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专题】资产荒环境带来新的布局机会——金融债2024年投资策略

【专题】资产荒环境带来新的布局机会——金融债2024年投资策略

作者:微信公众号【申万宏源债券】/ 发布时间:2023-12-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专题】资产荒环境带来新的布局机会——金融债2024年投资策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申万宏源债券】金倩婧 王胜 王雪蓉 摘要 热点解析: 本报告第一章、第二章从供给、需求、价格角度对主流的金融次级债进行回顾与展望。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交易盘、配置盘角度分析信用策略,为2024年金融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一、供给端回顾与展望:自2022年以来,银行更倾向于发行普通债,其次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发行规模明显下降。2023年银行继续大量发行普通债,但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同比下降,永续债发行量也有所下滑。其原因包括(1)次级债和永续债的成本高,且净息差收缩使之发行意愿降低。(2)上半年利率高位回落,但9月-11月(往年发行高峰)利率调整有压力,故银行或选择滞后发行。(3)大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可控。2023年二永债的供给增量仍主要由国有大行贡献,国有大行二永债融资成本下降,使得其近两年发行意愿仍然较强。而中小银行发行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有(1)部分资本充足率较低,不符合收入可持续性的银行可能不满足提前赎回条件。如果它们未能及时成功发行新债券,可能选择不赎回旧债,二级资本债不赎回可能导致估值收益率上升,影响投资组合的稳定性,使得市场对主体资质要求提高。(2)2022年末债市下跌后,市场对弱评级主体的再融资难度上升的预期,进一步增加了中小银行二永债的发行难度。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方面采取措施,如发行专项债券支持中小银行,有助于化解风险,提升中小银行整体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截至12月8日,2023年以来地方政府发行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的规模为2055亿元,相比于去年的630亿元明显增长。明年预计国有大行仍是二永债发行主力,主因结合 TLAC 风险加权比率的最低要求,四大行通过发行TLAC工具(当前以二级资本债为主,后续可能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需求较为旺盛。此外,今年券商债券发行规模回升,净融资由负转正。保险公司为缓解债券到期压力,保险公司债发行量快速提升。 二、需求端与价格回顾:整体来看,金融债流动性较好,进一步统计不同主体发行的细分券种换手率:无论是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还是农商行发行的二永债,流动性普遍好于银行普通债品种,此外,流动性较好的品种还有政策性银行(对应进出口银行)的二级资本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二永债整体来看,今年以来表现优于一般信用债,1月至7月超额利差从年初的高点快速下行,8月-10月有一定调整,而11月以来再次趋于回落,当前超额利差多数低于年初水平。 而从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之间的比较来看,2023年永续债成交更为活跃,国股大行的永续债换手率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2023年银行永续债表现较优。以国有行发行的永续债为例,其交易活跃度好于其他品种的原因有(1)利率下行环境下,国有大行二永债的一级市场票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二级市场跟随利率的波动性加强,交易价值高于配置价值。(2)国有大行信用风险小,永续债品种利差高于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在“资产荒”下受到追捧。(3)2023年2月及11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分别出台,没有上调永续债风险权重(仍为250%),二级资本债风险权重上行(从现行办法的100%调整至150%),因此市场预期资本新规将导致银行持有二级资本债规模下降,因此永续债表现相对好于二级资本债。交易活跃度较高的另一品种——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的短期限利差分位较高,其到期收益率在2023年1-8月震荡下行,9月起回升;信用利差方面,今年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利差震荡收窄。 三、交易盘策略:首先,当前国有大行永续债相较二级资本债利差处于历史低位,24年资本新规将“靴子落地”,如果二级资本债的卖出压力小于预期,则银行永续债相较于二级资本债的品种利差可能回升。其次,二永债关注重点仍是利率判断,2024年牛熊切换的估值风险需防范。由于流动性较好,银行二永债在牛熊调整的过程中往往成为机构率先调仓的选择,同时市场预期债熊过程中二永债调整压力大于其他信用债,可能会提前卖出以控制回撤。结合利率观点,明年上半年,预计二永债有望受益于利率波动下行的趋势,预计“牛陡”环境下短期限将有超额收益;同时关注牛熊切换节点,拐点关注7月-8月,需防范估值风险。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受资本新规冲击因素小,可以关注交易机会,资本新规正式稿相比于征求意见稿单独调降了对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的权重至100%。 四、配置盘策略:城农商行二永债票息相对较高,近期市场关注度提升的原因主要是化债政策下城投债收益率压降较多以及未来新增供给量受限,信用债结构性“资产荒”现象可能在明年继续延续。我们选取收益率相对较高(不低于3.5%)同时信用风险预期相对可控(低于4.5%)的AAA级主体发行的债券。截至12月3日,主体评级为AAA级的金融企业次级债中,仅城商行永续债、城商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在3.5%-4.5%的存量分别达到876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占所在类别AAA级主体债券存量的29.7%和15.5%。此外股份行永续债中有830亿元收益率在3.5%-4.5%之间,占该类别AAA级主体债券存量的13.7%。保险公司次级债、证券公司永续债、农商行二级资本债、农商行永续债也不乏有利差空间的债券,除银行外,重点关注行业地位稳固、信用资质较优、合规能力较强的保险和券商主体。 我们认为,城农商行二永债的配置机会可能更适用于负债端较为稳定的机构,如券商自营、保险自营等资金。如果在债券市场利率上行风险不大的时期,公募、理财等机构也可关注优质中型银行的参与机会。城商行、农商行二永债的换手率不低,实际上在债市调整过程中也比较容易经历较为剧烈的估值波动。从2022年末的案例来看,隐含AA级及以下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对应的发行主体主要为城商行、农商行。在2022年末债市调整的过程中,AA级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上行程度并不弱于更高等级的二永债。 城农商行的择券思路上,我们认为二永债发生减记的极端风险不大,重点关注不赎回风险。因此首先应当关注资本结构的最新情况,从而判断满足二永债提前赎回条件的概率;然后关注资产质量是否存在弱化的趋势,历史上如果资产质量指标出现较大波动,需要关注不良资产核销情况,及当前新增不良情况是否改善。此外,城农商行在区域的重要性对于信用资质的影响也较大,建议优选各个省份规模排名靠前的银行。最后,在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进程中,可以关注部分区域通过专项债定向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或者是银行重组整合带来信用改善的机会。 风险提示: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事件,资本新规执行对于二级资本债市场造成冲击,债券市场调整时期金融次级债估值风险较高,数据提取误差等。 正文 信用债结构性“资产荒”加剧背景下,金融债“品种下沉”通常成为市场采取的策略之一。例如2020年末永煤违约后至2022年10月债市明显调整前,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利差快速下行。2023年随着国股大行二永债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利差中枢均来到相对低位,利率波动的影响也在增大。此外,一些存量不大但存在利差空间的品种如城农商行、保险、券商次级债或在当下高息债券资产欠缺的环境下,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 本报告第一章、第二章从供给、需求、价格角度对主流的金融次级债做回顾及展望。由于金融债不同品种的流动性以及定价因素差异较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交易盘、配置盘角度分析策略,为2024年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1. 金融债供给端回顾与展望 1.1 商业银行债:发行结构分化,二永债供给降速,或因银行节约负债成本 由于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走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存在压降需求。我们观察到:自2022年以来,银行在发债品种上相对偏好普通债(成本最低)、其次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成本最高)发行供给明显下行。 2023年银行普通债发行量在较高基数上继续提升,2022年、2023年1-11月商业银行普通债发行规模同比分别上行56%、25%。对应的净融资规模分别为7856亿元、6702亿元,净融资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与之对比的,2023年以来二级资本债发行、净融资同比均由正转负。1-11月发行规模同比为-9%,不过须考虑到去年基数较高(2022年发行规模同比+48%)。2022年、2023年1-11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9128、7768亿元;对应的净融资规模分别为4432亿元、3858亿元。1-11月净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38亿元。 银行永续债发行量去年全年同比下降3041亿元,今年1-11月继续小幅下降。2022年、2023年1-11月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同比分别为-52%及-2%,发行量分别为2814亿元、2672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5855亿元已明显压缩。由于商业银行永续债在2024年以前有进入赎回期的债券,净融资规模等同于发行量。 从净融资角度看,2023年银行二级资本债、银行永续债净融资均为正,但同比均有一定下降。我们认为净融资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于银行发行人而言,(1)次级债、尤其是永续债的负债成本高于普通债,在2022年以来银行净息差继续压缩的背景下,银行发行意愿或有所下降; (2)今年上半年利率高位回落,适合发行的时期预期在下半年,但往年的发行高峰——9月-11月利率有一定调整压力,从而导致部分银行或选择滞后发行。 (3)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压力可控。根据现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0.5%(最低资本要求为8%,储备资本要求为2.5%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截至2023Q3,分类汇总发行过普通债或二永债且有23Q3数据的183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布情况:超过60%数量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2.5%以上,超过90%数量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1.5%以上(图6)。 从变化量来看,国股行资本充足率较为稳定。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国有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值分别为16.29%/12.88%/11.24%,明显超过监管要求。且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发行二永债规模也较大(图5),进一步支持信贷投放后的资本补充。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2023Q3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相较于2022年末有一定下滑,需要关注后续的资本补充刚性需求。 此外,资本新规的实施下,银行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或也能够抵消一部分的资本补充需求。根据11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答记者问,《资本办法》实施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平均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 国有大行二永债融资成本下降,使得其近两年发行意愿仍然较强。从发行成本来看,2020年以来国有大行二永债的平均发行票面利率普遍低于2019年水平,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期限二永债的票面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股份行二永债的定价分化相对较大。以存量永续债为例,2025年下半年后进入赎回期的永续债中,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所发行的永续债在12月1日的估价收益率大于3.4%,相比于其他股份行永续债收益率偏高。 1.2 不赎回事件影响发行环境,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何以解决:今年中小银行专项债支持力度较大 从图5中可以看到,2023年以来(截至12月3日)股份行二级资本债净融资规模为-800亿元,城商行、农商行的二级资本债净融资规模分别为30亿元和25.7亿元。永续债方面,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发行量(等同于净融资)分别为300亿元、658亿元和104亿元。 近年来以下原因加大了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的发行难度:(1)部分资本充足率较低、或不满足收入可持续性的银行可能不满足提前赎回条件。根据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银行赎回资本工具需要符合两个要求之一,一是使用同等或更高质量的资本工具替换被赎回的工具,且需要在收入能力具备可持续性的条件下进行;二是行使赎回权后的资本水平仍明显高于原银保监会规定的监管资本要求。因此,部分资本充足率已处于较低水平的银行如果未能及时成功发行新债券,选择不赎回,将进一步导致市场对该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从而客观增大了其发行资本债券的难度。 (2)城商行、农商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实力方面呈现的分化较大,过去二级资本债不进行提前赎回的主体均为城农商行,一旦二级资本债不提前赎回,则二级市场的估值收益率将明显抬升,导致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将明显影响投资组合的收益稳定性。为防范二级资本债不赎回的风险,投资机构对于主体的资质要求有所提高。 (3)在2022年11月债市下跌程度较深的环境下,低评级银行二永债的估值波动程度并不弱于高等级主体(见后文表10),市场预期资质偏弱主体的再融资难度提升。 在城农商行二永债发行成本较高的背景下,2022年以来二永债发行减速,为防范城农商行“缺资本”的风险,地方政府可以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助力当地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以及防范化解风险。 2023年为自2019年以来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启动发行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一年,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今年已有15个省份发行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其募集资金用途主要为通过转股协议存款、间接入股等方式对区域内中小银行资本进行补充。截至12月8日,2023年以来地方政府发行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的规模为2055亿元,相比于去年的630亿元明显增长。 2023年10月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以及“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我们认为未来中小银行在大趋势上将会出现较多的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有利于提前化解风险、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同时在地方政府加大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提前化险处置的背景下,极端风险事件预计不太可能发生,重点仍关注不赎回事件对发行环境带来的影响。 1.3 TLAC刚性需求下,明年预计国有大行仍是次级债发行主力 根据申万宏源银行团队在2023年11月13日发布的《银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重归分化格局,重回业绩驱动》,结合 TLAC 风险加权比率的最低要求,到2024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最低 TLAC 要求分别为20%、20%、19.5%、20%;到2027年底,最低 TLAC 要求分别为22%、22%、19.5%、22%。假设2024 年-2027年为四年资本规划周期,四大行通过内生利润增长和外生发行TLAC工具(当前以二级资本债为主,后续可能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补充资本,在-10%、-5%、0%、5%、10%五档不同的业绩增速假设下,测算四大行在2024年-2027年年均TLAC工具补充规模分别为1.86/1.78/1.68/1.58/1.46万亿。 因此,明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或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规模整体或将继续提速,预计明年国有大行将继续成为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主力。 1.4 券商债:发行规模回升,净融资由负转正 伴随证券公司扩大业务规模以及流动资金需求增加,叠加股权融资趋缓,今年券商发债量有所提升。截至2023年12月3日,今年以来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券规模合计13719亿元,已高于去年全年规模(11099亿元)。从具体券种来看,期限较短的短期融资券发行4127亿元;期限较长的公司债中,普通债(非次级公司债)今年以来发行7994亿元,非永续次级债发行1064亿元,永续次级债发行 534亿元。 从存量来看(见后文表5),截至11月20日,证券公司的普通债(非次级公司债)、非永续次级债、永续次级债存量分别为17378亿元、3268亿元和2121亿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由于期限较短,发行频次多,但存量仅2085亿元。 1.5 保险债:为缓解到期压力,发行量快速提升 截至12月3日,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债发行量为819亿元,已明显超过去年全年发行规模(224.5亿元)。但从净融资来看,今年保险公司债到期量共计795亿元,保险公司或为缓解到期压力,从而增大债券发行。 2. 金融债需求端与价格回顾 整体来看,金融债流动性较好,进一步统计不同主体发行的细分券种换手率:无论是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还是农商行发行的二永债,流动性普遍好于银行普通债品种,此外,流动性较好的品种还有政策性银行(对应进出口银行)的二级资本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 2.1 2023年国股行永续债表现优于二级资本债 二永债整体来看,今年以来表现优于一般信用债,1月至7月超额利差从年初的高点快速下行,8月-10月有一定调整,而11月以来再次趋于回落。当前超额利差多数低于年初水平。 而从二级资本债、永续债之间的比较来看,2023年永续债成交更为活跃,国股大行的永续债换手率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见表5及图18、图19)。 以大行为例,2023年永续债交易活跃度好于其他品种的原因可能为:(1)利率下行环境下的资本利得高:(1)利率下行环境下,国有大行二永债的一级市场票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二级市场跟随利率的波动性加强,交易价值高于配置价值。(2)国有大行信用风险小,永续债品种利差高于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在“资产荒”下受到追捧。(3)2023年2月及11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分别出台,没有上调永续债风险权重(仍为250%),二级资本债风险权重上行(从现行办法的100%调整至150%),可参考后文表7。因此年内市场预期资本新规将导致银行持有二级资本债规模下降,永续债表现相对好于二级资本债。 2.2 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流动性好,短期限利差分位较高 根据表5数据,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流动性较高,年换手率可达到300%以上(见表5),因此也是交易盘较为关注的品种。 到期收益率方面,2023年1-8月,1个月、半年、一年AAA级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到期收益率震荡下行至2.15%、2.20%、2.40%左右区间,此后逐步回升至2.40%、2.7%、2.75%左右水平。信用利差方面,今年以来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利差普遍震荡收窄,其中6个月、1年期AA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收窄幅度明显。 3. 金融债交易盘策略 本章节将重点讨论交易活跃度较高的二级资本债、银行永续债板块。 3.1 2024年下半年可能面临牛熊切换,估值风险需防范 首先,当前国有大行永续债相较二级资本债利差处于历史低位,24年资本新规将“靴子落地”,如果二级资本债的卖出压力小于预期,则银行永续债相较于二级资本债的品种利差可能回升。 由于流动性较好,银行二永债在牛熊调整的过程中往往成为机构调仓的选择,同时市场预期债熊过程中二永债调整压力大于其他信用债、可能会提前卖出以控制回撤。我们在2023年10月10日发布的《从利率弱相关到强正相关:大行永续债利差深度复盘——金融债定价机制系列之一》指出了银行二永债与利率强相关的特征并非一开始就有(在2020年8月之前其利差和利率的关联性较弱)。但2022年末债市调整带来的“疤痕效应”让市场预期二永债在债市波动下会受到更大影响,这样的预期也使得机构倾向于在债市调整过程中更迅速交易永续债,2023年银行二永债的波动性延续较大,后续或将延续这一特征。 结合利率观点,明年上半年,投资组合如果提升银行二永债仓位,大方向上能够受益于利率波动下行的趋势,“牛陡”环境下短期限预计将有超额收益;同时关注牛熊切换节点,拐点关注7月-8月,需防范估值风险需求。根据我们于2023年11月14日发布的年度利率债策略报告《从“牛陡”到“熊平”——2024年债券市场投资策略》,2024年国债收益率曲线预计先牛陡后熊平,拐点关注8月-9月,国债波动区间围绕2.3%-2.7%。 3.2 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资本新规冲击因素小,关注交易机会 11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比征求意见稿,《资本办法》单独调降了对于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的权重(如表7),利好存量政策性银行二级资本债(存量均由进出口银行发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存量均由国开债发行)。 我们选取了发行日期较早的3支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二级资本债,选取发行日期较为相近、期限上与二级资本债假设提前赎回的期限近似的普通债,对比的三组情况见下表。 从对比情况看,与商业银行二永债特征类似,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的二级资本债相比于普通债的利差同样随着利率变化而波动,在多数时期与国开债收益率同向波动。 4. 金融债配置盘策略 配置盘来看,我们认为可以在存量债券中挖掘具有一定利差空间的城商行二永债、保险公司债及证券公司债。 4.1 继续关注有利差空间的AAA级城商行二永债、股份行永续债,但需要防范估值风险 我们认为也许不必对区域性银行的次级债券“一刀切”。公募基金2023Q2披露的重仓券中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永续债中国有行、股份行对应的规模占比合计约92%。 相对而言,银行理财持有永续债对应的银行类型较为多样,2023Q2重仓的永续债中,国有行、股份行对应的规模占比约77%,城农商行对应的规模占比高于公募基金。 一些在当地具有优势、资产质量与资本实力较好的城农商行二永债票息较高,我们认为明年在信用债“资产荒”的环境下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可能吸引一部分投资端的增量资金。 我们选取收益率相对较高(不低于3.5%)同时信用风险预期相对可控(低于4.5%)的AAA级主体债券。截至12月3日,AAA级(主体评级)非金融企业永续债收益率处于3.5%-4.5%的存量为2709亿元,仅占该类别AAA级主体债券存量的9.5%。 而主体评级为AAA级的金融企业次级债中,仅AAA级城商行永续债、城商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在3.5%-4.5%的存量分别达到876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占所在类别AAA级主体债券存量的29.7%和15.5%。此外股份行永续债中有830亿元收益率在3.5%-4.5%之间,占该类别AAA级主体债券存量的13.7%。 此外,保险公司次级债、证券公司永续债、农商行二级资本债、农商行永续债也不乏有利差空间的债券,收益率在3.5%-4.5%的AAA级主体债券存量分别为289亿元、270亿元、238亿元和180亿元,在其类别AAA级主体债券中的占比分别为10.7%、12.7%、30.6%和57.1%。 城农商行二永债配置机会可能更适用于负债端较为稳定的机构,如券商自营、保险自营等资金。如果在债券市场利率上行风险不大的时期,公募、理财等机构也可关注优质中型银行的参与机会。根据表5数据,城商行、农商行二永债的换手率不低,实际上在债市调整过程中也比较容易经历较为剧烈的估值波动。从2022年末的案例来看,隐含AA级及以下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对应的发行主体为城商行、农商行。在2022年末债市调整的过程中,隐含AA级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上行程度并不弱于更高等级的二永债。 需要关注的信用风险:根据187家发债银行数据统计,商业银行净息差呈现收窄趋势,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截至2023年三季度,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净息差降幅明显,分别较2022年末下降44 BP、57 BP、50 BP。 发债银行不良贷款率总体稳定可控,得益于银行资产处置和出清。从102家发债银行指标平均值来看,2023Q3国有行和股份行不良贷款率相比于2022年末均略有下降,非正常贷款余额占比下降幅度也较明显。但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相比于2022年末均略有上升。 城农商行的择券思路上,我们认为二永债发生减记的极端风险不大,重点关注不赎回风险。因此首先应当关注资本结构的最新情况,从而判断满足二永债提前赎回条件的概率;然后关注资产质量是否存在弱化的趋势,历史上如果资产质量指标出现较大波动,需要关注不良资产核销情况,及当前新增不良情况是否改善。此外,城农商行在区域的重要性对于信用资质的影响也较大,建议优选各个省份规模排名靠前的银行。最后,在地方政府支持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进程中,可以关注部分区域通过专项债定向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或者是银行重组整合带来信用改善的机会。 4.2 保险及券商次级债:票息具有性价比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次级债交易换手率相对较低(如表5),用作底仓配置较为适合。我们认为相比于低评级的其他行业债券,AAA级券商、保险发行主体整体信用风险不高,条款风险可控,票息具有性价比。重点关注行业地位稳固、信用资质较优、合规能力较强的保险和券商主体。 截至12月1日,估价收益率在3.5%-4.5%的AAA级(主体评级)证券公司永续债对应发行主体有兴业证券、广发证券、长江证券、中泰证券四家。 截至12月1日,估价收益率在3.5%-4.5%的AAA级(主体评级)证券公司非永续次级债对应发行主体有东方证券、中金财富、东北证券、长江证券、兴业证券、中原证券、方正证券。 风险提示: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事件,资本新规执行对于二级资本债市场造成冲击,债券市场调整时期金融次级债估值风险较高,数据提取误差等。 往期精彩回顾 #专题报告 【专题】关于资金利率判断的常用方法与规律——掘金固收系列报告之四 【专题】详解Q3执行报告:货币政策有哪些新范式?——掘金固收系列报告之五 【专题】陕西城投债如何浪里淘金?——城投区域深度系列报告之四 【专题】美国财政付息压力上升影响几何? 【专题】从“牛陡”到“熊平”——2024年债券市场投资策略 【专题】化债背景下的城投未来——2024年城投债投资策略 #点评 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重点关注科创债——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点评 消费强劲+存单上破MLF,债市怎么看?——2023年9月经济数据点评及债市观点 9月信贷偏弱后,关注资金利率向中性偏松水平回归——2023年9月金融数据和Q3央行新闻发布会点评 债市为何对降准反应平淡?——2023年8月经济数据、9月降准点评 企业信贷需求仍不足,资金面不具备持续紧张的基础——2023年8月金融数据分析及债市观点 汇率和净息差暂不构成降息的实质性约束——2023年Q2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及债市观点 #季度报告 业绩整体好转,增持可转债与企业债——2023年一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业绩整体下滑,增持可转债与金融债——2022年四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收益回落,杠杆降低,久期平稳——2022 年三季度货币基金季报点评 业绩差于Q2,增持国债,集中度下降——2022年三季度债券基金报告分析 #月报 12月债市会有哪些新变化?——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312) 高票息资产供给持续收紧,城投拉久期行为明显——信用与产品月报(20231203) 月底资金有转松迹象,11月继续关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311) 增发一万亿国债对城投影响几何?——信用与产品月报(202310) 资金面有望重回宽松,10月债市或再现“牛陡”行情——国内债市观察月报(202310) 化债预期发酵,8月城投债认购情绪持续升温——信用与产品月报(202308) #周报 经济先破后立,利率不破不立——国内债市观察周报(20231208) 10月以来,哪些融资平台在净偿还?——信用与产品周报(20231210) 信贷政策积极预期再起,本周地产债利差快速下行但仍存在分歧——信用与产品周报(20231126) 再提“资金空转”,牛陡还是熊平?——国内债市观察周报(20231124) 金融机构座谈会召开,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持续进行——信用与产品周报(20231119) 如何理解降准预期落空与短端“补降”——国内债市观察周报(20231117)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