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泰科技】东南亚研究-消费电子篇:越南、泰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重要基地

【华泰科技】东南亚研究-消费电子篇:越南、泰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重要基地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泰证券科技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核心观点 华泰观点:东南亚逐渐成为科技产业连接中美之间的桥梁 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东南亚作为向多地域低关税供货区域,重要性日益展现。据UN comtrade,相比2018,2022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美国从东盟进口金额+86%/108%,东南亚作为中美间桥梁作用日益明显。我们认为1)越南发挥地利/关税优势,成为中国电子制造业主要海外基地,2)泰国是东南亚汽车重镇,有望成为中国电动车海外基地,3)印尼是东南亚人口大国,5G有望推动手机/互联网发展。建议关注在东南亚有深厚布局的中国企业。本地电子制造企业包括Venture, AEM, HANA, INRI, FRCB, UWC, KCE, GREATEC, DELTA等,本地互联网企业包括SEA, Grab, Goto等。半导体领域详见我们11/16发布的报告《东南亚研究-半导体篇:封测有望受益产业链重构机遇》。 越南:中国电子制造业重要海外基地 过去几年越南电子制造业快速发展,在距中国较近的北方地区(河内/太原/北宁)形成了围绕三星,鸿海,立讯等主要手机品牌/代工的产业集群。据UN comtrade,2022 年越南电子出口额1403亿美元,占总额30%以上,约为中国15%。据Vietnam.vn,三星越南厂承接了其全球约50%的手机生产,鸿海,立讯等果链企业越南厂正逐步承接AirPods,Apple Watch,Mac,iPad等iPhone以外产品。越南人力成本低、与中国华南地区物流便捷(深圳-河内陆地车程约16小时),但存在劳动力不足、电力不足、沟通等问题。越南上市企业较少,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 Vingroup旗下的VinFast等。 泰国:东南亚汽车和家电工业重镇,关注电动车发展机会 泰国是东南亚重要的汽车/家电产地。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三星,索尼、松下等家电企业,以及Western Digital、Seagate等硬盘企业都在当地设有主力基地。2017年后,泰政府制定“泰国4.0战略”,投资1.7万亿泰铢于“东部经济走廊发展计划”(EEC),发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子等高附加值产业。2022年,政府出台激励方案,目标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达50%。2023/3,比亚迪宣布在泰国罗勇建设年产能15万辆的基地。未来东南亚有望成为中国汽车电子出海重要基地。本地企业中,DELTA,HANA,KCE,SVI在全球产业链有重要影响。 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关注5G普及和高端化机会 印尼人口2.76亿,是东南亚最大,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之一。2022年印尼手机出货量3811.9万部,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3503.2万部,占东南亚总量的36%,全球3%。2022年,中国品牌市占率之和已超70%,其中OPPO 22%,小米份额14%。展望未来,我们看好5G渗透率提升,带动印尼手机单价提升和移动互联网收入增长的机会。2022年印尼5G渗透率约2%,相当于中国2020年水平。根据GSMA,预计2025年印尼/马来西亚5G普及率将达到11%/19%。本地移动互联网企业包括Grab、Goto等。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复苏进度低于预期;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正文 摘要:东南亚成为电子产业中美间桥梁,消费电子大厂积极布局 东南亚逐渐成为电子产业链中美之间重要桥梁 2019年以后美国从东盟进口比例显著上升。受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电子产品收取最高25%关税的影响,从2019年开始,我们看到美国进口电子产品来源国家出现显著变化。2018年-2022年,美国从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进口产品的占比从14.6%提升至23.3%,而中国大陆的占比从42.5%降至30.6%。 全球角度来看,中国电子制造业地位仍然保持绝对优势。UN Comtrade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电子产品净出口额3100亿美元,继续保持最大净出口国的地位,且出口金额和2021年比继续上升35%。远超位列第二的韩国净出口额787亿美元。是以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电子净出口额744亿美金的约4倍。 中国出口结构发生变化,东盟占比显著上升。2022年,中国电子产业对东盟出口额实现1377.3亿美元,占比由2000年的9.0%提升至2022年的14.4%;中国电子产业对东盟进口额达到1328.7亿美元,占比由2000年的9.7%提升至2022年的17.1%。在中国大陆进口的主要国家中,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份额不断提升,跃居中国电子出口地区Top10。 总量上来看,东南亚作为中美之间桥梁作用日益明显。如下图所示,过去5年,中国对美电子产品直接出口下降了101亿美元(相较于2018年-7%),同时中国对东盟出口上升635亿美金(相较于2018年+86%),东盟对美国出口增加了577亿美元(相较于2018年+108%)。东南亚作为中美之间桥梁作用日益明显。据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23,越南对美国出口中,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从2019年的2%上升到2021年的10.4%。 苹果:印度和越南正成为iPhone和其它产品主要生产基地 苹果的最主要的硬件终端包括1)iPhone手机、2)iPad平板、3)Mac本电脑、4)Airpod耳机和Apple Watch手表等可穿戴产品。2023财年四类硬件收入占比分别为52%、7%,8%和10%。 为了提高供应链韧性,苹果从2018年开始积极推进供应链区域分散化。经过数年发展,越南和印度逐渐成为中国以外苹果重要产品两大重要生产基地。 印度逐渐成为iPhone主要生产基地。目前iPhone的代工厂主要包括鸿海、立讯、和硕、和TaTa(2023年收购纬创印度工厂)。其中鸿海、Tata在印度班加罗尔设有组装基地,和硕在印度的钦奈设有组装基地。2017年,第一台印度iPhone上线,iPhone在印度的生产经历了从旧款低端机型,到新款机型的跟随生产的发展阶段。 苹果印度生产大事记: 1)2017:2017年,纬创(班加罗尔)开始在印度生产iPhone SE 2)2020:鸿海在印度开始生产iPhone 11 3)2022年4月:鸿海印度钦奈工厂开始生产最新的iPhone 13系列(比中国工厂落后约半年) 4)2023年8月:据Fortune India,鸿海印度工厂已开始组装iPhone15,仅比中国的进度晚几周 5)2023年11月:印度TaTa集团完成了对纬创在印度组装iPhone部门的收购,TaTa集团成为第一家负责iPhone生产的印度公司。 越南逐渐成为生产iPad、Mac、AirPods、Watch等重要生产基地。 1)Airpod: 2020年苹果开始在越南量产AirPods,包括AirPods Pro。根据日经报道,2020年,越南占Airpods产能约三成。当地的主要代工合作伙伴包括立讯,歌尔; 2)Apple Watch:2022年,立讯精密与鸿海开始在越南北部试产 Apple Watch,首次在中国以外生产该设备; 3)iPad:2022年,比亚迪电子已开始在越南代工iPad; 4)Mac:据日经亚洲,苹果计划2023年开始将部分MacBook产线转移至越南,正与广达等三家供应商洽谈在越南和泰国设厂,用于生产MacBook。拟迁往越南并在泰国进行零部件配套。 根据苹果2022年供应商列表,2022年苹果在全球有188家供应商,共计680个生产基地,其中39%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大陆,4%在越南,2%在印度。中国大陆/越南/印度的生产基地在2018年分别为47%/2%/1%。 三星电子:越南成为三星手机最大生产基地 三星一直以来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并具有家电、PC、半导体等丰富的业务版图。目前在越南、印度、泰国等国家均有已投产的工厂,覆盖手机、PC、MLCC、家电和电机等品类,且在新加坡、印度班加罗尔、菲律宾、印尼和孟加拉国设置研发机构。 三星手机业务:以越南为最主要生产基地,将逐步提高全球产能分散度。三星集团2008年开始在越南北宁省设厂,随后在越南太原省建立二号厂。2018-2019年三星关闭在中国惠州的手机工厂,并加大了在越南的投资。三星(越南)公司表示,截至2023年7月,三星已在越南投资200亿美元,并且将在未来每年追加投资10亿美元。此外,三星要求零件厂商跟随其步伐到越南投资设厂。根据CINNO Research,三星电子计划2023年在越南太原省(32%)和北宁省(14%)两地生产46%的全部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功能手机等)。该比重较此前的60%有所减少,减少的比重将分散到印度(第二大,占21%)、印度尼西亚、拉美等地区。三星电子也向主要合作公司提出了全球生产工厂生产体系多样化的建议。 三星家电业务:三星在泰国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28个国家产能最高的电器主要生产基地。 三星半导体业务:除了手机等消费电子以外,2021年,三星电子投资8.5亿美元在越南设立封装厂,进行先进的倒装芯片球栅格阵列封装(Flip-chip Ball Grid Array)生产。2023年7月,三星电子开始在越南生产半导体零部件,并计划在位于太原省北部的越南SEMV工厂进行批量生产。此外,三星在河内开设了研发(R&D)中心,投资规模约2.2亿美元,这是三星在东南亚最大的研发中心,专注于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的研究。 随着东南亚逐步成为电子产业中美间桥梁,中国的消费电子大厂积极布局。我们梳理了东南亚本地科技与电子产业部分上市公司列表以及消费电子产业链部分中国公司东南亚布局如下: 东南亚主要国家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扮演什么角色? 东南亚主要国家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分工各异。 1)越南:原料和关键组件以进口为主,主要承接相对低端的基础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业务; 2)泰国:硬盘生产重地,电子产业及汽车产业优势驱动汽车电子发展,PCB聚落逐步形成; 3)马来西亚:半导体封测重地,汇聚AMD、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英特尔、瑞萨、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大厂,同时华新科、旺诠、村田等被动元件大厂也纷纷布局; 4)菲律宾:MLCC全球制造中心,首都马尼拉汇聚了村田、三星电机、太阳诱电等全球领先MLCC厂商的工厂; 5)印度尼西亚:继泰国后东南亚地区第二大汽车制造枢纽,具备汽车电子发展基础。 越南:电子产业链中美之间重要桥梁 吸引日韩消费电子大厂进入,逐步形成产业基础。从产业结构来看,越南以服务业为主,其次为工业制造。其中,电子制造业占整体工业产值的18%,主要生产手机,其次是电脑、服务器、网通设备,以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等。2022年,越南电子行业出口额达1403.4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约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越南于2007年加入WTO,逐步吸引日韩电子相关产业进入而形成了产业链基础。三星、佳能等是最早进入越南的代表性企业。2013年,三星开始在越南生产手机,电子产品开始逐步取代纺织产品成为越南出口大宗。 越南现已跻身全球前15大电子产品出口国之列。低劳动力成本、地理位置优势、税收激励政策和自由贸易协定吸引外资企业纷纷来越建厂。越南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在总资本流入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44%提升至2022年的51.34%。此外,越南共有335个工业园区,总面积达10万公顷,并在不断扩大以满足外国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越南电子制造业呈指数级增长,叠加国内及出口需求不断增加,越南电子产业有望从单纯的电子组装环节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迁移。 以承接消费电子整机组装及零部件业务为主。近年来,受惠于电子大厂分散全球供应链风险而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手机等通讯产品出口持续成长。除苹果、三星、LG等传统大厂之外,富士康、环旭电子、立讯精密、和硕、歌尔等纷纷在越南设立工厂。 1)富士康:2023年上半年,苹果最大的供应代工厂富士康发布公告,表示以14800亿越南盾(约4.5亿元人民币)在越南北江省光州工业区购得土地,扩建工厂后产能覆盖苹果MacBook、iPhone以及iPad的供应。 2)环旭电子:于越南海防设厂生产智能穿戴SiP模组,导入国内自动化平台后产品良率已接近上海厂水准。然而,由于越南对元件的制造能力尚未成熟,原料和关键组件以进口为主,主要承接相对低端的基础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业务。 长期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为半导体起步打下基础。半导体领域,2009年越南政府启动了首个集成电路开发项目;2013年,越南政府把半导体产业列入国家九个重点产品目录,并正式展开胡志明市IC计划,并投资成立西贡半导体科技公司(SSTI)。越南现已拥有诸多知名半导体企业代工厂: 1)英特尔:越南封装测试工厂是集团重要生产基地。2006年,英特尔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建厂,成为越南进军封装领域的重要一步,目前该工厂已累计生产超过30亿颗芯片。为扩大产能,2023年英特尔在越南增加4.75亿美元投资,当前投资总额已达到15亿美元。 2)三星:为越南电子制造业奠定基础的第一代外国投资者。2022年,三星在越南再投资33亿美元扩大相关业务,同时测试生产FC-BGA高性能半导体封装基板。 3)安靠科技:建设落成越南最大半导体工厂。2023年10月,安靠科技在越南北宁省的半导体封测工厂正式落成。该工厂规划总投资达16亿美元,是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工厂。 4)京瓷:投资100亿日元兴建半导体封装厂房。2023年10月,日本电子零件大厂京瓷宣布,计划投资100亿日元在越南兴建半导体封装的全新厂房。 5)ASMPT:建设落成越南首个客户支持中心。2022年,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电子制造业厂商ASMPT在河内开设越南首个客户支持中心,将为半导体和SMT销售与应用提供完整的客户支持。 泰国:东南亚PC及汽车工业重镇,关注电动车发展机会 汽车和电子制造业是泰国重要的支柱产业,硬盘和存储制造国地位日益凸显。根据UN Comtrade统计,2022年,电子和汽车相关产品分别占泰国出口总额的16%/11%。2022年,泰国生产汽车188.35万辆,其中整车出口100.26万辆,丰田、本田、五十铃、三菱、日产、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和上汽、长城、比亚迪、哪吒等中国车企均在此有所布局。电子制造业方面,泰国每年制造并出口6000万台家电(如:空调、冰箱、洗衣机、打印机、压缩机等),是富士通、夏普、松下、索尼、三星、TCL、美的、海尔等公司的生产基地。此外,泰国作为Hitachi、Western Digital、Seagate等的全球生产中心,是全球硬盘驱动器及存储单元的第二大制造国。 产业政策方面,泰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半导体等产业发展。2017年后,政府持续强调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制定“泰国4.0战略”经济转型计划,投资1.7万亿泰铢建设“东部经济走廊发展计划”(EEC),主要在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制造业闻名的泰国东部地区,目标产业为新能源汽车、信息、机器人、生物技术、智能电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为鼓励本国电子产品和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泰国政府批准半导体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晶圆制造等前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给予10年的税收减免;对于先进集成电路、IC基板和印刷电路板等机械投资15亿泰铢以上的项目可免征8年企业所得税。 【产业集群#1:汽车】泰国是东南亚重要的汽车产业生产中心。 日系企业深耕东南亚市场,中国品牌加速入场。20世纪60年代,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厂商开始以CKD的形式在东南亚组装汽车,进入70年代,矢崎和电装也开始在泰国和印尼同步建设零部件工厂,针对当地消费习惯,凭借经济省油和可靠性等优势逐渐占据原本欧美汽车市场的份额。目前在东南亚布局的日系厂商包括丰田、本田、五十铃、三菱、铃木、日产、马自达等车企以及电装、博世、大陆、矢崎、爱信等零部件厂商。 得益于电子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新能源车在全球的逐渐普及,我们预计泰国的第二大制造板块汽车制造业将在未来5年内逐渐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制造转型,而中国品牌也加速入场。上汽集团深耕泰国多年,早在2012年便成立上汽正大并投资建厂,并于今年4月宣布投建新能源产业园,预计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整体将于2025年建成。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旗下工厂,并于2021年6月正式投产,目前年产能可达8万辆,计划增至12万辆。今年3月,比亚迪/哪吒同时宣布在泰国罗勇/曼谷建厂,其中比亚迪将建造年产能15万辆的电动汽车生产工厂,预计于2024年投产;哪吒将建设年产能2万辆的首个海外工厂,预计2024年1月底正式投产。 【产业集群#2:PCB】跟随国际车厂组装聚落布局,PCB聚落逐步形成。PCB为仅次于半导体、LCD的第三大产值电子零组件产业,应对多元供应链需求,PCB企业赴东南亚布局产能。中国台湾及大陆PCB厂商积极布局泰国的主要原因包括:1)泰国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中心,当地已有国际车厂组装聚落;2)惠普等PC品牌厂以及新金宝、广达等EMS厂在泰国已有布局。目前,我们看到欣兴电子、华通、沪电股份、定颖电子、圆裕企业,台耀科技、联茂电子等宣布投资设厂,泰国有望成为PCB供应链新据点。此外,泰国作为Hitachi、Western Digital、Seagate等的全球生产中心,是全球硬盘驱动器及存储单元的第二大制造国。 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 根据IDC统计,2022年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0.96亿部,同比下降15.4%,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8%。其中,印尼的市场规模最大,出货量为0.35亿台,同比下降14.3%,占全球2.9%。根据IDC统计,2022年,东南亚主要国家(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智能手机市场规模为194.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5%;市场规模2018-2022 CAGR为1.44%,对比中国为0.15%,东南亚增速较高。 从品牌份额角度来看,2022年,三星、OPPO、小米分别以0.23/0.18/0.14亿台位列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7.4%/21.6%/16.6%。近年来,三星市占率有所降低,从2015年的56.8%下降至2022年的27.4%。而OPPO、小米、传音、vivo等中国品牌的市占率显著提高,分别从2015年的14.9%/4.3%/4.6%/0.1%提升至2022年的21.6%/16.6%/15.4%/10.0%。分地区来看,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合计占据东南亚地区94%的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我们看好东南亚市场以下商业机会:1)5G渗透率提升,带动印尼等国手机产品单价提升。根据GSMA,预计2025年印尼/马来西亚5G普及率将达到11%/19%;2)互联网用户和智能手机连接数的提升有望推动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移动互联网收入增长。据统计,印尼是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达到2.13亿人(YoY:+5.2%),互联网渗透率为77%。此外,GSMA预测到2025年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智能手机连接数占比超80%,分别达到92%/89%/88%/86%/85%/85%。随着5G渗透率的提升和互联网用户数的增长,东南亚本土的移动互联网企业SEA(新加坡)、Grab(新加坡)、Go To(印尼)、Global Digital Niaga(印尼)、Emtek(印尼)、Buka(印尼)、COM7(泰国)有望持续受益。 菲律宾:MLCC重镇,承接全球领先MLCC厂商制造业务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作为MLCC重镇,承接全球领先MLCC厂商制造业务。菲律宾被誉为“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全球制造中心”,而其首都马尼拉汇聚了村田、三星电机、太阳诱电等全球领先MLCC厂商的工厂,因而拥有“MLCC工厂聚集地”的称号。根据Paumanok,目前马尼拉工厂产能占村田总产能的15%,三星电机产能的40%,此外太阳诱电在马尼拉也有MLCC生产基地。 5G应用赋能MLCC中长期需求扩张。近年来,随着5G的纵深式发展应用和汽车、家电、手机及智能设备的更新迭代,产业链下游对于MLCC的需求不断扩张。以智能手机为例,5G赋能下智能手机对于MLCC用量、性能的需求均迎来显著提升。根据市场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估sub-6GHz的5G手机其MLCC用量约较4G手机多出10%,而mmWave毫米波的5G手机的MLCC用量增幅则达20%-30%。2023年8月1日,村田制作所宣布,旗下位于菲律宾的子公司Philippine Manufacturing Co. of Murata, Inc.已于2023年8月开始建设新生产厂房,以应对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中长期需求增长的生产体制。 案例分析 品牌 小米集团:国际化本土化双引擎,线上线下渠道两开花 深耕东南亚市场,线上线下渠道同步推进。小米十分重视东南亚市场,在客服服务以及物流派送上深耕,打造真正的行业竞争力。2014年后,小米陆续进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互联网渠道帮助小米迅速把产品打入了市场。销售渠道上,一方面,2018年小米和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进行合作,开设自营店,从售前咨询、产品派发到售后服务,贴合当地消费、语言习惯,定制化本土物流系统,另一方面持续拓展线下渠道,2018年开始加速线下布局,1月6日在越南开了首家小米授权店,1月21日,在印尼又新开了一家授权店;2月19日,又在菲律宾开了第一家授权店,逐渐打造以小米之家为核心,通过地区经销商覆盖更广阔的用户群体的线下零售模式。 东南亚市场占有率领先,市场未来可期。东南亚小米出货量保持领先,根据IDC,公司在东南亚1H23实现出货量259.63万部,市场份额为12.15%,市场排名第三,位列三星、OPPO之后。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手机市场,按照出货量口径,小米的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1.14%提升至1H23的13.52%。与此同时,公司在越南/菲律宾等市场,出货量占比逐年稳定提升,市占率分别由2018年2.95%/1.13%提升至2022年12.96%/9.97%。 传音控股:新兴市场手机龙头,复刻非洲经营思路实现东南亚市场突破 传音控股立足新兴市场,手机、移动互联及家电数码配件业务协同并进。传音素有“非洲之王”的美誉,相较于其他厂商具有1)产品本地化;2)营销渠道覆盖广、渗透强、稳定性高;3)性价比较高等优势。当前,传音已成为新兴市场智能设备与移动互联网服务龙头:1)手机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在非洲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并不断扩张南亚、东南亚版图;2)形成“智能终端-OS-移动互联”智能生态,拥有大量存量用户,是非洲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 复刻非洲经营思路,持续孵化东南亚等战略新市场。公司在保持非洲市占率第一的同时,不断扩展印巴孟等半成熟市场和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市场,逐步打造覆盖全球新兴市场的业务蓝图。传音智能手机在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根据IDC,公司自2018年进入菲律宾,1H23实现出货量228万部,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0.04%提升至1H23的29.76%。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手机市场,传音的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0.07%提升至1H23的9.66%。公司定位于新兴市场,有望把握手机业务的最后一片蓝海,依托成熟/半成熟市场奠定长期盈利基石,同时复刻开拓非洲的经营思路和路径,实现新市场的突破。 供应链 鸿海:响应产业链变动及客户需求变化,逐渐扩大中国大陆以外布局 响应客户需求变化,加速生产全球布局,中国营收仍占比最大。今年三月,鸿海在法说会上表示,目前鸿海在中国大陆/大陆以外收入比例约为7:3。公司积极响应客户和供应链需求,在越南、印度、美国和墨西哥等地扩张业务。公司于2006年在印度布局产能,当前拥有超30家工厂,年营业额约为100亿美元,主要业务为ICT终端组装,未来将继续布局消费电子和EV关键零组件,并评估电动车、半导体在印度设厂可能性。此外,公司表示,2023年ICT领域中国大陆生产基地需投入新业务扩增,未来中国大陆仍是鸿海重要生产基地。鸿海坚持“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以亚洲为中心,延伸发展至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版图。 扩大东南亚地区投资,布局通信设备组装/整机组装/服务器/储存器。鸿海秉持BOL(建立、移转与本地化)策略,持续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2007年布局越南工厂,主营通信设备组装和整机组装;2010年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并在新加坡设立工厂负责生产服务器、储存器等,全球布局的脚步行业领先。当前,越南已成为鸿海在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未来,鸿海将在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建厂扩产。今年3月,鸿海增资两家越南子公司合计6000万美元,主要为满足生产ICT产品的营运资金需求。 比亚迪电子:布局越南和马来西亚,近地服务三星等客户 比亚迪电子1995年成立于深圳,2007年于香港上市,2020年被纳入香港恒生科技指数,是全球领先的平台型高端制造企业。依托垂直整合优势,为全球品牌客户提供新材料开发、产品设计与研发、零部件及整机制造、供应链管理、物流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业务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游戏硬件、无人机、物联网、机器人、通信设备、医疗健康等多元化市场领域。比亚迪电子布局全球,在美国、德国、印度、韩国等国家均拥有生产基地或服务中心等。其中,在东南亚地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越南和马来西亚: 比亚迪越南办事处成立于2017年11月,位于越南太原省普安市,毗邻越南太原三星,主要为越南三星以及三星的15家外协公司提供系统的售后服务,保证比亚迪出货物料的顺利投线,在三星与比亚迪之间承担着重要的串联作用。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三星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笔记本等主流的旗舰电子产品,是三星全球最大的金属配件合作伙伴。 比亚迪电子马来西亚槟城科技园工厂地址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科技园区。公司营业范围覆盖消费电子产品加工服务、通信及信息化设备、医疗产品类。主要服务海外客户电子产品加工业务。 立讯精密:越南子公司持续扩产,追加工厂投资3.3亿美元 越南子公司持续扩产,追加工厂投资3.3亿美元。立讯作为苹果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为苹果供应精密结构件、模组、零部件,并组装Apple Watch、AirPods等产品。立讯精密在2019最早宣布了越南建厂计划,共计四个厂区,预计承载三分之一的总产能。2020年6月,立讯精密发布公告,以不超过4.54亿美元的自有资金增资全资子公司联滔电子,再由联滔电子分别增资其全资子公司越南立讯、云中立讯和义安立讯,用于投资生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厂房建设。2023年11月,越南立讯追加厂房投资3.3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5.04亿美元。新的生产设施预计将在12至24个月内完工。 舜宇光学科技:两度追加越南投资,积极投资收购扩产 舜宇最早于2019年6月在越南河内光明工业园区成立舜宇浙江光学越南新工厂,标志着舜宇越南布局的开始。截至今年三月,舜宇在越南投资了舜宇光电、舜宇汽车、舜宇红外、舜宇Opotec等4个项目,专业生产车用红外镜头、手机摄像头模组、监控摄像头,主要在永福省、永福省和河内周边,仅在太原,舜宇光电就投资了1.1亿美元的摄像头模组光学制造、加工和组装项目,今年3月太原政府和舜宇签订投资备忘录,舜宇将继续在当地投资20亿美元。今年九月,舜宇光学在越南继续扩产之路,在越南义安省WHA工业园区建厂,占地42.8公顷,总投资1.5亿美元,用于生产电子元件,该厂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投产,计划雇佣近2万名工人。 歌尔股份:先于同行布局越南,营收利润贡献可观 歌尔早在2012年就在越南成立了歌尔电子,2019年又在越南成立了歌尔科技均落户于北宁桂武工业区配合苹果业务生产,2022年又开始在义安进行生产建设。2022年歌尔科技(越南)实现营收14.11亿元,占集团整体收入1.35%,净利润14.09亿元,占集团整体80.56%。成为了歌尔股份重要的营收来源。资产方面,歌尔越南总资产124.10人民币,净资产41.08亿人民币,占集团比例分别为17.95%/14.46%。 在大陆以外,歌尔股份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布局,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已遍布美国、日本、韩国、丹麦、瑞典等十几个国家,业务拓展至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推进产业发展。 瑞声科技:长期坚持全球化布局,重点开拓东南亚市场 瑞声科技坚持全球化布局。截至2023年6月底,瑞声在全球拥有14个制造基地;其中,国内有8个生产基地(常州、苏州、扬州、沭阳、马鞍山、重庆、南宁以及深圳),海外有6个生产基地(捷克:梅尔尼克,越南:北宁、永福和北江,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加坡:淡滨尼),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同时,公司在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芬兰、英国、丹麦以及美国这8个国家设立了18个研发中心。2023年8月,公司宣布签订协议,拟收购汽车声学企业PSS。随着此次收购的落地,公司也将进一步拓展其全球化业务版图。 东南亚本土企业全球化进程 Venture:全球化运营的OEM战略合作伙伴和端对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Venture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新加坡,1992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是技术、产品和端对端解决方案的电子服务提供商,在研究与开发、产品工业化、先进制造、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具有成熟能力,业务涵盖先进工业、消费、金融科技、生命科学、医疗技术、射频通信等领域,位列全球EMS供应商前十,在东南亚、东北亚、美洲和欧洲等地建立30多家公司。射频通信业务方面,Venture是OEM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1)产品:为OEM提供室内/室外微波回程通信系统以及高端光通信产品,支持无线网络基础设施;2)服务:深耕系统级测试,例如频率、功率、相位噪声、信噪比等关键性能参数的测量;3)解决方案:支持批量生产复杂的高混合通信设备,包括从PCBA到模块和最终系统组装,测试户外设备的功能、调谐、校准、温度和密封/泄漏等。2022年,Venture集团营收为38.64亿新元,同比增长24.3%;归母净利润为3.70亿新元,同比增长18.4%,至3.696亿新元,净利率为9.6%。 DELTA:泰国市值最大的电子元件制造商,电动车/云存储/数据中心业务贡献营收 DELTA(台达泰国)是台达电子的子公司,成立于1988年,于1995年在泰国上市,现已成为泰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公司专注于电源管理和电子元件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汽车、电信、工业、医疗、DC-DC转换器等的电源系统;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业务。其中,电动汽车方面,公司已成为大众汽车和BMW的供应商,同时切入包括福特(Ford)和克莱斯勒(Chrysler)等品牌主要零组件供应链。公司积极扩建位于泰国Bangpoo工业区的工厂,用于生产一系列电动汽车相关电子元件。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1185.58亿泰铢,同比增长40.6%,主要受益于客户对云存储和数据中心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电动汽车解决方案和汽车行业的显著成长。此外,公司在亚洲、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布局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与遍布全球的客户和供应商加强联系,以合理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 SVI: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业务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 SVl是一家领先的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1985年于泰国成立,1989年登陆泰国证券交易所。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电子产品、组件及解决方案,业务涵盖通信、光学、汽车、医疗设备、清洁能源、安防、航空航天等领域。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实现营收258.98亿泰铢,同比增长近50%,持续在通信、光学以及电动汽车领域拓展:1)通信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消费类和工业通信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如工业安全摄像头等。2)光学领域,SVI为光学产品提供高度集成的制造和定制设计。2021年,公司扩大光学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主要为使用5G技术的产品及应用程序。3)电动汽车领域,公司凭借多年来汽车电子元件设计和制造的经验优势,成为全球顶级汽车品牌信赖的供应商,目前向高端电动车解决方案拓展。 SVI业务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扩展电动汽车、光学电子、云计算和微电子等新市场。SVI总部位于泰国,专注自动化和大批量生产,并在柬埔寨设立子公司,以更低的制造成本提供替代解决方案。同时,SVI在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匈牙利设置制造工厂,专注于高复杂度产品,更具成本竞争力的服务欧洲客户。此外,公司积极拓展中国、美国和欧洲客户,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丹麦、奥地利以及总部泰国设置销售团队。2022年,SVI实现营收高增,对欧洲的出口占比75%以上,其余出口至美国、日本和中国。根据公司官网,未来随着全球竞争加剧,SVI将基于垂直整合能力、全球布局和供应商网络,坚持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产品和服务。 点击查看原报告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复苏进度低于预期。全球宏观经济复苏缓慢,若复苏进度低于预期,消费电子需求恢复或将受到影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消费电子产业链环节众多,如果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可能会带来供应链扰动。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2023年12月5日发布的报告《东南亚科技研究-消费电子篇:越南、泰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重要基地》,分析师:黄乐平 SAC No.S0570521050001 | SFC No.AUZ066;陈旭东 SAC No.S0570521070004 | SFC No.BPH392;胡宇舟 SAC No.S0570523070005|SFC No. BOB674;王心怡SAC No.S0570523110001 | SFC No. BTB527;黄礼悦 SAC No. S0570523070007 | SFC No. BRH099;权鹤阳 SAC No. S0570122070045|SFC No. BTV779;于可熠 SAC No. S0570122120079,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下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