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A股市场资金研究系列(一)境外资金篇:外资的交易偏好发生了哪些变化?| 策略深度报告20231022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平安证券】A股市场资金研究系列(一)境外资金篇:外资的交易偏好发生了哪些变化?| 策略深度报告20231022》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平安证券研究所策略组 魏伟/张亚婕/郝思婧 平安观点 外资定位:外资持股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比重略低于公募和险资。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规模累计达3.3万亿元,占其金融资产持仓的34%,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0%,占全部自由流通市值的8.8%;同期境内公募基金持股占总市值的6.6%,保险资金持股占比为4.1%。 入市历程:陆股通开放以及国际指数公司增配A股共同加速外资入市。境内股票市场开放外资入市始于2002年底设立QFII制度,前期入市节奏相对平缓。2014年以来外资入市开始提速,一方面源于入市限制逐渐放松,2014年底和2016年底分别开放沪港股通和深港股通便利外资交易,并且逐渐扩大可交易成分股范围,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公司相继纳入A股并逐渐提高纳入因子,吸引更多全球指数跟踪资金被动流入,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反复不改外资净流入趋势,年度陆股通累计净流入分别为2942和3517亿元,同期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贬值5%和1%,万得全A指数涨跌幅分别为-28%和33%。 交易特征:2020年以来外资交易波动加大,入市节奏与汇率和股市相关性增强。在2020年之前,随着陆股通放开以及国际指数增配A股,外资持续加仓境内股市。但自2020年以来,外资入市节奏随市场波动加大,与汇率和A股走势相关性逐渐增强,截至2023年6月底,2020-2023年期间全部外资持股规模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万得全A指数走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90。并且,陆股通交易活跃度也有明显抬升,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成交占全A成交比重由2019年的7.7%升至今年的11.7%,每日净流入金额的滚动40日波动率中枢升至2015-2019年均值的3倍水平。另外,从日历效应来看,陆股通在1月、6月、11-12月的净流入规模相对更大,历史均值在280亿-400亿区间,在3月、8-10月的平均净流入规模相对较小。 持股偏好:陆股通超配大消费板块和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QFII超配银行和医药生物行业。以陆股通全部持股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有接近74%的持仓在沪深300成分股中;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为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银行、医药生物、家用电器,合计占比47%;与沪深300行业自由流通市值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传媒、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等行业,平均超配幅度为0.5-3.5个百分点,其中,在大消费板块的超配幅度较2019年底有所回落,在制造业板块的超配幅度较2019年底普遍抬升,整体低配金融、军工、计算机等行业。以QFII重仓股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QFII前五大持仓行业分别为银行、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合计占比61%;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QFII对银行的超配比例最高,幅度为26.5个百分点。 近期变化:短期来看,海外不确定性抬升背景下外资交易波动仍值得密切跟踪,结构上建议关注近期外资加仓的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截至10月18日,8月以来北向资金外资净流出累计最大规模超1500亿元,为历史阶段性净流出最高记录;9月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趋稳和A股震荡筑底,外资净流出压力较8月有边际缓解,9月陆股通累计净流出374亿元,小于8月的897亿元。结构上,近一个月陆股通增加对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的持仓,净买入规模测算平均在10-40亿元不等。 风险提示:1)海外市场波动加大;2)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3)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4)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加码超预期。 目录 01 总览:外资市场影响力提升,入市节奏与汇率和股市相关性增强 我国境内股票市场开放外资入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02年底设立QFII制度,前期入市节奏相对平缓,2013年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规模仅为3448亿元,占外资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4%,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第二阶段自2014年以来外资入市开始提速,一方面源于更加便利的入市机制,如2014年底开始设立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2019年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等;另一方面在于更加便捷的投资渠道和工具,2018年以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公司相继纳入A股并逐渐提高纳入因子,吸引更多全球指数跟踪资金被动流动。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规模累计达3.3万亿元,占其金融资产持仓的34%,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0%。 1.1 开放历程:从QFII到陆股通逐步扩大制度开放,国际指数增配A股加速国际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显著成效。从2002年11月证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大门,到2011年开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再到2014年正式开通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了境外资金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渠道,这二十多年来监管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投资限制逐渐放松,外资投资额度经历了从上限提升到取消限额的变化,其中,QFII在2005至2019年间开闸5次,由40亿美元额度不断升至3000亿美元,并于2019年9月取消限额;RQFII试点总额度于2012年由此前的200亿元提高至2700亿元,并于2019年取消;陆股通则于2016年取消限额。另一方面,拓展外资可投资工具的品类,以更好地满足外资交易习惯,其中,QFII可投资范围逐渐纳入中金所股指期货、银行间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存托凭证、股票期权、融资融券等;RQFII增加ETF、股指期货、存托凭证等投资品种;陆股通则扩容至市值50亿及以上且符合一定流动性等条件的上证A股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成份股、上交所/深交所A+H股;此外,监管还在锁定期、税收政策、扩大试点地区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等方面不断优化外资投资监管。目前,境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RQFII、沪深股通、存托凭证等多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 并且,A股逐渐被纳入多个国际指数也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环。A股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进一步便利了A股被国际指数纳入,目前在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这三大国际指数体系中均有A股的一席之地。其中,MSCI在2017年6月宣布于2018年6月开始将部分A股上市公司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第一阶段纳入因子为5%,此后在2019年5月、2019年8月、2019年11月分三次将A股在MSCI指数的纳入因子上调至10%、15%、20%。富时罗素在2018年9月宣布将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并且分阶段实施,一是在2019年6月以5%因子纳入A股,二是在2019年9月将纳入因子提升至15%,三是在2020年3月和6月2次提高纳入因子,最终将A股在富时罗素指数的纳入因子提升至20%。标普道琼斯在2018年12月宣布将A股宣布纳入其全球指数体系,于2019年9月23日当日正式将1099只A股上市公司纳入标普新兴市场指数,纳入因子为25%。 目前,我国仍在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证监会表态将继续便利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提到下一步将采取的举措之一包括“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港股活跃度”,“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拓展互联互通标的范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H股30周年志庆活动上的致辞中明确表示,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推动两地资本市场深化务实合作,一是发挥香港支持中国企业融资的国际平台作用,推动形成更加透明、高效、顺畅的境外上市监管协调机制,持续畅通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渠道,推出更多有代表性的“绿灯”案例;二是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引入大宗交易机制、REITs等更多产品纳入标的,进一步便利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三是加大两地产品双向开放力度,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等产品,丰富离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巩固提升香港风险管理中心地位。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各类境外资金加大对北交所参与力度。 1.2 外资表现:入市节奏与汇率和A股相关性增强,在大消费板块具有较强影响力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对境内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断加大,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重接近4%,小幅低于公募和险资。截至2023年6月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类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3.3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4.0%,占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8.8%。同期,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中运用余额达到3.5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4.1%,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9.2%;全市场公募基金持有境内股票规模达到5.5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6.6%,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14.6%。纵向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资产规模占全部持有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为34.1%,高于2013年底22.1个百分点;外资持仓占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较2013年底提升2.5个百分点。 历史上看,外资入市节奏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化、A股市场走势、市场国际化进程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外资入市节奏与汇率和A股走势相关性自2020年以来逐渐增强,截至2023年6月底,2020-2023年期间全部外资持股规模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万得全A指数走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90,此前在2016-2019年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09。分阶段看,外资增配股票有三次明显加速,分别是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同期均伴随着A股市场触底回升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另外,有4次出现外资明显降仓的情况,分别是2015年6-11月期间、2018年2-10月期间、2022年1-4月期间、2022年7-10月期间,同期均伴随着A股市场震荡调整,部分时间段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不过在2018年2-10月期间虽然外资持股规模在回落,但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仍在波动抬升。 持仓结构上看,外资持股集中度波动回落,行业偏好经历了从金融消费逐渐向制造成长扩散的变化。我们基于Wind数据库中统计的陆股通全部持仓和QFII重仓股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第一,从持股集中度来看,外资持仓逐渐分散化,外资持仓前五大行业的规模占比自2016年底的57.2%波动回落至2023年6月底的49.0%;持仓前十大重仓股的规模占比自2016年底的39.6%降至2023年6月底的24.3%。 第二,从行业结构(外资持有行业规模占外资总持仓规模的比重)变化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仓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银行和电子行业,占比分别为13.5%、12.0%、8.5%、8.3%、6.8%。对比来看,第一,在大消费板块内部,外资对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的配置比例明显降低,对医药生物有小幅加仓,2023年6月底,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的持仓占比分别相比2016年底降低8.7、2.4个百分点,同期医药生物的配置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第二,在制造板块内部,外资对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的配置比例有所抬升,2023年6月底分别达到13.5%和5.5%,分别较2016年底提升11.9、3.8个百分点。第三,对于TMT板块(含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传媒行业),外资整体持仓比例波动抬升,2023年6月底合计持仓占比为14.6%,较2016年底提升6.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和传媒行业占比提升幅度较大,同期分别提升4.5和1.1个百分点。第四,对于金融地产板块,外资持仓占比波动回落,2023年6月底,外资持仓中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占比分别为8.3%、4.6%、0.8%,分别相比2016年底下降4.5、1.7和0.7个百分点。 第三,从外资持仓行业内部结构与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行业内部结构对比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超配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家用电器行业,超配幅度分别为5.4、5.2、4.4个百分点;对于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传媒、美容护理行业的超配幅度平均在0-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外资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子、基础化工、通信、计算机、非银金融等行业的持仓内部占比明显低于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行业内部占比,平均低配幅度在1-2个百分点左右。 从外资在A股市场的行业影响力来看,其在家用电器和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大消费行业中维持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对于建筑材料、电力设备、传媒等行业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们以外资持股市值占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算法)的比重来衡量外资在不同行业中的影响力,2023年6月底家用电器、食品饮料行业占比最为领先,分别达到10.2%和5.4%,分别较2016年底提升7.5和1.9个百分点;同期建筑材料、电力设备、传媒、有色金属等行业占比也有所提升,分别达到5.2%、4.9%、3.7%、3.5%,较2016年底分别提升4.0、4.7、3.5、3.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外资在环保、国防军工、纺织服饰行业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且整体变化不大。 02 陆股通:交易波动逐渐放大,持仓兼顾消费与制造 自2014年设立互联互通机制以来,陆股通(亦称“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其在2017-2019年间随着国际三大指数公司持续增配A股而呈现持续净流入走势,净流出压力持续时间较短;相比之下,其在2020年以来净流入波动明显放大,特别在内资增量资金流入相对偏慢的阶段,陆股通对A股市场定价影响力有一定提升。 2.1 交易特征:2020年以来交易波动加大,年底年初净流入相对更集中 互联互通机制设立以来,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北向月度成交占全A成交比重升至13%左右,2020年以来资金波动明显放大。自2014年11月开通沪港股通和2016年12月开通深港股通以来,外资投资A股的渠道更加畅通便利,在中资资产具备较高吸引力、国际指数纳入A股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北向资金长期呈现波动净流入的态势,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累计净流入1.83万亿元,较2016年底累计增长超11倍,较2019年底增长84%;陆股通在境内持股规模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口径)的比重为2.7%,占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wind测算)的比重为6.0%,平均较2019年底提升0.2-0.3个百分点。市场成交方面,北向资金年度成交额占全A市场成交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7.7%升至2023年的11.7%,月度成交占比于2023年9月达到12.6%,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并且,外资成交换手相对高于境内公募基金,以半年度持仓换手来看,2023年上半年陆股通平均换手率为508%,同期境内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换手率中位数为174%,平均值为435%。 具体分阶段看,2014年以来北向资金流入A股经历了从小步慢行到单边加仓再到跟随金融市场波动放大的三个阶段。具体来看:一是2014-2016年间北向资金流入整体呈现小步慢行的特征,2014年底开放沪港股通便利了外资投资,但可投资范围相对有限;二是2017-2019年间呈现单边持续净流入态势,伴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及国际三大指数公司持续增配A股,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的强度相对更大,三年间陆股通最长连续净流入天数平均在28-32天,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三是2020年以来北向净流入波动明显放大,以陆股通当日成交净买入金额滚动40日标准差衡量资金波动,2020-2023年间陆股通净流入滚动40日波动率均值升至53左右,是2015-2019年间均值的2.7倍水平。 另外,从日历效应来看,历史上北向资金净流入往往集中在年底年初以及年中6月左右,春节假期前一周有净流入放缓迹象。资金月度表现方面,2015年以来,北向资金月度净流入往往集中在年底年初以及年中6月,截至2023年9月底,1月、6月、11月、12月北向资金月度累计净流入规模历史中位数分别为351亿元、221亿元、327亿元、256亿元;相比之下,9月和10月净流入规模历史中位数相对较小,分别为15亿元和19亿元。资金节日效应方面,北向资金在春节前两周趋于净流入,但在节前一周会有净流入规模放缓或者净流出的情况出现,而在节后两周内净流入规模则有抬升;相比之下,北向资金在五一和十一假期前后变化并不显著。 2.2 持仓偏好:沪深300持仓占比超7成,行业兼顾消费与制造 静态来看,陆股通持仓中有近四分之三的比重为沪深300成分股,结构上超配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行业。整体而言,北向资金持仓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重合度较高,截至2023年9月底,在陆股通总持仓中有近74%的比例集中在沪深300成分股。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医药生物、银行和家用电器,2023年9月底的合计占比为47.4%。具体来看: 一是与沪深300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家用电器、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传媒行业,平均超配幅度为1.5-3.5个百分点;相对低配银行、非银金融、计算机、电子、国防军工等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1-5个百分点。 二是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力设备、建筑材料、银行等行业,超配幅度分别为5.9、4.5、3.7、0.5、0.3个百分点;相对低配电子、计算机、国防军工、基础化工、非银金融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1-3个百分点。 三是从陆股通持股占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来看北向资金的行业定价权,截至2023年9月底,31个申万一级行业的陆股通持股规模占行业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平均达到5.6%,比重较高的行业为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建筑材料、电力设备行业,分别为17.9%、11.3%、9.3%、9.0%、8.7%;而在国防军工、环保、房地产等行业的持股占比相对较低,比重不足3%。 四是从个股偏好来看,陆股通持仓相对偏好行业龙头,截至2023年9月底,各个行业的第一大重仓股在各自行业持仓规模中的占比平均为30.9%,商贸零售、公用事业、食品饮料、煤炭行业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集中度达到超过55%,各自重仓上市公司分别为中国中免、长江电力、贵州茅台、中国神华,相应上市公司持仓规模分别为168亿元、377亿元、1564亿元、63亿元。 动态变化方面,2019年以来北向资金行业偏好逐渐由消费向制造扩散,龙头股持仓集中度小幅回落。对比2023年9月底最新数据与2019年底数据的变化: 一是从陆股通持仓内部行业结构来看,前五大重仓行业集中度自2019年底的57.1%下降9.7个百分点至47.4%,其中,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行业持仓占比回落较多,同期回落幅度分别为4.7和4.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行业的持仓占比同期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分别为9.5、2.3、2.2个百分点。 二是从陆股通持仓结构相对沪深300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行业结构的超配比例来看,陆股通对机械设备和传媒行业的超配比例有所提升,相对2019年底分别提升2.3和1.5个百分点至3.2%和1.6%;对银行和非银金融的低配比例有所收窄,分别较2019年底收窄3.4和4.3个百分点至-5.2%和-4.2%;对基础化工、石油石化等传统周期行业从低配转为超配,2023年9月底超配比例分别为0.7%和0.1%,高于2019年底1.0和1.3个百分点。 三是从北向资金的行业定价权变化来看,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在美容护理、电力设备、石油石化等行业的持股规模占比较2019年底提升较多,提升幅度分别为5.7、5.3和3.6个百分点,比重分别达到9.3%、8.7%和6.5%;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持仓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较2019年底下降4.2个百分点,在商贸零售、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房地产行业的持仓占比平均较2019年底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从个股偏好变化来看,陆股通持股逐渐分散化,各行业第一大重仓股占行业总持仓的比重波动回落,2023年9月底均值为30.9%,较2019年底下降8.1个百分点,较2016年底下降14.4个百分点。 03 QFII:持仓集中度高于陆股通,行业偏好超配银行 QFII/RQFII是外资参与境内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几年开始出现被互联互通机制边际替代的迹象。在2014年设立互联互通机制之前,QFII/RQFII是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2005-2013年间QFII/RQFII渠道半年度资金流向大多为净流入状态且整体波动较小,平均净流入规模为27亿美元,按历史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半年度资金净流入平均为194亿元人民币。此后,QFII/RQFII渠道资金净流入/出随着A股市场涨跌而波动加大,直到2019年QFII/RQFII投资限额的取消带来短期快速流入,2019年下半年该渠道资金净流入规模升至7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69亿元,同期陆股通净流入仅为2554亿元。不过,近几年开始出现QFII/RQFII渠道被交易模式更为高效便捷的陆股通边际替代的迹象,2020-2021年间,QFII/RQFII渠道资金累计净流入4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04亿元,同期陆股通累计净流入6411亿元,超过QFII/RQFII渠道净流入规模的2倍。 从重仓股的统计来看,QFII前十大个股持仓集中度接近50%,行业持仓更加偏好银行。截至2023年6月底,QFII重仓股持仓市值超1400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口径)的比重为0.2%,占重仓股总市值的比重为1.6%。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规模占总持仓的比重为61.4%,前十大重仓股持仓规模占比50.6%,整体略低于历史均值。分行业看,目前QFII持仓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银行、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五个行业的持仓占比分别为32.8%、7.9%、7.4%、7.2%、6.1%,其中,银行、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持仓规模占比分别较2019年底提升2.9、3.4、5.0个百分点,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持仓规模占比分别较2019年底回落7.4和3.1个百分点。以QFII持仓结构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截至2023年6月底,QFII明显超配银行、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行业,超配比例分别为26.5、3.1、2.7、2.4个百分点;低配食品饮料、电力设备、计算机、非银金融、基础化工、国防军工等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2-5个百分点。 04 近期变化:外资波动不确定性仍存,短期关注电子、汽车持仓增加 综合前文分析,外资入市节奏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多方面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和A股走势的相关性逐渐提升。其中,陆股通和QFII是境外资金参与境内股市投资的两大重要渠道,而陆股通作为日度披露的高频数据,也成为了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外资交易的高频跟踪指标。 从近期北向资金行为来看,今年8月以来陆股通累计净流出规模已创历史新高,短期在海外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外资流入波动仍值得关注。截至2023年10月18日,今年8月以来陆股通净流出规模累计破1500亿元,9月中下旬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在7.3附近盘整,国内基本面有边际改善迹象,陆股通整体净流出有边际缓解的迹象,9月累计净流出规模为374亿元,较8月净流出897亿元显著收窄。不过,短期来看,在近期海外不确定性抬升的背景下,整体外资交易波动仍值得关注。 结构上看,近期北向资金已边际增加对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的持仓。截至2023年10月18日,根据Wind基于持股变动及个股成交均价进行估算的统计结果,近一个月陆股通净买入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平均净买入规模在10-40亿元不等;相比之下,陆股通在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等行业仍然有接近50-110亿元左右的净流出,净流出规模较前一个月有所收窄。 05 风险提示 1、海外市场波动加大。如果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可能会影响全球资金的资产配置,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节奏也将受到影响。 2、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若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可能会带来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外资行为短期波动会加大。 3、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倘若国内经济超预期下行,国内市场需求相应承压带来上市公司企业盈利大幅下滑以及相应信用市场违约冲击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拖累相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 4、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加码超预期。若金融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市场流动性将面临过度收紧甚至信用危机的爆发。 报告作者信息 平安证券研究所投资评级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免责条款 策略配置研究团队 平安证券 投资机会 股市行情 政策风向 剖析 策略评论 【微信账号】Equity_Strategy
平安证券研究所策略组 魏伟/张亚婕/郝思婧 平安观点 外资定位:外资持股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比重略低于公募和险资。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规模累计达3.3万亿元,占其金融资产持仓的34%,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0%,占全部自由流通市值的8.8%;同期境内公募基金持股占总市值的6.6%,保险资金持股占比为4.1%。 入市历程:陆股通开放以及国际指数公司增配A股共同加速外资入市。境内股票市场开放外资入市始于2002年底设立QFII制度,前期入市节奏相对平缓。2014年以来外资入市开始提速,一方面源于入市限制逐渐放松,2014年底和2016年底分别开放沪港股通和深港股通便利外资交易,并且逐渐扩大可交易成分股范围,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公司相继纳入A股并逐渐提高纳入因子,吸引更多全球指数跟踪资金被动流入,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反复不改外资净流入趋势,年度陆股通累计净流入分别为2942和3517亿元,同期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贬值5%和1%,万得全A指数涨跌幅分别为-28%和33%。 交易特征:2020年以来外资交易波动加大,入市节奏与汇率和股市相关性增强。在2020年之前,随着陆股通放开以及国际指数增配A股,外资持续加仓境内股市。但自2020年以来,外资入市节奏随市场波动加大,与汇率和A股走势相关性逐渐增强,截至2023年6月底,2020-2023年期间全部外资持股规模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万得全A指数走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90。并且,陆股通交易活跃度也有明显抬升,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成交占全A成交比重由2019年的7.7%升至今年的11.7%,每日净流入金额的滚动40日波动率中枢升至2015-2019年均值的3倍水平。另外,从日历效应来看,陆股通在1月、6月、11-12月的净流入规模相对更大,历史均值在280亿-400亿区间,在3月、8-10月的平均净流入规模相对较小。 持股偏好:陆股通超配大消费板块和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QFII超配银行和医药生物行业。以陆股通全部持股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有接近74%的持仓在沪深300成分股中;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为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银行、医药生物、家用电器,合计占比47%;与沪深300行业自由流通市值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传媒、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等行业,平均超配幅度为0.5-3.5个百分点,其中,在大消费板块的超配幅度较2019年底有所回落,在制造业板块的超配幅度较2019年底普遍抬升,整体低配金融、军工、计算机等行业。以QFII重仓股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QFII前五大持仓行业分别为银行、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合计占比61%;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QFII对银行的超配比例最高,幅度为26.5个百分点。 近期变化:短期来看,海外不确定性抬升背景下外资交易波动仍值得密切跟踪,结构上建议关注近期外资加仓的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截至10月18日,8月以来北向资金外资净流出累计最大规模超1500亿元,为历史阶段性净流出最高记录;9月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趋稳和A股震荡筑底,外资净流出压力较8月有边际缓解,9月陆股通累计净流出374亿元,小于8月的897亿元。结构上,近一个月陆股通增加对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的持仓,净买入规模测算平均在10-40亿元不等。 风险提示:1)海外市场波动加大;2)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3)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4)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加码超预期。 目录 01 总览:外资市场影响力提升,入市节奏与汇率和股市相关性增强 我国境内股票市场开放外资入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02年底设立QFII制度,前期入市节奏相对平缓,2013年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规模仅为3448亿元,占外资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4%,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第二阶段自2014年以来外资入市开始提速,一方面源于更加便利的入市机制,如2014年底开始设立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2019年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等;另一方面在于更加便捷的投资渠道和工具,2018年以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公司相继纳入A股并逐渐提高纳入因子,吸引更多全球指数跟踪资金被动流动。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规模累计达3.3万亿元,占其金融资产持仓的34%,占全部公司总市值的4.0%。 1.1 开放历程:从QFII到陆股通逐步扩大制度开放,国际指数增配A股加速国际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显著成效。从2002年11月证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境内证券市场的大门,到2011年开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再到2014年正式开通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了境外资金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渠道,这二十多年来监管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投资限制逐渐放松,外资投资额度经历了从上限提升到取消限额的变化,其中,QFII在2005至2019年间开闸5次,由40亿美元额度不断升至3000亿美元,并于2019年9月取消限额;RQFII试点总额度于2012年由此前的200亿元提高至2700亿元,并于2019年取消;陆股通则于2016年取消限额。另一方面,拓展外资可投资工具的品类,以更好地满足外资交易习惯,其中,QFII可投资范围逐渐纳入中金所股指期货、银行间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存托凭证、股票期权、融资融券等;RQFII增加ETF、股指期货、存托凭证等投资品种;陆股通则扩容至市值50亿及以上且符合一定流动性等条件的上证A股指数/深证综合指数成份股、上交所/深交所A+H股;此外,监管还在锁定期、税收政策、扩大试点地区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等方面不断优化外资投资监管。目前,境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RQFII、沪深股通、存托凭证等多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 并且,A股逐渐被纳入多个国际指数也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环。A股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进一步便利了A股被国际指数纳入,目前在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这三大国际指数体系中均有A股的一席之地。其中,MSCI在2017年6月宣布于2018年6月开始将部分A股上市公司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第一阶段纳入因子为5%,此后在2019年5月、2019年8月、2019年11月分三次将A股在MSCI指数的纳入因子上调至10%、15%、20%。富时罗素在2018年9月宣布将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并且分阶段实施,一是在2019年6月以5%因子纳入A股,二是在2019年9月将纳入因子提升至15%,三是在2020年3月和6月2次提高纳入因子,最终将A股在富时罗素指数的纳入因子提升至20%。标普道琼斯在2018年12月宣布将A股宣布纳入其全球指数体系,于2019年9月23日当日正式将1099只A股上市公司纳入标普新兴市场指数,纳入因子为25%。 目前,我国仍在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证监会表态将继续便利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2023年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提到下一步将采取的举措之一包括“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港股活跃度”,“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拓展互联互通标的范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H股30周年志庆活动上的致辞中明确表示,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推动两地资本市场深化务实合作,一是发挥香港支持中国企业融资的国际平台作用,推动形成更加透明、高效、顺畅的境外上市监管协调机制,持续畅通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渠道,推出更多有代表性的“绿灯”案例;二是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引入大宗交易机制、REITs等更多产品纳入标的,进一步便利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三是加大两地产品双向开放力度,支持香港推出国债期货等产品,丰富离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巩固提升香港风险管理中心地位。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支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各类境外资金加大对北交所参与力度。 1.2 外资表现:入市节奏与汇率和A股相关性增强,在大消费板块具有较强影响力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对境内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断加大,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比重接近4%,小幅低于公募和险资。截至2023年6月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类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3.3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4.0%,占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8.8%。同期,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中运用余额达到3.5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4.1%,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9.2%;全市场公募基金持有境内股票规模达到5.5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为6.6%,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重为14.6%。纵向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资产规模占全部持有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为34.1%,高于2013年底22.1个百分点;外资持仓占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较2013年底提升2.5个百分点。 历史上看,外资入市节奏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化、A股市场走势、市场国际化进程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外资入市节奏与汇率和A股走势相关性自2020年以来逐渐增强,截至2023年6月底,2020-2023年期间全部外资持股规模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万得全A指数走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90,此前在2016-2019年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09。分阶段看,外资增配股票有三次明显加速,分别是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同期均伴随着A股市场触底回升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另外,有4次出现外资明显降仓的情况,分别是2015年6-11月期间、2018年2-10月期间、2022年1-4月期间、2022年7-10月期间,同期均伴随着A股市场震荡调整,部分时间段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不过在2018年2-10月期间虽然外资持股规模在回落,但其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仍在波动抬升。 持仓结构上看,外资持股集中度波动回落,行业偏好经历了从金融消费逐渐向制造成长扩散的变化。我们基于Wind数据库中统计的陆股通全部持仓和QFII重仓股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第一,从持股集中度来看,外资持仓逐渐分散化,外资持仓前五大行业的规模占比自2016年底的57.2%波动回落至2023年6月底的49.0%;持仓前十大重仓股的规模占比自2016年底的39.6%降至2023年6月底的24.3%。 第二,从行业结构(外资持有行业规模占外资总持仓规模的比重)变化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持仓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银行和电子行业,占比分别为13.5%、12.0%、8.5%、8.3%、6.8%。对比来看,第一,在大消费板块内部,外资对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的配置比例明显降低,对医药生物有小幅加仓,2023年6月底,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的持仓占比分别相比2016年底降低8.7、2.4个百分点,同期医药生物的配置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第二,在制造板块内部,外资对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的配置比例有所抬升,2023年6月底分别达到13.5%和5.5%,分别较2016年底提升11.9、3.8个百分点。第三,对于TMT板块(含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传媒行业),外资整体持仓比例波动抬升,2023年6月底合计持仓占比为14.6%,较2016年底提升6.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和传媒行业占比提升幅度较大,同期分别提升4.5和1.1个百分点。第四,对于金融地产板块,外资持仓占比波动回落,2023年6月底,外资持仓中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占比分别为8.3%、4.6%、0.8%,分别相比2016年底下降4.5、1.7和0.7个百分点。 第三,从外资持仓行业内部结构与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行业内部结构对比来看,截至2023年6月底,外资超配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家用电器行业,超配幅度分别为5.4、5.2、4.4个百分点;对于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传媒、美容护理行业的超配幅度平均在0-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外资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电子、基础化工、通信、计算机、非银金融等行业的持仓内部占比明显低于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行业内部占比,平均低配幅度在1-2个百分点左右。 从外资在A股市场的行业影响力来看,其在家用电器和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大消费行业中维持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对于建筑材料、电力设备、传媒等行业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们以外资持股市值占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算法)的比重来衡量外资在不同行业中的影响力,2023年6月底家用电器、食品饮料行业占比最为领先,分别达到10.2%和5.4%,分别较2016年底提升7.5和1.9个百分点;同期建筑材料、电力设备、传媒、有色金属等行业占比也有所提升,分别达到5.2%、4.9%、3.7%、3.5%,较2016年底分别提升4.0、4.7、3.5、3.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外资在环保、国防军工、纺织服饰行业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且整体变化不大。 02 陆股通:交易波动逐渐放大,持仓兼顾消费与制造 自2014年设立互联互通机制以来,陆股通(亦称“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其在2017-2019年间随着国际三大指数公司持续增配A股而呈现持续净流入走势,净流出压力持续时间较短;相比之下,其在2020年以来净流入波动明显放大,特别在内资增量资金流入相对偏慢的阶段,陆股通对A股市场定价影响力有一定提升。 2.1 交易特征:2020年以来交易波动加大,年底年初净流入相对更集中 互联互通机制设立以来,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超1.8万亿元,北向月度成交占全A成交比重升至13%左右,2020年以来资金波动明显放大。自2014年11月开通沪港股通和2016年12月开通深港股通以来,外资投资A股的渠道更加畅通便利,在中资资产具备较高吸引力、国际指数纳入A股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北向资金长期呈现波动净流入的态势,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累计净流入1.83万亿元,较2016年底累计增长超11倍,较2019年底增长84%;陆股通在境内持股规模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口径)的比重为2.7%,占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wind测算)的比重为6.0%,平均较2019年底提升0.2-0.3个百分点。市场成交方面,北向资金年度成交额占全A市场成交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7.7%升至2023年的11.7%,月度成交占比于2023年9月达到12.6%,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并且,外资成交换手相对高于境内公募基金,以半年度持仓换手来看,2023年上半年陆股通平均换手率为508%,同期境内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换手率中位数为174%,平均值为435%。 具体分阶段看,2014年以来北向资金流入A股经历了从小步慢行到单边加仓再到跟随金融市场波动放大的三个阶段。具体来看:一是2014-2016年间北向资金流入整体呈现小步慢行的特征,2014年底开放沪港股通便利了外资投资,但可投资范围相对有限;二是2017-2019年间呈现单边持续净流入态势,伴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及国际三大指数公司持续增配A股,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的强度相对更大,三年间陆股通最长连续净流入天数平均在28-32天,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三是2020年以来北向净流入波动明显放大,以陆股通当日成交净买入金额滚动40日标准差衡量资金波动,2020-2023年间陆股通净流入滚动40日波动率均值升至53左右,是2015-2019年间均值的2.7倍水平。 另外,从日历效应来看,历史上北向资金净流入往往集中在年底年初以及年中6月左右,春节假期前一周有净流入放缓迹象。资金月度表现方面,2015年以来,北向资金月度净流入往往集中在年底年初以及年中6月,截至2023年9月底,1月、6月、11月、12月北向资金月度累计净流入规模历史中位数分别为351亿元、221亿元、327亿元、256亿元;相比之下,9月和10月净流入规模历史中位数相对较小,分别为15亿元和19亿元。资金节日效应方面,北向资金在春节前两周趋于净流入,但在节前一周会有净流入规模放缓或者净流出的情况出现,而在节后两周内净流入规模则有抬升;相比之下,北向资金在五一和十一假期前后变化并不显著。 2.2 持仓偏好:沪深300持仓占比超7成,行业兼顾消费与制造 静态来看,陆股通持仓中有近四分之三的比重为沪深300成分股,结构上超配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行业。整体而言,北向资金持仓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重合度较高,截至2023年9月底,在陆股通总持仓中有近74%的比例集中在沪深300成分股。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医药生物、银行和家用电器,2023年9月底的合计占比为47.4%。具体来看: 一是与沪深300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家用电器、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传媒行业,平均超配幅度为1.5-3.5个百分点;相对低配银行、非银金融、计算机、电子、国防军工等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1-5个百分点。 二是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陆股通相对超配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力设备、建筑材料、银行等行业,超配幅度分别为5.9、4.5、3.7、0.5、0.3个百分点;相对低配电子、计算机、国防军工、基础化工、非银金融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1-3个百分点。 三是从陆股通持股占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来看北向资金的行业定价权,截至2023年9月底,31个申万一级行业的陆股通持股规模占行业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平均达到5.6%,比重较高的行业为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建筑材料、电力设备行业,分别为17.9%、11.3%、9.3%、9.0%、8.7%;而在国防军工、环保、房地产等行业的持股占比相对较低,比重不足3%。 四是从个股偏好来看,陆股通持仓相对偏好行业龙头,截至2023年9月底,各个行业的第一大重仓股在各自行业持仓规模中的占比平均为30.9%,商贸零售、公用事业、食品饮料、煤炭行业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集中度达到超过55%,各自重仓上市公司分别为中国中免、长江电力、贵州茅台、中国神华,相应上市公司持仓规模分别为168亿元、377亿元、1564亿元、63亿元。 动态变化方面,2019年以来北向资金行业偏好逐渐由消费向制造扩散,龙头股持仓集中度小幅回落。对比2023年9月底最新数据与2019年底数据的变化: 一是从陆股通持仓内部行业结构来看,前五大重仓行业集中度自2019年底的57.1%下降9.7个百分点至47.4%,其中,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行业持仓占比回落较多,同期回落幅度分别为4.7和4.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行业的持仓占比同期有所提升,提升幅度分别为9.5、2.3、2.2个百分点。 二是从陆股通持仓结构相对沪深300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行业结构的超配比例来看,陆股通对机械设备和传媒行业的超配比例有所提升,相对2019年底分别提升2.3和1.5个百分点至3.2%和1.6%;对银行和非银金融的低配比例有所收窄,分别较2019年底收窄3.4和4.3个百分点至-5.2%和-4.2%;对基础化工、石油石化等传统周期行业从低配转为超配,2023年9月底超配比例分别为0.7%和0.1%,高于2019年底1.0和1.3个百分点。 三是从北向资金的行业定价权变化来看,截至2023年9月底,陆股通在美容护理、电力设备、石油石化等行业的持股规模占比较2019年底提升较多,提升幅度分别为5.7、5.3和3.6个百分点,比重分别达到9.3%、8.7%和6.5%;其在食品饮料行业的持仓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较2019年底下降4.2个百分点,在商贸零售、家用电器、建筑材料、房地产行业的持仓占比平均较2019年底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从个股偏好变化来看,陆股通持股逐渐分散化,各行业第一大重仓股占行业总持仓的比重波动回落,2023年9月底均值为30.9%,较2019年底下降8.1个百分点,较2016年底下降14.4个百分点。 03 QFII:持仓集中度高于陆股通,行业偏好超配银行 QFII/RQFII是外资参与境内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几年开始出现被互联互通机制边际替代的迹象。在2014年设立互联互通机制之前,QFII/RQFII是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2005-2013年间QFII/RQFII渠道半年度资金流向大多为净流入状态且整体波动较小,平均净流入规模为27亿美元,按历史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半年度资金净流入平均为194亿元人民币。此后,QFII/RQFII渠道资金净流入/出随着A股市场涨跌而波动加大,直到2019年QFII/RQFII投资限额的取消带来短期快速流入,2019年下半年该渠道资金净流入规模升至7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69亿元,同期陆股通净流入仅为2554亿元。不过,近几年开始出现QFII/RQFII渠道被交易模式更为高效便捷的陆股通边际替代的迹象,2020-2021年间,QFII/RQFII渠道资金累计净流入4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04亿元,同期陆股通累计净流入6411亿元,超过QFII/RQFII渠道净流入规模的2倍。 从重仓股的统计来看,QFII前十大个股持仓集中度接近50%,行业持仓更加偏好银行。截至2023年6月底,QFII重仓股持仓市值超1400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证监会口径)的比重为0.2%,占重仓股总市值的比重为1.6%。结构上,前五大持仓行业规模占总持仓的比重为61.4%,前十大重仓股持仓规模占比50.6%,整体略低于历史均值。分行业看,目前QFII持仓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银行、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五个行业的持仓占比分别为32.8%、7.9%、7.4%、7.2%、6.1%,其中,银行、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行业持仓规模占比分别较2019年底提升2.9、3.4、5.0个百分点,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持仓规模占比分别较2019年底回落7.4和3.1个百分点。以QFII持仓结构与全部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行业结构对比,截至2023年6月底,QFII明显超配银行、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行业,超配比例分别为26.5、3.1、2.7、2.4个百分点;低配食品饮料、电力设备、计算机、非银金融、基础化工、国防军工等行业,平均低配幅度为2-5个百分点。 04 近期变化:外资波动不确定性仍存,短期关注电子、汽车持仓增加 综合前文分析,外资入市节奏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多方面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和A股走势的相关性逐渐提升。其中,陆股通和QFII是境外资金参与境内股市投资的两大重要渠道,而陆股通作为日度披露的高频数据,也成为了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外资交易的高频跟踪指标。 从近期北向资金行为来看,今年8月以来陆股通累计净流出规模已创历史新高,短期在海外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外资流入波动仍值得关注。截至2023年10月18日,今年8月以来陆股通净流出规模累计破1500亿元,9月中下旬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在7.3附近盘整,国内基本面有边际改善迹象,陆股通整体净流出有边际缓解的迹象,9月累计净流出规模为374亿元,较8月净流出897亿元显著收窄。不过,短期来看,在近期海外不确定性抬升的背景下,整体外资交易波动仍值得关注。 结构上看,近期北向资金已边际增加对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的持仓。截至2023年10月18日,根据Wind基于持股变动及个股成交均价进行估算的统计结果,近一个月陆股通净买入电子、汽车、银行等行业,平均净买入规模在10-40亿元不等;相比之下,陆股通在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等行业仍然有接近50-110亿元左右的净流出,净流出规模较前一个月有所收窄。 05 风险提示 1、海外市场波动加大。如果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可能会影响全球资金的资产配置,外资流入A股市场的节奏也将受到影响。 2、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若地缘政治博弈超预期,可能会带来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外资行为短期波动会加大。 3、国内经济下行超预期。倘若国内经济超预期下行,国内市场需求相应承压带来上市公司企业盈利大幅下滑以及相应信用市场违约冲击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拖累相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 4、金融监管以及去杠杆政策加码超预期。若金融监管政策超预期收紧,市场流动性将面临过度收紧甚至信用危机的爆发。 报告作者信息 平安证券研究所投资评级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免责条款 策略配置研究团队 平安证券 投资机会 股市行情 政策风向 剖析 策略评论 【微信账号】Equity_Strategy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