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泰 | 公用环保:水资源价值凸显,关注水处理/资源化

华泰 | 公用环保:水资源价值凸显,关注水处理/资源化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泰睿思】/ 发布时间:2023-12-05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 | 公用环保:水资源价值凸显,关注水处理/资源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应对气候变化,关注水处理及资源化领域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节水技术研发、推进水文过程研究、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等均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而中国所提出的减污降碳新模式将引领全球气候与环境协同保护。基于水资源短缺、水质问题凸显的现实情况,饮用水安全、污水治理和水环境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水处理及资源化领域得到重视,相关领域市场潜在发展空间广阔。具体标的梳理,请见研报原文。 核心观点 水资源稀缺价值凸显,聚焦可持续发展主题 2023年3月22日至24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水事会议,为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明确路径,会议指出当前SDG 6目标进展不足,亟需建立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根据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目前全球约有10%的人口生活在高度或严重缺水的国家,全球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在2021年一系列显著极端水文事件中,洪水和干旱占据主要位置,水循环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水资源可用量的不同时空分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范围内中国水价偏低,提高用水效率乃大势所趋 欧洲部分地区水价较高,2021年挪威奥斯陆自来水价格高达6.69美元/立方米;2021年美国自来水价格差异较大,最高为旧金山6.07美元/立方米,最低为凤凰城0.96美元/立方米,主要城市的水费呈上涨趋势;2021年中国36城居民用水价格为2.34元/吨,2006-2021年涨幅达43.6%。近年明显的水价上调趋势亦有望促进全球用水效率提升,水资源短缺或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增产任务重,农业灌溉严重依赖地下水;中美工业用水取水量领先,中国提出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 水污染形势严峻,水安全挑战加剧 2022年10月欧盟通过提案制定严格法规以治理水污染,2016-2021年美国45%的饮用水受PFAS污染,2017年中国中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地表水水质良好水体比例不足50%。2012-2022年,中国城市/县城污水年排放量由416.76/85.28亿立方米增加至638.97/114.93亿立方米,CAGR达4.37%/3.03%,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由87.3/75.2%上升至98.1/96.9%。考虑污水处理渗透率提高及水质要求趋严,未来水污染治理相关领域的市场空间或将进一步释放。 风险提示:气候变化进程加快;突发事件影响全球水环境水资源格局;各国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正文 水资源稀缺价值凸显,聚焦可持续发展主题 联合国水事会议召开,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2023年3月22日至24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2023年联合国水和环境卫生行动十年(2018-2028)执行情况中期全面审查会议”(简称:联合国水事会议),此为近50年来联合国层面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涉水专题会议,为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锚定方向、明确路径,其中由共同主办方发起的《水行动议程》成为会议的一项主要成果,目的是为了动员所有行业、行为体和国家,打造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所需的政治势头。 淡水容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淡水容量分布不均,空间变化明显。受各大洲本身面积差异的影响,淡水容量在大陆的分布不规则且不均匀,2022年亚洲拥有淡水369万立方千米,而大洋洲仅拥有淡水32.4万立方千米,相差十余倍,2022年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平均淡水当量深度分别为86/73/51/90/85/36米,在国家及更小领土尺度上,这种当量深度将呈现更为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地方和区域尺度上,淡水容量受季节性气候变化、集约化开发等影响而随时间变化。根据《2022年世界水发展报告》,近年来黄河、恒河、格兰德河、刚果河和墨累-达令河等河流出现流量下降,华北平原和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密集开发的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出现稳步下降等。 淡水更新速度差异显著,非洲和亚洲人均淡水更新速度最慢。以水循环中陆地部分保持运动的、人类能够持续取用的水衡量淡水更新速度,可以发现各大洲的年平均淡水更新速度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相对湿润的南美洲和欧洲大陆的年平均淡水更新速度是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二到七倍,而这两个大陆都有大片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全球陆地表面(不包括南极洲)的年平均淡水更新量相当于274毫米的水深,仅为平均储存淡水深度的0.35%,这意味着全球淡水平均的停留时间接近300年。南美洲的人均淡水更新速度最快,为3.04万立方米/年,非洲和亚洲的人均淡水更新速度最慢,分别为4,135/7,110立方米/年。 亚洲淡水取水量份额最大,全球10%人口面临严重水资源短缺。2017年亚洲在全球淡水取水量中所占份额最大(64.5%),其次是北美(15.5%)、欧洲(7.1%)、非洲(6.7%)、南美(5.4%)、大洋洲(0.7%),其中亚洲用于农业/家用/工业的淡水取用量分别为2,038/238/229立方千米/年,尽管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淡水使用增长率已趋于平稳,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及中低收入国家的淡水使用增长率仍在持续增长。基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供水卫生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经济消费模式的转变,2021年联合国预计未来30年全球范围内的用水量将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到2050年全球对水的需求量还将增加20~25%。对于每年淡水短缺超过1个月的地区,典型反应包括从邻近的水富余地区调水,或耗尽湖泊、地表水水库和含水层的储水量,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约有40亿人生活在每年至少一个月遭受严重物理缺水的地区。根据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全球有10%的人口生活在高度或严重缺水的国家。 聚焦可持续发展,加速SDG 6实施进展 联合国提出SDG 6,聚焦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6, SDG 6)是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旨在确保可持续管理和供水卫生服务的普及,它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人民的安全饮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普及,同时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2020?年?7?月?9?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期间,“SDG 6?全球加速框架”在联合国?11?个专门机构和?40?个国际组织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启动。 SDG 6目标进展不足,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必要性凸显。2023年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是自1977年以来联合国首次举办专门讨论水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旨在关注与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根据《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伴随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时间过半,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的进展均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预设轨道,而某些目标的实施速度需要翻两倍甚至更多。目前实现SDG 6具体目标的进展不足说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机会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通过合作不仅可以改善水资源的管理和决策,而且可以促进方案创新并提高效率。 地下水关乎SDG目标实现,全球安全管理饮用水覆盖率提升。尽管只有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6.6在措辞中明确提到地下水,但至少有53项具体目标与地下水相关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2015-2020年,全球范围内使用安全管理饮用水服务的世界人口比例从70%增加到74%,使用安全管理环境卫生服务的世界人口比例从47%增加到53%,但区域之间及区域内的差异仍然很大,截至2020年,71%的世界人口家中拥有可用的肥皂和水等基本洗手设施,尤其自2019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提升安全管理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饮用水比例愈显重要。 全球变暖致水旱灾害频发,建设海绵城市可增强城市韧性 温室气体排放量创新高,各国减排任务艰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必须下降28~42%,才能达到《巴黎协定》中控制全球变暖气温在2~1.5摄氏度的目标。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1.2%,该增长率高于2010-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0.9%。1850-2021年,美国和欧盟的历史累积化石燃料和LULUCF 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近1/3,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国,占比13%,相比之下,最不发达国家贡献了历史累积化石燃料和LULUCF CO2排放量的4%。截至2021年底,约3/4的全球变暖是由G20作为整体造成的。 海平面上升,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2023年7月21日,NASA再次发布关于海平面变化的新数据,公开确认1993-2022年期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0cm,而海洋升温、冰川和冰盖损失冰量以及陆地储水变化均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导火索。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对极端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进程逐渐被世界多国提上日程,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第11个目标便提及“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加速提升城市韧性迫在眉睫。 全球变暖致使水旱灾害频发。全球变暖影响下,水资源蒸发和降水速率提升,高温风暴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降水强度更加集中,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和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同步加强,中高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往往呈现降水量增加趋势,而副热带地区则呈现降水量下降趋势,通俗地讲,全球变暖的加剧将促使降水多的地区降水更多,而副热带干旱少雨地区的降水则进一步减少。《自然》杂志研究称,全球温度每升高1华氏度/1摄氏度,高海拔地区发生特大暴雨的几率就会增加8.3%/15%。 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影响广泛,严重扰乱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2023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袭击利比亚东部引发严重洪水灾害,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公布报告,利比亚洪灾导致的死亡人数修正为3,958人,另有超过9,000人失踪。2023年10月9日,巴西亚马孙州附近的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水位降至14.41米,比有记录以来干旱最严重的2010年同日记录还低1.41米,而亚马孙河流域的低水位严重影响当地水路运输,截至2023年10月,亚马孙州运费已上涨40~50%。 水相关极端事件影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尽管2021年拉尼娜现象盛行,但该年仍位列有记录以来第五至第七最热年份,2021年全球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11±0.13摄氏度。在2021年一系列显著极端水文事件中,洪水和干旱占据主要位置,2021年全球记录了432起大尺度和中尺度自然灾害极端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近1万人死亡,造成损害达2,500亿美元,全球直接受灾1亿多人,非洲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更为显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非洲水资源危机每年导致6,000人死亡,约有3亿非洲人口因缺水而生活贫困。水循环的动态变化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水资源可用量的不同时空分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人类社会与人类日常生活。 治理城市内涝,加速韧性城市建设进程。据联合国发布,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增加至68%,全球城市人口总量将增加25亿,因而加快提升全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至关重要。基于极端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基础建设带来诸多挑战的情形,同时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国际社会提出韧性城市建设这一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拟通过城市建设协调优化外部风险,从而达到维持城市系统和居民生活稳定运行的目的。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首次引入“韧性”概念;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Ⅲ)将倡导“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作为新城市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奥克兰海绵程度排名第一。面对强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城市需要改良其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因而加快全球海绵城市建设进程至关重要。奥雅纳ARUP公司通过综合考虑城市中心绿色(例如草、树)和蓝色(例如池塘、湖泊)区域数量、土壤类型和植被影响、降雨径流潜力因素,计算城市绿色和蓝色空间的自然吸收能力,从而制作出海绵城市快照,城市自然吸收能力越大,海绵排名就越高。《全球海绵城市快照》统计结果显示,奥克兰以35%的海绵程度排名第一,其城市蓝绿空间占比为50%,且拥有中高径流潜力(砂<60%,粘土10-20%)。 全球范围内中国水价偏低,提高用水效率乃大势所趋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显示,1970-2021年,与水有关的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3.64万亿美元的损失,国际咨询公司GHD的气候学家预测,未来30年内美国可能因与水有关的自然灾害而损失超过3.7万亿美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不仅威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对农业、工业、渔业等诸多产业造成实质威胁,从而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制约。 全球水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水价上调趋势明显 欧洲部分地区水价高企,区域差异凸显。欧洲地区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自来水价格,同时近年来在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电力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样也在驱动水价的大幅增长。据Holidu.de统计,在选定的欧洲城市中,2021年挪威首都奥斯陆的自来水价格最高,平均6.69美元/立方米,德国制造业中心斯图加特排名第二,平均自来水价格5.67美元/立方米,相比之下,意大利米兰的平均自来水价格仅为0.49美元/立方米,俄罗斯莫斯科的平均自来水价格仅为0.87美元/立方米。 美国水费涨幅明显,各城市自来水价格差距显著。在供水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下,过去十年里,美国主要城市的水费呈上涨趋势,2010-201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水费涨幅高达154%,而水费大幅上涨所带来的结果是低收入地区居民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根据美国水务协会AWWA进行的费率调查数据,由美国环保总署EPA推动的WaterSense节水认证项目估算2022年美国居民用水/污水成本分别为5.68/6.92美元/千加仑(1.50/1.83美元/立方米),2022年美国商业用水/污水成本分别为4.59/6.06美元/千加仑(1.21/1.60美元/立方米)。据Holidu.de统计,2021年美国各城市的自来水价格呈现显著差距,水资源压力大的城市水价相对偏高,其中旧金山的自来水价格最高,达到6.07美元/立方米,而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的自来水价格最低,仅为0.96美元/立方米。 欧洲和北美饮用水价格普遍偏高,饮用水价格偏低城市集中于亚洲。据IWA统计,2021年全球饮用水价格最高的城市为俄罗斯莫斯科,其饮水用水价格高达6.84美元/立方米,其次为加拿大温哥华,其饮用水价格为6.23美元/立方米;2021年全球饮用水价格最低的城市为印度孟买,其饮用水价格仅为0.07美元/立方米,印度卡纳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罗尔的饮用水价格略高于印度孟买,其饮用水价格为0.09美元/立方米。 中国用水价格偏低,水价上调趋势明显。2006-2021年,中国36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服务价格(不含污水处理费、水费附加等)呈持续上升趋势,水价由2006年6月的1.63元/吨波动上涨至2021年12月的2.34元/吨,涨幅达43.6%,CAGR达2.29%。自2004年水价改革以来,尽管中国水价已多次上调,但整体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仍相对偏低,基于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未来水资源价值将更加凸显。 农业增产任务重,农业灌溉严重依赖地下水 水资源匮乏催生用水压力,缺水人口比例上升。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超过7.33亿人生活在重度缺水(70%)或极度缺水(100%)的国家,该类地区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约10%。2000-2018年,生活在极度缺水国家的人口比例由6%提高至7%,生活在重度缺水国家的人口比例由4%下降至2%。而在约12亿人居住的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不仅带来较大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压力,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地下水利用面临局限,农业灌溉严重依赖地下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称,2007年地下水对全球农业的经济贡献约为2,100~2,300亿美元/年,总生产力为0.23~0.26美元/立方米。各大洲主要含水层及高产沿海平原的地下水大多被重度开采,202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地下水开采导致地区含水层储水量以250立方千米/年的速度减少,从而使得全球多地区农业面临较大的灌溉压力,东亚、中东、西亚、北美和南亚所面临的灌溉压力尤为严重。多数国家严重依赖地下水进行灌溉,各国用于灌溉的提取地下水比例从54%到94%不等,存在显著地理差异,其中巴基斯坦用于灌溉的提取地下水比例为94%,位居第一,而中国用于灌溉的提取地下水比例仅为54%,依赖程度偏低。 农业增产任务重,灌溉量增长趋势明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相较2012年,到2050年农业需要增产近50%的粮食、饲草和生物燃料。粮农组织发布的《2050年粮食和农业的未来》根据雨养和灌溉耕地收获面积的预测结果,对满足食物平衡前提下的土地和水资源需求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一切照常”情境下,耕作面积需要从2012年的15.67亿公顷增加至2030年的16.9亿公顷和 2050年的17.32亿公顷,灌溉收获面积需要从2012年的4.08亿公顷增加至2050年的4.99亿公顷,灌溉面积对总产值的贡献率需要从2012年的42%提升至2050年的46%。2012年包括蒸散的灌溉量为1,285立方千米,在“一切照常”/TSS/SSS情境下,2050年包括蒸散的灌溉量将增加至1,540/1,424/1,530立方千米(不考虑气候变化)和1,730/1,594/1,771立方千米(考虑气候变化)。 工业用水关联经济发展,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 中美工业用水取水量领先,工业用地下水占比存在地域差异。相比1965年,2015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工业用水取水大幅增加,分别增加87.8/24.3立方千米/年,2015年美国/中国工业用水取水达248/134立方千米/年,稳居世界第一/二。由于工业使用地下水多于地表水,因而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工业的发展。在2010年估计地下水开采量最大的十五个国家中,开采地下水用于工业的占比差异较大,从1%到48%不等。 美国自供工业用水量减少,纺织行业耗水量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称,工业和能源消耗占全球淡水消耗的19%,且工业用水消耗比例从非洲的5%到欧洲的57%不等,在全球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美国地质调查局表示,1985-2015期间,美国自供工业用水总量显著减少。纺织和服装、皮革、纸浆和造纸等行业耗水量很高,据《2022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统计,湿法加工1公斤棉织物需要250~350升水,制革行业每张皮革需用水170~550升,2012年欧洲纸浆纸张和纸板生产的用水量约为37亿立方米,在美国的纺织业务中,羊毛/毛毡织物加工用水量最大,分别约为285/210升/千克。 强化工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显示,在美国2015年的淡水使用量中,地下水约占29%,其中只有0.5%用于火力发电,3.2%用于工业用水,约70%的地下水则用于灌溉。2012-2021年,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72立方米逐步降至19.2立方米,降幅达73.3%,中国《“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6%。 全球海水淡化规模达1.08亿立方米/日 中东及北非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中东与北非地区国家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480立方米,同期世界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5,500立方米,相差十余倍。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带影响,地处低纬度的中东地区常年干旱、降水量少,全球17个最缺水的国家中有14个位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其中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也门等。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保障用水需求。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东及北非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在未来30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4%。针对上述情况,中东等地区国家也积极通过海水淡化等措施用以保障基本用水需要,例如沙特国家水务公司(NWC)于2023年正式宣布一项战略发展规划,拟推出12项海水淡化项目,总投资额近5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13亿美元)。根据国际脱盐协会与GWI(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0月,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每日可生产淡水1.08亿立方米,全球海水淡化厂数量达2.28万家。海水淡化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反渗透法、多级闪蒸法、电渗析法等,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碧水源、沃顿科技等。 水质风险偏高,水污染形势严峻 全球废水产生量增加趋势明显,废水再利用率低。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阿伦达尔与全球废水倡议(GWWI)于2023年8月23日发布的分析报告《废水:将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世界上只有11%的被处理过的废水得到再利用,预计到2030年,来自家庭和城市的废水量将增加至每年4,700~4,97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到期时,废水产生量将增加24~38%。 全球多国水质风险高,核污水排海等突发事件严重危害生态安全 水质数据量不足,多数国家水质风险较高。基于全球水质监测和数据报告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因而可收集的相关水质数据仍较为匮乏,尤其在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此类数据缺失现象更为严重,然而相关水质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至关重要。据《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统计,低、中、高收入国家均显示出与水质有关的风险迹象,其中低收入国家所呈现的高水质风险通常与低废水处理水平有关,而高收入国家的高水质风险则对径流农业产生显著影响。 农田利用和城市化进程显著影响环境水质指数EWQI。在对全球水质状态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者发现对水质产生影响的诸多驱动因素参数因同属自然过程而出现很大程度的重叠,因而世界银行借助约束主成分分析法,创建了环境水质指数EWQI(Environmental Water Quality Index)作为统一水质分析指标。《无人知晓的水质——看不见的水危机》研究发现,农田和城市化等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环境水质,农田面积每增加10%,环境水质指数EWQI就会下降45%,而城市面积每增加10%,则会导致环境水质指数EWQI下降1.4%。 日本核污水排海,严重危害生态安全。日本政府于2023年8月24日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根据计划,福岛核污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2023年5月日本福岛附近海域捕获的部分海鱼体内被检测出放射性元素超标180倍。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和德国科研机构指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240天内将达到中国沿海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10年后核污水将蔓延至全球海域。 水污染形势严峻,水安全挑战加剧 欧洲水污染状况有待改善,欧盟通过水污染治理提案。以中东欧地区重要的农业、工业国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波兰为例,2017-2022年,波兰首都华沙的水污染指数波动稳定在35左右,2022年波兰华沙的饮用水污染指数为26.3。根据英国议会环境审计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报告,英国境内只有16%的河流、湖泊和沿海水域达到“良好”的生态状况最低标准,英格兰河流的水质状况在整个欧洲最差,水污染目前已威胁当地居民健康。2022年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有关修订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及城市废水处理指令的提案,提案建议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以治理水污染,力争2050年实现零污染。 美国45%饮用水受PFAS污染,饮用自来水安全受到挑战。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对2016-2021年全国716个地点的水源测试了全氟/多氟烷基物质(PFAS),结果显示45%的饮用水源至少含有一种PFAS,且美国大平原区、五大湖区、东部海岸地区和加州中南部的PFAS浓度最高。根据2022年华盛顿特区非营利环保组织“环境正义项目”发布的The Clean Water Act at 50,美国50%的水道受到严重污染,55%的湖泊、池塘和水库以及25%的海湾、河口和港湾也受到污染损害,这些受污染的水资源都已不再适合公众使用。2023年8月17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官网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数千万美国人饮用的自来水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污染含量已达危险水平,经华盛顿特区非营利组织环境工作组(EWG)分析,目前多达2,600万美国人的自来水已受到污染。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水污染严重,用水安全形势严峻。2023年Nature发布的Water pollution ‘timebomb’ threatens global health表明,到2100年,全球将有多达55亿人面临水污染的威胁,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届时其地区有机水污染将增加四倍之多,进而将导致15亿人面临不安全用水的威胁。以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埃及首都开罗为例,2017-2022年,埃及开罗的水污染指数略有下滑但仍居较高水平,近三年稳定在74左右,埃及开罗的饮用水污染指数同样呈下滑趋势,2022年该地区饮用水污染指数为59.57。 水质地域分布不均衡,中国水污染形势严峻。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16/2017年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为67.8/67.9%,相较2016年,2017年中国地表水水质小幅改善,整体来看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地表水水质总体优于中东部地区,其中新疆、西藏自治区地表水水体质量最优,华北地区部分省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较低,但改善趋势明显。 应对水污染,提升废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能力任务艰巨。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世界各国需不断提升对废水产生、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的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阿伦达尔与全球废水倡议(GWWI)发布的《废水:将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称,到2030年,中国/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仍需要增加400/159/149/116亿立方米/年的废水处理能力。Country-level and gridded estimates of wastewater production,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reuse研究发现,2015年中东和北非区域以及西欧的废水再利用率最高,约52%的经过处理的废水再利用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废水收集和处理量低的或常规供水充足的地区废水再利用率最低。 国家住房和建设城乡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12-2022年,中国城市/县城污水年排放量由416.76/85.28亿立方米增加至638.97/114.93亿立方米,CAGR达4.37%/3.03%,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由87.3/75.2%上升至98.1/96.9%。伴随污水处理渗透率提高及水质要求趋严,未来水污染治理相关领域的市场空间或将进一步释放,而水处理技术的更新迭代将为相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主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超滤纳滤膜技术、中水高效回用技术等,该产业链相关公司梳理请见研报原文。 风险提示 1) 气候变化进程加快。全球变暖的加速演进,不稳定气候系统下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水污染形势愈加严峻,均可能导致全球水文循环出现不可控的失衡风险。 2) 突发事件影响全球水环境水资源格局。未来全球范围内可能再度发生诸如日本核污水排海等严重危害生态安全的类似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全球水环境水资源格局变化超预期。 3) 各国政策力度不及预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各国必须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强硬的减排措施,否则到2030年全球将变暖2.5~2.9摄氏度,若各国减排政策实际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全球变暖速度高于预期。 4) 本研报中涉及到上市公司或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相关研报 研报:《水资源价值凸显,关注水处理/资源化》2023年12月4日 王玮嘉 S0570517050002 | BEB090 黄波 S0570519090003 | BQR122 李雅琳 S0570523050003 | BTC420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