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鉴光伏·8月刊|分明天水共澄光【民生电新】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洞鉴光伏·8月刊|分明天水共澄光【民生电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洞鉴光伏·8月刊:分明天水共澄光 报告摘要 ■ 需求:海内外光伏市场蓬勃发展,需求持续攀升。 国内:6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17.20GW,同比增长140% 。美国: CEQ发布拟议规则,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美国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有望实现加速。欧洲:2023年二季度欧洲太阳能PPA电价再度环跌1.61%,为72.02欧元/MWh ,后续企业对PPA需求的上涨将缓和价格下跌。全球:硅料产能提升后带来的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业主的装机意愿,随着国内招标提速,美国加速回暖,亚非拉等地方持续起量,我们预计全球2023年装机将达到400GW,同比+60%。 ■ 产业链:上游价格整体反弹,HJT产业化有望加速。 硅料:据infolink 8月9日报价,多晶硅致密块料均价小幅回升至每公斤71元,环增3% ,整体价格回升趋势明显。硅片:P 型M10 与 G12 尺寸硅片价格落在2.95 元人民币/片与 3.92 元/片左右,与上周基本持平;N 型硅片主流成交价格对应上升到每片 3.05 元人民币。电池片:TOPCon产能下半年有望释放,HJT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成本较高,未来随着银包铜、电镀铜、降铟等技术路线持续推进,非硅成本有望于TOPCon打平。 ■ 海外出口与装机数据:出口情况稳健,相关政策助推中国光伏渗透率走高。 出口方面,2023年1-6月电池组件出口1809.35亿元,同比增长18.12%,增幅稳健;其中6月出口金额达到287.42亿元,同比下降4.55%,小幅下跌。1-6月逆变器出口423.65亿元,同比增长108.22%;其中6月出口金额达66.76亿元,同比增长40.88%,数据亮眼。德国:2023年6月德国新增光伏装机1047 MW,同比增长90%。印度:2023年6月印度新增光伏装机达2.28GM,同比上升41.0%,实现2023年以来最大增幅。澳大利亚:2023年Q2澳大利亚光伏新增装机量达791.11MW,同比下降32.50%。 ■ 投资建议: 思路一:主产业链方面,推荐市占率有望持续向上,盈利能力优异的一体化组件环节,重点推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关注东方日升、博威合金等。 思路二:辅产业链方面,推荐价格体系独立,具有自身强α,弹性较大的小辅材企业通灵股份、威腾电气、关注宇邦新材等;推荐盈利触底回升的辅材企业福莱特、福斯特、海优新材、中信博、金博股份等;目前N型招标情况向好,电池片溢价能力出众,推荐N型相关辅材产业链标的帝科股份、威腾电气,建议关注宇邦新材、聚和材料(金属覆盖)等;关注N型相关设备标的奥特维(机械覆盖)、仕净科技、高测股份等。 思路三:HJT方面中短期关注银浆国产化、银包铜等进展,长期看,电镀铜有望刺激HJT产业化进程提速,建议关注布局HJT的电池/组件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乾景园林、宝馨科技、三五互联、金刚光伏等,有望受益于HJT放量的设备与辅材厂商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罗博特科、京山轻机、芯碁微装、赛伍技术、帝科股份、聚和材料、宇邦新材、威腾电气等。 ■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1 需求:海内外光伏市场蓬勃发展,需求持续攀升 1.1 国内:光伏发电延续高增态势,收益来源再扩大 光伏发电延续高增态势。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6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17.20GW,同比增长140%;1-6月累计装机78.41GW,同比增长153.92%,增幅亮眼。装机结构方面,23年上半年新增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GW,同比增长233.87%;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GW,同比增长108.45%,其中新增户用光伏21.52GW,同比增长141.53%。 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项目投资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同时,光伏项目投资仍在高速增长,其中甘肃、新疆、山西、湖北、云南、广东等地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提速,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00亿元;山东、河南、浙江加大城镇和乡村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设力度,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20亿元;内蒙古、甘肃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 三部门发布绿证核发交易制度,光伏收益来源再扩大。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对包括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项目发电量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数据,2023年1-8月风电、光伏绿证平均销售价格42.2元/张,交易价格集中在30-50元/个,个别光伏成交价格高达190元/个。按照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证可给风电、光伏项目带来0.03~0.05元/度的绿色电力收益,有望进一步推动需求走高。 1.2美国: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撤销部分“双反”税令 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助推大型地面光伏项目。长期以来,相比传统能源,美国光伏项目的许可流程较为繁琐,从申请到通行权授予,公用事业规模光伏项目的流程一般需要三到五年。7月28日,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发布了一项拟议规则(7月31日发布),该规则设定了明确的环境审查流程时间,有助于加快联邦土地上光伏项目的许可,叠加政策补贴下系统成本的下降和PPA电价的上涨,美国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有望实现加速,需求持续走高。 美国商务部决定部分撤销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2023年6月22日,美国商务部(DOC)发布决定,撤销部分2012年起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面板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命令。同时,美国商务部正在对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逃税调查,最终决定将于2023年8月17日发布。此举旨在稳定美国光伏供应链,目前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增长稳健,2023年5月新增2.36GW,同比增长22.51%,若最终决策均能够重审并放宽,对于在东南亚的中国光伏企业和美国本土光伏企业都将是利好。 1.3 欧洲:PPA电价再度环跌,需求缺口仍然显著 欧洲太阳能PPA电价再度环跌。2023Q1欧洲太阳能PPA电价继Q1后再度下跌,为72.02欧元/MWh ,环比下跌1.61%,跌幅相比一季度收紧。相比21年以来价格的持续上涨,此次下跌幅度相对稳定,同比仍然增长9.01%。本次下跌主要由近期天然气价格较低导致,但光伏开发商仍然面临不断上涨的成本,以及持续的供应链挑战,同时,由于欧盟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各企业于2025年开始报告排放量,预计未来企业对PPA的需求将稳步上升,缓和价格跌落幅度。 欧洲光伏组件确有积压,不影响中国组件厂商持续出口。近期,挪威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表示,目前约有70亿欧元的太阳能组件储存在欧洲仓库,总计约40GW。根据全球光伏的消息,积压的光伏组件大部分为2022年底以前高价购入的PERC组件,随2023年硅料价格一路下跌,组件价格同步走低;同时,N型新技术的快速迭代或将进一步导致库存组件失去竞争力,欧洲对于光伏组件的新需求依然显著,需求缺口仍然存在,中国组件厂商出口情况持续向好。 1.4 全球:光伏需求持续向好,新增装机将维持高增速 上游产能释放,光伏需求有望持续高增。展望23年全年,随着硅料产能的持续释放,2023年硅料产能不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且硅料产能释放之后带来的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业主的装机意愿。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招标提速,亚非拉等地光伏电站将迎来起量,预计全球2023年装机有望达到400GW,同比提升超60%。 2 产业链:上游价格整体反弹,HJT产业化有望加速 2.1 硅料:价格持续反弹,供需矛盾缓和 硅料价格持续反弹。据Pvinfolink公布的硅料价格显示,截止至8月9日,多晶硅致密块料均价小幅回升至每公斤71元,环增3%,相对品质较差的品类对应价格也已经出现弱反弹趋势,整体价格回升趋势明显。供给方面,受产业链价格震荡下跌影响,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新产能出现程度不等的延迟投产和达产现象,整体产量增幅下降,有效供应量增长趋缓;需求方面,拉晶环节新产能对应的炉台在三季度持续投放,对于原生多晶的需求相应提高。硅料和拉晶环节之间供需错配,短暂性“剪刀差”再次出现,尤其以头部企业的高品质硅料紧缺现象最为严重。目前来看,在三季度组件端排产乐观增长的情况下,后续硅料主流价格仍有持续反弹动力支持,硅料与硅片环节之间的博弈将决定最终的利润分配。 2.2 硅片:价格缓慢上行,N型与P型供需错位 硅片价格缓慢上行。据Pvinfolink数据,截止至8月9日,P 型硅片方面,M10 与 G12 尺寸价格落在2.95 元人民币/片与 3.92 元/片左右,与上周基本持平;N 型硅片方面,主流成交价格对应上升到每片 3.05 元人民币。硅片环节整体与硅料价格变化保持同步,当前价格触底反弹,缓慢上行。此前,龙头厂商于本轮波动中多次下调硅片报价,7月25日隆基发布最新报价,单晶硅片P型M10为2.93元,与6月报价持平;据8月9日TCL中环的最新报价,其中P型210/182规格硅片的价格上升至每片4.2/3.15元人民币,与上次报价相比涨幅为6.33%/6.78%,延续上升态势。 N型与P型供需错位。部分硅片厂家逐步增加N型硅片的产出比重,然而由于技术与经验限制,实际推进速度较慢,N 型硅片实质产出相对保守;同时,由于下游N型电池产能爬坡缓慢, P型硅片需求仍然旺盛。硅片一定程度上由于供需错位造成供应紧张,并导致了价格的横盘上行。 2.3 电池片:价格持续回升,迫近相对顶点 电池片价格持续回升,迫近相对顶点。据Pvinfolink数据,截止至8月9日,M10尺寸主流成交价格落在每瓦0.75元人民币左右,基本接近厂家月初目标报价;而 G12 尺寸电池片则维持落在每瓦 0.73 元人民币左右。在N型电池片部分,N型电池片与P型价格价差仍保持每瓦0.06元人民币左右;目前电池片价格走势持续与组件价格分化明显,下游组件厂商在下半年竞争出货或脱手前期高价订单等目标下,采购电池片需求旺盛。 2.4 TOPCon:产能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 多厂商布局,产能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根据各企业公告排产计划,到2023年底拥有TOPCon电池片产能的厂商将达30家左右,合计落地产能达522.6GW;其中,晶科、钧达和天合等10家产能在20GW以上的头部厂商合计产能共351GW,占比67.16%。另外,亦有17家厂商启动TOPCon布局,规划产能达到319.5GW。根据草根光伏预测,23年底TOPCon实际产能至少大于350GW,相比22年底的约100GW,今年下半年预计TOPCon产能释放将提速。 2.5 HJT 2.5.1 处于起步阶段,新进入者较多 2023年落地产能将达82GW。据各厂商公告,2023年将有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爱康科技等18家厂商有HJT电池组件产能落地,总产能将达到81.92GW。同时,已公布投资规划等厂商共40家,拟建的HJT产能达到320.6GW,其中华晟新能源和东方日升的产能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5.2 工艺流程短,产业化优势显著 与PERC和TOPCon相比,HJT具有以下优势:1. 工艺流程短:HJT的核心工艺流程为四步,分别是清洗制绒、非晶硅薄膜沉积、TCO 膜沉积、金属电极化,更短的工艺流程在提高良率的同时能够降低人工、运维等成本。2. 低温工艺:HJT全工艺流程低于200℃(PERC磷扩环节850℃,TOPCon硼扩环节1100℃),低温工艺有助于减少硅片热损伤。3. 双面率高:HJT为双面对称结构,双面率可达90%,PERC与TOPCon为75%和85%,高双面率意味着更高的发电量。4. 温度系数低:HJT温度系数约为-0.24%/℃,优于PERC的-0.35与TOPCon的-0.30,更低的温度系数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中能耗损失更少,发电量更高。5. 低衰减:HJT无PID和LID效应,首次衰减为1%,线性衰减为0.25%,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更高。6. 薄片化:由于双面堆成结构降低了硅片的机械应力,且低温工艺减少了硅片受热发生翘曲的可能,更有利于薄片化的进行。根据CPIA数据,22年P型PERC与TOPCon硅片的平均厚度为155/140μm,HJT硅片厚度约130μm,且有厂家正在测试110μm硅片,薄片化有助于较少硅用量,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总体来看,双面HJT电池全生命周期单W发电量高于双面PERC电池,相对优势在7%左右。 2.5.3 降本增效路径清晰,未来潜力可期 目前制约HJT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在成本。HJT具有工艺流程短,发电效率高等优势,目前制约产业化的因素主要是设备与材料的成本过高。1)高温银浆采用成型所需要的高温对HJT电池的薄膜结构易产生损伤,所以HJT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低温银浆,由于HJT所需低温银浆的导电性能相对更弱,且焊接拉力偏低,因此耗用量较大,根据CPIA数据,22年P型电池正、背银耗量为65、26mg/片,TOPCon双面银浆耗量为115mg/片,HJT双面低温银浆耗量为127mg/片,且低温银浆成本较高。2)HJT需要额外沉积透明导电层,所用的ITO(PVD路线)或IWO(RPD路线)等靶材价格较高。3)HJT设备投资较高。目前HJT设备投资额约为4亿元/GW(无电镀铜),而PERC与HJT分别为1.5、1.8亿元/GW。 浆料降本:银包铜与电镀铜。前文我们提到过HJT用低温银浆由于导电性较弱,焊接拉力偏低,导致了耗用量大,且价格偏高导致HJT金属化成本较高,若HJT放量后均采用低温银浆技术可能导致白银价格的进一步攀升,所以降低银耗是HJT产业化的重要一环,目前行业内主流的降银方案有材料端的银包铜与技术端的电镀铜。 银包铜:通过在铜的表面包裹银粉,使得铜作为导电材料,从而降低银的耗量。2022年,银包铜浆料实现小批量出货,主流产品是45%的银包铜浆料,根据CPIA数据,未来极限含银量为30%。除降本外,银包铜浆料具有固化温度低、速度快、粒度小、流动性好等特点,在较好保留银浆性能的同时防止铜氧化和复合物的产生,目前帝科股份、聚和材料等国内领先厂商在银包铜浆料方面均有布局。材料方面,银包铜粉的工艺步骤比较复杂,所以加工费高于纯银粉,此前高品质银包铜粉主要来源于海外厂商,国内厂家中博迁新材已建立一条年产能30吨的银包铜粉产线,且产能持续扩张中,我们预计随着材料国产化的加速,银包铜浆料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电镀铜:在导电层表面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制作铜栅线,是完全无银化的颠覆性技术,与丝网印刷的方案相比,电镀铜电极内部致密且均匀,没有明显空隙,也能够有效降低电极的欧姆损耗,能够提高导电性能,且电镀电极与透明导电薄膜之间无明显孔洞,接触性能优异。总体来看,电镀铜在降本的同时能将提到电池转化效率,根据海源复材数据,与低温银浆方案相比,电镀铜技术可降低成本50%左右,转换效率可以增加约0.3%。 电镀铜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图形化和金属化,其中包括了PVD镀种子层、喷涂感光胶摸、曝光显影、电镀、去感光胶、PVD镀焊接层等步骤。 目前电镀铜处于中试线导入阶段,仍面临技术工艺改进以及设备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商业化量产推进,我们预计电镀铜有望在2024-2025年逐渐成熟并量产。 电镀铜——图形化:在泛半导体领域,光刻技术分为有掩膜(接近式、接触式和投影式光刻)和无掩膜(直写光刻)两种方案。 掩膜光刻:掩膜光刻由光源发出的光束,经掩膜版在感光材料上成像,具体分为接近、接触式光刻以及投影光刻,其中投影式光刻技术更加先进,通过投影的原理能够在使用相同尺寸掩膜版的情况下获得更小比例的图像,从而实现更精细的成像。目前,投影式光刻在最小线宽、对位精度、产能等核心指标方面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制程泛半导体产品大规模制造的需要,成为当前 IC 前道制造、IC 后道封装以及 FPD 制造等泛半导体领域的主流光刻技术。 直写光刻:又称无掩膜光刻,通过计算机控制高精度光束聚焦投影至涂覆有感光材料的基材表面上,无需掩膜,直接进行扫描曝光的精密、微细、智能加工技术,生产效率更高。由于泛半导体器件迭代速度较快,可能导致掩膜版成本较高,所以目前相关行业正在提高对直写光刻的重视程度,目前直写光刻已在科研、军工以及特种器件等特定领域内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应用。 电镀铜——金属化:电镀时将金属作为阳极,经过预处理的待镀电池片做阴极,阴极与阳极均浸泡在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镀液中,通电后,在电位差的作用下,电镀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朝向阴极移动并在电池片表面被还原而形成镀层。根据电镀时电池片的朝向,电镀工艺可分为垂直电镀与水平电镀。 垂直电镀:垂直升降式电镀利用升降马达和传动齿轮在不同工艺段槽体间进行升降、推进的步进式传动,镀件在前后处理段浸泡停留,在电镀槽段进行传动;垂直连续式电镀(VCP)利用减速马达带动钢带或链条在同意固定高度处水平传动,从而实现与钢带或链条相固定的镀件在不同工艺段槽体内的平稳传动和连续生产,VCP通过电气控制和传动系统完成电镀全过程,中间无停顿,可机械手自动上下板,前后处理水洗可重复循环利用,所以生产效率较高,产品质量稳定。 水平电镀:水平连续电镀利用减速马达带动传动辘轳同步传动,带动镀件向前运动与连续生产。相比垂直电镀,水平电镀无需装夹,将垂直点接触延伸为多点或线接触,电镀效率大幅度提升,且通过全自动化操作确保基板表面不被损坏。 花篮式电镀:由罗博特科开发,通过设置具有多个阳极单元的阳极结构和可移动的阴极导电结构,可实现同时对多块电池片不同的两面的连续电镀,产能显著提升,可达到24000整片/小时,同时实现了均匀性和良率的提升,且降低了碎片率。 降铟:铟具有质地软、可延展、电阻低、抗腐蚀等特点,且光渗透性与导电性优异,以铟制成的氧化铟锡(ITO)作为靶材,背广泛运用于液晶显示器、平板屏幕、触摸屏、光学镀膜等产品的生产,在HJT制作过程中,ITO靶材通过PVD设备沉积到硅片表面,制备双面一致的TCO薄膜。然而铟作为稀有金属,价格较高,在HJT非硅成本中的占比也仅次于银浆,因此降铟成为HJT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迈为、隆基等领先厂商在降铟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迈为:目前公司最新研发的设备对于100%铟基靶材的理论单耗已从近20mg/W降至13.5mg/W,预计23年底将降至12mg/W;若将低铟叠层膜方案(50%铟基+50%非铟基叠层)与上述设备改进方案相结合,铟基靶材理论单耗可降低至6mg/W左右;叠加铟回收的进一步实现,远期来看GW级的HJT工厂铟耗量或将降至1mg/W。 隆基:22年3月,经ISFH认证,隆基在M6全尺寸(274.5c㎡)单晶硅片上创造了无铟HJT电池25.40%转换效率的新世界纪录,隆基采用低成本无铟靶材制备透明导电氧化膜,在不使用铟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 根据我们的测算,从非硅成本来看目前TOPCon与PERC的差距不大,HJT由于材料(银耗高和低温银浆价格较高)与设备成本较高,非硅显著高于TOPCon。银包铜的导入较大幅度降低HJT的非硅成本,但是可能对电池效率造成一定影响;总体来看,电镀铜较符合下游降本增效的诉求,但目前成本降幅并不明显,后续随着设备、靶材以及其他材料降本的持续推进,非硅成本有望和TOPCon打平。 2.6 组件:价格分化加剧,N型组件仍享溢价 根据Pvinfolink数据,截至8月9日,单玻组件价格执行区间持续扩大,其中一线厂家新签订单价格PERC单玻组件约落在每瓦1.25-1.28元人民币,部分二三线厂家成本开始倒挂,远期价格落在1.23-1.26元的水平,现货分销执行价格差异更为显著。受制于成本压力,近期组件厂家排产开始考虑下修,并规划减少电池片采购量,试图将成本压力传导至电池片环节,同时中后段厂家持续谨慎排产或下修。但考虑到考虑组件库存仍相对较高,且预计需求上调将出现在八月中旬以后,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均价或将僵持在1.25-1.28元人民币。N型组件方面,TOPCon组件价格约在1.28-1.4元左右,HJT组件约落在1.5-1.6元人民币。 3 出口与海外装机数据: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海外景气度维持 3.1 6月组件出口金额同比小幅下降,逆变器同比提升 6月组件出口金额小幅下降,逆变器同比提升。组件方面,6月出口金额达到287.42亿元,同比下降4.55%;印度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6月出口金额达到8.77亿元,同比增长138.13%,此外各主要国家出口金额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主要由于今年组件价格同比跌幅较大,叠加产业链价格调整导致部分海外需求观望。总体来看,2023年1-6月电池组件出口金额达到1809.35亿元,同比增长18.12%,增幅稳健。逆变器方面,6月总出口66.76亿元,同比增长40.88%;其中荷兰仍是中国逆变器出口主要市场,以17.19亿元位居绝对金额首位,同比增长71.88%;德国市场增幅显著,6月出口金额达7.69亿元,同比增长84.39%。总体来看,2023年1-6月逆变器出口423.65亿元,同比增长108.22%,数据亮眼。 3.2德国光伏市场持续高增,利好中国光伏厂商 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增幅显著,屋顶光伏市场需求强劲。 2023年6月德国新增光伏装机1047MW,同比增长85.47%;总体来看,1-6月德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6.02GW,同比增长88.25%,增幅显著,或得益于能源危机与清洁能源转型框架下对太阳能技术的需求增加,及免税政策推动下30kW及以下的户外光伏装机量的提升。为实现2030年的装机容量达到230GW的目标,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部(BMWK)于上半年发布《光伏战略》,重点加快地面光伏用地规划和审批,加快小型光伏屋顶装置应用,实施“太阳能 I 期计划”给予资助,其中800kW容量以下的阳台光伏将无需审批,阳台光伏装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该战略中扶持本土制造的举措尚不明显,光伏市场快速增长,本土企业支撑力度不足,加之电价与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劣势,产业链环节对中国的依赖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消解。 3.3 印度新增装机量回暖,拟大幅下调进口光伏组件关税 2023年6月印度新增光伏装机达2.28GM,同比上升41.0%,实现2023年以来最大增幅。总体来看,2023年1-6月印度实现新增装机6.79GW,同比下跌-18.72%,整体新增装机量有所回落,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光伏市场有望回暖。 2022年4月,为促进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印度对外国制造的太阳能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并对电池征收25%的基本关税。然而,该政策似乎并未实际奏效,印度本土供应增长缓慢,难以于短期内追赶需求,此举反而拖累其新增装机增长。印度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板年制造能力为32GW/年,但由于企业、工业单位和大型工厂对绿色、廉价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于电池板年制造能力的要求上升为52GW/年,缺口显著。印度拟将太阳能电池板进口税从40%降至20%,太阳能电池板的商品及服务税从2021年的12%降至5%,利好中国光伏厂商。减税可能会将进口组件的成本降低五分之一,更接近印度本土组件的价格,一方面可缓解印度太阳能巨头目前面临的完成合同所需的当地设备短缺的问题;同时,印度未来两年预计将持续严重依赖太阳能电池板进口,每年规模近8-10千兆瓦,利好中国光伏厂商,组件出口量或将迎来显著回升。 3.4 澳大利亚新增装机量回落,有望趋稳 澳大利亚新增光伏装机量回落,基本面良好,后续或将趋稳。2023年Q2澳大利亚光伏新增装机量达791.11MW,同比下降32.50%,跌幅收窄;各月份新增依次为189/467/135MW,同比变化-73.7%/130.6%/-45.7%,受大型地面项目影响月度波动较大 ,总体继2022年新增装机回落后持续下跌。回落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短期供应链问题,以及投资滞后性导致的暂时性状况。据澳大利亚光伏研究所(APVI),截至2022 年底,澳大利亚共安装了 330 多万个屋顶太阳能系统,平均装机容量达到 8.7kW,为逾37%的独立式住宅项目供电,个别地区屋顶太阳能密度甚至超过 50%。同时,面对煤炭和天然气供应的价格压力,以及老化燃煤电厂由于未来十年面临退役而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可靠性问题,屋顶太阳能市场的强劲势头预计仍将保持至2030 年 。由于澳大利亚住宅和商业光伏的经济基本面良好,电价相对较高,光伏系统成本相对较低,回报周期短,预计2023年屋顶太阳能新增装机量将趋于稳定,后续或将实现回升。中国厂商有望凭借解决其供应链问题的能力提高市场渗透率。 4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 思路一:主产业链方面,推荐市占率有望持续向上,盈利能力优异的一体化组件环节,重点推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关注东方日升、博威合金等。 思路二:辅产业链方面,推荐价格体系独立,具有自身强α,弹性较大的小辅材企业通灵股份、威腾电气、关注宇邦新材等;推荐盈利触底回升的辅材企业福莱特、福斯特、海优新材、中信博、金博股份等;目前N型招标情况向好,电池片溢价能力出众,推荐N型相关辅材产业链标的帝科股份、威腾电气,建议关注宇邦新材、聚和材料(金属覆盖)等;关注N型相关设备标的奥特维(机械覆盖)、仕净科技、高测股份等。 思路三:HJT方面中短期关注银浆国产化、银包铜等进展,长期看,电镀铜有望刺激HJT产业化进程提速,建议关注布局HJT的电池/组件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乾景园林、宝馨科技、三五互联、金刚光伏等,有望受益于HJT放量的设备与辅材厂商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罗博特科、京山轻机、芯碁微装、赛伍技术、帝科股份、聚和材料、宇邦新材、威腾电气等。 5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基本完整,各环节供给关系总体较为均衡,但仍然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或特殊事件导致的短期供给失衡和价格波动,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急剧波动且光伏产业链公司未能有效做好库存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对相关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正大力扶持光伏电站的建设,随着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逐渐降低,光伏产业发展趋势也持续向好,但光伏行业仍然受国内外产业政策变动、产业链价格和供需平衡等因素影响较大,若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补贴、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链供需出现问题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相关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光伏行业尤其电池环节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的行业,整体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目前N型技术路线的太阳能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如果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各公司经营业绩。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洞鉴光伏·8月刊:分明天水共澄光 报告摘要 ■ 需求:海内外光伏市场蓬勃发展,需求持续攀升。 国内:6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17.20GW,同比增长140% 。美国: CEQ发布拟议规则,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美国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有望实现加速。欧洲:2023年二季度欧洲太阳能PPA电价再度环跌1.61%,为72.02欧元/MWh ,后续企业对PPA需求的上涨将缓和价格下跌。全球:硅料产能提升后带来的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业主的装机意愿,随着国内招标提速,美国加速回暖,亚非拉等地方持续起量,我们预计全球2023年装机将达到400GW,同比+60%。 ■ 产业链:上游价格整体反弹,HJT产业化有望加速。 硅料:据infolink 8月9日报价,多晶硅致密块料均价小幅回升至每公斤71元,环增3% ,整体价格回升趋势明显。硅片:P 型M10 与 G12 尺寸硅片价格落在2.95 元人民币/片与 3.92 元/片左右,与上周基本持平;N 型硅片主流成交价格对应上升到每片 3.05 元人民币。电池片:TOPCon产能下半年有望释放,HJT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成本较高,未来随着银包铜、电镀铜、降铟等技术路线持续推进,非硅成本有望于TOPCon打平。 ■ 海外出口与装机数据:出口情况稳健,相关政策助推中国光伏渗透率走高。 出口方面,2023年1-6月电池组件出口1809.35亿元,同比增长18.12%,增幅稳健;其中6月出口金额达到287.42亿元,同比下降4.55%,小幅下跌。1-6月逆变器出口423.65亿元,同比增长108.22%;其中6月出口金额达66.76亿元,同比增长40.88%,数据亮眼。德国:2023年6月德国新增光伏装机1047 MW,同比增长90%。印度:2023年6月印度新增光伏装机达2.28GM,同比上升41.0%,实现2023年以来最大增幅。澳大利亚:2023年Q2澳大利亚光伏新增装机量达791.11MW,同比下降32.50%。 ■ 投资建议: 思路一:主产业链方面,推荐市占率有望持续向上,盈利能力优异的一体化组件环节,重点推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关注东方日升、博威合金等。 思路二:辅产业链方面,推荐价格体系独立,具有自身强α,弹性较大的小辅材企业通灵股份、威腾电气、关注宇邦新材等;推荐盈利触底回升的辅材企业福莱特、福斯特、海优新材、中信博、金博股份等;目前N型招标情况向好,电池片溢价能力出众,推荐N型相关辅材产业链标的帝科股份、威腾电气,建议关注宇邦新材、聚和材料(金属覆盖)等;关注N型相关设备标的奥特维(机械覆盖)、仕净科技、高测股份等。 思路三:HJT方面中短期关注银浆国产化、银包铜等进展,长期看,电镀铜有望刺激HJT产业化进程提速,建议关注布局HJT的电池/组件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乾景园林、宝馨科技、三五互联、金刚光伏等,有望受益于HJT放量的设备与辅材厂商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罗博特科、京山轻机、芯碁微装、赛伍技术、帝科股份、聚和材料、宇邦新材、威腾电气等。 ■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终端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1 需求:海内外光伏市场蓬勃发展,需求持续攀升 1.1 国内:光伏发电延续高增态势,收益来源再扩大 光伏发电延续高增态势。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6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17.20GW,同比增长140%;1-6月累计装机78.41GW,同比增长153.92%,增幅亮眼。装机结构方面,23年上半年新增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GW,同比增长233.87%;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GW,同比增长108.45%,其中新增户用光伏21.52GW,同比增长141.53%。 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项目投资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同时,光伏项目投资仍在高速增长,其中甘肃、新疆、山西、湖北、云南、广东等地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提速,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00亿元;山东、河南、浙江加大城镇和乡村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设力度,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20亿元;内蒙古、甘肃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 三部门发布绿证核发交易制度,光伏收益来源再扩大。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对包括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项目发电量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数据,2023年1-8月风电、光伏绿证平均销售价格42.2元/张,交易价格集中在30-50元/个,个别光伏成交价格高达190元/个。按照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绿证可给风电、光伏项目带来0.03~0.05元/度的绿色电力收益,有望进一步推动需求走高。 1.2美国: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撤销部分“双反”税令 加快光伏项目许可流程,助推大型地面光伏项目。长期以来,相比传统能源,美国光伏项目的许可流程较为繁琐,从申请到通行权授予,公用事业规模光伏项目的流程一般需要三到五年。7月28日,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发布了一项拟议规则(7月31日发布),该规则设定了明确的环境审查流程时间,有助于加快联邦土地上光伏项目的许可,叠加政策补贴下系统成本的下降和PPA电价的上涨,美国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有望实现加速,需求持续走高。 美国商务部决定部分撤销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2023年6月22日,美国商务部(DOC)发布决定,撤销部分2012年起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面板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命令。同时,美国商务部正在对从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逃税调查,最终决定将于2023年8月17日发布。此举旨在稳定美国光伏供应链,目前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增长稳健,2023年5月新增2.36GW,同比增长22.51%,若最终决策均能够重审并放宽,对于在东南亚的中国光伏企业和美国本土光伏企业都将是利好。 1.3 欧洲:PPA电价再度环跌,需求缺口仍然显著 欧洲太阳能PPA电价再度环跌。2023Q1欧洲太阳能PPA电价继Q1后再度下跌,为72.02欧元/MWh ,环比下跌1.61%,跌幅相比一季度收紧。相比21年以来价格的持续上涨,此次下跌幅度相对稳定,同比仍然增长9.01%。本次下跌主要由近期天然气价格较低导致,但光伏开发商仍然面临不断上涨的成本,以及持续的供应链挑战,同时,由于欧盟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各企业于2025年开始报告排放量,预计未来企业对PPA的需求将稳步上升,缓和价格跌落幅度。 欧洲光伏组件确有积压,不影响中国组件厂商持续出口。近期,挪威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表示,目前约有70亿欧元的太阳能组件储存在欧洲仓库,总计约40GW。根据全球光伏的消息,积压的光伏组件大部分为2022年底以前高价购入的PERC组件,随2023年硅料价格一路下跌,组件价格同步走低;同时,N型新技术的快速迭代或将进一步导致库存组件失去竞争力,欧洲对于光伏组件的新需求依然显著,需求缺口仍然存在,中国组件厂商出口情况持续向好。 1.4 全球:光伏需求持续向好,新增装机将维持高增速 上游产能释放,光伏需求有望持续高增。展望23年全年,随着硅料产能的持续释放,2023年硅料产能不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且硅料产能释放之后带来的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业主的装机意愿。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招标提速,亚非拉等地光伏电站将迎来起量,预计全球2023年装机有望达到400GW,同比提升超60%。 2 产业链:上游价格整体反弹,HJT产业化有望加速 2.1 硅料:价格持续反弹,供需矛盾缓和 硅料价格持续反弹。据Pvinfolink公布的硅料价格显示,截止至8月9日,多晶硅致密块料均价小幅回升至每公斤71元,环增3%,相对品质较差的品类对应价格也已经出现弱反弹趋势,整体价格回升趋势明显。供给方面,受产业链价格震荡下跌影响,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新产能出现程度不等的延迟投产和达产现象,整体产量增幅下降,有效供应量增长趋缓;需求方面,拉晶环节新产能对应的炉台在三季度持续投放,对于原生多晶的需求相应提高。硅料和拉晶环节之间供需错配,短暂性“剪刀差”再次出现,尤其以头部企业的高品质硅料紧缺现象最为严重。目前来看,在三季度组件端排产乐观增长的情况下,后续硅料主流价格仍有持续反弹动力支持,硅料与硅片环节之间的博弈将决定最终的利润分配。 2.2 硅片:价格缓慢上行,N型与P型供需错位 硅片价格缓慢上行。据Pvinfolink数据,截止至8月9日,P 型硅片方面,M10 与 G12 尺寸价格落在2.95 元人民币/片与 3.92 元/片左右,与上周基本持平;N 型硅片方面,主流成交价格对应上升到每片 3.05 元人民币。硅片环节整体与硅料价格变化保持同步,当前价格触底反弹,缓慢上行。此前,龙头厂商于本轮波动中多次下调硅片报价,7月25日隆基发布最新报价,单晶硅片P型M10为2.93元,与6月报价持平;据8月9日TCL中环的最新报价,其中P型210/182规格硅片的价格上升至每片4.2/3.15元人民币,与上次报价相比涨幅为6.33%/6.78%,延续上升态势。 N型与P型供需错位。部分硅片厂家逐步增加N型硅片的产出比重,然而由于技术与经验限制,实际推进速度较慢,N 型硅片实质产出相对保守;同时,由于下游N型电池产能爬坡缓慢, P型硅片需求仍然旺盛。硅片一定程度上由于供需错位造成供应紧张,并导致了价格的横盘上行。 2.3 电池片:价格持续回升,迫近相对顶点 电池片价格持续回升,迫近相对顶点。据Pvinfolink数据,截止至8月9日,M10尺寸主流成交价格落在每瓦0.75元人民币左右,基本接近厂家月初目标报价;而 G12 尺寸电池片则维持落在每瓦 0.73 元人民币左右。在N型电池片部分,N型电池片与P型价格价差仍保持每瓦0.06元人民币左右;目前电池片价格走势持续与组件价格分化明显,下游组件厂商在下半年竞争出货或脱手前期高价订单等目标下,采购电池片需求旺盛。 2.4 TOPCon:产能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 多厂商布局,产能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根据各企业公告排产计划,到2023年底拥有TOPCon电池片产能的厂商将达30家左右,合计落地产能达522.6GW;其中,晶科、钧达和天合等10家产能在20GW以上的头部厂商合计产能共351GW,占比67.16%。另外,亦有17家厂商启动TOPCon布局,规划产能达到319.5GW。根据草根光伏预测,23年底TOPCon实际产能至少大于350GW,相比22年底的约100GW,今年下半年预计TOPCon产能释放将提速。 2.5 HJT 2.5.1 处于起步阶段,新进入者较多 2023年落地产能将达82GW。据各厂商公告,2023年将有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爱康科技等18家厂商有HJT电池组件产能落地,总产能将达到81.92GW。同时,已公布投资规划等厂商共40家,拟建的HJT产能达到320.6GW,其中华晟新能源和东方日升的产能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5.2 工艺流程短,产业化优势显著 与PERC和TOPCon相比,HJT具有以下优势:1. 工艺流程短:HJT的核心工艺流程为四步,分别是清洗制绒、非晶硅薄膜沉积、TCO 膜沉积、金属电极化,更短的工艺流程在提高良率的同时能够降低人工、运维等成本。2. 低温工艺:HJT全工艺流程低于200℃(PERC磷扩环节850℃,TOPCon硼扩环节1100℃),低温工艺有助于减少硅片热损伤。3. 双面率高:HJT为双面对称结构,双面率可达90%,PERC与TOPCon为75%和85%,高双面率意味着更高的发电量。4. 温度系数低:HJT温度系数约为-0.24%/℃,优于PERC的-0.35与TOPCon的-0.30,更低的温度系数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中能耗损失更少,发电量更高。5. 低衰减:HJT无PID和LID效应,首次衰减为1%,线性衰减为0.25%,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更高。6. 薄片化:由于双面堆成结构降低了硅片的机械应力,且低温工艺减少了硅片受热发生翘曲的可能,更有利于薄片化的进行。根据CPIA数据,22年P型PERC与TOPCon硅片的平均厚度为155/140μm,HJT硅片厚度约130μm,且有厂家正在测试110μm硅片,薄片化有助于较少硅用量,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总体来看,双面HJT电池全生命周期单W发电量高于双面PERC电池,相对优势在7%左右。 2.5.3 降本增效路径清晰,未来潜力可期 目前制约HJT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在成本。HJT具有工艺流程短,发电效率高等优势,目前制约产业化的因素主要是设备与材料的成本过高。1)高温银浆采用成型所需要的高温对HJT电池的薄膜结构易产生损伤,所以HJT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低温银浆,由于HJT所需低温银浆的导电性能相对更弱,且焊接拉力偏低,因此耗用量较大,根据CPIA数据,22年P型电池正、背银耗量为65、26mg/片,TOPCon双面银浆耗量为115mg/片,HJT双面低温银浆耗量为127mg/片,且低温银浆成本较高。2)HJT需要额外沉积透明导电层,所用的ITO(PVD路线)或IWO(RPD路线)等靶材价格较高。3)HJT设备投资较高。目前HJT设备投资额约为4亿元/GW(无电镀铜),而PERC与HJT分别为1.5、1.8亿元/GW。 浆料降本:银包铜与电镀铜。前文我们提到过HJT用低温银浆由于导电性较弱,焊接拉力偏低,导致了耗用量大,且价格偏高导致HJT金属化成本较高,若HJT放量后均采用低温银浆技术可能导致白银价格的进一步攀升,所以降低银耗是HJT产业化的重要一环,目前行业内主流的降银方案有材料端的银包铜与技术端的电镀铜。 银包铜:通过在铜的表面包裹银粉,使得铜作为导电材料,从而降低银的耗量。2022年,银包铜浆料实现小批量出货,主流产品是45%的银包铜浆料,根据CPIA数据,未来极限含银量为30%。除降本外,银包铜浆料具有固化温度低、速度快、粒度小、流动性好等特点,在较好保留银浆性能的同时防止铜氧化和复合物的产生,目前帝科股份、聚和材料等国内领先厂商在银包铜浆料方面均有布局。材料方面,银包铜粉的工艺步骤比较复杂,所以加工费高于纯银粉,此前高品质银包铜粉主要来源于海外厂商,国内厂家中博迁新材已建立一条年产能30吨的银包铜粉产线,且产能持续扩张中,我们预计随着材料国产化的加速,银包铜浆料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电镀铜:在导电层表面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制作铜栅线,是完全无银化的颠覆性技术,与丝网印刷的方案相比,电镀铜电极内部致密且均匀,没有明显空隙,也能够有效降低电极的欧姆损耗,能够提高导电性能,且电镀电极与透明导电薄膜之间无明显孔洞,接触性能优异。总体来看,电镀铜在降本的同时能将提到电池转化效率,根据海源复材数据,与低温银浆方案相比,电镀铜技术可降低成本50%左右,转换效率可以增加约0.3%。 电镀铜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图形化和金属化,其中包括了PVD镀种子层、喷涂感光胶摸、曝光显影、电镀、去感光胶、PVD镀焊接层等步骤。 目前电镀铜处于中试线导入阶段,仍面临技术工艺改进以及设备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商业化量产推进,我们预计电镀铜有望在2024-2025年逐渐成熟并量产。 电镀铜——图形化:在泛半导体领域,光刻技术分为有掩膜(接近式、接触式和投影式光刻)和无掩膜(直写光刻)两种方案。 掩膜光刻:掩膜光刻由光源发出的光束,经掩膜版在感光材料上成像,具体分为接近、接触式光刻以及投影光刻,其中投影式光刻技术更加先进,通过投影的原理能够在使用相同尺寸掩膜版的情况下获得更小比例的图像,从而实现更精细的成像。目前,投影式光刻在最小线宽、对位精度、产能等核心指标方面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制程泛半导体产品大规模制造的需要,成为当前 IC 前道制造、IC 后道封装以及 FPD 制造等泛半导体领域的主流光刻技术。 直写光刻:又称无掩膜光刻,通过计算机控制高精度光束聚焦投影至涂覆有感光材料的基材表面上,无需掩膜,直接进行扫描曝光的精密、微细、智能加工技术,生产效率更高。由于泛半导体器件迭代速度较快,可能导致掩膜版成本较高,所以目前相关行业正在提高对直写光刻的重视程度,目前直写光刻已在科研、军工以及特种器件等特定领域内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应用。 电镀铜——金属化:电镀时将金属作为阳极,经过预处理的待镀电池片做阴极,阴极与阳极均浸泡在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镀液中,通电后,在电位差的作用下,电镀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朝向阴极移动并在电池片表面被还原而形成镀层。根据电镀时电池片的朝向,电镀工艺可分为垂直电镀与水平电镀。 垂直电镀:垂直升降式电镀利用升降马达和传动齿轮在不同工艺段槽体间进行升降、推进的步进式传动,镀件在前后处理段浸泡停留,在电镀槽段进行传动;垂直连续式电镀(VCP)利用减速马达带动钢带或链条在同意固定高度处水平传动,从而实现与钢带或链条相固定的镀件在不同工艺段槽体内的平稳传动和连续生产,VCP通过电气控制和传动系统完成电镀全过程,中间无停顿,可机械手自动上下板,前后处理水洗可重复循环利用,所以生产效率较高,产品质量稳定。 水平电镀:水平连续电镀利用减速马达带动传动辘轳同步传动,带动镀件向前运动与连续生产。相比垂直电镀,水平电镀无需装夹,将垂直点接触延伸为多点或线接触,电镀效率大幅度提升,且通过全自动化操作确保基板表面不被损坏。 花篮式电镀:由罗博特科开发,通过设置具有多个阳极单元的阳极结构和可移动的阴极导电结构,可实现同时对多块电池片不同的两面的连续电镀,产能显著提升,可达到24000整片/小时,同时实现了均匀性和良率的提升,且降低了碎片率。 降铟:铟具有质地软、可延展、电阻低、抗腐蚀等特点,且光渗透性与导电性优异,以铟制成的氧化铟锡(ITO)作为靶材,背广泛运用于液晶显示器、平板屏幕、触摸屏、光学镀膜等产品的生产,在HJT制作过程中,ITO靶材通过PVD设备沉积到硅片表面,制备双面一致的TCO薄膜。然而铟作为稀有金属,价格较高,在HJT非硅成本中的占比也仅次于银浆,因此降铟成为HJT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迈为、隆基等领先厂商在降铟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迈为:目前公司最新研发的设备对于100%铟基靶材的理论单耗已从近20mg/W降至13.5mg/W,预计23年底将降至12mg/W;若将低铟叠层膜方案(50%铟基+50%非铟基叠层)与上述设备改进方案相结合,铟基靶材理论单耗可降低至6mg/W左右;叠加铟回收的进一步实现,远期来看GW级的HJT工厂铟耗量或将降至1mg/W。 隆基:22年3月,经ISFH认证,隆基在M6全尺寸(274.5c㎡)单晶硅片上创造了无铟HJT电池25.40%转换效率的新世界纪录,隆基采用低成本无铟靶材制备透明导电氧化膜,在不使用铟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 根据我们的测算,从非硅成本来看目前TOPCon与PERC的差距不大,HJT由于材料(银耗高和低温银浆价格较高)与设备成本较高,非硅显著高于TOPCon。银包铜的导入较大幅度降低HJT的非硅成本,但是可能对电池效率造成一定影响;总体来看,电镀铜较符合下游降本增效的诉求,但目前成本降幅并不明显,后续随着设备、靶材以及其他材料降本的持续推进,非硅成本有望和TOPCon打平。 2.6 组件:价格分化加剧,N型组件仍享溢价 根据Pvinfolink数据,截至8月9日,单玻组件价格执行区间持续扩大,其中一线厂家新签订单价格PERC单玻组件约落在每瓦1.25-1.28元人民币,部分二三线厂家成本开始倒挂,远期价格落在1.23-1.26元的水平,现货分销执行价格差异更为显著。受制于成本压力,近期组件厂家排产开始考虑下修,并规划减少电池片采购量,试图将成本压力传导至电池片环节,同时中后段厂家持续谨慎排产或下修。但考虑到考虑组件库存仍相对较高,且预计需求上调将出现在八月中旬以后,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均价或将僵持在1.25-1.28元人民币。N型组件方面,TOPCon组件价格约在1.28-1.4元左右,HJT组件约落在1.5-1.6元人民币。 3 出口与海外装机数据: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海外景气度维持 3.1 6月组件出口金额同比小幅下降,逆变器同比提升 6月组件出口金额小幅下降,逆变器同比提升。组件方面,6月出口金额达到287.42亿元,同比下降4.55%;印度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6月出口金额达到8.77亿元,同比增长138.13%,此外各主要国家出口金额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主要由于今年组件价格同比跌幅较大,叠加产业链价格调整导致部分海外需求观望。总体来看,2023年1-6月电池组件出口金额达到1809.35亿元,同比增长18.12%,增幅稳健。逆变器方面,6月总出口66.76亿元,同比增长40.88%;其中荷兰仍是中国逆变器出口主要市场,以17.19亿元位居绝对金额首位,同比增长71.88%;德国市场增幅显著,6月出口金额达7.69亿元,同比增长84.39%。总体来看,2023年1-6月逆变器出口423.65亿元,同比增长108.22%,数据亮眼。 3.2德国光伏市场持续高增,利好中国光伏厂商 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增幅显著,屋顶光伏市场需求强劲。 2023年6月德国新增光伏装机1047MW,同比增长85.47%;总体来看,1-6月德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6.02GW,同比增长88.25%,增幅显著,或得益于能源危机与清洁能源转型框架下对太阳能技术的需求增加,及免税政策推动下30kW及以下的户外光伏装机量的提升。为实现2030年的装机容量达到230GW的目标,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部(BMWK)于上半年发布《光伏战略》,重点加快地面光伏用地规划和审批,加快小型光伏屋顶装置应用,实施“太阳能 I 期计划”给予资助,其中800kW容量以下的阳台光伏将无需审批,阳台光伏装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该战略中扶持本土制造的举措尚不明显,光伏市场快速增长,本土企业支撑力度不足,加之电价与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劣势,产业链环节对中国的依赖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消解。 3.3 印度新增装机量回暖,拟大幅下调进口光伏组件关税 2023年6月印度新增光伏装机达2.28GM,同比上升41.0%,实现2023年以来最大增幅。总体来看,2023年1-6月印度实现新增装机6.79GW,同比下跌-18.72%,整体新增装机量有所回落,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光伏市场有望回暖。 2022年4月,为促进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印度对外国制造的太阳能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并对电池征收25%的基本关税。然而,该政策似乎并未实际奏效,印度本土供应增长缓慢,难以于短期内追赶需求,此举反而拖累其新增装机增长。印度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板年制造能力为32GW/年,但由于企业、工业单位和大型工厂对绿色、廉价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于电池板年制造能力的要求上升为52GW/年,缺口显著。印度拟将太阳能电池板进口税从40%降至20%,太阳能电池板的商品及服务税从2021年的12%降至5%,利好中国光伏厂商。减税可能会将进口组件的成本降低五分之一,更接近印度本土组件的价格,一方面可缓解印度太阳能巨头目前面临的完成合同所需的当地设备短缺的问题;同时,印度未来两年预计将持续严重依赖太阳能电池板进口,每年规模近8-10千兆瓦,利好中国光伏厂商,组件出口量或将迎来显著回升。 3.4 澳大利亚新增装机量回落,有望趋稳 澳大利亚新增光伏装机量回落,基本面良好,后续或将趋稳。2023年Q2澳大利亚光伏新增装机量达791.11MW,同比下降32.50%,跌幅收窄;各月份新增依次为189/467/135MW,同比变化-73.7%/130.6%/-45.7%,受大型地面项目影响月度波动较大 ,总体继2022年新增装机回落后持续下跌。回落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短期供应链问题,以及投资滞后性导致的暂时性状况。据澳大利亚光伏研究所(APVI),截至2022 年底,澳大利亚共安装了 330 多万个屋顶太阳能系统,平均装机容量达到 8.7kW,为逾37%的独立式住宅项目供电,个别地区屋顶太阳能密度甚至超过 50%。同时,面对煤炭和天然气供应的价格压力,以及老化燃煤电厂由于未来十年面临退役而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可靠性问题,屋顶太阳能市场的强劲势头预计仍将保持至2030 年 。由于澳大利亚住宅和商业光伏的经济基本面良好,电价相对较高,光伏系统成本相对较低,回报周期短,预计2023年屋顶太阳能新增装机量将趋于稳定,后续或将实现回升。中国厂商有望凭借解决其供应链问题的能力提高市场渗透率。 4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 思路一:主产业链方面,推荐市占率有望持续向上,盈利能力优异的一体化组件环节,重点推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关注东方日升、博威合金等。 思路二:辅产业链方面,推荐价格体系独立,具有自身强α,弹性较大的小辅材企业通灵股份、威腾电气、关注宇邦新材等;推荐盈利触底回升的辅材企业福莱特、福斯特、海优新材、中信博、金博股份等;目前N型招标情况向好,电池片溢价能力出众,推荐N型相关辅材产业链标的帝科股份、威腾电气,建议关注宇邦新材、聚和材料(金属覆盖)等;关注N型相关设备标的奥特维(机械覆盖)、仕净科技、高测股份等。 思路三:HJT方面中短期关注银浆国产化、银包铜等进展,长期看,电镀铜有望刺激HJT产业化进程提速,建议关注布局HJT的电池/组件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乾景园林、宝馨科技、三五互联、金刚光伏等,有望受益于HJT放量的设备与辅材厂商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罗博特科、京山轻机、芯碁微装、赛伍技术、帝科股份、聚和材料、宇邦新材、威腾电气等。 5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基本完整,各环节供给关系总体较为均衡,但仍然会出现阶段性、结构性或特殊事件导致的短期供给失衡和价格波动,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急剧波动且光伏产业链公司未能有效做好库存管理,则可能导致公司存货跌价或生产成本大幅波动,从而挤压公司盈利空间,对相关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正大力扶持光伏电站的建设,随着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逐渐降低,光伏产业发展趋势也持续向好,但光伏行业仍然受国内外产业政策变动、产业链价格和供需平衡等因素影响较大,若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补贴、扶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链供需出现问题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相关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光伏行业尤其电池环节是技术、资金双密集型的行业,整体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目前N型技术路线的太阳能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如果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各公司经营业绩。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