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0713】【策略】【固收】【行业】电子【个股】东鹏控股、迈为股份、中联重科、思源电气、晶澳科技、分众传媒、均胜电子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0713】【策略】【固收】【行业】电子【个股】东鹏控股、迈为股份、中联重科、思源电气、晶澳科技、分众传媒、均胜电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30713 进度条 08:55 00:00 / 08:55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策略 PPI-CPI剪刀差放大 下游配置性价比是否提升? ——流动性跟踪周报 本期关注:PPI-CPI剪刀差放大,下游配置性价比是否提升? 6月CPI、PPI同比分别为0%、-5.4%,双双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PPI-CPI同比剪刀差在去年八月转负后持续扩大至-5.4%,表征利润更多向下游企业分配,后续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 历史上PPI-CPI剪刀差为负时,消费细分行业通常能在二级市场跑赢大盘,获得超额收益。即使在PPI-CPI负剪刀差的修复阶段,下游消费板块的相对收益仍然显著。 近期市场缩量下跌,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出,A股持续处于存量博弈状态,TMT板块进入调整阶段,主题景气持续分化。类比历史情境,当前下游板块的配置性价比或初步显现,中报季将至市场逐步转向出现业绩表现预期差的板块,剪刀差放大或将一定程度上带动下游板块盈利相对向好。展望后市,预计下半年CPI温和修复,PPI筑底回升,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但仍维持负值,下游相对景气逻辑仍在,可基于需求端修复效果关注左侧布局的机会。 宏观流动性与资金价格: 宏观流动性(7/1-7/7):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11560亿元,宏观流动性有所收缩,投放量130亿元,回笼量11690亿元。 资金价格:(1)货币市场利率(7/3-7/7):R007、DR007利率大幅回落,SHIBOR短期利率大幅回落、中长期利率小幅下降。(2)债券市场利率(7/3-7/7):一年期国债及信用债收益率均小幅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略微回升。(3)外汇市场(7/3-7/7):人民币汇率破7后,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达到-141.97bp。(4)信贷市场利率:6月LPR下调10bp,降低融资成本。 信用货币派生:6月社融增量超预期,货币环境仍维持宽松。 微观流动性与A股市场资金面: 成交热度(7/3-7/7):A股成交额小幅回落、指数换手率仅有上证50及中小板综指小幅上升。 资金供需(7/3-7/9):A股资金周度净流出量环比翻倍。A股资金总计净流出286亿元,净流出额较前期增加145亿元,主要系偏股型基金新发份额减少及股票型ETF净赎回大幅增加导致资金供给减少所致。 资金供给(7/3-7/7):(1)新成立偏股型基金发行量大幅下降,主动偏股型基金均小幅减仓。(2)北向资金保持周度净流出,主要流向汽车板块。(3)股票型ETF净赎回规模显著扩大,国防军工及家用电器类ETF赎回较多。(4)融资资金转为净流入,两融余额环比小幅上升,资金集中流向有色金属行业。 资金需求(7/3-7/9):(1)IPO资金需求大幅回落,定增资金需求小幅回升。(2)重要股东净减持规模上升,限售解禁规模略微回落。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地缘政治事件黑天鹅等。 (分析师 陈刚、陈李) 固收 金丹转债: 乳酸行业龙头企业 事件 金丹转债(123204.SZ)于2023年7月13日开始网上申购:总发行规模为7.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用于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当前债底估值为83.59元,YTM为3.12%。金丹转债存续期为6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资信评级为AA-/AA-,票面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第一年至第六年分别为:0.20%、0.40%、0.80%、1.50%、2.00%、3.00%,公司到期赎回价格为票面面值的115.00%(含最后一期利息),以6年AA-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6.29%(2023-07-11)计算,纯债价值为83.59元,纯债对应的YTM为3.12%,债底保护一般。 当前转换平价为104.4元,平价溢价率为-4.25%。转股期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满6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至转债到期日止,即2024年01月19日至2029年07月12日。初始转股价20.94元/股,正股金丹科技7月11日的收盘价为21.87元,对应的转换平价为104.44元,平价溢价率为-4.25%。 转债条款中规中矩,总股本稀释率为15.61%。下修条款为“15/30,85%”,有条件赎回条款为“15/30、130%”,有条件回售条款为“30、70%”,条款中规中矩。按初始转股价20.94元计算,转债发行7.00亿元对总股本稀释率为15.61%,对流通盘的稀释率为22.24%,对股本有一定的摊薄压力。 观点 我们预计金丹转债上市首日价格在123.60~137.70元之间,我们预计中签率为0.0024%。综合可比标的以及实证结果,考虑到金丹转债的债底保护性一般,评级和规模吸引力一般,我们预计上市首日转股溢价率在25%左右,对应的上市价格在123.60~137.70元之间。我们预计网上中签率为0.0024%,建议积极申购。 金丹科技是一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L-乳酸及其衍生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金丹科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乳酸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冬类乳酸、乳酸盐和乳酸酷,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物降解材料、工业、医药等领域。 2018年以来公司营收稳步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7.61%。自2018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V型”波动,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7.61%。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加6.41%。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稳定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2.18%。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乳酸和乳酸盐,副产品主要为玉米副产品,其他产品主要为淀粉、石膏粉和蒸汽等。2020年以来,金丹科技乳酸盐、副产品和其他产品收入逐年增长, 2020-2022年副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30%/12.79%/12.52%。 公司销售净利率维稳,销售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下降,财务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2018-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0.37%、12.85%、11.50%、9.06%和8.08%,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69%、34.20%、27.42%、19.44%和20.87%。 风险提示:申购至上市阶段正股波动风险,上市时点不确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违约风险,转股溢价率主动压缩风险。 (分析师 李勇、陈伯铭) 行业 电子: AI系列深度 AI+降本增效拓宽应用 硬件端落地场景丰富 投资要点 ChatGPT爆火,其能力已接近人类水平。GPT升级至四代,模型能力高速提升。2023年3月15日,OpenAI正式官宣了多模态大模型GPT-4,ChatGPT4将输入内容扩展到2.5万字内的文字和图像,较ChatGPT能够处理更复杂、更细微的问题。最新版的GPT-4在ChatGPT的GPT-3.5基础上主要提升了语言模型方面的能力,并添加了多模态功能,在不同语言情景和内部对抗性真实性评估的表现都显著优于GPT-3.5,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已经表现出人类水平。智能终端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趋势是明确的,预计很快在下游应用层面将出现AI百花齐放的景象。国产半导体产业已经加速了“创新车轮”,在端侧围绕计算、感知、存储等关键环节作充足准备,以迎接人工智能新机遇。 AI拓宽C端应用场景,推动创新需求。 C端更注重用户体验和使用场景的匹配,随着轻量型大模型的发布,AI应用有望从PC延伸到手机、IOT等,赋能各类智能终端。举例来看,1、AI的赋能有望提升XR交互体验和内容生态繁荣,XR产业有望迎来新发展阶段。2、手机需求放缓,AIGC赋能智能手机或将成为刺激换机的重要动力。3、AIoT融合在未来数年内不断突破数据处理和智能学习的界限,通过边缘AI赋能,智能机顶盒、智能音响、智能耳机等智能终端产品有望形成软硬件一体的智能语音交互助理载体。 AI+提升生产效率, B端应用场景发展潜力逐渐释放。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AI的赋能将深刻改变很多B端的生产力及生产效率,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举例来看,1、安防行业作为 AI 技术落地应用较为领先的领域,率先受益于 AI 技术的成熟发展:随着AI 逐步渗透到视频前后端设备中,AI 技术能够对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处理与分析,呈现在人工面前的并不是实时的大量视频数据,而是经过 AI 分析后的结果。传统安防产业在产品、技术与应用等多维度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进化与变革。2、人工智能亦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智能制造行业中,机器视觉检测是AI技术在智能制造中最好的落脚点之一,AI 图像增强技术、AI 缺陷检测算法等技术的发展有望提升机器检测效率,从而逐步代替人工目检。 投资建议:AI产业链条长,各环节机遇频现,AI应用的发展将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繁荣的动力,相关标的梳理如下:1、终端品牌:传音控股、漫步者、创维数字、国光电器。2、端应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天准科技、凌云光。3、芯片端:大陆唯一先进制程晶圆厂中芯国际;边缘SOC端包括瑞芯微、全志科技、中科蓝汛、乐鑫科技、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存储产业链包括兆易创新、澜起科技、聚辰股份、北京君正。4、零部件及组装:领益智造、威机电、三利谱、歌尔股份、长盈精密。5、服务器端:PCB龙头沪电股份、全球代工龙头工业富联。6、传输端:源杰科技、中际旭创、新易盛、华工科技。 风险提示:AI 应用推广不及预期;AI技术发展低于预期导致应用面狭窄。 (分析师 张良卫、马天翼、鲍娴颖) 个股 东鹏控股(003012) 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点评 降本控费效果凸显,23H1业绩超预期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H1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5.20 -37.37亿元,同比增长12.39%-19.31%;归母净利润3.58-4.12亿元,同比增长 202.65%–248.3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31-9.87亿元。 收入稳健增长,零售渠道贡献突出。根据公司业绩预告,公司2023Q2收入规模预计23.76-25.93亿元,同比增长区间9.68%-19.70%,收入维持稳健增长。公司深耕零售主战场,2022年度公司经销渠道(零售C端和小V)占比达到72%,在行业需求弱复苏背景之下渠道持续发力,经营表现优于行业整体。公司在零售市场积极推进 “1+N”多品类硬装产品整体交付,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硬装产品解决方案,通过套系化销售来提升客单值和单店产出。公司在门店陈设、培训赋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扶持经销商,同时公司也将“1+N”纳入考核,推进战略落地。 毛利率同比大幅改善,提质增效降本共同驱动盈利改善。过去两年行业加速出清,随着行业需求缓慢恢复,企业盈利能力也触底回升。同时公司通过精益运营,降本增效,数字化项目稳步推进,全供应链运行效率提升,产销保持平衡,23H1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费用同比下降超过6%。 深耕零售业务、渠道优化升级,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2023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预计8.31-9.87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良好的现金流量表现主要来自于公司深耕于零售业务,持续优化渠道和产品结构,2023H1公司90%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经销和直营零售渠道,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中大规格高值产品销售占比提升至29%,新零售线上全域营销势能扩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瓷砖卫浴领军企业,具有强大的C端经销网络,同时在开拓中小微工程中也具备优势,经销为主的渠道结构为公司提供了较好的利润与现金流。随着行业出清逐步进入阶段性尾声,我们预计公司将会持续迎来收入和业绩端的修复,我们上调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8.22/10.34/12.54亿元(前值为7.15/9.65/12.04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X/11X/9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下游需求波动风险。 (分析师 黄诗涛、房大磊、任婕) 迈为股份(300751) 推出靶材降铟三部曲 加速HJT电池降本进程 投资要点 持续推动低铟方案,降低HJT对铟的依赖:(1)设备优化降铟可降至12mg/W:通过对溅射单元的不断优化,目前迈为最新PVD对于100%铟基靶材的理论单耗已从近20mg/W降至13.5mg/W,旧设备亦可升级,预计2023年末可降低到12mg/W。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3元/W。(2)低铟叠层膜降铟可降至6mg/W:将低铟叠层膜方案(50%铟基+50%非铟基叠层TCO)与PVD改进方案相结合,铟基靶材理论单耗可降低至6mg/W。该方案下电池效率与全铟基TCO电池持平,同时可与铜电镀、银包铜等技术结合。我们判断低铟方案为正面采用传统ITO靶材,将背面改成新型AZO(铝掺杂的氧化锌ZnO透明导电玻璃),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15元/W。(3)规模化铟回收有望降低至1mg/W:HJT规模日益扩大,铟材料的回收可进一步实现,结合无铟靶材的逐步深入,吉瓦(GW)级异质结电池工厂的铟消耗量将有望降低至1mg/W,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025元/W。 铟的储量充足,不会成为制约HJT发展的因素:我们考虑低铟叠层方案,即仅正面采用“90%氧化铟+10%氧化锡”的ITO靶材,纯铟占氧化铟约83%,则6mg/W的ITO靶材用量中,纯铟的使用量约6*90%*83%=4.48mg/W,对应1GW的HJT电池消耗4.5吨铟。近期铟金属价格有所上涨,目前约2225元/公斤,创近5年以来新高,按照1GW的HJT电池用铟量4.5吨,对应铟成本约1000万元。根据靶材企业壹纳光电的研究数据,当前全球铟储量为35.6万吨,能够年电池片产能500GW的背景下使用150+年。长期来看铟的储量充足,不会成为制约HJT行业发展的掣肘。 技术不断迭代&设备降本有望促使大厂逐步开启规模扩产,迈为作为龙头设备商具备高订单弹性:我们预计2023年HJT扩产50-60GW,考虑迈为股份80%市占率及HJT整线设备价值量3.5-4.0亿元/GW(配置不同,价格有差异),预计2023年迈为潜在HJT设备订单体量约140-190亿元。时间节奏上,我们认为大厂即将开始布局。HJT作为电池片环节的革命性技术目前仍处于扩产早期,传统厂商尚未大规模布局,新进入者此时投资扩产可获得先发优势,因此2023年新进入者数量持续高增,而传统大厂在2024年开始大规模扩产。迈为的高市占率有望保持。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3.09/19.40/29.41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35/23/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HJT扩产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刘晓旭) 中联重科(000157) 拟分拆中联高机重组上市 彰显加速发展决心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拟分拆子公司中联高机重组上市,方案包括(1)路畅科技发行股份购买中联高机100%股权,(2)路畅科技向不超过35名(含)对象定增募资33.5亿元,用于补流和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 投资要点 拟分拆中联高机注入路畅科技重组上市,板块有望价值重估 中联重科拟分拆子公司中联高机重组上市,方案为(1)路畅科技向中联高机29名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100%股权,股权交易总价94亿元,路畅科技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为23.89元/股,锁定期依对象不同,2-3年。(2)路畅科技向不超过35名(含)定增33.5亿元,锁定期6个月。其中23.5亿元用于补流,10亿元用于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旨在拓展美洲市场,达产后高机年产能15,700台,其中剪叉式10,300台,臂式5,400台,达产产值24.4亿元。路畅科技为中联重科2022年2月收购的上市公司,主营智能驾驶舱、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及车联网相关产品。截至2023年Q1,中联重科持有中联高机股份61.43%,持有路畅科技股份53.82%。分拆完成后,中联高机将成为路畅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中联重科仍控股路畅科技。中联高机有望通过独立的上市公司平台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板块成长提速,有望迎价值重估。 中联高机成长性优异,业绩承诺彰显成长信心 高机为中联重科新兴战略板块,基于起重机技术同源性、公司产品谱系齐全,电动化转型领先。近年来公司高机业务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已稳居国内第一梯队。2020-2022年,中联高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30/46亿元,复合增速108%,实现净利润0.2/2.4/5.8亿元,复合增速439%,成长性优异。路畅科技对购买中联高机做如下业绩承诺:若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于2023年内实施完毕,则业绩承诺期为2023-2025年,3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6.4/7.4/9.0亿元,复合增速19%。若购买资产于2024年内实施完毕,则业绩承诺期为2024-2026年,2026年承诺净利润10.3亿元。同时,预计中联高机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57/66/76亿元,复合增速16%。业绩承诺进一步彰显公司成长信心。 工程机械行业下半年有望复苏,龙头有望开启业绩启航 2023年6月挖掘机销量(含出口)共15766台,同比下降24%,其中国内6098台,同比下降44.7%;出口9668台,同比下降0.68%。2023年1-6月,国内挖掘机108818台,同比下降24%;其中国内51031台,同比下降44%;出口57787台,同比增长11.2%。6月挖机出口销量同比负增长,我们判断主要系外资品牌出口份额下滑,国内品牌出口增速高于行业。考虑到今年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其他机种表现好于挖机,国内龙头中大挖销售结构改善,出口利润率高于国内,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背景下,我们判断工程机械龙头利润增速>收入增速>销量增速,看好二季度起业绩企稳回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5/45/57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 17/13/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地域政治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高机业务分拆上市进展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周尔双、罗悦) 思源电气(002028) 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点评 业绩超市场预期,盈利能力持续修复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H1业绩快报、业绩超市场预期。公司2023H1实现营收53.0亿,同比+22%,实现归母净利润7.0亿,同比+48%。2023Q2实现营收1.8亿,同比+22%,实现归母净利润4.8亿,同比+50%。非经主要由汇兑损益组成,往年套保效果较佳,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小。归母净利润增长超市场预期,我们预计主要来自:1)2022Q2疫情影响运费、材料费(大宗、芯片为主)造成成本增加,2023年原材料价格下降+海运费价格下降,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2)经营层面提质增效,费用端管控良好。 受益于特高压建设和主网扩容、GIS等主网设备订单营收提速。根据中电联数据,2023年1-5月电网基础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10.8%,结构上特高压建设+主网扩容改造带动超高压GIS(220kV及以上)需求高增,根据国家电网变电物资招标数据,截至2023年前三批,GIS招标量同比+22%,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增速更高。我们预计公司500kV产品开始放量,23年有望维持30%以上的增长。GIS之外,互感器等主网设备增长较快,全年网内订单相对往年提速。 变压器业务受益于新能源和海外市场拉动、收入和订单超预期。新能源装机需求大年+海外市场进入收获期+常州工厂2023年产能爬坡,公司变压器收入和订单开始放量,预计同比+50%以上。2023H1上游原材料&海运费同比下降,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储能+汽车电子开启第二曲线、远期想象空间大。储能领域,公司已发布户储、大储产品,并设立子公司思源新能源布局电池产品,提高一体化水平。汽车电子领域,控股子公司烯晶碳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元件与电力储能元件业务稳步进展,未来将结合公司在汽车、储能领域的储备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由于公司2023H1业绩超市场预期,订单高增确定性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我们上调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1.6)/21.3(+1.1)/26.2亿元,同比+39%/25%/23%,对应现价(7月11日)估值分别为22x、18x、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投资不及预期,海外拓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分析师 曾朵红、谢哲栋) 晶澳科技(002459) 2023年中报业绩预告点评 23Q2出货保守,23H2有望明显提升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业绩预告,2023H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2-49亿元,同增147%~18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5.6~52.6亿元,同增179%~222%。2023Q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6.2~21.2亿元,同增70%~122%,环减18%~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0.7~27.7亿元,同增122%~198%,环比-17%~+11%;业绩不及预期,主要系2023Q2产业价格波动大,公司出货保守所致。 2023Q2出货保守,2023H2有望明显提升。公司2023Q2组件出货约12-13GW,同增40%+,环增不足10%,出货量不及预期,主要系2023Q2产业价格快速下行,公司销售策略保守所致;我们测算2023Q2一体化组件单瓦净利约0.13-0.18元,环减约1-6分,盈利下行主要因为:1)2023Q2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公司锁汇产生损失,我们测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单瓦净利0.16-0.22元,汇兑影响较大;2)硅片电池新增产能少,2023Q2电池外采比例环比上升,组件盈利稀释;3)产业价格迅速下行,计提存货减值损失;展望2023H2,公司预计2023Q3出货17GW+,签单已覆盖80%+、2023Q4出货20GW+,签单已覆盖50%+,公司预计全年出货60-65GW,同增50%+,下半年有望放量高增。 新增产能逐步释放,N型布局加速落实。公司2023H2新增产能密集,包头20GW硅片逐步投产释放,提高一体化自供率。TOPCon电池加速投产,我们预计至2023年底有望落地56GW:其中宁晋6GW已于2023年5月投产,公司预计扬州一期10GW+曲靖10GW将于7月投产;公司预计扬州二期10GW+石家庄10GW+东台10GW将于Q3末Q4初投产;N型产能加速投放,我们预计全年出货约20GW,新技术占比30%,支撑组件盈利。针对美国市场,公司已建立东南亚4GW一体化产能,公司预计2023年出货3.5-4GW;同时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美国首座工厂,规划组件产能2GW,公司预计2024Q2投产,在美建厂有利于对冲贸易风险,进一步享受美国高溢价市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N型产能落地加速,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我们维持2023-2025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0.4/128.6/160.9亿元,同增81%/28%/25%,基于公司光伏组件龙头地位,我们给予公司23年18倍PE,对应目标价54.62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陈瑶) 分众传媒(002027) 2023Q2业绩预告点评 二季度业绩强劲恢复 三季度刊例价上调将带动持续修复 投资要点 分众传媒发布Q2业绩预告,23年Q2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1亿元~13.4亿元,当期同比增长155.23%~182.70%,环比增长28.59%~42.4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约为11.1亿元~12.4亿元,同比增长312.64%-360.97%,环比增长38.75%~55%。 分众Q2业绩表现抢眼,下半年业绩呈乐观态势: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除Q1的超预期修复外,1)五一出行显著恢复,旅游业带动各相关快消行业的快速复苏,复苏后各品牌加大了营销广告投放力度;2)今年的6.18投放相对饱和,分众在疫情之后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加强,作为线下最为优质的广告媒体,分众在线下广告市场率先恢复。 国内海外市场都将迎来点位扩张,点位扩张和刊挂率恢复带动公司媒体刊例价的上升:伴随着疫后经济的恢复,分众传媒2023年国内点位数量有望达到5-10%左右的增长,海外市场方面,2023年整体目标是50%的点位增长,覆盖人群更多相应的刊例价也将更高。此外在618期间相对饱和的刊挂率也为媒体提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公司电梯电视媒体网络,电梯海报,电梯智能屏三种媒体的刊例价格自2023年7月起刊例价均上涨10%。未来单屏成本预计会比较稳定,公司业务仍将具备较强的杠杆属性。 AI技术布局助力分众业务发展和景气度提升,公司业绩恢复过程中其股价弹性最大:从短期来看,随着点位扩张叠加公司高效运营,预计公司在三、四季度的旺季仍能够维持亮眼表现,23年迎来业绩拐点。投资者会通过月度和季度恢复的情况预期年化数据。在业绩预期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其估值仍有较高的弹性。此外分众高度关注AIGC技术,和多个大模型公司展开讨论。分众的海外业务团队已将AI应用于日常工作,国内业务团队也在考虑部署。分众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流量、数据、经验、渠道,可以将广告营销方法论、正确和错误案例喂给AI,让它帮助员工更好地服务客户,并逐步开放给客户使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业绩持续恢复,且在疫情之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强,因此我们维持此前 2023 -2025年的盈利预测为 0.35 /0.43/0.49元,2023-2025 年对应当前 PE 分别为19.93 /16.39/14.3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AI技术推进不及预期。 (分析师 张良卫、张家琦) 均胜电子(600699) 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点评 业务整合逐步兑现,业绩同比高增长! 投资要点 公告要点: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业绩符合我们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70亿元,同比+17.80%,环比+0.47%,实现归母净利润4.7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环比-4.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5亿元,同比+383.16%,环比+69.82%。其中,2023年Q2预计实现营收137.78亿元,同比+23.13%,环比+4.20%,实现归母净利润2.75万元,同比+423.67%,环比+38.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105.06%,环比+97.13%。 安全业务整合接近尾声,整体盈利能力修复明显。公司持续推进组织管理改革,逐步完成汽车安全业务世界范围内的产能及生产线整合,2023Q2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率2.0%,同比+1.53pct,环比+0.48pct,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率1.9%,同比+0.76pct,环比+0.9pct,整合修复后盈利能力逐步改善。2023年1-5月份公司主要客户大众/福特/宝马分别实现全球产量346.6/161.6/99.7万辆,同比分别+13.5%/+5.6%/+1.0%,公司核心客户大众全球产量回暖推动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顺应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紧随智能电动化趋势,2023H1预计实现营收83亿元,同比+24%,汽车安全业务稳步增长,预计实现营收187亿元,同比+15%。2023年H1公司已披露汽车电子智能网联产品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18亿元,800V高压平台功率电子产品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130亿元,首款智驾域控制器nDriveH成功落地,智能化产品不断取得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营收预测为540.13/604.16/676.92亿元,同比分别+8%/+12%/+12%;维持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9.80/15.13/20.78亿元,同比分别+149%/+54%/+37%,对应PE分别为28/18/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乘用车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汽车安全业务修复不及预期,乘用车价格战超出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30713 进度条 08:55 00:00 / 08:55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策略 PPI-CPI剪刀差放大 下游配置性价比是否提升? ——流动性跟踪周报 本期关注:PPI-CPI剪刀差放大,下游配置性价比是否提升? 6月CPI、PPI同比分别为0%、-5.4%,双双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PPI-CPI同比剪刀差在去年八月转负后持续扩大至-5.4%,表征利润更多向下游企业分配,后续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 历史上PPI-CPI剪刀差为负时,消费细分行业通常能在二级市场跑赢大盘,获得超额收益。即使在PPI-CPI负剪刀差的修复阶段,下游消费板块的相对收益仍然显著。 近期市场缩量下跌,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出,A股持续处于存量博弈状态,TMT板块进入调整阶段,主题景气持续分化。类比历史情境,当前下游板块的配置性价比或初步显现,中报季将至市场逐步转向出现业绩表现预期差的板块,剪刀差放大或将一定程度上带动下游板块盈利相对向好。展望后市,预计下半年CPI温和修复,PPI筑底回升,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但仍维持负值,下游相对景气逻辑仍在,可基于需求端修复效果关注左侧布局的机会。 宏观流动性与资金价格: 宏观流动性(7/1-7/7):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11560亿元,宏观流动性有所收缩,投放量130亿元,回笼量11690亿元。 资金价格:(1)货币市场利率(7/3-7/7):R007、DR007利率大幅回落,SHIBOR短期利率大幅回落、中长期利率小幅下降。(2)债券市场利率(7/3-7/7):一年期国债及信用债收益率均小幅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略微回升。(3)外汇市场(7/3-7/7):人民币汇率破7后,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达到-141.97bp。(4)信贷市场利率:6月LPR下调10bp,降低融资成本。 信用货币派生:6月社融增量超预期,货币环境仍维持宽松。 微观流动性与A股市场资金面: 成交热度(7/3-7/7):A股成交额小幅回落、指数换手率仅有上证50及中小板综指小幅上升。 资金供需(7/3-7/9):A股资金周度净流出量环比翻倍。A股资金总计净流出286亿元,净流出额较前期增加145亿元,主要系偏股型基金新发份额减少及股票型ETF净赎回大幅增加导致资金供给减少所致。 资金供给(7/3-7/7):(1)新成立偏股型基金发行量大幅下降,主动偏股型基金均小幅减仓。(2)北向资金保持周度净流出,主要流向汽车板块。(3)股票型ETF净赎回规模显著扩大,国防军工及家用电器类ETF赎回较多。(4)融资资金转为净流入,两融余额环比小幅上升,资金集中流向有色金属行业。 资金需求(7/3-7/9):(1)IPO资金需求大幅回落,定增资金需求小幅回升。(2)重要股东净减持规模上升,限售解禁规模略微回落。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地缘政治事件黑天鹅等。 (分析师 陈刚、陈李) 固收 金丹转债: 乳酸行业龙头企业 事件 金丹转债(123204.SZ)于2023年7月13日开始网上申购:总发行规模为7.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用于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当前债底估值为83.59元,YTM为3.12%。金丹转债存续期为6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资信评级为AA-/AA-,票面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第一年至第六年分别为:0.20%、0.40%、0.80%、1.50%、2.00%、3.00%,公司到期赎回价格为票面面值的115.00%(含最后一期利息),以6年AA-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6.29%(2023-07-11)计算,纯债价值为83.59元,纯债对应的YTM为3.12%,债底保护一般。 当前转换平价为104.4元,平价溢价率为-4.25%。转股期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满6个月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至转债到期日止,即2024年01月19日至2029年07月12日。初始转股价20.94元/股,正股金丹科技7月11日的收盘价为21.87元,对应的转换平价为104.44元,平价溢价率为-4.25%。 转债条款中规中矩,总股本稀释率为15.61%。下修条款为“15/30,85%”,有条件赎回条款为“15/30、130%”,有条件回售条款为“30、70%”,条款中规中矩。按初始转股价20.94元计算,转债发行7.00亿元对总股本稀释率为15.61%,对流通盘的稀释率为22.24%,对股本有一定的摊薄压力。 观点 我们预计金丹转债上市首日价格在123.60~137.70元之间,我们预计中签率为0.0024%。综合可比标的以及实证结果,考虑到金丹转债的债底保护性一般,评级和规模吸引力一般,我们预计上市首日转股溢价率在25%左右,对应的上市价格在123.60~137.70元之间。我们预计网上中签率为0.0024%,建议积极申购。 金丹科技是一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L-乳酸及其衍生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金丹科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乳酸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冬类乳酸、乳酸盐和乳酸酷,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物降解材料、工业、医药等领域。 2018年以来公司营收稳步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7.61%。自2018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V型”波动,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7.61%。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加6.41%。与此同时,归母净利润稳定增长,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12.18%。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乳酸和乳酸盐,副产品主要为玉米副产品,其他产品主要为淀粉、石膏粉和蒸汽等。2020年以来,金丹科技乳酸盐、副产品和其他产品收入逐年增长, 2020-2022年副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30%/12.79%/12.52%。 公司销售净利率维稳,销售毛利率和销售费用率下降,财务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2018-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0.37%、12.85%、11.50%、9.06%和8.08%,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69%、34.20%、27.42%、19.44%和20.87%。 风险提示:申购至上市阶段正股波动风险,上市时点不确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违约风险,转股溢价率主动压缩风险。 (分析师 李勇、陈伯铭) 行业 电子: AI系列深度 AI+降本增效拓宽应用 硬件端落地场景丰富 投资要点 ChatGPT爆火,其能力已接近人类水平。GPT升级至四代,模型能力高速提升。2023年3月15日,OpenAI正式官宣了多模态大模型GPT-4,ChatGPT4将输入内容扩展到2.5万字内的文字和图像,较ChatGPT能够处理更复杂、更细微的问题。最新版的GPT-4在ChatGPT的GPT-3.5基础上主要提升了语言模型方面的能力,并添加了多模态功能,在不同语言情景和内部对抗性真实性评估的表现都显著优于GPT-3.5,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已经表现出人类水平。智能终端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趋势是明确的,预计很快在下游应用层面将出现AI百花齐放的景象。国产半导体产业已经加速了“创新车轮”,在端侧围绕计算、感知、存储等关键环节作充足准备,以迎接人工智能新机遇。 AI拓宽C端应用场景,推动创新需求。 C端更注重用户体验和使用场景的匹配,随着轻量型大模型的发布,AI应用有望从PC延伸到手机、IOT等,赋能各类智能终端。举例来看,1、AI的赋能有望提升XR交互体验和内容生态繁荣,XR产业有望迎来新发展阶段。2、手机需求放缓,AIGC赋能智能手机或将成为刺激换机的重要动力。3、AIoT融合在未来数年内不断突破数据处理和智能学习的界限,通过边缘AI赋能,智能机顶盒、智能音响、智能耳机等智能终端产品有望形成软硬件一体的智能语音交互助理载体。 AI+提升生产效率, B端应用场景发展潜力逐渐释放。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AI的赋能将深刻改变很多B端的生产力及生产效率,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举例来看,1、安防行业作为 AI 技术落地应用较为领先的领域,率先受益于 AI 技术的成熟发展:随着AI 逐步渗透到视频前后端设备中,AI 技术能够对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结构化处理与分析,呈现在人工面前的并不是实时的大量视频数据,而是经过 AI 分析后的结果。传统安防产业在产品、技术与应用等多维度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进化与变革。2、人工智能亦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智能制造行业中,机器视觉检测是AI技术在智能制造中最好的落脚点之一,AI 图像增强技术、AI 缺陷检测算法等技术的发展有望提升机器检测效率,从而逐步代替人工目检。 投资建议:AI产业链条长,各环节机遇频现,AI应用的发展将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繁荣的动力,相关标的梳理如下:1、终端品牌:传音控股、漫步者、创维数字、国光电器。2、端应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天准科技、凌云光。3、芯片端:大陆唯一先进制程晶圆厂中芯国际;边缘SOC端包括瑞芯微、全志科技、中科蓝汛、乐鑫科技、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存储产业链包括兆易创新、澜起科技、聚辰股份、北京君正。4、零部件及组装:领益智造、威机电、三利谱、歌尔股份、长盈精密。5、服务器端:PCB龙头沪电股份、全球代工龙头工业富联。6、传输端:源杰科技、中际旭创、新易盛、华工科技。 风险提示:AI 应用推广不及预期;AI技术发展低于预期导致应用面狭窄。 (分析师 张良卫、马天翼、鲍娴颖) 个股 东鹏控股(003012) 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点评 降本控费效果凸显,23H1业绩超预期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H1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5.20 -37.37亿元,同比增长12.39%-19.31%;归母净利润3.58-4.12亿元,同比增长 202.65%–248.3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31-9.87亿元。 收入稳健增长,零售渠道贡献突出。根据公司业绩预告,公司2023Q2收入规模预计23.76-25.93亿元,同比增长区间9.68%-19.70%,收入维持稳健增长。公司深耕零售主战场,2022年度公司经销渠道(零售C端和小V)占比达到72%,在行业需求弱复苏背景之下渠道持续发力,经营表现优于行业整体。公司在零售市场积极推进 “1+N”多品类硬装产品整体交付,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硬装产品解决方案,通过套系化销售来提升客单值和单店产出。公司在门店陈设、培训赋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扶持经销商,同时公司也将“1+N”纳入考核,推进战略落地。 毛利率同比大幅改善,提质增效降本共同驱动盈利改善。过去两年行业加速出清,随着行业需求缓慢恢复,企业盈利能力也触底回升。同时公司通过精益运营,降本增效,数字化项目稳步推进,全供应链运行效率提升,产销保持平衡,23H1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费用同比下降超过6%。 深耕零售业务、渠道优化升级,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2023H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预计8.31-9.87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良好的现金流量表现主要来自于公司深耕于零售业务,持续优化渠道和产品结构,2023H1公司90%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经销和直营零售渠道,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中大规格高值产品销售占比提升至29%,新零售线上全域营销势能扩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瓷砖卫浴领军企业,具有强大的C端经销网络,同时在开拓中小微工程中也具备优势,经销为主的渠道结构为公司提供了较好的利润与现金流。随着行业出清逐步进入阶段性尾声,我们预计公司将会持续迎来收入和业绩端的修复,我们上调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8.22/10.34/12.54亿元(前值为7.15/9.65/12.04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X/11X/9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下游需求波动风险。 (分析师 黄诗涛、房大磊、任婕) 迈为股份(300751) 推出靶材降铟三部曲 加速HJT电池降本进程 投资要点 持续推动低铟方案,降低HJT对铟的依赖:(1)设备优化降铟可降至12mg/W:通过对溅射单元的不断优化,目前迈为最新PVD对于100%铟基靶材的理论单耗已从近20mg/W降至13.5mg/W,旧设备亦可升级,预计2023年末可降低到12mg/W。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3元/W。(2)低铟叠层膜降铟可降至6mg/W:将低铟叠层膜方案(50%铟基+50%非铟基叠层TCO)与PVD改进方案相结合,铟基靶材理论单耗可降低至6mg/W。该方案下电池效率与全铟基TCO电池持平,同时可与铜电镀、银包铜等技术结合。我们判断低铟方案为正面采用传统ITO靶材,将背面改成新型AZO(铝掺杂的氧化锌ZnO透明导电玻璃),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15元/W。(3)规模化铟回收有望降低至1mg/W:HJT规模日益扩大,铟材料的回收可进一步实现,结合无铟靶材的逐步深入,吉瓦(GW)级异质结电池工厂的铟消耗量将有望降低至1mg/W,按照ITO靶材价格2500元/kg估算,对应的靶材成本约0.0025元/W。 铟的储量充足,不会成为制约HJT发展的因素:我们考虑低铟叠层方案,即仅正面采用“90%氧化铟+10%氧化锡”的ITO靶材,纯铟占氧化铟约83%,则6mg/W的ITO靶材用量中,纯铟的使用量约6*90%*83%=4.48mg/W,对应1GW的HJT电池消耗4.5吨铟。近期铟金属价格有所上涨,目前约2225元/公斤,创近5年以来新高,按照1GW的HJT电池用铟量4.5吨,对应铟成本约1000万元。根据靶材企业壹纳光电的研究数据,当前全球铟储量为35.6万吨,能够年电池片产能500GW的背景下使用150+年。长期来看铟的储量充足,不会成为制约HJT行业发展的掣肘。 技术不断迭代&设备降本有望促使大厂逐步开启规模扩产,迈为作为龙头设备商具备高订单弹性:我们预计2023年HJT扩产50-60GW,考虑迈为股份80%市占率及HJT整线设备价值量3.5-4.0亿元/GW(配置不同,价格有差异),预计2023年迈为潜在HJT设备订单体量约140-190亿元。时间节奏上,我们认为大厂即将开始布局。HJT作为电池片环节的革命性技术目前仍处于扩产早期,传统厂商尚未大规模布局,新进入者此时投资扩产可获得先发优势,因此2023年新进入者数量持续高增,而传统大厂在2024年开始大规模扩产。迈为的高市占率有望保持。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3.09/19.40/29.41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35/23/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HJT扩产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刘晓旭) 中联重科(000157) 拟分拆中联高机重组上市 彰显加速发展决心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拟分拆子公司中联高机重组上市,方案包括(1)路畅科技发行股份购买中联高机100%股权,(2)路畅科技向不超过35名(含)对象定增募资33.5亿元,用于补流和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 投资要点 拟分拆中联高机注入路畅科技重组上市,板块有望价值重估 中联重科拟分拆子公司中联高机重组上市,方案为(1)路畅科技向中联高机29名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100%股权,股权交易总价94亿元,路畅科技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为23.89元/股,锁定期依对象不同,2-3年。(2)路畅科技向不超过35名(含)定增33.5亿元,锁定期6个月。其中23.5亿元用于补流,10亿元用于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旨在拓展美洲市场,达产后高机年产能15,700台,其中剪叉式10,300台,臂式5,400台,达产产值24.4亿元。路畅科技为中联重科2022年2月收购的上市公司,主营智能驾驶舱、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及车联网相关产品。截至2023年Q1,中联重科持有中联高机股份61.43%,持有路畅科技股份53.82%。分拆完成后,中联高机将成为路畅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中联重科仍控股路畅科技。中联高机有望通过独立的上市公司平台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板块成长提速,有望迎价值重估。 中联高机成长性优异,业绩承诺彰显成长信心 高机为中联重科新兴战略板块,基于起重机技术同源性、公司产品谱系齐全,电动化转型领先。近年来公司高机业务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已稳居国内第一梯队。2020-2022年,中联高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30/46亿元,复合增速108%,实现净利润0.2/2.4/5.8亿元,复合增速439%,成长性优异。路畅科技对购买中联高机做如下业绩承诺:若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于2023年内实施完毕,则业绩承诺期为2023-2025年,3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6.4/7.4/9.0亿元,复合增速19%。若购买资产于2024年内实施完毕,则业绩承诺期为2024-2026年,2026年承诺净利润10.3亿元。同时,预计中联高机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57/66/76亿元,复合增速16%。业绩承诺进一步彰显公司成长信心。 工程机械行业下半年有望复苏,龙头有望开启业绩启航 2023年6月挖掘机销量(含出口)共15766台,同比下降24%,其中国内6098台,同比下降44.7%;出口9668台,同比下降0.68%。2023年1-6月,国内挖掘机108818台,同比下降24%;其中国内51031台,同比下降44%;出口57787台,同比增长11.2%。6月挖机出口销量同比负增长,我们判断主要系外资品牌出口份额下滑,国内品牌出口增速高于行业。考虑到今年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其他机种表现好于挖机,国内龙头中大挖销售结构改善,出口利润率高于国内,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背景下,我们判断工程机械龙头利润增速>收入增速>销量增速,看好二季度起业绩企稳回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5/45/57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 17/13/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地域政治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高机业务分拆上市进展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周尔双、罗悦) 思源电气(002028) 2023年半年度业绩快报点评 业绩超市场预期,盈利能力持续修复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H1业绩快报、业绩超市场预期。公司2023H1实现营收53.0亿,同比+22%,实现归母净利润7.0亿,同比+48%。2023Q2实现营收1.8亿,同比+22%,实现归母净利润4.8亿,同比+50%。非经主要由汇兑损益组成,往年套保效果较佳,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小。归母净利润增长超市场预期,我们预计主要来自:1)2022Q2疫情影响运费、材料费(大宗、芯片为主)造成成本增加,2023年原材料价格下降+海运费价格下降,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2)经营层面提质增效,费用端管控良好。 受益于特高压建设和主网扩容、GIS等主网设备订单营收提速。根据中电联数据,2023年1-5月电网基础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10.8%,结构上特高压建设+主网扩容改造带动超高压GIS(220kV及以上)需求高增,根据国家电网变电物资招标数据,截至2023年前三批,GIS招标量同比+22%,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增速更高。我们预计公司500kV产品开始放量,23年有望维持30%以上的增长。GIS之外,互感器等主网设备增长较快,全年网内订单相对往年提速。 变压器业务受益于新能源和海外市场拉动、收入和订单超预期。新能源装机需求大年+海外市场进入收获期+常州工厂2023年产能爬坡,公司变压器收入和订单开始放量,预计同比+50%以上。2023H1上游原材料&海运费同比下降,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储能+汽车电子开启第二曲线、远期想象空间大。储能领域,公司已发布户储、大储产品,并设立子公司思源新能源布局电池产品,提高一体化水平。汽车电子领域,控股子公司烯晶碳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元件与电力储能元件业务稳步进展,未来将结合公司在汽车、储能领域的储备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由于公司2023H1业绩超市场预期,订单高增确定性强+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我们上调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1.6)/21.3(+1.1)/26.2亿元,同比+39%/25%/23%,对应现价(7月11日)估值分别为22x、18x、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投资不及预期,海外拓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分析师 曾朵红、谢哲栋) 晶澳科技(002459) 2023年中报业绩预告点评 23Q2出货保守,23H2有望明显提升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业绩预告,2023H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2-49亿元,同增147%~18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5.6~52.6亿元,同增179%~222%。2023Q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6.2~21.2亿元,同增70%~122%,环减18%~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0.7~27.7亿元,同增122%~198%,环比-17%~+11%;业绩不及预期,主要系2023Q2产业价格波动大,公司出货保守所致。 2023Q2出货保守,2023H2有望明显提升。公司2023Q2组件出货约12-13GW,同增40%+,环增不足10%,出货量不及预期,主要系2023Q2产业价格快速下行,公司销售策略保守所致;我们测算2023Q2一体化组件单瓦净利约0.13-0.18元,环减约1-6分,盈利下行主要因为:1)2023Q2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公司锁汇产生损失,我们测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单瓦净利0.16-0.22元,汇兑影响较大;2)硅片电池新增产能少,2023Q2电池外采比例环比上升,组件盈利稀释;3)产业价格迅速下行,计提存货减值损失;展望2023H2,公司预计2023Q3出货17GW+,签单已覆盖80%+、2023Q4出货20GW+,签单已覆盖50%+,公司预计全年出货60-65GW,同增50%+,下半年有望放量高增。 新增产能逐步释放,N型布局加速落实。公司2023H2新增产能密集,包头20GW硅片逐步投产释放,提高一体化自供率。TOPCon电池加速投产,我们预计至2023年底有望落地56GW:其中宁晋6GW已于2023年5月投产,公司预计扬州一期10GW+曲靖10GW将于7月投产;公司预计扬州二期10GW+石家庄10GW+东台10GW将于Q3末Q4初投产;N型产能加速投放,我们预计全年出货约20GW,新技术占比30%,支撑组件盈利。针对美国市场,公司已建立东南亚4GW一体化产能,公司预计2023年出货3.5-4GW;同时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美国首座工厂,规划组件产能2GW,公司预计2024Q2投产,在美建厂有利于对冲贸易风险,进一步享受美国高溢价市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N型产能落地加速,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我们维持2023-2025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0.4/128.6/160.9亿元,同增81%/28%/25%,基于公司光伏组件龙头地位,我们给予公司23年18倍PE,对应目标价54.62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竞争加剧。 (分析师 曾朵红、陈瑶) 分众传媒(002027) 2023Q2业绩预告点评 二季度业绩强劲恢复 三季度刊例价上调将带动持续修复 投资要点 分众传媒发布Q2业绩预告,23年Q2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2.1亿元~13.4亿元,当期同比增长155.23%~182.70%,环比增长28.59%~42.4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约为11.1亿元~12.4亿元,同比增长312.64%-360.97%,环比增长38.75%~55%。 分众Q2业绩表现抢眼,下半年业绩呈乐观态势: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良好,除Q1的超预期修复外,1)五一出行显著恢复,旅游业带动各相关快消行业的快速复苏,复苏后各品牌加大了营销广告投放力度;2)今年的6.18投放相对饱和,分众在疫情之后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加强,作为线下最为优质的广告媒体,分众在线下广告市场率先恢复。 国内海外市场都将迎来点位扩张,点位扩张和刊挂率恢复带动公司媒体刊例价的上升:伴随着疫后经济的恢复,分众传媒2023年国内点位数量有望达到5-10%左右的增长,海外市场方面,2023年整体目标是50%的点位增长,覆盖人群更多相应的刊例价也将更高。此外在618期间相对饱和的刊挂率也为媒体提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公司电梯电视媒体网络,电梯海报,电梯智能屏三种媒体的刊例价格自2023年7月起刊例价均上涨10%。未来单屏成本预计会比较稳定,公司业务仍将具备较强的杠杆属性。 AI技术布局助力分众业务发展和景气度提升,公司业绩恢复过程中其股价弹性最大:从短期来看,随着点位扩张叠加公司高效运营,预计公司在三、四季度的旺季仍能够维持亮眼表现,23年迎来业绩拐点。投资者会通过月度和季度恢复的情况预期年化数据。在业绩预期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其估值仍有较高的弹性。此外分众高度关注AIGC技术,和多个大模型公司展开讨论。分众的海外业务团队已将AI应用于日常工作,国内业务团队也在考虑部署。分众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流量、数据、经验、渠道,可以将广告营销方法论、正确和错误案例喂给AI,让它帮助员工更好地服务客户,并逐步开放给客户使用。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业绩持续恢复,且在疫情之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强,因此我们维持此前 2023 -2025年的盈利预测为 0.35 /0.43/0.49元,2023-2025 年对应当前 PE 分别为19.93 /16.39/14.3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不及预期,AI技术推进不及预期。 (分析师 张良卫、张家琦) 均胜电子(600699) 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点评 业务整合逐步兑现,业绩同比高增长! 投资要点 公告要点: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业绩符合我们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70亿元,同比+17.80%,环比+0.47%,实现归母净利润4.7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环比-4.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5亿元,同比+383.16%,环比+69.82%。其中,2023年Q2预计实现营收137.78亿元,同比+23.13%,环比+4.20%,实现归母净利润2.75万元,同比+423.67%,环比+38.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105.06%,环比+97.13%。 安全业务整合接近尾声,整体盈利能力修复明显。公司持续推进组织管理改革,逐步完成汽车安全业务世界范围内的产能及生产线整合,2023Q2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率2.0%,同比+1.53pct,环比+0.48pct,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率1.9%,同比+0.76pct,环比+0.9pct,整合修复后盈利能力逐步改善。2023年1-5月份公司主要客户大众/福特/宝马分别实现全球产量346.6/161.6/99.7万辆,同比分别+13.5%/+5.6%/+1.0%,公司核心客户大众全球产量回暖推动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顺应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紧随智能电动化趋势,2023H1预计实现营收83亿元,同比+24%,汽车安全业务稳步增长,预计实现营收187亿元,同比+15%。2023年H1公司已披露汽车电子智能网联产品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18亿元,800V高压平台功率电子产品新获全生命周期订单130亿元,首款智驾域控制器nDriveH成功落地,智能化产品不断取得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营收预测为540.13/604.16/676.92亿元,同比分别+8%/+12%/+12%;维持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9.80/15.13/20.78亿元,同比分别+149%/+54%/+37%,对应PE分别为28/18/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乘用车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汽车安全业务修复不及预期,乘用车价格战超出预期。 (分析师 黄细里) 最新金股组合 东吴证券研究所机构销售通讯录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