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银研究|区域研究】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3)——资金东流加速,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住户贷款变化
(以下内容从招商银行《【招银研究|区域研究】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3)——资金东流加速,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住户贷款变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近年来,我们持续跟踪区域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发展。本报告在《金融篇》2022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各地金融指标变化。整体来看,区域金融发展格局稳固,马太效应加强,且在疫情政策调整的影响下东西部之间的分化趋势更加显著,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仍在持续。 ■ 东部资金吸引力增强,住户存款增速涨幅大。各区域存款规模均在增长,占比变化表现出东部和中部提升、西部和东北下降的特征。东部住户存款增速提升幅度高,存款虹吸效应有所增强。中部存款增速领先其他区域,并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区域。西部增速与中东部差距较小,内蒙古和新疆在企业存款带动下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存款余额相对不高,但在住户存款的带动下增速均实现提升。 ■ 沪粤贷款增速降幅较高,西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高。东部贷款余额大、质量优,江苏、浙江、广东的贷款规模、质量优于其他省市;东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较低,但是上海企业贷款增速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中部贷款增速出现分化,其中安徽企业贷款增速反弹显著,贷款增速位居全国首位;海南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全国最高。西部除四川外,多数地区贷款规模小、增速低;西部贷款增速变动存在分化,其中四川、贵州、内蒙古和宁夏增速增幅在全国排名靠前,而重庆、陕西增速则是降幅明显。东北信贷增速较低,仅有辽宁企业贷款增速提升。 ■ 东部保费增速涨幅领先,但其证券业降幅高。全国保险收入26省市保险收入正增长。东部保险业规模与收入涨幅保持领先,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保费收入规模大、增速快;中部的湖南和西部的云南等省份保险增速排名靠前。证券业三年来的增长势头被打断,东部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均降幅较大,全国仅有福建与江西上市企业总市值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实现正增长的地区仅有福建。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2023年度区域研究系列报告共分为《总览篇》《工业篇》《金融篇》《人口消费篇》。今日推送为《金融篇》,《人口消费篇》将之后推送。 相关报告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2):东强格局稳固,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企业贷款投放》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1):区域头部效应增强,重点跟踪边际变化》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0):东部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显著》 正文 存款:东部资金吸引力增强,住户存款增速涨幅大 1.1规模:苏浙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江苏存款规模反超北京 2022年,我国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64万亿元,较2021年增加26万亿元。从国内区域【注释1】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存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9.6%、17.3%、17.4%、5.8%,与2021年相比,各区域的存款规模均在增长,占比变化表现出东部和中部提升、西部和东北下降的特征。观察2018年至2022年数据发现,东部占比提升了2.0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部分别下降了0.3、1.2和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东部对于存款资源的虹吸效应仍在持续,其中主要由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头部省份带动,这些省份的存款规模均在19万亿元以上,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存款占比连续保持三年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京的存款余额2022年增至20万亿元,但占比从2019年以来持续下滑,存款规模被江苏反超。 图1: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余额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我们通过分析存款余额与GDP比值及其变化情况,来观察各地经济对存款的吸纳和派生能力。从这一指标来看,验证了东部头部省份对存款的虹吸效应,同时还观察到所有省份2022年存款余额与GDP比值均有所提升,东部增幅相对较大,这表明其资金吸引力相比去年有所增强。 图2: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与GDP比值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1.2结构:中部住户占比涨幅高,企业存款进一步集聚东部 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其他存款(以金融机构存款为主)占比分别为46.4%、29.8%、14.6%、9.2%。相比2021年,住户存款占比提升了2.5个百分点,而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和其他存款占比分别下降1.2、0.9和0.4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仅北上广三个东部省市企业存款占比高于住户,这一情况与2021年保持一致。同时,我们还发现存款结构具备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一是东北三省以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省份住户存款占比高,这些省份住户存款占比均在60%以上,其中最高是辽宁(70.0%);二是东部发达省份的企业存款占比高,如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和江苏等省份,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最高的上海为40.9%;三是较多西部省份政府存款占比远高于全国水平,如青海、新疆、云南和宁夏等省份;四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全国金融中心的其他存款占比已连续多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存款结构变化来看,相比2021年,中部住户存款占比提升幅度较高,东部省份的企业存款占比上升幅度高,东北三省政府存款占比变化出现明显分化,大部分省份其他存款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中部的湖北、安徽、江西住户存款占比提升幅度较大;有19个省份企业存款占比上升,东部的浙江、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头部省份占比上升幅度较大,而企业存款占比下降的省份中,辽宁与甘肃的降幅较大;政府存款占比下降与提升的省份各占一半,除去东北三省,其他省份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黑龙江和吉林提升幅度较大,辽宁则是占比降幅较大;其他存款占比下降的省份有28个,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有青海、黑龙江、新疆和宁夏等。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省份的住户存款占比已连续3年提升,其中湖北、辽宁、安徽等省份提升较为明显。总体来看,企业存款东流的趋势仍然显著。 图3: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余额结构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浙江、辽宁统计口径变化,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 图4:各地区存款余额结构较2021年末变化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浙江、辽宁统计口径变化,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 1.3增速:中部存款增速领先,东部住户存款增速涨幅较高 2022年末全国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去年提升1.6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中部存款增速最高,东部次之,西部再次之,三者之间差距较小,东北增速最低,并且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观察各省市表现,有12个低于全国水平,中部海南、西部云南与重庆、东北辽宁增速排名靠后,辽宁连续两年增速全国最低。相比2021年,有28个省份存款增速提升,其中新疆、宁夏、天津、福建、内蒙古与青海增幅较大(提高超过6个百分点)。仅有2个省份增速下降,分别是上海和海南。 图5:各地区2022年存款余额增速及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存款结构来看,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分别为17.2%和6.8%。分区域看,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具体表现为:东部住户与企业存款增速双高;中部住户存款增速相对分化,企业存款增速较低;西部住户存款增速低,企业存款增速相对分化;东北的辽宁住户与企业存款增速全国最低。需要关注的是,东部仅有北京与上海的企业存款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企业存款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企业存款增速是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部的重庆、云南和甘肃,以及东北的辽宁企业存款增速出现负增长,辽宁和甘肃企业存款增速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相比2021年,全国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分别提升6.8和0.7个百分点。区域视角观察发现,住户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速变化出现分化。全国所有省份的住户存款增速较2021年出现提升,其中黑龙江,以及东部的浙江、上海、北京与福建提升幅度较大(均超过10个百分点),黑龙江受去年低基数影响,提升幅度全国最高。全国有20个省份的企业存款增速较2021年出现提升,其中西部的新疆与青海提升幅度全国领先(均超过15个百分点),在企业存款增速下降的省份中,海南企业存款增速降幅最大,增速降幅超过16个百分点。 图6:各地区2022年末住户及企业存款余额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 图7:各地区住户及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 1.4存款小结 我们根据上述分析对各地2022年末银行业存款进行总结。总体来看,全国存款区域分布格局稳固,东部虹吸效应加强,大部分省份的存款同比增速出现提升,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保持提升的省份较多。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存款余额、存款/GDP、存款增速等方面领先格局保持不变。东部发达省份存款规模效应显著,存款增速提升较多,吸金力度加强。东部企业存款占比高,尤其是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和江苏等地。【中部地区】存款增速最高,其中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中部省份的住户存款占比高,但增速存在较大分化。【西部地区】存款增速显著提升,与中东部的差距在缩小,其中内蒙古、新疆存款增速在全国分别排名二、三位,内蒙古存款增速提升幅度连续两年全国排名靠前。西部省份住户与政府存款占比高,青海和新疆企业存款增速提升幅度排名全国前二。【东北地区】存款余额相对不高,但住户存款占比很高,2022年增速出现明显分化,黑龙江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吉林略低于全国水平,但辽宁增速则是全国垫底。从存款/GDP来看,资金沉淀情况持续优于中部和西部。 表1:各地区2022年末银行存款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2年较2021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2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存款余额”以3万亿、5万亿、10万亿为阈值分为低、中、较高、高四档;“存款/GDP”以150%、210%、300%为阈值分为四档;“存款增速”以8%、10%、12%为阈值分为慢、中、较快、快四档。 贷款:沪粤增速降幅较高,西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高 2.1规模:粤苏浙头部省份贷款占比持续提升,9省信贷杠杆大幅提升 从贷款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9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1万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贷款余额分别占56.3%、18.5%、20.1%、5.1%。东部贷款余额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贷款余额(均超19万亿)位居全国前三的格局不变,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贷款余额2022年达到9.8万亿元,但占全国比重连续三年持续下降。 图8: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相对量来看,贷款/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信贷杠杆。2022年全国贷款余额/GDP为181%,较2021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各省的信贷杠杆存在分化,5省份信贷杠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天津的杠杆率最高(261%),4省杠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省份贷款余额/GDP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和河南信贷杠杆在全国排名靠后。西部省份中仅甘肃、贵州和青海贷款余额/GDP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吉林与辽宁的贷款余额/GDP高于全国水平,吉林区域内最高(201%)。 2021年,全国有14个省份信贷杠杆提升,而2022年有20个省份信贷杠杆提升。其中浙江、贵州、吉林、北京、江苏、河北、四川、安徽和广东9个省份杠杆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浙江提升最多(19个百分点)。全国信贷杠杆下降的省市共10个,除去宁夏(下降10个百分点)其他下降幅度较小。 图9: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与GDP比值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2.2结构:贷款结构区域格局保持稳固,东部住户贷款占比下滑明显 2022年,我国住户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下文简称“企业贷款”)和其他贷款(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等)占比分别为34.4%、63.1%、2.5%。相比2021年,住户贷款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他贷款(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等)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图10: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结构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分区域看,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省份有青海、新疆、甘肃、辽宁、黑龙江、山西、天津和北京等(70%以上);住户贷款占比处于较高水平的省份仅有福建、广东、河南(40%以上)。从贷款结构变化来看,企业贷款占比前十的省市与2021年、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相比2021年,全国27个省市住户贷款占比下滑,其中广西、重庆、湖南和河北等地的住户贷款占比出现了显著下滑(超过2.5个百分点),仅有宁夏、海南与青海住户贷款占比提高;企业贷款有28个省市占比提高,其中占比提升较高省份有广西、重庆、河北、湖南、浙江和江苏等(超过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绝大部分省份的结构仍然保持稳固,东西部企业贷款占比提升的省份也较多。 图11:各地区贷款余额结构较2021年末变化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2.3增速:沪粤贷款增长明显失速,上海企业贷款增速下降 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为10.4%,较前一年降低0.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增速下滑。分区域来看,贷款增速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略低于中部,东北增速最低。其中,安徽、四川、江苏、浙江、河北等省份领跑全国,安徽与四川的贷款增速近三年来首次超越东部省市。 从增速变化来看,全国仅有8个省份贷款增速提升,增速提升较大的省份仅有北京与安徽,均提升超过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出现下滑降幅较大的省份有上海、重庆、黑龙江、山西和广东等,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贷款增速在2022年有较大幅度反弹(超过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全国首位。 图12:各地区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及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贷款结构来看,2021年,全国住户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速分别为4.4%、10.9%,较去年分别下降了8.2个百分点与0.1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住户贷款增速方面,天津、重庆和黑龙江出现负增长,天津增速全国最低,宁夏、四川、安徽和贵州增速排名全国前列。企业贷款增速方面,东部和中部超过半数省份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较多省份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企业贷款增速全国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安徽、浙江、江苏、四川和广西等,排名靠后的省份有辽宁、海南和青海等。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江苏、浙江、福建,中部安徽,以及西部四川的住户贷款和企业贷款增速双高,而东北三省、天津、甘肃和青海的增速双低。 相比2021年,住户贷款增速受居民消费消息信心不足以及购房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有27个省份出现下降,其中降幅超过9个百分点的省份有西部的青海、重庆、陕西,东部的天津、江苏,中部的湖南;住户贷款增速仅有宁夏、上海和北京3个省市有所提升,其中宁夏增速提升幅度全国最高(增幅为4个百分点)。全国有20个省份企业贷款增速出现提升,其中安徽、河北、四川、北京和江苏企业贷款增速提升幅度较高(增幅均超过4个百分点);有10个省份企业贷款增速下滑,其中上海和黑龙江增速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省市(降幅均超过2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青海、天津、辽宁等省份的住户贷款增速已连续三年较大幅度下降,而上海则是企业贷款增速三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图13:各地区2022年住户及企业贷款余额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图14:各地区住户及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2.4质量:东部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海南不良贷款率降幅大 从贷款质量来看,截止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1%,较2021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大部分省市贷款质量较高,仅河北不良率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仅有海南与甘肃不良贷款率高于全国。需要注意的是,海南和甘肃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39%和4.5%。从不良贷款率变化来看,13个省份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下降最多的是海南(下降3.36个百分点);有10个省份不良贷款率增加,其中重庆增长幅度最大(增加0.35个百分点)。 图15:各地区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及变化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2.5贷款小结 从各地区2022年贷款情况看,贷款余额虽然较2021年保持增长,但增速连续两年下滑,仅有8个省市增速提升,住户贷款增速降幅较大,企业贷款增速降幅较小。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整体贷款余额大、增速快、质量优,其中江苏、浙江贷款规模、增速与质量均在国内排名靠前。虽然除上海以外的省市企业存款增速提升,但是受住户贷款增速下滑影响,多数省市贷款增速下滑,其中天津、江苏和山东住户贷款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上海企业贷款增速降幅最高。北京贷款增速出现明显反弹,涨幅最高。【中部地区】贷款增速仅次于东部,其中,安徽增速排名全国首位,江西、湖南和湖北快于全国增速。除去安徽中部其他省份贷款增速均有所下滑,其中山西和海南住户与企业贷款增速双降。贷款质量方面,海南仍然是全国不良率最高的省份,但其降幅全国最高。【西部地区】仅有四川、贵州和广西增速高于全国,有4个省市增速提升。其中四川和贵州贷款增速提升幅度在全国排名靠前,四川企业贷款增幅较高,拉动其贷款增速位居全国次席。【东北地区】贷款规模不大、增速不高、增速下滑。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住户与企业贷款增速双降。 表2:各地区2022年末银行贷款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1年较2020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1年较2020年有所下降。“贷款余额”以3.5万亿、5万亿、8万亿为阈值分为四档;“贷款/GDP”以150%、175%、210%为阈值分为四档;“贷款增速”以8%、12%、15%为阈值分为四档;“不良贷款率”以1.2%、2.0%、2.5%为阈值分为四档。 非银:东部保费增速涨幅领先,证券业东部领跌 3.1保险业:26省实现保费正增长,浙京苏沪粤领跑全国 保费收入是分析保险行业重要的总量指标。2022年全国保费收入为4.70万亿元,同比增长4.58%,保费收入增速扭负为正,较2021年增幅为5.37个百分点。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大幅领先优势,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为52%,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收入超过2700亿,大幅领先其他省份。中部总体规模仅次于东部,但各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河南保费收入全国排名靠前。西部保费收入整体较低,仅有四川收入超过2200亿,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七,在西部各省中“一枝独秀”。东北总量规模较小,吉林与其他两省收入差距较大。 从增速看,26个省份为正增长。其中,保费规模处于头部的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前;中部的湖南和江西保费收入增速仅次于浙江和北京;全国仅有四省增速为负,吉林增速最低。东部广东、浙江、福建与山东增速提升幅度全国排名靠前(均超过20个百分点)。 图16:各地区2022年保费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我们用保险密度(常住人口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衡量保险业的发展程度。2022年我国保险密度为3326元/人,保险深度为3.8%。在保险密度上,东部大部分省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上海连续三年一骑绝尘,稳居全国前两位。非东部地区中,仅有湖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的云南、贵州连续两年排名垫底。在保险深度上,依然延续东北整体较高、其他区域内部分化的特点。其中黑龙江和吉林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东部的北京、河北、上海、天津,西部的甘肃、宁夏、四川,中部的山西保险深度均高于全国水平。 与2021年相比,全国保险密度总体提升148元/人,保险深度回落0.1个百分点。从各省表现来看,保险密度仅四省下降,保险深度则有25省下降。综合看各地变化情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实现“双增”的省份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省份。东部的北京和上海保险密度连续三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中部唯有湖南保险密度和深度的增长高于全国;西部的新疆、甘肃、宁夏。东北的黑龙江,中部的山西保险业发展缓慢,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有大幅度下滑。 图17:各地区2022年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8:各地区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较2021年变化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2证券业: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东部降幅高,闽赣表现亮眼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来衡量区域证券化程度。从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末我国新增A股上市公司314个,总量达到5040个。在区域格局上,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大致对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沿海地区最多、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最少”的分布特点。2022年,东部领先优势进一步强化,总量占比和增量贡献占比超过和接近70%。粤、浙、苏三足鼎立,合计贡献了全国一半的新增上市企业,充分体现出上市企业的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虽然与东部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个别省份表现突出,其中,安徽连续三年为中部贡献了最多的新增企业,四川则连续四年在西部省份中实现增量领跑。 图19:各地区2022年A股上市公司情况【注释2】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总市值和证券化率【注释3】看,东部优势显著,中西部追赶步伐加快。截止2022年年底,全国上市企业总市值达到87.5万亿元,证券化率水平为72%。分区域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头部省份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远高于其他省市。除去四川和贵州,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市企业总市值不足2万亿元,证券化率也远低于全国水平;四川上市企业总市值近3万亿元,国内排名仅次于北京、广东等东部省份,但是其证券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虽然贵州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但受益于白马股茅台的拉动,上市企业总市值在国内排名靠前,证券化率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相比2021年,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均出现负增长,2019年以来保持的增长势头被打断。分区域看,东西部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山东、广东、河北等省份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下降幅度均在全国排名靠前,甘肃与宁夏证券化率降幅显著高于其他省市。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企业总市值全国仅有福建与江西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实现正增长的地区仅有福建。 图20:各地区2022年末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及证券化率【注释4】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1:各地区A股上市公司市值及证券化率较2021年变化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3非银小结 从总体变化看,保险业发展增速扭负为正,证券业发展则是明显失速。2022年全国保费收入增速出现明显反弹。证券业发展出现201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国仅有福建与广西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仅有福建实现正增长。 从区域格局看,证券业和保险业“东强西弱”的格局仍然显著。虽然非东部区域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但个别省市发展仍有亮点。例如,四川非银领域基础好,江西证券业连续三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表3:各地区2022年末非银金融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2年较2021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2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保费收入”以670亿、1000亿、2000亿为阈值分为四档;“保费收入增速”以1%、2%、5%为阈值分为四档;“保险密度”以2500元/人、2900元/人、3500元/人为阈值分为四档;“保险深度”以3.2%、3.6%、4.2%为阈值分为四档;“上市公司数”以50个、100个、200个为阈值分为四档;“新增上市数”以1个、5个、15个为阈值分为四档;“上市总市值”以1.2万亿、1.8万亿、3.6万亿为阈值分为四档;“证券化率”以33%、50%、100%为阈值分为四档。 结语:重点关注头部省份的住户贷款变化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释 1、区域划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在文中用红色标识;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海南,用蓝色标识;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用黄色标识;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用绿色标识。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或口径不一,本报告部分内容未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纳入分析。 2、上市企业数统计范围为wind数据库中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A股上市公司(对在A股B股同时上市的企业进行去重处理) 3、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市值/GDP 4、上市公司市值统计范围为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A股上市公司(对在A股B股同时上市的企业,仅计算A股的市值数据),市值的计算指标选取了“万得-总市值1” -END- 相关报告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2):东强格局稳固,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企业贷款投放》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1):区域头部效应增强,重点跟踪边际变化》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0):东部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显著》 本期作者 魏荣桓 区域研究员 weironghuan@cmbchina.com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招商银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的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前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为“招商银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招商银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
近年来,我们持续跟踪区域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发展。本报告在《金融篇》2022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各地金融指标变化。整体来看,区域金融发展格局稳固,马太效应加强,且在疫情政策调整的影响下东西部之间的分化趋势更加显著,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仍在持续。 ■ 东部资金吸引力增强,住户存款增速涨幅大。各区域存款规模均在增长,占比变化表现出东部和中部提升、西部和东北下降的特征。东部住户存款增速提升幅度高,存款虹吸效应有所增强。中部存款增速领先其他区域,并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的省份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区域。西部增速与中东部差距较小,内蒙古和新疆在企业存款带动下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存款余额相对不高,但在住户存款的带动下增速均实现提升。 ■ 沪粤贷款增速降幅较高,西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高。东部贷款余额大、质量优,江苏、浙江、广东的贷款规模、质量优于其他省市;东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较低,但是上海企业贷款增速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中部贷款增速出现分化,其中安徽企业贷款增速反弹显著,贷款增速位居全国首位;海南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全国最高。西部除四川外,多数地区贷款规模小、增速低;西部贷款增速变动存在分化,其中四川、贵州、内蒙古和宁夏增速增幅在全国排名靠前,而重庆、陕西增速则是降幅明显。东北信贷增速较低,仅有辽宁企业贷款增速提升。 ■ 东部保费增速涨幅领先,但其证券业降幅高。全国保险收入26省市保险收入正增长。东部保险业规模与收入涨幅保持领先,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保费收入规模大、增速快;中部的湖南和西部的云南等省份保险增速排名靠前。证券业三年来的增长势头被打断,东部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均降幅较大,全国仅有福建与江西上市企业总市值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实现正增长的地区仅有福建。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2023年度区域研究系列报告共分为《总览篇》《工业篇》《金融篇》《人口消费篇》。今日推送为《金融篇》,《人口消费篇》将之后推送。 相关报告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2):东强格局稳固,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企业贷款投放》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1):区域头部效应增强,重点跟踪边际变化》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0):东部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显著》 正文 存款:东部资金吸引力增强,住户存款增速涨幅大 1.1规模:苏浙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江苏存款规模反超北京 2022年,我国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64万亿元,较2021年增加26万亿元。从国内区域【注释1】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存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9.6%、17.3%、17.4%、5.8%,与2021年相比,各区域的存款规模均在增长,占比变化表现出东部和中部提升、西部和东北下降的特征。观察2018年至2022年数据发现,东部占比提升了2.0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部分别下降了0.3、1.2和0.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东部对于存款资源的虹吸效应仍在持续,其中主要由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头部省份带动,这些省份的存款规模均在19万亿元以上,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存款占比连续保持三年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北京的存款余额2022年增至20万亿元,但占比从2019年以来持续下滑,存款规模被江苏反超。 图1: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余额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我们通过分析存款余额与GDP比值及其变化情况,来观察各地经济对存款的吸纳和派生能力。从这一指标来看,验证了东部头部省份对存款的虹吸效应,同时还观察到所有省份2022年存款余额与GDP比值均有所提升,东部增幅相对较大,这表明其资金吸引力相比去年有所增强。 图2: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与GDP比值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1.2结构:中部住户占比涨幅高,企业存款进一步集聚东部 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其他存款(以金融机构存款为主)占比分别为46.4%、29.8%、14.6%、9.2%。相比2021年,住户存款占比提升了2.5个百分点,而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和其他存款占比分别下降1.2、0.9和0.4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仅北上广三个东部省市企业存款占比高于住户,这一情况与2021年保持一致。同时,我们还发现存款结构具备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一是东北三省以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和甘肃等省份住户存款占比高,这些省份住户存款占比均在60%以上,其中最高是辽宁(70.0%);二是东部发达省份的企业存款占比高,如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和江苏等省份,占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最高的上海为40.9%;三是较多西部省份政府存款占比远高于全国水平,如青海、新疆、云南和宁夏等省份;四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全国金融中心的其他存款占比已连续多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存款结构变化来看,相比2021年,中部住户存款占比提升幅度较高,东部省份的企业存款占比上升幅度高,东北三省政府存款占比变化出现明显分化,大部分省份其他存款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中部的湖北、安徽、江西住户存款占比提升幅度较大;有19个省份企业存款占比上升,东部的浙江、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头部省份占比上升幅度较大,而企业存款占比下降的省份中,辽宁与甘肃的降幅较大;政府存款占比下降与提升的省份各占一半,除去东北三省,其他省份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黑龙江和吉林提升幅度较大,辽宁则是占比降幅较大;其他存款占比下降的省份有28个,下降幅度较大的省份有青海、黑龙江、新疆和宁夏等。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省份的住户存款占比已连续3年提升,其中湖北、辽宁、安徽等省份提升较为明显。总体来看,企业存款东流的趋势仍然显著。 图3:各地区2022年末存款余额结构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浙江、辽宁统计口径变化,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 图4:各地区存款余额结构较2021年末变化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浙江、辽宁统计口径变化,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缺失广义政府存款数据。 1.3增速:中部存款增速领先,东部住户存款增速涨幅较高 2022年末全国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去年提升1.6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中部存款增速最高,东部次之,西部再次之,三者之间差距较小,东北增速最低,并且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观察各省市表现,有12个低于全国水平,中部海南、西部云南与重庆、东北辽宁增速排名靠后,辽宁连续两年增速全国最低。相比2021年,有28个省份存款增速提升,其中新疆、宁夏、天津、福建、内蒙古与青海增幅较大(提高超过6个百分点)。仅有2个省份增速下降,分别是上海和海南。 图5:各地区2022年存款余额增速及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存款结构来看,2022年,全国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分别为17.2%和6.8%。分区域看,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具体表现为:东部住户与企业存款增速双高;中部住户存款增速相对分化,企业存款增速较低;西部住户存款增速低,企业存款增速相对分化;东北的辽宁住户与企业存款增速全国最低。需要关注的是,东部仅有北京与上海的企业存款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企业存款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企业存款增速是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部的重庆、云南和甘肃,以及东北的辽宁企业存款增速出现负增长,辽宁和甘肃企业存款增速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相比2021年,全国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分别提升6.8和0.7个百分点。区域视角观察发现,住户存款和企业存款增速变化出现分化。全国所有省份的住户存款增速较2021年出现提升,其中黑龙江,以及东部的浙江、上海、北京与福建提升幅度较大(均超过10个百分点),黑龙江受去年低基数影响,提升幅度全国最高。全国有20个省份的企业存款增速较2021年出现提升,其中西部的新疆与青海提升幅度全国领先(均超过15个百分点),在企业存款增速下降的省份中,海南企业存款增速降幅最大,增速降幅超过16个百分点。 图6:各地区2022年末住户及企业存款余额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 图7:各地区住户及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存款结构性数据源自统计公报。 1.4存款小结 我们根据上述分析对各地2022年末银行业存款进行总结。总体来看,全国存款区域分布格局稳固,东部虹吸效应加强,大部分省份的存款同比增速出现提升,住户存款与企业存款增速保持提升的省份较多。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存款余额、存款/GDP、存款增速等方面领先格局保持不变。东部发达省份存款规模效应显著,存款增速提升较多,吸金力度加强。东部企业存款占比高,尤其是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和江苏等地。【中部地区】存款增速最高,其中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中部省份的住户存款占比高,但增速存在较大分化。【西部地区】存款增速显著提升,与中东部的差距在缩小,其中内蒙古、新疆存款增速在全国分别排名二、三位,内蒙古存款增速提升幅度连续两年全国排名靠前。西部省份住户与政府存款占比高,青海和新疆企业存款增速提升幅度排名全国前二。【东北地区】存款余额相对不高,但住户存款占比很高,2022年增速出现明显分化,黑龙江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吉林略低于全国水平,但辽宁增速则是全国垫底。从存款/GDP来看,资金沉淀情况持续优于中部和西部。 表1:各地区2022年末银行存款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2年较2021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2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存款余额”以3万亿、5万亿、10万亿为阈值分为低、中、较高、高四档;“存款/GDP”以150%、210%、300%为阈值分为四档;“存款增速”以8%、10%、12%为阈值分为慢、中、较快、快四档。 贷款:沪粤增速降幅较高,西部住户贷款增速降幅高 2.1规模:粤苏浙头部省份贷款占比持续提升,9省信贷杠杆大幅提升 从贷款规模来看,2022年我国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9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1万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贷款余额分别占56.3%、18.5%、20.1%、5.1%。东部贷款余额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三省贷款余额(均超19万亿)位居全国前三的格局不变,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贷款余额2022年达到9.8万亿元,但占全国比重连续三年持续下降。 图8: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相对量来看,贷款/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信贷杠杆。2022年全国贷款余额/GDP为181%,较2021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各省的信贷杠杆存在分化,5省份信贷杠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天津的杠杆率最高(261%),4省杠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省份贷款余额/GDP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和河南信贷杠杆在全国排名靠后。西部省份中仅甘肃、贵州和青海贷款余额/GDP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吉林与辽宁的贷款余额/GDP高于全国水平,吉林区域内最高(201%)。 2021年,全国有14个省份信贷杠杆提升,而2022年有20个省份信贷杠杆提升。其中浙江、贵州、吉林、北京、江苏、河北、四川、安徽和广东9个省份杠杆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浙江提升最多(19个百分点)。全国信贷杠杆下降的省市共10个,除去宁夏(下降10个百分点)其他下降幅度较小。 图9: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与GDP比值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2.2结构:贷款结构区域格局保持稳固,东部住户贷款占比下滑明显 2022年,我国住户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下文简称“企业贷款”)和其他贷款(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等)占比分别为34.4%、63.1%、2.5%。相比2021年,住户贷款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占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他贷款(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等)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图10:各地区2022年末贷款余额结构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分区域看,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省份有青海、新疆、甘肃、辽宁、黑龙江、山西、天津和北京等(70%以上);住户贷款占比处于较高水平的省份仅有福建、广东、河南(40%以上)。从贷款结构变化来看,企业贷款占比前十的省市与2021年、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相比2021年,全国27个省市住户贷款占比下滑,其中广西、重庆、湖南和河北等地的住户贷款占比出现了显著下滑(超过2.5个百分点),仅有宁夏、海南与青海住户贷款占比提高;企业贷款有28个省市占比提高,其中占比提升较高省份有广西、重庆、河北、湖南、浙江和江苏等(超过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绝大部分省份的结构仍然保持稳固,东西部企业贷款占比提升的省份也较多。 图11:各地区贷款余额结构较2021年末变化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2.3增速:沪粤贷款增长明显失速,上海企业贷款增速下降 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为10.4%,较前一年降低0.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增速下滑。分区域来看,贷款增速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略低于中部,东北增速最低。其中,安徽、四川、江苏、浙江、河北等省份领跑全国,安徽与四川的贷款增速近三年来首次超越东部省市。 从增速变化来看,全国仅有8个省份贷款增速提升,增速提升较大的省份仅有北京与安徽,均提升超过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出现下滑降幅较大的省份有上海、重庆、黑龙江、山西和广东等,下滑超过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贷款增速在2022年有较大幅度反弹(超过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全国首位。 图12:各地区2022年贷款余额增速及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贷款结构来看,2021年,全国住户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速分别为4.4%、10.9%,较去年分别下降了8.2个百分点与0.1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住户贷款增速方面,天津、重庆和黑龙江出现负增长,天津增速全国最低,宁夏、四川、安徽和贵州增速排名全国前列。企业贷款增速方面,东部和中部超过半数省份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较多省份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企业贷款增速全国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安徽、浙江、江苏、四川和广西等,排名靠后的省份有辽宁、海南和青海等。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江苏、浙江、福建,中部安徽,以及西部四川的住户贷款和企业贷款增速双高,而东北三省、天津、甘肃和青海的增速双低。 相比2021年,住户贷款增速受居民消费消息信心不足以及购房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有27个省份出现下降,其中降幅超过9个百分点的省份有西部的青海、重庆、陕西,东部的天津、江苏,中部的湖南;住户贷款增速仅有宁夏、上海和北京3个省市有所提升,其中宁夏增速提升幅度全国最高(增幅为4个百分点)。全国有20个省份企业贷款增速出现提升,其中安徽、河北、四川、北京和江苏企业贷款增速提升幅度较高(增幅均超过4个百分点);有10个省份企业贷款增速下滑,其中上海和黑龙江增速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省市(降幅均超过2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青海、天津、辽宁等省份的住户贷款增速已连续三年较大幅度下降,而上海则是企业贷款增速三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图13:各地区2022年住户及企业贷款余额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图14:各地区住户及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变化(2022年增速-2021年增速) 资料来源:CEIC、各省市人民银行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河南和黑龙江数据来自政府统计公报 2.4质量:东部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海南不良贷款率降幅大 从贷款质量来看,截止2022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1%,较2021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大部分省市贷款质量较高,仅河北不良率高于全国水平;中西部仅有海南与甘肃不良贷款率高于全国。需要注意的是,海南和甘肃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39%和4.5%。从不良贷款率变化来看,13个省份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下降最多的是海南(下降3.36个百分点);有10个省份不良贷款率增加,其中重庆增长幅度最大(增加0.35个百分点)。 图15:各地区2022年末不良贷款率及变化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2.5贷款小结 从各地区2022年贷款情况看,贷款余额虽然较2021年保持增长,但增速连续两年下滑,仅有8个省市增速提升,住户贷款增速降幅较大,企业贷款增速降幅较小。分地区看: 【东部地区】整体贷款余额大、增速快、质量优,其中江苏、浙江贷款规模、增速与质量均在国内排名靠前。虽然除上海以外的省市企业存款增速提升,但是受住户贷款增速下滑影响,多数省市贷款增速下滑,其中天津、江苏和山东住户贷款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上海企业贷款增速降幅最高。北京贷款增速出现明显反弹,涨幅最高。【中部地区】贷款增速仅次于东部,其中,安徽增速排名全国首位,江西、湖南和湖北快于全国增速。除去安徽中部其他省份贷款增速均有所下滑,其中山西和海南住户与企业贷款增速双降。贷款质量方面,海南仍然是全国不良率最高的省份,但其降幅全国最高。【西部地区】仅有四川、贵州和广西增速高于全国,有4个省市增速提升。其中四川和贵州贷款增速提升幅度在全国排名靠前,四川企业贷款增幅较高,拉动其贷款增速位居全国次席。【东北地区】贷款规模不大、增速不高、增速下滑。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住户与企业贷款增速双降。 表2:各地区2022年末银行贷款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1年较2020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1年较2020年有所下降。“贷款余额”以3.5万亿、5万亿、8万亿为阈值分为四档;“贷款/GDP”以150%、175%、210%为阈值分为四档;“贷款增速”以8%、12%、15%为阈值分为四档;“不良贷款率”以1.2%、2.0%、2.5%为阈值分为四档。 非银:东部保费增速涨幅领先,证券业东部领跌 3.1保险业:26省实现保费正增长,浙京苏沪粤领跑全国 保费收入是分析保险行业重要的总量指标。2022年全国保费收入为4.70万亿元,同比增长4.58%,保费收入增速扭负为正,较2021年增幅为5.37个百分点。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大幅领先优势,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为52%,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收入超过2700亿,大幅领先其他省份。中部总体规模仅次于东部,但各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河南保费收入全国排名靠前。西部保费收入整体较低,仅有四川收入超过2200亿,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七,在西部各省中“一枝独秀”。东北总量规模较小,吉林与其他两省收入差距较大。 从增速看,26个省份为正增长。其中,保费规模处于头部的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前;中部的湖南和江西保费收入增速仅次于浙江和北京;全国仅有四省增速为负,吉林增速最低。东部广东、浙江、福建与山东增速提升幅度全国排名靠前(均超过20个百分点)。 图16:各地区2022年保费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我们用保险密度(常住人口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衡量保险业的发展程度。2022年我国保险密度为3326元/人,保险深度为3.8%。在保险密度上,东部大部分省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上海连续三年一骑绝尘,稳居全国前两位。非东部地区中,仅有湖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的云南、贵州连续两年排名垫底。在保险深度上,依然延续东北整体较高、其他区域内部分化的特点。其中黑龙江和吉林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东部的北京、河北、上海、天津,西部的甘肃、宁夏、四川,中部的山西保险深度均高于全国水平。 与2021年相比,全国保险密度总体提升148元/人,保险深度回落0.1个百分点。从各省表现来看,保险密度仅四省下降,保险深度则有25省下降。综合看各地变化情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实现“双增”的省份主要是东部和中部省份。东部的北京和上海保险密度连续三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中部唯有湖南保险密度和深度的增长高于全国;西部的新疆、甘肃、宁夏。东北的黑龙江,中部的山西保险业发展缓慢,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有大幅度下滑。 图17:各地区2022年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8:各地区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较2021年变化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2证券业: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东部降幅高,闽赣表现亮眼 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来衡量区域证券化程度。从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末我国新增A股上市公司314个,总量达到5040个。在区域格局上,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大致对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沿海地区最多、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最少”的分布特点。2022年,东部领先优势进一步强化,总量占比和增量贡献占比超过和接近70%。粤、浙、苏三足鼎立,合计贡献了全国一半的新增上市企业,充分体现出上市企业的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虽然与东部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个别省份表现突出,其中,安徽连续三年为中部贡献了最多的新增企业,四川则连续四年在西部省份中实现增量领跑。 图19:各地区2022年A股上市公司情况【注释2】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总市值和证券化率【注释3】看,东部优势显著,中西部追赶步伐加快。截止2022年年底,全国上市企业总市值达到87.5万亿元,证券化率水平为72%。分区域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头部省份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远高于其他省市。除去四川和贵州,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市企业总市值不足2万亿元,证券化率也远低于全国水平;四川上市企业总市值近3万亿元,国内排名仅次于北京、广东等东部省份,但是其证券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虽然贵州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但受益于白马股茅台的拉动,上市企业总市值在国内排名靠前,证券化率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相比2021年,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与证券化率均出现负增长,2019年以来保持的增长势头被打断。分区域看,东西部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山东、广东、河北等省份总市值与证券化率下降幅度均在全国排名靠前,甘肃与宁夏证券化率降幅显著高于其他省市。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企业总市值全国仅有福建与江西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实现正增长的地区仅有福建。 图20:各地区2022年末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及证券化率【注释4】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1:各地区A股上市公司市值及证券化率较2021年变化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3.3非银小结 从总体变化看,保险业发展增速扭负为正,证券业发展则是明显失速。2022年全国保费收入增速出现明显反弹。证券业发展出现201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国仅有福建与广西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正增长,证券化率仅有福建实现正增长。 从区域格局看,证券业和保险业“东强西弱”的格局仍然显著。虽然非东部区域整体发展较为缓慢,但个别省市发展仍有亮点。例如,四川非银领域基础好,江西证券业连续三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表3:各地区2022年末非银金融总结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表示2022年较2021年该指标有所提升;“↓”表示2022年较2021年有所下降。“保费收入”以670亿、1000亿、2000亿为阈值分为四档;“保费收入增速”以1%、2%、5%为阈值分为四档;“保险密度”以2500元/人、2900元/人、3500元/人为阈值分为四档;“保险深度”以3.2%、3.6%、4.2%为阈值分为四档;“上市公司数”以50个、100个、200个为阈值分为四档;“新增上市数”以1个、5个、15个为阈值分为四档;“上市总市值”以1.2万亿、1.8万亿、3.6万亿为阈值分为四档;“证券化率”以33%、50%、100%为阈值分为四档。 结语:重点关注头部省份的住户贷款变化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释 1、区域划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在文中用红色标识;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海南,用蓝色标识;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用黄色标识;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用绿色标识。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或口径不一,本报告部分内容未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纳入分析。 2、上市企业数统计范围为wind数据库中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A股上市公司(对在A股B股同时上市的企业进行去重处理) 3、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市值/GDP 4、上市公司市值统计范围为截止2022年12月31日的A股上市公司(对在A股B股同时上市的企业,仅计算A股的市值数据),市值的计算指标选取了“万得-总市值1” -END- 相关报告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2):东强格局稳固,重点关注头部省份企业贷款投放》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1):区域头部效应增强,重点跟踪边际变化》 《区域研究之金融篇(2020):东部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显著》 本期作者 魏荣桓 区域研究员 weironghuan@cmbchina.com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招商银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的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前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为“招商银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招商银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