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宏源策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24年A股投资策略
(以下内容从申万宏源《【申万宏源策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24年A股投资策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24年A股投资策略 一、中国经济新范式的思考:先进制造保障出口竞争力,支撑外循环;消费服务拉动居民支出,支撑内循环。我们距离确认新范式还有多远?中短期视角下,近3年,多数申万重点行业营收变化的宏观驱动力,已经从地产变成了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消费服务疫后恢复告一段落,居民“少买房就会多消费”进入验证期。长期视角,中国内部区域分化,新老范式可能长时间共存,经济驱动力多元化的“过渡范式”,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23年不乏经济结构性改善,但市场难以预期持续的改善。这背后是房地产周期不复弹性,中国经济新范式有待确认,曾经以地产、财政和信贷为主要矛盾的中国经济研究框架也需要调整。中国经济新范式的分歧并不大:先进制造保障出口竞争力,支撑外循环;消费服务拉动居民支出,支撑内循环。未来中国经济好,应该是出口好,消费好。 当前宏观自上而下投资,关键是把握老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期。我们距离新范式还有多远?中短期视角下,我们已经观察到,申万重点行业营收变化的宏观驱动力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大部分行业的驱动力都是地产。但最近三年,多数行业的主要驱动力切换成了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包括强周期的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在房地产不复弹性的情况下,不要忘记,中国还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口国。消费方面,历史上居民买房意愿改善领先经济回升,而消费意愿改善落后于经济回升。而23年经济回升,是消费意愿同步改善,买房意愿未改善。另外,截至23年9月,商品和服务消费相对疫情前(19年12月)均增长了约15%,商品消费先恢复,服务消费后恢复的疫后恢复进程基本完成。后续消费再改善,更多反映的是新趋势的影响。23年居民“少买房就会多消费”已经发生,但与疫后恢复影响叠加,市场尚未因此讨论新范式。23Q4开始,新范式乐观预期进入可以验证的阶段。 A股市场交易出来的“顺周期资产”似乎已经发生变化。2020-21年中证全指的波动80%来自于成长 + 盈利质量因子(主要是核心资产),新beta资产可能就是先进制造和消费核心资产。对应投资者行为是,预期总需求改善时,倾向于买入先进制造和消费品。而周期品交易供给侧的权重不断增加,波动性有所下降。 长期视角下,中国总体城镇化有明确空间,但区域显著分化,经济主要矛盾不同。核心城市已在去工业化、服务化进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突破人口再集中的约束(比如房价)。而后线城市仍要寻找工业化、城镇化的抓手。产业迁移要考虑全球比较优势,不仅是内陆腹地与东部沿海的竞争,还有中国内陆腹地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所以,新老范式可能长期共存。“过渡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这个阶段单一驱动力(仅仅地产、仅仅出口或仅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只有少数多个驱动力共振改善的窗口,经济乐观预期才可能发酵。 二、海外环境展望落地于美债收益率判断:岁末年初美债收益率大概率下行,但别高估了全年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幅度。 1. 2023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是经济韧性的主要来源。2024年美国大选年,历史经验看,大选年非衰退情境下,财政赤字难有显著扩张。目前的预算案,2024年财政支出和赤字如果要继续扩张,两党势必激烈博弈。同时,当前的问题是,财政扩张已经明显挤出居民杠杆,美债收益率上行,居民和企业信贷增速已显著回落。财政刺激的效果也将受限。 2. 美国疫后消费和房地产明显背离,房地产总体偏弱,更准确地反映了利率变化的影响。消费的额外支撑主要来自于超额储蓄(历史财政赤字的累积)。而2024上半年,超额储蓄即将消耗殆尽,美国边际消费倾向面临挑战。 3. 美国就业市场供需缺口正在收窄,薪酬增速下行。岁末年初,“美联储加息结束交易”(股票上涨,美债收益率下行,大宗商品高位震荡,黄金上涨概率增加)集中发酵,这是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基础。但美国就业市场依然供小于求,若要扭转供需关系,需失业率上行1.6-1.9%,就业市场离衰退仍有较远距离。 4. 美国政策仍有较大回旋余地,当前美国政策有两大约束:(1) 供给侧对通胀仍形成强支撑,通胀反复风险未完全排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受困。(2) 美债供需矛盾突出,财政边际发力,美债上行弹性较大,挤出效应突出,财政支出效率不断下行。所以,我们认为,美国应该从供给侧抗通胀,中美经贸关系改善是必要环节。若中美经贸关系兑现有效改善,那么美联储加息结束预期将被强化,美国推进财政刺激的性价比也将提升。这是中美经贸关系改善可能有一定持续性的逻辑基础。另外,美债收益率下行,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反弹。而在就业市场依然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个别降息的经济拉动效果可能就会非常突出,通胀也容易卷土重来。所以,全年来看美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不宜高估。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2024年美国经济展望的大概率情景为:供给侧抗通胀见效,腾挪货币政策空间,财政弱发力(两党博弈),但少数降息便可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就业薪酬有韧性,消费倾向回落慢;利率下行房地产销售改善)。美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点状刺激后可能快速反弹。在美债收益率下行期间,中国政策可以约束减弱,出口受益于中美经贸关系改善,经济乐观预期可能阶段性发酵。但全年来看,美国经济仍有韧性,政策宽松短、紧缩长,通胀预期容易反复,国内政策腾挪空间总体仍受限。 三、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的四个“前高后低”。 1. 财政支出力度前高后低。23年是财政休养生息年,24年财政再发力的必要性提升。23下半年准财政的布局,多数会在24上半年落实为实物量改善。23年一般公共财政收支平衡恢复,但土地出让金疲弱,政府性基金财政压平衡压力未减。24H1财政发力可见度较高,但财政全年持续超预期发力难度较大。 2. 房地产投资前高后低。23年房地产投资主要依靠复工和竣工支撑,24年房地产投资开始体现21下半年新开工大幅走弱的影响(滞后30个月),且下行压力可能逐步增加。 3. 中国出口前高后低。美国经济前高后低,岁末年初中美经贸关系改善,所以中国出口展望前高后低。另外,历史上美国新增库存同比 与 商品销售和进口的增速差稳定正相关。岁末年初,美国从去库放缓逐步过渡到补库,支撑美国进口和中国出口。后续随着美国需求回落,中国出口下行压力可能再次加大。 4. 库存周期前高后低。23Q3工业企业营收环比连续处于历史高位,对应24年初开始主动补库是大概率。我们还考虑了24年初财政支出可能发力。对应24H1主动补库存,24Q3逐步向被动补库过渡。 四、23Q3全A两非盈利能力改善主要来自于消费真实改善 + 成本压力缓和。展望24年,需求小幅改善,节奏前高后低;成本压力再缓和空间有限;24H1全A两非供给(固定资产)增速持续上行,需求相对供给增速仍有差距,24全年固定资产周转率逐季回落,抑制盈利能力改善空间。我们给出的2024年全A两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的预测为6.7%(2023年为-3.2%),23Q4-24Q4分别为12.2%、10.2%、7.6%、3.4%和3.6%。 五、反思:机构投资者大发展后的问题。公募基金深入践行“有质量的成长投资”是理性选择。但当理性选择变成了全市场共识,A股生态多样性受到挑战,调整便随之而来。24年A股仍不具备全面增量博弈的基础,对产业趋势机会的追逐依然会非常拥挤。 公募主动权益是深入践行“有质量的成长投资”的投资者,17年之前风险暴露集中在小市值 + 成长 + 盈利质量上,17年之后小市值因子暴露基本消失,成也核心资产,败也核心资产。 公募主动权益呈现这样的特征是合理的,是目标和约束、能力圈和市场客观条件不断磨合的结果:12Q4-23Q2,小市值、成长和盈利质量是累积收益率最高,风险收益比最优;相对收益胜率最高,领涨概率最高的因子。同时,公募主动权益做因子择时的胜率并不高。历史因子调仓胜率并未明显高于50%,显著低于私募总体。单因子择时上,公募在价值和小市值上的择时胜率较高,在高股息、成长和盈利质量上的择时胜率较低。公募在“有质量的成长投资”上打底仓,在价值和小市值做战术机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20-21年公募规模扩张基本建立在相同的底层策略和风险因子暴露上,各类机构投资者对成长 + 盈利质量的暴露普遍增加。当其他投资者的选择与公募趋于一致,A股多样性就受到了影响,一些调整便会出现。23年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流动性陷阱”,公募重仓股调整,微盘股上涨。 历史上,新基金发行放量的前提,是上一波发行高峰的产品解套。20-21年爆款产品仍有一定比例处于水位线之下。根据历史经验,这部分产品净值全面回到水位线之上,可能需要新的产业趋势共识,所需的时间以年为单位。但在重大产业趋势出现前,不少投资者会选择更加灵活变通(更多投资者会接受量化方法覆盖小市值因子收益,量化的24年可能是主动的21年),积小胜为大胜。24年机构投资者对产业趋势机会的追逐依然拥挤,最优的买点可能难以捕捉。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思考新思潮,等待新趋势。 六、大势研判核心结论:2024年主基调仍为震荡市、结构牛:1. A股市场不具备增量博弈基础。2. 中国经济新范式确立需要时间,新老范式共存的“过渡期”可能较长。3. 外循环面临激烈竞争,24H2美日韩新经济产能加速落地。 行情节奏上前高后低,先做好岁末年初反弹行情:1. 岁末年初“美联储加息结束交易”。2. 若中美经贸关系改善,宏观环境非常有利:通胀平抑 + 中国出口韧性 + 国内稳增长加码、效果提升。这个组合可能阶段性打开上涨空间。3.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年初更高,“前高”是年初行情的背景,而“后低”如果兑现,将影响全年A股业绩恢复。4. 美债收益率下行,但空间有限,A股面临的海外压力2024全年难免反复。 七、新产业趋势不断产生是必然趋势,这一点不必怀疑。 23年产业主题机会多,产业趋势机会少,主题博弈难度大,投资者赚钱效应并不强。市场期待新产业趋势机会,但目前的可见度不高。这种时候,更要相信规律。新产业趋势不断产生是必然趋势,这一点不必怀疑。我们提示两个24年值得跟踪研究的重大潜在产业趋势:1. 华为链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创新能力向电动车迁移,供给创造需求产业趋势加速。2. AI是强大的工具,爆款应用出现只是时间问题。继续关注AI海外应用的A股映射(机器人、智能驾驶、游戏)。另外,24年军工订单释放对未来三年景气展望有引领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景气方向。 八、从中国经济新范式,寻找新产业趋势赛道方向:外循环面临挑战,但也是更多真正跨国公司孕育的温床。内循环势必带来新消费供给创造需求的机会。 从构建中国经济新范式出发,我们可以思考24-25年新产业趋势的来源。外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部分中国企业被迫产业链外迁。大浪淘沙,更多真正的跨国公司正在孕育,未来这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能够提估值的板块。内循环,消费服务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权重提升,中国居民少买房多消费,势必带来新消费供给创造需求的投资机会。我们梳理了A股相对19Q3营收增长幅度较高的消费服务细分行业(疫后恢复外的产业趋势明确):医疗服务、医疗美容、白酒、医疗商业等。 九、广义中特估,强调公司治理、股东回报,可能成为一种思潮。 每一波牛市后,通常会有新的监管导向出现,这也是新共识的来源。这一次,核心资产调整,管理规模大的产品严重缺乏底仓资产。不少投资者呼唤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于是,部分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大股东减持、转融券,长期低分红等)。推动广义中特估,就是致力于为机构投资者发展提供更多底仓资产。强调公司治理,强调股东回报,正在形成一种思潮。我们推荐中特估,除了推荐分红率由低到高,稳定分红预期从无到有的高股息“成长投资”之外,也是因为这可能成为未来1-2年赚钱效应扩散,板块估值提升的线索。 风险提示:1)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外需回落超预期;2)美联储加息超预期,美债利率处于高位的时间过长;3)海外地缘政治冲突;4)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房地产后续刺激政策不及预期;5)中游景气行业产能释放竞争加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024年A股投资策略 一、中国经济新范式的思考:先进制造保障出口竞争力,支撑外循环;消费服务拉动居民支出,支撑内循环。我们距离确认新范式还有多远?中短期视角下,近3年,多数申万重点行业营收变化的宏观驱动力,已经从地产变成了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消费服务疫后恢复告一段落,居民“少买房就会多消费”进入验证期。长期视角,中国内部区域分化,新老范式可能长时间共存,经济驱动力多元化的“过渡范式”,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23年不乏经济结构性改善,但市场难以预期持续的改善。这背后是房地产周期不复弹性,中国经济新范式有待确认,曾经以地产、财政和信贷为主要矛盾的中国经济研究框架也需要调整。中国经济新范式的分歧并不大:先进制造保障出口竞争力,支撑外循环;消费服务拉动居民支出,支撑内循环。未来中国经济好,应该是出口好,消费好。 当前宏观自上而下投资,关键是把握老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期。我们距离新范式还有多远?中短期视角下,我们已经观察到,申万重点行业营收变化的宏观驱动力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大部分行业的驱动力都是地产。但最近三年,多数行业的主要驱动力切换成了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包括强周期的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在房地产不复弹性的情况下,不要忘记,中国还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口国。消费方面,历史上居民买房意愿改善领先经济回升,而消费意愿改善落后于经济回升。而23年经济回升,是消费意愿同步改善,买房意愿未改善。另外,截至23年9月,商品和服务消费相对疫情前(19年12月)均增长了约15%,商品消费先恢复,服务消费后恢复的疫后恢复进程基本完成。后续消费再改善,更多反映的是新趋势的影响。23年居民“少买房就会多消费”已经发生,但与疫后恢复影响叠加,市场尚未因此讨论新范式。23Q4开始,新范式乐观预期进入可以验证的阶段。 A股市场交易出来的“顺周期资产”似乎已经发生变化。2020-21年中证全指的波动80%来自于成长 + 盈利质量因子(主要是核心资产),新beta资产可能就是先进制造和消费核心资产。对应投资者行为是,预期总需求改善时,倾向于买入先进制造和消费品。而周期品交易供给侧的权重不断增加,波动性有所下降。 长期视角下,中国总体城镇化有明确空间,但区域显著分化,经济主要矛盾不同。核心城市已在去工业化、服务化进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突破人口再集中的约束(比如房价)。而后线城市仍要寻找工业化、城镇化的抓手。产业迁移要考虑全球比较优势,不仅是内陆腹地与东部沿海的竞争,还有中国内陆腹地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所以,新老范式可能长期共存。“过渡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这个阶段单一驱动力(仅仅地产、仅仅出口或仅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只有少数多个驱动力共振改善的窗口,经济乐观预期才可能发酵。 二、海外环境展望落地于美债收益率判断:岁末年初美债收益率大概率下行,但别高估了全年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幅度。 1. 2023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是经济韧性的主要来源。2024年美国大选年,历史经验看,大选年非衰退情境下,财政赤字难有显著扩张。目前的预算案,2024年财政支出和赤字如果要继续扩张,两党势必激烈博弈。同时,当前的问题是,财政扩张已经明显挤出居民杠杆,美债收益率上行,居民和企业信贷增速已显著回落。财政刺激的效果也将受限。 2. 美国疫后消费和房地产明显背离,房地产总体偏弱,更准确地反映了利率变化的影响。消费的额外支撑主要来自于超额储蓄(历史财政赤字的累积)。而2024上半年,超额储蓄即将消耗殆尽,美国边际消费倾向面临挑战。 3. 美国就业市场供需缺口正在收窄,薪酬增速下行。岁末年初,“美联储加息结束交易”(股票上涨,美债收益率下行,大宗商品高位震荡,黄金上涨概率增加)集中发酵,这是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基础。但美国就业市场依然供小于求,若要扭转供需关系,需失业率上行1.6-1.9%,就业市场离衰退仍有较远距离。 4. 美国政策仍有较大回旋余地,当前美国政策有两大约束:(1) 供给侧对通胀仍形成强支撑,通胀反复风险未完全排除,美联储货币政策受困。(2) 美债供需矛盾突出,财政边际发力,美债上行弹性较大,挤出效应突出,财政支出效率不断下行。所以,我们认为,美国应该从供给侧抗通胀,中美经贸关系改善是必要环节。若中美经贸关系兑现有效改善,那么美联储加息结束预期将被强化,美国推进财政刺激的性价比也将提升。这是中美经贸关系改善可能有一定持续性的逻辑基础。另外,美债收益率下行,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反弹。而在就业市场依然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个别降息的经济拉动效果可能就会非常突出,通胀也容易卷土重来。所以,全年来看美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不宜高估。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2024年美国经济展望的大概率情景为:供给侧抗通胀见效,腾挪货币政策空间,财政弱发力(两党博弈),但少数降息便可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就业薪酬有韧性,消费倾向回落慢;利率下行房地产销售改善)。美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点状刺激后可能快速反弹。在美债收益率下行期间,中国政策可以约束减弱,出口受益于中美经贸关系改善,经济乐观预期可能阶段性发酵。但全年来看,美国经济仍有韧性,政策宽松短、紧缩长,通胀预期容易反复,国内政策腾挪空间总体仍受限。 三、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的四个“前高后低”。 1. 财政支出力度前高后低。23年是财政休养生息年,24年财政再发力的必要性提升。23下半年准财政的布局,多数会在24上半年落实为实物量改善。23年一般公共财政收支平衡恢复,但土地出让金疲弱,政府性基金财政压平衡压力未减。24H1财政发力可见度较高,但财政全年持续超预期发力难度较大。 2. 房地产投资前高后低。23年房地产投资主要依靠复工和竣工支撑,24年房地产投资开始体现21下半年新开工大幅走弱的影响(滞后30个月),且下行压力可能逐步增加。 3. 中国出口前高后低。美国经济前高后低,岁末年初中美经贸关系改善,所以中国出口展望前高后低。另外,历史上美国新增库存同比 与 商品销售和进口的增速差稳定正相关。岁末年初,美国从去库放缓逐步过渡到补库,支撑美国进口和中国出口。后续随着美国需求回落,中国出口下行压力可能再次加大。 4. 库存周期前高后低。23Q3工业企业营收环比连续处于历史高位,对应24年初开始主动补库是大概率。我们还考虑了24年初财政支出可能发力。对应24H1主动补库存,24Q3逐步向被动补库过渡。 四、23Q3全A两非盈利能力改善主要来自于消费真实改善 + 成本压力缓和。展望24年,需求小幅改善,节奏前高后低;成本压力再缓和空间有限;24H1全A两非供给(固定资产)增速持续上行,需求相对供给增速仍有差距,24全年固定资产周转率逐季回落,抑制盈利能力改善空间。我们给出的2024年全A两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的预测为6.7%(2023年为-3.2%),23Q4-24Q4分别为12.2%、10.2%、7.6%、3.4%和3.6%。 五、反思:机构投资者大发展后的问题。公募基金深入践行“有质量的成长投资”是理性选择。但当理性选择变成了全市场共识,A股生态多样性受到挑战,调整便随之而来。24年A股仍不具备全面增量博弈的基础,对产业趋势机会的追逐依然会非常拥挤。 公募主动权益是深入践行“有质量的成长投资”的投资者,17年之前风险暴露集中在小市值 + 成长 + 盈利质量上,17年之后小市值因子暴露基本消失,成也核心资产,败也核心资产。 公募主动权益呈现这样的特征是合理的,是目标和约束、能力圈和市场客观条件不断磨合的结果:12Q4-23Q2,小市值、成长和盈利质量是累积收益率最高,风险收益比最优;相对收益胜率最高,领涨概率最高的因子。同时,公募主动权益做因子择时的胜率并不高。历史因子调仓胜率并未明显高于50%,显著低于私募总体。单因子择时上,公募在价值和小市值上的择时胜率较高,在高股息、成长和盈利质量上的择时胜率较低。公募在“有质量的成长投资”上打底仓,在价值和小市值做战术机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20-21年公募规模扩张基本建立在相同的底层策略和风险因子暴露上,各类机构投资者对成长 + 盈利质量的暴露普遍增加。当其他投资者的选择与公募趋于一致,A股多样性就受到了影响,一些调整便会出现。23年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流动性陷阱”,公募重仓股调整,微盘股上涨。 历史上,新基金发行放量的前提,是上一波发行高峰的产品解套。20-21年爆款产品仍有一定比例处于水位线之下。根据历史经验,这部分产品净值全面回到水位线之上,可能需要新的产业趋势共识,所需的时间以年为单位。但在重大产业趋势出现前,不少投资者会选择更加灵活变通(更多投资者会接受量化方法覆盖小市值因子收益,量化的24年可能是主动的21年),积小胜为大胜。24年机构投资者对产业趋势机会的追逐依然拥挤,最优的买点可能难以捕捉。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思考新思潮,等待新趋势。 六、大势研判核心结论:2024年主基调仍为震荡市、结构牛:1. A股市场不具备增量博弈基础。2. 中国经济新范式确立需要时间,新老范式共存的“过渡期”可能较长。3. 外循环面临激烈竞争,24H2美日韩新经济产能加速落地。 行情节奏上前高后低,先做好岁末年初反弹行情:1. 岁末年初“美联储加息结束交易”。2. 若中美经贸关系改善,宏观环境非常有利:通胀平抑 + 中国出口韧性 + 国内稳增长加码、效果提升。这个组合可能阶段性打开上涨空间。3.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年初更高,“前高”是年初行情的背景,而“后低”如果兑现,将影响全年A股业绩恢复。4. 美债收益率下行,但空间有限,A股面临的海外压力2024全年难免反复。 七、新产业趋势不断产生是必然趋势,这一点不必怀疑。 23年产业主题机会多,产业趋势机会少,主题博弈难度大,投资者赚钱效应并不强。市场期待新产业趋势机会,但目前的可见度不高。这种时候,更要相信规律。新产业趋势不断产生是必然趋势,这一点不必怀疑。我们提示两个24年值得跟踪研究的重大潜在产业趋势:1. 华为链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创新能力向电动车迁移,供给创造需求产业趋势加速。2. AI是强大的工具,爆款应用出现只是时间问题。继续关注AI海外应用的A股映射(机器人、智能驾驶、游戏)。另外,24年军工订单释放对未来三年景气展望有引领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景气方向。 八、从中国经济新范式,寻找新产业趋势赛道方向:外循环面临挑战,但也是更多真正跨国公司孕育的温床。内循环势必带来新消费供给创造需求的机会。 从构建中国经济新范式出发,我们可以思考24-25年新产业趋势的来源。外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部分中国企业被迫产业链外迁。大浪淘沙,更多真正的跨国公司正在孕育,未来这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能够提估值的板块。内循环,消费服务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权重提升,中国居民少买房多消费,势必带来新消费供给创造需求的投资机会。我们梳理了A股相对19Q3营收增长幅度较高的消费服务细分行业(疫后恢复外的产业趋势明确):医疗服务、医疗美容、白酒、医疗商业等。 九、广义中特估,强调公司治理、股东回报,可能成为一种思潮。 每一波牛市后,通常会有新的监管导向出现,这也是新共识的来源。这一次,核心资产调整,管理规模大的产品严重缺乏底仓资产。不少投资者呼唤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于是,部分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大股东减持、转融券,长期低分红等)。推动广义中特估,就是致力于为机构投资者发展提供更多底仓资产。强调公司治理,强调股东回报,正在形成一种思潮。我们推荐中特估,除了推荐分红率由低到高,稳定分红预期从无到有的高股息“成长投资”之外,也是因为这可能成为未来1-2年赚钱效应扩散,板块估值提升的线索。 风险提示:1)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外需回落超预期;2)美联储加息超预期,美债利率处于高位的时间过长;3)海外地缘政治冲突;4)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房地产后续刺激政策不及预期;5)中游景气行业产能释放竞争加剧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