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 | 铁水居高不下,需求去往哪里?
(以下内容从格林期货《专题报告 | 铁水居高不下,需求去往哪里?》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上半年,市场不断反馈需求不及预期,下游需求相对平淡,但是从供应端来看,粗钢生铁产量却居高不下,而钢材库存则长时间保持同期偏低水平,供需库存走向似乎有些矛盾。 什么原因导致了铁水产量居高不下,资源都流向了哪里?本文抛砖引玉,进行了分析探讨,尽量挖掘产量高位但库存低位的原因所在。 目 录 一、 产量高居不下的原因2 1. 一季度无行政限产政策约束2 2. 废钢资源紧张下,短流程贡献度下降3 3. 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企业减产力度有限5 二、 资源去了哪里?6 1. 铁水从长材流向板材6 2. 长材和板材下游行业需求有差异7 2.1 房地产和基建8 2.2 机械设备11 2.3 汽车行业13 2.4家电行业14 2.5 造船行业15 3. 上半年出口量史上同期第三16 三、 总结18 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全国累计生铁产量45156万吨,同比增长2.7%。钢联高频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247家钢铁企业铁水平均日产为237万吨/日,2022年同期为227万吨/日,上半年铁水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并且长时间居高不下。 上半年市场表现出下游需求偏弱现象,但是铁水产量长时间保持高位,而库存却长时间保持同期低位,产量为什么居高不下,资源都去了哪里呢? 一、产量高居不下的原因 1.一季度无行政限产政策约束 采暖季环保限产政策于2017年四季度首次出台,政策执行时间为当年四季度到第二年一季度,政策实施期间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全国多个城市钢铁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减产和限产,企业开工率呈现震荡下行态势,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连续实施了5年采暖季限产之后,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采暖季环保限产政策首度缺席,没有了行政限产措施后,之前受政策约束的钢铁企业生产较为积极。 通常一季度高炉开工率呈现震荡向下趋势,但是2023年一季度全国247家高炉开工率走势异于往年同期,呈现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显示企业生产积极性颇高,此外高炉产能利用率表现更明显,高炉开工率虽然持续增长但是仍处于正常运行区间内,但是高炉产能利用率在三月份创了同期历史新高水平,并且维持数周。设备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维持高水平运行,铁水产量势必保持高位。 2.废钢资源紧张下,短流程贡献度下降 废钢因为含有铁元素,是钢铁生产工艺中铁矿石的有利替代品,如果废钢拥有价格优势,对钢企铁矿石需求有一定挤出效应。 今年上半年废钢资源相对紧缺,钢厂废钢库存处于5年同期低位,废钢价格相对偏强,废钢与铁水成本相比,性价比优势不突出,企业对添加废钢增加产量的意愿不高;此外短流程企业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电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持续走弱,导致电炉钢产量减少。 预计下半年,废钢资源紧缺现象难以得到彻底缓解,废钢对铁矿石的替代作用边际减弱,利好钢企对铁矿石需求。 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3%,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1%,短流程贡献度下降,意味着长流程产量增加。 从转化率来看,今年以来,基本上84%的粗钢是由生铁转化的,这一比例仅低于2020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600-700元,价格性价比优势明显,下半年随着铁矿石价格上涨,铁水贡献度直线下降),铁水产量高意味着钢企对铁矿石需求旺盛。 3.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企业减产力度有限 4月份开始,行业盈利水平转差,短流程企业率先进行主动减产检修,到4月中旬,长流程企业跟随减产去库,长材产量开始出现下降,4月末板材产量开始减少。随着企业的主动减产检修,行业利润水平得到改善,但是5月中下旬,在行业盈利水平略见好转的背景下,有钢厂就开始进行复产,随后复产范围不断扩大,行业利润整体呈现微利或者盈亏平衡线附近。 2022年二季度,钢铁行业也是因为亏损加剧,行业主动进行减产检修。以螺纹钢产量为例,2022年5月中旬开始,螺纹钢产量连续11周下降,以Mysteel统计口径为参考,螺纹钢产量从310万吨一直下降至232万吨。今年4月份减产,螺纹钢产量从301万吨开始下降,但仅历时5周最终下降至267万吨,企业就开始进行复产。 二、资源去了哪里? 1.铁水从长材流向板材 铁水产量保持高位,从钢材产品结构来看,铁水明显从长材流向了板材。 今年前5个月,中厚宽钢带产量连续保持同比增长态势,5月份钢筋产量出现同比下降,降幅达到8.8%,中厚宽钢带仍保持5.6%的增幅。 从月度日产来看,3月份钢筋月度日产创5年同期新高,5月日产已经回落到5年新低水平。相对来说,今年上半年热轧产量月度日产持续保持同期新高水平,前4个月连续创新高。 由此可见,上半年全国铁水产量明显从长材向板材转移。 2.长材和板材下游行业需求有差异 钢铁作为现代工业的骨骼、脊梁,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各行各业中,其中建筑业、机械、交通运输(汽车、船舶、机车等)等行业是主要用钢行业,用钢量占比较大。 2.1 房地产和基建 建筑业又分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量占总钢材产量约55%左右,其中房地产行业用钢占比超过30%,基建行业用钢量在20%左右。不过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在资金、下游需求的因素影响下,行业表现疲弱,用钢量占比或略有下降。 建筑业主要用螺纹钢、型钢、线材、板材等,其中螺纹钢主要用在建筑业上。 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呈现逐月同比下降趋势,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托底经济重要手段,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相对平稳,持续保持在10%左右的增速水平。 在“三到红线”及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下,房企资金紧张现象不断显现,土地购置面积不断下降,拿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后期开发面积的下降,导致对钢材消费的减少。 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与用钢量息息相关,施工面积是目前房地产行业对钢材消费的存量需求,新开工面积是代表了未来钢材消费的增量表现。 从2022年2季度开始,施工面积开始呈现同比下降态势,由于施工面积数据较为庞大,所以存量需求一直存在,但是持续一年的同比喜下降,意味着存量需求在不断的萎缩,对于钢材存量消费不断边际下降。 新开工面积亦呈现不断萎缩状态,对于未来钢材增量需求边际走弱。 2023年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8万亿,年初专项债发行前置,发行提速,通过“快发快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助于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但是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及去年同期。 证券时报统计,1-6月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23008亿元,剔除1288亿元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后,今年上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21720亿元,占全年预算安排新增专项债限额的57.15%,而上年同期的发行进度为81.75%。 从资金投向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仍是重头,但整体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基建项目投资。 但受地方财政低迷,高质量项目短缺,项目基本金缺位等因素导致上半年部分专项债落地实施出现一定难度。 2.2 机械设备 机械行业用钢量仅次于建筑业,用钢量占比在15%左右,行业各产品表现和钢材消费量有较大关系。机械行业用钢品种相对较多,多以板材为主,合金钢等特钢用量也较多。 1-5月全国挖掘机产量117527台,为2019年以来同期新低水平。 根据wind上1-4月份数据来看,其他工程机械表现则相对亮眼,多种设备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并且处于5年历史新高水平。 2.3 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钢材需求主要有热轧板卷(含酸洗)、冷轧板卷(含镀锌板卷)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汽车产量1310.3万辆,同比增长6.1%。为2019年以来同期新高水平,意味着上半年汽车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对于钢材消费增加。 2.4家电行业 家电是我国钢材重要下游行业之一,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白家电占据家电行业用钢量近80%左右,家电行业主要用不锈钢、冷轧板卷、镀锌板卷等。 今年1-5月份主要家电产品,空调、家用冰箱、洗衣机累计产量均处于今年同期新高水平。空调、冰箱及洗衣机等产品对于钢材消耗量增加。 2.5 造船行业 船舶行业用钢量占总体钢材消费比例大概在1-2%,主要用板材,型钢、管材等,其中以板材为主,主要以中厚板为主,例如造船板。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2%;新接订单量37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7.7%。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23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 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3%、67.2%和46.8%,均位居世界第一。 3.上半年出口量史上同期第三 2023年1-6月累计出口钢材4387.6万吨,同比增长31.3%,上半年钢材出口量仅低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 有机构调研显示,2-3月全国钢材出口订单较为集中,由于船期问题,部分3月的订单集中在5月发运,导致5月出口量创下近5年单月新高,达到835.6万吨/月,6月出口量回落至750.8万吨。此外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钢材出口。 数据滞后性因素,分品种出口数据目前只截止到5月份,从分品种数据来看,出口量靠前的是各种板带,1-5月累计钢铁板材出口量为2356万吨,占总出口量的53.7%,其中镀层板带、热轧薄宽钢带、中厚宽钢带出口量占各种钢材品种出口量的前三,三个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30%。 从出口价格来看,钢材平均出口单价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今年1-4月份平均单价还在1000美元之上,5月份跌破1000美元,6月份再度跌破900美元,平均出口单价价格回落至2019-2020年水平。 就下半年出口情况预测,如果国内下游需求表现仍不太乐观,钢企或仍将加大出口力度,全年出口量超过7000万吨概率较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上半年铁水产量居高不下主要是钢企生产积极性较高。不论是行政限产政策缺失影响,还是废钢资源紧缺导致短流程产量下降影响,都反映出钢铁企业迅速有力的组织生产,即便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下,企业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大范围的减产和停产。 从钢材产品资源流向来看,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表现较为疲弱,基建作为托底经济的手段,表现中规中矩,但是制造业下游部分行业则表现相对亮眼,对板材需求同比增加,促使企业进行了产品调整,铁水产量从长材向板材转移。 此外上半年钢材出口有上佳表现,一定程度分流了国内钢材产品向海外销售,缓解了供应略显过剩的局面。
摘要: 上半年,市场不断反馈需求不及预期,下游需求相对平淡,但是从供应端来看,粗钢生铁产量却居高不下,而钢材库存则长时间保持同期偏低水平,供需库存走向似乎有些矛盾。 什么原因导致了铁水产量居高不下,资源都流向了哪里?本文抛砖引玉,进行了分析探讨,尽量挖掘产量高位但库存低位的原因所在。 目 录 一、 产量高居不下的原因2 1. 一季度无行政限产政策约束2 2. 废钢资源紧张下,短流程贡献度下降3 3. 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企业减产力度有限5 二、 资源去了哪里?6 1. 铁水从长材流向板材6 2. 长材和板材下游行业需求有差异7 2.1 房地产和基建8 2.2 机械设备11 2.3 汽车行业13 2.4家电行业14 2.5 造船行业15 3. 上半年出口量史上同期第三16 三、 总结18 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全国累计生铁产量45156万吨,同比增长2.7%。钢联高频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247家钢铁企业铁水平均日产为237万吨/日,2022年同期为227万吨/日,上半年铁水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并且长时间居高不下。 上半年市场表现出下游需求偏弱现象,但是铁水产量长时间保持高位,而库存却长时间保持同期低位,产量为什么居高不下,资源都去了哪里呢? 一、产量高居不下的原因 1.一季度无行政限产政策约束 采暖季环保限产政策于2017年四季度首次出台,政策执行时间为当年四季度到第二年一季度,政策实施期间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全国多个城市钢铁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减产和限产,企业开工率呈现震荡下行态势,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连续实施了5年采暖季限产之后,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采暖季环保限产政策首度缺席,没有了行政限产措施后,之前受政策约束的钢铁企业生产较为积极。 通常一季度高炉开工率呈现震荡向下趋势,但是2023年一季度全国247家高炉开工率走势异于往年同期,呈现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显示企业生产积极性颇高,此外高炉产能利用率表现更明显,高炉开工率虽然持续增长但是仍处于正常运行区间内,但是高炉产能利用率在三月份创了同期历史新高水平,并且维持数周。设备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维持高水平运行,铁水产量势必保持高位。 2.废钢资源紧张下,短流程贡献度下降 废钢因为含有铁元素,是钢铁生产工艺中铁矿石的有利替代品,如果废钢拥有价格优势,对钢企铁矿石需求有一定挤出效应。 今年上半年废钢资源相对紧缺,钢厂废钢库存处于5年同期低位,废钢价格相对偏强,废钢与铁水成本相比,性价比优势不突出,企业对添加废钢增加产量的意愿不高;此外短流程企业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电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持续走弱,导致电炉钢产量减少。 预计下半年,废钢资源紧缺现象难以得到彻底缓解,废钢对铁矿石的替代作用边际减弱,利好钢企对铁矿石需求。 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3%,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1%,短流程贡献度下降,意味着长流程产量增加。 从转化率来看,今年以来,基本上84%的粗钢是由生铁转化的,这一比例仅低于2020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600-700元,价格性价比优势明显,下半年随着铁矿石价格上涨,铁水贡献度直线下降),铁水产量高意味着钢企对铁矿石需求旺盛。 3.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但企业减产力度有限 4月份开始,行业盈利水平转差,短流程企业率先进行主动减产检修,到4月中旬,长流程企业跟随减产去库,长材产量开始出现下降,4月末板材产量开始减少。随着企业的主动减产检修,行业利润水平得到改善,但是5月中下旬,在行业盈利水平略见好转的背景下,有钢厂就开始进行复产,随后复产范围不断扩大,行业利润整体呈现微利或者盈亏平衡线附近。 2022年二季度,钢铁行业也是因为亏损加剧,行业主动进行减产检修。以螺纹钢产量为例,2022年5月中旬开始,螺纹钢产量连续11周下降,以Mysteel统计口径为参考,螺纹钢产量从310万吨一直下降至232万吨。今年4月份减产,螺纹钢产量从301万吨开始下降,但仅历时5周最终下降至267万吨,企业就开始进行复产。 二、资源去了哪里? 1.铁水从长材流向板材 铁水产量保持高位,从钢材产品结构来看,铁水明显从长材流向了板材。 今年前5个月,中厚宽钢带产量连续保持同比增长态势,5月份钢筋产量出现同比下降,降幅达到8.8%,中厚宽钢带仍保持5.6%的增幅。 从月度日产来看,3月份钢筋月度日产创5年同期新高,5月日产已经回落到5年新低水平。相对来说,今年上半年热轧产量月度日产持续保持同期新高水平,前4个月连续创新高。 由此可见,上半年全国铁水产量明显从长材向板材转移。 2.长材和板材下游行业需求有差异 钢铁作为现代工业的骨骼、脊梁,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各行各业中,其中建筑业、机械、交通运输(汽车、船舶、机车等)等行业是主要用钢行业,用钢量占比较大。 2.1 房地产和基建 建筑业又分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用钢量占总钢材产量约55%左右,其中房地产行业用钢占比超过30%,基建行业用钢量在20%左右。不过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在资金、下游需求的因素影响下,行业表现疲弱,用钢量占比或略有下降。 建筑业主要用螺纹钢、型钢、线材、板材等,其中螺纹钢主要用在建筑业上。 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呈现逐月同比下降趋势,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托底经济重要手段,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相对平稳,持续保持在10%左右的增速水平。 在“三到红线”及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下,房企资金紧张现象不断显现,土地购置面积不断下降,拿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后期开发面积的下降,导致对钢材消费的减少。 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与用钢量息息相关,施工面积是目前房地产行业对钢材消费的存量需求,新开工面积是代表了未来钢材消费的增量表现。 从2022年2季度开始,施工面积开始呈现同比下降态势,由于施工面积数据较为庞大,所以存量需求一直存在,但是持续一年的同比喜下降,意味着存量需求在不断的萎缩,对于钢材存量消费不断边际下降。 新开工面积亦呈现不断萎缩状态,对于未来钢材增量需求边际走弱。 2023年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8万亿,年初专项债发行前置,发行提速,通过“快发快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助于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但是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不及去年同期。 证券时报统计,1-6月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23008亿元,剔除1288亿元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后,今年上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21720亿元,占全年预算安排新增专项债限额的57.15%,而上年同期的发行进度为81.75%。 从资金投向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仍是重头,但整体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基建项目投资。 但受地方财政低迷,高质量项目短缺,项目基本金缺位等因素导致上半年部分专项债落地实施出现一定难度。 2.2 机械设备 机械行业用钢量仅次于建筑业,用钢量占比在15%左右,行业各产品表现和钢材消费量有较大关系。机械行业用钢品种相对较多,多以板材为主,合金钢等特钢用量也较多。 1-5月全国挖掘机产量117527台,为2019年以来同期新低水平。 根据wind上1-4月份数据来看,其他工程机械表现则相对亮眼,多种设备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并且处于5年历史新高水平。 2.3 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钢材需求主要有热轧板卷(含酸洗)、冷轧板卷(含镀锌板卷)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汽车产量1310.3万辆,同比增长6.1%。为2019年以来同期新高水平,意味着上半年汽车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对于钢材消费增加。 2.4家电行业 家电是我国钢材重要下游行业之一,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白家电占据家电行业用钢量近80%左右,家电行业主要用不锈钢、冷轧板卷、镀锌板卷等。 今年1-5月份主要家电产品,空调、家用冰箱、洗衣机累计产量均处于今年同期新高水平。空调、冰箱及洗衣机等产品对于钢材消耗量增加。 2.5 造船行业 船舶行业用钢量占总体钢材消费比例大概在1-2%,主要用板材,型钢、管材等,其中以板材为主,主要以中厚板为主,例如造船板。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2%;新接订单量37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7.7%。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23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 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9.6%、72.6%和53.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3%、67.2%和46.8%,均位居世界第一。 3.上半年出口量史上同期第三 2023年1-6月累计出口钢材4387.6万吨,同比增长31.3%,上半年钢材出口量仅低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 有机构调研显示,2-3月全国钢材出口订单较为集中,由于船期问题,部分3月的订单集中在5月发运,导致5月出口量创下近5年单月新高,达到835.6万吨/月,6月出口量回落至750.8万吨。此外人民币贬值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钢材出口。 数据滞后性因素,分品种出口数据目前只截止到5月份,从分品种数据来看,出口量靠前的是各种板带,1-5月累计钢铁板材出口量为2356万吨,占总出口量的53.7%,其中镀层板带、热轧薄宽钢带、中厚宽钢带出口量占各种钢材品种出口量的前三,三个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30%。 从出口价格来看,钢材平均出口单价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今年1-4月份平均单价还在1000美元之上,5月份跌破1000美元,6月份再度跌破900美元,平均出口单价价格回落至2019-2020年水平。 就下半年出口情况预测,如果国内下游需求表现仍不太乐观,钢企或仍将加大出口力度,全年出口量超过7000万吨概率较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上半年铁水产量居高不下主要是钢企生产积极性较高。不论是行政限产政策缺失影响,还是废钢资源紧缺导致短流程产量下降影响,都反映出钢铁企业迅速有力的组织生产,即便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下,企业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大范围的减产和停产。 从钢材产品资源流向来看,上半年房地产行业表现较为疲弱,基建作为托底经济的手段,表现中规中矩,但是制造业下游部分行业则表现相对亮眼,对板材需求同比增加,促使企业进行了产品调整,铁水产量从长材向板材转移。 此外上半年钢材出口有上佳表现,一定程度分流了国内钢材产品向海外销售,缓解了供应略显过剩的局面。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