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总量】新质生产力: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24年六大总量话题5(荀玉根、梁中华、吴信坤、杨锦、王宇晴)
(以下内容从海通证券《【海通总量】新质生产力: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24年六大总量话题5(荀玉根、梁中华、吴信坤、杨锦、王宇晴)》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技术密集型新质生产力。②我国经济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的基础:技术积累、人才红利、政策支持。③战略新兴产业在GDP中占比已达13%,其中新能源产业已领跑,未来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或更快。 新质生产力: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 ——24年六大总量话题5 首席经济学家 荀玉根 宏观首席分析师 梁中华 策略联席首席分析师 吴信坤 策略高级分析师 杨锦 联系人 王宇晴 2023年是预期与现实交织、在波折中前进的一年,全年5%的经济目标有望顺利实现,今年的帷幕正徐徐落下,来年的新篇章即将谱写,继往开来,谋而后动。由此,围绕着2024年值得重点关注的六大总量话题(利率、财政、地产、消费、科技、美债),我们分别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五篇,我们重点分析新质生产力及对经济的影响。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包括哪些行业?为何习总书记近期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传统要素投入驱动模式难以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升级。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左右的第一个“二十年”期间,我国工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当时我国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较为充裕,人口结构较为年轻,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1980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仅为750元左右。因此,以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看,1978年到1997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43%上升到49%。从贸易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劳动密集行业产品[1]占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比例一度达到60%以上。 在2000年至今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我国要素禀赋优势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纺织、制鞋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明显回落,而以机械电子为代表的重工业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为了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我国采取利率管制等政策将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以满足重工业较高的资本投入需求,这使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增速。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得以支撑我国投资率长期保持在相对高位,尤其在2009年后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行至45%,而同期美日韩投资率仅在30%左右。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资本投入成为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004年,我国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2008年以来,固定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一直稳定在50%以上。 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二十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需要继续转型升级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资本驱动模式则难以继续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资本投入必然会面临资本回报率回落、边际产出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使得同样规模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削弱。2008年以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中枢出现明显的回落。2010年之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中枢也逐渐下滑。2009-2019年GDP增速中枢由2000-08年的10.5%回落至7.8%,2020-2023Q3则进一步回落至4.8%。经济增速的放缓反映出依靠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或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阶段,海外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至高收入国家的转型经验,或能为我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欧洲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其他大多数经济体则出现了经济停滞或倒退的现象。对于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是其成功的关键。亚投行其工作论文中[2]指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高收入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具体来看,韩国和日本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均成功培育了半导体、汽车、通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中国台湾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迅速崛起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心。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其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部分尚未实现向高收入门槛跨越的国家,过去三十年其产业结构未出现明显改变。 美国也曾依靠科技创新摆脱了1970年代的滞胀困境。在国内经济疲弱以及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美国在1980-2000年出台了包括宏观、产业、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最终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95-1999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其中电脑及电子产品行业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最大。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美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技术驱动。1988-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左右,而到2001-2005年时期已明显提高至64%。美国GDP年均增速也在1980年之后逐步回升。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根据上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或是支撑经济增长最可靠的保障。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能持续地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2. 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逐步具备 回顾历史,我国过去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新的主导产业逐渐长大。前文中我们提出,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驱动力经历了由劳动要素驱动向资本要素驱动的转换,而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我国主导产业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并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支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15-64岁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57.8%上升至1997年的67.6%。在劳动力成本和数量的优势下,以食品、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1978年到1997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3%上升到49%。 而2000年前后,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要素禀赋优势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加入WTO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两大因素催化下,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我国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首先,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全面结束住房实物分配,200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国内居民住房需求快速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拉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另外,2001年加入WTO加速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使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得以缓解,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从纺服、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转变,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0%上升至2011年的72%。 我国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已具备基础。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中提出的,过去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本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而借鉴我国和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科技创新有赖于技术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 技术发展方面,我国科创能力明显提升。根据WIPO,2022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过法国,位于全球第11位,与2012年相比一共跃升了23位。其中我国知识和技术产出排名位列全球第六,已经高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当前我国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约53万件,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11-2021年十年间复合增速达到23%。从ESI论文数量来看,2011/01-2021/09我国发表ES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高达346万篇,仅次于美国的437万篇。 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我国工程师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教育部预计202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158万人,若以2020年比例(STEM专业毕业生占比62%)推算,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数将超过700万,工程师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根据光明理论网、经济日报援引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排名的22个工学领域学科中,我国内地高校在其中14个学科排名第一,而工科教育水平是工程师人才培育的基础,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将得以不断强化。 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已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3月机构改革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强化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并划转了科技部的管理类职责,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综合以上,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条件逐渐具备,正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科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 3.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小荷初露 习总书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这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未来产业主要包括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科技创新转变,近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正逐渐上升。由于未来产业大多还处于孕育阶段,我们以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观察新质生产力在经济中的占比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在经济中占比快速上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叠加技术革命的催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或将继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GDP比重将上升至17%。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占主导地位。我国新能源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叠加产业政策的持续扶持,光伏、风电领域快速发展,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中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此外,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我国发电量的比重从11年的17%上升至22年的31%。与此同时,我国相关产业链在全球已占据优势地位,根据IEA的数据,21年我国组件产能全球占比达75%、电池片为85%、硅片为97%、多晶硅为79%。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企业不断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快速成长。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传统能源车时代中,我国整车、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力和竞争力都比较弱,而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我们根据AZO和Chinamobli的数据测算,22年我国汽车产业规模/GDP为1.9%(汽车产业规模为0.5万亿美元),远低于德国的12.3%(0.5万亿美元)、日本的22.6%(0.96万亿美元)。而在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我国已经逐渐具备先发优势。23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ChemNet援引SNE research的数据, 23年1-10月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6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我国整车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根据汽车纵横网援引CleanTechnica,23年1-9月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了20.9%的市场份额,超过特斯拉位列全球第一,广汽、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车正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也将逐渐提升。 高端装备制造业逐渐成长,但部分领域国际竞争力仍薄弱。高端装备制造涵盖了航空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近年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引导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目前我国在自主化大功率机车制动系统、自主化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等方面技术基本成熟,根据华经情报网,2021年我国企业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5成。智能制造领域,《“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正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我国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网的数据,22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4万亿,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GDP从18年的2.2%上升至22年的3.3%。而在航空航天领域,尽管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核心竞争力仍弱于美国等航天强国,根据AeroDynamic的数据,2017年美国航天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49%,我国仅为6%;据此数据测算,我国航天航空产业规模/GDP为0.3%,远低于美国的2.1%。 生物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有所扩大,逐步迈入成长期。当前我国生物产业还处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上升阶段,主要通过《“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提升生物经济的GDP占比及全球影响力。但目前来看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还面临挑战,例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在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鲜有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BIOTECHNOLOGY的数据,21年我国生物产业规模不到1万亿美元(产业规模/GDP为5.3%),但还远低于美国生物产业规模的2.9万亿美元(产业规模/GDP为11.7%)。未来我国还需把握住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机遇,推动生物经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在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的过渡阶段。新材料产业具有高产品附加值、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密集度等特征,是衡量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步推进,叠加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材料应用领域快速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根据火石创造公众号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为5.9亿元,产业规模/GDP为5.1%。但我国新材料产业面临着基础材料品质不高、关键战略材料保障不力、前沿新材料创新不足等问题,还处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的第二梯队,整体竞争力弱于欧美、日本等第一梯队经济体。例如根据华经情报网,我国在高端专用芯片(5%)、制造及检测设备(5%)、智能终端处理器(30%)等关键基础材料领域国产化率仍较低。随着各地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叠加政策对材料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视,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或将从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走向中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进口替代。 未来新质生产力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或将提速。当前我们正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中,这或将深刻地影响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凭借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正显著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落地。人工智能核心要素中,我国算力规模持续壮大,智能算力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178.5EFlops,较21年增长72%,占全球比重上升至40%。根据中国信通院,2016年以来算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算力将逐渐带动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各项拉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共同迭代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未来人工智能或将逐渐成为科创赋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根据华经情报网,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近1.7万亿元。 此外,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回升,叠加国产硬科技自主可控突破,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半导体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因此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往往是科创产业的风向标。目前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当月同比已于23/04的低点-21.6%回升至23/10的-0.7%,已连续6个月回暖。另外,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外部挑战,逆全球化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而华为作为我国科技产业的代表性公司,其对于我国突破美国科技围堵、实现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硬科技关键领域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从17年的2.9%上升至22年的4.0%,近5年信息技术产业GDP年复合增速为15%,高于名义GDP增速的7.9%。但国际对比来看,22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1%,可见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展望未来,随着本土企业有望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的投入,核心环节国产替代加速有望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向上突破,这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综合以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占据领跑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也正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其中,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关键领域国产替代正提速,同时半导体周期回升叠加AI浪潮演绎也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结合“十四五规划”中的预测,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有望上升至17%。中长期看,随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也将逐渐从孕育阶段走向落地。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低于预期。 附录-总量类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1、《房地产:借鉴海外经验看调整幅度——24年六大总量话题3-20231218》 2、《财政:发力空间和领域——24年六大总量话题2-20231214》 3、《利率:波动收敛、低位震荡——24年六大总量话题1-20231213》 4、《经济稳,股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20231213》 5、《新动能,新活力 ——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20231211》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核心结论: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技术密集型新质生产力。②我国经济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的基础:技术积累、人才红利、政策支持。③战略新兴产业在GDP中占比已达13%,其中新能源产业已领跑,未来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或更快。 新质生产力: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 ——24年六大总量话题5 首席经济学家 荀玉根 宏观首席分析师 梁中华 策略联席首席分析师 吴信坤 策略高级分析师 杨锦 联系人 王宇晴 2023年是预期与现实交织、在波折中前进的一年,全年5%的经济目标有望顺利实现,今年的帷幕正徐徐落下,来年的新篇章即将谱写,继往开来,谋而后动。由此,围绕着2024年值得重点关注的六大总量话题(利率、财政、地产、消费、科技、美债),我们分别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五篇,我们重点分析新质生产力及对经济的影响。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包括哪些行业?为何习总书记近期多次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传统要素投入驱动模式难以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升级。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左右的第一个“二十年”期间,我国工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当时我国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较为充裕,人口结构较为年轻,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1980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仅为750元左右。因此,以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看,1978年到1997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43%上升到49%。从贸易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劳动密集行业产品[1]占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比例一度达到60%以上。 在2000年至今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我国要素禀赋优势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纺织、制鞋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明显回落,而以机械电子为代表的重工业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为了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我国采取利率管制等政策将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以满足重工业较高的资本投入需求,这使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增速。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得以支撑我国投资率长期保持在相对高位,尤其在2009年后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行至45%,而同期美日韩投资率仅在30%左右。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资本投入成为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004年,我国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2008年以来,固定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一直稳定在50%以上。 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二十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需要继续转型升级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资本驱动模式则难以继续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资本投入必然会面临资本回报率回落、边际产出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使得同样规模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削弱。2008年以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中枢出现明显的回落。2010年之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中枢也逐渐下滑。2009-2019年GDP增速中枢由2000-08年的10.5%回落至7.8%,2020-2023Q3则进一步回落至4.8%。经济增速的放缓反映出依靠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或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阶段,海外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至高收入国家的转型经验,或能为我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欧洲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其他大多数经济体则出现了经济停滞或倒退的现象。对于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是其成功的关键。亚投行其工作论文中[2]指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高收入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具体来看,韩国和日本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均成功培育了半导体、汽车、通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中国台湾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迅速崛起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心。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其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部分尚未实现向高收入门槛跨越的国家,过去三十年其产业结构未出现明显改变。 美国也曾依靠科技创新摆脱了1970年代的滞胀困境。在国内经济疲弱以及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美国在1980-2000年出台了包括宏观、产业、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最终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95-1999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7%,其中电脑及电子产品行业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最大。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美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技术驱动。1988-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6%左右,而到2001-2005年时期已明显提高至64%。美国GDP年均增速也在1980年之后逐步回升。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根据上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或是支撑经济增长最可靠的保障。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能持续地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2. 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逐步具备 回顾历史,我国过去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新的主导产业逐渐长大。前文中我们提出,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驱动力经历了由劳动要素驱动向资本要素驱动的转换,而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我国主导产业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并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支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15-64岁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78年的57.8%上升至1997年的67.6%。在劳动力成本和数量的优势下,以食品、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1978年到1997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3%上升到49%。 而2000年前后,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要素禀赋优势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加入WTO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两大因素催化下,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我国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首先,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全面结束住房实物分配,200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国内居民住房需求快速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拉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另外,2001年加入WTO加速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使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得以缓解,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从纺服、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转变,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0%上升至2011年的72%。 我国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已具备基础。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中提出的,过去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本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而借鉴我国和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科技创新有赖于技术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 技术发展方面,我国科创能力明显提升。根据WIPO,2022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过法国,位于全球第11位,与2012年相比一共跃升了23位。其中我国知识和技术产出排名位列全球第六,已经高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当前我国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约53万件,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11-2021年十年间复合增速达到23%。从ESI论文数量来看,2011/01-2021/09我国发表ES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高达346万篇,仅次于美国的437万篇。 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我国工程师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教育部预计202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158万人,若以2020年比例(STEM专业毕业生占比62%)推算,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数将超过700万,工程师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根据光明理论网、经济日报援引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排名的22个工学领域学科中,我国内地高校在其中14个学科排名第一,而工科教育水平是工程师人才培育的基础,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将得以不断强化。 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已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今年3月机构改革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强化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并划转了科技部的管理类职责,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综合以上,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条件逐渐具备,正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科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 3.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小荷初露 习总书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这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未来产业主要包括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科技创新转变,近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正逐渐上升。由于未来产业大多还处于孕育阶段,我们以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观察新质生产力在经济中的占比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在经济中占比快速上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叠加技术革命的催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或将继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GDP比重将上升至17%。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占主导地位。我国新能源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叠加产业政策的持续扶持,光伏、风电领域快速发展,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其中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此外,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我国发电量的比重从11年的17%上升至22年的31%。与此同时,我国相关产业链在全球已占据优势地位,根据IEA的数据,21年我国组件产能全球占比达75%、电池片为85%、硅片为97%、多晶硅为79%。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企业不断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快速成长。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传统能源车时代中,我国整车、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力和竞争力都比较弱,而日本、德国等汽车强国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我们根据AZO和Chinamobli的数据测算,22年我国汽车产业规模/GDP为1.9%(汽车产业规模为0.5万亿美元),远低于德国的12.3%(0.5万亿美元)、日本的22.6%(0.96万亿美元)。而在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我国已经逐渐具备先发优势。23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ChemNet援引SNE research的数据, 23年1-10月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6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我国整车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根据汽车纵横网援引CleanTechnica,23年1-9月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了20.9%的市场份额,超过特斯拉位列全球第一,广汽、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也逐年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车正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也将逐渐提升。 高端装备制造业逐渐成长,但部分领域国际竞争力仍薄弱。高端装备制造涵盖了航空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近年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引导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目前我国在自主化大功率机车制动系统、自主化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等方面技术基本成熟,根据华经情报网,2021年我国企业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5成。智能制造领域,《“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正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我国炼化、印染、家电等领域智能制造的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网的数据,22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4万亿,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GDP从18年的2.2%上升至22年的3.3%。而在航空航天领域,尽管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核心竞争力仍弱于美国等航天强国,根据AeroDynamic的数据,2017年美国航天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达49%,我国仅为6%;据此数据测算,我国航天航空产业规模/GDP为0.3%,远低于美国的2.1%。 生物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有所扩大,逐步迈入成长期。当前我国生物产业还处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上升阶段,主要通过《“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提升生物经济的GDP占比及全球影响力。但目前来看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还面临挑战,例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在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鲜有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BIOTECHNOLOGY的数据,21年我国生物产业规模不到1万亿美元(产业规模/GDP为5.3%),但还远低于美国生物产业规模的2.9万亿美元(产业规模/GDP为11.7%)。未来我国还需把握住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机遇,推动生物经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度,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在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的过渡阶段。新材料产业具有高产品附加值、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密集度等特征,是衡量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逐步推进,叠加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材料应用领域快速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根据火石创造公众号的数据,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为5.9亿元,产业规模/GDP为5.1%。但我国新材料产业面临着基础材料品质不高、关键战略材料保障不力、前沿新材料创新不足等问题,还处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的第二梯队,整体竞争力弱于欧美、日本等第一梯队经济体。例如根据华经情报网,我国在高端专用芯片(5%)、制造及检测设备(5%)、智能终端处理器(30%)等关键基础材料领域国产化率仍较低。随着各地加快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叠加政策对材料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视,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或将从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走向中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进口替代。 未来新质生产力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或将提速。当前我们正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中,这或将深刻地影响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凭借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正显著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落地。人工智能核心要素中,我国算力规模持续壮大,智能算力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178.5EFlops,较21年增长72%,占全球比重上升至40%。根据中国信通院,2016年以来算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算力将逐渐带动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各项拉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共同迭代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未来人工智能或将逐渐成为科创赋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根据华经情报网,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近1.7万亿元。 此外,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回升,叠加国产硬科技自主可控突破,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半导体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石,因此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往往是科创产业的风向标。目前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当月同比已于23/04的低点-21.6%回升至23/10的-0.7%,已连续6个月回暖。另外,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外部挑战,逆全球化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而华为作为我国科技产业的代表性公司,其对于我国突破美国科技围堵、实现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硬科技关键领域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占GDP比重从17年的2.9%上升至22年的4.0%,近5年信息技术产业GDP年复合增速为15%,高于名义GDP增速的7.9%。但国际对比来看,22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1%,可见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展望未来,随着本土企业有望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的投入,核心环节国产替代加速有望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向上突破,这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 综合以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占据领跑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也正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其中,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关键领域国产替代正提速,同时半导体周期回升叠加AI浪潮演绎也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结合“十四五规划”中的预测,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有望上升至17%。中长期看,随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也将逐渐从孕育阶段走向落地。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低于预期。 附录-总量类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1、《房地产:借鉴海外经验看调整幅度——24年六大总量话题3-20231218》 2、《财政:发力空间和领域——24年六大总量话题2-20231214》 3、《利率:波动收敛、低位震荡——24年六大总量话题1-20231213》 4、《经济稳,股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20231213》 5、《新动能,新活力 ——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20231211》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