快生态系统修复,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和综合性;保护和养护海洋,促进可持续和有复原力的蓝色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防止污染并降低风险;形成了“可持续和有弹性的蓝色/海洋经济金奈高级别原则”。遗憾的是,受俄乌冲突这一地缘政治的影响,该会议未形成公报。尽管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受各国发展国情、资源禀赋、应对能力不同的约束,以及全球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和政治博弈的影响,全球气候共识偏差依然较大,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节奏将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在此背景下“协作共享”依旧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最优解。 2.1.3 G7集团 2023年5月,G7(7国集团)发布清洁能源经济行动计划(G7 Clean Energy Economy Action Plan),计划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支持。该计划达成了7个重要共识,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措施的影响”“通过贸易政策减少排放”“建立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尤其值得关注。7国集团将制定更具雄心的激励措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制定推动碳减排和脱碳的贸易政策,并开展合作制定商品碳排放强度的方法;将确保清洁能源供应链多样化,支持关键矿产资源的本地化,以确保清洁能源安全、有弹性、负担得起和可持续。G7作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进行政策协调的重要平台,该计划的发布将对中国以光伏、风机、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部分重点区域气候政策持续推进 2.2.1 欧盟 气候政策侧重于对产业的激励和约束,“保护主义”势头显现。2023年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依然深刻影响着欧盟制造业,而美国单边实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对欧盟传统优势产业又进行了一次“釜底抽薪”。在此背景下,欧盟2023年出台的各项气候政策在延续确保气候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对产业安全、竞争力、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考虑。 政策方面,2023年2月,欧盟公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旨在精简补贴流程,加速对欧盟产业的补贴力度,尤其是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层面;3月欧盟公布了与该计划相配套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确保产业转型过程中关键原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产业政策的适用性。该计划标志着欧盟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作用,以财政补贴的手段,引导产业的转型,并将加大对于域外国家企业享受的本国政府扭曲性补贴进行评估和审查,保护欧盟产业避免遭受类似IRA的歧视性政策所带来的影响。2023年欧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展“双反”显现出其对于关键绿色产业领域的“保护主义”势头。 市场方面,碳定价机制在欧盟气候政策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欧盟正式通过了改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设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法案,一方面对碳排放市场进行了扩容,将海运领域纳入其中,并收紧了碳排放免费配额的发放,一方面计划对进口欧盟的高碳纳管产品所含的二氧化碳进行“碳税”征收,避免“碳泄漏”。此外,欧盟还通过了更新的《电池与废电池法》,首次将碳足迹要求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部分。通过为碳定价,鼓励低碳产品的消费,将有力的刺激生产端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倒逼产业进行绿色转型。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市场的波动和地缘政治博弈引发的供应紧张促使欧盟更加注重能源安全问题。短期内,欧盟采取确保燃料供应与天然气储备、增加燃油和燃煤发电、延长部分核电站运行期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新项目等措施应对能源危机。具体表现为:一是推动天然气多元化供应,欧盟持续寻找新气源、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自身天然气需求。二是投资清洁能源,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重新审视核电发展、挖掘海上风电资源潜力、加大太阳能开发力度等。三是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如推进节能与能效提升、制定需求压减方案。四是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在电力市场改革、能源价格干预、财税支持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 2.2.2 美国 贸易壁垒与歧视性财税补贴的组合,降低绿色比较成本。有别于欧盟通过“碳定价”变相征收“碳税”的方式凸显绿色竞争优势,美国通过财政补贴降低本土“绿色”比较成本。由于美国本土绿色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难言优势,且难以支持拜登政府的气候雄心,美国政府需要主动且迅速的对产业进行干预,而财税补贴被视作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措施。2021年年底和2022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为美国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并为此提供巨额资金支持提供了最有利的政策保障。因此,落实应对气候投资和绿色技术领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抵免也成为2023年美国气候政策框架下的主要行动。 《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总投资额为1.2万亿美元,解决气候变化危机成为该法案的优先事项之一。该法案旨在加快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并将气候友好、抵御气候危机、减少碳排放等作为投资的软性要求,以拉动就业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通胀削减法案》是美国里程碑式的气候法案,在未来十年中将动用近4000亿美元资金通过直接补贴、税收抵免等方式用于支持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该法案提出了一系列歧视性、排他性措施,如要求相关产品必须在美国本土或者北美地区生产或销售,旨在通过巨额排他性单边补贴的形式培育绿色产业本土产业链。 2.2.3 日本 绿色技术的革新是关键,能源安全是核心。2021年5月日本正式通过了《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年11月,日本更新《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通过调整预算、税收优惠、健全金融体系、进行监管改革、制定标准促进可再生能源、氢能、氨能等零碳技术的发展。日本是典型的经济大国、资源小国,能源高度对外依赖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绿色转型政策。日本发展以海上风电和核电为主,配套绿氨、绿氢关键技术的零碳技术路线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日本传统的技术优势,一方面能解决日本能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2023年,日本通过了“以实现绿色转型为目标的基本方针”,将核能和氢能的发展摆在优先地位,辅助以加强节能管理,提升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此外,该方针还计划在10年内发行20万亿日元的绿色转型债券、促进超150万亿日元(约合1.1万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绿色转型投资,还将采取对碳排放收费的“碳定价”措施。氢能方面,日本政府2023年开始修订《氢能基本战略》,计划到2040年实现氢用量增长6倍至1200万吨,并将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设备等9项氢能关键技术确定为“战略领域”。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也发布《汽车和重型卡车用燃料电池路线图》和《固定式燃料电池路线图》,明确了氢能领域核心技术发展目标,强化交通领域氢能的应用。核能方面,日本2023年发布了《未来核能政策方向与行动指南》,强调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反应堆的同时开发建设下一代新型反应堆。与此同时,日本还敲定了首个核聚变能源开发战略方案,将重点培育核聚变产业。 三、全球CO2排放预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3.0%,2024年为2.9%。对比过去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变化情况,不难发现,碳排放的增速显著低于经济增速。 重点领域方面:电力端,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到破纪录的294.6GW,较2021年增加超30GW,增幅11.5%。IEA预计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将达到440GW,2024年将达到462.5GW,随着COP28形成了更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识,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有望更大幅度增加,受新能源和核电迅速发展的影响,电力碳排放增长势头预计将得到遏制。工业端,中国钢铁和水泥年产量常年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2022年中国钢铁和水泥领域需求下降是全球工业排放降低的主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31.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建筑领域作为钢铁和水泥最大的需求方并未展现出反弹趋势,工业碳排放预计在2022年水平上小幅波动。交通端,船舶、航空的清洁燃料并未出现大规模应用,纯电汽车销售占比也未占据主导,未来交通领域碳排放预计还将保持增长。建筑端,全球建筑最低能耗标准的不断提升,建筑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加速融合利用降低了建筑碳排放量,但考虑到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极端气候的频发导致的建筑能耗需求增长,预计未来长时间内建筑领域直接碳排放量将保持稳定。 化石能源供应方面:全球化石能源处于并将长期保持高占比的基本形式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美国、巴西原油产量增长预计将使供需紧张局势有所缓解,全球石油消费量在2023年和2024年继续保持在1亿桶/日的区间小幅增长。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天然气需求增长势头不减,2023年至2030年间天然气产量或将保持高达12.5%的增势[8]。2023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球煤炭总体需求将略增0.4%,达到约83.88亿吨,预计2023至2024年期间,全球燃煤发电量或将小幅下降,但工业用煤将持续增长,一定程度抵消燃煤发电领域的用煤下降,因而全球煤炭消费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全球整体用煤水平将维持平稳[9]。 在政策的激励和约束层面上,全球绿色转型意识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都加大了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和投融资支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升同时反映了自下而上的民意支持。全球产品绿色竞争体系加速构建。欧盟开始并将逐步扩大实施CBAM和产品碳足迹要求,美、日等国家也有意征收“碳关税”,我国也在积极构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表示体系,未来全球经贸中,绿色属性将重塑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绿色产业国际竞争加剧。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绿色转型形成共识的大背景下,绿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导致各主要经济体的财税补贴竞争,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带来了挑战。 产业链风险上,可再生能源项目大规模建设对供应链服务能力带来挑战。兑现全球性气候承诺需要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各个行业的协同应对,对土地的可用性、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制造能力、消费者负担能力、投资意愿和材料的可用性等方面提出较大挑战。全球风光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相关材料供应瓶颈已经逐渐显现。受关键矿物、半导体和大宗材料(如钢铁和水泥)等价格上涨,2021、2022年部分关键清洁能源技术价格有所上升。2022年初,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比一年前贵20%左右;风力涡轮机的成本,尤其是欧洲制造商的成本,在2023年初仍然很高,比2020年初的低水平高出35%[10]。考虑全球环境不确定因素的持续增加,各国将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建设以保障自身能源安全,预计2024年全球供应链将进一步紧张,可再生能源项目成本仍将持续增长。 总体而言,随着全球能源和电气化转型的继续推进,各国气候政策雄心进一步加强,可以乐观预测2023、2024年全球CO2排放增速有望低于2022年0.9%的水平,全球碳排放增长拐点或将加速到来。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3年). 执行摘要。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打破记录——气温再创新高,世界却(有一次地)未能减少排放[R]. 内罗毕, 2023: 6-9. 2. IRENA (2023), Renewable capacity statistics 2023 [R],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Abu Dhabi, 2023, 1-5.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CO2 Emissions in 2022 [R], France, 2023: 3-5.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lectricity Market Report 2023 [R], France, 2023: 21-22. 注: [1]资料来源:CO2 Emissions in 2022,IEA[R],2023/3[2023/10/27],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2 [2]资料来源: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3,世界钢协[EB/OL],2023[2023/11/14],https://worldsteel.org/zh-hans/steel-topics/statistics/2023%E5%B9%B4-%E4%B8%96%E7%95%8C%E9%92%A2%E9%93%81-%E7%BB%9F%E8%AE%A1%E6%95%B0%E6%8D%AE/ [3]资料来源:Tracking Steel,IEA[EB/OL],2023[2023/11/14],https://www.iea.org/energy-system/industry/steel#tracking [4]资料来源:2022年全球及主要国家水泥产量排行榜发布,中国水泥网[EB/OL],2023/04/04[2023/11/14],https://www.ccement.com/news/content/30587598029255001.html [5]资料来源:Tracking Cement,IEA[EB/OL],2023[2023/11/14],https://www.iea.org/energy-system/industry/cemet#tracking [6]资料来源:Global EV Sales for 2022, EV Volumens[EB/OL],2023/05/11[2023/11/22],https://www.ev-volumes.com/news/global-ev-sales-for-2022/ [7]资料来源:Energy Efficiency2023 Executive summary, IEA,2023 [2023/12/14], https://www.iea.org/reports/energy-efficiency-2023/executive-summary [8] 资料来源:全球天然气市场趋向平衡 但仍面临不确定性,中国石化新闻网,2023/10/20 [2023/12/06],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3-10/20/content_7079351.html [9] 资料来源:2023年前三季度世界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新浪财经,[EB/OL],2023/12/7[2023/12/015],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wemedia/2023-12-07/doc-imzxetuv8245838.shtml [10]资料来源:国际能源署:预计2023年太阳能投资首超石油,中国经营报,2023/6/16[2023/11/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858637481769094&wfr=spider&for=pc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