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要来了?头部券商内测日内回转交易,全面剖析券商的机遇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T+0”要来了?头部券商内测日内回转交易,全面剖析券商的机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一夜之间,券商内部测试“T+0”交易的信息广泛流传,小伙伴们惊呼:有了“T+0”,大A股又可以扶摇直上了! 财联社火速跟进报道,多数券商否认该传闻,但有头部券商透露出重大消息,内部确实在进行相关测试。 事实上,对于A股来说,“T+0”交易算是老朋友了。早在1992年5月,上交所便已经实行日内回转交易,也就是俗称“T+0”交易。一年半之后,深交所也跟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国际同行通用的交易机制,却成为A股不愿意回首的一幕。当年T+0制度在A股引发了严重的投资浪潮,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最终在1995年1月中止了。 在资本市场中,每一项制度的确立和更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证券市场的关键中介机构,券商到底能从“T+0”交易中获得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券商基本面状况,寻找行业投资机遇。 关注【光大快评】,紧跟财经热点! 1、传言券商内测“T+0”系统,A股或重启日内回转交易 一直以来,只要谈到国内股票市场改革,“T+0”交易制度都是自带流量的话题。“T+0”就是日内回转交易的形象说法,允许将当日买进的股票同一天卖出的交易制度。 对于A股来说,“T+0”并不是新鲜事物。姑且不论股指期货的“T+0”交易机制,在沪深两市中已经存在众多“T+0”交易品种。 可转债市场就是执行“T+0”制度,这个投资品种兼有股性和债性,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现如今可转债数量已经超过500只,部分股性强的可转债波动十分剧烈,一度引来监管层高度关注。 除了可转债,部分ETF、LOF品种也采用“T+0”制度。比如货币ETF、债券ETF、跨境ETF、商品ETF等。 对于股票来说,早在1992年A股便已经推行过“T+0”制度。当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统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不仅推进了日内回转交易,还取消涨跌幅限制。 受此影响,沪指当天开盘价便暴涨104.3%,直接由前一天的616.99点大涨超1倍。 然而好景不长,市场只出现了一天暴涨,随后半年便持续暴跌,最大跌幅接近73%。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随后沪指展开新一轮暴涨行情,仅用了3个月便疯狂上涨了3倍,整个股市弥漫着浓厚的投机氛围。 在1993年11月,深交所效仿上交所,也推进“T+0”制度。市场随后出现了暴跌行情,半年多的时间大跌超60%。 这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因此股市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尚小。 如今A股总市值已经突破90万亿元,投资者结构也出现了机构化、国际化的特征,“T+0”时机看似更成熟了。然而,如果要稳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还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比如,我们可以首先在规模较大的蓝筹股试运行单次T+0交易,初期也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投资者准入机制。 这种制度性的创新,有望帮助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也为券商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结算再出重磅政策,有望激活300亿资金 近年来,证券结算备付金时常受到市场的关注。早在2019年12月,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20%降至18%。2022年4月,该比例再次由18%降至16%。 什么是结算备付金?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结算备付金是指结算参与人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存放在其资金交收账户中用于证券交易及非交易结算的资金。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结算参与人同时办理自营与客户证券交易结算业务的,应当根据不同业务的需要分别开立用于办理自营业务结算、经纪业务结算、托管业务结算、信用交易业务结算等资金交收账户。 结算备付金由两部分构成: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和超过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部分的资金。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就等于“上月证券买入金额/上月交易日历天数×最低结算备付金比例”。 看到这里,一些小伙伴可能会想到:证券结算备付金,不就是券商行业的“存款准备金”吗?两者还真有一些类似,如果缴纳比例下调,都将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根据中国结算的最新消息,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现行的16%调降至平均接近13%。 具体来看,中国结算拟对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进行进一步下调,其中付款时间在9点前、11点前和11点后对应的付款比例分别调降至13%、15%和16%,取款时间在9点前和9点后对应的取款比例分别调降至16%和13%,付款比例和取款比例的计算权重不变;托管业务选择固定最低结算备付金比例计收方式的,其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设定为15%。此次差异化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机制的实施,在实现原定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缴纳比例至平均15%左右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将该比例调降至平均接近13%。 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整体算下来,金融机构将有望获得300亿左右的流动性。 3、券商中报业绩可期,行业估值处于较低水平 中证协此前公布了2022年证券行业的经营状况,140家券商营业收入达到3949.73亿元,同比下降21.38%;净利润达到1423.01亿元,同比下降25.54%。 券商的业绩下滑,与投资业务剧烈下降有着密切关系。2022年券商证券投资收益仅有608.39亿元,较2021年剧烈下降55.95%。 券商行业尽管在2022年出现了挑战,但今年迎来了重大变化。截至7月28日,20家券商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19家公司业绩增长,仅有一家券商业绩出现回落。 19家预增的券商中,净利润增速超1倍的数量多达9家。太平洋、湘财股份、中原证券、国盛证券中报业绩预计增超2倍,东方证券、东北证券业绩增速有望超1.5倍。 近年来,券商板块时常出现脉冲式行情,估值难以持续提升。在科技股飙升的背景下,券商板块的估值优势已经显现。 当前券商板块PE约为22.6倍,仍在历史平均估值附近。券商板块多家公司均是国有企业,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国元证券等公司估值均在15倍以下。如果券商基本面能够触底回升,行业估值洼地优势将出现。 资料来源:iFinD 当前A股已经有50家上市券商,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申万宏源、海通证券、广发证券、中国银河、国信证券等。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一夜之间,券商内部测试“T+0”交易的信息广泛流传,小伙伴们惊呼:有了“T+0”,大A股又可以扶摇直上了! 财联社火速跟进报道,多数券商否认该传闻,但有头部券商透露出重大消息,内部确实在进行相关测试。 事实上,对于A股来说,“T+0”交易算是老朋友了。早在1992年5月,上交所便已经实行日内回转交易,也就是俗称“T+0”交易。一年半之后,深交所也跟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国际同行通用的交易机制,却成为A股不愿意回首的一幕。当年T+0制度在A股引发了严重的投资浪潮,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最终在1995年1月中止了。 在资本市场中,每一项制度的确立和更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证券市场的关键中介机构,券商到底能从“T+0”交易中获得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券商基本面状况,寻找行业投资机遇。 关注【光大快评】,紧跟财经热点! 1、传言券商内测“T+0”系统,A股或重启日内回转交易 一直以来,只要谈到国内股票市场改革,“T+0”交易制度都是自带流量的话题。“T+0”就是日内回转交易的形象说法,允许将当日买进的股票同一天卖出的交易制度。 对于A股来说,“T+0”并不是新鲜事物。姑且不论股指期货的“T+0”交易机制,在沪深两市中已经存在众多“T+0”交易品种。 可转债市场就是执行“T+0”制度,这个投资品种兼有股性和债性,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现如今可转债数量已经超过500只,部分股性强的可转债波动十分剧烈,一度引来监管层高度关注。 除了可转债,部分ETF、LOF品种也采用“T+0”制度。比如货币ETF、债券ETF、跨境ETF、商品ETF等。 对于股票来说,早在1992年A股便已经推行过“T+0”制度。当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统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不仅推进了日内回转交易,还取消涨跌幅限制。 受此影响,沪指当天开盘价便暴涨104.3%,直接由前一天的616.99点大涨超1倍。 然而好景不长,市场只出现了一天暴涨,随后半年便持续暴跌,最大跌幅接近73%。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随后沪指展开新一轮暴涨行情,仅用了3个月便疯狂上涨了3倍,整个股市弥漫着浓厚的投机氛围。 在1993年11月,深交所效仿上交所,也推进“T+0”制度。市场随后出现了暴跌行情,半年多的时间大跌超60%。 这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因此股市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尚小。 如今A股总市值已经突破90万亿元,投资者结构也出现了机构化、国际化的特征,“T+0”时机看似更成熟了。然而,如果要稳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还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比如,我们可以首先在规模较大的蓝筹股试运行单次T+0交易,初期也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投资者准入机制。 这种制度性的创新,有望帮助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也为券商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国结算再出重磅政策,有望激活300亿资金 近年来,证券结算备付金时常受到市场的关注。早在2019年12月,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20%降至18%。2022年4月,该比例再次由18%降至16%。 什么是结算备付金?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结算备付金是指结算参与人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存放在其资金交收账户中用于证券交易及非交易结算的资金。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结算参与人同时办理自营与客户证券交易结算业务的,应当根据不同业务的需要分别开立用于办理自营业务结算、经纪业务结算、托管业务结算、信用交易业务结算等资金交收账户。 结算备付金由两部分构成: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和超过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部分的资金。最低结算备付金限额就等于“上月证券买入金额/上月交易日历天数×最低结算备付金比例”。 看到这里,一些小伙伴可能会想到:证券结算备付金,不就是券商行业的“存款准备金”吗?两者还真有一些类似,如果缴纳比例下调,都将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根据中国结算的最新消息,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由现行的16%调降至平均接近13%。 具体来看,中国结算拟对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进行进一步下调,其中付款时间在9点前、11点前和11点后对应的付款比例分别调降至13%、15%和16%,取款时间在9点前和9点后对应的取款比例分别调降至16%和13%,付款比例和取款比例的计算权重不变;托管业务选择固定最低结算备付金比例计收方式的,其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设定为15%。此次差异化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机制的实施,在实现原定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缴纳比例至平均15%左右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将该比例调降至平均接近13%。 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整体算下来,金融机构将有望获得300亿左右的流动性。 3、券商中报业绩可期,行业估值处于较低水平 中证协此前公布了2022年证券行业的经营状况,140家券商营业收入达到3949.73亿元,同比下降21.38%;净利润达到1423.01亿元,同比下降25.54%。 券商的业绩下滑,与投资业务剧烈下降有着密切关系。2022年券商证券投资收益仅有608.39亿元,较2021年剧烈下降55.95%。 券商行业尽管在2022年出现了挑战,但今年迎来了重大变化。截至7月28日,20家券商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19家公司业绩增长,仅有一家券商业绩出现回落。 19家预增的券商中,净利润增速超1倍的数量多达9家。太平洋、湘财股份、中原证券、国盛证券中报业绩预计增超2倍,东方证券、东北证券业绩增速有望超1.5倍。 近年来,券商板块时常出现脉冲式行情,估值难以持续提升。在科技股飙升的背景下,券商板块的估值优势已经显现。 当前券商板块PE约为22.6倍,仍在历史平均估值附近。券商板块多家公司均是国有企业,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国元证券等公司估值均在15倍以下。如果券商基本面能够触底回升,行业估值洼地优势将出现。 资料来源:iFinD 当前A股已经有50家上市券商,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申万宏源、海通证券、广发证券、中国银河、国信证券等。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