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科技】汽车电子:把握 NOA、大屏化和800V三条投资主线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科技】汽车电子:把握 NOA、大屏化和800V三条投资主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硬件的投资主要有三条主线,(1)城市NOA升级推动高算力计算平台、8M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零部件需求提升,(2)智能座舱迭代下屏幕及声学配置量价升级。(3)电动化800V高压平台升级带来SiC需求提升。我们投资的排序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 核心观点 #1自动驾驶:城市NOA落地背后离不开高配置自动驾驶零部件 自2019年特斯拉引入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后,ACC、LCC等L2级别高速领航功能目前处于从“1到 N”普及式渗透。2023年L2+级城市NOA辅助驾驶开启推送元年,小鹏、理想、蔚来、华为等各企业宣布将小规模落地城市NOA功能。其背后是国内主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8M摄像头、激光雷达上车,对于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提升。据高工智能汽车,NOA(L2+)普及率有望从1Q23的1.7%提升至2025年17%,推升核心零部件需求。智能驾驶零部件产业链: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均胜电子(域控制器);联创、舜宇(摄像头);禾赛、长光华芯、炬光科技(激光雷达)等。 #2智能座舱:从上海车展看到新车型迭代后,座舱硬件普遍升级 2017年起,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引领了座舱智能化迭代:1)视觉(五屏交互),中控/仪表/副驾屏往大屏、高清化提升,ARHUD和电子后视镜从0到1渗透。2)听觉(分区音响),搭载更多数量/不同区位扬声器,增加数字功放/低音炮。新一代方案下,视听硬件单车价值量接近10倍提升(约单车1k至1w元)。我们看到2022年开始,BBA/大众/本田等全球主要品牌在新一代车型上快速跟进国内座舱硬件方案。全行业座舱升级下,我们测算23-30年全球车载屏幕/音响规模CAGR12.2/14.2%。智能座舱零部件产业链:京东方精电、华安鑫创、水晶光电(屏幕/HUD);上声电子(音响)等。 #3 800V高压平台: 小鹏G6首次将SiC应用下切到20-30万元中端市场 800V架构可以有效减少车身重量,实现续航提升,进而推动电动车渗透率爬坡。在此架构下,SiC相较于传统IGBT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主逆变器、OBC等核心部件的损耗,并具有轻量化降低系统成本的作用。小鹏G6全系车型采用800V SiC的方案,首次将SiC下切到20-30万元中端市场车型上,引发普遍关注。我们预计性能优势将使得 SiC 在 OBC 中的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23.0%提升至 2025 年的 43.0%,在主逆变器中的渗透率将由 2020 年 16.0%提 升至 2025 年的 38.0%。SiC产业链包括:晶升股份、天岳先进、三安光电、斯达半导、时代电气、新洁能等。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国产厂商技术迭代放缓。 正文 汽车智能化:红海竞争的破局点 在汽车电动化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汽车智能化较大可能成为下一个红海竞争的破局点,具体表现在:智能驾驶领域:领航辅助驾驶(NOA)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模型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领先者的测试版逐渐落地。我们认为今年或是城市NOA普及的元年并且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智能座舱领域:现阶段智能座舱正处于全面向4.0阶段发展的时期,硬件的装载是实现软件层交互的基础,座舱硬件已率先迎来大规模上车机遇。 智能驾驶:高级别辅助驾驶蓄势待发,国产供应商受益 目前LCC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标配化,NOA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模型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领先者的测试版逐渐落地。我们认为今年或是城市NOA普及的元年。我们统计当前旗舰车型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为1.4万元。我们预测2023-2030年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的平均年降幅度为11%,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 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普及趋势明显 领航辅助驾驶(NOA),即车辆在部分高速公路或高架等封闭路段行驶时,结合车载导航路线让车辆具备自动变道、自动进入和驶出匝道口的技术功能,可实现一定道路场景范围内的点到点智能驾驶。根据场景的不同,领航辅助可进一步分为高速领航和城区领航。高速领航普遍限制在特定高速公路和城区高架路开启,包含自动调节车速、自动进出匝道、自动变道超车等功能,目前已在国内落地。城区领航则可以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中实现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车主在导航上设定好目的地,车辆可以实现全程辅助驾驶到达终点,并在路途中实现变道、超车、过红绿灯等行为动作,其难度也远远大于高速NOA,有望于今年开始导入。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加速导入高速领航。在中国,高速领航功能的落地始于2019年6月,特斯拉官方正式向中国市场内全部选配了FSD完全自动驾驶的车型,推送最新版本NOA,能够令车辆自动驶入和驶出高速公路匝道或立交桥岔路口,并超过行驶缓慢的车辆。随后小鹏、蔚来、理想也纷纷入局,进入2022年,长城、上汽等自主品牌也开始在旗下的部分车型上推出该功能。 小鹏、华为领衔,城区领航2023年开始落地。目前城区领航仍较为依赖高精地图,因此在初始落地时,可运行区域范围仍较小,普遍按城市进行开放。小鹏和华为的方案已于 2022年9月开始落地,并在逐步拓宽开放区域。除此之外,蔚来、理想、集度、长城等车企也计划在2023年推出各自的城区领航功能。 1)2022年9月17日小鹏城市NGP开始试点,陆续推送给广州部分P5用户。2023年3月31日,小鹏汽车启动推送Xmart OS 4.2.0的同时,释放了XNGP第一阶段能力:G9及P7i Max版在上海、深圳、广州,小鹏P5 P系列在上海的高精地图覆盖区域开放点到点的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在无高精地图覆盖区域,开放具备跨线绕行,识别红绿灯并直行通过路口能力的LCC增强版。 2)4月11日,在第八届AI DAY上,毫末智行发布消息称,城市NOH将依次搭载在魏牌摩卡DHT-PHEV和蓝山上,目前已经在保定和北京做大规模泛化测试,将于今年三季度实现城市NOH功能,并于2024年开拓100个城市。 3)4月12日,智己汽车宣布了智己城市NOA领航辅助以及替代高精地图的数据驱动道路环境感知模型,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内开启公测。 4)4月16日,华为发布HUAWEI ADS 2.0系统。同时6月28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公众平台微博表示,7月OTA升级后,城市NCA可以实现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杭州落地。目前这些城市还是基于高精地图技术,且广州、重庆、杭州为部分区域覆盖。今年三季度,华为城区NCA将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Q4将新增30个无图城市落地,至45城。 5)4月16日,百度Apollo推出城市智驾产品Apollo City Driving Max,城市智驾产品今年会量产。 6)4月18日,理想AD Max 3.0的城市NOA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推送内测用户,到年底将推送100座国内城市。 7)4月18日,蔚来宣布于今年初开启内测的NOP+(增强型领航辅助),要在今年7月1日正式开启商用,NOP+之后的NAD(自动驾驶)系统有望可以于今年6月份在上海开启Beta版本。7月1日NOP+升级为正式版并开启订阅。 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持续降本 我们统计当前旗舰车型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为1.4万元。我们基于市面上主流高级别辅助驾驶的硬件配置成本测算。当前各品牌旗舰车型智能驾驶硬件的平均总成本为14,181元;其中激光雷达占41%、摄像头占20%、芯片占15%、毫米波雷达占10%、高精度地图与定位占8%、V2X占5%、超声波雷达占2%。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落地可分为,1)软件端,主要由大模型升级主导;2)硬件端,由过去量的堆叠与冗余转向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我们预测2023-2030年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的平均年降幅度为11%,具体参见我们2023年6月12日发布的《AI 大模型如何加速无人驾驶进展》。 注:样本为蔚来、理想、小鹏、问界、极氪、智己、飞凡、广汽埃安、瑞虎、红旗、岚图、极狐、丰田、大众、现代、宝马、福特、凯迪拉克L2/L2+级别车型 降本追求驱动供应链的国产替代趋势 我们自上而下地梳理了自动驾驶产业链及代表公司。我们认为,受益于产业链各环节国内玩家产品性能的提升与下游自主品牌的崛起,零部件国产替代趋势显著。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1)芯片:英伟达引领智能驾驶芯片迭代,Mobileye、TI技术成熟,国内玩家地平线、黑芝麻等与先行者距离逐步缩短。2)域控制器及解决方案:国内玩家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等均已规模化上车,均胜电子推出基于高通方案的新品,国内厂商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3)激光雷达:国产供应商禾赛、图达通、速腾等在量产节奏上较快。激光雷达零部件供应商包括长光华芯、炬光科技。4)摄像头:国内玩家有舜宇、联创,在8M镜头工艺上占据全球供应链技术高地。5)高速连接器:罗森伯格技术积淀深厚,电连技术、瑞可达等加速追赶。 智能座舱:迈向4.0多模态,座舱智能化全面升级 如果我们将汽车座舱从机械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认为现阶段下座舱正处于从3.0(以特斯拉 Model3/Y的简配为代表)到4.0(以理想L9的高配为代表)的全面演进阶段。在2023年上海车展中,我们观察到除了新势力依旧维持激进的座舱智能化配置外,燃油车也正在开启座舱智能化方案迭代。4.0时代加速到来,座舱视听触多模态硬件加速升级,丰富汽车座舱智能生态;大模型赋能软件,打造全车AI智能管家。 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全面普及 新势力引领目前智能座舱演进。从2012年特斯拉引领了座舱中控大屏开始,汽车座舱由机械时代朝着智能时代演变,中控屏、液晶仪表盘、音响等基础视听硬件,以及车灯、座椅等均得到了全方位升级。到2017年蔚小理等新势力开始逐步从特斯拉手中接过智能座舱创新的交接棒,推动座舱生态由原来的行车空间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目前我们看到理想(五屏三维交互、主卧大床、HUD等)、小鹏(5D影院、全场景语音等)、蔚来(AR眼镜、NOMI等)均走在座舱创新前列。 燃油车逐步跟进座舱智能化方案。从车展新车迭代中,智能座舱的多模态硬件升级已经在2023款车型上开始向全燃油车,尤其是国外的传统车企演进,传统车企对于舱内屏幕、音响升级的意愿显著加强。包括保时捷Cayenne、宝马X1、本田雅阁、福特锐界L、北汽现代MUFASA、林肯航海家等均升级成大尺寸中控/仪表屏,部分车型甚至加装了副驾驶屏。音响方面,部分车型增加了扬声器数量;智能语音系统同样在快速迭代。 座舱硬件向多模态持续升级 #1车载屏幕: 车载显示系统主要包括传统的中控屏、仪表盘、副驾驶/后排屏等,以及新兴的HUD抬头显示、E-Mirror/CMS电子后视镜。我们认为在座舱智能化中,车载显示是目前核心受益环节之一。(1)从需求侧,车载显示是辅助行车、体验娱乐、车身控制的必不可少的视觉接口;(2)从供给侧,屏机分离趋势下,高算力芯片、OTA给多屏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我们认为座舱屏幕朝着多屏化、大屏化、高清化发展的趋势带来车载显示系统价值量提升。 传统车载显示的大屏、多屏、高清化趋势 1)中控屏和仪表盘: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2022年10月国内交付的乘用车中控屏渗透率已经高达89.7%。展望2030年,我们认为受前装及后装市场对中控屏/仪表盘需求稳步推进的影响,中控屏/仪表盘仍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副驾/后排等其他屏幕:随着座舱娱乐属性增强,中控屏一定情况下难以满足乘客需求。因此理想L9/L8/L7以及岚图梦想家、极氪009等部分车型推出副驾驶屏、后排屏,并利用多屏联动打造高科技座舱生态。 新型应用:HUD/电子E-Mirror,从0-1阶段高速放量 1)HUD(抬头显示):通过将时速、导航等行车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的挡风玻璃上或驾驶员和挡风玻璃之间的透明表面上,让驾驶员尽量做到在不低头、不转头的情况下就能兼顾重要驾驶信息。目前HUD逐渐演化成了C HUD、W HUD和AR HUD三种路线。 2)E-Mirror/CMS(后视镜):替代传统玻璃镜,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通过显示屏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摄像头合成画面信息,减少恶劣天气干扰。乘用车上电子后视镜主要应用于:1)提供内后视野(也称流媒体后视镜);2)提供外后视野(也称电子外后视镜)。2022年12月29日于全国标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允许电子外后视镜于2023年07月01日上市,法规有望助推电子后视镜渗透率实现从0至1提升。 整体来看,我们测算中控/仪表/HUD/CMS/副驾+后排屏23-30E市场规模CAGR将分别为7.8/8.6/25.7/19.3/16.6%。具体预测细节,请参考我们2023年6月1日发布的报告《京东方精电:全球车载显示龙头厂商》。 #2车载音响: 车载声学是座舱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车载声学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扬声器、功放组成。1)主机作为声学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负责音源的读取、输出以及开关静音等功能;2)功放是声学信号处理装置,负责将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后驱动扬声器重放声音。3)扬声器负责将电能转换为声能,是声学系统的执行装置。 声学技术升级驱动硬件配置升级。声学系统作为座舱娱乐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未来RNC、杜比全景声、多区域声重放等技术驱动扬声器和功放等执行元件升级,低音炮/数字功放有望加速上车。 我们测算23-30E全球座舱声学硬件规模有望达到约483亿元,CAGR为14.2%。具体请参考我们2023年4月25日发布的报告《AI大模型如何赋能智能座舱》 座舱软件受益大模型赋能 硬件逐步上车,座舱交互性和操控便捷性的重要程度逐步凸显,车企开始探索舱内智能化交互,“语音助手”或成为核心交互载体。我们看到目前新势力在座舱交互上已经有所突破。例如智能化领先的小鹏语音助手小P可以支持多指令识别、离线响应。蔚来人车交互系统NOMI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和语音指令识别功能,此外还能根据不同状况表现出相对应的情感,与车主进行简单对话。而理想的“理想同学”同样属于可以由关键词触发,能够执行语音/手势/触控命令的初级智能AI。 往后看,随着2023上海车展上,商汤、百度、华为相继推出AI座舱大模型,或将加速原本的语音软件能力升级,推动人机主动式交互的到来。大模型有望:(1)通过赋能语音助手对于乘客的语音语义理解能力,提升全功能操控力。打通其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应用上的操控力,形成深度的乘驾人机主动式互动体验。(2)打造智能生态差异化,摆脱座舱同质化。通过大模型赋能语音助手或将成为“AI智能管家”,因算法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功能,进而形成车企自身独特的智能化差异。 部分环节国产供应链具有领先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梳理了智能座舱产业链代表公司,受益于国内智能座舱的率先兴起,部分产业链国内玩家在全球市占率中已经占据领先地位。 1)芯片:高通引领智能座舱芯片,TI、瑞萨、恩智浦成熟,国内玩家地平线、芯驰、芯掣、瑞芯微正奋起直追。 2)屏幕:受益于面板产业优势,国内车载显示玩家:据Omdia,2022年京东方精电、天马占据了全球车载显示出货量前2名,其余对手包括华星、友达、群创、LGD、夏普、华安鑫创等。 3)音响:据公司招股书,2021年上声电子居全球扬声器出货量首位,其余国内玩家有台郁电子、航盛,主要系与海外ASK、丰达电机、哈曼、电装等竞争。 4)舱内摄像头:据TSR,2020年国内龙头舜宇稳居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第一,随着舱内TOF、DMS/CMS镜头需求提升,国内光学玩家舜宇、联创、欧菲、水晶等具有领先技术优势。 5)软件:国内百度、商汤、华为、虹软在机器视觉、座舱AI大模型上有先发优势。 附录 风险提示: 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国内领头厂商预计2023年下半年开始推送城市NOA,但也存在由于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导致推送进度放缓,或者落地效果较差的可能。导致整体智能驾驶,尤其是L2+的渗透率不及预期。 国产厂商技术迭代放缓。部分国内厂商的制造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存在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被竞争者超越的可能。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相关研报 研报:《汽车电子:把握 NOA、大屏化和800V三条投资主线》2023年7月13日 黄乐平 S0570521050001 | AUZ066 陈旭东 S0570521070004 | BPH392 张宇 S0570121090024 | BSF274 汤仕翯 S0570122080264 郭春杏 S0570122010047 | BTP481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下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硬件的投资主要有三条主线,(1)城市NOA升级推动高算力计算平台、8M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零部件需求提升,(2)智能座舱迭代下屏幕及声学配置量价升级。(3)电动化800V高压平台升级带来SiC需求提升。我们投资的排序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 核心观点 #1自动驾驶:城市NOA落地背后离不开高配置自动驾驶零部件 自2019年特斯拉引入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后,ACC、LCC等L2级别高速领航功能目前处于从“1到 N”普及式渗透。2023年L2+级城市NOA辅助驾驶开启推送元年,小鹏、理想、蔚来、华为等各企业宣布将小规模落地城市NOA功能。其背后是国内主流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8M摄像头、激光雷达上车,对于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提升。据高工智能汽车,NOA(L2+)普及率有望从1Q23的1.7%提升至2025年17%,推升核心零部件需求。智能驾驶零部件产业链:德赛西威、经纬恒润、均胜电子(域控制器);联创、舜宇(摄像头);禾赛、长光华芯、炬光科技(激光雷达)等。 #2智能座舱:从上海车展看到新车型迭代后,座舱硬件普遍升级 2017年起,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引领了座舱智能化迭代:1)视觉(五屏交互),中控/仪表/副驾屏往大屏、高清化提升,ARHUD和电子后视镜从0到1渗透。2)听觉(分区音响),搭载更多数量/不同区位扬声器,增加数字功放/低音炮。新一代方案下,视听硬件单车价值量接近10倍提升(约单车1k至1w元)。我们看到2022年开始,BBA/大众/本田等全球主要品牌在新一代车型上快速跟进国内座舱硬件方案。全行业座舱升级下,我们测算23-30年全球车载屏幕/音响规模CAGR12.2/14.2%。智能座舱零部件产业链:京东方精电、华安鑫创、水晶光电(屏幕/HUD);上声电子(音响)等。 #3 800V高压平台: 小鹏G6首次将SiC应用下切到20-30万元中端市场 800V架构可以有效减少车身重量,实现续航提升,进而推动电动车渗透率爬坡。在此架构下,SiC相较于传统IGBT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主逆变器、OBC等核心部件的损耗,并具有轻量化降低系统成本的作用。小鹏G6全系车型采用800V SiC的方案,首次将SiC下切到20-30万元中端市场车型上,引发普遍关注。我们预计性能优势将使得 SiC 在 OBC 中的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23.0%提升至 2025 年的 43.0%,在主逆变器中的渗透率将由 2020 年 16.0%提 升至 2025 年的 38.0%。SiC产业链包括:晶升股份、天岳先进、三安光电、斯达半导、时代电气、新洁能等。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国产厂商技术迭代放缓。 正文 汽车智能化:红海竞争的破局点 在汽车电动化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汽车智能化较大可能成为下一个红海竞争的破局点,具体表现在:智能驾驶领域:领航辅助驾驶(NOA)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模型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领先者的测试版逐渐落地。我们认为今年或是城市NOA普及的元年并且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智能座舱领域:现阶段智能座舱正处于全面向4.0阶段发展的时期,硬件的装载是实现软件层交互的基础,座舱硬件已率先迎来大规模上车机遇。 智能驾驶:高级别辅助驾驶蓄势待发,国产供应商受益 目前LCC等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标配化,NOA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模型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领先者的测试版逐渐落地。我们认为今年或是城市NOA普及的元年。我们统计当前旗舰车型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为1.4万元。我们预测2023-2030年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的平均年降幅度为11%,国产供应商有望受益。 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普及趋势明显 领航辅助驾驶(NOA),即车辆在部分高速公路或高架等封闭路段行驶时,结合车载导航路线让车辆具备自动变道、自动进入和驶出匝道口的技术功能,可实现一定道路场景范围内的点到点智能驾驶。根据场景的不同,领航辅助可进一步分为高速领航和城区领航。高速领航普遍限制在特定高速公路和城区高架路开启,包含自动调节车速、自动进出匝道、自动变道超车等功能,目前已在国内落地。城区领航则可以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中实现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车主在导航上设定好目的地,车辆可以实现全程辅助驾驶到达终点,并在路途中实现变道、超车、过红绿灯等行为动作,其难度也远远大于高速NOA,有望于今年开始导入。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加速导入高速领航。在中国,高速领航功能的落地始于2019年6月,特斯拉官方正式向中国市场内全部选配了FSD完全自动驾驶的车型,推送最新版本NOA,能够令车辆自动驶入和驶出高速公路匝道或立交桥岔路口,并超过行驶缓慢的车辆。随后小鹏、蔚来、理想也纷纷入局,进入2022年,长城、上汽等自主品牌也开始在旗下的部分车型上推出该功能。 小鹏、华为领衔,城区领航2023年开始落地。目前城区领航仍较为依赖高精地图,因此在初始落地时,可运行区域范围仍较小,普遍按城市进行开放。小鹏和华为的方案已于 2022年9月开始落地,并在逐步拓宽开放区域。除此之外,蔚来、理想、集度、长城等车企也计划在2023年推出各自的城区领航功能。 1)2022年9月17日小鹏城市NGP开始试点,陆续推送给广州部分P5用户。2023年3月31日,小鹏汽车启动推送Xmart OS 4.2.0的同时,释放了XNGP第一阶段能力:G9及P7i Max版在上海、深圳、广州,小鹏P5 P系列在上海的高精地图覆盖区域开放点到点的城市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在无高精地图覆盖区域,开放具备跨线绕行,识别红绿灯并直行通过路口能力的LCC增强版。 2)4月11日,在第八届AI DAY上,毫末智行发布消息称,城市NOH将依次搭载在魏牌摩卡DHT-PHEV和蓝山上,目前已经在保定和北京做大规模泛化测试,将于今年三季度实现城市NOH功能,并于2024年开拓100个城市。 3)4月12日,智己汽车宣布了智己城市NOA领航辅助以及替代高精地图的数据驱动道路环境感知模型,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内开启公测。 4)4月16日,华为发布HUAWEI ADS 2.0系统。同时6月28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公众平台微博表示,7月OTA升级后,城市NCA可以实现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杭州落地。目前这些城市还是基于高精地图技术,且广州、重庆、杭州为部分区域覆盖。今年三季度,华为城区NCA将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Q4将新增30个无图城市落地,至45城。 5)4月16日,百度Apollo推出城市智驾产品Apollo City Driving Max,城市智驾产品今年会量产。 6)4月18日,理想AD Max 3.0的城市NOA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推送内测用户,到年底将推送100座国内城市。 7)4月18日,蔚来宣布于今年初开启内测的NOP+(增强型领航辅助),要在今年7月1日正式开启商用,NOP+之后的NAD(自动驾驶)系统有望可以于今年6月份在上海开启Beta版本。7月1日NOP+升级为正式版并开启订阅。 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持续降本 我们统计当前旗舰车型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为1.4万元。我们基于市面上主流高级别辅助驾驶的硬件配置成本测算。当前各品牌旗舰车型智能驾驶硬件的平均总成本为14,181元;其中激光雷达占41%、摄像头占20%、芯片占15%、毫米波雷达占10%、高精度地图与定位占8%、V2X占5%、超声波雷达占2%。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落地可分为,1)软件端,主要由大模型升级主导;2)硬件端,由过去量的堆叠与冗余转向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我们预测2023-2030年高级别辅助驾驶BOM成本的平均年降幅度为11%,具体参见我们2023年6月12日发布的《AI 大模型如何加速无人驾驶进展》。 注:样本为蔚来、理想、小鹏、问界、极氪、智己、飞凡、广汽埃安、瑞虎、红旗、岚图、极狐、丰田、大众、现代、宝马、福特、凯迪拉克L2/L2+级别车型 降本追求驱动供应链的国产替代趋势 我们自上而下地梳理了自动驾驶产业链及代表公司。我们认为,受益于产业链各环节国内玩家产品性能的提升与下游自主品牌的崛起,零部件国产替代趋势显著。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1)芯片:英伟达引领智能驾驶芯片迭代,Mobileye、TI技术成熟,国内玩家地平线、黑芝麻等与先行者距离逐步缩短。2)域控制器及解决方案:国内玩家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等均已规模化上车,均胜电子推出基于高通方案的新品,国内厂商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3)激光雷达:国产供应商禾赛、图达通、速腾等在量产节奏上较快。激光雷达零部件供应商包括长光华芯、炬光科技。4)摄像头:国内玩家有舜宇、联创,在8M镜头工艺上占据全球供应链技术高地。5)高速连接器:罗森伯格技术积淀深厚,电连技术、瑞可达等加速追赶。 智能座舱:迈向4.0多模态,座舱智能化全面升级 如果我们将汽车座舱从机械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我们认为现阶段下座舱正处于从3.0(以特斯拉 Model3/Y的简配为代表)到4.0(以理想L9的高配为代表)的全面演进阶段。在2023年上海车展中,我们观察到除了新势力依旧维持激进的座舱智能化配置外,燃油车也正在开启座舱智能化方案迭代。4.0时代加速到来,座舱视听触多模态硬件加速升级,丰富汽车座舱智能生态;大模型赋能软件,打造全车AI智能管家。 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全面普及 新势力引领目前智能座舱演进。从2012年特斯拉引领了座舱中控大屏开始,汽车座舱由机械时代朝着智能时代演变,中控屏、液晶仪表盘、音响等基础视听硬件,以及车灯、座椅等均得到了全方位升级。到2017年蔚小理等新势力开始逐步从特斯拉手中接过智能座舱创新的交接棒,推动座舱生态由原来的行车空间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目前我们看到理想(五屏三维交互、主卧大床、HUD等)、小鹏(5D影院、全场景语音等)、蔚来(AR眼镜、NOMI等)均走在座舱创新前列。 燃油车逐步跟进座舱智能化方案。从车展新车迭代中,智能座舱的多模态硬件升级已经在2023款车型上开始向全燃油车,尤其是国外的传统车企演进,传统车企对于舱内屏幕、音响升级的意愿显著加强。包括保时捷Cayenne、宝马X1、本田雅阁、福特锐界L、北汽现代MUFASA、林肯航海家等均升级成大尺寸中控/仪表屏,部分车型甚至加装了副驾驶屏。音响方面,部分车型增加了扬声器数量;智能语音系统同样在快速迭代。 座舱硬件向多模态持续升级 #1车载屏幕: 车载显示系统主要包括传统的中控屏、仪表盘、副驾驶/后排屏等,以及新兴的HUD抬头显示、E-Mirror/CMS电子后视镜。我们认为在座舱智能化中,车载显示是目前核心受益环节之一。(1)从需求侧,车载显示是辅助行车、体验娱乐、车身控制的必不可少的视觉接口;(2)从供给侧,屏机分离趋势下,高算力芯片、OTA给多屏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我们认为座舱屏幕朝着多屏化、大屏化、高清化发展的趋势带来车载显示系统价值量提升。 传统车载显示的大屏、多屏、高清化趋势 1)中控屏和仪表盘: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2022年10月国内交付的乘用车中控屏渗透率已经高达89.7%。展望2030年,我们认为受前装及后装市场对中控屏/仪表盘需求稳步推进的影响,中控屏/仪表盘仍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副驾/后排等其他屏幕:随着座舱娱乐属性增强,中控屏一定情况下难以满足乘客需求。因此理想L9/L8/L7以及岚图梦想家、极氪009等部分车型推出副驾驶屏、后排屏,并利用多屏联动打造高科技座舱生态。 新型应用:HUD/电子E-Mirror,从0-1阶段高速放量 1)HUD(抬头显示):通过将时速、导航等行车信息投影到驾驶员前的挡风玻璃上或驾驶员和挡风玻璃之间的透明表面上,让驾驶员尽量做到在不低头、不转头的情况下就能兼顾重要驾驶信息。目前HUD逐渐演化成了C HUD、W HUD和AR HUD三种路线。 2)E-Mirror/CMS(后视镜):替代传统玻璃镜,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通过显示屏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摄像头合成画面信息,减少恶劣天气干扰。乘用车上电子后视镜主要应用于:1)提供内后视野(也称流媒体后视镜);2)提供外后视野(也称电子外后视镜)。2022年12月29日于全国标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允许电子外后视镜于2023年07月01日上市,法规有望助推电子后视镜渗透率实现从0至1提升。 整体来看,我们测算中控/仪表/HUD/CMS/副驾+后排屏23-30E市场规模CAGR将分别为7.8/8.6/25.7/19.3/16.6%。具体预测细节,请参考我们2023年6月1日发布的报告《京东方精电:全球车载显示龙头厂商》。 #2车载音响: 车载声学是座舱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车载声学硬件系统主要由主机、扬声器、功放组成。1)主机作为声学系统的控制核心,主要负责音源的读取、输出以及开关静音等功能;2)功放是声学信号处理装置,负责将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后驱动扬声器重放声音。3)扬声器负责将电能转换为声能,是声学系统的执行装置。 声学技术升级驱动硬件配置升级。声学系统作为座舱娱乐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未来RNC、杜比全景声、多区域声重放等技术驱动扬声器和功放等执行元件升级,低音炮/数字功放有望加速上车。 我们测算23-30E全球座舱声学硬件规模有望达到约483亿元,CAGR为14.2%。具体请参考我们2023年4月25日发布的报告《AI大模型如何赋能智能座舱》 座舱软件受益大模型赋能 硬件逐步上车,座舱交互性和操控便捷性的重要程度逐步凸显,车企开始探索舱内智能化交互,“语音助手”或成为核心交互载体。我们看到目前新势力在座舱交互上已经有所突破。例如智能化领先的小鹏语音助手小P可以支持多指令识别、离线响应。蔚来人车交互系统NOMI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和语音指令识别功能,此外还能根据不同状况表现出相对应的情感,与车主进行简单对话。而理想的“理想同学”同样属于可以由关键词触发,能够执行语音/手势/触控命令的初级智能AI。 往后看,随着2023上海车展上,商汤、百度、华为相继推出AI座舱大模型,或将加速原本的语音软件能力升级,推动人机主动式交互的到来。大模型有望:(1)通过赋能语音助手对于乘客的语音语义理解能力,提升全功能操控力。打通其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应用上的操控力,形成深度的乘驾人机主动式互动体验。(2)打造智能生态差异化,摆脱座舱同质化。通过大模型赋能语音助手或将成为“AI智能管家”,因算法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功能,进而形成车企自身独特的智能化差异。 部分环节国产供应链具有领先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梳理了智能座舱产业链代表公司,受益于国内智能座舱的率先兴起,部分产业链国内玩家在全球市占率中已经占据领先地位。 1)芯片:高通引领智能座舱芯片,TI、瑞萨、恩智浦成熟,国内玩家地平线、芯驰、芯掣、瑞芯微正奋起直追。 2)屏幕:受益于面板产业优势,国内车载显示玩家:据Omdia,2022年京东方精电、天马占据了全球车载显示出货量前2名,其余对手包括华星、友达、群创、LGD、夏普、华安鑫创等。 3)音响:据公司招股书,2021年上声电子居全球扬声器出货量首位,其余国内玩家有台郁电子、航盛,主要系与海外ASK、丰达电机、哈曼、电装等竞争。 4)舱内摄像头:据TSR,2020年国内龙头舜宇稳居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第一,随着舱内TOF、DMS/CMS镜头需求提升,国内光学玩家舜宇、联创、欧菲、水晶等具有领先技术优势。 5)软件:国内百度、商汤、华为、虹软在机器视觉、座舱AI大模型上有先发优势。 附录 风险提示: 智能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国内领头厂商预计2023年下半年开始推送城市NOA,但也存在由于技术落地不及预期导致推送进度放缓,或者落地效果较差的可能。导致整体智能驾驶,尤其是L2+的渗透率不及预期。 国产厂商技术迭代放缓。部分国内厂商的制造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存在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被竞争者超越的可能。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相关研报 研报:《汽车电子:把握 NOA、大屏化和800V三条投资主线》2023年7月13日 黄乐平 S0570521050001 | AUZ066 陈旭东 S0570521070004 | BPH392 张宇 S0570121090024 | BSF274 汤仕翯 S0570122080264 郭春杏 S0570122010047 | BTP481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下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