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策略 | 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公募基金23年Q3配置分析
(以下内容从广发证券《广发策略 | 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公募基金23年Q3配置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摘 要 数据口径:“偏股混合+普通股票+灵活配置型”基金,数据来自wind。 资产配置:基金逆势加仓,赎回压力延续。截止23年Q3三类重点基金持股市值约3.6万亿,话语权下降,股价下挫和份额下滑共同拖累之下市值下降,但权益基金逆势加仓,当前仓位在历史相对高位。 板块配置:增配红利资产及大盘价值。基金增配沪深300,减配中证500、创业板、科创板,风格上主要减仓大盘成长、加仓大盘价值。Q3基金对港股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均回落。红利策略与微盘股策略来看,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但幅度不大,中证2000指数配置比例小幅下降。 新兴产业链:新能源赛道的筹码压力有所消散。新能源产业链减仓已持续5 个季度,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的27%消化近一半。12-13年消费电子产业链经验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需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才开启新一轮超额收益。各子赛道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 AI 产业链仓位由15.1%的高点减仓至12.4%。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分化,核心算力环节(光模块/服务器)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不大。半导体产业链的基金操作分化,加仓产业复苏的设计(存储/射频)和封测环节,减仓设备、材料、制造、功率等环节。 配置思路: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行业配置:医药和食品饮料再受关注。剔除股价因素,Q3加仓最多的是非银、食饮、医药,而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减仓最多。目前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90%分位数以上的二级行业:油气开采、工业金属、贵金属、航空装备、航运港口、摩托车及其他、汽车零部件、家电零部件、半导体、通信设备。上游资源:高股息与海外再通胀提振,转向加仓;中游材料&制造:材料行业加仓困境反转,制造行业仓位再平衡;消费:沿白酒、医药、地产链、出口链四条线索加仓;TMT:加仓消费电子产业链,减仓 AI 链条;大金融:加仓银行、非银。 风险提示 基金季报仅披露重仓股;灵活配置基金股票比例不稳定等。 正 文 一、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 (一)Q3仍在加仓,但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缩水、话语权下降 截止23年Q3三类重点基金持股市值约3.6万亿,权益类基金仍在逆势加仓,后续的增量加仓空间有限。重点三类基金的持股规模3.6万亿,与之对比保险持股规模3.5万亿(保险资金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余额3.5万亿,截止23年9月末最新数据)、北上资金持股2.2万亿(截止9月末),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已连续缩水。Q3基金仍然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基金份额整体下降2.6%。 (二)新能源产业持续减仓超过1年、幅度接近一半,结构上压力释放 新能源产业链减仓已持续5个季度,产业链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时期22Q2的27%消化近一半。12-13年消费电子产业链经验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需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才开启新一轮超额收益。 新能源产业链各子赛道,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 1. 风电和储能产业链目前筹码压力均已消解。风电方面,风电零部件和整机均已回落至低配。储能方面,大储回落至低配,户储超配比例已回落至0.5倍(顶峰超配3.1倍)。2. 光伏部分重要环节的筹码压力缓和。电池组件、硅片、加工设备等环节的配置比例已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以下,且超配比例回落至0.5倍以下。不过逆变器当前的筹码压力仍较大,超配比例仍在1.5倍以上。3. 新能源车各环节当前筹码压力分化。①最优:整车、正极、充电桩等已回落至低配;②次优:动力电池、隔膜已回落到超配1倍、0.6倍(顶峰时期均超配接近2倍),且配置比例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位置;③当前压力仍较大:结构件、电解液、热管理等当前超配比例仍较高。 (三)“杠铃策略”(红利资产+AI 产业链)的机构参与程度 我们在6月中期策略展望《新范式:拥抱确定性溢价》指出,不确定环境下反脆弱的最优策略是“杠铃策略”,今年A股乃至全球演绎杠铃策略——类债券(低估值、高自由现金流的永续经营“高股息”)+类彩票(远期确定性产业趋势数字经济AI+)。今年以来,杠铃策略超额积累了客观的超额收益,基金筹码结构如何? 杠铃的一端:数字经济AI+——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压力分化,核心算力环节筹码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也较Q2消化。一方面,算力核心环节的筹码压力仍不算低(光模块超配1.6倍、服务器超配1倍);另一方面,但多数应用环节及其他算力环节的筹码压力并不大,例如AI芯片、交换机、PCB、运营商、网安等的超配比例都在0.5倍以下,游戏、金融IT、液冷温控、光芯片、大模型、光纤光缆等目前均低配。 杠铃的另一端:红利策略——机构小幅参与,当前筹码压力不大。一方面,重点的高股息产业当前大多仍处低配区间:煤炭超配幅度-26%,石油石化-27%、建筑-63%、公用事业-59%、交运-32%,筹码压力不大;另一方面,红利指数的超配幅度为-40.6%,亦处于显著低配区间。 (四)“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本次基金加仓的主要方向 我们在23.10.17《A股自由现金流新高及行业比较新范式》构建了基于自由现金流FCFF(及其结构EBITCAPEX营运资本)定位各产业经营周期的行业比较框架,建议关注【出清尾声+需求改善】的低估值困境反转行业。 从三季报的基金加仓方向看,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银行非银、建材钢铁、医药、家电、纺服、消费电子等。 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主要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二、资产配置:基金逆势加仓,赎回压力延续 23Q3各类型基金小幅加仓,权益类基金的仓位位于2010年以来较高水位。普通股票型仓位相较于23Q2上升0.3pct至88.8%;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上升0.3pct至87.2%;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上升0.2pct至75.8%。 相较于23Q2,三类基金持股市值下降3313亿至3.6万亿元,下滑8.4%。基金市值下降主要受股价下挫和份额下滑的共同拖累。偏股混合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8.4pct,普通股票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8.0pct,灵活配置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9.4pct,市值下降受股价下跌和份额下滑的共同拖累,基金份额整体下降2.6pct: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额下降2.7pct,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额下降1.1pct,灵活配置型基金份额下降3.1pct。 三、板块配置:增配红利资产及大盘价值 23Q3各类基金加仓沪深300,减仓中证500。沪深300配置比例由23Q2的58.0%回升1.5pct至23Q3的59.5%(超配13.2%)。对中证500的配置比例由23Q2的14.9%下降0.5pct至23Q3的14.3%(低配1.4%)。 创业板配置比例继续下降,科创板配置比例高位回落。创业板配置比例由23Q2的19.9%小幅下降1.6pct至23Q3的18.3%(超配2.1%)。对科创板的配置比例由23Q2的9.9%回落0.9pct至23Q3的9.0%(超配2.5%)。 从大小盘、成长价值维度来看风格板块配置,23Q3基金主要减配大盘成长股,加配大盘价值股和小盘股。小盘风格23Q3基金配置比例上行:小盘价值配置比例上升0.2pct至2.1%,小盘成长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5.6%。大盘风格仓位有所分化,基金23Q3主要减仓大盘成长股,加仓大盘价值股,大盘成长配置比例下降0.8pct至25.5%,大盘价值配置比例上升1.5pct至7.9%。 从红利策略与微盘股策略来看,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但幅度不大,中证2000指数配置比例小幅下降。基金三季度加仓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0.5pct至2.5%,但仍处低配区间。中证2000指数在连续加仓之后,三季度配置比例下行0.2pct至4.1%。 23Q3基金对港股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回落。23Q3重仓持股中港股个数为296只,占比9.2%,较23Q2小幅下降。港股重仓持股市值为2494.0亿元,占比约8.4%,较23Q2下降0.7pct。 从港股重仓持股行业来看,传媒、社会服务行业配置依旧较高,Q3基金增配医药生物、银行、电子、非银金融,而传媒、食品饮料、公用事业减配幅度较大。 四、新兴产业链:新能源赛道的筹码压力有所消散 新能源产业链Q3继续减仓,当前可观察到筹码压力已有消解。经历了连续5个季度的减仓,当前产业链整体的压力已有所消解,产业链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时期22Q2的27%已显著回落。 筹码结构消解到什么程度才算健康?以超配幅度为视角,看一下历史上四段新兴赛道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安防、医药的经验,历史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约1-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差不多可看到新一轮超额收益的开启。 (1)消费电子产业链来看,2013年一季报超配幅度达到1倍,此后开始下行,股价亦调整。筹码压力消化持续近2年,直至2014年四季报消费电子产业链降至低配(持续1年零3个季度),随后开始回升,新一轮超额收益行情也开启; (2)安防产业链来看,2013年三季报超额幅度达到6倍,随后下行,直至2014年四季报降至1倍(持续1年零1个季度),超额收益方重新开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防产业链的超配幅度始终没有再打上来,仅海康等龙头的超配幅度不断抬升,驱动行业指数表现。 (3)医药来看,超配比例于14年一季度抬升至1.25倍,随后下行并伴随着股价下挫,直至14年四季度降至超配0.4倍见底(持续3个季度),超额收益方再度抬升。 以基金三季报来观察新能源产业链各子赛道的筹码压力,我们发现Q3新能源产业链的筹码压力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消解,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 风电和储能产业链目前筹码压力有明显消化。风电方面,当前风电零部件和整机均已回落至低配。储能方面,大储回落至低配,户储超配比例已回落至0.5倍(顶峰超配3.1倍)。 光伏部分环节的筹码压力已缓和,结构上电池组件、硅片、加工设备等环节的配置比例已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以下,且超配比例回落至0.5倍以下。逆变器的超配比例仍在1.5倍以上。基金Q3继续减仓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亦使得筹码压力边际缓和。 新能源车各环节当前筹码压力分化。从Q3基金操作思路来看,新能源车产业链仍在减仓,结构上动力电池、隔膜、整车等仓位降幅最大,也对应着筹码压力的率先缓和。智能车、热管理等获结构性加仓。 1. 最优:整车、正极、充电桩等已回落至低配; 2. 次优:动力电池、隔膜已回落到超配1倍、0.6倍(顶峰时期均超配接近2倍),且配置比例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位置; 3. 当前压力仍较大:结构件、电解液、热管理等当前超配比例仍较高。 数字经济AI产业链在经历四个季度加仓后首度减仓,仓位由15.1%的高点降至12.4%,位于近五年以来的85%分位数。其中,多数上游算力(光模块/服务器/AI芯片/光芯片/液冷温控/交换机)和下游应用(游戏/工业软件/教育IT/金融IT/网安)均减仓。结构性加仓主业有复苏逻辑的品种,如PCB、运营商、广告营销等。 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压力分化,核心算力环节筹码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不大。一方面,算力核心环节的筹码压力仍不算低(光模块超配1.6倍、服务器超配1倍);另一方面,但多数应用环节及其他算力环节的筹码压力并不大,例如AI芯片、交换机、PCB、运营商、网安等的超配比例都在0.5倍以下,游戏、金融IT、液冷温控、光芯片、大模型、光纤光缆等目前均低配。 半导体产业链的基金操作分化,加仓产业复苏的设计和封测环节,减仓设备、材料、制造、功率等环节。其中,第一,复苏进程领先的存储、射频、MCU、封测获基金加仓,射频已连续四个季度获加仓;第二,产业周期复苏偏后的模拟(信号链/电源链)已的仓位企稳,基金已不再减仓;第三,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等在配置高位被减仓。 五、行业配置:医药和食品饮料再受关注 (一)行业概述:加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减仓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 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的绝对配置比例最高,Q3重点加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主要减仓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 23Q3配置比例最高行业的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等。23Q3加仓最多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汽车等,减仓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传媒等行业。 进一步剔除行业指数上涨影响后,衡量真实的加减仓方向,Q3加仓最显著的行业依然是非银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减仓最多的是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以Q2末持股不变作为粗略测算,剔除Q3行业指数上涨影响后的基金配置比例变化显示,Q3加仓最多的是非银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基础化工,而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传媒减仓最多。 从二级行业角度看,医疗服务、白酒、汽车零部件、工业金属在Q3加仓最多,光伏设备、软件开发、电池、通信设备在Q3的减仓幅度较大。 以行业所处的配置历史分位数衡量,目前配置比例处于历史80%以上高水位的一级行业主要是:通信、电子、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处于历史低分位的是商贸零售、房地产、银行、非银金融等。 目前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90%分位数以上的二级行业。23Q3仓处于90%分位数以上是油气开采、工业金属、贵金属、航空装备、航运港口、摩托车及其他、汽车零部件、家电零部件、半导体、通信设备。 二级行业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10%分位数以下的行业。10%分位数以下的是房地产开发、饮料乳品、光学光电子、数字媒体、股份制银行。 从三季度末来看,基金相对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一级行业超配了11个行业,超配幅度最大的依然是食品饮料。23Q3基金超配幅度最大的行业: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家用电器、通信、汽车、国防军工、电子、社会服务、计算机、有色金属。 23Q3大多数行业配置比例相对于其自由流通市值处于低配状态。23Q3基金低配幅度最大的行业有:非银金融、建筑装饰、银行、环保、公用事业、钢铁、传媒、商贸零售、纺织服饰、交通运输等,主要集中在周期和金融。成长性行业中,传媒仍处于低配。 (二)上游资源:高股息与海外再通胀提振,转向加仓 上游资源品此前经历了4个季度的仓位下调,但Q3在红利策略、海外油价上涨等驱动下重获加仓。 煤炭、石油石化Q3均获加仓。煤炭的基金配置比例从23Q2的0.6%上升0.3pct至0.9%,石油石化配置比例较23Q2上升0.3pct至1.1%,结构上主要加仓油气开采、炼化及贸易,其中油气开采基金仓位创历史新高。 有色金属仓位亦获加仓,主要加工业金属(铜铝)、贵金属(黄金),而能源金属仍在减仓(锂)。有色金属配置比例上升0.4pct至3.9%,主要加工业金属、贵金属,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6pct、0.3pct至1.9%、0.9%,其中能源金属连续5个季度减仓,配置比例已接近历史底部。 (三)中游材料&制造:材料行业加仓困境反转,制造行业仓位再平衡 基金三季报可以看到,对于基本面仍处下行期或出清期的中游材料,基金开始提前底部布局。而对于部分估值有压力的中游制造,基金仍在减仓。“反转策略”和“填补估值沟壑、高低切”的思路较为明显。 23Q3钢铁、化工、建材作为“困境反转”行业的代表,均获加仓。化工配置比例上升0.5pct至3.3%,主要加仓农化制品、化学制品、化学原料,仓位分别上升至1.0%、1.3%、0.4%。钢铁仓位上升0.1pct至0.4%,主要加仓普钢,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0.2%。 建材配置比例亦上升。建材较23Q2回升0.2pct至0.9%,主要由加仓水泥带动,仓位上升0.1pct至0.2%。装修建材子赛道防水材料亦加仓,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0.4%。 制造业仓位经历再平衡,赛道股继续减仓。电力设备继续减仓,整体配置水平降到了2020年底的位置。结构上看,光伏减仓幅度最高,当前超配比例已接近近五年的底部,电池和风电设备也在继续减仓。电力设备减配4.0pct至11.0%,其中光伏设备仓位下降2.4pct至3.7%,超配比例下降1.9pct至1.3%。电池与风电设备配置比例分别下降1.4pct、0.1pct至5.6%、0.4%。 国防军工亦减仓,主要受航空装备、军工电子拖累。军工23Q3基金配置比例上升0.3pct至3.5%。主要减仓航空装备、军工电子,仓位分别下降0.1pct、0.1pct至1.8%、1.4%,航海装备减仓0.1pct至0.4%。 机械小幅加仓。机械23Q3仓位上升0.3pct至3.8%,结构上主要加仓工程机械、通用装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能源及重型设备),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1pct、0.2pct、0.05pct至0.7%、0.2%、0.9%,减仓自动化设备(机器人)。 其它的高股息相关顺周期行业,交运及其部分子行业获加仓,公用事业与建筑均减仓。交通运输配置比例上升0.2pct至2.0%,主要由铁路公路、航运港口带动,仓位分别0.1pct、0.1pct至0.2%、0.3%。公用事业配置比例下降0.1pct至1.1%,主要受电力(火电)拖累。建筑仓位小幅下滑0.1pct至0.8%,主要受基础建设减仓拖累。 (四)消费:沿白酒、医药、地产链、出口链四条线索加仓 食饮重获加仓,主要加白酒,是三季报基金加的最多的行业。其余食饮子行业多减仓,比如非白酒、食品加工、饮料乳品。食品饮料三季度获加仓,配置比例上行1.5pct至14.5%,主要受白酒加仓拉动,白酒加仓1.9pct至12.9%。其余食品饮料子行业减仓为主,其中非白酒仓位回落0.2pct至0.5%,食品加工仓位回落0.1pct至0.4%。 医药亦获加仓,且剔除主题基金后亦显示为加仓,当前仓位还在历史偏低的位置。医药生物配置比例抬升1.1pct至13.1%,超配比例抬升0.7pct至4.0%,剔除主题基金之后,医药生物配置比例抬升1.1pct至7.8%,超配比例抬升0.7pct至-1.3%。 结构来看,医药主要底部加仓CXO、生物制品,此外医疗器械亦获加仓,中药、医药商业减仓。医疗研发外包在三季度仓位抬升1.4pct至2.9%,生物制品仓位抬升0.2pct至0.9%。中药在三季度仓位减少0.4pct至1.7%,医药商业仓位减少0.1pct至0.4%。 地产链和出口链是消费中率先复苏、步入回升期的品种,基金Q3多予以加仓。地产销售链的家电(白电/小家电)、家居、消费建材(防水)均获加仓。出口链的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服装亦获加仓。白色家电配置比例抬升0.1pct至1.7%,家居用品配置比例抬升0.1pct至0.4%;服装家纺和汽车零部件配置比例亦上行0.03pct、0.5pct至0.3%、3.2%。 服务业仓位变化不大,整体来看不再减仓(社服/零售等前期连续减仓两个季度)。结构上加仓一般零售、互联网电商,减仓医美、化妆品。一般零售和互联网电商分别获加仓0.1pct、0.03pct至0.3%、0.1%;医美、化妆品分别减仓0.05pct、0.04pct至0.2%、0.2%。 (五)TMT:加仓消费电子产业链,减仓 AI 链条 电子整体加仓,消费电子及其上游是主要拉动项。23Q3电子配置比例抬升0.26pct至10.5%,主要受消费电子及其上游拉动(已获两个季度左右的加仓)。结构上主要加仓消费电子、元件(PCB)、光学光电子(面板),其中消费电子和面板配置比例分别增加0.18pct、0.08pct至2.4%、0.2%。 半导体减仓,主要减设备、材料。23Q3半导体配置比例为5.9%,较Q2下降0.2ct。半导体设备、材料是主要拉动项,配置比例分别降低0.3、0.1pct至2.0%、0.2%。 通信Q2在AI算力浪潮驱动下仓位到达历史最高点,本季度开始减仓,主要减通信设备,结构性加仓运营商。23Q3通信配置比例为3.3%,较Q2下降0.7pct,主要受通信设备减仓拉动(配置比例降低0.9pct至2.5%)。加仓通信服务,主要是加运营商,其23Q3配置比例已到十年高点,抬升0.2pct至0.8%。 计算机仓位小幅下降,主要减软件开发、IT服务,结构性底部加仓安防。计算机配置比例从8.1%下滑至6.2%,计算机子行业软件开发、IT服务为主要拉动项,配置比例分别下降1.4pct、0.4pct至3.3%、1.2%。结构性底部加仓安防设备,仓位上升0.3pct至0.9%。 传媒减仓,主要减仓游戏,结构性加仓广告营销(主要是广告)。游戏配置比例下降0.6pct至0.6%,结构性加仓广告营销,仓位抬升0.15pct至0.35%。 (六)大金融:加仓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仓位持平 房地产仓位低位持平,银行、保险、券商获加仓。房地产配置保持在1.5%,二级行业房地产服务与房地产开发配置比例均持平。银行配置比例上升0.4pct至2.5%,主要受城商行、国有大型银行配置仓位抬升拉动。非银金融配置比例抬升0.8pct至1.6%,主要受保险、证券配置仓位抬升拉动,二者配置比例均上升0.4pct至0.8%。 六、个股配置:持股集中度小幅回升 23Q3基金重仓股中top10的持股比例约为19.0%,持股集中度较上季度有所回升。基金重仓最多的公司中,新进入前十排名的重仓公司为药明康德、立讯精密、古井贡酒,而中兴通讯、阳光能源、晶澳科技退出前十大。 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23年Q3加仓最多的个股是药明康德、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药明生物、泸州老窖等;23年Q3减仓最多的个股是晶澳科技、中兴通讯、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 进一步剔除股价涨跌影响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23年Q3加仓最多的个股是山西汾酒、药明康德、立讯精密、沪电股份、中国平安等; 23年Q3减仓最多的个股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腾讯控股、比亚迪、中兴通讯等。 风险提示 基金三季报仅披露十大重仓股,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灵活配置型基金中股票的配置比例不稳定;基金配置仅反映过去信息,对未来的指引意义有限;部分投资产业类的基金(如医药基金等)规模日益增长,会对行业配置数据产生一定影响。 报告信息 本摘要选自报告:《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公募基金23年Q3配置分析》2023-10-26 报告作者: 戴康 S0260517120004 郑恺 S0260515090004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摘 要 数据口径:“偏股混合+普通股票+灵活配置型”基金,数据来自wind。 资产配置:基金逆势加仓,赎回压力延续。截止23年Q3三类重点基金持股市值约3.6万亿,话语权下降,股价下挫和份额下滑共同拖累之下市值下降,但权益基金逆势加仓,当前仓位在历史相对高位。 板块配置:增配红利资产及大盘价值。基金增配沪深300,减配中证500、创业板、科创板,风格上主要减仓大盘成长、加仓大盘价值。Q3基金对港股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均回落。红利策略与微盘股策略来看,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但幅度不大,中证2000指数配置比例小幅下降。 新兴产业链:新能源赛道的筹码压力有所消散。新能源产业链减仓已持续5 个季度,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的27%消化近一半。12-13年消费电子产业链经验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需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才开启新一轮超额收益。各子赛道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 AI 产业链仓位由15.1%的高点减仓至12.4%。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分化,核心算力环节(光模块/服务器)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不大。半导体产业链的基金操作分化,加仓产业复苏的设计(存储/射频)和封测环节,减仓设备、材料、制造、功率等环节。 配置思路: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行业配置:医药和食品饮料再受关注。剔除股价因素,Q3加仓最多的是非银、食饮、医药,而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减仓最多。目前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90%分位数以上的二级行业:油气开采、工业金属、贵金属、航空装备、航运港口、摩托车及其他、汽车零部件、家电零部件、半导体、通信设备。上游资源:高股息与海外再通胀提振,转向加仓;中游材料&制造:材料行业加仓困境反转,制造行业仓位再平衡;消费:沿白酒、医药、地产链、出口链四条线索加仓;TMT:加仓消费电子产业链,减仓 AI 链条;大金融:加仓银行、非银。 风险提示 基金季报仅披露重仓股;灵活配置基金股票比例不稳定等。 正 文 一、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 (一)Q3仍在加仓,但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缩水、话语权下降 截止23年Q3三类重点基金持股市值约3.6万亿,权益类基金仍在逆势加仓,后续的增量加仓空间有限。重点三类基金的持股规模3.6万亿,与之对比保险持股规模3.5万亿(保险资金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余额3.5万亿,截止23年9月末最新数据)、北上资金持股2.2万亿(截止9月末),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已连续缩水。Q3基金仍然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基金份额整体下降2.6%。 (二)新能源产业持续减仓超过1年、幅度接近一半,结构上压力释放 新能源产业链减仓已持续5个季度,产业链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时期22Q2的27%消化近一半。12-13年消费电子产业链经验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需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才开启新一轮超额收益。 新能源产业链各子赛道,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 1. 风电和储能产业链目前筹码压力均已消解。风电方面,风电零部件和整机均已回落至低配。储能方面,大储回落至低配,户储超配比例已回落至0.5倍(顶峰超配3.1倍)。2. 光伏部分重要环节的筹码压力缓和。电池组件、硅片、加工设备等环节的配置比例已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以下,且超配比例回落至0.5倍以下。不过逆变器当前的筹码压力仍较大,超配比例仍在1.5倍以上。3. 新能源车各环节当前筹码压力分化。①最优:整车、正极、充电桩等已回落至低配;②次优:动力电池、隔膜已回落到超配1倍、0.6倍(顶峰时期均超配接近2倍),且配置比例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位置;③当前压力仍较大:结构件、电解液、热管理等当前超配比例仍较高。 (三)“杠铃策略”(红利资产+AI 产业链)的机构参与程度 我们在6月中期策略展望《新范式:拥抱确定性溢价》指出,不确定环境下反脆弱的最优策略是“杠铃策略”,今年A股乃至全球演绎杠铃策略——类债券(低估值、高自由现金流的永续经营“高股息”)+类彩票(远期确定性产业趋势数字经济AI+)。今年以来,杠铃策略超额积累了客观的超额收益,基金筹码结构如何? 杠铃的一端:数字经济AI+——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压力分化,核心算力环节筹码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也较Q2消化。一方面,算力核心环节的筹码压力仍不算低(光模块超配1.6倍、服务器超配1倍);另一方面,但多数应用环节及其他算力环节的筹码压力并不大,例如AI芯片、交换机、PCB、运营商、网安等的超配比例都在0.5倍以下,游戏、金融IT、液冷温控、光芯片、大模型、光纤光缆等目前均低配。 杠铃的另一端:红利策略——机构小幅参与,当前筹码压力不大。一方面,重点的高股息产业当前大多仍处低配区间:煤炭超配幅度-26%,石油石化-27%、建筑-63%、公用事业-59%、交运-32%,筹码压力不大;另一方面,红利指数的超配幅度为-40.6%,亦处于显著低配区间。 (四)“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本次基金加仓的主要方向 我们在23.10.17《A股自由现金流新高及行业比较新范式》构建了基于自由现金流FCFF(及其结构EBITCAPEX营运资本)定位各产业经营周期的行业比较框架,建议关注【出清尾声+需求改善】的低估值困境反转行业。 从三季报的基金加仓方向看,估值沟壑修复、低估值困境反转仍是结构有效的加仓思路。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数较低、且潜在受益于政策压制缓和或经济修复的行业普遍在Q3迎来了配置上升:银行非银、建材钢铁、医药、家电、纺服、消费电子等。 我们建议继续关注基本面在出清期、且基金底部开始加仓1-2个季度的品种(即基本面在改善、当前资金开始逐渐关注但筹码压力还不大),主要包括消费电子产业链(消费电子/面板/安防)、半导体产业链(射频/存储/封测)、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地产产业链(白电/家居/消费建材)。 二、资产配置:基金逆势加仓,赎回压力延续 23Q3各类型基金小幅加仓,权益类基金的仓位位于2010年以来较高水位。普通股票型仓位相较于23Q2上升0.3pct至88.8%;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上升0.3pct至87.2%;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上升0.2pct至75.8%。 相较于23Q2,三类基金持股市值下降3313亿至3.6万亿元,下滑8.4%。基金市值下降主要受股价下挫和份额下滑的共同拖累。偏股混合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8.4pct,普通股票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8.0pct,灵活配置型基金持股市值下滑9.4pct,市值下降受股价下跌和份额下滑的共同拖累,基金份额整体下降2.6pct: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额下降2.7pct,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额下降1.1pct,灵活配置型基金份额下降3.1pct。 三、板块配置:增配红利资产及大盘价值 23Q3各类基金加仓沪深300,减仓中证500。沪深300配置比例由23Q2的58.0%回升1.5pct至23Q3的59.5%(超配13.2%)。对中证500的配置比例由23Q2的14.9%下降0.5pct至23Q3的14.3%(低配1.4%)。 创业板配置比例继续下降,科创板配置比例高位回落。创业板配置比例由23Q2的19.9%小幅下降1.6pct至23Q3的18.3%(超配2.1%)。对科创板的配置比例由23Q2的9.9%回落0.9pct至23Q3的9.0%(超配2.5%)。 从大小盘、成长价值维度来看风格板块配置,23Q3基金主要减配大盘成长股,加配大盘价值股和小盘股。小盘风格23Q3基金配置比例上行:小盘价值配置比例上升0.2pct至2.1%,小盘成长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5.6%。大盘风格仓位有所分化,基金23Q3主要减仓大盘成长股,加仓大盘价值股,大盘成长配置比例下降0.8pct至25.5%,大盘价值配置比例上升1.5pct至7.9%。 从红利策略与微盘股策略来看,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但幅度不大,中证2000指数配置比例小幅下降。基金三季度加仓红利指数,配置比例抬升0.5pct至2.5%,但仍处低配区间。中证2000指数在连续加仓之后,三季度配置比例下行0.2pct至4.1%。 23Q3基金对港股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回落。23Q3重仓持股中港股个数为296只,占比9.2%,较23Q2小幅下降。港股重仓持股市值为2494.0亿元,占比约8.4%,较23Q2下降0.7pct。 从港股重仓持股行业来看,传媒、社会服务行业配置依旧较高,Q3基金增配医药生物、银行、电子、非银金融,而传媒、食品饮料、公用事业减配幅度较大。 四、新兴产业链:新能源赛道的筹码压力有所消散 新能源产业链Q3继续减仓,当前可观察到筹码压力已有消解。经历了连续5个季度的减仓,当前产业链整体的压力已有所消解,产业链23Q3仓位为13.9%,较顶峰时期22Q2的27%已显著回落。 筹码结构消解到什么程度才算健康?以超配幅度为视角,看一下历史上四段新兴赛道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安防、医药的经验,历史来看筹码压力的消化约1-1.5年左右,超配幅度降到1倍以下差不多可看到新一轮超额收益的开启。 (1)消费电子产业链来看,2013年一季报超配幅度达到1倍,此后开始下行,股价亦调整。筹码压力消化持续近2年,直至2014年四季报消费电子产业链降至低配(持续1年零3个季度),随后开始回升,新一轮超额收益行情也开启; (2)安防产业链来看,2013年三季报超额幅度达到6倍,随后下行,直至2014年四季报降至1倍(持续1年零1个季度),超额收益方重新开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防产业链的超配幅度始终没有再打上来,仅海康等龙头的超配幅度不断抬升,驱动行业指数表现。 (3)医药来看,超配比例于14年一季度抬升至1.25倍,随后下行并伴随着股价下挫,直至14年四季度降至超配0.4倍见底(持续3个季度),超额收益方再度抬升。 以基金三季报来观察新能源产业链各子赛道的筹码压力,我们发现Q3新能源产业链的筹码压力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消解,当前筹码健康程度:风电>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 风电和储能产业链目前筹码压力有明显消化。风电方面,当前风电零部件和整机均已回落至低配。储能方面,大储回落至低配,户储超配比例已回落至0.5倍(顶峰超配3.1倍)。 光伏部分环节的筹码压力已缓和,结构上电池组件、硅片、加工设备等环节的配置比例已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以下,且超配比例回落至0.5倍以下。逆变器的超配比例仍在1.5倍以上。基金Q3继续减仓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亦使得筹码压力边际缓和。 新能源车各环节当前筹码压力分化。从Q3基金操作思路来看,新能源车产业链仍在减仓,结构上动力电池、隔膜、整车等仓位降幅最大,也对应着筹码压力的率先缓和。智能车、热管理等获结构性加仓。 1. 最优:整车、正极、充电桩等已回落至低配; 2. 次优:动力电池、隔膜已回落到超配1倍、0.6倍(顶峰时期均超配接近2倍),且配置比例回落至近五年的中枢位置; 3. 当前压力仍较大:结构件、电解液、热管理等当前超配比例仍较高。 数字经济AI产业链在经历四个季度加仓后首度减仓,仓位由15.1%的高点降至12.4%,位于近五年以来的85%分位数。其中,多数上游算力(光模块/服务器/AI芯片/光芯片/液冷温控/交换机)和下游应用(游戏/工业软件/教育IT/金融IT/网安)均减仓。结构性加仓主业有复苏逻辑的品种,如PCB、运营商、广告营销等。 超配角度来看,AI产业链筹码压力分化,核心算力环节筹码压力仍不低,但其他多数环节目前筹码压力不大。一方面,算力核心环节的筹码压力仍不算低(光模块超配1.6倍、服务器超配1倍);另一方面,但多数应用环节及其他算力环节的筹码压力并不大,例如AI芯片、交换机、PCB、运营商、网安等的超配比例都在0.5倍以下,游戏、金融IT、液冷温控、光芯片、大模型、光纤光缆等目前均低配。 半导体产业链的基金操作分化,加仓产业复苏的设计和封测环节,减仓设备、材料、制造、功率等环节。其中,第一,复苏进程领先的存储、射频、MCU、封测获基金加仓,射频已连续四个季度获加仓;第二,产业周期复苏偏后的模拟(信号链/电源链)已的仓位企稳,基金已不再减仓;第三,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等在配置高位被减仓。 五、行业配置:医药和食品饮料再受关注 (一)行业概述:加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减仓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 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的绝对配置比例最高,Q3重点加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主要减仓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 23Q3配置比例最高行业的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等。23Q3加仓最多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汽车等,减仓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传媒等行业。 进一步剔除行业指数上涨影响后,衡量真实的加减仓方向,Q3加仓最显著的行业依然是非银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减仓最多的是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以Q2末持股不变作为粗略测算,剔除Q3行业指数上涨影响后的基金配置比例变化显示,Q3加仓最多的是非银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基础化工,而电力设备、计算机、通信、传媒减仓最多。 从二级行业角度看,医疗服务、白酒、汽车零部件、工业金属在Q3加仓最多,光伏设备、软件开发、电池、通信设备在Q3的减仓幅度较大。 以行业所处的配置历史分位数衡量,目前配置比例处于历史80%以上高水位的一级行业主要是:通信、电子、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处于历史低分位的是商贸零售、房地产、银行、非银金融等。 目前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90%分位数以上的二级行业。23Q3仓处于90%分位数以上是油气开采、工业金属、贵金属、航空装备、航运港口、摩托车及其他、汽车零部件、家电零部件、半导体、通信设备。 二级行业仓位处于2010年以来10%分位数以下的行业。10%分位数以下的是房地产开发、饮料乳品、光学光电子、数字媒体、股份制银行。 从三季度末来看,基金相对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一级行业超配了11个行业,超配幅度最大的依然是食品饮料。23Q3基金超配幅度最大的行业: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家用电器、通信、汽车、国防军工、电子、社会服务、计算机、有色金属。 23Q3大多数行业配置比例相对于其自由流通市值处于低配状态。23Q3基金低配幅度最大的行业有:非银金融、建筑装饰、银行、环保、公用事业、钢铁、传媒、商贸零售、纺织服饰、交通运输等,主要集中在周期和金融。成长性行业中,传媒仍处于低配。 (二)上游资源:高股息与海外再通胀提振,转向加仓 上游资源品此前经历了4个季度的仓位下调,但Q3在红利策略、海外油价上涨等驱动下重获加仓。 煤炭、石油石化Q3均获加仓。煤炭的基金配置比例从23Q2的0.6%上升0.3pct至0.9%,石油石化配置比例较23Q2上升0.3pct至1.1%,结构上主要加仓油气开采、炼化及贸易,其中油气开采基金仓位创历史新高。 有色金属仓位亦获加仓,主要加工业金属(铜铝)、贵金属(黄金),而能源金属仍在减仓(锂)。有色金属配置比例上升0.4pct至3.9%,主要加工业金属、贵金属,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6pct、0.3pct至1.9%、0.9%,其中能源金属连续5个季度减仓,配置比例已接近历史底部。 (三)中游材料&制造:材料行业加仓困境反转,制造行业仓位再平衡 基金三季报可以看到,对于基本面仍处下行期或出清期的中游材料,基金开始提前底部布局。而对于部分估值有压力的中游制造,基金仍在减仓。“反转策略”和“填补估值沟壑、高低切”的思路较为明显。 23Q3钢铁、化工、建材作为“困境反转”行业的代表,均获加仓。化工配置比例上升0.5pct至3.3%,主要加仓农化制品、化学制品、化学原料,仓位分别上升至1.0%、1.3%、0.4%。钢铁仓位上升0.1pct至0.4%,主要加仓普钢,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0.2%。 建材配置比例亦上升。建材较23Q2回升0.2pct至0.9%,主要由加仓水泥带动,仓位上升0.1pct至0.2%。装修建材子赛道防水材料亦加仓,配置比例上升0.1pct至0.4%。 制造业仓位经历再平衡,赛道股继续减仓。电力设备继续减仓,整体配置水平降到了2020年底的位置。结构上看,光伏减仓幅度最高,当前超配比例已接近近五年的底部,电池和风电设备也在继续减仓。电力设备减配4.0pct至11.0%,其中光伏设备仓位下降2.4pct至3.7%,超配比例下降1.9pct至1.3%。电池与风电设备配置比例分别下降1.4pct、0.1pct至5.6%、0.4%。 国防军工亦减仓,主要受航空装备、军工电子拖累。军工23Q3基金配置比例上升0.3pct至3.5%。主要减仓航空装备、军工电子,仓位分别下降0.1pct、0.1pct至1.8%、1.4%,航海装备减仓0.1pct至0.4%。 机械小幅加仓。机械23Q3仓位上升0.3pct至3.8%,结构上主要加仓工程机械、通用装备(仪器仪表)、专用设备(能源及重型设备),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1pct、0.2pct、0.05pct至0.7%、0.2%、0.9%,减仓自动化设备(机器人)。 其它的高股息相关顺周期行业,交运及其部分子行业获加仓,公用事业与建筑均减仓。交通运输配置比例上升0.2pct至2.0%,主要由铁路公路、航运港口带动,仓位分别0.1pct、0.1pct至0.2%、0.3%。公用事业配置比例下降0.1pct至1.1%,主要受电力(火电)拖累。建筑仓位小幅下滑0.1pct至0.8%,主要受基础建设减仓拖累。 (四)消费:沿白酒、医药、地产链、出口链四条线索加仓 食饮重获加仓,主要加白酒,是三季报基金加的最多的行业。其余食饮子行业多减仓,比如非白酒、食品加工、饮料乳品。食品饮料三季度获加仓,配置比例上行1.5pct至14.5%,主要受白酒加仓拉动,白酒加仓1.9pct至12.9%。其余食品饮料子行业减仓为主,其中非白酒仓位回落0.2pct至0.5%,食品加工仓位回落0.1pct至0.4%。 医药亦获加仓,且剔除主题基金后亦显示为加仓,当前仓位还在历史偏低的位置。医药生物配置比例抬升1.1pct至13.1%,超配比例抬升0.7pct至4.0%,剔除主题基金之后,医药生物配置比例抬升1.1pct至7.8%,超配比例抬升0.7pct至-1.3%。 结构来看,医药主要底部加仓CXO、生物制品,此外医疗器械亦获加仓,中药、医药商业减仓。医疗研发外包在三季度仓位抬升1.4pct至2.9%,生物制品仓位抬升0.2pct至0.9%。中药在三季度仓位减少0.4pct至1.7%,医药商业仓位减少0.1pct至0.4%。 地产链和出口链是消费中率先复苏、步入回升期的品种,基金Q3多予以加仓。地产销售链的家电(白电/小家电)、家居、消费建材(防水)均获加仓。出口链的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服装亦获加仓。白色家电配置比例抬升0.1pct至1.7%,家居用品配置比例抬升0.1pct至0.4%;服装家纺和汽车零部件配置比例亦上行0.03pct、0.5pct至0.3%、3.2%。 服务业仓位变化不大,整体来看不再减仓(社服/零售等前期连续减仓两个季度)。结构上加仓一般零售、互联网电商,减仓医美、化妆品。一般零售和互联网电商分别获加仓0.1pct、0.03pct至0.3%、0.1%;医美、化妆品分别减仓0.05pct、0.04pct至0.2%、0.2%。 (五)TMT:加仓消费电子产业链,减仓 AI 链条 电子整体加仓,消费电子及其上游是主要拉动项。23Q3电子配置比例抬升0.26pct至10.5%,主要受消费电子及其上游拉动(已获两个季度左右的加仓)。结构上主要加仓消费电子、元件(PCB)、光学光电子(面板),其中消费电子和面板配置比例分别增加0.18pct、0.08pct至2.4%、0.2%。 半导体减仓,主要减设备、材料。23Q3半导体配置比例为5.9%,较Q2下降0.2ct。半导体设备、材料是主要拉动项,配置比例分别降低0.3、0.1pct至2.0%、0.2%。 通信Q2在AI算力浪潮驱动下仓位到达历史最高点,本季度开始减仓,主要减通信设备,结构性加仓运营商。23Q3通信配置比例为3.3%,较Q2下降0.7pct,主要受通信设备减仓拉动(配置比例降低0.9pct至2.5%)。加仓通信服务,主要是加运营商,其23Q3配置比例已到十年高点,抬升0.2pct至0.8%。 计算机仓位小幅下降,主要减软件开发、IT服务,结构性底部加仓安防。计算机配置比例从8.1%下滑至6.2%,计算机子行业软件开发、IT服务为主要拉动项,配置比例分别下降1.4pct、0.4pct至3.3%、1.2%。结构性底部加仓安防设备,仓位上升0.3pct至0.9%。 传媒减仓,主要减仓游戏,结构性加仓广告营销(主要是广告)。游戏配置比例下降0.6pct至0.6%,结构性加仓广告营销,仓位抬升0.15pct至0.35%。 (六)大金融:加仓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仓位持平 房地产仓位低位持平,银行、保险、券商获加仓。房地产配置保持在1.5%,二级行业房地产服务与房地产开发配置比例均持平。银行配置比例上升0.4pct至2.5%,主要受城商行、国有大型银行配置仓位抬升拉动。非银金融配置比例抬升0.8pct至1.6%,主要受保险、证券配置仓位抬升拉动,二者配置比例均上升0.4pct至0.8%。 六、个股配置:持股集中度小幅回升 23Q3基金重仓股中top10的持股比例约为19.0%,持股集中度较上季度有所回升。基金重仓最多的公司中,新进入前十排名的重仓公司为药明康德、立讯精密、古井贡酒,而中兴通讯、阳光能源、晶澳科技退出前十大。 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23年Q3加仓最多的个股是药明康德、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药明生物、泸州老窖等;23年Q3减仓最多的个股是晶澳科技、中兴通讯、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 进一步剔除股价涨跌影响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23年Q3加仓最多的个股是山西汾酒、药明康德、立讯精密、沪电股份、中国平安等; 23年Q3减仓最多的个股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腾讯控股、比亚迪、中兴通讯等。 风险提示 基金三季报仅披露十大重仓股,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灵活配置型基金中股票的配置比例不稳定;基金配置仅反映过去信息,对未来的指引意义有限;部分投资产业类的基金(如医药基金等)规模日益增长,会对行业配置数据产生一定影响。 报告信息 本摘要选自报告:《估值沟壑收敛,反转思路占优:——公募基金23年Q3配置分析》2023-10-26 报告作者: 戴康 S0260517120004 郑恺 S0260515090004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