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平安非银】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缓解险企压力、鼓励险资入市

【平安非银】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缓解险企压力、鼓励险资入市

作者:微信公众号【逸赏金融】/ 发布时间:2023-09-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 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缓解险企压力、鼓励险资入市 』 事项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在保持充足率监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实际,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旨在促进保险业回归本源和稳健运行。 平安观点 《通知》对偿付能力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同时优化资本计量标准和风险因子。具体来看: 1)优化资本计量标准:将保险公司剩余期限10年期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从目前不超过35%提高至不超过40%,鼓励保险公司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偿二代二期”2022年起正式实施,对资本认定更严格,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降;其中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单剩余期限,对保单未来盈余进行资本工具分级”,10年期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不超过35%,超限金额确认为资本性负债。“偿二代一期”保单未来盈余全额纳入核心资本,因此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幅更深。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二季度末行业平均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188.0%/122.7%,2021年末分别232.1%/219.7%;财产险、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224.6%/178.7%、193.7%/106.5%,2021年末财产险、人身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283.7%、222.5%。上半年居民保本储蓄需求旺盛,除增额终身寿险外,储蓄型产品大多以3年期交产品为主力,23H1国寿、新华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新单分别同比+29%、+8%,在总新单中占比分别23%、5%。比例上限提升至40%后,人身险公司核心资本和实际资本有望增加、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将得到缓解,同时也将引导行业更注重长期业务发展、回归保障本源。 2)优化保险公司权益、公募REITS和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风险因子。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和公募REITS中未穿透的资产,风险因子分别从0.35、0.45、0.6调整为0.3、0.4、0.5;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赋值为0.4。保险公司经营的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从权益投资来看,①权益资产价格风险最低资本=风险暴露(也即资产账面价值)*风险因子,调整前的权益投资风险因子在各类基础资产中相对较高。本次下调风险因子将减少相关投资(尤其是权益投资)对保险资本的占用及其带来的偿付能力压力。同时,在不加大资本占用的基础上,从偿付能力层面进一步打开险资权益资产配置空间;有利于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科技创新,充分体现了监管对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②目前险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并未触及监管投资比例限制的上限,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截至2023年6月末,人身险、财产险公司的股票+基金配置比例分别13.3%、15.1%;根据2023年半年报,23H1上市险企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普遍保持在11%以上。险企资产配置风格稳健,权益投资需充分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投资回报目标实现情况、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和财务指标波动等多重因素。 3)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针对不同总资产规模的公司,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通知》要求总资产100亿元以上、20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总资产1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根据“13个精算师”统计,2023年二季度末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的财产险公司只有人保、平安和太保“老三家”,再保险公司只有中再寿险;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的人身险公司仅有7家。通过差异化资本监管,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将有所降低、助力偿付能力充足率改善,预计改善幅度:小型险企>中型险企>大型险企。 投资建议: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优化,一方面增加核心资本和实际资本、降低最低资本,另一方面减少相关投资(尤其是权益投资)对保险资本的占用及其带来的偿付能力压力,有助于缓解险企资本压力、鼓励险资入市、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外,政策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有望给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代表的优质股票带来增量资金、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居民保本储蓄需求旺盛、竞品吸引力下降,23H1寿险负债端改善得到验证,预计2023年寿险新单与NBV将保持正增长。在政策、流动性、长端利率等综合影响下,市场情绪如有修复,保险资产端有望迎来改善。当前行业估值和机构持仓仍处历史底部,看好行业的长期配置价值,同时建议关注市场情绪回暖带来的板块β行情。 风险提示:1)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影响险企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的意愿;2)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核心资本和实际资本改善弱于预期;3)寿险新旧产品切换影响强于预期,新单销售承压。 分析师: 王维逸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0040001 李冰婷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0040002 研究助理: 韦霁雯 一般证券从业资格编号:S1060122070023 评级说明及声明: 股票投资评级: 强烈推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20%以上) 推 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10%至20%之间)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10%之间) 回 避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表现10%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表现5%以上)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5%之间) 弱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表现5%以上)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负责撰写此报告的分析师(一人或多人)就本研究报告确认: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公司研究报告是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公司研究报告仅提供给上 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未经书面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将采取维权措施追究其侵权责任。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条款: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3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